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1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华夏美学哲学是全球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价值。在中学阶段,结合语文教学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提升学生基础素质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引言

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过华夏美学哲学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先民理解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从而将个体生命放在与宇宙万物共生的高度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类右脑和左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功效,而对于右脑开发则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美学思维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正好是右脑的功能所在,经常性地持续地推进美学教育和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各类现实困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学哲学的需要

中华美学是和西方美学具有显著区别的哲学体系,其显著的整体思维、气韵为先、刚柔并济等美学哲学理论和特点,和西方美学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华夏先祖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气质和风貌,应该通过美学哲学教育传承下去。

(四)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础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学哲学素养和美学哲学训练,能够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动中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损失。

三、语文教学中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择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较为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华夏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如下美学哲学的内容。

(一)远古图腾

远古先民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学精神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巨大的龙蛇,这可以看做是中华先民“龙”图腾的开端。“龙”因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形象和气质,能伸能屈、进退自如的活动方式,成为中华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象。

第2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礼俗活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记忆的信息载体,通过这个信息载体,不仅可以观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而且也可以体察到一次次社会变迁留下的印记”。 同样,东阳礼俗活动的蓬勃开展和礼俗音乐的发展变化是与东阳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东阳教育发达,中唐为“婺之望县”,当代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名闻遐迩。旧时的东阳佛教盛行,庙会特多。因此,就有了礼俗活动蓬勃兴起和礼俗音乐的丰富多彩,东阳的礼俗活动它以开展早、规模大、延续性长,在金华地区颇有影响,并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赖以生存与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一、礼俗音乐表演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

首先,礼俗音乐表演整体形式由繁到简但细节由简到繁。以迎佛为例:早期整个过程是将庙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于形如亭阁的佛轿中,绕街游行,香灯引路,乐队开道,旗、锣、伞、铳各式仪仗在前,继以纸马、神像,后有十字莲花、讨饭莲花、十二花名、七朵花、八洞仙、打花鼓、骆驼班、高跷队、台阁、大头舞等杂耍,狮子班、罗汉班压阵。吹打班的音乐有:《大过场》、《满江红》、《三五七》、《花锣鼓》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礼俗程式趋于简单,礼俗音乐表演的形式也随之简化。这样大的阵势近年已很少见,而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的场合中。但是,在道具和服装的制作上,更精致。很多的礼俗音乐已经不单单只在民间礼俗活动场合中出现,在很多文艺演出中也有了自己的舞台。如乐曲《水波浪》,以前只在一些在庆典场合出现,在80年代由陈崇人老师改编为笛子三重奏,参加省演出后,由省文化局录音播放。

其次,礼俗音乐表演场所因式而宜。综观东阳的县志、文化志以及分析东阳的历史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东阳的礼俗活动与中国的传统礼俗一样,早期的礼俗活动,总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音乐作为联系沟通人与鬼神间的纽带与桥梁,成为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不可或缺者,” 娱神是首要的功能,音乐活动的场合,缩小在寺庙和祠堂内,祭天、祭神、祭佛、祭祖宗。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更进一步的需求。因此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符合现代特点的礼俗活动应运而生,如:为了制造声势、凝聚人心、表达热烈吉祥的气氛而举行的春节、元宵的迎花灯和迎龙灯等礼俗活动,就将活动走出村外,通过仪式音乐的演奏渲染,将人们在节日里的隆重气氛和喜庆心情得到很好的宣泄和释放;为了将结婚、生子、寿礼、贺上梁、庆典搞得红火热闹,人们将传统的庆典仪式从家庭走向了社会,从农村向城市挺进,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及适应场面的需要;而更多的乡镇农民,为了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自发的出钱出力,办起了盛大红火的庙会,顺应了积德行善、造福乡亲的古风遗德。

二、礼俗音乐样式随着礼俗活动的变化而趋于多元

首先,礼俗音乐的曲目发生变化。“民俗音乐……是一类由社会群体传统习惯势力支配,在相沿习久的特定民俗活动中传承,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并在音乐形态结构上受其制约……。” 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变化,礼俗音乐选用也从专用的一些戏曲音乐曲目转而引用优秀的民歌小调和西方的婚礼进行曲,用于符合礼俗活动的要求的场合。东阳的音乐人也创编了一些形式多样,曲调简美,甚为群众喜闻乐唱的乐曲。如:《闹新房》、《丰收莲花》、《水波浪》等等。

