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初中科学实验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实验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学实验步骤

第1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优化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生之所以要进行科学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而在科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结论,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科学实验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对于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创造力和团体协作力等方面的培养为目标,设置不同的环节,以求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了对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进行提高之外,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地重要。因此,在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减少演示,增加操作

很多初中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师往往会考虑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凑和宝贵,他们认为,如果让学生自行实验会耽误很多知识讲解的时间,于是大部分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都是教师演示为主,殊不知,过多的演示不仅仅会降低学生积极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减少协助

除了减少演示的频率,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动手之外,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减少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协助。很多教师认为,初中生仍然还是处于一个孩子的阶段,在很多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老师的从旁指导。尤其是在化学课上,有时候,会有一些例如腐蚀类或者是反应类的化学实验,由于不放心,教师往往会给予过多的协助,过多的协助和指导实际上同演示一样,都会降低学生们的自行实践,独立实验的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在课堂上有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在团队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物理中有关大气压的内容时,有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拉住不同半球,并且有人记录实验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会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学生创造性的开发过程

除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之外,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针对着初中生心理发展开始加速的特点,对他们的创兴能力和创造性的开发也犹为重要。

1.实验过程的开放性

什么是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呢?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设置开放的实验,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延续到课外。比如说,生物实验课堂上要做的蚯蚓实验,就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实验的前期和后期活动,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学生们能够在没有课堂时间压力的状态下,发挥其自身的实验创造力。添加很多新想法。

2.实验步骤的多样化

很多科学实验是不仅仅有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的,如果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实验过程的标准化,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实验步骤的设计,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性培养。

3.实验原理的综合性(多学科)

我们知道,初中的科学实验教学主要也就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但是,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是综合性的,仅仅是用某一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最好能够将实验原理有一个综合性的开发,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对实验有一个综合的联想。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思维发散。

三、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前面所说的,都是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设置,实验活动过程安排以及教学理念的一些优化。但是,我们知道,实验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对象又是初中生群体,那么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应用,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科学实验教学原理能够有效实施。

1.现代化的教具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辅助教具开始出现在初中教学课堂中。那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合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具。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进行实验的讲解辅助。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仅能够为教师的讲解带来方便,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

2.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仅仅是靠着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培养出一种生活处处皆科学的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也能够进行大量的科学思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实验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的设置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实验的取材,操作上也尽量采用生活化的物品,这样学生就能够养成随时随地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科学学科的学习评价,更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提高以及学习过程,还有他们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多元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他们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视。

四、结论

针对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时期的思维发育的特殊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为科学实验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除了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方式以外,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改革。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操作环节,减少教师的演示和协助,并且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小组的团队合作;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能够尽量具有开放性,而实验步骤具有多样性,不拘泥于标准的答案,而实验原理也要尽可能地联系各个学科,有综合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法优化方面,除了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具使用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增加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国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07,(1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单调化;多样化;多媒体

初中科学的课堂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的科学小实验及其他课堂活动,学生在做实验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教师对这些实验的设置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增强其多样化,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科学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活动呈现单调化

每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青少年的理论成绩总是不错的,可是与不错的成绩表现相反的是,他们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小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科学实验课上就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材上要求的实验,教师自己上手操作,只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直接通过课件用多媒体播放等。虽然这样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却限制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得初中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极大地扼杀了青少年的活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另外,在实验的设置上,普通实验道具都比较精密,对于那些冰冷的实验道具,学生会产生一些不知所措的心理,再加上教师对这些仪器一定会宣布安全问题,学生在实验时只敢严格按照老师所讲授的实验步骤操作,最后得到实验结果。结果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对实验形成更多的思考。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由于教师的思维限制,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有了局限性,这样就是对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思维的活跃程度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1.丰富实验道具的种类

