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分析核知识的特性(复杂性、高成本、周期长、安全性),指出核知识管理是一个适用于核知识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原子能院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开展核知识管理,构建规范的核知识管理体系。核知识管理体系应围绕原子能院的定位,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营造知识共享环境,构建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知识流程管理。实施方案包括建立NKM门户网站、开展知识回溯与捕获项目。
【关键词】
核知识 核知识管理 核知识管理体系 核研究院所
知识管理(KM)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200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其应用于核领域,提出“核知识管理(NKM)”。到目前,越来越多的IAEA成员国强烈地认识到核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投入实践。然而,核知识管理在核电厂实施得比较多,核研发机构的核知识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CIAE)是一个以开展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核科研机构,对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原子能院在快堆、研究堆、加速器、核燃料循环、核物理、同位素生产、辐射加工、核探测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核知识,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业技术或科研人员。为了防止核知识因人员退休/离职或研究重点的改变等因素而失传或丢失,原子能院亟需开展和实施系统的核知识管理。通过对核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保护,在后代的科技或运行人员与专业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将有助于提高核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促进技术创新。
核知识
核知识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组成[1]。显性知识是指研发过程中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可用文字、数字、图形等来表达的技术信息或数据,包括各种科学研究报告、工程分析和模型、技术数据、代码、运行记录、维护记录、专利、论文、质量管理文件等。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难以格式化,只可意会不易言传,深植在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技术人员、运行人员、设计人员的技能知识(know-how)和原理知识(know-why),包括经验、判断、价值、潜意识与心智模式。
与其他知识相比,核知识具有其独特性[2]。要有效实施核知识管理必须考虑其特征,主要有4个:
①复杂性:核知识在宏观和微观尺度都具有高度复杂性所决定的。无论是材料的物理、化学、放射性和生物方面的相互作用,还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都必须全面考虑。
②高成本:核知识的创造成本是相当昂贵的,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核设施建造和运行通常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精密复杂的安全系统和专业人员。
③周期长:核知识从创造到使用的周期很长。例如,核反应堆从设计到退役的整个过程(新核电站的设计运行时间为60年,再加上退役去污时间,整个设施的寿命至少为80年)需要几代人共同完成。
④安全性:确保核技术的安全、安保及防核扩散是国际核研究机构的职责和义务。
核知识管理
IAEA把知识管理定义为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识别、获取、转换、开发、传播、使用、共享和保存知识,促进知识创新并实现特定的目标[3]。知识管理有三个基本要素:人、流程(process)和技术。这三个要素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
知识管理强调人和机构文化来激励和培养、分享和使用知识,采用一些方法或流程来发现、创造、捕捉和分享知识。在知识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知识管理依赖于人的意愿来分享和重复使用知识。
知识管理着重于发现、创建、获取和共享知识的流程或方法。制定操作流程是安全操作和维护核设施的根本。核设施必须严格遵守程序规定,以确保安全运行。虽然有些程序可能会有改变,但在核工业中,对任何更改既定的程序和流程的行为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知识管理必须纳入战略规划、分析和决策、计划实施、结果评价中。
知识管理要求用一些技术来存储知识,使知识具有可获取性,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一起工作。因此,技术是知识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核知识管理(NKM)是一个适用于核知识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包括识别、共享、保护、传播、保存和转移核领域中个人、团体或产品中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NKM影响并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和通信技术、流程和管理方法、文档管理系统、机构和国家战略。
原子能院开展核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原子能院已有60多年的知识积累,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核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探测与分析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安全和电离辐射技术等8个重点学科,包括59个二级重点专业和方向。目前,第一代从事核科技研发工作的专家已经退休或即将面临退休,而合格的年轻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依赖于核知识的累积,为保证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保障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原子能院有必要开展核知识管理,构建规范的核知识管理体系,其具体作用在于:①缓解对“独专”人才的依赖,解决知识继承问题;②促进创新,尤其是促进团队或集体的集成创新;③促进国际间合作和建立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核技术的和平利用;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⑤保持和提升员工的能力;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包括设计、发明、软件及员工的技能(know how)等;⑦更好地遵守核设施运行或操作等相关立法规定或要求。
原子能院的核知识管理体系
捕获和共享重要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确保核领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可以为下一代保留知识财富。成功实施核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定位、制定策略、设计与启动、推进与拓展、制度化。
4.1 KNM的定位
原子能院核知识管理定位应围绕原子能院的“三个性、一个基地和一个中心、三个库”自身定位,即以开展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主的综合性国家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核工业及中核集团的研发中心,是国家核科技和核工业发展的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储备库。NKM的价值目标是创新与知识创造、保护知识遗产、转化知识并增加知识的附加值。
4.2 KNM策略
原子能院应在充分认识核知识管理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员工能获取、共享、使用院内外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认识,并支持、鼓励员工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创新能力。
4.3 KNM体系
核知识管理体系应满足原子能院的各种研究活动需求,如研究、设计、开发、项目实施、服务支持等,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原子能院应将知识管理纳入顶层管理,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知识流程管理,即核知识管理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增值业务流程、4个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6个知识管理的设计领域,见图2[4]。
业务流程是原子能院核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从业务流程中产生出来,在业务流程中或业务流之间分享和更新。业务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与价值链管理存在着密切联系。增值业务流程是知识的发源地,也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场所。所以,原子能院应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导向开展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增值,创造价值。
4个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包括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应用知识。做好知识的产生、存储、传递和应用管理是知识管理导入过程的关键步骤。
6个知识管理的设计领域涉及信息技术、领导力、机构文化、人力资源、控制、机构与职责。这6个设计领域是原子能院核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开展的基石与关键。信息技术是指为知识的存储、传播、组织、管理等提供技术手段;机构文化是促进知识共享的环境和动力因素;机构职责是知识管理的方向和定位;人力资源是指知识的创造者、载体和管理者,也是机构文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依赖机构、人、文化、技术、管理层面上的配合。
4.4 NKM的实施方案
4.4.1 建立NKM门户网站
根据原子能院核心业务体系的任务特性和知识应用特点,建立一个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不仅可建立一个更好的内部沟通渠道,而且也可建立起信息/知识到不同项目/业务之间的链接,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员工的合作。员工根据保密等级,具有相应的访问权限。门户网站的知识管理功能包括:
具有信息处理功能,能记录、分析、审查、注释和管理来自R&D项目或工程设施设计、建造、运行等过程产生的数据、图纸、报告和论文等;
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准确获取信息,避免信息过载;
设置论坛、会议室等社区功能,用以分享资料和讨论问题,提供隐性知识转移的场所;
整合并开发显性知识库,通过一个界面可以与多个知识源和平台相连接;
