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礼仪的差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这些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性。正确的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和冲突,并且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国际市场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商务谈判;文化差距;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文明礼仪之国,并且具有救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代表,但是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上远远低于中国两百年。很多西方人都是世界各地移民而来的,很多的民族和种族相互融合,构成了现在的西方国家。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各不相同,并且也具备了不同的特点。从时间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时间比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要长。而且,文化的实际精神价值也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崇尚道教文化和孔子学说,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基督教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因此,西方人是运用了较短的时间创造了丰富的西方文化。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频繁,因为中西文化礼仪的不同使得中西贸易交流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探索中西方文化质检的礼节差别,提升中西贸易交易是现在的大势所趋。该项目主要研究中西方商务谈判中的礼节差异问题,并且从这些不同中进行形象的对比研究。最后,再给这些差别提供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主要主导以“仁”为核心,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集体主义氛围。集体主义注重的是团队目标和团队理念。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有关成员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中的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是个人利益的最佳体现。但是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占据核心地位。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感情、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在整个社会中,都比较注重个人主义,注重完成自我价值,并且以个人价值的体现来判断这个人的人生价值。“物质至上”是西方文化在个人价值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西方人在交流的时候主要是强调自我,也就是以传播者为中心,交流语言简单明了,并且亿实际结果为主要依据。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不惜使用多种说服方式。
(二)思维模式的不同1.统一思维和对立思维的差别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谈判的主要方式就是:首先根据相关合同双方所要遵守的整体性原则和整体利益为基础进行讨论。他们比较注重双方的长效性合作。所以他们尽量减少在谈判的开始阶段就讨论相关的细节问题,而是把合同中的细节问题放到日后的谈判活动中去处理。这就谈判模式就是“先谈原则,再讲细节”,这也是中国在谈判方面最为明显的特点。但是西方人却不相同,他们比较注重细节,所以先从细节谈起,尽量不讨论原则。特别是美国人在谈判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局部把握,关注细节。美国人因为受到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比较看重事物质检的抽象逻辑性,比较注重具体内容。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比较注重“直接”和“简单”。所以他们习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2.螺旋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在叙述有关事物的时候,依据相关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表述,其中反复发展的螺旋式是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展开,避免在开始阶段就直奔主题。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使用的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比较含蓄的表达模式比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更为有效。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则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所有的事物都在直线向前发展,所以产生了相应的线性推理观念。3.伦理和法制意识的不同在协调人的举止和解决纠纷问题的时候,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善于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法律角度。但是很多的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在中国“伦理之上”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入人们的脑海中。如果出现问题纠纷,最先想到的解决措施就是怎样获得周围强烈的舆论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中国人的严重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对于活动,纠纷问题的处理,主要依赖于人际关系、利用组织、制造舆论等方式来进行处理和帮助。西方人在处理纠纷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通过律师来解决。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注重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单纯依靠自己的良心。西方很多人和公司都会聘请专业的律师顾问、律师来进行帮助,出现纠纷问题就会让律师来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根据一定的制度来办事,谈判结束后有关合同管理和相关的交流工作,则依据商务活动的规则也就是共同合同来限制对象。如果出现分歧,就要按照正式的法律途径来处理。
(三)礼仪方面的不同1.服装礼仪。服装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最为基础的礼仪内容。端庄得体的服装,不但是个人形象美、素养高的体现,还是对他们的一种礼貌和尊重。商界比较注重服装的得体性,服装是商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商务厅谈判的时候,尤其在正规场合要求穿着得体、高雅、庄重。2.见面礼仪。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最为常见的礼仪方式就是握手。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但是有的国家在见面的时候不是握手,例如日本在见面的时候采取的是鞠躬的方式;泰国在见面时采用的是双手合十的方式;法国人在见面的时候采用的是亲吻的方式;阿根廷人在见面的时候不但亲吻还会拥抱,通常是男人亲吻女人,女人亲吻女人,但是男人不亲吻男人。在很多的非洲国家中,善于用身体打招呼———较长时间把手放在客人的肩膀上。3.交谈礼仪————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不同。因为长时间的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中国文化比较注重谦虚谨慎,善于说“谢谢“,”不用客气或不用谢“等语句。但是英国人的回答主要是“That'sallright”。这就表现了个性直率的不同文化背景。4.回赠礼品礼仪。回赠礼品不但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沟通桥梁,还是一种文化地雷阵,因为它不但可以巩固其情感,还可以帮助加强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但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赠酒在法国十分普遍,特别是深受法国人喜爱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却不允许送酒;而在中国,送礼以双数最为吉利,在日本却认为奇数比较吉利,在美国,收到礼品要现场拆开,并且要对礼品进行赞美(虽然你不喜欢),还要对送礼人员表示感谢,在日本除非送礼人员有要求,不然是不能当场拆开礼物的,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二、处理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文化差异敏感性,建立跨文化观念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构建跨文化观念,构建全球文化观念,去除文化本位论。要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谈判人员在需求、动机、信念和谈判模式以及决策方面的不同。认识并且掌握对方文化,随机应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二)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1.要规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方(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加的熟悉对方,我们要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1)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能够用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能表达其中的中心含义;(2)知道其中的阻碍因素是什么;(3)举出谈判双方可能做出的多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能够承受的哪些方案是能被对方所接受的等等。2.在准备的时候还要考虑相应的谈判方式。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谈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遇到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要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避免使用一些对方忌讳的语言。站在谈判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对精准度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美国人比较注重语言的直截了当,喜欢直奔主题;日本人则比较含蓄等等。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3.公司代表还要对谈判做足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国际谈判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国内谈判的2倍,甚至是6倍。谈判人员可以在这段时间内适应对方国家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从而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外语使用能力,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困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的处理沟通问题,减少误解的产生,从而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谈判人员熟练的掌握谈判方的语言,并且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有效的处理不同文化环境中语意理解之间的问题,减少沟通障碍的出现。
(四)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抛弃种族主义观念,尊重和宽容不同文化,保持中立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各个小组成员的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原则和风俗在一种文化背景中是公正科学的,但是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也许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所以,谈判人员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一样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是一样的,谈判人员要学会尊重外来文化,虽然有时候对方的文化在我们的思维逻辑中是不能理解的,但是也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谈判人员用属于自己的风格个策略去顺应不同商务文化的转变。比如,在同礼仪规格较高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进行谈判时,谈判人员首先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着装进行关注,从而体现出自己良好修养。因此,谈判双方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减少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谈判双方的文化差距各不相同,有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有的在一方看来是符合情理的、不能进行改动的原则和礼俗,在另一方可能就被认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不能单一的理解自己国家中认可的事物在其他国家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且,还要学会尊重和接受异国文化,不能随意进行指责和批评。而且也不能随意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要保持中立,减少矛盾的出现,避免谈判失败的产生。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各个民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论对手所在的文化环境是怎样的不能理解或是无法想像,谈判的时候都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涉外谈判人员要灵活多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顺应不同的商业文化种类。例如和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在进行谈判时,要注重其着装和举止,展示自己的教养和风度。但是在一些不太注重穿着的国家,穿便装也是可以进行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因此,在和国外商务人员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减少因为不知道某些习惯而造成对象不愉快甚至影响商务谈判的发展和最终的结果。
(五)在谈判的过程中加强法律观念,增加法律意识现在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要以法律为基础的。但是因为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法律观念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属于法制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观念影响深远。中国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官本位思想和关系意识比较强烈,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使得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模式。所以,中国要建立完善的法制观念,加强国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司法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得学法、懂法、用法的观念深入人心。结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会对商务谈判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假如谈判谈判双方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一些交际策略,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误解的产生。并且谈判双方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相应的交际策略,从而为顺利谈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影响的原因[J].中国商贸,2010,20.