现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仪器都是较为精密的,这些精密的仪器就算是成年人使用都不一定完美无缺,会产生一些误差,而且因为价格较高,还需要谨慎对待。所以这些仪器在学生手中成为要小心翼翼对待的易碎品,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丰富学生现在使用的仪器种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够等到最大的活跃,而现在很多玩具都是由科学原理制作而成的,把科学实验的用具改装成结实好玩的玩具,使学生玩耍探究,反而会达到不错的效果。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经费,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把不倒翁带入课堂,演示重心的知识,把万花筒带入课堂,演示光的反射,把三棱镜带入课堂,演示光的折射……这些玩具都有着操作简单、色彩鲜艳、效果明显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2.改进科学实验

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只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说明进行,做完了一个实验,这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往往在经过了一堂不甚熟练的科学实验课之后仍然是一知半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继续对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讲解,强化记忆。此外,新课程标准更对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原理作出思考,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挖掘实验装置新的用途。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说,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试验中,可以在做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操作后提供其他的试剂,让学生再次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让他们熟悉了实验装置的用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在各科教学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呈现出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没有用处。相反,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如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好处。除了用课件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对科学知识进行教授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东西。把一些科学前沿的视频等文件,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对科学产生更多的憧憬。比如说将一些前沿的科技如3D打印机、虚拟实境眼镜等具有科幻色彩的发明创造向学生介绍一下,他们对科技的崇拜便油然而生了,甚至还可以催生出一些学生对科学的远大理想。有了兴趣的基调,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更容易得到成果。

初中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既要兼顾科学知识的普及,又要坚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初中教学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姆・菲尔蒂格,董亚男.从科学学科看有效教学[J].上海教育,2009(2).

第3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 学生分组 实验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验证科学的结果,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验证科学规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过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全面的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但是在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科学的概念、基本规律与原理进行理解,导致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出现一些偏差,值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关注。

一、当前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前:分组随意,参差不齐。小组实验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初中客观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际的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学生接触实验仪器的机会不多,一旦进行科学实验时,学生比较兴奋。教师没有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科学合理的分组,而是随意的、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这样就导致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就会造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参次不齐,给实际的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影响正常的实验进度。

2.实验过程中:观而不知,做而不思。科学实验的重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不断的观察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能够分析其中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实验本周,它要求学生必须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并对其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但是,在实际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认真的思考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只是简单观看实验的过程,重复教师讲解的实验过程与方法,没有认真的思考实验现象后的真正原因,这样就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失败后,也不去总结其中失败的原因,但是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娱乐的课程。

3.实验结束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对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甚至在实验开始前几分钟才到实验室来,没有充分的做好实验准备,也没有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操作,一边看书本一边进行操作,浪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观察实验现象,也没有进行思考,在实验完成或者结束后,就匆匆的离开实验,没有对相关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也就不能起到科学课程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提升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1.合理分组,明确职责,提高实验的效率。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不一样,在实际的使用操作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讨论,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保证每个实验小组的总体能力水平一致,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由小组长对学生的实际实验情况进行分组,例如一些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有人能够讲解仪器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能,要有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等,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各施其职,做好自己在实验中的本质工作,而且能够有效的掌握整个实验的过程,避免实验中人员的浪费与东张西望的现象,大声喧哗和破坏实验教学的现象。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让优秀的学生带实践较差的学生,让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能够团结互助协作、互相帮助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协作与合作能力培养。

2.实验前做好实验设计。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明确整个实验的目的和详细的实验过程,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预习的辅导,让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了解的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指导,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能够有效的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能够有效的对科学实验进行延伸。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教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在做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的同时,可延伸分析“石灰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两个实验的情况,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二氧化碳产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分析石灰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情况,要求学生对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明白其中的实验原理,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能有效的避免学生不会做到:“观而不知,做而不思”的现象。

第4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演示实验 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实验对建立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科学知识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初中科学教师,我一直对演示实验进行着改革与完善,以期提高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中经历了大量实验教学实践,现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师生沟通,注意实验注解

一些初中学校的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改进。演示实验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只在公开课上做做,平时上课能不做就不做。甚至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沉默式的演示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讲台下观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演示者,而学生只是合格的旁观者。双方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交流,导致整个科学演示实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只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难以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长此以往,又将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付之东流,一套套昂贵的、齐备的设备将尘封于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在今后的科学演示实验过程中,科学教师应积极地改变传统演示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革新,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1.加强师生沟通。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2.注意实验的注解。初中生对很多科学中的知识还很难进行有效掌握,对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与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感。因此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时应注重演示实验的注解工作,针对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实验药品选取、实验流程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充分地对科学实验产生认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充分利用反面教材,加深学生知识认知

