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提高成绩显著,初中科学课程是重要的探究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利用丰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训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主动性、技能性发展,通过实践操作,亲手体会和感知科学奥秘,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和问题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属于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结合经验和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对科学概念的解释、科学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和操作性,本来应该进行科学实验的课程,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灌输基本概念上面,实验过程基本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在旁边观看,这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不好。

其次,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完备的科学仪器,一些偏远的农村初中甚至没有办法提供实验的科学实验设备,硬件的缺失大大降低了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学生不能亲自体会和操作,学习过程的问题就被掩盖,这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最后,科学实验教学课堂混乱,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不力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不专心,不用心,导致教学效果偏差。还有教师对于科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意义把握不明,把实验课看做是辅助课程,在思想上不重视,不能实现科学实验“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效果实现,这些原因都是影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认识,树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在新课标改革的思想推动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课程重点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于初中科学实验来说,首先教师要认识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体会科学实验教学对于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意义。重新将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抓起来,树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在知识层面,提高科学实验的知识涵盖,保证实验的意义性和知识性,满足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学习。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技能,了解知识;另一个是操作技能,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是课堂氛围,认同科学实验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2.科学组织,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科学组织和协调课堂秩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只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科学实验经常会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完成科学实验,所以在分组实验中,应该充分配置和利用学生的特点,科学分组。分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强调小组的凝聚力、合作性和探究性;共同观察和探讨实验现象;鼓励和支持新思维、新方法,开动学生的大脑。其次,强调科学实验的目的性,防止科学实验过程不知道干什么,每一次科学实验课都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可以首先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布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小问题去进行科学实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添加一些趣味竞赛活动,看谁做得快,看谁做得好,把实验速度提上去,把实验质量提上去。在实验竞赛中,学生可以创新思维,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达到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发挥。

3.创新实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提倡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作为科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应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切合。引导学生通过亲手操作,积极参与,乐于思考而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首先,趣味性是保证学生对实验感兴趣的基础,把实验做得更加的具有可玩性,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其次,知识性是保障实验目的的关键,只有具有时效性和意义性的实验,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提高实验本身的质量,这也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首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改的思路,及时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的观念的转变。改版后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将“探究”作为核心,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上小学科学实验课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老师做实验、学生看的状态,一方面要提倡自主、开放、民主、创造性的探究,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操作。小学实验课就是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其次,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小学科学实验老师的课前准备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还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小学科学课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像利用酒精灯加热等实验如果不规范化操作就会出现危险。老师在实验课之前就应该再次确认实验器材是否完整,实验器材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等等,以确保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最好是让学生们也提前预习一下,简单了解一下实验的相关内容,了解实验的重点。

准备工作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了。如何开展好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有许多教学技巧值得探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这几年的小学科学的教学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动手参与材料准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我们会非常珍惜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即使它并不完美。如果老师让学生从材料的搜集就参与进来,一直到制作完成一件物品,相信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使学生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在以“土壤与生命”为主题的科学实验课上,我让学生们分组准备了不同的植物,并记录下它们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就发现了土壤与生命的联系,再稍加指点,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二,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2]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阶段,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十分注意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苏教版在“我们都是科学家”这一单元下设立了“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主体结构。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显微镜,而是拿出了从网上下载的显微镜下的各种图片,一个小小的铁钉在显微镜下成为了庞然大物,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的时候,我就为大家讲解显微镜下的世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究那个奇妙的世界,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第三,建立科学实验合作小组,分组讨论实验任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所以,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十二个科学实验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四到五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比如,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的“我们的地球”这一研究课题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的讨论有关我们的地球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我做出最后的点评,这种探究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以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写实验心得和体会。学生才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赞扬和肯定为主,不要打消学生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后写心得,记录下实验的过程,思考实验的价值所在。

我坚信,实践出真知。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作为课外延伸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活动,都可以与课堂实验教学相配合。老师要和家长相互配合,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拉近科学实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实验就在他们身边,积极引导学生科学探索。

