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学范文

小学教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学

第1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儿童文学”;童话教学;议题选择;方法探究

群文阅读源于日本的“群书阅读”,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7年就有了群文阅读的雏形,大陆江浙一带在2010年也有了相关探索。2012年11月底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标志着群文阅读在中国全面铺开。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同议题为原则把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阅读,通过对文本进行提炼、分析、比较、总结,把握文本的本质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个大限度开放、宽广度生成、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这种阅读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而灵活的教学技巧。“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备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创编以及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知识、能力、应用”三位一体。于是,当新兴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小学全面铺开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就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现以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议题选择为例,谈谈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一般方法。童话是运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于寻常人的形象,让他们在假设的环境中经历不平凡的事,从而间接地折射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故事。童话这种特殊文学样式深受儿童喜爱,对儿童的生活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童话能让儿童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对儿童的认知、道德教化、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影响。在群文阅读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一定的方式将部分课文或者是课外文本聚集在一起,以相同的议题为依据把它们组合为一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童话教学中议题的选择:

1.以高校儿童文学教材理论为参考

儿童文学教材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儿童文学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初接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时,学生可以试着用所学教材的理论为参考来指导实践教学。就童话的议题选择而言,教师可以试着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学会选择议题、组合文本。比如,以“常人体”为议题来组合文本,则可以将《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如以“科学知识”为议题,则可以选择《圆圆和方方》《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组合在一起。就参考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而言,可以分别以“民间童话”“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超人体”“常人体”“拟人体”等为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当然,除了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还可以以别的元素为参考来选择议题,比如,以常见的“主题思想”“描写对象”等作为议题来选择古今中外的文本。教师不管以什么议题来组合文本,都得慎重地选择主题积极健康的文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健康的阅读氛围。

2.以《课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标》中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就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小学低年段开展,仅适合于中年段与高年段。在选择议题和组合文本时,要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比如,在小学中年段进行群文阅读时,就要选择适合中年段学生特点的文本,如给《七颗钻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组合一组群文阅读文本,则可以用“反复结构”为议题选择课外拓展的两篇童话《尾巴》(维塔利比安基)和《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兄弟)为一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这组文本教学中,结合中年级学段目标和学情,可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①能将三篇童话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借助结构图,认识反复结构的含义;③掌握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④能口头创编一则反复结构的童话。然后教师围绕本组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出新颖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以上拟定的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课标》中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包含了对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拟定组合文本都要依据《课标》的目标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3.以群文阅读常见整合模式为效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目前教师们常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二是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三是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现效仿三种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试着以“同议题”为原则组合文本,并试着拟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大概流程。以教材内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童话的人物形象”为议题,可把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三篇文本组合在一起。依据学情与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可把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认识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②把握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魅力;③掌握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然后设计几个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特点的议题供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将本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探讨不同类型的童话的特点、人物的形象等。本组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童话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此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首先,讲解精读课文《巨人的花》,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其次,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己学习、探究;再次,归纳总结两种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讨论不同类型的童话以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尽量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以教材外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拟人体童话”为议题,教师可把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三篇课外拟人体童话《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狮子和山羊》《穿靴子的猫》组合在一起,如以中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依据中年级段的学段目标与学情则可将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让学生了解拟人体童话含义及其特点;②学生能领悟三篇童话所蕴藏的道理并从中得到启示;③懂得正确的人生观。然后设计有效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扩宽阅读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童话的篇幅较长,所以,在进行教学前,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因为本组选取的三篇拟人体童话的篇幅较长,教学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前的准备:首先,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文本,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其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抓住重点句段,在读中感悟三篇童话蕴含的一个共同道理;再次,将文本与现在的生活想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指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来把握拟人体童话的特点。《课标》提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最大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常采用“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与“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文本。让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高校小教专业学生在尝试以“同议题”进行整合教学资源前,自己应该阅读大量的作品,才能高效地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和选择适合学段学情的文本。综上所述,文章具体探究了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同议题”选择文本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些方法。也是为顺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堂实践中探寻的几点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依托教材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创编时,也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实际需要而延展到《课标》,并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未来的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高校的儿童文课程的建设要更好地顺应《课标》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担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大力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第2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多,而指导教师又有限,造成了实习管理的多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实习,教师在学校工作,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很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实习结束之后都会给学生下发实习手册进行实习评价,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评价工作只是来自于学生和实习学校的反馈。

