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1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计了如何推动我国“新经济”的建立,以及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幺?新的经济理论叉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究竟“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信息产业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全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桂·0产业,在采用信息植术进行改造后,将健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重视:人们在从网络、电子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结。1}J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网络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人说得清一项创新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因为其数额极其宠大,令人难以佑汁一1981年,微软公司以500()美元买下5CP一I)OS}即后来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惊人的340(〕万美元,迅速成为软件业第一大公司。扮世纪?0年代,一批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ARPA-NET,90年代转为民用,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止千万亿美元,放眼其未来,其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就创新能力而言,美国1’I’企业无疑是最强的。与之相比较,中国企业则普遍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中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所造成。而首先要解决研发(R&D投人、风险资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额的研发投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HM,htel,HP,Nli-cxoraa}ft等)都把10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发,美‘日等国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自助的方式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第2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王熙凤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作者也曾寄以希望。所以第十三回特地安排了秦可卿托梦给凤姐的情节,脂砚斋还因了这个原故指示作者删去了秦可卿与贾珍私通的具体描写。但事实证明,秦可卿所托非人,王熙凤并没有按秦氏托咐的去做。首先秦可卿的丧事就靡费排场得惊天动地。接着又是贵妃省亲,连元春都觉得“奢华靡费”得不免过分。

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王熙凤本人。说到底主要还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家族盛衰的定律在起作用。运终数尽,非人力所能回天。所以凤姐的判词大书特书“凡鸟偏从末世来”。第五十五回描写凤姐病倒,不能理事,就说明她的管理思想已成败局。

探春的新经济政策又怎样呢?

这涉及到对《红楼梦》里三个回次内容的解读。探春理家在第五十六回,写得有声有色,上面论述甚详。第五十七回和第五十八回重新回到对宝玉和黛玉爱情关系的描写,并插入藕官和药官的另一种形式的恋爱,笔触也极深微细腻。唯独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三个回次,情节乱作一团,不是吵架,就是斗殴,整个大观园都乱了套。追其原因,应与探春的新经济政策引发利益纠纷不无干系。

起因是宝钗的小丫头莺儿在柳叶渚边采摘柳条编织花篮,引起这一带的承包人的不满,但碍于宝钗的面子,不敢直接指责莺儿,于是就打骂在一边的春燕。其实春燕是无辜的,当她看到莺儿用柳条编东西时,很有礼貌地同莺儿闲聊起家常,说体己话。

正当两人这样说着话的时候,春燕的姑妈拄着拐走来了。

这位老叶妈一见嫩柳和鲜花撒了一地的现场景象,“心里便不受用”。她不敢奈何莺儿,于是指桑骂槐,对春燕大打出手。不一会春燕的娘何婆又来了,经这位利欲熏心的姑妈一挑,她也加入打骂的行列。直打得春燕边哭边往怡红院跑,幸亏有宝玉护住,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打春燕,在责任承包者老叶妈是“杀鸡给猴看”,意在莺儿;我们读者则觉得是“打狗不看主人”,芒刺所向是“三驾马车”之一的薛宝钗。

而在此之前,藕官在园子里烧纸和芳官洗头两件事,已经吵闹得不亦乐乎。接下去第六十回又因为茉莉粉和蔷薇硝的误会,惹恼了赵姨娘,演出了比“柳叶渚边嗔莺咤燕”更不成体统的闹剧,丫头婆子们在怡红院里打起了群架。导火索仍然与园子里烧纸一案有关。如果不是夏婆子告诉赵姨娘藕官烧纸的事,赵姨娘未必敢闹得那样凶。而夏婆子的外孙女蝉姐儿恰好在探春处当差(人物关系何等错综纷繁),听到了有人告夏婆子的状,立刻就传给夏婆子知道。矛盾一层层扩大,像乱麻一样,互相纠缠在一起。探春原想查清楚是谁调唆的赵姨娘,结果毫无头绪。