[2]周文凯.从中西文化视角看商务谈判[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3]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语言的学习就是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校本课程由本校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突破教材语法篇幅等局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为目的自行编排创设课程,形式丰富多彩,如歌曲、绘本阅读、英语卡通赏析、时事新闻等等,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展英美文化视野起到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增补作用。因此如何充分挖掘校本课程中文化的因素,合理渗透,是校本课程实施所思考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挖掘校本课程中的文化因素,引发异国文化的意识
可以说所有的英语教材的内容既服务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又是对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阐释,异国文化无不存在任何一种英语学习的媒体中,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充分挖掘校本教材如歌曲、故事、影视片、绘本等等中的文化因素,重视隐含在这些语言媒体背后的文化含量,并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异国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之心。例如中西方有风俗的不同,宗教的不同、交际活动中的问候聊天内容、道别、赞扬、致谢、饮食文化的不同、人名文化的不同、动物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不同等等等等,这些构成了中西方巨大的文化意识差距,教师要善于收集,有心渗透。例如在今年英国威廉王子的儿子诞生以后,围绕如何给孩子取名字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最后他们取了"乔治"这一个家族中已经在长辈中运用了好几次的名字,这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好奇心,在中国孩子取名是忌与长辈同名的,在古代甚至所有与皇帝名字有重音的都要被另外一个字取代,而在英国,孙辈和祖辈取同名是祖辈的荣耀,小王子被取名"乔治"是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致敬之意。在历史上共有六位英王用过"乔治"这个名字。查尔斯王储的全名中也包含"乔治"。因此我迅速抓住这一个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向孩子们展示小王子的照片,介绍家庭的时候及时渗透了英国人名取名的风俗习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和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二 、创新校本课程中中西方文化学习方式,体验异国文化的内涵
校本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文化题材,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看影片理解、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表演、阅读感悟、网络查询学习等等不同的方式,多管齐下,方能真正浸润其中。例如,可以通过视听途径观看动画介绍如通过观看万圣节的传统活动了解西方的节日习俗,某些文化习俗可以直接告知学生,例如中西方中关于动物的理解非常不同,如猫在中国是可爱灵巧的动物,在西方确实魔鬼的化身,再如dragon中国的"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的中世纪"龙"是能嘴里喷火的大蜥蜴,是罪恶的象征,这些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感悟、理解体会,例如关于西方人的价值观、金钱观、生活观。如旅游现在非常流行,通过阅读中西方旅游时的不同的活动可以体会很多,中国人旅游喜欢购物,对吃喝条件甚至旅游玩的地方都不在意,西方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相对于购物,在浪漫的的海滩上晒太阳更有意义的多,这些可以通用阅读来体会感悟中西方的价值观、生活观的不同。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视听媒体和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在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强化校本课程中创设跨文化的训练,强化异国文化运用能力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西方竞技体育;中西方传统
[中图分类号]G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75-02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与探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就显得非常有其必要性。
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1840年中英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方列强炮舰政策下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使得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斗争日益加剧,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
(一)文化与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观则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前者强调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重朦胧、抽象、含蓄之美;后者则强调阳刚的力量与速度,注重外在与形体之美。
(二)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入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导引养生与武技的发展,但是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却逐渐减弱了;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等方向发展,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血腥与暴力。前者追求的是“健与寿”,而后者追求的是“强与险”。
(三)对待竞技体育的态度与胜负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竞技结果的态度与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迥然不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从事体育活动旨在精神的培养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这种作用主要靠自身的修炼与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助外力,更不是通过与他人的较量来实现,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这和西方体育文化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注重胜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无论胜负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磨砺,都可以对人格的完善起一种促进作用,因此,胜负在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的培养上其价值是等量的。而西方传统竞技运动则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表现为重人体外在胜于重人格内在,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通过人的肌肉运动,在各种力量的交汇中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追求理想人生的实现。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竞技场上的姣姣者被视作偶像,被人们颂之为英雄。在西方体育文化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与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必然会相互吸收融合对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一)对伦理与道德观念的追求
随着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必要注入新鲜血液,因此,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追求竞争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与此同时,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传统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寻求解脱之道。
(二)相互借鉴和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气功、武术、龙舟、放风筝、打秋千等,开始被西方借鉴和移植,从而打破了西方竞技垄断的局面;而源自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经深入人心,被中国普通大众所接受。
(三)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竞争观念的互补性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观、健康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观念,蕴涵着许多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包含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诸多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新世纪人类的健身活动,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所表现的竞争等观念又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相吻合的,逐渐地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和接受,中国民族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竞争观念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三、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矛盾存在的意义
(一)体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无法独自置身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体育文化更是如此,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和交流的休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文化精粹,为自己所用,从而推动了世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例如,西方的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备受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有过中断的文明,频繁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保持勃勃生机的重要保证。虽然,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开始到现在只有几个世纪的时间,但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不仅各自有效地汲取和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两者文化的生命力也大为加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各自体育文化的有效延续。
(三)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很不均衡,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不均衡则更为明显,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两种体育文化各自汲取对方精华,吸取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相辅相生。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始注意自身与对方所存在的差距,着手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经过和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等的联姻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力争达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对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其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是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各自发展水平的不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必然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做出多方位的调整才能应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挑战,找到两种文化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地利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这将有利于消除和减少两者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促进各自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和广泛传播,在推进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补,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整理、研究和推广。同时,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合理和先进的部分进行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融汇贯通,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倡导科学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从而为各自文化良好持久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晋.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13~16.
