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 离婚 夫妻扶养 救济
广州某媒体一则新闻,事业有成的阿军要和结发妻子离婚。妻子全身心照顾家庭15年,丈夫则在不断进修中成就一番事业,阿军先后三次到法院打官司要求离婚,妻子不同意离婚,还请求法院判令阿军履行每天2个小时照料家庭的义务,对以前未履行的家庭义务以每天2小时计付代偿家庭劳务费,1997年至2011年共计15年,10950个小时,以其时薪的1/5计,每小时200元,共计219万元。
一、我国现行婚姻立法关于夫妻离婚后扶养救济制度的相关规定
2001年新的《婚姻法》颁布之后,在立法的层面增加了离婚后的帮助和救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和经济帮助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家务劳动补偿是指“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离婚损害赔偿指的是因一方有法定过错而引起的离婚案件,财产分割时,对于无过错一方,应适当多分的制度,《婚姻法》规定了四种法定情形。
二、我国现行婚姻立法中夫妻离婚扶养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扶养的概念
法律意义上的扶养也有区分,广义的扶养泛指一定范围的内的亲属之间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存在的经济上互相供养、生活上相互照料的权利义务关系,囊括了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的“抚养”,平辈亲属之间的“扶养”和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赡养”三种形态。狭义的扶养专指平辈亲属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依法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权力义务内容。
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权利。这里的夫妻扶养制度主要是婚姻存续期间内的扶养而不包括婚姻关系之外,对于离婚时存在生活困难的一方,只能请求“适当经济帮助”作为救济,对于全职家庭妇女来说,一旦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消灭,离婚后必然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还可能因此丧失子女抚养权,不利于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二)虽然规定了家务补偿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根据《婚姻法》第40条的规定家务劳动的补偿限于夫妻婚前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即夫妻分别财产制的范畴,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本着长久共同生活的目的鲜有夫妻会约定婚后财产的所有形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夫妻采用共同财产制,也就是说这个范围的夫妻不适用家务劳动补偿,像案例里的情形,妻子全职家务,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采用分别财产制,婚姻关系一旦消灭,无法获得家务劳动补偿,妻子的生存技能仅仅是抚育子女、照料老人,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其次,家务劳动补偿标准不够明确,如何确定付出义务较多,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问题全由法官自由裁量,显然缺乏合理性。
(三)离婚损害赔偿要求过于严格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对于其他可能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离婚的情形如:一方长期与他人保持通奸行为、染上性病又传染给配偶、犯****罪被刑事处罚等不予考虑,极大的限制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得离婚后无过错一方获得补偿和救济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离婚后的经济帮助范围规定不够明确
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入编辑这一职业领域,并发展到今天在编辑领域的独当一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编辑这一职业,使女性具体地、直接地接触反映话语权的工作,真正在知识层面上与男性比肩工作。面对这一日益庞大的队伍,在编辑学的研究中,却多少有些忽略了她们。本文主要侧重从女性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的心理状况展开讨论。
研究的意义
在中国,女性编辑在编辑这一职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在有的编辑部门达到了百分之百。在许多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女性编辑可以称得上是半边天。不少女性编辑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被国家或省授予“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的称号。她们编辑的优秀图书、杂志和报纸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也显示了女性编辑的非凡实力。笔者试图在所接触到的资料中找到目前我国女性编辑的具体数目或所占的比例,但却是徒劳,只能从一些数据侧面地反映女性编辑的数量概况。
资料显示,在湖北省编辑学会2000年6月进行的一项编辑人员读书情况问卷调查中,图书编辑人员中男性79人,女性44人,女性占35.8%。在2005年一项由广东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中,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广东省129名在职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状况,并与全国成人常模进行了比较。在收回的129份问卷中,男编辑50名,女性编辑79名。根据这一数据测算,在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中,女性编辑占了61.24%,超过半数。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因其人员构成全部为女性,以突出的工作业绩荣登榜首,荣获“巾帼创新”荣誉称号。而在笔者所处的期刊编辑部中,女性编辑所占比例达到了44.4%。
