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企业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济政策

第1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新经济时代,一个真正持续发展的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速度制胜的时代。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家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时代。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企业家的竞争精神──高歌弘扬的时代。新经济,一种持续增长而不引起通货膨胀的经济,一种“一高两低”──一方面经济高增长,另一方面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经济;新经济,新在高技术×全球化──新经济是高技术和全球化相互激荡、彼此加强的产物。新经济又是技术创新、公开市场、放宽管制、财政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产物。新经济,一个时代的标志──“三大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新经济,它是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的新经济模式。一种新的竞争机制和新的经济体制。一个资源──包括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更有效地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在新经济时代,日本模式黯然失色,莱茵河模式开始崩溃,而英美的公众持股模式将再一次传播全球。欧盟正在向新经济进军。欧洲大陆充满着觉醒气息。“降税、私有化和放宽管制几乎列在每个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日本也在拼命的挣扎中奋起。日本内阁认为,日本经济中面临一场“历史性的大转变”,即从“现代工业化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基于这个认识,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培养个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新技术、新产业、新文化层出不穷。于是,“100%的日本大公司在改革”。新加坡也不愿再墨守成规。新加坡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以形成同外部世界竞争所需的更加独立和更富创造性的思想。新经济时代,不是不要传统产业,恰恰相反,传统的产业,包括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将获得新的生机。全数字制造和全球化生产,使传统的制造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和生物化,把农业带进又一个新的天地。

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是创新速度的竞争

新经济,我们也把它叫做知识经济,其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关键是知识的生产率。而知识生产率又取决于创新的速度。创新的速度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储备、科学优势、教育状况、机制体制环境以及观念等等。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第一,关键是新产品创新,即品种创新。在新的经济时代,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并转化为新的产品,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越多,浪费越大,亏损越严重。近几年,美国每年新增加4万多种新产品。而70年代,每年只增加几千种新产品。第二,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正如比尔•盖茨所说,80年代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90年代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再造”,2000年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创新速度”。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说,技术的寿命周期平均只有5年。现在,人人都在提创新,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慢了就要挨打。第三,技术创新取决于机制体制和观念的创新。最新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有六个层次的因素:1、现实的经济实力;2、技术储备;3、科学优势;4、教育状况;5、机制和体制;6、观念。如果说技术是经济增长之源,那么科学是技术之根,教育是科学和技术之本,机制和体制是这一切的关键,观念则是这一切的关键之关键。所以说,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又取决于教育创新,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又取决于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一切又取决于观念的创新。

三:企业精神,新经济的灵魂

企业家,一群靠知识发财,坚信科学技术可以无休止地、创造永久经济繁荣的知识企业家。一群具有无限制的思维方式,为新思想、新思维、新的思维方式而生活的智慧人物。他们不仅仅是商人,也是艺术家。他们了解历史,他们理解技术,他们理解创造‘新人’的那种力量。他们懂得:“速度”是决胜的关键。如果19世纪是“精雕细琢”制造产品的手工时代,20世纪是“大量生产”的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大量满足客户个别需求”的时代,“新经济就是竞争未来的经济”,要快速把产品或服务传递给客户,唯一的方法就是“快速向未来”调整。新经济不单是将时间越分越细、越来越快的问题,更将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做生意要能够做到“在未来作业,同时又能够掌握现在”。有远见的企业家和伟大的运动员或大明星一样,要在“未来尚未来临的现在,就已经创造出完美的表现”,好比最伟大的守门员,球还没攻到门口,就已掌握其来路,“提早”把它挡住。他们驾驭的企业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企业,他们将面临“零时间组织”、“零时间作业”的营业概念,以满足“客户随叫、服务随到”的要求。

第2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路径

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新的运行模式和市场特性,比如,企业间竞争方式方法的改变就具有显著的代表性。所以说,企业在当前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熟悉网络经济的特点及运行环境,审时度势,利用网络经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获得资源、配置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竞争动力的整体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离不开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获得不同类型资源及技术并将之集成、转化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技能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不同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保证企业处于相互协调统一的运作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将知识、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必须在企业的产品及服务过程中得以体现。由于企业所从事的实际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决策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员工竞争力、流程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加工竞争力、渠道竞争力、伙伴竞争力、服务竞争力以及科技发明创新能力等等,但是不管是以哪一种形式的竞争力为核心,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能力。一个企业可以具有多种类型的核心能力,当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可以将之采取有效的组织方式集成起来,借此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超越竞争对手,获得市场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存在不可分割性,其具体的载体可以是组织当中的个体、整体、制度,还可以是企业的战略资本,当这些资源与企业相互分离时,其价值通常不能够得到完全的体现,必须将他们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够让他们的功效得以发挥,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企业在市场运营中所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环境的主要特点