[3]叶国志,胡小明.体育人类学与民族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23~2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高职英语
课 题:本文为2015-xd-018《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实践》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中国人民对外合作交流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英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英语学习者也必须在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然而现今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在谈到一些西方节日和风土人情的时候滔滔不绝,但当被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中国学生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如果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那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如何、品性如何、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重点所在。“有才无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不会受到企业重用,也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之中,紧紧围绕着“树人”这个核心展开。
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学科,德育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合为一体。德育教育在各个学龄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8年以来,高校开始扩招,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以后,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开始逐年上升,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使命。这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氛围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技能再专业、水平再高端,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高职院校强化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2.高职院校生源特点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构成复杂,在年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中存在一部分整体素质偏低的“后进生”。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很复杂,行为会经常出现偏颇。比如自制力差,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管制。如果受到批评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沮丧、暴怒的情绪。部分学生还存在放纵、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排解,不仅会对学习专业课带来障碍,还会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甚至是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行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然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在高职教学中,英语作为所有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既是学院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又是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爱国主义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使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有道德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三、“信、礼、孝”三德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诚为本、信立身
诚信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社会力量。一个人无信不立,一个企业无信不长,一个国家无信不治。然而由于受到基础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测评、考核、实践、论文答辩、简历制作等诸多方面存在弄虚作假的不遵守诚信道德标准要求的情况。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缺失造成的,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
在英语中,诚信多被译为“honesty”和“integrity”。“honesty”是指一个人诚实的品质。“integrity”是一系列道德标准的集合,包括不说谎、诚实和公正。诚信在西方国家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它已经坚实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生态度等每一个方面。守诚信、重承诺不是简单的教育,而是身体力行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企会对中国员工用同一种理由解释迟到感到无语,对中国式善意的谎言感到不解。对于这样的德育教育的差距,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对学生加以灌输和引导,根据课文内容的设置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能更贴切地感受诚信对生活和工作以及人生带来的好处。
2.有“礼”走遍天下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讲文明、知礼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的重要德育教育。然而,近几年却频频出现因国人不讲规矩、不懂礼貌而引发的问题和矛盾,比如不遵守秩序、不讲卫生、损害公物等。甚至某些中国人遭到了被驱逐出境的窘迫待遇。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比中西方在礼仪中的差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礼教的博大精深,也能对西方文明下演化发展的礼数有所了解,为以后在生活或工作中接触外国友人时,能正确地沟通和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高职学生可以用英文表达我们传承千年的文明礼仪,对于重塑我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3.中西贯通,以孝当先
中国文化对“孝道”是极为看重的,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对比中国孝道文化的悠久,西方则相对薄弱,主要是从古希腊、犹太和古罗马文明的融合中发展而来。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的系统描述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很大。所以,在赡养父母、处理子女关系等方面,中西文化中的孝道就体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人普遍注重亲情和孝道,但拘泥于血缘关系,西方人则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不拘泥于家庭、血缘,但又很注重和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差异。可以说,二者各有千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二者不断地影响对方并丰富各自的孝文化。
如此,英语作为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桥梁,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进行孝道的德育教育需要且应该大力提倡。
四、小结
当然,安迪·沃霍尔不是一位预言家,而是一位艺术家。他从小就展露出其出众的艺术天分。21岁时到纽约寻找发展的机会,24岁时以商业广告开始崭露头角,26岁时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20世纪50年代,安迪·沃霍尔的青年时期碰到了美国蓬勃发展的商业文化。安迪以一位艺术家的敏感度抓住商业文化的符号,以代表机器生产方式的“复制”手段架构他的艺术语言,于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货架式的排列,无论是像罐头一样的日用品还是如玛丽莲·梦露一样的明星。从某种程度上,玛丽莲·梦露和那只罐头有着同样的价值,都是商品时代的消费品,都是可以消费的。他有一句名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在他的机器中制造出来的是商品社会的孤寂和疏离,真实表现了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孤独、冷漠的内在情感。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说道:“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安迪·沃霍尔让艺术从精英、礼仪中解放,他借商业时代随处可见的商品,领导波普艺术走向新的高峰。他认为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安迪以自身的艺术行为拒绝代表精英阶级、礼仪制度的博物馆,可如今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却都为能有他的作品而不惜重金。他最终还是被供奉在了他极力想要逃脱的藩篱中,无论他自己是否愿意,他都成为了波普艺术的大师。
“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了。开幕前后的那一周,各大纸质、网络媒体都作了大肆宣传。从安迪·沃霍尔本人到他的波普艺术,从对策划者的采访到艺术评论者的各种言论,一时间铺天盖地。但是与宣传的热闹非凡相比,场馆中的冷清却成为事实。据相关数据的统计,这次巡回展上海站目前为止参观者日均700人次,以青年、外籍人士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而前一站香港艺术馆的参观者日均达2700人次,最高单日5300人。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显而易见。再想想毕加索,全球知名度可以排在前三位,一年前“毕加索大展”在声势浩大中来到中华艺术宫,但这位大师在中国也无法避免这份尴尬。
或许西方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所表现的艺术观念是产生于西方文明土壤之中,如果我们对那块土地上的文明发展尚无整体性的了解,中西方文明之间的距离便可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如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已被认定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和大师,我们也似无知的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实。
但是,如果把视野转回国内,难道我们与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了吗?答案或许非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众与当代艺术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由西方吹来的当代艺术观念之风是以向权威、贵族、精英挑战,通过非传统媒介表达艺术家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态度。无论怎么看,大众似乎与当代艺术家属于同一个阵营,但我们总是无法理解那些当代艺术家的行为,总是冒出“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等问题。到底是大众对艺术界漠不关心,还是艺术家们总是以先锋、前卫者自居脱离世俗,让这份尴尬不可避免地存在了。