同样,女性编辑在国外出版业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资深编辑芭芭拉・雷斯金在“文化、商业和性别:图书编辑女性化”一文中,也概述了妇女在出版业特别是在编辑部门中人数日益增长的情况,文章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老年人在出版中占统治地位,而1963~1968年,出版业女性员工增长至62%,70年代初期,女性在所有编辑岗位占一半,而到90年代初期达到66%。”究其原因,女性角色的社会化,进一步提高了妇女的资质,通过培训妇女的文字和传媒的技能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她们具有适应文字工作的能力。编辑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具有细致、耐心等品质,在男性因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在其他许多行业寻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追求稳定工作的女性因其心理的特质成为编辑这一职业领域的首选。正是这种互动的选择,造就了编辑领域独特的女性现象。
女性编辑在出版界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并成为一种趋势。她们的生存状态、事业追求与文化选择也深刻影响着出版单位的发展与建设。因此,研究女性编辑心理状况,寻求解决的途径,有助于编辑工作和出版事业的发展。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工作类别,它是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体现。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谋生能力,更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编辑工作对女性而言可以说是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一、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是女性从事编辑工作的优势
编辑加工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编辑通过建设性的意见、服务性的工作,把作者的“半成品”加工成合格的、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精神产品,以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编辑工作需要编辑认真阅读、反复查证修改、编排与校对,需要与读者的良好沟通。编辑工作除了需要与之相匹的教育外,女性的细腻、对人际交往的敏感性,都成为女性从事编辑工作的优势。女性一般而言,感性多于理性,较为注重公共关系,更讲究团队精神。她们的情商与男性相比,占有一定的优势。女性编辑细腻丰富的情感,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母性的仁慈与亲和力,对典雅、完美风格的追求,构成了她们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张扬女性特质的优势,在编辑这个行当里,女性可以丝毫不逊于男性。
女性编辑对编辑工作怀有强烈的自豪感。编辑工作是知识分子的事业,是知识分子将自己的阅读选择、阅读理解和阅读幸福传播给更广泛人群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善良的愿望和崇高的事业对女性充满了职业的魅力,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女性编辑具有积极的入世思想和一定的进取心,她们在这个领域勤奋工作,视编辑这一职业为显示女性话语权的生存价值。她们注重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建设工作,参与改革,注意社会的文化思潮,发表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或亲自捉笔,或在编辑的读物中辟出一方空间,供各方讨论、辩论,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女性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可以说是“天赐的职业”。因此,大部分女性编辑对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具有自豪感。天津《今晚报》文化编辑部编辑高丽作为女性编辑的代表,在谈到对编辑职业的感受时说:“作为一名女性,能承担这样一份高尚、美丽、智慧的工作,说实话:很幸福。工作着,收获着,幸福着……字里行间我品尝到读书的幸福,更愿将这份幸福传播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的职责。”
女性编辑的心理优势是她们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动力。但是,作为社会人,她们还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紧张和冲突在她们身上也起着“酵素”的作用。一方面,女性编辑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充满着自豪,另一方面又因各种因素存在着不稳定的心理状况。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思维定式影响,女性自身的生理特性以及所承担的天然的责任,造成她们在心理上要承受着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情绪的不稳定性随之出现。出现诸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适应性下降,处在焦虑、抑郁、烦躁、无聊和无助之中等不适应状态,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个人志向受挫、工作中出现差错等问题。
首先是来自工作的压力。现代社会中编辑的工作压力在逐渐加大。正如美国人柯蒂斯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编辑。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广告、新闻、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而编辑工作又包括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活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是女性第二大压力,仅次于经济压力,占28.55%。近3成女性怕落伍,害怕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大多数女性最担忧的事,占27.67%,其中29岁~50岁最感压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年女性承受的压力普遍比其他年龄层的女性大。这一时期的女性,在家是顶梁柱,在单位又大多是中坚力量,事业和家庭需要她们消耗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其次是生理压力。女性要经历的结婚、生育、更年期过
程等,女性编辑同样不可避免。怀孕、哺乳等必然带来女性注意中心的转移,母性将她们的注意力从工作中转移了一部分出来。一些中年女性编辑随着更年期带来的身体变化,感到眼前的世界变得“灰蒙蒙”的,原有的自信荡然无存。常常因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忧虑、不平、委屈、懊恼。特别是那些事业发展不顺、家庭又不幸福的中年女性编辑,这种“灰色”心理尤为明显。