具有捕获隐性知识的设施,如设置知识追踪系统,用特殊的方式(如问答、综述、报告等)记录专家和科学家的隐性知识;
具有“知识地图”功能――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分类架构;
具有在线学习(e-learning)功能,e-learning是一种有用的教育与培训工具。
每个业务流程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点或发展环节以及管理规则设立知识管理模块。其目的是促进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流程的可见度,获得流程知识以及记录/保存流程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数据、信息、知识,便于知识的检索和利用。如快堆业务的知识管理体系可以根据快堆的研发、实验快堆、未来示范快堆、商用快堆的发展建立知识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再根据研究点和发展流程或步骤(如快堆设计、建造、运行、退役)下设分模块,从而实现全流程的知识管理,如图3所示:
4.4.2 开展知识回溯与捕获项目
原子能院累积了60多年的核知识,但这些宝贵的知识主要零散地分布于科研人员或老专家的手中或大脑里。因此,在建立门户网站的同时,原子能院应评估核心知识的质量和完整性,并分析核心知识、技能丢失的风险,然后实施知识回溯和捕获项目。所谓知识回溯与捕获项目,包含两个方面:①将分散在个人手中的没存档的数据/文件/资料进行存档,并对所有存档的但尚未数字化的数据/文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编目等整合到相应的数据库,以保证对所有的数据、文件、资料更好地保存、检索和访问;②通过培训、讲座、座谈、采访、编写教材/文件等方式捕获即将退休和离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知识、经验,并将其音频或视频或文本文件进行加工、编目等,整合到相应的数据库。
结语
保存、共享和使用核知识对核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非常必要。原子能院开展系统的核知识管理,将能有效地保护知识遗产、促进知识转化、提升创新能力并保证核安全。
核知识管理是一个适用于核知识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包括识别、共享、保护、传播、保存和转移核领域中个人、团体或产品中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人、流程和技术是核知识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
核知识管理的实施、维护和制度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原子能院在开始实施核知识管理之前,应明确核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和方法,并将核知识管理纳入顶层管理体系。
原子能院构建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体系,应包含三个层面:增值业务流程、4个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6个知识管理的设计领域。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实践能力
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层次,其中高职占了大半江山,是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和来源。笔者对201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91份有效答案中,其中在学生对喜欢的学习方式(多选)一题中的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工作情景的方式授课”、“通过到企业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并重”,三个选项都显示了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多为95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大多较为优越,部分学生由于家长过于宠溺,导致他们缺乏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而酒店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中最重要和最需要的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此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大多自我认识不到位,眼高手低。酒店行业初始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导致学生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导致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在实习过程中因怕苦、怕累或其他原因离开实习岗位,且在后续的求职中选择其他行业。以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为例,截至2016年底,2015届83名毕业生目前只有5名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2016届90名毕业生目前有6名学生从事酒店行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的交流座谈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缺乏,同时动手操作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设施设备问题
第一,投入不够,设备设施简单。很多院校对酒店管理实训室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设施设备不能及时随着酒店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学生实训氛围与酒店服务氛围差距很大,仿真度不够。现有实训室规模和组织构成与酒店条件相差甚远,很难达到酒店真实标准,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酒店氛围,真正理解积累酒店管理和服务的实践经验。第二,实训室管理。实训室管理模式粗放,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实训场地有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无法因材施教,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学生模仿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室管理制度简单或制度无法落实。此外,实训室因人员配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训练需要。
2.2学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脱节,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性、合理性,无法跟上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改革和创新。目前,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几乎延续了多年不变的格局,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大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均安排诸如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这种项目设置与10年前的设置相比,差别或改变较小,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其最大缺陷在于,对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欠缺,没有自成体系,各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大一学生的军训以及社会实践主要由学工部或者系部统一管理,而后期的实习实训主要由教研室老师负责,缺乏有效管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联系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人才持续性培养的关注。
2.3学校课程与学生实习工作脱节,实习单位缺乏有效培训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培训。目前,酒店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层次和数量不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要求关联度较低,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对培养酒店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缺乏深入研究的平台,尚未形成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存在岗位设置与工作强度不合理,薪酬满意度低,缺乏和谐的企业氛围,实习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酒店对照规章制度往以现金处罚作为惩罚方式,缺少具体的指导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了实习生产生抵触和倦怠情绪,影响工作效果。在实习生培训方面,大都对实习生作简单的入职培训,主要针对安全培训,强调纪律要求,而忽视学生刚步入岗位的心理引导、遇到特殊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培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3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社会实践方面
(1)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时守纪的重要契机。同时,学生在军训中学到的“服从”,以及后期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宾客至上”、“文明礼貌”也有莫大的联系。因此,保障新生尽可能的参加到新生军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2)正式步入学习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暑假带薪实习、“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尽快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提高自身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中文朗诵比赛、礼仪风采展示、导游技能比赛、中餐宴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策划协调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市级比赛以及国家级比赛做好铺垫。而针对大二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课堂中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同时找准自己在行业的定位,更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3)笔者从2016级新生调查报告中关于“选择酒店专业的主要原因”一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同学主要是为了到酒店就业,但还有27%以上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自己创业。针对这部分同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分析可行性,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对于好的项目,可纳入创业园孵化,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创业的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3.2教学实践方面