我们好像总是在找当代艺术的麻烦,挑他们的刺。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又看懂了哪些古代艺术精品呢?或许我们可以列举出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又有谁真正了解雕塑和一只苹果背后的意义。面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除了自豪和骄傲,又能了解多少唐诗宋词、明清书画、昆腔京韵呢?如果艺术的审美只停留于“像或不像”、“美或不美”,无人问津艺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味,那我们如何担起中华文明传承者的重任。艺术不是是非题,而是一道思考题。只有思考才能让艺术话题延续,让艺术生命不息。
毕加索来了,安迪·沃霍尔也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这一堂课,我们落下了太多。相比于欧美国家博物馆内的人头攒动和学生们上课的普遍现象,国内的艺术教育似乎还没有踏出有力的一步。我们自然不会缺少知识性的学习,但缺少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氛围。随着公益性博物馆向社会的免费开放,越来越多国外的优秀展览被引进国内,我们需要做的是迈出这一步。艺术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想象,不是艺术考级中的死记硬背,更不是分值的考量。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感受,才是对艺术的尊重。
我们的场馆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很自豪地介绍场馆内各种先进的配套设备,可以承接重量级的艺术展览。硬件过关了,软件上的提升空间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参与性和参观效果。就如近日奥地利某家公司在欧洲各大城市举办“复制兵马俑”巡展,吸引了几百万人次的参观,展览亮点在于吸引普通观众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以及详细的解说,从多角度立体展示中国古代兵马俑的文化内涵。同样是展示外国文化,作为策展机构,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们还要问,媒体准备好了吗?除了日常的新闻报道,媒体也应承担起大众教育的责任,将艺术研究、评论、普及等集合,共同搭建起传播艺术的新平台,利用媒体的力量传递给大众艺术的信息。还有一个问题,媒体在宣传西方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时候,能否客观地还原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主导思想?能否准确地诠释艺术概念?这给媒体同仁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宣传西方艺术作品的同时,既要考虑到艺术的普及,又要准确地阐述艺术概念,这种艺术的阐述哪怕是对作品的客观描述,也是会给读者带来一定受益的。
近10年,体育舞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我国与世界体育舞蹈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参加国际赛事,并夺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逐渐被这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所吸引,参与体育舞蹈的人越来越多,已达上千万,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体育舞蹈也被正式批准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但是,我国体育舞蹈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选手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外,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这一项目的发展也有深层次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体育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观看英国黑池舞蹈节、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等体育舞蹈比赛视频,并咨询相关专家,从体育舞蹈的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文化对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影响,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健康发展、普及与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外体育舞蹈的特性
(一)西方国家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是源于西方国家的舞蹈艺术。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民间的交谊舞进行整理,并规范了它的舞步、舞姿和跳法,形成了摩登舞系列;20世纪50年代又整理形成了拉丁舞,至此,历经100多年的发展,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舞)形成了统一的舞蹈,它包括摩登舞(也称标准舞)和拉丁舞两个舞系,共10个舞种,英国的黑池也成为“国标舞”的圣地。
这10个舞种风格迥异,每个舞种都有渊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标准舞最初起源于民间舞蹈,后传入欧洲宫廷,是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社交方式,具有欧洲文化特征;拉丁舞则是非洲文化、印地安人文化和欧洲南部文化的结合体。它们将各国的艺术和文化汇集在一起,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1],完美诠释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其音乐、服装、表演显露出西方文化多元化特征。
另外,西方人特有的“个体本位、富于创造”的文化特征也深深影响着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形成现今体育舞蹈独特的国际性、多元性、唯美性、教育性、娱乐性、交融性、韵律性、情感性、造型性、表演性、展示性、流动性、人文性、动力性、大众性、健身性、竞技性等诸多特点,并形成特殊的社会、物质、精神魅力。无论是体育舞蹈赛场,还是在电视转播中的舞者们都是那么的亮丽和高雅,他们超常的身体能量、高超的舞蹈技术、高雅的艺术气质、优美的韵律感、丰富的感情流露、忘我的表演意识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西方国家体育舞蹈文化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西方人特有的风格。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文化特性
体育舞蹈进入中国,可以说是被动的。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存大同、求小异”的基本观念。人们追求“和谐”和“礼让”,崇尚“中庸”和“周旋”的理念,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且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思维定势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2]。因此,面对舶来品——体育舞蹈,其展现个性的舞蹈表现方式、热情奔放的情感宣泄、性感火爆的舞姿展现,对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庸、含蓄,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文化差异,也是我国每个选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选手除了在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缺少“力”与“美”的结合以外,也常常有对舞蹈风格的诠释不足,缺乏强烈情感的表达。甚至有的舞者简单地模仿外国选手的面部表情,曲解了情感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道理。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该项目开展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现今体育舞蹈已经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舞蹈运动在中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传入期:20世纪30年代末,体育舞蹈的前身一交谊舞传入我国,开始体育舞蹈的启蒙期。
(二)基础建设期:20世纪80年代,外国选手纷纷来华讲学、表演、举办培训,体育舞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成立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组办每年1次的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赛事,运动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体育舞蹈迅速向全国推广。
(三)普及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交流增多,2002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国际交流加强,中国体育舞蹈迅猛发展。
目前,体育舞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0万体育舞蹈运动爱好者,年龄涵盖少儿、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从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行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同年举行“奥运节拍恰恰恰,全国万人拉丁舞大赛”这些全民拉丁的大型活动,将全民体育舞蹈推至高峰。
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办的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从诞生到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是第17届,它正在走向成熟,吸引了更多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实践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商业化经营道路。锦标赛可以为优秀体育舞蹈青少年提供一个文武兼修的平台,同时,为中国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和选拔体制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尤其是中国体育舞蹈选手在世界体育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掀起中国体育舞蹈新的热潮,人们开始热衷于欣赏和讨论中国体育舞蹈和西方体育舞蹈的差距,不断认识并引进国外优秀选手授课和培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舞蹈风格特点。总之,中国的体育舞蹈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体育舞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同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由不同文化模式塑造出来的人在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情感情趣、信仰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
体育舞蹈文化如同任何一种体育文化一样,绝不会脱离它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体育舞蹈的各个舞种起源于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它涉及欧洲、非洲、印地安人等多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在历史上,西方文化信仰中,上帝是他们心中最高崇拜,祈祷是他们在感受上帝的召唤。西方现代派舞蹈代表人——泰德肖恩认为:“舞蹈是上帝和他的信徒行为最完美的象征”[5]。舞蹈中更关注“我与上帝之交谈的个体关系”因而其舞蹈最主要形式是独舞或双人舞,体育舞蹈也是主要表现男女之间情感的交流,多为舞者内心世界的衬托和外化表现。比如:摩登舞中舞者穿着公主式的长裙和王子似的燕尾服,像是在为人们展示一种典雅、唯美的神话故事。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带有虚幻的意象,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使他们的艺术达到至纯唯美的境界。