接下去便是局面更加火爆的第六十一回的大闹厨房。

迎春的大丫头司棋想吃一碗炖鸡蛋,派小丫头莲花儿去厨房找主管柳家的去商量。谁知柳家的正为女儿柳五儿承宝玉的错爱儿神魂颠倒,苦穷过后竟一口回绝。结果气得司棋带领自己的小丫头们冲进厨房,七手八脚、乱翻乱掷的狠闹了一场。而潜因则是厨房主管柳家的“弄权”,哪个枝儿硬就巴结谁。所以莲花儿捅破了她的窗户纸:“前儿小燕来,说晴雯姐姐要吃芦蒿”,你还问肉炒还是鸡炒,然后“狗颠儿似的捧了去”。柳家的走的是怡红院的线,想通过芳官给女儿找个安身立命之所,她当然不敢怠慢晴雯。

就这样,连续三个回次的大混战,已经让表面平静的大观园,呈现处“家反宅乱”的困局。而“家反宅乱”这四字考语,就是柳家的住在外面的嫂子亲口跟她说的。我们不妨看看柳家的从她哥嫂处回园子,被看门的小厮们纠缠住彼此的一段对话。

这小厮且不开门,且拉着笑说:“好婶子,你这一进去,好歹偷些杏子出来赏我吃。我这里老等。你若忘了时,日后半夜三更打酒买油的,我不给你老人家开门,也不答应你,随你干叫去。”柳氏啐道:“发了昏的,今年不比往年,把这些东西分给了众奶奶了。一个个的不像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像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昨儿我从李子树下一走,偏有一个蜜蜂往脸上一过,我一招手儿,偏你那好舅母就看见了。他离的远看不真,只当我摘李子呢,就声浪嗓喊起来,说又是还没供佛呢,又是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还没进鲜呢,等进了上头,嫂子们都有分的,倒像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叫我也没好话说,抢白了他一顿。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不和他们要的,倒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小厮笑道:“哎吆吆,没有罢了,说上这些闲话!”

拦住柳家的小厮也许认为她说的是闲话。可是,作者以及我们读者,可不觉得是闲话。相反,我认为这是作者对大观园改革的后续故事的点题之笔。小厮们向柳家的要李子吃,岂知上次柳家的挥了一下蜜蜂,差点没被管事的婆子讹上。请注意“分给了众奶奶了”这个关键词。柳家的说的:“一个个的不像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像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当然,柳家的不经意的放了粗口,这是人物身份性格使然,声口毕肖,活灵活现。这是与黛钗云不同的话语系统,所谓语言是一个人的文化符号,信不诬也。而《红楼》人物群的语言分际,非文学巨匠如《红楼》之作者,断无人写出。

可是我们宁愿暂时抛开作品的艺术神功,而来关注上述的系列小故事,是否与探春的新经济政策所引发的利益纷争有关。可以肯定地说,当然有关,直接相关,息息相关。改革是因,吵架是相,失败是果。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三驾马车”的主轴的改革设计者探春,面对如此不成体统的乱局,竟然一筹莫展,连她的生母赵姨娘的不时搅局,她也无可奈何,反而由王熙凤的心腹丫鬟平儿来出面解难释纷。

第3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马来西亚,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之一。自1977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来西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始终未能突破全球高收入水平分界线。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下,马来西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人力资源发展迟缓、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等问题凸显,“中等收入陷阱”日益成为束缚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化解“中等收入陷阱”,2009年以来,以新总理纳吉布为首的新一届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力图重燃马来西亚经济活力,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一、马来西亚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二战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经过努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先后从低收入国家行列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国家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经济增长仍然依赖原有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机制,增长陷入停滞状态,人均GNI难以突破,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包括:国内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贫富分化严重;产业结构未能成功转型升级,技术和知识贡献率很低;金融体系脆弱,抵抗外部市场波动能力差;城市化问题严重;民主进程缓慢;腐败滋长和权利寻租现象横行。世界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非常少,国际公认成功跨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而大多数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至今都被困于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其中,马来西亚就是东亚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独立之后,马来西亚曾是东亚地区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甚至要比韩国更早一些。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通过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迅速走向工业化。1977年马来西亚的人均GNI就已经达到103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同期韩国人均GNI为93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1995年马来西亚人均GNI为401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中等偏上水平,开始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但由于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缓慢。1998-2010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只有2.07%。21 世纪初马来西亚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但只实现了经济的温和增长。2000年马来西亚人均GNI为3420美元,只有同期韩国人均GNI的34.5%。 2010年马来西亚人均GNI为7760美元,位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仍然徘徊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此时已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韩国人均GNI高达 19890美元,远远超过马来西亚。