再次是家务劳动压力。繁琐的家务劳动消耗了职业妇女的大量时间。家务劳动传统上被看作是属于女性的领域,而家庭外“真正工作”的领域是为男性保留的。尽管已有了许多现代电器设备可以为女性节省劳力,但女性用在家务劳动上的平均时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研究表明,家务劳动仍然主要由职业女性承担,这一事实使美国社会学家阿丽・霍赫希德提出了“第二次转变”(second shift)的说法。霍赫希德使用这一术语是指许多职业女性在正式的工作日后,为了使家庭正常运作而付出的额外家务劳动时间。在霍赫希德的眼里,这对女性来说等于一场“拖延的革命”。尽管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利,但是她们却继续承担着沉重的家务负担。职业母亲的压力在于在抚养孩子和专业责任之间保持平衡,这是很困难的。抚养孩子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而又复杂的工作,特别是有工作的年幼儿童的母亲,每天都得应付的似乎是没完没了的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在一项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中发现,母亲花在照料孩子上的时间大于各自的配偶。由于大部分编辑部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度,这样女性编辑也就自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和照料孩子的任务。超负荷的编辑工作和超负荷的家务劳动,对女性编辑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对策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女性主义健康观则认为妇女享有能够达到最高身心健康的权利。妇女的健康涉及其身心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即妇女健康状况不仅受其生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由妇女生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所决定。女性编辑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养成心理的健康。
对策1:编辑部门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女性编辑调节情绪。编辑的工作空间相对“封闭”。主要是与稿件、作者打交道,同行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机会较少,女性编辑的心理掩饰程度较高,缺乏抒发的途径。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重要的。要充分体谅存在于女性编辑的家庭、事业之间的矛盾,创造和谐的外部客观环境,为女性编辑的工作、学习提供条件;作为编辑的行业协会――编辑学会或期刊协会、版协等组织,应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如登山、参观、联谊等),为编辑们搭建沟通的平台,这些都有利于编辑的心理健康。
对策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心理。编辑的自信心是编辑心理健康的根本因素。现代社会对编辑能力、编辑素质的要求是不分性别的,女性编辑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编辑技能和素质。女性编辑,尤其是社科专业出身的,大多存在计算机知识技能不足的缺陷。对计算机知识多局限于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等基本技能,而对于稿件的编排一体化,需要涉及的包括各种软件的性能、格式的设置、各种乱码、病毒等较为生疏。此外,在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各个学科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翻新。女性编辑需要主动进行充电,了解最前沿的成果,补充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汽车、电梯、电脑等现代化工具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从事体力劳动,越来越适应于静态的生活方式。一位在北京某公司任职的王先生说:“我每天从家中把汽车开到办公楼下,接着乘电梯上楼,然后坐在电脑前轻轻敲击键盘,一天加起来走不到500米。”王先生的生活方式是许多大都市白领的真实写照。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工作方式,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问题在于有的人却只注意舒坦而忽视了健康,更有人则是奉行“生活越舒坦越好,活动量越少越好”的准则,因为刻意追求安逸而牺牲了健康。“有手怕出力,有脚懒走路,有灶不做饭,家务请人干”,正是反映了某些人正在淡化的劳动意识。有的人有钱了,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不愿做、尤其是出力流汗的事找人去干。有的大学生懒得自己动手洗衣物,便在放假时千里迢迢带回家中。由于运动量不足,致使中学生长得或如豆芽菜或是大腹便便者为数不少,中年人“发福”几乎更是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变得懒惰了。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曾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都市人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运动不足,平均30岁时体力就开始走下坡路,40岁以后体能更是亮起了红灯。该调查研究的项目是进行3分钟登楼梯、脂肪检测、仰卧起坐、体前曲,以及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肌力和柔软度的身体健康测试。参加测试的很多人爬两三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弯腰时手指只能碰到小腿肚子。调查发现,完全不运动者高达28%,而身体健康的几大要素检测都正常者不到10%,被检测的人普遍存在活动量不足、体能不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健康隐患。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对“肥胖”并不介意,往往把肥胖称之为“富态”、“发福”,那时候中国肥胖的人并不多,人们也没有对肥胖与健康的关系作更多的关注。然而20多年后,我国的肥胖者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982年仅占7%,1992年上升为15%,去年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40%。特别应指出的是,我国超重者与肥胖者的比例为8∶1,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这不能不令人深感吃惊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定义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美国也已将其列为与吸毒、枪支泛滥等同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骨关节病、冠心病、乳腺癌等11种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专家对肥胖原因概括得十分精辟:一是体懒,二是嘴馋。
对于劳动益寿健康,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三国时期医学家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云:“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倡导人伏尔泰讲过一句格言“生命在于运动”。