其次,铜管乐器和电声乐器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礼俗音乐的色彩。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富裕了的礼俗乐队艺人们,开始出资购进电子琴、小号、萨克斯等乐器用于用于礼仪,更有一些精明的人士,看到了婚庆市场的巨大商机,着手组建了礼仪铜管乐团,专门应邀在饭店、酒楼和礼堂里从事婚庆服务,构成了新的礼俗乐队分支。

再次,礼俗与经济发展联姻,给古老的礼俗音乐赋予了新的使命。近年来,东阳市举办了多届东阳文化艺术节给礼俗音乐创造了新的舞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胡公庙会”,横店的“农民旅游节”中大型的彩街活动,不但使东阳的礼俗音乐随着活动的展开更加丰富,也让各地的游客了解了东阳,肃雍堂的挂灯也为东阳的礼俗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荷花灯”“大蜡烛”“大纸马”更是走出浙江,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三、礼俗音乐的非艺术性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产生异化

礼俗音乐不能完全脱离礼俗而单独存在。“音乐是礼俗的外在形式和传达手段,礼俗是音乐的内在规定和传达对象。” 礼俗音乐有别于艺术类音乐,它紧紧与礼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从原始的娱神到现在的娱人、从祈求神灵的保佑到现在庆贺生活的红火,种种礼俗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了改变,但是有一点,它从未离开礼俗活动而单独存在。

综上所述,东阳的礼俗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它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向人们开放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参考文献:

田耀农著《皖西锣鼓研究》144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第一版

项阳 《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27 音乐研究2004年第一期

第3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外事接待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与维护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有关。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公民参与涉外交往时应高度重视自己所留给外方人士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与我方人员的形象相关,而且其一旦形成便往往难于改变。

一、维护形象

在涉外活动中,我国公民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其中,尤其要注意下列两点。

1.国家形象对于外事人员而言,维护自己伟大祖国的形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维护国家形象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政府。

2.个人形象公民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形象,首先要从维护好其自身形象着手。要做到仪表堂堂,落落大方。在涉外场合,公民必要注意修饰仪表,检点举止,使自己形象上乘,风度翩翩,无愧于炎黄子孙的称号。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每一个参与外事活动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他国人民眼里,是代表自己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单位。要做到从容得体、堂堂正正。不应该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要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三、热情有度

待人热情不仅意味着自己对待交往对象具有诚意,也能体现对对方充满了友好、关怀与热诚。但是,作为外事人员对人热情相待,必须有一个“度”,注意“热情有度”。

四、尊重隐私

尊重隐私,实际是上述“热情有度”的顺理成章的推论。所谓尊重隐私,主要是提倡在国际交往中主动尊重每一位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询问其个人秘密,不打探其不愿公开的私人事宜。目前,在国际社会里,尊重隐私与否,已被公认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无个人教养的基本标志。在涉外交往中,尊重隐私实际上具体表现为人们在交谈中的下述“八不问”。

1.不问收入支出。

2.不问年龄大小。

3.不问恋爱婚姻。

4.不问身体健康。

5.不问家庭住址。

6.不问个人经历。

7.不问信仰政见。

8.不问所忙何事。

五、守信约定

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十分重视交往对象的信誉,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1.慎重许诺。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对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诺必须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开河,草率许诺,也不要使承诺大而化之,模棱两可。

2.严守约定。在国际社会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既然“中国人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那么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约定,兑现承诺,如约而行。

六、尊卑有序

在外事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是,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换言之,在进行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时,为了表示礼貌,主人理应主动居左,而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士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具右;未婚者主动居左,而已婚 者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主动居左,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

七、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里所通行的交际惯例之一。

在社交场合,“女士优先”主要应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现。

1.尊重妇女。与妇女交谈时,一律要使用尊称。涉及具体内容时,谈话亦不应令在场的妇女难堪。排定礼仪序列时,应将妇女列在男子之前;

2.照顾妇女。在一切社交活动中,男子均应细心地照顾妇女:就座时,应请其选择上座;用餐时,应优先考虑其口味;3.关心妇女。外出之际,男子要为女士携带重物。出入房间时,男子要为女士开门、关门。在女士面前,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男子吸烟;4.保护妇女。在一切艰难、危险的条件下,男子均应竭尽其全力保护妇女。通过危险路段时,男子应走在前列。在马路上行走时,男子则应行走于外侧。任何危险之事,男子均应主动承担。