第3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情感目标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高速的进步,这也使得科学的地位日益重要。科学的进步在教育,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认知科学、了解科学、从而利用科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最为重要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些,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因此,初中实验教学的有关人员要转变工作思想,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将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情感目标实现的研究纳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使用如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以往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的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考试成绩为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一味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只会让学生机械的掌握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而一味的注重考试成绩也只会更加的偏离科学实验教学的真正目标。而只有与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方法联合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掌握并且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2实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策略

由上述可知,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却总是忽略这一重要目标。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情感目标的重视,并且制定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加强情感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此提出了一些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枪杆目标的策略,希望能为试验教学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2.1通过良好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是至理名言,对于初中科学实验的学习更是如此。所以,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策略就应该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性格、脾气都还不稳定,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渴望的去学习,从而才会专心致志的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实验的设计入手,在设计时,不仅要注重科学实验设计的知识性、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趣味性和探索性对于学生的兴趣来讲是极为有吸引力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也就促成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探索和喜爱。然而,这种高效的设计对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实验教学的教师还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科学实验文化水平,从而运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设计出更有意义的科学实验。

2.2正确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地探索,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轻视教师的引导、支持作用。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基本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而学生是学习者,基本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发现新规律。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支持和学生的思索探究的关系。教师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获取实验成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实验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都是有毒有害的,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机械的进行演示,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如果教师在进行演示前,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或设想实验的结果等,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并且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去加以探索,更加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意识。

2.4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实验氛围

在创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课堂气氛多为紧张、严肃。一些科学实验教师更是认为,对于科学本身来说,就是严肃的。所以,紧张和严肃的课堂气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然而,这一观点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虽然,科学本身是严肃的,但是这对于科学教学,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学习是气味不利的。在课堂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课堂气氛太过紧张和严肃,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则会由于害怕、恐惧等心理而不敢发问,从而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得过且过的科学实验习惯。而反之,如果教师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气氛是轻松的、愉快的,同时教师的热情、耐心更会使学生增加对实验科学的喜爱,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上是仅仅只是实现实验教学情感目标的几点对策,然而仅仅凭这几点还不足以实现情感目标,因此,要想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更好、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综上所述,实现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实验教学中,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从而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因此,我国初中实验教学的有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情感目标的培养,从实验教学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研究出更好、更有效果的情感目标培养对策,使得学生能够不但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实验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皇甫倩,王后雄.美国高中科学教材中职业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2]王晓骏.欣赏、感悟、制作-初中劳技课感悟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第4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15-01

摘要:“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知识应该从实验中来,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生活化设计,增强实验的生活气息:注重实验的情境性设计,保证实验的生动有趣:注重实验的探索性设计,提升实验的探究价值。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科学 教学

一 注重实验的生活化设计,增强实验的生活气息

科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现象科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本身就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验的生活化设计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在实际教学中也被广泛地运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间题的一种亲身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笔者认为,初中科学实验的生活化设计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点:一是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二是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科学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不能把低成本实验仅仅看作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三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因而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科学实验拉近学生与科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贴近学生生活应成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新的追求。

二 有效教学策略评价的有关描述

1、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包括氛围创设、情境创设、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二级指标,涵盖了课堂环境要素中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组织形式。合适的氛围、情境创设与教学媒体能激活学生的经验,诱发和激起学生提问与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生问题。使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学、小组合作、课堂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组织形式。能发展学生的情意,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良好的环境创设能支持开发学生经验、支持学生思考与再创造,支持学生参与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科学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我们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适当进行改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观察产生的结果,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用适当温度的热水加热瓶壳后,立即盖紧瓶盖。随后用冷水淋瓶壳,只听略的一声,瓶壳瘪了。再做一次,当加热瓶壳后瓶子不加盖。用冷水淋后,瓶壳未变形。要求学生思考,从这两个实验中能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一个瓶壳变形而另一个瓶壳不变形?是因为物体的热胀冷缩?还是因为?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议论纷纷,各述其理。最后得到由于“瓶内外大气压强不相等而造成的”科学道理。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观察得到的现象中去探索科学知识、寻求真理。