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一直是多神崇拜。在《炎帝文化与现代文明》一文中谈到了中国“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精神,个人依附群体,很少有孤独感”这种祖先灌注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群体精神,构成了中国舞蹈以“群舞”为主的表现形式。如我们今天常见的成形作品《丰收舞》、《挤奶舞》、《采蘑菇》等,舞蹈中的身体语言,是八卦阴阳的整合,其文化内涵归其要旨画的是“圆”走的是“循环”。
体育舞蹈自传入我国,作为集体表演的舞种“艺术表演舞”成绩突出,体现我们整体配合的优势,但是我们在独舞或双人舞项目上却有不小的劣势,我国的体育舞蹈运动员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意境,在展现艺术个性方面稍有欠缺,我们应注重运动员艺术修养,鼓励创造能力的发挥,促进我国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它的每一支舞蹈都是对不同音乐的演绎,都有着非常深厚宽广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舞种有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人体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节奏和和节拍,美妙动听的音乐与人体优美的身体动作和谐统一起来,使体育舞蹈的舞蹈风格得以展现。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他们不只是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如中国的《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体现出阴柔美,追求“天人合一”和“和谐”的境界。而西方《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音域宽广,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追求“力”与“气势”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着重力度和美学,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其实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著名摩登舞大师路卡在他技术高峰期,能够将内在的气息与身体肌肉配合达到完美极致的境界,诠释了内外和谐,气息与力量的完美融合[7]。许多国外专家授课时也在不断强调“以气息带动”“由内向外发”更体现了内在气息与外在力量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的舞者如果把东方音乐文化中的气息与和谐,同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力量与节奏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更好地诠释,将会提高我们舞蹈的演绎能力。中国也尝试将我国的优秀音乐改编适用于体育舞蹈,例如,由我国著名音乐《梁山伯和祝英台》、《十面埋伏》改编的舞曲创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引起世界体育舞蹈家们的关注。
(三)服饰文化的差异
体育舞蹈服装、服饰的美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竞赛中还是训练时,运动员对自己的服装和化妆都是十分在意的,它是舞者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东西方的服饰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人物的服饰中看到,大多是身着宽松飘逸的服装,藏而不露,表达稳重、含蓄的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服饰多以显示人体美为目的,突出人体曲线,展现男子健美的身躯和女子优美的形体。林语堂曾经指出:“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而西方学者莱辛说:“我承认衣服也有一种美,但是比起人体美来,衣服美算得上什么呢?”这就是西方服饰人体直观美和中国服饰人体装饰美的最大区别。
体育舞蹈中无论是摩登还是拉丁,服装完全展现并突出舞者的身体线条,尤其是拉丁舞中要求女士后背和膝盖以下裸露,充分展示舞者人体肌肉线条,体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更烘托出拉丁舞的特殊民族情调。
2004年8月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8分钟演出期间,14名秀丽的中国女孩穿着艳丽的超短旗袍,拿着琵琶、二胡等中国民乐演奏开场,这一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服装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典范。
(四)审美文化不同
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造就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相比之下,在审美的过程中,西方更注重的是立体思维,追求思维的逻辑严谨性,重视概念的确定性,充满开拓的力度[8]。因此,体育舞蹈的动作是放射性的,强调突出较长的身体线条,男士突出人体肌肉线条,女士则突出人体曲线美,展现优雅而又性感的气质,舞蹈技能上注重“力”和“速度”,舞蹈表现力超强。
而我们中国思维大多是内敛的,向心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有内涵的,对力和速度的表现力较弱。用服装和装饰来体现人体内在的气质。
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心感受,审美文化的不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方向和风格,除了学习西方优秀选手的技术,学习他们对“力”与“美”的展现能力以外,我们可否把中国审美文化中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也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是值得深思的。
(五)礼仪文化不同
中西礼仪存在差异,从根本上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信仰。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人们在交往中的习惯也不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是论述礼教的论著,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中国的古代礼仪讲究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很强的等级观念,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有很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9]。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优秀的文化传统被保留,但是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中,不同于东方的等级观念,西方更加强调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不同于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的展现。从标准舞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它最初流行在欧美宫廷的贵族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宫廷礼仪,极具绅士风度和淑女风采。
在体育舞蹈中,舞伴之间请舞与谢舞、男士对女士的关注、舞者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舞者对自己行为、衣着方面的自律等,充分体现了其礼仪文化的特征。在西方,人们从小接受人人平等、互尊互爱等礼仪方面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也能在体育舞蹈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因此,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我们应当发挥我们民族礼仪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彻底摒弃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个性发展的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的体育舞蹈赛事中,甚至还出现比赛竞争对手之间的争斗、运动员休息室环境的维护太差等方面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选手对体育舞蹈的理解的偏差。
体育舞蹈展现的是文化底蕴,如果想达到职业舞蹈水平,就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音乐感知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因此,中国体育舞蹈不只是学习西方体育舞蹈技术,而且要追求体育舞蹈对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挖掘它的艺术精神层面,加强艺术修养的培养,才能把握体育舞蹈的灵魂,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探索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之路
全球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黑池舞蹈比赛的夺冠、国家队的成立、参加国际赛事的增多、结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举行的万人桑巴大赛等等,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体育舞蹈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追赶着世界体育舞蹈的步伐,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探索学习先进的体育舞蹈文化,促进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一)重视中国体育舞蹈的制度文化
在西方发展100多年的体育舞蹈运动,其人才培养体制和竞赛体制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值得中国体育舞蹈来借鉴。欧美国家的许多学生从(6~7岁)就开始接受芭蕾舞形体训练,并可以参加由体育舞蹈明星们举办的体育舞蹈培训班,受到较规范的启蒙训练。体育舞蹈赛事在英国黑池舞蹈节已举办了82届,世界锦标赛举办了55届,具有非常完善的竞赛体制。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近年来大力推行体育舞蹈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出台了相关的体育舞蹈运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组建了体育舞蹈国家队,还积极改革赛制,打造了上海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城市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以及全国大奖赛等精品赛事。
但是,由于各地体育舞蹈发展状况不平衡,应进一步加强少儿选手的规范教学,顾及青少年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个性发展,有意识使他们了解体育舞蹈文化,关注运动员的情感表现,提高技术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我们建立从少儿到青少年不同阶段的人才梯队,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使体育舞蹈成为中小学非常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手段。
(二)关注中国体育舞蹈的精神文化