据资料介绍,我国古代有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按理说皇帝的寿命应该长,他们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穿的是华贵的服饰,吃的是山珍海味,为什么他们不能长寿呢?究其原因就在于终年养尊处优,出有车撵,不劳而益。笔者调查过全国25个省、市的百岁老人327名,其中男性80名,女性247名,他们长寿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从青少年起一直参加劳动,有不少直至调查时还能参加一些辅助劳动。
劳动为什么有益健康长寿。首先,经常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可以防止衰老。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人的器官、组织就会发生老化,而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与人的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劳动的人,有一定的运动量,肌肉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加大,能起到减缓肌肉生理性萎缩,并能有效防止关节僵直、动作失灵,以及骨骼脆弱而易断等衰老现象。为健康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可锻炼人的筋骨,使五脏气血旺盛,肌肉结实、发达,关节灵活,血脉畅通,动作敏捷,反应迅速。体力劳动有运动形体、流畅气血、活动筋骨、调剂精神之作用。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营养和新陈代谢,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增强,变得坚韧有力。
第三,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心、脑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处于良好的新陈代谢水平,并反馈性增强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这样使人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精力旺盛;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时俱进,积累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改造自然,服务人类。
第四,劳动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虽然 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但劳动创造的成果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增强对生活的乐观情趣,旺盛斗志,从古至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劳动是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
论文摘要:通过对福州市青年保姆工作生活质量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保姆工作价值取向与其年龄存在显著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价值取向逐渐从内在价值转向外在价值。保姆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对目前的工作状况比较满意,而工作日的休闲生活质量明显偏低。
在物欲横流、信息瞬间万变的社会,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发现工作生活质量与生活密切相关。工作生活质量QWL(qualityofworklife,简称QWL)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地关注。所谓工作生活质量,是个人、社会、心理与环境的综合体,包括:C1)充足的和公平的劳动所得;(2)安全和有利健康的工作条件;(3)利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机会;(4)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的机会;(5)工作组织中的社会一体化;(6)工作组织中价值规范标准;(7)工作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责任感;(8)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和其他业余生活(程深,1994)。国内针对职业女性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一些研究认为,妇女在外的职业工作与其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是一对矛盾体,直接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如朱玲怡、孙进(1995)通过对高知识女性工作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发现高知识女性精神需求高、满意度也高,物质生活水平一般偏低、生活质量不高,原因在于高知识女性受制于双重角色,工作和家务劳动负担过重。
只有家务劳动社会化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妇女家务劳动的强度,使她们有充沛的精力投身于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应运而生,家政服务员(俗称保姆)已作为一种职业纳人劳动力市场。目前学术界鲜有人对保姆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这一特殊群体,可以了解中国妇女中弱势群体的发展情况,为妇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价值意义。笔者对福州市保姆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巧。份,收回124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80%。访谈保姆9人。
一、福州市保姆的基本情况
福州市保姆相对短缺,满足不了众多家庭的需求,以省妇女就业服务中心家政服务队为例,该服务队每年推荐的保姆数大都在600-700人,钟点工和月嫂也各有百余人,尽管如此仍然有60%的家庭没有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保姆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潜力。目前,福州保姆大多来自农村地区,60%来自外省农村,20%来自福州周边城镇,另外的20%是本地下岗职工。从性别来看,女性居多。年龄在18一55岁间,青壮年为主,其中,31一45岁最受欢迎,所占比例为70%。保姆自身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以下的占83.3%。受过家政服务知识专业培训的保姆很少,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仅有26.7%。大部分保姆只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不能满足现代家庭较高层次的要求。