三、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1、实践性

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实验途径是开放的,实施过程是开放的,实验结论、实验评价是开放的。

3,主动性

从选择实验课题到进行实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评价,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主动选择实验内容的机会。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评估作用。

4、过程性

与注重结果的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开放性实验教学更注重实施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

实验课题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它强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6、组织形式

采用实验申请形式,要求学生填写开放性实验申请表,包括实验课题、实验人数、实验时间、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所需药品与器材,由科学课代表统计,报实验室,然后由实验室审批,统一安排,确定实验时间。再反馈给学生进行实施。

7、实施策略流程

(1)实验课题确定

实验室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推荐一些实验课题: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实验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另选实验课题。

(2)申请登记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课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同时组成小组人员,填写好开放性实验申请表,上交实验室。

(3)审批反馈

第6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简单地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成。对此,科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认真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之中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因此首先教师应当注重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之中充分应用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其中在实验教学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2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千克的食盐、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即使实验失败了,这种探究活动还是对学生起到了教育意义,学生也会自己去思考失败的原因。再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对同学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数量不等的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2.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3.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

校园里有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学科学课中需要的实验资源。学生通过此类探究活动,获得了对小动物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第7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在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很重要。在创设科学教学情境时,我们一般以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事物或现象,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指示学生探索研究方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以求课堂教学的“长期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各项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愿望,是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是科学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高层教学境界。

二、在科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经历”两个字就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教会学生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把“探索意义”的本领给学生,这是科学教学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所在,这种“探求意义”的本领就是探究能力。表现在探究能力方面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力是科学实验的门户。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细致的观察是获得事实的根本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应耐心指导。

想像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起着“设计师”作用,它和理解力紧密相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科学课中,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种种猜想,或对微观事物通过想像力帮助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最好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还伴有动手操作,操作能力是观察、探索的基础,是运用知识形成独立实验能力的前提,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熟练性和协调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熟练、正确的操作能保护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动手实验、栽培、饲养、制作等本身就是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能力。

三、在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

1. 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自律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防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相反,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遵守实验教学常规,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实验规则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部分,学生须逐条理解、掌握。如上课铃响,静候在外的同学按座位及组别的顺序,呈一字纵队分别进入实验市坐好。坐下后对照检查各自实验台上材料、用具的数量和种类是否与黑板上显示的相一致;实验完毕先整理实验台、书本、记录,然后按座位及组别有序地离开实验室。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等,不能游离于实验之外。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实验时,学生“收不拢”的现象,久久不能回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2. 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第8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1 正确的实验质量观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才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教师要学会批判、选择、吸收、创造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去引导,最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学实验,提高实验的质量,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预设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是教师备教材时必有的步骤,虽然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中,出现的都是较易操作、难度较小的实验,但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而且科学实验也有其严谨性,要保证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就要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在质量和成功率上下功夫,实验的质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学生们将无法预期顺利完成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不出来。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练习实验了,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实验要达到的效果,实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科学实验课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成绩状况,尽量做到合理搭配。通过合理的调配和激励,大家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完成实验。一方面,在科学实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作用,让各小组的组长来安排实验过程中的各自任务,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3 重视实验评价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即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在《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观察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教师有意识讨论、示范、引导,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会越来越强,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4 自制实验器材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而且在具体制作中,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可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从而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

5 发挥自身优势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

第9篇: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有效性;策略

学生升入初中,数门学科齐头并进,哪门学科都不能落下,尤其是科学课程突然增加了各种演示实验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不少学习负担。学科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某些科目上出现问题。

一、现状:学生的课堂融入度不够

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科学属于既简单又复杂的学科,有些学生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而有些学生却怎么演示都明白不了,或者当堂所演示的实验明白,但稍微变通一下就不会了。

经过留心观察,笔者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些理解起来困难的学生,在笔者刚刚进入课堂教学,在讲解理论、概念的时候听得很认真,所以当笔者下节课提问概念的背诵和原理的阐述时,这些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跟课本上的原文几乎一字不差。而在笔者开始进行实际演示操作的时候,这些学生明显不在状态,频频走神,笔者让学生关注做实验的过程,他们却低着头盯着书本不知在看什么。当笔者的实验发生“反应”或者“异变”的时候,这些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发出惊叹――“哇”。这些学生把笔者的演示实验看成了“变魔术”,站在一旁看热闹。