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进行正确的科学演示实验,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产生正确的认识。但是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不少教育学家认为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反面教材的运用。就初中科学的科学演示实验而言,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适当进行错误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结果、实验流程提前告诉学生,并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有意进行错误的实验,造成实验的失败。针对实验的失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找出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熔化和凝固”课中海波的熔化实验时,请了几名同学上讲台分别计时与读数,以及观察海波的状态,每过1分钟读一次,从40℃开始读数,另一位同学做好记录,如下表1所示,在实验第2分钟时,海波就开始熔化,而这些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这个实验应该是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宣布实验失败,而是在实验结束后,播放了一个成功的海波熔化实验的视频,要求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与视频中的数据(表2)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表1

表2

在视频的解说中,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海波熔化时温度一直在升高呢?要求学生寻找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搅拌,海波受热不均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海波吸热太快,有的说是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试管壁接触了,温度计测得的不是海波的温度;而是试管壁的温度。有的同学说是在装入海波前,试管内有残留的海波,等等,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按照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重新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该节课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实验也有它的教育教学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2.重视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教师不仅要通过错误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本身产生认识,同时通过错误的实验,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实验严谨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三、改变传统实验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现在我国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应提高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视,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1.进行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探究性思考。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原理等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好准备。2.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应避免直接向学生介绍科学实验的结果,而应积极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实验过程中的一切进行观察与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寻实验的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可以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减负增效已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减负增效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学生会不会观察——看实验的效率,学生会不会实验——看科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效率。教师在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真正遵循“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规律。因此,科学教师应积极地对科学演示实验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柯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11(30):67-70.

第5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的方法

1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 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 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 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00,20(12):22-23.

第6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 探索性 实验教学 研究

一、 初中科学探索性实验情境的创设

创设实验情境是为了增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有利于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在实验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科学实验的情境越生动越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它能更加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利用教材实验资源刨设情境。

教材上有丰富的实验内容,里面有很多实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进行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增强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趣味性。比如在学生热胀冷缩这个原理时,老师可以把温控演示仪带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进行演示。开始的时候温控演示仪上的绿灯会亮,但当老师把铁片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到一定的程度时,温度升高,绿灯灭,警示的红灯亮了,同时还有报警的铃声响起,学生就会一下子对此产生兴趣。

这时,老师再把酒精灯移走,这时,绿色灯就会再亮。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在脑海里一定会有很多疑问。这样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的研究兴趣就提上来了。

(二)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创设情境。

要拓展实验要涉及到很多的内容,一般会包括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改进等很多方面内容。在学习一些知识时,根据这些知识来创设实验情境,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例如,讲解压强的知识时,用一只手捏住一只铅笔的两头,它用的力是一样的,但是,尖的那头会感到更加地疼痛,这就说明尖的那头的压强更大,这就为压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素材。所以,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有效利用教材上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要依靠课堂,在课堂的讲解中,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地地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所以,老师要把验证性的实验变成探究性的实验。

比如,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步行速度这个小实验时,除要可以按照课本上教的方法去做也可以启发学生把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运用到实验中来,来测自己的步行速度。比如可以用一次性的输液器消毒后制成滴水计时器,然后让要测的学生手持这个计时器不摆动,然后在步行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让水滴滴偏。这样不仅可以算出学生步行的速度,也可以看学生步行时是不是匀速地做直线运动。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

还有一些可以在课外探究的小实验都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巩固课堂上所学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所以,老师也要学会跳出教材的范围,对教材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新或者创新,让学生拓展学习领域也可以让科学靠拢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学生借助实验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科学规律,他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这个科学规律本身,更是,科学的方法技巧和科学的思想。实验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教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