1.传统中介的作用已经淡化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经济的产生使得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能够促成商家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因此再将这个交易过程交给第三方来完成就显得非常多余。网络经济下,整个交易工作已经不需要中介直接参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整个经济网络运行的中介和载体。因此,在传统经济时代的那种对中介的强烈需求已经被大大的削弱,这就给那些在整个市场价值链中充当中介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网络时代,商家若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时刻打起精神从网络中获得与之相关的信息,制定合适的产品计划,从而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差异化产品,并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迅速地对自身的经营战略进行对应的调整。企业之所以需要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现自己正面对着成千上万个与自己类似的竞争者,而消费者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得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竞争更加趋于透明化。

3.空间障碍已经消失

当前的互联网已经将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的商业经营活动从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中解放出来,地理区域已经不是限制某个公司经营范围和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同时,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必采用提供更多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而是可以将自身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方面,或者是开辟比其他地域更受欢迎的网络站点建设方面,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这时,那些在网上进行商务交流的企业就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展产品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让一些传统的地方性公司也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潜在的客户,使得自身的业务范围得到迅速拓宽。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路径

1.利用网络优势重组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在当前的网络经济时代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顾客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就使得企业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必须做出对应的改变,尽快适应与传统经济时代不同的经营环境。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应用方式已经发生了对应的改变,企业必须顺应这种变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或者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结构流程进行优化,使得原有的金字塔型的结构体系尽早地被当前反应快速快、创新精神强、信息精度高的动态网络结构所替代。对业务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可利用计算机系统替代传统的中层机构监督和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使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和直接。首先,中间层的管理功能迅速下降,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企业的规模,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其次,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或者科室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单元,企业要将传统的被动管理方式转变成为主动的参与性管理,对职能部门或者科室进行充分授权,利用这种组织方式可以通过平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各个部门或者科室之间的活动,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的动态管理。这样,不但信息沟通更加通畅,而且能够使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更加迅速。

2.利用外包方式重组企业价值链

企业并非所有经营环节和经营活动都产生价值,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自身价值链的主要对应环节中获得竞争优势,而对那些非重要环节或者非核心业务的价值链则可以放在次要位置处置,以便将更多精力放在重点,实现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上的增值。业务外包是企业对既有的价值链进行优化分解的有效方法,企业选择其中非核心业务或非重要环节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建立起对应的联盟关系,从而使经营风险下降、竞争能力加强。在网络经济时代,业务的合理外包是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分工,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企业在组织及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经营能力的提升。所以,利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重组,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柔性和经营效率。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同步交换,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企业管理决策工具,例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已经大范围的开始应用,这可以使得企业获得、传递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经营决策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快速、准确,企业的经营流程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由信息———决策———行为构成的统一集成体,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决策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拓展企业管理人员的思维空间、改变其思维方式,使其决策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减少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等问题,企业的决策效率因而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当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只局限在计算机硬件方面,还应该将管理者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营理念的转变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立足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经济信息全面、精准的优势来保证企业在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优势不被削弱。

作者:铁峰 单位:河南中平招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第3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动态环境;竞争战略;策略

一、影响竞争战略调整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各行业共处的一个大环境,是不随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企业的的力量而改变,它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经济和技术。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新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法律规范的出台。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行业的影响很大,可给行业带来投资、税收的优惠等,同时也有对行业限制的税收提高、地方保护主义等政策。企业需要分析政治法律的变化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影响程度的大小,政治法律的变化给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迅速的;文化环境相对稳定,但从长期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是间接,缓慢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既包括国内经济的走势,也包括收入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消费者的整体消费预期、消费水平以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要掌握经济环境变化的信息,分析经济变化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既有间接也有直接,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技术的变化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使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竞争方式更加多样化。技术既是行业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也是最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使得竞争优势消失的因素,企业需要分析技术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技术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是既有直接也有间接,既有长期也有短期。

(二)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决定着竞争的结构和激烈程度,分析行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至观重要。行业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六大经济主体:竞争者,顾客,供应商,潜在进入者,替代者,合作者。这些经济主体对应着四种竞争作用力:竞争,交易,替代,合作。企业内部的一部分资源和能力以结构或知识形式存在于这些关系中,并且于这些关系存在能动作用。六大经济主体与企业的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作用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经济主体也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既有竞争主体数量的变化,结构的变化,战略的变化,如潜在进入者变为竞争者,竞争者消失;经济主体的合并、分离;又有经济主体角色的改变,如供应商变为竞争者。这些变化都导致与企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变化的影响程度调整关系策略,或者根据竞争对手战略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战略,使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应用博弈论的思想和工具,评估对手可能对动态环境做出的战略反应及其影响,据此调整自身的行动决策以适应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使自己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获得优势。

(三)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的识别

1.资源的识别。资源根据有形性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固定资产、财物资产等;无形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及其组合,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企业拥有的稀缺、有价值、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资源的通用性越强、专用性越弱时,组织资源的柔性越大。在企业的战略变化过程中,不同柔性程度的资源会对战略变化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柔性程度高、通用性强的资源有利于战略变化的实施,相反,柔性程度低的资源往往会限制战略变化实施的可能性。同样的资源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其对资源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其柔性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对资源的了解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柔性程度,影响战略变化的可能性。企业资源整体的柔性程度取决于组织在实施战略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中柔性最差的资源。由于组织中不同种类的资源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导致柔性最差的资源,以及资源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都会制约企业的战略的变化。