外事接待礼仪流程

迎 送

在涉外活动中,到机场、车站迎接或送行客人,也是一种礼节。迎接时,须在飞机或火车抵达之前迎候。外宾出机场或车站时,应按照身份高低站成一列,经礼宾工作人员介绍,主动与外宾握手问候,表示欢迎。

为外宾送行时,应在外宾登机或上车之前到达机场或车站,按照身份高低排成一列与外宾握手告别,并表示良好祝愿。在机场送行时,一般说“祝你一路平安”(不说一路顺风)、“欢迎再来”等祝愿话;在车站(站台)送行时,要等到火车开动后挥手告别,直至走远时方可离去。

陪 同

陪同作为一种礼遇,一要按照“对等原则”(对外交往有两个原则,另一个是“国际惯例原则”),视外宾的职务、身份而定陪同人员。二要,依据“谁迎送谁陪同”的要求,确定专人陪同外宾的全程活动,不应频繁调换陪同人员。

在陪同外宾活动时,应该注意乘车(轿车或出租车)时的规矩:即上车时要请外宾从后面的右车门上车,主人从后面的左车门上车。这样一是外宾上下车方便(距离目的地最近),二是为了外宾安全。如果外宾先上了车,并坐到了主人的位置上,可不必让外宾调换位置。

会 见

会见是外事礼仪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是指有身份、有地位或上级领导(如市长)出面给来宾的一种礼遇。安排会见,要注意三点事项:

一是,要按照来访外宾的身份、地位和内容来确定由什么样的人出面会见,一定不要过多、过滥;不可“小题大做”,也不应“降格以求”。

二是,要事先确定好会见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在时间上,一定要比外宾先到,做好事先的有关事宜。当客人到达时,参加会见的人员要按身份或职务站立一排,一一同客人握手致意,表示欢迎。

在地点上,要讲究环境和气氛:会见场所要宽敞、明亮、整洁而有特色,桌子(或茶几)上应摆放鲜花,甚至可摆放国旗(对官方人员)。

在参加人员上,要遵循对等原则。这里的对等指人员的身份、职务、专业的对等,也指外方与我方人数上的对等。外宾6人以下的,我方参加人员对等,6人以上的,我方人员可少于对方。

会见时,可以上茶水、饮料或水果。

三是,赠送纪念品。会见时,外国人特别是日本、韩国等有赠送礼品或纪念品的习惯,以表示对会见人的答谢。所以我方也要做好事先准备,否则将处于被动。赠送或回赠礼品时,要在会见完毕,客人即将离开时,由主要会见人即身份或职务最高的人来赠送。

会见结束后,宾主应合影留念。

工作会谈

工作会谈或业务洽谈,应掌握以下两点:

其一,必须事先准备好“会谈提纲”或“洽谈要点”。会谈时要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会谈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业务洽谈时间一般掌握在一个半小时。如果没谈完,可临时休会。切忌没完没了,费话连篇,使人感到厌烦。

其二,会谈时要以主谈人为主,决不可不分主次,随便插话,七嘴八舌,海阔天空。如果问到谁时,可以讲。

参观、旅游

安排好外宾来访时的参观(观光)、旅游活动,是涉外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礼仪。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外宾的情况(如代表团的性质、来访内容、人员层次等),选择好参观的项目或内容,(外宾确实感趣)安排好参观的路线和时间。

在选择参观项目时,应该考虑到:

1、能与代表团业务或来访内容相一致、相配合;

2、安排最能体现本地经济(产业)实力或特色、最有典型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3、根据来访者的职业、兴趣、爱好与愿望,安排相应的参观单位。如教育工作者应安排参观学校,科学家可安排参观科研单位等;

4、对于某些女性外宾,可安排到社会福利、文化艺术、妇幼保健等单位参观。

签字仪式

在双方签署重要的协议、协定、议定以及联合公报、联合声明或重要合作项目合同书等时,往往要举行签字仪式,由双方代表分别签字,然后交换文本。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可包括双方参加谈判的人员及其它必要的人员。为了表示对所签协议、合同等的重视,往往还请更高身份或更多的人员出席。

第4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 人文素养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培养国际型人才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应体现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 “人文素养”,以满足国际人才市场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可以指导我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代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日趋严格,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最受就业市场的青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英语教学应体现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的意义涵盖广泛。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道德修养等。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对礼仪廉耻、真、善、美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陷