二、马来西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从世界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在于经济体经济发展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之后,能否成功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马来西亚现行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结构、人力资源发展和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转型形成了极大的掣肘,不消除这些掣肘因素,马来西亚就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马来西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导致社会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致使国内经济转型乏力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看,一国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当经济发展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之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驱动力,扩大内需成为支持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因此投资率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整个变化过程类似一条马鞍型曲线,而消费率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过程,呈现出倒马鞍型曲线。比如,1970-1990年,韩国投资率从25.4%上升至37.5%左右,居民消费率从94.6%下降至 75.4%以下,1990-2010年,韩国投资率从37.5%下降到29.2%左右,居民消费率75.4%从上升到83.5%左右。从总体上看,亚洲 “四小”由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投资率的下降和消费率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率普遍达到70%以上。而 2000-2010年马来西亚居民消费率仅维持在60%左右,仍未达到亚洲“四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消费率水平。此外,马来西亚居民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马来西亚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日韩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3%左右,和日韩消费结构相比,马来西亚明显是一个生存型的消费结构。

马来西亚经济增长未能成功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很大程度是因为马来西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9年马来西亚基尼系数为0.462,已经远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是亚洲财富分配最不均衡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15%最富有的阶层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而85%的社会大众仅仅掌握了20%的社会财富。15%最富有阶层人均收入为36784美元,85%的社会大众人均收入为 1623美元,两个阶层的收入相差22.7倍。2009年仍有2.3%的马来西亚人生活在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之下,3.8%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之下,8.2%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这种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是社会不稳的根源,威胁马来西亚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近年来马来西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向高收入群体倾斜的趋势,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断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4-2009年马来西亚20%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6.5%下降至4.5%,60%中间收入群体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48.8%下降至44.0%,而20%高收入群体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44.8%上升至51.5%。和高收入者相比,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低收入者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所以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上升所带来的消费增加不足于弥补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下降所带来的消费下降,结果导致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难以发展壮大,社会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驱动力。

(二)人力资源发展滞后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马来西亚曾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迅速走向工业化。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国民收入水平得以提高,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涨。在与中国、越南等低生产成本国家竞争中,马来西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也随之下降。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持续下降,马来西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面对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和欧美国家的需求疲软,马来西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由此马来西亚进入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由于马来西亚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长期被锁定于加工制造等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技术研发和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缺乏比较优势,使得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目前马来西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马来西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现行教育体制僵化过时,国内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失。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1年居住和工作在国外的马来西亚人约为150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5.3%。这些移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因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虽然马来西亚对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马来西亚教育体制僵化过时,被马来西亚企业界批评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实际,产学脱钩严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马来西亚现有人力资本已经到了极其短缺的地步,2006年马来西亚每一百万人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研究员和技术员数量分别为372人和44人,远远低于日韩研发人员的比例,同期日本和韩国每一百万人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研究员和技术员数量分别为5416人、584人和4187人、587人。2010年马来西亚美国电子工业(MAEI)称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的第一季度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工程师和技术员严重短缺,并且呼吁政府允许继续雇佣外籍员工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2010年马来西亚政府公开承认马来西亚拥有严重的人力资本赤字。另一方面,马来西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匮乏,研发能力薄弱。根据世界竞争力年鉴,2009年马来西亚研发经费投入(R&D投入)约为11亿美元,只占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0.64%,远远低于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对RSLD的投入。2009年马来西亚获得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授予的专利数仅为181件,同期新加坡和韩国获得的专利数分别为493件和 9566件。可以看出,马来西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技术自给率很低。马来西亚的高新技术多半是由外资和合资公司掌握,而本土企业维持经营多是依靠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依靠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提高。高端技术人才缺失和低下的研发能力严重损害了马来西亚移动产业价值链的动力,严重影响了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升级转换。

总体来说,马来西亚如今在低端产业和初级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面临着中国、越南等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受到了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端挤出效应。在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上,马来西亚又难以在人力资本、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上和发达国家竞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马来西亚经济进一步增长,是马来西亚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最主要的原因。