2.能力的识别。当前的资源的特性限制了组织战略的选择,因而当前资源体现了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真正决定企业资源向竞争优势转化效率的是企业配置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能力层级由职能层次的一般能力、战略业务层次的竞争能力和公司层次的核心竞争能力构成,为了体现内部能力分析的动态性,能力评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评价是指对自身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及创造新优势所必需的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纵向评价是指在与竞争对手比较的基础上对能力进行评估,成功的战略是创造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评价能力的目的在于识别实际能力和实施特定竞争战略所需能力之间的能力缺陷。如果存在能力缺陷,需要构建能力,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和时间。能力可算作柔性较小的资源。

二、动态竞争战略调整策略

根据企业战略调整的激烈程度和内部资源的柔性和实际能力得到四种不同的情况:

当企业资源整体的柔性程度较低,同时战略变化的激烈程度较弱时,企业资源对战略变化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这种作用会比较弱。企业只需放弃一定的已有资源,同时购进一定的新资源,或者投入一定成本对现有资源进入改造,虽然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的影响,由于战略变化的激烈程度低,导致变化过程中的成本也会比较小,此时资源对于战略变化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弱。这也是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实施战略变化时最为普遍的情况,通过这种“小步快跑”式的战略变革,企业既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降低了变革的风险、阻力和成本。

当组织资源的柔性程度较高,战略变化幅度比较小时,资源会十分有利于战略变化的实施。企业现有的资源可以十分容易或者成本很低地用来支持新战略的实施,企业在实施战略变化时就不需要放弃太多的沉淀成本,也不需要购入大量的新资源,这种情况下的组织资源对战略变化表现出很强的促进作用。柔性程度很强的资源也有可能成为企业应对外界变化的缓冲器,使企业暂时性地不实施战略变化。

当组织资源的柔性程度很低,战略变化的幅度很大时,资源将对战略变化表现出很强的阻碍作用。由于这时的战略变化十分激烈,或者与企业现有的战略关系很小,就会导致现有的资源无法或者很难支持新的战略。为了实施战略变化企业一方面不得不放弃大量的现有资源,还得投入相当大的成本获取新的资源,这使得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很难承受,实施变革的动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组织资源的柔性程度和战略变化的激烈程度都比较高时,此时组织资源对战略变化的影响取决于新战略与现有战略的相关程度,当新战略与企业现有战略关系较为紧密时,企业的资源可以较好的支持新战略的实施,当新战略与现有战略相去较远时,企业资源则会表现出较强的阻碍作用,限制了战略变化的实施。

三、结论

动态竞争战略一般被认为是可以预期竞争对手和根据竞争者的反应行动、顾客需求变化和其他商业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战略。战略的影响不仅由最初实施行动的公司决定,也由竞争者、顾客和其他竞争环境中的力量相互作用而决定。对这些影响企业战略调整和实施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其影响的激烈程度。企业战略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支持,在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的柔性和实际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战略调整激烈程度提出了不同的调整策略。但对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需要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 献

[1]刘勇.企业动态竞争战略的定量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05(11)

第4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之分(黄菊波等,1995),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订和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准则、程序和的总称。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会计和实务中的许多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会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张为国等,1997)。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上述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务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来自的实证检验

所谓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是指企业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换言之,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因此,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借助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争取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动

西方实证会计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弃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1)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会计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以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成本并增大从债权人手中转移财富的可能性;(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递延税负等;(4)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使各期收益保持相对均衡;(5)对于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部门来说,其收费是受政府管制的,而政府在制订收费标准时常常会借助于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会计数据,这些部门可能会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其收费标准的会计政策。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实证研究也部分地验证了上述结论。譬如,有研究表明(孙锋等,1999),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格线,不惜代价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力保,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前1年或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损就行。(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为给下年扭亏留一手,有意做成重亏,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积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万伏笔。以上种种行为,无一不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监管实现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斗争的表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执行政府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处理方法几乎没有可选择的余地,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了较大的空间,允许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本意是让其选择最能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事实上却成了一些企业管理者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并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可喜的是,我国新出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已开始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我们期待着这些法规的实施对规范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能起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如已于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第26条对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明确作出了5项禁止规定。《具体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第4条和第5条也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三、成本对政策选择的