提高体育舞蹈水平应从舞者对体育舞蹈的音乐、思想、观念、品格、精神、心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发展。体育舞蹈竞赛中不仅要有超常的专项素质、良好的竞技状态、稳定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舞蹈技术,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脱俗的精神境界。我们只有深刻研究并挖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其精髓,表现每一种舞蹈的风格,充分展示体育舞蹈特殊的魅力。如果运动队训练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练习,模仿高水平选手的新动作,新组合,忽视文化底蕴方面的培养,运动员无法细致地展现音乐和舞蹈的内涵,准确地表达艺术个性,难以达到舞蹈中灵与肉的合一。因此,教练员、评判员、运动员文化素养水平必然制约着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其中对体育舞蹈的传播者——教练员的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舞蹈历史、世界文化、音乐、服装、化妆、舞蹈创编、外语、体育理论、训练学、解剖学等等)以及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练员应及时了解体育舞蹈技术发展的信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舞蹈专业技术能力、音乐素养和舞蹈编导能力,从而使体育舞蹈训练水平快速提高。
(三)加强体育舞蹈文化研究,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如何更了解它们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契合,仅靠中国的体育舞蹈选手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作为科研支持,除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自然学科的支持以外,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研究也亟待加强。这样,我们的选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修养要求,以及美学意义,从而更准确地演绎各种动作技术。
自1987年以来,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举办了多次教练员培训班,聘请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专职国际教练员,或先进国家体育舞蹈运动的专家、学者讲课,这开拓了体育舞蹈界国内外交流的先河。但是,这些交流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以技术动作的交流为主,缺少文化层次的交流活动。因此,在体育舞蹈界,国内外的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亟待加强。
此外,目前国内外体育舞蹈赛事很多,应多鼓励青少年选手走出去,深入了解世界的体育舞蹈,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舞蹈。
(四)发挥媒介宣传功能,加强体育舞蹈文化宣传
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体育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途径。体育舞蹈是一项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运动,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体育舞蹈文化,普及体育舞蹈知识™。例如,上海电视台举办的“舞林大会”的节目,与英国的“星随舞动”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通过明星与体育舞蹈专业选手搭档进行PK,吸引了全国人们观赏并参与选票。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专门设置体育舞蹈专辑,由专家和选手介绍体育舞蹈的各项舞种。如果能够与各界传媒通力合作,加大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体育舞蹈的文化知识和体育舞蹈的娱乐性更好地展示给人们,吸引人们关注它、喜爱它,发挥它老少皆宜、既可竞赛又适合表演的特点,提高普及率,势必会将中国体育舞蹈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重视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促进市场形成
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IDSF)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将体育舞蹈发展成为奥运项目而努力,也希望体育舞蹈可以通过社会化走向商业化。中国体育舞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被社会理解并认可,体育舞蹈的教育、培训、表演、竞赛和体育舞蹈用品已经融入经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在中国,体育舞蹈有着广阔的商业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体育舞蹈拥有广泛的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体育舞蹈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能够支付高额的消费资金;其次,和体育舞蹈有关的商品呈多样化、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如服装、鞋子、音像制品等等,引发大众消费热潮,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社会化进程;第三,体育舞蹈主打产品——体育舞蹈赛事,其规格越办越大,如国际赛、洲际赛、国家赛等等;第四,体育舞蹈的培训业和教育业蓬勃发展,众多的青少年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成立,体育舞蹈逐渐职业化。
体育舞蹈文化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体育舞蹈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其商业化运作的成熟,对体育舞蹈本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开拓新的体育舞蹈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体育舞蹈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的体育舞蹈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们的选手已经连续两年获得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组的冠军,引起世界体育舞蹈界的注目。此外,中国的艺术表演舞在世界上也稍有成就,《十面埋伏》等优秀作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揉进体育舞蹈中,汲取和运用了华夏文化的成分,为世界展示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体育舞蹈结合,使世界人们通过体育舞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体育舞蹈的价值和魅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全面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挖掘我们民族的、专项的、个体的、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和独具的感染力,比如,对特有的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和审美文化等的充分展示并和国际体育舞蹈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 跨文化交际意识 能力培养
迅速发展的酒店业,要求酒店管理人才既要有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大酒店的国际化程度,让英语成为了在酒店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市场,必须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以提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英语交际能力是在英语学习的内部智力、英语知识、英语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来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话语能力四个主体方面。它是一个人培养和形成自身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或最高形式,也是英语学习的最高目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在星级酒店工作,英语的交际能力对他们尤其重要。
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我们和外国客人交流时更加具有难度,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在酒店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学习酒店英语知识,更要强调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绝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语言的得体性;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接待外国客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与内容、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差异,举出适当、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一:我曾以undress为例讲述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 you please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女招待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道客人这句话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蜜汁事先浇在鸡脯上,客人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说:“No,I can’t.(我不能这样做。)”客人说:“Why not?(为什么不能?)”女招待说:“You are in China,Sir.(因为你在中国,先生。)”餐厅服务员因不能正确理解undress这个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而造成这样的误会。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特定的词汇的用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对词汇的片面理解。
例二:在讲解不同文化间对同一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时,我曾以tea为例进行讲解。某个中国观光团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时已是晚上7∶30,客人们尚未进晚餐。当地导游介绍当晚的安排:“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中国领队翻译为:“我们大约8∶00到宾馆,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间,导游会帮我们登记并把大家的房间准备好。这样,喝完茶后大家可以进房间休息。”客人听完大惑不解:还没有吃晚饭呢,怎么就进房间休息?况且在飞机上已经喝很多茶了,怎么到了酒店不吃饭,又喝茶呢?经过解释,领队和客人才了解:澳洲人,特别是西澳人习惯把每天的正餐称之为tea,这里的tea不是我们中国认为的“茶”。通过这些例子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使其更好地工作。