(1)增加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生实践的比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实训教材,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尽量提高实验实训场所、设备等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完善数字化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监控。(2)在教学过程中,联合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联合企业,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学生的实习工作开展的同时,完善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强化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指导。积极推进合作办学,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
3.3学生实习方面
(1)学生在完成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在酒店实际操作的情境里历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想联系,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其业务范围宽,客户来源广,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类业务、多层次客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酒店方面应在实习过程中发掘实习生的优势和潜力,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为实习生争取最合理的福利待遇。酒店适当时建立精神激励的制度,对工作效果好、态度端正、效率高的员工进行精神激励,颁发荣誉证书,必要时作为工资晋级、岗位提升的前提;与此同时入职后的一系列培训能够促进实习生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保障学生熟悉岗位职责和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学生上岗即进入工作状态的目的。特别是岗前培训应在实习学生到达酒店的第一时段开展,让学生尽快融入酒店,充分理解实习酒店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内容,以提高他们对酒店的认同度,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对实习生的管理中,酒店应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对于实习生工作上的失误,以正确引导为主,而不是过分批评指责甚至大量扣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稳定的人才队伍。(3)建立实习生岗位调整机制酒店的服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同一岗位的长时间重复操作,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学校与酒店协商沟通,实习期间尽量为实习生提供更多部门的岗位,提供学生选择岗位和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联合单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
4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专业教师、学工管理人员、企业应形成有效的联系,通过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道德素质高、理论知识好、专业素质硬的高水平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谢茜.重庆市某高校酒店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激励的视角[D].重庆理工大学,2015.
[3]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者 管理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75-01
长时间以来很多管理者在研究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时,把“自我效能感”引入进来,这就为我们研究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班级管理效能感的涵义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我们把班级管理者的效能感定义为:班级管理者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预测。
二、影响班级管理者的因素
影响管理者的效能感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学校内部条件的影响,我们只从目前学校内部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管理者管理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自己亲身获得的经验是最值得信赖的,如果我们的管理任务很简单,给予的条件又好,即使成功了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成就感。反过来,任务艰巨,条件又欠缺,我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了,这样管理效能感就大大提高了,因此正确地归纳自己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效能感的提高。
(二)管理者的间接性经验
当一位管理者看到某个和自己条件及管理方式差不多的人在管理上取得了成功后,他会想到自己也应该能完成相应的任务,他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得到加强。反过来,总是看到身边的人失败,虽然付出了,但是自我效能感也很难提高。通常我们往往是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评价我们自身效能的。
(三)情绪态度唤起
情绪态度是人们对身边事物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当某个人平时富有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那么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竭尽全能去实现目标,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反过来有的管理者面对困难的任务,首先就不知所措,焦虑不安,无从下手,这样必然会影响管理的效能感,即使做了也很难完成任务。
(四)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
1.管理者之间人际的影响。在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集体中,管理者之间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工作当中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就会提升自己的管理效能感。
2.管理者与学生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管理者对学生的控制信念,是否善于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对管理者尊重与否和管理者效能感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关系、学校的管理手段等等都对我们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影响。
三、管理者管理效能提高的策略
形成管理者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提高管理者的效能感。
(一)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管理者的教育观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他的管理效能感,如果我们用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来对待我们的学生,认为学生骨子里的坏的东西很难改变,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这样自我效能感就很难提高。如果我们认为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是教育的关键,相信教育能够改变每个学生,那么就会积极地投身学生的教育,即使失败也不会放弃,这样就会增加我们的效能感。
(二)理性看待他人的间接性经验
我们知道自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最有效的,人类获取知识、经验的最初方式就是自身经验,也就是直接经验,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要经常自我评价,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免犯过类似的错误。当我们尝试由某种方法很难取得成功时,我们就应该考虑选择新的方法,别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谨慎看待别人的经验,这样才能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培养和调节自我情感状态
研究表明通常我们把事物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条件差,自身能力不够时,效能感就会大大地下降,以后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失败归纳为环境因素或者是运气不好时,这样自我效能感就不会下降,甚至会接受更大的挑战。因此正确的归因,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十分必要地,无论是简单的任务还是困难的任务我们要学会调整自我的情感状态,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不要把自己的行为轻易地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不行,这样不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四)加强外部环境的作用
社会必须重视我们的管理者,党和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投入,让我们的管理者觉得管理工作是崇高的工作,在学校内部我们要建立有序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在管理者的福利待遇、晋级、评职方面给予优先的考虑,为我们的管理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自我说服
自我说服就是指个体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劝导、评价等来改变自身的管理效能。实际上一个人的自信心其实就是自我说服,平时我们要经常地鼓励自己,反思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校给我们的管理任务,相信自身的能力,面对苦难的任务,自己给自己“打气”,不要气馁,慢慢地自己的管理效能感就会得到提高。
注释:
①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1期.