(三)体制改革滞后和腐败问题制约马来西亚经济增长

战后马来西亚的政治进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战后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197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1971年)到改革运动兴起(1999 年);改革运动兴起(1999年)至今。战后到1999年是马来西亚威权政体的形成阶段,1999年改革运动兴起标志着马来西亚威权政治开始面临转型压力。马来西亚曾通过威权政体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完成国民经济起飞。但当经济发展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之后,马来西亚仍继续沿用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腐败问题、权力寻租、市场行为扭曲现象大量浮现,严重阻碍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同时,马来西亚的政治文化深受族群主义和种族文化影响。这种族群主义对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因为这一主义追求自身族群利益,并适时凌驾于其他族群之上,这严重破坏马来西亚的社会民主和社会安定。比如,1971年颁布的新经济政策就带有明显的种族倾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原住民优先政策。依照新经济政策规定,银行贷款、商业经营许可和政府工程都要向马来人倾斜,并且提出了土著、非土著和外国人的经济比率调整目标。这项政策严重打击了马来西亚非马来资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马来西亚大量私人资本出逃,严重影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由于政府直接参与到微观经济运作上,导致马来西亚出现金钱政治。

由于马来西亚国内对权力缺乏坚强有效的监督机制,马来西亚权力泛化滥用现象严重。腐败掠夺和破坏马来西亚的公共财富,使马来西亚公众利益直接遭受损失。在国际透明组织公布的2011年全球腐败印象指数排名中,马来西亚腐败印象指数(CPI)为4.3,世界排名第60,这是1995年以来马来西亚贪污指数排位最差的一次。全球金融诚信组织称,马来西亚是除了中东和其他洲的一些石油输出国之外世界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据全球金融诚信组织统计,2000-2009年年间马来西亚人均外流赃款为5320美元。同时,在马来西亚权力作为要素流入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恶化马来西亚整体经济环境,严重妨碍马来西亚私人资本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2010年间马来西亚私人部门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0%左右。其中,2010马来西亚私人部门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占GDP的10.3%,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私人部门投资水平的1/3,也是亚洲私人部门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

(四)马来西亚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失衡,城市化问题凸显

马来西亚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马来西亚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造成马来西亚过度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0年,马来西亚城市人口为906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比重为49.8%。2000年,马来西亚城市人口为145l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比重为62.0%,城市化水平比1990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马来西亚城市人口高达2051万,占马来西亚总人口比重为72.2%,城市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ADB)预测2030年马来西亚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7.6%。过度城市化导致马来西亚城市化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马来西亚城市化过程中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问题以及住房问题凸显。此外,过度城市化会导致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争夺资源,反过来制约了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 三、马来西亚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措施

在2020年成为先进国家的共同远景指导下,马来西亚采取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试图为马来西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

(一)马来西亚推出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方案

为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2009年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相继制定新经济模式方案、政府转型计划,提出一个马来西亚概念,试图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方面消除和清理影响马来西亚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因素。

在这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中,最为系统的当属2010年3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的新经济模式方案(NEM)。它集中体现了马来西亚新一届政府的基本施政方针和经济发展思路,并将成为指导未来10年马来西亚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NEM的主体框架分为:三大发展优势、三个阶段目标、四种动力和八项战略改革措施。其中,三个阶段目标分别为:2020年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20000美元;使所有人充分受益于国家财富增长;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四种动力分别为:坚定的领导和政治意志力;动员人民群众形成改革合力;同步政策措施和行动的推动力;在政策执行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政策的适应力。八项战略改革措施包括:重振私营部门活力、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强化公共部门、实施透明和市场友好型的平权政策、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增长源泉和确保可持续发展。

2010年1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政府转型计划(GTP),GTP的宗旨及目标:公平对待所有族群,各族群权益将受到保护;以民为先,关注人民的需求;通过透明化与责任制,以绩效为先。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至2012年、2012年至2015年以及2015至2020年,主要包括了六个关键成果领域,即打击腐败,减低犯罪,减少贫困,提高教育,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交通领域。

2010年9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一个马来西亚概念,一个马来西亚的宗旨是维护及巩固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团结以面对各种危机及挑战,这预示着马来西亚政府将更注重民主和睦、民族团结和消除种族歧视,为新经济模式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重视人力资本发展,注重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鼓励技术研发