专业与教学的误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秉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及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而且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活以及未来岗位上的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修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关注世界、拓展心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导向存在误区。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学生的参与性不足,枯燥而乏味。多数教师和学生以英语三、四级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为应试服务。

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并未关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以学生为主体,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有能力的拓展和素质的提高。以导游专业为例,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与导游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比如,中国和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饮食、风俗人情等概况,教学内容设计还应遵循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得优良品格的培养。例如,在导游购物服务单元,教师可以针对导游强迫购物的现象设定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课堂活动增强诚信待人、游客之上的服务意识。在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突发事件单元,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另外,教师通过小组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等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团队协作、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创新建构、善于向他人学习、文明礼貌等优秀的精神品德。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地改变学生消极地学习状态,通过一些具体的,励志的故事使他们领悟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2)延伸人文素质培养的空间。鉴于高职英语教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中西方文化讲座、原声电影赏析、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都可以创造浓厚的英语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文化、锻炼胆量、树立信心、学会协作。

(3)跨文化意识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塑造语言,英语教学不应只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还应涉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跨文化知识导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异彩纷呈。中西方文化精髓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会从中感受到真、善、美

(4)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充满激情、乐观、自信、负责的教师必定会感染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不仅只是知识的讲授者,还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协调者、组织者、管理者。

五、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能够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高。作为高职学生,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岗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面对现在与将来的竞争和挑战,以宽阔的胸怀去面临每一次挫折和失败;要学会欣赏、感恩、仁爱;要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

当今世界充满着竞争和挑战,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日趋严格。知识、技能、素质缺一不可。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要具备英语语言理论知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教育可以塑造人,更可以改变人。

参考文献:

第5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加强理想教育,树立爱国之心

在理想教育中我们把“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整洁健身”、“勤俭节约”、“爱国爱民”等五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树立为祖国“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志向,作为理想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爱国”、“从眼前做起”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爱国”之实,求“从眼前做起”之真。

二、注重品德教育,从点点小事做起

在品德教育中我们把“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天下为公”等四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做到“心中有他人”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关心他人”、“点滴渗透”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关心他人”之实,求“点滴渗透”之真。

三、注重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在行为训练中,我们把“谦虚礼貌”、“律己宽人”、“诚实守信”等三个德目作为基本内容,把从小做到“言行一致”作为行为训练的目标。教育过程中突出“言行一致”、“培养习惯”两个要点,坚持做到务“言行一致”之实,求“培养习惯”之真。

四、全方位实验,增强学生素质

在明确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一先”、“两优”、“三结合”为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高了教育效果。

1.“一先”,即师德教育为先 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一个新体制――校长负责、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德育主任具体负责的德育工作体制。坚持校长岗位培训和应急培训,提高校长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二是树立一个新观念――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克服德育就是校长、辅导员的事,搞几个活动就可以的错误观念。我校连续五年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在教师中培养了一大批教书育人、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三是完善一种体系――传统美德教育评估体系。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考核评比、晋级评职称的重要依据。每年都要评德育三项全能教师,充分肯定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先进校和优秀教师的工作。

2.优化“传美”教育主渠道、主阵地

三大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中我们注意突出学科课程的作用,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强化隐性课程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教研部门和重点实验校要求教师做到:备课时找准知识与“传美”教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传美”教育切入点,使传统美德知识结合各科教学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亲自参与活动中感知传统美德知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劳保小学科技活动课,由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活动中领会中国古代科学家求索攻坚、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同时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了同学们创造发明意识和积极性。

优化“传美”教育主阵地。少先队组织是“传美”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从辅导员队伍建设、活动基地建设及活动等方面优化主阵地建设,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首先,我校组建起一支由专业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的年轻骨干教师组成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人人是“传美”楷模。其次,舍得投入,建起了规范的大队室、“传美”教育展室。另外,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集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新颖、活泼的活动。如:学英雄系列活动,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礼仪系列活动等,已坚持多年。

其次,实现三个结合,即:“传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我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坚持以艺益德、熏陶感染,寓德育于美育、艺术教育活动中。少年儿童具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应该怎样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教育者应顺应儿童的爱美心理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设家庭小氛围,营造社会大环境。“传美”教育必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校内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为了提高家长的素质,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开始实施之前,向家长讲授“传美”知识,提高了家长教育子女和自身修养的水平。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一是做孩子的表率;二是配合学校工作,使家庭和学校做到教育同步,通过家庭联系卡,定期与家长交流。我们还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