关键词:办文;素质;能力
公文是党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办理公文是行政机关的重要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办文是公文处理的核心环节,需要办文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过硬的能力。
一、工作作风过硬
办文人员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经手的文件数量多、种类繁、内容广,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办文工作对于机关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作为办文人员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二是要在行动上提升效率。办文人员要努力做到在数量众多的文件中厘清头绪,既要注重效率,又要保证质量,不能出现遗件、漏件、错件等情况,防止出错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比如:文件责任到人,成立办文小组,相互校验、互相纠错等有效手段。三是要在操作上提炼方法。面对数量繁多的公文,总结出好的工作方法,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公文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在心中有轻重缓急的衡量,哪些件是批示件,需要优先办理,哪些件是急件,需要抓紧办理,哪些件是常规件,可以按步办理,绝对不能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工作态度严苛
公文是行政机关指令、沟通信息,进行公务往来的重要工具。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权威性的特点,公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关工作效力和决策执行力,同时也影响着机关的形象和威望。所以,办文人员在处理公文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办文程序,坚守原则,确保质量。一是要把好收文关。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步是收文,对于下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报送的文件,在接收时一定要先确认主送机关是否正确,文件内容是否属于本单位范畴,如果文件确实应该本单位接收,再看公文格式是否正确,包括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合法,表述是否严谨等基本内容,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退回重发。二是要把好发文关。按照公文处理流程,公文在发文之前,要经过审核的环节,对其文种、格式、内容以及结构、语言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准确无误,否则出错的公文无法运行,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三是要把好保密关。办文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公文,办文人员一定要强化保密意识,对保密文件的流转,要使用专门的保密设备,做到不擅自复印文件,不泄露、遗失保密文件。
三、工作细节抓牢
公文处理是一项严密而细致的工作,办文人员必须时刻绷紧认真的弦,对于公文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公文处理的众多环节中,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公文的运行效力。一是掌握所以细节。对于接收的文件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包括来文的单位、时间、拟稿人信息、来文单位签发人、初核人信息、复核人信息以及承办部门信息等。二是盯住关键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掌握,办文人员了解到文件的基本情况,对于紧急的、需要领导批示的文件更要多关心、多留意。盯住文件的走向和进程,运行到哪一步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妥善处理细节。办文人员在办文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程序运行,还要养成多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特别是要做到正确领会领导批示的精神,准确剖析领导批示的含义,保证领导批示能够及时准确落实。
四、业务素质加强
一、构建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知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是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的构成方式。不同职业或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或需要不同的结构核心。理想的知识结构,是就相对的职业而言,适应职业需要的知识结构才是合理的。能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和技能。作为一个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是指从事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活动的技能。其突出标志是完成工作任务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质量。包括观察、判断、应变、创新、预见、表达等基本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主观世界的部分内容,以备以后需要时提取出来,在行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学员掌握了有关科学观察方面的知识,就会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了现代指挥管理知识,就能提高他们的指挥管理能力。因此,离开了知识的学习,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是无从谈起的。同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因此,能力与知识是密切联系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的大小。有的人读了不少的哲学书,具有不少的“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知识,但他并不一定就能通过所学的这些知识把某个问题处理好。有的人学了不少现代知识,但他并不一定就能做到实际运用。这主要的原因,是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有一个内储和外储的过程,通过内储和外储的潜移默化,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显示出它的决定作用。
二、遵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规律
1、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人才成长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挖掘知识宝库的钥匙。二者不可偏废。人才的成长,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按其能力的增长和工作实绩逐步提升,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有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便可充分显露来;二是流动性大,循环快,任职能力弱,踢不开“头三脚”的,往往很快就会淘汰。改做其它工作,其继续发展潜力也就无从谈起。三是按照院校培训体制,一般需经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入校培训。这种培训,也是为了更新知识,从而为培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院校应把立足点放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上。并适当考虑发展潜力。
2、把知R转化为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院校的重要职责。这在当前来说已引起各类院校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但就实际情况看,距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级院校必须把如何使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首先,在“转化”问题上,以打牢基础知识为主,挖掘潜能,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只有通过应用知识的训练,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于是,有的院校把提高学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放在了开设第二课堂、模拟训练,岗位实习等等。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应该说,这的确是一种提高能力的好办法。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方面上,其结果既不可能使知识做到有效的迁移,又不可能使能力得到高层次发展。由于基础知识未打牢,专业没有学好,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以至在未来使能力形成的水平受到限制,缺少后劲和发展潜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讲究课程的科学性、内容的统一性、对象的适应性。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需要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权应该有所集中,以保证宏观规划的统一性。同时要搞好微观控制。由于教学活动的年体性强,为了防止“走题”、“变调”,搞好微观控制是有必要的。搞好微观控制首先要有稳定的教学大纲,并且有计划地组织试讲和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持教学的统一性和一贯性。