2010年,马来西亚政府在一个马来西亚概念、政府转型计划和新经济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第十个大马计划。第十个大马计划所提出的十大理念中,其中有四个理念是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作为支持的。新经济模式中提出的12个国家重点经济领域中,七个是高度依赖熟练劳动力的领域,如信息和通信技术、金融服务和电子电器产业。为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2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宏愿,建立一支受过教育、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劳动力队伍已迫在眉睫。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未来将重点提高马来西亚的劳动力质量。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将成为提高劳动力质量的重要办法。为了吸引外国人才和扭转马来西亚人才外流现象,2011年1月,马来西亚“人才公司”成立。该公司将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共同筹划全国人才的蓝图,并且负责从学校教育到劳动力培训的所有人才问题。这一举措将提高马来西亚经济竞争力,帮助马来西亚向高收入国家转型。

马来西亚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一直未能取得大的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着马来西亚经济转型。政府已经承诺将促进科技创新,鼓励研发和促进研发成果商品化。1992年马来西亚成立科技发展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马来西亚国内对新企业进行投资,并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2009年科技发展公司拨款1.43亿马元给95家企业,同时用3.50亿马元参股50多家企业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另外,马来西亚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2007年开始,马来西亚将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海洋和空间研究和科学技术服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三)发挥私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不断下降,马来西亚政府开始专注于为私人部门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发挥私人资本对马来西亚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由马华公会和战略分析与政策研究学会合办的华人经济大会上说:“私人部门对2020年远景规划的项目和投资是必不可少的,第十个大马计划每年6%的增长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推动,其中大部分资金将来自于一个更加有活力的私营部门。”2001年至2010年间,马来西亚私人部门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0%左右,马来西亚寻求在未来10年实现私人投资翻一番。马来西亚政府智囊机构宣布政府核准的131个项目所需4440亿美元总投资,其中的60%将来自私人公司,32%来自于政府相关公司和8%来自于州。和过去10年政府投资主导社会总投资,私人投资仅占总投资10%左右的情况相比,这将在根本上改变马来西亚的投资格局。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马来西亚近来放宽对外国投资的种种限制。2009年6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不再要求上市公司拿出30%的股权出售给马来人,但这不适用于战略性产业如电信、供水和能源。上市公司仍有必要出售25%的股权给民众,而其中的一半必须出售给马来民众。政府允许股票经纪及单位信托公司外资持股由原来的49%上升至70%,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可达100%。同时,马来西亚政府收回了马来西亚外国投资委员会(FIC)的大部分权力。马来西亚的外国投资委员会曾包揽马来西亚一切外资相关事务,经常无端对外国资本施加各种限制和阻拦,被外国投资者讽刺为马来西亚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为了鼓励外国投资,马来西亚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大部分主要工业化国家签订投资保障协定。

参考文献

第4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1.1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1.2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通常形式是金钱或者实物财产。而“知本”就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参与直销企业经营活动并为直销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知识型直销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直销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组合做营销问题的“终结者”。倡导实效整合主义,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新经济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社会环境的变化

2.1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电子化普及,二者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率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2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维权意识的进步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在过去,由于供应短缺、消费者很难顾及到商品质量,对服务状态也无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如今消费者通过保护自身权利,能够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质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有法可依,有理可说。

2.3消费者需求差异化而引起的市场细分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当一位客户站在我们的面前时,他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要买回去的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定义判断。就是说通过买卖双方的长期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逐渐发掘,将客户心里模糊的认识以精确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即所谓的市场细分。而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市场细分策略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面性:对于任何已被列入客户范畴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的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

(2)突出性:要突出产品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清晰的定义出客户的需求,必要的时刻要给客户对本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特有的含义;

(3)深入性:沟通不能肤浅,否则只能是空谈。只有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你才会发现他对同一种产品拥有的真正需求;

(4)广泛性:要求销售人员要了解所有客户的需求状况,学会对比分析,差异化的准备自己的相关工具和说服方法;

(5)建议性:客户所认同的观念跟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定义只能是“我们认为您的需求是……”、“您认同吗?”等诸如此类的建议性语气。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方能够为制定正确的市场细分策略提供充分的支持。否则,策略的可执行性会大打折扣。