二、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培养理念,设置多元化课程

依据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性、专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学类的课程。教育学必修课程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知识,教育学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级理念与方法;小学活动课研究课程则要教授给学生活动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类课程,如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等课程。第三部分是普通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大学语文、政治、体育等相关课程。第四部分是专业性学科课程,以保证学生学科的专业性。在总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各学科的学科课程,如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此外还应注重开设一些有关美育的课程。第五部分是实践类课程。在实践类课程的设定中,要加强案例分析类课程和有关教育实习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案例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可以是有关学科类课程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小学生心理的案例分析课。案例分析课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且应注重分析案例之后的总结环节。教育实习不仅应当作为教育实践,还应当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实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还应当进行教学科研。小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报告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环节。专题报告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组织教育实习的质量得到完善。同时,可以开设针对毕业生就业类或是职业规划类的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教育界有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或是国家教育部有了新的教育制度,开展专题报告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全面的、准确的、最新的教育动态。

(二)具体落实实习指导工作

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可以设立教育实习指导中心,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实习指导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教育实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在此中心的带领下,共同探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措施。学生要与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实习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电话等。定期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习过程有清晰而明确的了解,还应当明确教育实习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设定要全面,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包括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以分散和集中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分散实习指的是从大一到大三都进入到小学进行短时间的实习,集中实习指的就是毕业前夕的实习。分散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课程等,把平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分散实习是为了给集中实习奠定基础,分散实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散实习要具体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应该有固定的实习学校,并且学生一旦进入到小学实习都应分配有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踪与联系。每个学期还可开设模拟训练,针对分散实习的不足进行改进,使学生随时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与实习学校的稳定联系

第3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第4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第5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力争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为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终极目标。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于1999年率先创办小学教育三年制专科专业。为了加快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甘肃省最早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艺术技能课程开设模块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艺术类主干课程模块有: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基础美学、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属于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基础美学属于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类课程开设模块主要有声乐、乐器、舞蹈和美术,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几大模块中,声乐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歌唱技能技法课。课程内容为声乐基础知识、歌唱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侧重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基础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乐器课程主要练习键盘乐器弹奏,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键盘乐器弹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基础训练贯穿始终,尤其是编排了少儿歌曲弹唱的有关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舞蹈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少儿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健美的身体,灵活协调的动作姿态,能够完成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排练、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构图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装饰画、卡通画、简笔画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简单结构入手,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间造型艺术实践课。四大艺术技能课程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艺术技能技巧,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的表述欠全面。“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注重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目标,而忽略了承载“美育”的艺术类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同步发展的,而现在艺术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畴,艺术教育由知识、技能、艺术审美和创造美三个部分构成。尤其在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实施渠道。[2]10-112.艺术技能课程方案设置欠合理。培养方案中课程整体模块设计似乎涵盖了大部分艺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属于艺术类专业方向实践选修课。由于受培养方案的限制,选修课的选课原则是“四选二”,也就是在声乐、乐器、舞蹈、美术四个模块中只能任选两个模块进行选修,这样势必会造成艺术类实践课程学习不够全面,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模块不能够深入学习的现实困境。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分析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向甘肃省招生普通本科学生,从历年录取名单信息中“特长”一栏填写内容分析,小教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艺术特长;从生源地信息栏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好多学生没有受过艺术特长训练,因此,艺术技能掌握状况较差。1.艺术技能习得状况(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有艺术技能和缺乏艺术技能的学生艺术技能习得差异明显。(2)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高考文化课程,轻艺体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先天不足”、“缺乏营养”。(3)学生个体对艺术技能课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差异明显。(4)因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受到影响。(5)受艺术类选修课“四选二”的限制,艺术技能的习得种类有质的差异。(6)受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计、课时安排、实习机会的多寡、教学硬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艺术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受到制约。(7)受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个体艺术素养、学习兴趣动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差异明显。2.艺术技能课选课倾向根据近两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课程选课倾向表分析:两个年级四个班选修舞蹈课程的共计153人,选修乐器课程的共计13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80%和71%;选修美术课程的共计69人,选修声乐课程的共计2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36%和13%,选修乐器和舞蹈课程的人数远远多于选修美术和声乐课程的人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和声乐课(音乐课一般以为唱歌为主)的开设始终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不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四选二”选择范围的限制下,放弃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2)对于乐器和舞蹈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专门受过艺术特长培训,有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乐器,也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训练,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3)小学教育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不均衡(见表2),女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处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选择舞蹈课程的人数较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4)例外的情况是,少部分同学或许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优越,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接受乐器和舞蹈训练,或利用业余时间正在进行此类课程的专业培训,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较缺乏训练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上取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求达到艺术均衡、全面发展而选择其他艺术选修课。