如上所述,会计政策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由多方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活动,需要以“充分程序”来体现其政策制订过程的决策民主性,政治活动就要产生政治成本,主要包括寻租成本、税费管制成本和契约成本等。政治活动对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也是实证会计的之一,因为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利性决定了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通过制订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手中(曼瑟尔.奥尔森,1995;张为国,1995)。政治成本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寻租成本。公共选择认为,社会中的寻租行为主要是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如对现有政策的干预或变通,以此来获得较高的利润。寻租者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主要是谋求会计准则的制订权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选择权。例如,在美国制订会计准则的上,在有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民间会计团体制订会计准则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自己也成立了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制订和颁布自己的准则;铁路业也制订了自己的准则,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组织曾宣布,行业内的非上市公司可以不遵守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某些准则,由此对寻租者谋求会计准则制订权的行为可见一斑。一旦会计准则制订的权利分配完毕,寻租者只有在现有的会计准则格局内,通过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例如在美国历史上,关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废井勘探成本和补偿性认股权的具体会计处理的辩论即是如此。综上所述,不论是宏观会计政策还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都可以视为寻租者的寻租过程,各方寻租的结果要么是一方取得绝对租金利润的控制权,要么就是各方瓜分租金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寻租者获得了租金利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则产生了寻租成本。(2)规模效应与政治敏感性。根据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企业规模假设,大企业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财富转移额(即政治成本,如税收支出等)均大于小企业,可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当局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会计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政策,亦即政治成本的存在会使大企业选择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3)税负和收费管制。企业会计政策对税收的影响,一是表现为对资产计价的选择上,二是表现在对损益的期间确定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损益的调整上,在这两方面企业都会选择税负最小化的会计政策。所以,税费和收费管制成本与规模效应一样,也会促使企业选择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4)社会契约成本。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相关利益集团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组公共契约,是参与者各方反复博弈后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刘峰,1996)。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契约,会计准则如果交由市场主体自己去讨价还价协商制订,其交易成本会很高且不一定能达成共识,那样将会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制度选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最好由具有“暴力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国家或政府来完成(诺思,1995)。但市场主体面临的复杂社会经济环境是任何一个具有有限理性的政府所不能完全认知的,若事无巨细地由政府包罗企业会计处理的全部规则的制订和实施,交易成本就会过高,效率太低。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范,而将剩余的特殊具体会计政策留给市场主体自己选择和解决也许更有效率。所以,我们认为,由政府享有作为一般通用会计处理规则即宏观会计政策的制订权,而由各市场主体——企业享有剩余、特殊的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政策制订权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社会公共选择和制度安排(谢德仁,1998)。企业会计政策作为一组社会公共契约,其制订和实施必定要产生交易成本即存在社会契约成本,如何节约契约成本,增进全社会的福利是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个政治成本问题。

四、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1、由于企业会计政策制订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制订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政策制订和选择中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伺机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便会完善旧准则或制订新准则加以规范,政府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疏漏时,会再次引发政府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的帕累托代化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2、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还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都是一个相关利益者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斗争过程。从会计准则的制订到实施,自始至终贯穿着会计选择,各相关利益集团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参与会计选择过程,会计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在每一会计政策选择中,各个利益集团都企图利用诸如促使或阻碍某项会计政策的通过或实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通机会为自己谋利,力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会计政策等手段进行博弈斗争,也正是在这一不断的动态博弈竞争中会计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会计实务日臻完善。

第5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一)资金投向不尽合理、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型国有企业,仅少部分资金投向了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不够明确。2011年笔者调查的A省本级共向347户企业(剔除重复企业)投入资金40.57亿元,从投向的企业所有制看,投向国有企业的资金为39.42亿元,占全部资金的97.2%,涉及企业172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49.56%;投向民营企业的资金1504万元,仅占全部资金的0.4%,涉及企业27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7.78%,可见,绝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向国有企业。从投向行业属性看,投向电力、邮政、热力、医院、养老、科研、水利等明显属于公益性行业的资金只有3947万元,仅占全部资金的0.96%,涉及企业21户,占全部企业的6.05%;投向竞争性行业的资金40.16亿元,占全部资金的98.99%,涉及企业326户,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3.95%,其中投向铁路、公路、航空3家企业25.74亿元,占全部资金的63.45%。由此可见,A省财政对公益性行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国有大型企业,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无法达到。

(二)地方政府未及时出台管理办法,导致中央政策打折扣

笔者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了调查研究,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当年,A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发展重点工程等举措。2011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A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40万元,涉及2户企业的3个项目,A省自有财力同时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6000万元,涉及64户企业的70个项目。但笔者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12月,财政资金已经使用2年,A省却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发改等权利机关没有明确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分配标准,也未向社会公示分配结果。财政、发改等主管部门未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均未对2011、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展绩效考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无法保障,导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打了折扣。

二、主管部门审核不严导致财政资金效益低,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笔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目标,深入项目单位调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情况,发现部分项目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经营前景差、土地无法落实等问题,项目无法按时完工,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一)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获得专项补助,导致资金长期闲置无法发挥效益