再次,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长期以来,各级院校采用的考试形式一般都是开卷与闭卷。这二种考试形式,其优点是能比较全面地考核此门功课的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一锤定音”。实事上,有时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高分低能”,另一种“低分高能”。因此,这就要求既要考知识的程度,又要注重考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这些知识,则又是一个判断、应变、创新、预见的能力过程。能够全面体现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
1 熟悉公司的财务制度及流程
对于做好财务工作来讲,一套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流程是必须的,它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最重要的保障。这些财务制度包括起码的账务处理流程、发货和应收款管理流程、应付款入账和核对流程、资产盘点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等。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公司需要逐步完善并坚持施行的。有了这些流程,遇到问题就不会慌张,而且遇到问题的机率会明显降低。最重要的是,这些成型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制度可以预防出现差错,大大降低经营中出现风险的概率。
诚通金属作为一家经营多年的公司,基本形成了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就集团的财务制度进行更深入地梳理和强调,并按制度严格执行。
2 获取知识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大大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日益趋短。会计人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会计人员除了需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知晓诸如财务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管理学、目标管理学、预测学等经济管理知识。同时,由于市场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流动,会计人员不仅面临本国财务风险,还面临全球风险,所以,会计人员还必须熟悉世界主要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惯例。
3 熟悉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使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全面、综合的管理活动,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融合不够的问题,容易出现财务控制与业务工作脱节、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两层皮的现象,既不利于财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如果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联系得不够密切,经营各环节的生产要素、成本费用、经营风险、市场变化等信息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部门,则企业资源就不能进行高效地配置和运用,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与控制职能就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不太现实的。
伴随着诚通金属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企业面临的传统和新型风险将不断增长并最终体现在财务上。因此,加强控制监督与防范风险是财务工作的重要职能。
4 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4.1 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以及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等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选取、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网络化传输等,都要有相当娴熟的操作能力。
4.2 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依据一定的职业规则和自身的经验,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职业判断需要职业经验来支撑。职业经验是职业实践的积累和升华。各个单位、各个不同的时期以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会计事项的性质、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提高。
4.3 应变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地、适宜地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新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会计人员要在不违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处理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每笔经济业务所列的会计科目、合理避税等。
5 具备资金统筹规划使用能力,保证资金链良好运转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企业可用的资金有限,既要为多出效益筹集好资金,又要使资金运用真正收到预期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以追求资金的最大效益和最小风险。
5.1 资金筹集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企业要进行生产和经营,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保证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为此,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筹集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市场将不断完善,企业的筹资领域将不断扩大,筹资方式趋于多样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目前,金属集团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融资方式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各单位财务负责人要多与银行进行沟通,结合业务模式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有了好的模式可在集团内部进行交流推广。
一、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素质。图书馆员将社会中零散的文献信息搜集,通过有序整理后,传递给读者, 是文献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的“二传手”。每一位成员都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要热爱图书馆事业,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读者,积极进取,甘愿为 图书馆事业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图书情报专业知识。馆员应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实现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加工检索对象向数字化的信息资料为管理、综合加工、检索对象的转移 ,实现从传统顺序的、线性结构的文献信息组织管理模式向现代直接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转移,实现以手工“分类标引”向计算机主题标引转移,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掌握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的新标准和技能,实现网上分类――主题标引一体化。
3.外语知识。馆员应熟练掌握1~2门外语,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代替读者翻译和编写外文文摘,做好文献资料的编译服务工作;了解世界学科发展新动态,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国外情报。
4.现代技术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 、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应用。新技术的应用要求馆员必须熟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以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
5.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图书馆作为继续教育的阵地,学生的第二课堂,要求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和需要方向,为他们准确提供新颖、专深的情报信息。
6.基础科学知识。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馆员应该懂得新学科知识。信息学、 传播学、管理学、市场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学科、新理论,这些都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密切相关。要建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市场化,就必须要求馆员对信息市场 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具备信息反映、搜集、提取、存贮、检索、推销能力,既能吸收和消化信息又能分析、推销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二、图书馆员必备的能力