事实上,英语本族人和说英语的外国人交际时更注重的是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沃尔福逊(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的语言和句法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她所说的“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指的是讲话规则并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一样,而是相对存在的。说英语的人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容易导致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语言往往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因此在与外国客人交往中,要注意交往的礼节,了解国外习惯,尊重外国人的风俗。如:西方人的女士优先、不问女外宾年龄和体重、禁忌数字13、不谈私人财产、不谈宗教和政治信仰、握手的礼仪、谈话的距离、饮食习惯、社交礼仪等,我们都应该了解,都应该遵循。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使语言交流顺利进行,增进友谊。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交际教学法是我采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是注重选择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国外酒店业的发展,掌握最新、最先进的酒店英语。学习酒店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酒店接待等具体工作中,与外国客人的交际。酒店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其首要目的。与外国客人的交流成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必须使用与真实酒店操作相同的教学材料,如国外酒店现场文字、图片、原版酒店管理教材、原版旅游杂志、电视广播、现场录音等。另外,在课堂上,作为教学活动的交际活动,即口头交际也必须真实和有意义。比如,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名或几名学生扮演酒店各部门的服务人员,部分学生扮演外国游客,对整个酒店流程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真实的模拟,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现实语境,用流畅的语言进行组织、推理、归纳和演绎。形式有问答、对话、复述、扩展情景设计等,并要使语言交际的训练逐步由日常会话过渡到特定的模拟外宾接待的系列语言交际中去。这样经过严格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找出差距,逐渐完善,尽快适应在宾馆接待外宾的工作。
其次,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开口说英语。先要使他们敢于开口说,如果没有开口的胆量就谈不上口语交际的活动开展了。热情、敏感和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我都是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克服讲话时的惧怕心理,渐渐由敢说到爱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他们专业对口的英语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在酒店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贸英语口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中国的经济正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增加、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对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参与了对外贸易交流。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口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英语口语正是一门将英语口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而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
1.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专业性强
首先,学习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外贸场景包括了完成一笔进出易的大部分环节,因而要求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掌握外贸的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如询盘和发盘、各种支付条款的利弊、信用证的流程、装运和保险等。
正是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与外贸业务流程联系紧密,因而课程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式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各种单据的英文名称都是固定的,报价、包装、保险等句式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些单词在外贸场景中也具有其特定的意思。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就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场景和环节进行模拟对话谈判和协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符合外贸场合的专业语言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1.2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与外贸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较好地运用在外贸磋商与谈判业务中,培养学生与外商的交际能力。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外贸流程的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外贸专业环节涉及到的专业英语都有所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在实际开展对外贸易业务中还涉及到各国文化差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如果能够对合作伙伴的文化和礼仪有所了解,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将会有助于与外商的洽谈与合作。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要想成功地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对各国的商务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交往,也要对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有所了解。这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就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更应该关注国际动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与我国业务往来较大的一些国家的发展动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各国的商务礼仪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 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不愿开口,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佳
鉴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大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背单词、学语法,不愿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加之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英语好的同学一般更敢于开口,而大部分英语水平中等的同学则不愿开口,导致老师在组织模拟情景对话或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大多同学宁愿将相关内容写下来,自己独立完成,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与组内同学讨论。因而,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久而久之,口语课变成了英语课,口语的学习演变成单词和句子的默写。
2.2 教学材料较为匮乏
与英语口语不同,外贸英语口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谈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企业机密,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教学材料如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相对匮乏,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此外,鉴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课本中所例举的各种案例和模拟场景情节往往简化了产品信息,与实际外贸工作中的情节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老师在讲授时也只能针对书本上的内容展开讲解,组织学生模拟对话也容易流于形式。
2.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针对各种外贸业务进行讨论和对话时也只能抽象地泛泛而谈,无法展开深入的讨论。特别是讨论到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产品相关信息的一些英文表达非常缺乏,因而在进行根据外贸业务设计的模拟谈判时无法深入开展讨论。
3 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英语口语课一样,学生如果要想学好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必须多开口,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说出来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老师应避免填充式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创造出说英语的氛围,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如除了难度较大的模拟外贸场景谈判外,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填空题,针对外贸业务的问答题、专业词汇的解释、利用固定句式造句、外贸业务中的对话填空等。如果提问过于单调,每堂课都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题目过难或过泛,也不利于学生开口。在提问时,如果学生不愿回答,应鼓励其开口回答。提问应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以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基本正确,获得自信。此外,全班集体或部分同学大声朗读新单词、重点句子、课文对话等都可以让学生养成开口的习惯。学生多开口,养成上口语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自然会不怕说英语,上课也会更积极,更活跃,在进行对话讨论和模拟谈判时也会更主动。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一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因而也很难从深层次进行理解,以前学过的实务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因而,在每涉及到一个外贸业务环节时,针对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劣势、包装的重要性、参加商品交易会的准备等。这样,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