(三)艺术技能状况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及艺术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况;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与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技能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调查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样本,根据调查目的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3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77%。收回的100份问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过表2、表3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说明女生选择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明显;年龄分布在21-24岁之间,23岁的占57%,24岁的占6%,21-22岁的占37%。通过表4分析: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的认可度只有58%,也就是说有42%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有较多的上课时间,以保证对艺术技能的充分学习。艺术技能课对就业的帮助、课程内容、学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对我校的培养模式比较关注,有81%的同学选择综合培养模式,说明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模式比较受欢迎,期望值比较高。通过表5分析: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够足够重视;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对我校艺术技能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比较认可;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聘请小学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来校授课的态度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艺术技能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一线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不够了解,也体现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6分析: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的开设;有5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感兴趣;有57%的学生认为艺术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在“你对下列哪些技能比较熟悉(可多选)”调查中,有82%的学生选择“歌唱”,说明除了歌唱,学生对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掌握还比较欠缺。在“能否独立完成舞蹈编排或者电子琴弹奏”中,只有28%的学生选择“可以完成”,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舞蹈编排和电子琴弹奏的能力较差。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艺术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7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的学分比较重视,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修不够学分不能顺利地毕业,对学分的重视程度可能超过对艺术技能课技能习得的重视程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表7分析:有6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学校艺术技能实训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概念比较模糊,平时没有过多关注或对实训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配备的艺术技能课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硬件建设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和66%,说明艺术技能实践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艺术技能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技能状况,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1.将现行的声乐、乐器、舞蹈、美术艺术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取消“四选二”的限制,列入“专业方向必修课”,适当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艺术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2.开设以艺术知识传授、艺术作品欣赏为主的艺术欣赏选修课,传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艺术素养丰厚、操作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小学教师。

(二)重视教材建设,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课程还没有完备的教材,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教育专家进一步调研并付诸建设。当然,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对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乐器》课程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材应该适用于本专业,不能选取音乐专业的键盘乐器《钢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选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师范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既要让零基础的学生容易接受,又要适应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议在第一学期基础阶段选取《拜尔钢琴基础教程》前70条的内容,为学生的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第二学期选取中外优秀少儿歌曲、短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简易乐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少儿歌曲弹奏奠定基础;第三学期选取少儿歌曲伴奏曲目和简谱即兴伴奏歌曲,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力求贯彻落实小教专业钢琴教学“培养弹奏能力和弹奏简易乐曲、少儿歌曲伴奏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不同种类的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训练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由于接受主体艺术素养、个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层次的差异,在授课环节上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将照顾全局的“集体课”、照顾部分的“小组课”和照顾个体差异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外训练模式,使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双向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于小教专业艺术技能课程是实践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客观全面的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艺术技能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课程考核内容,将“阶段艺术技能展示”、“终期艺术技能汇报”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少儿歌曲演唱”、“钢琴弹唱展示”、“舞蹈创编展演”、“美术(绘画、手工、简笔画)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全员参与考核,任课教师专业点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考核形式和内容,而且训练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艺术技能。目前,我校艺术技能课考核方式正在寻求改革突破口。以美术课程为例,考核改变以往“交一幅作业”的简单方式,在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框架下,根据阶段授课内容进行“命题创作”,教师确定创作主题和形式,学生按要求在不偏离主题和形式的情况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进行“作品展览”,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的好处是:首先,“命题创作”贯彻课堂授课内容,创作形式和内容不偏离授课内容,有效地体现授课内容和目的。譬如,授课内容是“线描”创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题创作”作品可在学生成绩评价时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据最终效果可对比评价,考核成绩相对“自由创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命题创作”评价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凝练主题,发挥创作想象力,训练学生命题创作的基本功。最后,阶段考试、考核的作品最终以作品展览的形式预期展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目的明确,有力地提高了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培育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师梯队建设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依靠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也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失、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艺术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和补充舞蹈教师,弥补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2.培育“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提高艺术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3.培养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提升艺术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促进艺术学科教师梯队建设。4.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技能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小学一线艺术技能教师走进大学,进行周期性、阶段性授课,汲取先进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五)构建实训基地,强化艺术技能运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内艺术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数码钢琴教室”一个、“钢琴工作室”两个、“电子琴教室”两个、“声乐教室”两个、“民族器乐教室”一个、“多功能舞蹈教室”两个、“美术教室”两个,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开设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乏,建议和校外艺术培训学校、机构积极取得联系,拓展业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见习、实习拓宽渠道。在学生艺术技能的运用方面,在“一见二实三顶岗”的见实习模式下,积极联系见习、实习和顶岗支教单位,选取艺术技能高、艺术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选派小教专业艺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艺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小批,争取带领一大片”,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均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譬如:慰问演出、大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舞蹈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将艺术技能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第6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1、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辅导工作,如果自己的交际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从事教育咨询方面的工作,就业岗位主要有教师、培训师、课程顾问等。