1.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馆员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要有洞察力, 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传递给读者。
2.系统的信息导航能力。馆员在收集与整理信息资料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文献检索能力,开展文献检索业务,注重引导读者表达出检索意图和隐含的检索词,辅导教育读者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传授检索技巧。培养读者自检能力。提高文献检索的查全率、 查准率,降低误检、漏检率。为读者查询网络资源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3.较强的科研能力。跨入21世纪,怎样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有序化,把网上的数据有效地组织起来,如何对网上资源分类编目等,有关适应现代化信息和技术发展的信息管理标准、 技术、格式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因此,馆员应对某一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较深 层次的分析研究,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科学预测,从而引导图书馆的工作进入更高境界,确保信息旺盛的生命力。
4.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馆员对文献的引进要有预见性、及时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对所引进的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为用户提供一个查全率高、漏检率低的文献存贮和检索系统。
5.综合反应能力。馆员的服务是智力密集型劳动,因而应具备较高的综合反应能力。即观察力 、倾听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分析判断力与表达力等多种能力要素的有机结合。
6.组织管理能力。馆员应具有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向读者讲述有关规章制度, 使他们在借阅中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还应具备诸如调查统计等基本的组织管理技能, 以利确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7.自我调控的能力。馆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之际,应按照需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增强情报信息意识,有助于提高发现、收集、鉴别信息的能力和预测水平。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自觉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修养,以便更好地为读者实 行优质服务。
8.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已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全方位、多角度灵活选择各种资源信息 ,帮助用户得到可以利用的信息。
9.外语应用能力。Internet网为主的互联网络为全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由于英文在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突破语言障碍是当前图书馆员必备能力之一。
10.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于信息服务工作的特点,文字工作仍占主体部分,馆员应具备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清晰、简明地撰写各种报告、综述、学术论文,才能及时命名新成果、新见解得以交流和推广。
1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由于先进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手段呈高度自动化趋势。因此馆员必须掌握各种新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数据库技术等。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最广,如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联网、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等。新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一般性操作和专业软件设计两方面。馆员不但要学会操作,而且要具有软件开发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往往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要求馆员利用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信息质量及其利用价值,这是能否准确无误地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关键,是馆员业务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与之相应的是各馆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也必须依靠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馆员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方面的信息咨询专家。
【关键词】 护理士官; 任职能力; 调查与评价
本研究旨在了解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对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评价,以指导护理士官教育改革,建立合理的护理士官培训机制,培养出真正适应军队发展需求的护理士官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8个基层部队卫生机构的护理士官毕业学员340人,年龄18~22(20.84±0.65)岁。
1.2 方法 根据护理士官培养目标,将护理士官的任职能力归纳为军政素质、专业动手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胜任部队护理工作能力5项评价内容。拟制《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评价》调查问卷,每一项评价划分为4个等级,超过培养目标标准的为最高等级,为“优”;“良”表示达到培养目标水平;“一般”表示略低于培养目标要求;“差”表示大大低于培养目标要求。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任职能力综合评价 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评价结果,见表1。表1 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除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外,护理士官的军政素质、专业动手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胜任部队护理工作能力的优良率均达80%以上,提示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对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评价持肯定态度,可以认为护理士官的任职能力基本达到教学计划要求的水平,护理士官的教学培训计划基本合理、可行。
2.2 专业动手能力评价 专业动手能力是对护理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能力要求。对护理士官来说,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服务。本次调查显示,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专业动手能力评价得分较高,优良率达88.0%,提示他们基本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这与我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员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有关。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有9.1%、3.2%的学员被评价为“一般”和“差”,必须进一步加强其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