3新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分析及应对措施

将市场营销、新经济时代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全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经济时代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应对新经济时展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

(1)信息管理策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应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

(2)信息反馈策略: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信息共享策略:这其中的共享是指企业内部相关联的部门形成消费者信息、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走势等资源的共享,保证企业内部高效率工作,避免因共享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

(4)信息利用策略:企业营销团队是企业的灵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利用。

(5)信息再生策略:利用已有的信息来产生信息的过程,即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扩大已有信息内容,发挥团队个体能动性,创新机制,应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6)信息合作策略: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注重的更多的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局面,这样才能摆脱旧时代的传统枷锁,打开新的市场之路。

4结论

第5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宏微观经济学;居住空间分异;西安;房地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51-03

一、相关概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按研究对象不同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分配的;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随着城市的诞生出现的,居住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2)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反过来,居住分异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主要有:(1)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

三、从经济学角度谈居住空间分异

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W.Alonso (1964)、E.S.Mill (1967)及R.F.Muth(1969)。其中,阿隆索的研究最有影响,他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土地在不同活动中进行分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

目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西安可以算是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以住宅开发项目的档次和价格在空间的分化为有力代表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格局在西安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异格局和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开发区与一般性区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特区”性质一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别管理体制的区域。其殊经济政策主要是一些相对优惠、激励性的政策,而开发区明确划定的地域界线则将这些相对优越的政策、体制、观念、方法、服务、设施等集中限定在城市特定区段内,使良好的硬环境与优越的软环境在特定局部空间相加在一起,可令开发区内部“小环境”相当鲜明地异于及优于周围“大环境”,乃至形成制度、产业、功能、设施、甚至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孤岛效应”。开发区这类“特区”的设立与运行,等于在城市空间人为地制造出“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或谓“特区”与“普区”之分割对比,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境遇可导致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可能制造或加剧城市内部经济一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1.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异速增长

开发区“特区”机制及其“孤岛效应”影响作用卜的城市极化分异首先体现在开发区显著高于“非开发区”的经济异速增长过程中,这在各地较高等级开发区中尤为突出普遍。西安市经2003—2004年最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后现共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8个,其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者依次分别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省级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又称“西安曲江新区”)。这几个主要开发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增速连年在30%以上、有些甚至达70%或更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非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有目共储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虽然由于开发区并非一级行政区,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而可能跨涉不止一个区县,其经济社会统计数值也相应地被分解纳入到不止一个区县,因而不易进行开发区与各区县发展指标之间的直接比较,但从开发区经济社会数值占全市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的事实,可以间接反映出开发区的“异军突起”以及一般“非开发区”的相对弱势化。表1显示西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吸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经济增长(以GDP、工业增加值反映)、开发建设(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收益回馈(对地方则政收入及就业增长贡献)能力都快速提高,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是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绝对主力。下面以2007—2009年度西安市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和最具有西安开发区代表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经济状况的对比,对西安“经济区”在西安经济的地位进行说明:

2.开发区配套商品住宅开发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上地市场的建立以及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改革,使地价和上地竞标机制以及市民个人住房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等市场力机制开始发挥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调控功能,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开始在中国城市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重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开发区大都配置有30%~40%的居住用地。开发区作为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全产权私有住房拥有者”聚集区,凸显加剧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居住分异隔离。

目前西安居住分异格局基本上是“高收入者多居于开发区新城、低收入者多居于老城旧区、而中等收入阶层居住相对分散均匀”。在开发区较优质住宅和住区环境吸引及其较高房价的过滤筛选机制作用下,拥有最强住房购买力和“迁移力”的较富裕人口率先离开旧城而移居开发区新城,从此拉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化。再结合上述有关开发区从业者职业、学历、收入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几个主要开发区正趋于成为西安市较高学历较高收入阶层工作、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这自然会对相应区段文化、消费、形象、社会服务种类档次、社会活动形式形态等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更深层次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正成为各种发展要素资源辐合汇集的区域极化中心,因而局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这表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如一些海外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因设立时间及政策力度的差异而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具体机制之一,而且也以其一套特有开发运作机制及内在结构特性而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极化分异的机制之一。(2)“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基木思维其实就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石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虽说依据该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核与周边区域差距扩大的空间极化效应属于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消失,但山于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践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期望的区域整体发展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实现,而极化效应的持续强化则可能蕴蓄区域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隐患,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开发区实践对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极化分异的强化凸显效应尤其是其中“政策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决策者和研究者反思。