五、强化管理评价,提高教育实效性

第6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价值的取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了民族的饮食习惯、衣着特征、住宅特色以及文字、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1]。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随着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缺少主心骨和向心力,就会出现道德危机,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引导国民的教育、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4]。

由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性格、情操、品质、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等[5]。随着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前教育方法,常见的如启蒙教育、中英文双语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作风、习惯、道德品质的严惩具有细微的感知和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在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本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形成,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摸索发展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配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学前教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的欠缺。学前教育是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结果,学前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基础上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如在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学习,就是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存在着指导性建设作用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根基,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学前的幼儿教育中,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得幼儿在古韵古色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的仁义大度以及伦理道德,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的精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的养成,尊老敬长,蒙以养正,乃圣功也。促进幼儿养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幼儿养成基础的道德准确和道德规范,通过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

再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具有规范价值和作用。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规范,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悬系,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教育计划,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构建治家教子的典范。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学前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指的就是通过学前教育建立以德治国,忠孝为本的本位思想,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前教育内容安排,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根据“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要求,使得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学到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的思想品质。在学前教学中,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提倡幼儿早期教育中要养成童孺之时,元气未漓的理念,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通过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在人生的底色教育中促进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品质的养成和提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以审美的艺术教育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价值追求。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得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品格和血脉中饱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民族文化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学前教育阶段传递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促进国民品质素质的提升。高师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通过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带领出一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中实现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巨大,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育体系配置中,需要纳入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幼儿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在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配置中,注重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使幼儿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提出“寓教于乐”,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通过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培养优秀的高师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1:16-17.

[2]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3]施雪华,李凯.伦理本文为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29-35.

[4]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139-143.

[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基金项目:

第7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德育素材 德育教学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注意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并讲究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校园文化,营造班级德育环境

环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重点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班级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精神家园。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净化学生心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积极优化班级环境,发挥班级的教育、审美、约束和导向功能,如美化班级环境,摆放flowers,发挥墙壁文化、黑板报文化等环境育人的作用,把班级变为浸染学生的绿色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如有组织地开展班级、团队、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挖掘德育素材,寓德育于课堂教学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课本中的单元话题、短文阅读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就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7“Food Festival”部分,在“让学生进一步谈论人们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的基础上,反思不同的饮食习惯,并探讨健康饮食的问题。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欢吃的食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 Topic2 “What sweet music”中,我从网上下载了2012年春晚李云迪和王力宏合作的《金蛇狂舞》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观看体会李云迪出色的钢琴演奏,课下布置让学生查找李云迪学习钢琴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再如“Teachers’Day的教学,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Day,Fathers’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要学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将课文内容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教学九年级上册Unit4 Topic2 “When was it invented?”时,通过介绍爱迪生的发明和其遇到的困难挫折,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从而帮他们摆脱烦躁心理和厌学情绪,重新热爱自己的学校生活。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九年级开展“中西方礼仪风俗差异”的英语沙龙活动,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更多西方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主义思想;在学习完话题“Popula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后,组织一次环保海报的评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创意、绘画方面的特长,将评选出的优秀海报展出,既可以增强其他同学的环保意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对学生只讲空洞的爱国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渗透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了自然、深刻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上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进行讨论。例如在教学中我结合China daily中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动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爱我地球、做地球小卫士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可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实践表明,英语教师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道德思维。总之,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鲁川,韩文清.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初探――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J].中学教育,2003(07).

[2]谷文明.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第8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向 探究式教学 合作教学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育才的重要课程。而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谈判法则,如美国谈判学家费希尔、尤瑞、雷法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务谈判学课程逐步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成为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顺利加入WTO,中西方贸易日益频繁,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商务人才,商务谈判课程日益受到许多相关专业的重视。商务谈判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应该重视这类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过程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方向,而且还应该注重实际谈判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传授商务谈判的理论知识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其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提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发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1]。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过程中,纯理论教学只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死气沉沉地听,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对讲解内容作简短的导入,例如讲述谈判案例,构建内容框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书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丰富框架结构,使学生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基础知识欠缺,对案例的理解没有深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后,教师可以加以总结,从案例中总结理论,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当然,案例教学并不应该成为主角,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之一。因为每一则案例都有其特殊性,它只能反映谈判的某片断内容,并不能反映出整个谈判大局。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对整个商务谈判有全面的了解。