2.3 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评价 调查显示,护理士官毕业学员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得分偏低(优良率80.3%),可能与学员在校期间面临较大学习压力、学员之间相互竞争等有关。因此,教员在传递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员沟通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2.4 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评价 调查显示,护理士官毕业学员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得分最低(优良率77.3%),说明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脱节问题仍较为严重。原因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讲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学员在课堂上多是被动地吸纳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项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主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差[1]。这将是今后护理士官教育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5 胜任部队护理工作能力评价 护理士官与生长干部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的区别是:护理士官面向基层,培养目标定位于师以下基层部队;生长干部则是面向部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且以驻军医院为主。本次调查显示,护理士官毕业学员胜任部队护理工作能力评价得分较高(优良率88.9%),提示其基本能够胜任部队护理工作的需求。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对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评价信息,一方面反映了我院护理士官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护理士官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识到护理士官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培养目标、完善护理士官学员的素质结构,同时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士官学员的任职能力。本次调查仅依据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对毕业学员任职能力的单方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今后我们将采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患者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1前言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市场交换,实现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并需要资源利益在各种交易参与者间公平分配,以此形成资源产品的生产、价值分配和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事实显示,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以森林资源为例,其开发利用和政府管理状况不容乐观。迄今,人们仍广泛地认为基于权利的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促进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并将之作为各国政府改革森林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不仅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在更大的经济改革范畴内亦是如此。但是,大量事实证明森林资源产权尚不足以保护产权所有者公平分享资源的收益。公地悲剧、私地悲剧、失效普遍存在。经济学界的大量研究关注不同产权形式的探索,如公有产权、私有产权、产权、自主治理等,但在真实情境中,除法律、习惯、习俗等确立的产权之外,容易忽视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公平资源收益受到的各种限制条件的约束,其中更充斥了寻租、盗取等非法行为。这一约束机制具有结构性和相关性,包括资本、市场介入能力、技术、知识、政策制度、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变量。获益能力理论的优点在于揭示影响自然资源利益分配的具有政治、社会、经济特征的约束机制的结构和内在因素,分析影响资源价值分配的各种力量,帮助我们认识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赢目标的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形成改进资源管理政策的建议。
2获益能力理论
2.1概念和内涵“获益能力”(access)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产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分析中,将“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获益能力”(accesstoland,labor,andcapital)等同于“使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权利”(rightstoland,laborandcapital),即把获益能力看做一种使用资源的权利。施拉格尔(Schlager)和奥斯特罗姆(Ostrom)在分析公共资源产权时,将获益能力视为构成公共资源产权权利束的5个要素之一,是“进入一个特定的物理区域和享受非负的效益的权利”。德•让维里(deJanvry)和萨杜雷特(Sadoulet)描述的“资源获益能力”(accesstoresources)是指可以利用并从资源中获益,而这种获益方式可以通过拥有产权或者租赁的方式获得。因此,获益能力的传统定义是和产权联系在一起的,是指从事物中获得利益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理论上的。里博(Ribot)根据多年对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针对目前森林资源的分权、自由化和基于社区的管理改革,提出当地群体对森林的权利(accesstoforest)不能最终保证他们从贸易中获得公平的利益。他进一步强调以产权为导向的资源管理方法对促进当地的发展是不足够的,除非同时促进市场能力和其他机会,产权或其他形式的对资源的直接控制不能使当地人从森林或者其他资源中获得足够的利益。在这些研究基础上,里博发展了“获益能力”概念,不再把获益能力理解为基于产权的权利,而把“获益能力”定义为“从事物中获益的能力”,是关于一个人或组织获得利益的所有能力的集合,包括基于权利的能力,如自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本等;基于权力的能力,如社会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以及基于个人能动性的能力,如市场能力、企业家才能等。社会和法律禁止的行为也对获益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法律之外控制资源利用的各种机制、结构和关系,如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压制和欺骗。获益能力理论关注权力等政治、政策和社会因素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将政治和政治制度作为市场存在和发挥功能的内生性因素,不仅特别关注价格或产权这样的单一控制和积累机制,而且拓展到对市场运行中各种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中,将生产和交换置于社会关系和社会阶层中研究。
2.2获益能力的结构获益能力的分析对象是商品链条中的各类经济主体,聚焦于他们如何获得、维持利益和控制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政府各类机构经常在资源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通常不是链条中的经济主体①,因此,将政府视为影响经济主体获益能力的角色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为了与产权的“一组权利束”进行比较,里博引入“一组权利束”的概念来描绘获益能力,他指出获益能力包含技术、资本、市场、劳动力、知识、授权、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权利的即合法的能力(权利是指被法律、习俗和习惯认可的行为);一类是非法的获益能力。同时,里博承认这种分类方法并没有完全包括所有的获益能力,相互之间可能还存在交叉,仍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可从获益能力的组成结构上形象地将其理解为“一组权利束”,进而根据与利益产生关系的密切程度,将获益能力拆解为两层,核心能力是直接的获益能力,包括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知识六类。能力是间接的,可以显著地影响内层能力,从而影响价值产生和利益分配的能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文化范畴,包括法律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社会地位和关系、文化和习惯习俗等。需要强调的是,获益能力理论将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量视为非独立的变量,相互间有丰富的互动,而非把市场视为独立于政治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独立“竞技场”,这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原则有差异。外层能力并非是外生变量,而是市场存在并发挥功能的内生变量。这也是获益能力理论与经济学视角下的生产力要素系统最大的区别所在。正因为如此,获益能力理论在揭示真实的政治、社会环境之下的资源利益分配路径时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