由于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不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企业通过审核并获取中央财政资金。如某公司2011年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为大型机床铸件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5年,由于土地未落实,无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建设项目无法开工,截至2012年12月,专项资金300万元一直未使用,长期闲置。再如某制药企业新药胶囊产业化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2011年获得省级预算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150万元,截至2012年末,由于建设土地涉及林地转换手续无法办结,建设项目尚未开工,资金长期闲置在财政部门没有拨付。项目审批部门事前未对企业申报的项目开展详细调查研究,只审查了企业上报的书面资料,无法准确判断企业实施项目的可行性,造成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获得补助资金。

(二)部分项目未按期完工,未达到预期目标

调查发现某企业2011年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财政专项资金840万元,项目建设规模为形成年产20套国产高端石油装备海洋钻井平台电传动系统装置的生产能力,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2年。截至2012年12月,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仅占总投资的62.9%,未形成年产20套国产高端石油装备海洋钻井平台电传动系统装置的生产能力。再如某研究所申请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建设零界值提取生产线一套,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专用渗透液30万瓶的生产能力,建设期限为2011至2012年。但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末,生产厂房未建成,部分生产设备未购置,无法形成年产专用渗透液30万瓶的生产能力。再如某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微生物发酵生产新型医药中间体———200t/a截短侧耳素产业化项目获得专项资金补助200万元,主要内容为建立年产300吨生产线。由于原料价格提高、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该企业近年来连续亏损,自2011年12月停产至今,企业未能实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或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政策目标。

(三)部分企业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

一方面企业希望多获得财政资金,想尽办法申报项目;另一方面由于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审批部门多,各审批部门信息互相封闭,无法获得某个专项资金是否已经申请了其他财政资金的信息,导致一些企业的某个项目获得了多项财政资金支持,而一些企业的项目却没有获得财政资金。调查发现,某市有4户企业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除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专项资金外,还获得工业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如某公司以“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多头申报专项资金,分别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专项资金300万元,第七批人才扶持行动项目资金200万元,并前后4次申请“国药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资金”、“急需紧缺人才认定项目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已获批1400万元。

(四)部分专项资金被挪用

由于部分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申请到的财政资金没有专户核算,只是专账核算,财政资金同企业自有资金混在一个池子里,无法明确区分,企业法人也认为给到企业的钱就可以任由企业支配,甚至法人代表随意支配,导致部分专项资金被挪用。如某公司将用于申请到的项目资金52万元转到公司法定代表人个人账户,用于偿还其个人贷款。某公司将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支付该企业生产经营贷款利息。还有一些企业拿到专项资金后改变了资金原定用途,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或紧急事项,如某公司将建设新型农药悬浮剂生产线的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支付车用燃气项目土建工程款,某公司将建设A省聚光太阳能热利用创新创业示范园专项资金465.46万元用于专家公寓建设、电梯购置和锅炉安装等。

三、企业编造虚假项目套取、骗取资金现象严重,造成财政资金损失

受利益驱使,一些企业通过伪造、编造虚假申报材料等手段,骗取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现象严重,部分企业骗取财政资金后便注销注册登记,企业消失的无影无踪,财政资金最终落入少数个人腰包中。甚至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政府以尚未注册成立的公司和无任何经营活动的公司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申请并获取中央资金,资金到位后,政府部门变更项目主体后开始实施。由于项目申报时不真实,财政资金使用便很难监管,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

四、对策建议

(一)取消不必要的补助项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规范政府行为,紧紧围绕公共财政的功能和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避免财政资金介入竞争性领域干预企业公平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惩治过程腐败,对财政资金必须投入的领域加强审核过程监督财政资金、项目审批的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在入口处杜绝企业通过虚假资料骗取财政资金;审计、财政、发改等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立法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惩治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减少有分配权的公务人员寻租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形成有层次的防控体系,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确保项目政策目标的实现。

第6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广西汽车行业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引进和利用外来资金对区域经济快速崛起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效应更加显著。而投资环境优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于一个行业能否吸引外来资金的关键因素。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汽车产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本文对广西汽车行业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为提高广西汽车行业利用外来资金并最终推动该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一、广西汽车行业发展及利用外资状况

(一)汽车行业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广西汽车业已经建成了包括汽车整车、发动机、低速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和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和初具竞争力的产品。2009年广西汽车工业产量、销售及利润大幅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6.1亿元,较上年增长43.79%,实现销售收入920.6亿元,增长50.5%,其中有13家汽车相关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汽车整车产量达119.7万辆,同比增长68.1%,车用发动机产量达148.7万台,增长52.7%,专用车产量5.5万辆,增长77.4%。另外,广西以柳州为中心,玉林、桂林为基地,并辐射南宁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其效益日益显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创新等优势日趋显著,不断地吸引着上游供应商及相关外来投资。同时柳州阳和工业新区、柳江新兴工业园、柳州河西工业园、玉柴工业园等汽车专业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二)利用外资状况