三、加强并重视学生的参与能力

1、实验前,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在以往的课堂上做实验时,老师把实验的主要步骤和要领以及实验的结果都讲清楚后学生才动手操作做实验。这样做就像看电影,还没开始看就已经知道电影的大致过程和最终结果了,再看就没有任何乐趣了。做实验也一样,当学生知道了实验结果,再去演示实验就没有悬念可言,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

做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思考实验中的现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实验课上要把操作的步骤跟学生讲解清楚,但不要把现象和原理跟学生们讲解。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实验的原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理解。比如,在置换反应里,通过加温氢气可以让生了锈的铜更明亮,把已经被氧化了的铜变成了铜,这是为什么?老师通过引导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置换反应的认识。

2、增加学生们实际动手的能力

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加深去操作流程的印象。奠定他们以后实验操作的基础。这可以体现现下素质教育宗旨,不然老师再详细的演示都没用,因为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只是看。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所以老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操作。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验步骤。

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实验联系生活服务生活

教师要注意把教材里的实验和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要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老师可以对生活里的一些常见的素材进行选取,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设计,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然后自己动手来做,得出实验的结果。

例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只要用100克的砝码就可以拉动200克的物体的滑轮组,然后到生活中去运用,来验证是不是可以做到。然后要自己总结出原理。这样就可以开发他们创新的思维,同时也能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以致用才能更加地加深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是很有用的,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提问,开放实验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如何能解决。然后,老师再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去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就是一个裁判的作用,最后再进行补充。还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操作,当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不要立马就解决,要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教师可以在这中间进行引导。

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去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廉价的器具和材料,做成简易实验仪器以解决实验室中药品短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资源也可以节省教学的经费。比如,鸡蛋壳可以代替碳酸钙,废弃的小玻璃瓶可以做实验容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在课外的教学实践课中,教师要听取学生的意愿,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环境来学习。引领他们到自然中去体会,去发现。拓宽他们学习的空间。

六、借助演示实验,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中时,对实验充满了好奇。实验对初中生有无穷的吸引力,尤其是刚接触到实验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明显。每当在课堂中要安排实验时,学生往往都很兴奋。当老师演示的时候会集中注意力,很认真地观察。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知识的学习中去。

比如,在学生大气压强的时候,拿一个去了皮的鸡蛋,把鸡蛋放到一个广口瓶上,然后问学生,不把鸡蛋弄碎,鸡蛋怎样才能完好地被广口瓶吞下去?学生的回答肯定五花八门,甚至有的认为不可能。这时候,老师再把点燃的酒精棉放进到瓶子里,再放上鸡蛋,瓶子就会把鸡蛋吞下去。这一现象的发生会让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就会很好地勾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带着这种好奇心,进行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中所演示的实验要起到营造学习的环境这样一个效果,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效地激起学生想知道结果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认真地去思考,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牢记和掌握。

结束语:

教给人学习知识,不如教给它学习的方法,这就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的发展,传媒和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让知识积累及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地变化着。随着这一更新速度的加快,老师要把人类在对物质世界蝗探索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一趋势已经变成了时代对教育界的要求。所以,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新课程要依据初中阶段学生实际的情况来提出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学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进一步的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参考资料:

[1]庄炳煌.初中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模式的探索[J].理科爱好者

[2]吕国海.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研探索

第7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一、要高度重视科学实验教学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得教育成了快餐,很多时候我们更希望能花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成绩。而实验教学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似乎短时间内又看不到成果。所以大多数学校往往把学生分组实验集中在中考实验考试前一个月,甚至还是选择一些来做。根据调查,有的实验室形同虚设,甚至有的还没有符合标准规范的实验教室,常规仪器以及实验药品短缺比较普遍,也有少数教师怕麻烦,就懒得及时去做了。原因固然挺多,最重要的是部分教师也包括少数学校管理者对科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素质”的真正内涵,学校为了省钱、教师为了省力,忽视了科学实验这一重要环节和手段,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对此,我们无论是科学教学人员还是学校管理层都必须对科学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二、实验教学中的误区:实验教学就是实验操作