2、小学教育这个专业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和小学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互动等的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的画面,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来实施主动地调控,实现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或录音机因为倒回播放而出现的教学中断,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与此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媒体实现双向交流。

二、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结语

伴随着当前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阳,赵毅,钱玲.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爱东.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3.苏兴亚.浅谈计算机的普及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A].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

第8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开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9-02

一、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理性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结合,情感是人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从教育艺术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情感教育是教学艺术层面的改革。情感是人的情绪的直接反应,是人生态度的体验。第一,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调控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身生活体验以及社会阅历不够,感性体验不够丰富,情感易于外显;同时理性认知度不高,感情稳定性不够,从事物表象中探究本质的能力不足。小学生又处于好奇求知的年龄阶段,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想象力充沛,需要老师情感上的鼓励支持。教育学者通过情感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情绪,同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师生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情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出发,对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调控。第二,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新事物的模仿能力极强,尤其是对教师的模仿频率极高。作为一名教育学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此外,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特性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所以教育学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感悟语文篇章中隐含的情感,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从而熏陶学生的自身情感。第三,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从审美的观点出发,文学篇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教育学者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中的情操,感悟文学中的高尚品德从而完善自身人格品质。

二、小学课堂中的语文教学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本身是具有综合性的特色,同时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语文教学要注意避免枯燥呆板教学,用统一的模式禁锢学生思维,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感悟文学篇章中蕴育的情感思想,焕发学生人格魅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是当前教育学者思考的问题。

1.再现教学情境,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学。所谓情境正是情绪与环境的结合,所以情感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纵观文流,每一文学篇章的诞生都具备其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同时蕴含自身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篇章的学习应结合一定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可以刺激学生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更好,教学中随意一个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下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雨,写下观后感。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玩乐的天性,体现情感教学人性化发展,同时也达到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为将来同样情境的学习搜集教学素材。

2.文学故事素材渗透教学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篇章都有其自身创作背景,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渗透情感教育理念。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育学者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利用教学素材结合生活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故事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渗透情感教育。

3.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情感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接触到的新事物不够多,因此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理。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人性化教育。文学篇章都有其自身写作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制作新奇独特的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与教学素材相关的音像视频资料集中学生注意力,配合学生心理进行情感教学。

4.从求学过程进行情感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关系,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储备知识量不够,所以教学中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利用文学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学中的评价反馈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小学生的影响更明显。如教师夸奖某一同学字写得好,该同学受到鼓励,将会更加认真,其他学生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也会努力学习。可见,情感教育中表扬机制对激发学习情感的作用不可小觑。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竞争心理,激发小学生求学心理,渗透情感教育。

5.教师激情促进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体验文学篇章中的思想感情,结合文学素材情感进行教学工作。同时,教师的教学激情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严重。老师充满热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也会振奋精神,投入学习。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老师幽默诙谐的课文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协调讨论,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小学生心理的尊重也有利于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

6.渗透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心理。文学教学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禁锢学生创新思维,而应该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开放式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个人社会体验不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表扬学生的进步,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内涵丰富,是综合性教育学科,对小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学工作者要利用语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教学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完善自身品德修养,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万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6):61.

[2]李厚胜.以情感教育促小学生道德成长[J].辅导员(教学版),2012,(5):66-66.

第9篇:小学教育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 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