近年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广西吸引区外资金较多的产业,同时成为外商投资广西的重点行业。中国一汽、上海汽车、东风汽车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都已在广西建立了生产基地。2009年全球500强中的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广西占3.3%。这一数字和广东(占22.8%)、吉林(占17%)等省相比虽然还比较低,但随着广西投资环境的改善,相信广西汽车行业吸引外资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广西汽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有利的资源环境

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地处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协作等多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在拥有5.3亿人口的东盟和5.4亿人口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两个大市场中,将发挥结合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成为汽车工业多区域合作的纽带。

近年来,广西紧抓区位优势,加快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广西通往国内外尤其是周边省份和东盟国家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为国内汽车出口东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此外,广西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成本低廉。广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另据2009年国土资源厅和监察厅联合开展的工业用地出让政策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广西共出让工业用地565宗,面积3050.6654公顷,总成交额60.7342亿元,平均每公顷单价199.09万元。2009年8月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2009年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若干意见》,提出适当降低工业最低用地价格。在运输成本上,广西与广东毗邻,自身又拥有港口,比许多其他中西部省市有着更多的选择。

(二)良好的政策环境

1、汽车产业扶持政策

早在2008年,广西区政府就计划用5年的时间,投资超过236亿元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产业。2010年更是将汽车产业列为广西“14+4”重点千亿产业之一,到2012年,将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汽车产业基地。同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将通过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广西汽车工业发展。如:给予汽车出口企业出口信贷及资金补助等倾斜支持,协调解决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汽车工业企业进口设备及产品出口的通关便利,简化汽车产品出口检验手续,开辟汽车工业企业出口外汇核销业务快速通道,加快出口退税审核速度,进一步扩大汽车出口,特别是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研究制定促进汽车和零部件出口的政策;加大财政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等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北部湾开发的良好机遇

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明确给予北部湾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合作等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保税港区,将主要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2009年底,广西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把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突破口,明确在土地、资金、政策、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重点支持11个产业园区。力争在3年时间内形成有实力、有影响、有特色的临海产业工业体系、出口加工产业体系和保税物流产业体系。这些都将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三)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

据市场调查,2007年到现在,国内一线汽车市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增长率不是很理想,一般保持在3―5%左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负增长。而广西市场增长率则达到了20%以上。随着广西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好。

就国内整体来说,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另外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也将会保证未来几年国内汽车市场12%以上增速,东盟、中东、非洲、东欧等国外市场对我国性价比优良的汽车产品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广西毗邻的越南今后几年每年的汽车需求量应在10万辆以上。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为汽车工业特别是占有区位优势的广西汽车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09年广西区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广西汽车业在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经营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行政执法不透明、不规范,法院判决或仲裁结果等得不到有效执行;法规政策贯彻执行的不够好、不配套不统一,不利于吸收投资;政府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审批办事手续繁琐;企业经营成本过高、资金筹措困难、员工素质不高、缺乏高端人才等。

三、优化广西汽车业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透明、稳定、服务配套、法制健全的投资保障体系

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透明、稳定、服务配套性强的鼓励投资、开放发展的政策环境,对汽车等广西重点发展产业进行政策支持。尽快出台最新的关于汽车行业等“14+4”重点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条例等政策和规定。加强工商、税务、商检、海关、金融、市政等部门及政策的协调和配套工作,提高效率,使投资便利化。

(二)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创造良好的政务投资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创建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规范行政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策的公正执行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的整顿及处罚。

(三)构建北部湾资本市场,拓宽汽车产业融资渠道

目前,以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要渠道的广西汽车行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长期来看,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将成为汽车行业融资的一种新途径,也将成为广西汽车行业主要的融资手段。实现直接融资,首先,战略上要把广西资本市场发展纳入到广西经济规划中来,着手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政府要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外部环境,认真落实广西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政策。其次,加大对汽车企业改制上市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建立汽车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激励机制,简化汽车企业上市程序,为汽车企业上市提供便捷服务,提高效率,并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

(四)培养汽车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广西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但汽车专业人才缺口日益扩大。《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预计,中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到2020年将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广西,不但高校数量较少,开设的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专业的也不是很多,汽车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严重。据广西社科院调查,广西汽车行业主要缺乏车辆工程、汽车噪声、流体传动及控制类专业技术人才及汽车营销中高端管理人才,同时也缺乏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商贸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要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汽车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外,还需要在政策方面加大汽车紧缺专业的招生力度,给予汽车等相关专业一定的专项财政支持。另外,还要加强 “产学研”的合作,鼓励企业、学校和研究所共同从事共性汽车技术的开发,搭建共性汽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区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和使用外部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①陆发安,朱寿育.广西投资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03)

②广西汽车业蓄势冲关1000亿[EB/OL]. ,2010-04-13

③张文德,黄薇羽. 广西打造“14+4”千亿元产业集群.广西经济信息网,2010-01-25

④广西出台促进汽车业发展的政策.[EB/OL].,2010-03-02

⑤广西概况.广西统计信息网.[EB/OL].gxtj.省略/read.asp?typid=51

第7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一、什么是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指标,是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服务的能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是与国际上同类企业比较的生产力,如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的生产能力等。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环境做出灵敏反应,也就无所谓竞争力。企业的根本作用在于创造经济价值,一个国家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大小。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效率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居世界后列