二、工作生活质量
(一)工作价值取向下载论文
所谓工作价值取向通常指的是人们对不同工作特征的要求和期望,根据工作回报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内在价值取向,指的是工作任务本身带来的满足(如兴趣、挑战、责任等);另一类是工作外在价值取向,指的是从外在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如报酬、声望、薪水、福利等)。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主要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不同年龄段的保姆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评判标准”有不同的看法。
结果显示,“家庭婚姻幸福”和“事业成功”被大多数保姆认为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其所占比例分别是38.3%和30%。反映了当代女性既有中国传统女性注重家庭的思想也有摆脱家庭枷锁、追求事业成功的愿望。1830岁的保姆处在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的青年时期,事业和婚姻(或者爱情)都处于早期的起步阶段。她们带有青年人的特征—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注重事业和自身的发展,不断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对工作内在价值的要求高于其对工作外在价值的要求。因此,她们的职业带有不稳定性。31-45岁的保姆已处于婚育阶段,她们开始追求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对工作外在价值的要求增高。这段时期的保姆一般不会轻易改行,多年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能够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快乐。45岁以上的保姆所占比例最少,她们出来打工目的主要是挣钱养老。
(二)工作满意度
Warr(1999)提出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单项量表:“如果不考虑财政问题,你是否会继续工作?”如果愿意继续工作则表示有较高的工作满意感,反之亦然。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类似的问题,即“如果可以选择做餐厅服务员或者别的相同报酬的工作,你是否还愿意做保姆?”在做数据分析时,为了方便描述笔者将该变量简化为“是否还愿意做保姆”。
调查发现,66.7%的保姆在面临同等工资报酬的条件下还是愿意从事保姆工作,说明大多数保姆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对目前的工作状态相当满意。另外,有33.3%的保姆若是有别的选择,则不愿意做回老本行。她们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大,很大程度上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有关。雇主与保姆之间不纯粹是一种简单的劳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参合着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等内在的感情因素,也许把二者的关系放置社会背景中,更容易理解。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在现今社会依然残存,个案6东家女儿指责保姆时,认为保姆就是“下等人”,从心底里鄙视她们,抓住了小辫子更是得势“越骂越难听”。另一个是中国特有的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这一点是解读保姆与雇主关系最重要的“密码,’(冯小双,2004)。城乡二元分割造成了城乡不同的文化。譬如,城市里长期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一些家庭对小孩倍加疼爱,农村司空见惯的孩子摔跤的事情也会触及父母的神经“跑出来劈头大骂……”。如何打破雇佣之间的僵局,还需要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来拉近情感的距离。雇佣之间保持的良好关系,能够提升保姆工作的内在动力,更尽心竭力地为雇主工作。如个案9,“他能够体谅我这种给人打工的心情,我觉得为他们干活苦点累点也开心。”相应地,雇主看到保姆如此卖力地工作,心理也会感到满意。
(三)工作日的休闲生活
1工作时间长,休闲时间短。保姆的休闲生活情况,与休闲时间的拥有量存在很大的关系。保姆对“您是否有工作休息日”的调查回答是73.3%的人持肯定答案,而且表明“一个月休息一天”。另外,26.7%的人没有工作休息日。由此可见,保姆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并且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
一、做智慧型父母
很多家长与小孩越来越难沟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沟通交流方式不正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求家长放下“家长权威”,忌讳命令式的说教育以及武断式的批评。其次,要有耐心去倾听小孩的心声,给小孩解释与辩解的机会与权利。因此,建议每当周末小孩回家时,父母尽可能一起陪伴小孩,过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听听小孩在学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学习情况等。父母适时地对小孩所说事情进行分析与引导,结合社会问题对小孩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对小孩学习,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多问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等。这样,小孩就会感觉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见与感受,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关心,享受到与父母交流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一点:当小孩在谈学习时,如果总是把学习不好的理由归咎为客观原因(如受周围同学影响,老师不好等),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学习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这时就要清醒地判断,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及时与班主任了解情况,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做榜样型父母