2.培养实际谈判能力

培养实际谈判能力包括谈判的语言能力以及谈判的技巧。通过商务谈判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商务谈判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还是比较理论,比较抽象的东西。如何将书中这种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实际谈判能力,那就需要亲自体验。模拟商务谈判是实际谈判的预演,通过模拟谈判,学生可以将书中的枯燥理论变成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商务谈判的能力,提高商务谈判的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谈判中,我们要求其用流利的口语进行谈判。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积极收集各自需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及谈判用语,培养其谈判的语言能力。

在模拟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建议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激发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潜能。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活动不同。传统的小组活动重视小组个人任务的完成,忽视小组的整体协调。而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始终受到整体监控。它将个人努力和集体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任务对完成小组集体任务起关键作用。

在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模拟谈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选择熟悉的,具有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模拟。比如汽车销售谈判、房屋买卖谈判、服装销售谈判等,其中谈判过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货物贸易谈判以及技术谈判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当然教师也可对每个议题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按规定完成即可。其次,教师应给每一位模拟谈判人员分配一个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同时每个谈判者的任务都影响着整个谈判过程的发展,这样给学生个人以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将个人责任和小组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其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成员有团队归属感。最后,教师应提出对谈判形式的要求,要求所有谈判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明确告诉学生谈判操作序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协调小组活动。并且谈判中要求学生从着装到最后的签字握手都必须要逼真,使学生真正融入这场谈判中。

谈判结束后,教师可将对学生的谈判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纳入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可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反映学生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谈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培养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差异对跨国谈判而言,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正如原中美合资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的一位美方代表所言,“中国伙伴在谈判桌上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对合同或协议的看法,对合作伙伴选择的标准,对知识和软件的看法等等,都与我们不同,谈判有时会因此陷入困境……”对此,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甚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由此可见,探讨东西文化,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差异问题,会影响到谈判的进程和最终结果。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谈判意识。

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另一种是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等。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不自觉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熏陶和修养。

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交际的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其文化和交际模式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强语感的同时,提高英美文化感[3]。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教材内容直接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首先应挖掘教材中相关文化内容,利用课堂教学适当导入。如讲到谈判的准备工作一节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谈判场地的选择、谈判人员的着装打扮、谈判时间的确定等这些准备都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否则会对谈判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西方人一般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在任何场合都要尽力避开它,如果你将与很在意这个数字的人约在有13的场地谈判或带有13的时间谈判,就会使对方不愉快,即使再周到的沟通策划也将失败。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用英美文化思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谈判让步策略的情景。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思维方式、谈判决策方法上也有差异。当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西方文化通常是采用“意大利腊肠策略”,将大任务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如将价格、装运、付款等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每次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而东方文化则往往采取通盘决策的策略,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承诺和让步,达成一揽子协议。通过实际的对话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并应用课文中的交际规则,逐渐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和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二、教学效果考核

教学结束时,可以从两方面来鉴定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基本常识,是否掌握了谈判的基本用语,能否准确地将谈判中一些常用的句子进行英汉互译;另一方面,实践考试,从模拟谈判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理解了谈判的内涵,能否有效地使用谈判的策略及技巧,能否用流利的英语准确地进行谈判,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谈判过程中是否具有了跨文化谈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勇.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与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2-144.

第9篇:西方礼仪文化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博雅教育;教师教育; 教育信仰;人文素质

Abstract:The result of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ethic devo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veals that teachers are in wa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faith.This state qu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the pre-service education;the poor actual effect of the continuity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stic absence in the school life.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draw upon and develop the liberal philosophy so as to explore a solution to the effective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er’s quality.

Key words:liberal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faith;humanistic quality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并且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的素质结构并不完善,甚至有的教师在人格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使校园很难成为学生的乐园。我国教师在人文素质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责任心、进取意识、敬业精神不足,如,疏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教师规范等。(2)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学生反映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除罚站外还有打耳光、罚写作业等,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有歧视和赶撵“差生”的情况。(4)个别教师存在有违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如,向学生索要礼品,在学生面前说话随便、不注意生活小节等。 [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儿童全面、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人文素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的学科化导向

职前教育主要是指我国的师范教育。一些对中小学教师知识素质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对“教什么”的学科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而对“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却比较差。这与“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直接关系。 [2]有学者发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一个教师除了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广博的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3]