“做实验啦,去玩了!”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实验课前的写照。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基础,对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实验课教学比较注重实验仪器的准备和操作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停留在看到什么现象,怎样按课本或教师给出的步骤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得出预期的结论,课后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结论。甚至有的教师把实验技能与实验能力画上了等号,把科学实验能力仅仅归结为实验操作活动的能力。这些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验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可能导致很多学生做完实验,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他们知道实验结果但不知道是怎么得出的,这个实验又给了他什么启示也一概不知,这种重过程和结论而忽视实验引导、反思和总结的做法,把实验能力培养变为实验考试应付能力的培养,严重妨碍了现实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才能。从而让学生产生实验就是去实验室玩玩的心理,这对实验严谨性的培养也是一种妨碍。

三、如何让实验成为学习科学的主旋律

(一)重视课堂演示实验,关注学生实验

有人说好妈妈胜过好教师,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大。那么一个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在科学道路上跋涉时,特别是在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影响也非常大。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动脑,更不喜欢动手,这可能与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差。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首先我们演示实验要尽量都做,并且在做课堂演示实验前,必须准备充分,确保万无一失。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技能是学好科学的一项重要素养。另外“教学的本质是信息的交互,是认识的交换,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合作、与人相处的过程,这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最能充分体现。以往,学生分组实验经常合作不顺,导致失败;有时明明是一个小组的活动,最后却只有少数学生在活动;有时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这严重违背学生实验的初衷,也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经过认真反思总结,我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对班级同学进行合理组合,设计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做好合作的表率,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成功。现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体会到合作的互惠性,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学业成绩大有提高。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如不重视实验教学,不研究实验教学,不注意深入挖掘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功能,那么学科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充分挖掘实验素材,让实验更贴近生活

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事物,所以我们首先要能够用最直观的现象证实或解释一些科学道理。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在有趣的实验中可以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有了兴趣,同学们就有了学习科学的动力。

(三)针对课堂重难点,设计课外强化实验

课堂实验易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探索的深度,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也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家中可根据家庭条件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器材或废品,进行制作,进行深入实验,这更能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与创新环境,更利于他们个性化、独立自主品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8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很易迸发创造的潜能。

科学学科的科学实验最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激发其灵动思维提供了最佳条件,尤其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在实验教学中,尽管我们经常强调:实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可是现实的实验教学根本没法做到这几点。

二、概念界定

何谓灵动?“灵”指的是灵活、灵机、灵通、灵感、灵秀、灵气等;“动”指的是活动、主动、动作、动向、动态、动量等。把“灵”与“动”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在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持有一种聪慧、敏捷、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和思维状态。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它是大脑反映事物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灵动思维是“发射性”思维和“集结性”思维的结合、循环和深化。所谓“发射性”思维,就是从一个思索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视野,让想象这匹骏马在自由联想的田野上奔驰,在强制联想的领域中歇脚,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土地上分别涉猎。所谓“集结性”思维,就是使多路思维“集”向某个中心点。它的基本功是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灵动思维”可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在实验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实验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第二层次,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把它与社会生活的某个层面,某个侧面,甚或某个问题联系起来,通过集结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认识。

三、培养学生展现灵动思维的实施策略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序、质量不同而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如何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新的课题。

1.转变教学观念,为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创造条件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因为无论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勇于进行创新实践,并通过努力学习,把握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灵动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在实验中突出学生是“动手”的主人

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动手去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观,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要纠正“做实验不如讲试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倾向;要逐步由原来以教师演示为主,向以学生实验为主过渡;由原来以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过渡,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

(2)在实验中显现学生是“动脑”的主人

首先从观念上要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建构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为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分数”转的质量观。在教学中,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在实验教学中,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

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2.重视基础训练,为建立学生的灵动思维提供保障

重视实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科学实验的基础训练,一般是指实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

实验的基本理论是:(1)能认识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2)指导学生能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或必要性,每一步处理的意义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3)能分析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等。实验的基本方法是:(1)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能设计实验表格,整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2)灵活运用实验方法,在学生领会课本实验的设计意图、原理、步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归纳,从中提炼出初中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实验设计的常用原则。