一是过有规律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做“夜猫子”,这些“夜猫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点用心学习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戏,甚至有部分男同学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学则在聊天、唱歌,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这些“夜猫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坏习惯。要使小孩养成有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习惯。
二是创造艰苦的环境,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很多父母为了小孩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让做适当的体力劳动(家务),久而久之“培养”了小孩的懒惰习性。这不仅不能促进小孩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小孩形成严重的依赖习惯,怕苦怕累怕脏,贪图享受安逸的生活。近年来,学校里出现很多不适应住宿生活的学生,不愿意整理宿舍内务,不参加班级的卫生轮值,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清洗。热天嫌天气太热、冷天受不了寒冷,睡不惯学校的硬板床;同学之间不能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吃不惯饭堂饮食,穿不惯校服校鞋。这些学生均有共同的表现特征:不按时作息、纪律涣散、随意迟到、缺课,上课期间昏昏欲睡,课余时间生龙活虎,经常借故请假回家,对学习无兴趣,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家长应该让小孩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饮食起居应学会自理,不能过分满足学生的物质、金钱等要求,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
如果你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袜子、叠衣服、拖地、端饭碗、扶奶奶下楼梯、喂养动物等,那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如果你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只是认为孩子能把学校里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家里根本没什么需要他来做的,那么,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就时常给孩子安排一份“小工作”。
这个小工作,就是一个劳动的位置,这个位置一定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第一,这个位置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重要的、有能力的、要做事情的。
第二,任何小工作都会有一些技能要求,它们会让孩子因此而去进行一些相应的探索和学习。
第三,这些小工作,也会让孩子逐渐地拥有分工、合作、共享的意识,也因此具有责任心和协调能力。
第四,劳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会让孩子的手脚灵活起来,并且促进大脑的发育。
第五,劳动带来的一些成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收获的满足和喜悦,加深他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六,劳动中的顺序、协作、困难,还能够让孩子学着照顾、体贴和理解别人。
一份家庭工作,就能够给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这么多的益处,这是多么好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极不重视。
我曾经走访过这样一些家庭:
A:博博9岁,是个聪明、健康的男孩。他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的经济条件很好,还专门请了一个钟点工打扫卫生、做饭。奶奶说,家里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博博做,他只要每天写完作业,再读点书就行。有天博博放学一回家就把书包扔到地上,奶奶立刻迎上去为他倒水、拿水果,切好的苹果上还插了牙签。“我先玩一会游戏!”博博冲进了他的卧室。“不行,宝贝,你得先做好作业。”奶奶跟进去说。之后就是奶奶要求做作业与博博非要玩游戏的抗争……
B:蓓蓓8岁,来北京两年了。刚来时她的学习基础很差,只能考四五十分,但今年她能考八九十分了。她的父母在学校附近卖菜,母亲任劳任怨,除了卖菜,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她说不让蓓蓓干活,是为了让她更好地学习。所以,经常看到蓓蓓放学后趴在菜场的小凳上写作业,写完作业就跟几个同龄女孩一起玩耍。她跟每天不停辛劳的父母像是两个家庭里的人。
C:小琴12岁,父亲因病去世,家中只有她和母亲。母亲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一犯病就喘不上气来,必须躺在床上吸氧。小琴从小就跟母亲一起干各种家务活。这两年母亲犯病时,她需要到街道上的医院去为母亲取药、灌氧气。她中午从学校赶回家里为母亲做饭,然后再收拾好饭桌赶回学校上课。即使这样,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好。这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女孩,艰难的生活让她不仅拥有了解决困难的能力,也拥有了一颗感恩、努力的心。她的话让人感动:“我愿意这样,这样妈妈就可以活下去,让我有一个亲人。我好好学习,妈妈就会高兴,我做完家务能在学校里学习,也感到很轻松、很快乐。”
以上3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也许不能代表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时常给孩子一份工作。当一家人忙着包饺子的时候,不妨给孩子一个拾饺子的工作,让他把已经包好的饺子排得整整齐齐,又不会互相粘到一起;当一家人吃完晚饭,可以让孩子擦干净饭桌,或者下楼倒掉垃圾;当周末一家人准备外出的时候,也给孩子一个塑料袋,让他把需要携带的水杯、小食品等装进去。这些工作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也重要,并且得到了信任和尊重。
家务劳动和学校里的学习,都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都能够让他们从中学习到很多生存的知识和道理,而不是与他们无关。那些认识到孩子参与劳动的重要,并且有智慧的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劳动是会产生价值和成果的。在劳动中,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他会充满喜悦。笔者小时候跟老家的孩子一起去地里拣花生、挖地瓜,当篮子底被它们逐渐盖满的时候,我就越加努力地拣。回到家,大人把我们拣的花生炒一炒、地瓜煮一煮,一家人围坐下来吃,真是其乐融融,心里有自食其力的幸福呢!
把孩子带到厨房里吧,让他学习辩认各种粮食、蔬菜的名称、性质以及营养,这里也许就成了他的第一个生物实验室。让孩子从小就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感受劳动后的整洁和愉悦。
面对如此可怕的数据,我们该怎么办?而那些不幸罹患癌症的人又该如何安排自己的饮食?