(二)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当终身教育已成为波及全球的教育思潮,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在蓬勃展开。但综观“八五”培训和“九五”培训,还存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4]其原因除了有培训方式单一滞后、政策不配套、培训师资跟不上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训内容或者说培训课程设置的窄化。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仍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更多的还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补给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重视更多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修养等问题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不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匮乏,也不是教育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是人文素养不高。

(三)学校生活的人文化缺失

目前,以优化教师队伍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定编、定岗,实施资格证书制度、聘任制、职称评定制度、末尾淘汰制度、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奖优罚劣,成绩排队等,都成了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道沟坎。很多教师为了跨越这些沟坎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甚至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

笔者对2003年暑假在安徽教育学院参加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全省近2 000个高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一些项目结果见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教师热爱或是基本认同教师这一职业,但仍有1/3左右的教师不热爱或不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教师的职业身份之一。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身体力行的教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真正可以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人格影响的教育资源。一个根本看不上教师职业的教师,即使他有很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很难在教育领域作出什么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教师人文素质缺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完善和提高教师素质应是一项社会大工程,比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实施民主、科学的管理和发展性评价机制等等,这些措施是必需的,但仍旧是不够的。本文旨在探索通过博雅教育完善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二、博雅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博雅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后来发展为英国、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多才多艺的博学的和有教养的自由人为宗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让位于“才”的训练。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也开始出现。专业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人类教育史上曾经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但同时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培养。对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很早就向人们发出了警告。英国学者纽曼(C.Newman)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他认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目前的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只有学习普遍的知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种知识必须是自由的(哲学的)知识,知识越具体就越不具有自由教育的价值。 [5]在美国,也有一些保持清醒头脑的学者们一再呼吁并极力实践着自由教育的主张,像教育家赫钦斯(R.M.Hutchins)在20世纪30年代推出的“芝加哥计划”,极力将人文主义精神带入美国教育。20世纪中叶以后,专业技术教育的那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被称为通识教育圣经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亦称哈佛“红皮书”。书中探讨了通识教育应寻求的能力,即帮助学生具有有效地进行思维、表达与交流思想、作出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得以调和。通识教育包括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内容。

如果说,博雅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中文化表述,那么,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能找到博雅教育的渊源。

《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中,“雅”与“博”,乃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修养身心,获得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依靠健康和谐的身心、儒雅自尊的品格来体现;博即向外──不断登高,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依靠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恳好学的作风来实现。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先生倡导“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之教育,他以这种“进化的全面教育观”动摇了封建教育中陈腐守旧的“忠君”“尊孔”信条。 [6]他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博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博雅教育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和丰富的,它的内涵从单纯理性的目的到对整体人的关注,包括情感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其对象从对“自由人”的教育扩展到对全体民众的教育,其外延从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排斥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虽然,从自由教育到博雅教育在概念的表述和内涵、外延上有一定变化,但其中实质的东西应是一脉相承的,即为三方面:首先是人道主义精神;其次是民主主义精神;第三是理性主义精神。而这三种精神正是当前许多教师所缺乏的,而且是导致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很难真正深入进行下去的一个桎梏。面对当前的教师素质和教师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博雅教育中得到启示,即着重于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立坚定、笃行的教育信仰;二是培养宽厚博爱的人文素养;三是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师教育的博雅化探索

教师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西方取代“师范教育”并在世界通用的概念。教师教育是职前培养(即师范教育)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大”教育。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开始重视加强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人文性和通识性,并对于人文课程的整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7]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的博雅化也是促使教师素质真正提高的必要途径。

(一)与名著作伴,让伟人引领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之际,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赫钦斯坚信,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是教育的使命。名著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往往从宏观上把握人类问题,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一般读物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把握人类文化,避免支离破碎、片面极端。在赫钦斯看来,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8](81)

在教师教育中,也应该把教育名著的阅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石中英教授在谈及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时也认为,“有一类教育书籍最能培养人们的教育信仰,它们就是教育经典名著,如《学记》《大学》《理想国》《大教学论》《爱弥尔》《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教育的改造》等等。在这些著作中,通过那些热情的、严谨的和明晰的教育语言,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他们的这种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感是形成个人教育信仰最好的催化剂。” [9]

“让伟人引领”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读人物传记。比如,读优秀科学家的传记对理科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很有意义的。20世纪杰出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谈过科学的教养作用。他认为,首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种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其次,理科教学应改变流行的见物不见人的纯知识教学。“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们把青春期的想象引导至最好的方向。如果青年们……看到科学事业在接踵而来的困难中完成,并曾分享欢乐与陶醉,不是会更好地评价全部科学事业的伟大与壮丽吗?” [8](86)