实验的基本技能是:(1)能正确、熟练地按操作规程使用各种仪器;(2)能仔细观察,认真读数、记录、整理数据,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3)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4)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在叙述实验现象、总结科学规律时,兼顾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实验基础训练应贯穿初中科学教学整个过程,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兴趣实验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这些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3.强化思维诱发,为开发学生的灵动思维奠定基础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灵动的思维引发的。为此,在实验教学中需要采用多设疑、多启发提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多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多用不同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正确性。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的目的。

4.改进实验方法,为涌现学生的灵动思维开拓视野

科学课的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其成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能通过改进和补充实验来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在课堂上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我们自己设计并制作教具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而做的补充实验,往往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精彩,从而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涌现灵动的思维提供视野。转贴于

5.及时归纳总结,为提升学生的灵动思维巩固成果

在实验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最终结果的正确记录,又得要求学生对实验的中间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记录,并引导学生对记录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习惯问题,更是为学生提升灵动的科学思维作好准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和仪器的正确使用,善于总结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成败得失,善于归纳总结不同的实验方法,善于总结自然现象中科学知识的再现和应用等。

6.培养提问意识,为夯实学生的灵动思维形成习惯

学生应学会提出问题,教师可从实际生活、趣味实验、趣味故事和科学史料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意识形态中迸出的“火花”———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向学生提问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由问题意识引发的。

可以说,有问题才能有见解,才能“异想天开”,才能有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几点思考

1.加强学生实验应用意识,提高实验应用能力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实验思想、原则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所要学习的科学规律、定律,培养学生对科学结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心理。让学生树立“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意识和“STS”观念,使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乐趣,深化探究意识。

2.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要加强

实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部分实验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或化宏观为微观,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实验的表现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但是绝不能任何实验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因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无法让学生感到实验事实的真实性,所以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不能舍本逐末,否则就不能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

3.学生课外实验的安全和有效开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无暇顾及额外的工作,教师对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不能进行充分地指导,多数学生的实验又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给课外实验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隐患。基于安全上的考虑,教师几乎不鼓励学生做课外实验。另外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课本或者课外读物、网络上获得的课外实验题目或方法,按照已经提供的材料和品来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能够

第9篇:初中科学实验步骤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角色地位;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意识被提上了日程,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继续发展的潜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学校课程教学成为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场地,初中科学以其学科独有的特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课程。为此,在初中科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进而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科学教师长期实践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下,能否在初中科学中实践和开展主体性教学,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关系着学生学习观念的培养,为此,下面就自己在实践主体性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同大家交流。

一、师生从观念上确立主体性意识

1.学生要认识角色

主体性教学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学生首先要在认识上看到,学习是自己的认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不是在教师被动机械的推动下前进,而是要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我一直倡导学生课前自学,并尝试学后再教,让学生自己去开发方法和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改变角色

传统的教师观念就是教师即课堂,教师如何讲学生就要如何学,这样是无法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都是对的,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不能随便批评。这样的认识是偏激的,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教学不仅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还要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认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会学、能学、善学。

3.要因材施教,唤醒学生

主动性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符合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情境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理论和方法,创设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在学生中的体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

初中科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探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科学的内在规律。问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一定的科学活动情境激趣下,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学科的素养在探究中养成,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一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过程中乘坐汽车等的方式出现的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刹车;我们在公共汽车上转弯时倒向一边的感受;我们在坐动车、高铁等较为匀速的工具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开展实验性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具有大量的实验,实验性教学符合学生天生好奇的学习特点,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为此,我们初中学科教学在开展主体性教学时,要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先向学生抛出问题:鸡蛋在水中会沉下,还是浮起呢?学生在实验前后有各种猜想,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进行实验:第一步,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第二步,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在实验后,学生会迫切希望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样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主体性教学需要创新实践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出发点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其他有效的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教具渗透新时代的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强、进取、开拓、拼搏的主动学习精神,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初中生在初中科学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总之,初中科学以其学科独有的特点,成为开展主体性教学的重要阵地。开展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活动,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因材施教,启发唤醒学生的方式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开展实验性教学探索,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各种主动教学情境和方法,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意识、思维、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才智,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