从一国特定的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生产率的高低。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各国同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出。

(二)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是最大弱项

IMD将劳动力市场国际竞争力分成成本、劳资关系和人才可获得性三个方面共20个指标。其中,我国最危机的是人才可获得性。熟练劳动力排名居第48位,说明熟练劳动力在我国劳动市场上极难获得。金融人才、国际经验、称职的高层管理人员等三项指标均是最后一位,说明金融人才在我国劳动市场上容易获得程度、高层管理者通常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方面以及称职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我国劳动市场上容易获得程度等,都是相当低的。

(三)企业集团体制建设滞后

集团公司还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股本结构和股权行使方式来看,我国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基本上是国有独资。这些母公司虽然进行了公司化改造,明确了国有产权的主体,但国有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的固有弊端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董事会的构成和运作看,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绝大多数是本公司的经理人员,即使有外部董事,主要也是由公司总经理等执行人员聘请。外部董事获得的企业信息主要由公司经理人员提供,缺乏独立可靠的外部信息来源;同时,董事会普遍缺乏一些辅助机构,如财务审计委员会、报酬与提名委员会等。

就监事会来说,监事会成员基本上是本公司的人员,由公司中党委的主要成员、工会主席等组成。因此,很难说监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同时,监事会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履行职责。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1.技术进步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

技术能力可帮助一个企业实现对市场中的新产品开发和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随着技术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识别、保护和加强其技术能力以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重要了。R&D能力可帮助企业获得许多新兴技术和方法,从而开发企业的新技术资产,为企业赢得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投资并应用制造技术也是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投资于先进制造技术和发展完善战略与制造运作之间适当联系机制的企业将会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和营销绩效。

2.规模经济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规模过小,专业化收益难获得;规模过大,交易费用、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能大于由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协作力度将会加大,不仅会降低企业成本,还增强了企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集团化或工农贸银一体化战略组建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的集团企业或综合商社,经营运行中不仅可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而且可以用规模内部化取代外部市场,形成特殊企业内部化规模经营优势,克服结构性和实施性市场风险和缺陷,实现在集团或综合商社内部的优势互补,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

3.管理现代化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管理现代化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去研究解决日常的、具体的技术性、执行性问题,通过正确处理企业内外之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达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目标三者之间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管理现代化是集约化经营的实现形式和重要内容之一。

(1)通过现代化管理,外向型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贸易形式,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式,不断完善自身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缺陷,有效地确定国际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国际营销战略。

(2)外向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加强内部组织协作,与国际接轨,按国际通行惯例、规则和机制运作,扬长避短,使企业生产要素处于最佳组合状态,使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或单位产品成本,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3)现代化管理特别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是提高企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外向型企业经营以信息的密集性和时效性为特质。西蒙指出:"企业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依据是信息,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信息的竞争,包括商务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

4.企业结构优化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结构包括出口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等,体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之间量的比例和关系。这些比例和关系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功能的实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

(1)企业的市场结构主要是有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定位、分布及有关市场开拓重点。市场定位正确与否,分布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外向型企业的市场前景,关系到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2)企业的技术结构体现的是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动态和自身实际,选择采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经营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效能。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要求各要素的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出量相等,这既取决于要素投入量的合理比例搭配,也取决于各生产要素自身结构的优化程度和自身效能的发挥程度。

(3)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商品的产供销拓展到以知识引导的资本、资产及产权的流动重相;从实物形态扩展到价值形态,以至包括外汇风险的分散和防范;资本运营或应超越时空限制,努力缩短运营周期,力求在短期内资本或资产获得最大限度增值。既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实现要求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结构重组,也可跨国进行要素配置和资产重组,集聚跨国优势。

5.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人才的竞争力,人才的竞争力关键是待遇的竞争,我们国家并不缺人才,关键是怎样留住人才,国有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关键是待遇问题。我们不能再完全靠奉献来留住人才了,奉献要讲,但要放在实现人的价值上。如果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的人才就会被国外的大企业挖走,就会流失,没有了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留住人才要利用好两个杠杆:一是收入分配的杠杆;一是自身价值实现的杠杆。

6.企业文化是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对内是一种价值共识,是企业员工的集体向心力,是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文化是渗透在企业行为的一切环节,现在的竞争其实已经不单纯是经济的竞争,而是经济与文化的混合竞争。中国有很好的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企业只有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学习与创新,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与整合,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和创造国际市场的需要,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竞争对手,求得持续发展。