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据北京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李萍萍主任介绍,癌症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绝非单一因素所致。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分析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之后,指出癌症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说,癌症是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还包括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
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不合理的膳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步入了单纯追求味觉享受的误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或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是一种典型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吸烟:吸烟是人类的一种不良行为,它对健康可以构成多种危害,不仅会导致患癌症,而且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3.心理紧张和压力:社会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因素是指人在对工作、生活、疾病等环境背景中表现出的情绪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缺少运动: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电子计算机和电视的发明,几乎改变了一代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出门有汽车,上楼有电梯,办公现代化,家务劳动社会化,乃至现代人连走步都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不得不呼吁:生命在于运动。
李萍萍主任介绍说,如果人们能不吸烟、选择合理的膳食、从事适度的体力活动,以及尽量减少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暴露,就有很大可能避免癌症的发生。研究表明,改变膳食可以预防:50%的乳腺癌、75%的胃癌和75%的结直肠癌。专家在此提醒大家,科学的膳食、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心情愉快、坚持体育锻炼是最现实、最经济的预防癌症发生的方法。
肿瘤患者的饮食养生
如果是那些已经得了肿瘤的患者,调整好心态,合理安排好饮食,对癌症的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曾经有患者担心营养丰富会为肿瘤的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因此主张“饥饿疗法”,想把肿瘤细胞“饿死”,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李萍萍主任介绍说,研究表明,约有5%的癌症病人在确诊时已伴有营养不良。其原因就在于,癌症患者对蛋白质和热量的需要比正常人高25%~50%,良好的营养可增强癌症患者的抗癌能力,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因此,营养不良对病人康复极为不利,健康人需要营养,癌症病人更需要加强营养,但是饮食结构要合理,不应限制饮食。
许多癌症患者在治疗中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忌口。关于忌口,中医和西医都有一定的道理和经验,例如,不吃霉变的食物,不要过量饮酒,不要过量食用熏制和烧烤食品,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提示人们这些食品易于致癌。对于癌症患者的忌口,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法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根据病情的寒热属性选择食品。如患者以寒症为主,则应忌梨、西瓜、鸭、鹅等凉性食品;如患者以内热为主,则应少吃羊肉、狗肉、鹿肉、黄鳝、辣椒等热性食品;如患者脾胃阳虚,则应忌食粘、冷、滑、腻之品,如银耳、葵花子、年糕等;如脾胃阴虚的患者,则应少吃煎炒干果、生葱、辣椒、胡椒等。
因病而异,是所患病种有些需要忌口的食物,如胃癌患者忌食熏制食品、刺激性调料等;食道癌患者忌食过热饮料、酒;肝癌患者应忌食硬、油炸、刺激性食品和酒;乳腺癌患者,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忌饱和/动物脂肪及酒;肠癌患者忌酒精、加工肉食、饱和/动物脂肪;肺癌患者忌烟酒、刺激性食物;前列腺癌忌食含雄激素的食物如海马、鹿茸、韭菜及韭花;胆囊癌则忌食高脂肪、酒、油炸食品,并避免暴饮暴食。
另外还有一种忌口,是根据癌症患者服药情况而异。如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补气药时,应忌食生冷、滑肠之品;服补药人参时,应忌萝卜、莱菔子(别名萝卜子,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
肿瘤患者应掌握的营养原则
由此可见,饮食与养生与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特别是慢性病及肿瘤患者,更应科学地安排好适于自己病情的饮食知识。总的来讲,肿瘤患者应该掌握一个基本的营养原则:
注意膳食平衡:膳食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力的基础,普通食物是机体营养素的最好来源,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等临床情况的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
食物多样化、搭配合理化:要保证摄取均衡全面的营养,每日食物多样化是必需的,即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展示的五大类食物的比例进行搭配。
少量大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放化疗及手术后的病人由于消化功能减弱,增加进餐次数可以达到减轻消化道负担,同时增加食物摄入量的目的。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保定市区成年人中选出40~59岁年龄段群众就参与体育活动基本情况等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40~59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了解这一群体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锻炼目的、健身项目和场所的选择及锻炼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发展建议。
关键词: 保定市区 成年人体育锻炼 锻炼状况 影响因素
40~59岁成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他们体质的好坏和健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承受各种压力。了解这一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进一步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制定相关体育法规政策及提高居民体育锻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保定市北市区、南市区和新市区三个行政区内40~59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为调研对象,男女共3000人。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保定市40~59岁年龄段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基本情况等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保定市区40~59岁普通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1.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性别比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保定市40~59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1054人(占总人数的35.1%),保定市40~59岁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男女比例分别为:男性58.4%,女性41.6%,男性高于女性。由此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性别差别较大。女性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一般家庭中通常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还要抚养教育子女,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的保证,所以相比较男性来讲女性锻炼的人数较少。
2.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与目的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高居首位(32.2%),排在2至7位的依次是调节精神压力17.1%、消遣娱乐15.1%、减肥健美14.1%、防治疾病10.7%、交际会友8.6%、其他2.2%。可以看出保定市40~59岁普通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比例较高于其他各项,而参加比赛的人数为零,说明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体育的竞技功能已逐渐淡薄;同时有部分人认识到体育锻炼在调节精神压力、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治疗疾病等方面的作用,较为可喜的现象是,对于体育的社交功能也为这一群体所接受。
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丰富,不仅停留在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程度上,而对体育锻炼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也有进一步的认识。