2.2.1内层获益能力内层获益能力包括自然资源、技术、资本、市场、劳动和知识。自然资源(accesstoresources)是核心获益能力。通常经由产权来明确②。拥有某种资源的产权,将大大提高从该资源中获益的能力。但是,一些经济主体虽然不直接拥有自然资源,但由于其技术、资本、市场能力等出众,也往往可以在分配格局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自然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获益能力,但其他能力对其有替代作用。自然资源产权不足以决定获益能力。资本(accesstocapital)是重要的获益能力。它能用于资源的发掘、生产、加工、动员劳动力等资源获取方式。对资本的控制可以通过产权来实现,维持则可以通过付租金、税费或影响资源控制者的方式来达到。在现实情境中,资本往往集中在资源产品商品链的末端,即大加工、流通和销售企业,而资源产品商品链前端的初级生产者往往缺乏资本这种重要的获益能力,也缺乏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能力。劳动(accesstolabor)是一种获益能力。当整个资源利用过程和商品的利用途径需要大量劳动力时,拥有劳动力资源的人就控制了获取能力。特别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开发,劳动是一种重要的获益能力。技术(accesstotechnology)是一种获益能力。技术是许多资源加以利用的基础,高新技术往往能帮助人们从资源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技术含金量越高的产品通常附加值越高,带来较高的利益回报。技术又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合法权利,也可以成为非法手段。知识(accesstoknowledge)是一种获益能力。专家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高学历和特殊身份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能影响就业机会、资格或技术,进而影响资源分配的利益格局。基于知识和信息优势也能带来直接的利益。市场(accesstomarkets)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获益能力。自然资源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因此只有具备了市场能力的各类经济主体(个人、合作组织和企业)才能保护自己在资源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这也说明,脱离了市场,仅从基于权利的产权视角出发,考虑对经济主体的资源产权保护,不能确保其在利益分配中的谈判地位。市场以各种方式影响各经济主体最终获取利益。市场能力包括市场准入、影响市场供给需求关系的市场力量、影响定价机制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建立品牌的能力等一系列能力。我们可以发现,内层获益能力与价值的创造过程和分配过程均有关,但仅此尚不能决定利益分配格局。还有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主体的力量或能力左右或控制着利益分配的大格局。
2.2.2获益能力获益能力深刻地影响着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了利益分配“游戏”的规则,决定了并非主要价值创造者的某些参与者,却可以分得比创造者更大的利益“蛋糕”。换言之,获益能力包括了那些对利益分配起到主导或控制作用的能力。法律和各种政府政策。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调配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政策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成本利润、经营风险和竞争壁垒。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可以决定利益分配的大格局,影响资源经济主体在利益分配中的谈判能力。政策是政府实施持续的资源管理的手段。基于权力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间关系的隐性资源配置能力对于建筑在情理基础上,而非法理基础的多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特殊的含义。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政治的不平等传递到经济领域,形成相互强化的不平等陷阱。其中,基于权力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重要的获益能力。国际政治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产品国际贸易中,国际政治力量左右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正日益深化。例如,欧洲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反对非洲的非法木材砍伐活动,声称不可持续的砍伐正在破坏热带森林,要求欧洲各级政府制订更一致和更严格的热带木材采购政策。上述欧洲国家的政治行为影响了非洲木材商品链的基础及其经济主体的获益能力。非显性制度的风俗习惯。由于其制度内生性,往往有着高稳定度、低建立成本和有效行为约束能力,这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具有特别的含义。我们注意到一些地区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没有制定先进的资源保护政策,但依靠村规民约实现了这一功能。在崇尚科学规范管理的当代社会,如何发挥风俗习惯的力量,对其予以尊重、保留和发扬的空间,既值得管理者思考,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智慧和行动。文化。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可以明显提高产品的稀缺性,影响产品的供需关系,实现高附加值。工业化阶段,产品同质低价竞争比较普遍,文化在克服低水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3能力间的相互关系各种能力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丰富的相互关系。能力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某种能力的稀缺性越高,越难以被替代,就越可能成为主导能力,不仅保持了自身很高的获益,也控制了其他能力的获益。具体获益能力的分析必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观环境中进行,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利益格局的形成都是几种获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主体通常在各种获益能力比较平衡的情况下,可能得到较高的资源利益。在分析各方面因素时,研究者需要始终关注影响不同经济主体得到、维持和控制利益的途径及其微观动态过程。内层能力束的构成多是生产要素,诸如资本、技术、劳动、知识。对于这些能力,个体生产者、小农跟规模化和组织化的企业竞争时,不具有优势地位,具有先天劣势。如果决策者听之任之,那么内层能力束的结构注定了小规模参与者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价值获取利益过程中的劣势。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改变这一现实,将能力作为杠杆,可能影响并改变内层能力束对小农的约束。这些能力包括法律政策、习惯习俗等社会力量和文化。其中,政府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成为“关键杠杆”能力。通过政策可以赋予小农公平的资源初始分配,可以实施倾斜优惠政策,撬动市场能力的提升,降低科学管理的高门槛,调动隐性社会制度的力量,增加小农在资源利用中的参与空间和可能,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内层能力束的去约束。这些政策和行动的最终目标,应是为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争取建立更公平的资源经济,改变受大资本左右的“自由”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实现的公平利益分配,保护小农等初级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保证社会和谐。
3与产权理论的差异
获益能力与产权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从产权发展的历史来看,比较有影响力的产权理论可分为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理论。到目前为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产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产权是一组权利束,不是单一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获益权等。第二,产权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法律界定的,或者由社会习惯风俗所强制实施的。第三,产权是较为明确的,具有社会共识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广义和狭义产权的范围不同。本文引用分析的产权概念是麦克皮尔斯和康芒斯的定义,即“产权是一种类似于可强制执行的要求,如事务使用权或受益权”。产权与获益能力间的显著区别(图略)获益能力与产权的三个显著区别是:第一,能力比权利范畴大。能力不完全随主体产生,能力可以产生于参与者间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中,也可以由宏观法律政策、文化等赋予,可以没有明确的权属关系。获益能力关注的是哪些人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像产权只关心权利关系。产权是一种获益能力。第二,获益能力不要求像产权一样被法律、风俗习惯认可,也不要求具有社会公识性。它可以包含在法律限度内,也可以作为基于权利的获取途径包含非法的获取途径。权利不是利益获取、控制、维持的唯一途径,暴力和窃取同样被认为是基于权利的获取能力。获益能力只要事实能证明就可以,而不需要任何清晰的社会认同。第三,获益能力可以是隐性的、不明确的、动态不稳定的。获益能力是各种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机制的函数。这些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并不总是能明确识别的,这就导致了获得资源的权利及其内容的变化。同时获益能力的应用总是与商品链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获益能力强调的是一群参与者运用一切政治社会经济手段以获取利益的能力,关注一群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并且影响分配格局的能力不都是有明确产权归属的要素。获益能力是比产权更广泛的一个概念,而资源产权和其他要素产权只是资源获益能力中的一部分,构成了部分参与分配的获益能力,但并不能决定全部的获益能力,难以主导或控制获益能力。换言之,政府仅靠调整产权关系难以全部解决现实环境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正是获益能力不同于产权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应用获益能力能在更符合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分析自然资源管理等问题。
4获益能力理论
在森林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获益能力理论自提出以来,结合商品链分析方法,在国际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农产品领域内开展了不少应用性的案例研究。下页表2归纳了应用案例、分析视角和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