第8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电力营销;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以及重要的公用事业,电力供应关系各行各业,电力服务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要求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电价,提高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可以预期,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供电企业将面临从未有过的竞争。电力营销作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将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重点。供电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由分配电力和限制用电的生产经营型转变到搞好需求侧管理、加强负荷预测和引导客户的服务经营型上,逐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服务质量改进为目标的供电服务价值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供电企业应居安思危,自我检查,认清自身竞争力的优劣,从而转换经营思想,全面建设营销体系,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电力营销竞争力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效果和营销绩效,它更全面、动态性的反映了供电企业的营销工作状态。与以前的营销效果概念相比,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竞争力具有的优点,即其特征为:

1.可比较性。由于电力市场营销受分销渠道,即电网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区域经济不平衡对供电企业营销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营销绩效评价仅从经济指标和效益指标进行分析,使得不同区域的供电企业之间不存在可比性。而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竞争力是企业表现出来的一种核心营销能力,更注重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可发展性。在未来的竞争性市场下,“坐等用户上门”的思想会导致供电企业倒闭,必须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电力营销竞争力不仅着眼于供电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营销绩效,更关注于长期发展状态。

3.探索性。有竞争才会有进步。通过企业对电力营销竞争力认识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不断的寻找和利用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的营销方式,探索更好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最终实现行业的整体提升。

4.整合性。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是企业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单凭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培育和建立出强大的竞争力的。通过推广电力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可以使供电企业营销部门提高整体意识,有效地促进供电企业的内部团结意识,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也利于加强其他部门对营销工作的重视。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都是走在科学进步的前沿,是改革的先锋。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采取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经营,加强营销部门对市场活动的研究、分析和策划、开拓能力,完善营销管理系统,突出客户优质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体措施有:

加强宣传,让客户了解你。统一形象,广泛宣传,突出企业服务文化;在节假日或活动月期间,繁华路段或者社区内,举行“和谐电力,服务客户”活动,宣传电能优质高效清洁等优点,普及用电科学知识,提供用电咨询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影响;通过电视媒体,急修车辆,营业窗口,办公场所,广告牌,公布栏,群发短信等渠道,提高95598热线的知名度。

推行客户代表制度。邀请社会监督员,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定期抽选客户代表,组织客户恳谈会,倾听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弥补业务盲点;开展体验大使活动,让客户体验迎峰度夏优质服务,向公众宣传和介绍供电企业在迎峰度夏和供电服务中的艰辛工作,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渠道。

效益是供电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因此,提升企业的电力营销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效益。应该以营销为主导,加强内部系统管理,严把电费管控。

引入公证制度依法催费和取证。针对个别企业和用户恶意欠费等行为,聘用公正顾问,把公正机制引入电费催缴和违章用电查处工作中。在供用电合同履行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客户动态,一旦发现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或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破产或倒闭等情形,果断停电,中止履行供用电合同,及时行使不安抗辩权。对恶意拖欠数额较大的依法向法院,申请协助追缴,运用企业破产还债程序防范电费损失。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企业长期发展为目的,提出电力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并从改进服务质量和增加企业效益两方面提出改革和发展建议,使供电企业不再把目光局限于眼前利益,为电力营销工作进入竞争性市场作了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华.竞争优势与竞争地位的定量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0(3):54.

第9篇:企业经济政策范文

(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财政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融资渠道单一、员工综合素质不高、经济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旨在为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48-01

1前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提高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2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2.1大力培养企业人才

在企业内部,只有强大的人才团队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定期组织内部员工参加培训,同时进行绩效考核。对于考核结果良好的,企业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员工,企业要继续给予培训,直到考核过关。另外,企业可以邀请著名专家来开展经济管理讲座,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指导,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此外,企业要重视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风险问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内部,不仅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企业领导干部也要进行培训及考核。管理者要积极总结企业经济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对内部人员大力培训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招纳优秀的外部人员,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为了体现公平,企业要结合员工的业务表现和工作能力,给予员工加薪和升职的机会,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形成良性竞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

一个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取决于企业的资金运营,因此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就难以开展项目,当前很多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的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法律,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最好建立企业融资系统,帮助企业更好的融资,克服资金不足的障碍,使企业的资金能够支持下项目的开展,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此外,当地政府要和银行进行交流和沟通,使银行能够多多支持企业的融资,适当将贷款条件减少。

2.3增强管理意识,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世界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要增强管理意识,在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创新,最终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法。在企业中,控制收入和支出流程具有很大的意义,只有增强了管理意识,才能够实现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化。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接受科学严谨的培训指导,将践同理论知识相结合。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障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需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管理者要对相关员工进行考核,并结合员工的长处及兴趣进行岗位分配,这样既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且减少了人员流失量,利于员工的稳定性。会计的工作效果对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一旦会计存在不真实的信息,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企业一定要对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形成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结束语

要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大力培养企业人才,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企业要定期组织内部员工参加培训,企业可以邀请著名专家来开展经济管理讲座,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指导,同时招纳优秀的外部人员,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其次是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法律,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最后是增强管理意识,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企业要增强管理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创新,最终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法。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不是简单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敏.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04):366-367.

[2] 赵利平.浅谈市场竞争机制下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12,4(03):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