3.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调查统计显示,40~59岁年龄段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工作忙、无兴趣和家务重而没时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面临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繁重的家庭生活负担等多方面压力的困扰,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从性别差异来看,这一年龄段的男性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30.8%),同龄女性则主要是因为“家务重无时间”(32.62%)。工作忙及家务繁重固然是实情,但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对体育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才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人们潜意识地还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个角度说明女性居民的传统家庭意识使其不能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场地设施也是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缺乏专人指导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
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三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统计显示4O~59岁成年人每周每天参加有益健康的体育活动者为29.4%,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表明,这一群体的成年人体育参与的意识淡薄而且积极性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还频率低,多数人达不到体育人口的要求。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统计中,每次锻炼30~60min者最多(占51.31%),其次为60min以上者占35.95%,不足30min者占12.29%。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统计中偶尔锻炼的最多(占37.8%)。
上述情况表明,保定市40—5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仍有部分居民(12.29%)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达不到体育人口每次锻炼30min以上的要求,有53.5%%的居民在体育锻炼的次数上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的标准。这说明保定市4O~5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通居民中有一半的人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对体育锻炼活动坚持不够。
5.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受体育锻炼项目的影响,居民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决定了场所的选择情况。由于保定市40~59岁居民大多数选择健身器材和慢跑为主要锻炼项目,因此在场所的选择上,广场和公园占首位;其次是公路或街道。
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居民的开放程度以及收费标准也影响着居民对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市经营性体育场馆占9.1%,绝大部分场馆设施分布在学校系统(占76.11%)。目前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及开放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而社会上的体育场馆及俱乐部在开放的同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达到自身维护和运营的目的。使得居民多数都选择一些不收费或低收费的场地进行健身活动。可见,居民个人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影响对体育锻炼的投入。
6.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保定市40~59岁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单调,多数人选择公共健身器材和跑步等简单易行、技术简单及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同时消费水平比较低的体育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单调的运动项目会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应在现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一些时尚的简单易炼的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三、促进40~59岁普通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措施
1.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是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保定市20.7%的居民所在的社区或锻炼场所有社区指导员,但是专业的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也不高,有许多都是体育爱好者或是熟悉某一体育项目的擅长者,从而不能指导居民进行科学的运动,有时不但达不到健身效果反而会危害健康,这是影响社区居民进行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维护和更新社区体育的锻炼器材
据相关资料显示:保定市共有单项体育运动协会28家,体育俱乐部23家,体育指导站30个,但70%以上的体育场馆或体育协会只为本系统服务,即便对外开放的在时间上都有较严格的规定,要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锻炼需求是不现实的。
此外,还有健身器械的维护问题,大部分社区体育器械过于陈旧,对于一些有一定使用寿命的器械没有严格限期的更换或淘汰,再有一些器械由于常年风吹雨淋保护不善锈迹斑斑,让参与锻炼的居民望而却步。有些器械的损坏是由于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未能清晰地注明,导致健身者不合理地使用或错误地使用从而影响到器械的使用寿命。
3.丰富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居民的体育活动有很多组织形式,因为每个人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都不相同,所以自发组织体育活动的方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首先时间上来说比较灵活和自由,除了老年人外,中青年人群,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部门或居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其次,有的人就是喜欢自己自觉地参加锻炼,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所以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而满足不同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
4.加强体育知识的宣传
除了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外,中年人群工作压力大、家务繁重和对体育功能的片面认识及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使居民对进行体育锻炼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使更多的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分析得出结论:目前,保定市40~59岁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较淡薄,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居民对体育运动概念理解狭隘,体育有关部门对体育宣传的力度不够,这一年龄段居民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所以工作及家务的繁重是居民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促进身体健康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但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影响保定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没时间、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及经济条件限制也成为制约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居民目前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以对场地,器材均要求不高的项目为主,活动内容较单一;活动场所比较随机,与居民生活环境相关联。
为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群众健身的重视程度,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加国民体质监测投入,完善监测网络并尽快制定统一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为群众的体育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健身的社会化程度,发挥多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体育锻炼的社会化程度,组织影响大、效果好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及健身活动,营造好的体育锻炼活动的氛围;加大对体育公共健身器材的投入力度和场地设施的建设,合理规范现有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为群众健身提供就近方便的健身场所;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规范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且加强对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江崇民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9(3).
[2]刘青健.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