所以,在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名著教育,向教师推荐优秀的名著和人物传记,这些历史积淀的精华永远是人类精神的养分,首先要滋养教师,然后更好地滋养下一代。

(二)通过礼仪教育成为有修养的人文主义者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也要有人文主义学识、修养与精神。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家庭出身,但教师职业要求他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教师应该有文化意识,对学生、人类有强烈的关怀意识,对真理、正义、美与崇高有纯真伟大的爱,尽管这种爱不可能带给他任何功利性满足。

基于以上的价值信念,礼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从礼仪来审视一个人,他的生活方式、习惯举止、说话的口气与使用的字眼、阅读的兴趣、关注的问题,都在显示他的修养的程度。博雅教育的另一个倡导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K.Jaspers)充分肯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它在整个现存的状态中营造出一种适当的氛围,使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事物、信任和敬意。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这样,人就把普遍性看作自我本质的一部分,而不会感觉勉强生活。这些范式给予个人的是坚固、安稳与自由。” [8](89)教师教育的博雅化,就是要使教师成为文雅的人、有涵养的人,远离任性、粗野、庸俗、自私,而离自律、文明、高雅、大度更近一些。面向教师的礼仪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具体化,主要是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尊自爱、如何规范行为 ,让自己的行为美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礼仪教育除了具有意义价值外,还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南京某校的面向中学生的“淑女绅士”的行为规范可谓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化。其“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是教师的行为准则。让教师看到存在于现实中的(甚至是自己和周围人的)缺乏教养的行为,尤其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言谈举止,再展示一些优秀教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包括教师的仪态、谈吐、举止,引起教师反思。

(三)多讨论、重交流,学会倾听和表达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高度重视讨论、对话、交流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辩论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培养人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厚的胸襟实质是情感能接受理智的制约。其次,它培养人的敏锐的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人既要敏锐地理解对方的思想,发现对方的漏洞,还要随时完善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护。可以肯定,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其思维速度、思维质量远不及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再次,讨论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理性的权威力量。一旦讨论开始,讨论者会逐渐意识到,权威、迷信、书本、情感、传统等等左右人看法的因素,在讨论场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唯一的仲裁者是理性,即事实和逻辑。讨论还可以激起人的情趣与活力。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人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8](84)

在今天新课程对教师行为的挑战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那么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只有感受到这种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民主讨论、理性思维带来的乐趣,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是共同成长进步的。

(四)让反思成为职业生活习惯

应该说,“亲历”“反思”“追问”这些途径是对传统博雅教育的新发展,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由于人文知识具有主观性、个体性等特征,其获得途径是建立在总体实践和知识背景上的反思。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将学习者从对所谓人文知识的大量概念、原理和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其内在的人文需要,使其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自我的尊严、生活的价值。

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其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促成教师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些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研究表明,其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反思上的差异。 [10]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教育思想不是人为的概念的堆砌和演绎,更不是部分人的专利品,而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实践中无处无时不在的意义追求和规律探索。教育思想是自由的、丰富的、发展的。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可让其回味自己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喜欢、为什么某某教师受学生欢迎尊敬、为什么某某教师让学生反感惧怕等等。因为任何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体验,调动这些体验,便能使其对教育思想有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在职期间的教育教学经历及反思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校长应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和反思的氛围,组织校本培训,开展教师间交流,让教师充分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叙述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生活故事,剖析这些困惑和故事背后的教育哲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事迹,分析彼此的差距及原因,等等。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为自己独特的、信奉的理念。总之,反思是一种个体性、主观性的活动,靠外部强制力量是很难真正奏效的。年迈的爱因斯坦在回忆大学学习的情景时,深有感触地说:“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名逐利的教育来,是多么优越啊!” [11]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实,首先要做的,是给教师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应该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强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疑虑;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不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人文化的管理,对于维护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让教师从经验和反思中迅速成长起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1.

[2] 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11):49—52.

[3]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38.

[4] 黄福康.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效亟待提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55—59.

[5] 彭正梅.美国大学普通教育理论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4):9—14.

[6] 刘惠文.教育哲学与20世纪中国教育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4):19—23.

[7] 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新境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0.

[8] 张卓玉,等.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28—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