在外贸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一般是由老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根据其中的某个典型外贸业务环节设计商务场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分组模拟对话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对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实践项目过大或过泛,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如何完成。因而,在组织理论课堂中的对话和谈判时,给定的外贸工作场景一定要具体、生动一些。例如,让学生模拟外贸业务中的价格谈判,如果仅仅给出买卖双方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谈判,学生会不知从何开始入手。而如果给出稍具体一些的谈判思路或要求,学生在开展谈判时按照谈判有思路可循,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进度,也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因而可以由学生自由完成谈判,但可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如卖方的初始报价、买卖双方最终达成的价格等。在时间充裕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后,还可抽点不同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对话表演和展示,并将每次的小组得分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为了使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应避免使用各种陈旧、老套的案例,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从各种外贸交流论坛、外贸交易网站、广交会等获取产品和公司信息,用真实的公司名称和产品信息去设计各种外贸场景,并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对话时展示公司和产品的相关图片,使实践项目更真实、更具体。
3.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是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因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文字信息给学生,也可以播放图片、音频、短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更直观地了解各种专业词汇使用的背景。在根据外贸业务进行模拟情景对话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外贸场景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进行口语演练时更真实,并能更好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积极利用因特网,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网络课程,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听力视频材料、商务案例和各种外贸场景模拟材料上传至网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模仿,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4 结论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避免填充式的英语教学,把培养学生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多练、多说,使学生的专业口语水平和业务洽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学习外贸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2] 韩晶晶.关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
[3] 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06(6).
[4] 刘浩.大学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亚洲四小龙;经济;新儒家思想
一、亚洲四小龙腾飞的经济成就及文化背景
对东亚各国的政治及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三种,即中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新加坡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因而其政治文化中渗透着浓重的儒家伦理。
20世纪80年代,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经过文化性格的重塑后,韩国形成以准军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新加坡形成以奋力拼搏求生存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精华,港台形成以竞争务实求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他们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什么?而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和西方“新教资本主义”相对应,有人把“东亚经济模式”称之为东方“儒家资本主义”,也不无道理。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派别:第一派认为是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造就了其经济奇迹;第二派认为是东亚抓住并利用好国际机遇,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第三派是制度学派,以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目前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等海外新儒家学派,他们也都强调中华文化价值观对于东亚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指向。
“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除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外,无不伴随着儒家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新儒家价值观是结合当地实际,借助于西方现代经营管理而发展的。新儒家价值观吸取了旧儒家价值观中的勤劳、节约和重教育等优良传统,衍生出更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即把节约的钱用于投资;教育方面强调人文、技艺;勤奋牟利;管理上除了家长式管理外,还兼有现代的经理式管理。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儒家的社群情感、奉献家庭、纪律严明、政治稳定、平衡调适、忠诚仁厚、修身、反省、自我纠正已被视为亚洲经济起飞的奥秘。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综合思维方式也被认为是弥补西方精神缺陷的良方。
日本的发展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形成所谓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奇迹,被视为现代化的新模式。日本的许多企业家,如“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财界总理”土光敏夫等,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始终自觉以儒家文化中的信条来经营企业。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训给他们激励、影响至巨,此种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构成台湾经济主力的中小企业,多数是家庭式的企业,流行的正是儒家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表现较好的是台湾和新加坡,而两者也均以重视儒家文化著称。
众多香港人民在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仍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依然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义利两全、诚实经营、勤俭持家等。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文化促进了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
韩国经济崛起的原动力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致富经国的价值观。一心想证明“韩国也能”,是促进韩国企业拼命经营的重要精神力量。三星财团创办人李秉哲曾指出,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论语》,吴越尚能同舟,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与韩国相比,新加坡是曾经接受过“全盘西化”但醒悟最早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识”来抵御西化,还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新加坡人开办的企业,十分重视培育以儒家价值观为特色的企业精神。“新加坡21世纪五大理想”要求: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家庭凝聚,立国之本;人人都有机会;心系祖国,志在四方;积极参与,当仁不让。新加坡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一直紧随美国而位列前茅,正是重群体、重和谐、重伦理、重勤俭的儒家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
对新儒学的兴起以及儒家文化的前景,现在还难以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但儒家文化的精华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历史已证明了儒家文化作为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依据之一的合理性,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背后,有着数千年东方文化的积淀和支撑。
二、新儒家思想在现代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探讨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文化背景、重新认识儒家思想等东方文化的价值及其与亚洲现代化间的关系,在现代商业文明的今天,中国儒家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企业文化精神的资源和依据?怎样继续从更广和更深层面促进经济的增长呢?我们认为,必须注重几点:
(一)儒家文化必须接受现代化的改造。儒家文化本身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要在商品文明和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必须经受扬弃超越,要对其自身进行改造,在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转型;
(二)发扬儒家文化必须以市场经济法制化为前提。儒家文化是作为中国法家思想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法家强调法治,儒家强调的是礼法和德治,因此儒家文化先天性地缺少法制。西方不少著名学者在赞扬儒家的礼仪规范后,也不无精辟地指出:儒家文化的确需要一个法律传统来支持礼仪规范;
(三)使儒家文化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精神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依据。注重儒家文化的同时,更要看清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也不能忽视了员工与对外竞争精神的培养。如此才可发扬个人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激发企业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
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新儒家的理论根据又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就连“亚洲价值观”的提出者李光耀都说:“儒家的价值观已经差不多变得过时了。”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当世界被最崇尚的亚洲价值观所吸引时,惊人的经济增长掩盖了最糟糕的东西:裙带资本主义和腐败。
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文化包括新儒家思想无论在科学、民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还是在宗教体验方面,都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重大缺陷与限制,如果缺陷和限制不能被超越,中国文化就很难说会走向现代化。
三、对我国治国理政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