(二)从市场失灵角度看此现象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那么,对于“新经济区”和“非经济区”来说,似乎是宏观经济调控下的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市场分配不均导致的,形成了“市场失灵”的表象;但是,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后,使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形成了“孤岛效应”,但是这个效应是暂时性的,是会向四周蔓延的,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引入,那么形成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居住圈层则是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所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经济特区所导致的似乎是资源的大部分都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是正常的,其实质并不是“市场失灵”。

从微观经济学来考虑这一现象,研究资源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那么在政府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开发商前去投资,这也形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

2.建议

那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能缓和、消弭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一社会差距的措施包括:(1)合理规划平衡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引导和鼓励适宜项目向老城/老工业区的分流;(2)建立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利益平衡补偿机制;(3)大力促进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开发区税源、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结构、改善开发区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扩大开发区就业而、使开发区发展能够惠及更多领域史广泛阶层的劳动者;(4)增强开发区住宅价格与房型的多样性和“广谱性”,使多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者有机会共享开发区较优越的软硬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创建出独具活力、结构更为丰满健康的开发区新社区。

参考文献:

[1] 蔡汉冲.宏微观经济学比较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 李志刚,吴缚龙,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3] 丁蕾.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y,Mass,1964.

[5] Mill E S.An Aggregate Model of Resours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ian Are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57).

[6] Muth R F.Cities and Housing[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Chicago,1969.

[7] 徐晓军,沈新坤.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第6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贯穿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全过程,涉及到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建立与发展。该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三大步:背景、内容、结果及评价。纵观此类课堂,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够实现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学得无趣,老师教得乏味。在处理本单元内容时,我的出发点是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个性化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题,前苏联历史的发展涉及到的时间段大致有那几个时期?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前苏联的农民,你愿意生活在哪一个阶段?”

实践的结果,学生对课本知识认知超出我的预计,基本完成我预设的第一个问题,只是在哪一个段生活这一问题上,因为个体的经验、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产生了分歧,这也为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提出了挑战。(见图一)

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愿意或不愿生活在某一阶段?”

在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各自搜集不同时期关于农民生活状况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探究,从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见图)

本课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深入研讨,同学们不仅看到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国内战争时期政权建立后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而且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大部分同学价值观得到提升,同时也对“如何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行了反思。100%的同学选择了“新经济政策”实施阶段,除过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同学们还认识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的道理,以及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启示。

反思此课,上述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满足自己主观需要的过程,而主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预设,使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热情,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总之,“问题预设”的科学性是检测教师对教材理解、领悟能力的体现,一名成熟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精心“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可能出现的问题,遵循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序,教学才充满灵气,效果才更加突出。

第7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制约管理学科发展的要素有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需求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对其内在需求呈现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况。”[1]尽管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相对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以企业经营和企业决策为主要内容、侧重应用能力的学科,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因

影响管理学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经济水平和经济形态。这两个因素都同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重点探讨经济形态的更替同管理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管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后来,随着工业经济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包括生产成本的控制、生产过程的组织、设备的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形势的迅速发展逼迫着管理学的发展。正如某位管理学家所言管理科学的出现是企业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个回声。

二、新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

“管理是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活动,从个人事务,到组织活动,再到国家国际事务都涉及管理,特别是由于几乎所有人都会因为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经验对管理发表自己的观点。”[2]然而,尽管许多人都对管理学有着自己的判断,管理人才的培养却被严重忽视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新形势下管理者要懂得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二)新形势下的管理者要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和人文社科素养。管理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管理者也自然离不开经济学的研修。可以说,没有经济学作基础,管理学科的发展几乎不可能。因此,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经济学对于管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摆正管理学和经济学发展的关系;要切实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同时,管理者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分许多种,包括资金的管理、信息的管理等等,但是,根本还在于对人的管理。为了实现管理的最优化效果,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所在地的文化习俗以及人情世故,增加管理活动中的人性化成分,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

(三)新形势下的管理者要有比较突出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企业管理者语言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新形势下的管理者要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既方便日常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企业尽快融入全球化的大潮。