而那些能深入理解并且举一反三的学生呢?他们会跟随笔者的进度,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笔者操作的每个步骤他们都看得很认真,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是将自己完全投入实验中,自主地参与了实验的过程,因此,他们当然理解了实验原理,因为实验就像在他们手上亲手做出来一样。

二、策略

科学素质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所担负的必要责任,因此,不能放任学生带着错误的意识和态度学习科学,也不能强制地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以此来应付考试。那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改变不良现状,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转变自身观念

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着错误的方法和态度,其实有些教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不重视科学演示实验;做实验时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内容僵硬地操作和教学;课堂教学只是进行教材规定实验,实验完毕即自己完成任务,完全不关心学生是否明白、是否从实验中学到了知识,还是单纯地在看老师变戏法。

教师存在类似想法就大错特错,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试想,存在这种想法,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怎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踏步的教师必将被持续改革的教育淘汰!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科学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意义,在重视中改进方法,提升自己。

2.端正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性保障。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学生才能正视该学科并为之付出精力。无数例子都向我们证明,带着不正确的态度学习,最终结果必然是做无用功,浪费时间,耽误自己。而且,教师如果有良好的教学态度,重视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带动学生,提高科学实验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

笔者认为,科学实验的教学首先得力于教师的重视,其次在于学生的兴趣、重视度和积极性。教师重视了,学生才能端正对科学实验课的态度,而不是认为科学实验课是副科,存在“小觑”心理。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饱满的热情来迎合教师,积极配合教师教学。以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听课,学生自然能把科学实验课学好。

3.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参与度

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将实验做得热火朝天,学生却在台下看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毫无效果,浪费时间,也与教育界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离。

那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参与,让学生积极体验呢?笔者认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进行实际操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独大”的局面,变为了以学生为主,把学生变成了课堂和教学中的“小主人”和参与者,才能距离素质教育的目标更进一步。

例如,八年级教学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准备了几盆花、几个塑料袋和线绳带到教室。因为笔者有让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学生不会对课堂所讲内容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五六个学生。笔者让他们自己操作,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笔者则在每个小组中逗留,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实验中,会进行观点碰撞,互相讨论。例如,有的小组用塑料袋包裹住花的大部分进行包扎,而有的小组则连带花盆一起包住了。每个小组的成员对此有不同意见:“将花盆包住,花盆里的土里边也有水分,这样假设植物没有蒸腾作用,土壤也会蒸发水分吧。”“土壤蒸发只是一部分,而且过程缓慢,应该对结果影响不大。”“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土壤蒸发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叶子的蒸腾作用同样肉眼看不到。包扎上塑料袋,放在太阳底下,蒸发和蒸腾应该都会加快吧。”学生意见不一,但在争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进行了思考,每个人都进行了参与,每个人都能学到知识。而且自己参与了科学实验,能理解得更清晰明白,记忆更为深刻。

4.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性

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并在学习和应用中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科学实验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环,当然也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刺激学生开发大脑、开拓思维。

当然,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激发学生科学创造性的主战场。但是校外教育也是学生学习的来源场所,在校外学生同样能获得灵感的刺激,去探索研究,进行科学创造。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校外的引导。

笔者有时会将课堂教学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科学和案例。例如,在八年级科学实验《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了二氧化碳的各种反应和提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应用的例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器。”“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中都有二氧化碳,喝多了打嗝。”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笔者还布置了家庭作业: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二氧化碳的应用原理。笔者相信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会不断思考,在生活中迸发灵感,创造出一些笔者想象不到的惊喜。

总之,在现代教育的大形势下,改革潮流向前涌进,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科学教学当然也必定顺势而为。在提倡素质教育、主抓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有效性、优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是当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各个任课教师都能转变教学观念,用好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