三、新形势下提高我国管理学科教育水平的若干举措

在明确了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新经济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之后,如何提高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语言教育的水平。语言是人们开展各项活动的通行证。目前,在我国的语言教育方面,既有汉语教育缺失方面的问题,也有英语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过度重视英语教育,体现在在对英语过级率的侧重,相反却严重忽视了大学语文、汉语写作等方面的母语教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是存在偏颇的,对于提高管理人才的水平没有多大好处。另一方面,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过度重视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而忽略了专业英语的推进力度,专业英语在课时量、关注度方面都无法同大学英语相媲美。实际上,同普通的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更大,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更为明显。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虽然人们对于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但在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笔者认为应该区别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宜借鉴西方国家商学院的某些做法,加大案例教学的运用力度,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了解到管理的精髓。对于会计专业,则可以联系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让学生进入其中了解真实的情境。

(三)科学安排课时资源和课程内容。在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始终存在一个培养全才和培养专才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众多高校都比较强调全才、通才的培养,在配置课时资源时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通过压缩专业课课时的办法增加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种培养模式尽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造成了学生不精通所学专业、特长缺乏、知识浅薄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专门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增加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不忽视修读或副修等手段的利用。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等变化较快,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又较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际教学要求。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根据实际要求增加相应的内容。

总之,“新经济时代必须有众多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全面树立新观念、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才能提高我们企业的整体素质,从容面对新经济和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3]因此,要深入研究新经济形势下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连华.新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 理学报,2011(07).

第8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一、史料选择的针对性

史料浩如烟海,典籍、图表、笔记、碑文、图画、文物、民谣等多如牛毛,而历史的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不可能把有关材料一一列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地取舍史料,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标的理解不尽相同。人民版教材把这一课分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条目,详尽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重要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但如果我们依据课标(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其他版本教材,再来研究人民版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就发现其材料不太全面。为了把握教学主题,有必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进一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福利制度,首先通过“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见下图)及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从中概括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特点。

接着,补充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要求学生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含义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在这里,材料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和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史料筛选的量力性

选取史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筛选史料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史料教学,并不是史料用得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出对史料的重视。关键是史料的呈现要能说明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历史教材虽说不尽完美,但大部分课程的编写、材料的配备都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较低年级的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教材中的史料以更好地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讲述“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一目时,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本内容后,回答:美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学生充分认识了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的,必须要调整经济政策。

接着,我要求学生阅读“知识链接”中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概括出两者的异同点,并依据“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分析指出“削减政府开支、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

使用教材中的经典史料,对学生而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能让学生真正重视教材。就教师而言,省去了筛选史料的时间,使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史料运用的实效性

运用史料教学,教师不能滥用史料。教师应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史料运用的实效性。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要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化。教学中,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足、用透。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史料研习的主体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材上、课堂上、练习册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编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对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运用史料,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增强史料研习的多样性和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如学习“福利国家”,可要求学生:

(1)摘抄“和谐社会”的重要阐述;(2)指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论证,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推理、总结。例如有关“‘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的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第9篇: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地缘文化;区位优势;差异化;资源禀赋

一、构建区域特征明显的地缘文化的条件或可能:区域地缘文化的差异性满足了发展非自然禀赋区位优势的基本条件

1.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形成区域地缘文化的基础

不同的人文因素及历史背景孕育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相对稳定的生活习俗、人情交际和文化理念上,也表现在个性突出的、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文化成果上。这些成果以、语言文字、人文艺术、祭祀内容等形式保留下来,进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区域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文历史发展的特质,也彰显了该区域最为基本、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区域进行地缘文化建设最为基本的依靠。

2.依托于历史传承的文化扩散,是区域性地缘文化被广泛认可和认知的主要方式

从区域性地缘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来看,“地域性”内容作为基础通过诸多元素表现出来:浅表层面的内容表现为具有明显外在实物形态的形式,具体包括饮食、服饰、居民建筑等;深层次的内容可以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得以体现。仅有传承并不能使地缘文化成为一种要素介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被广泛的认可和认知。认可和认知的实质就是其他人群对该种文化内涵的确认,确认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地缘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可能。随着经济的不断融合和相互渗透,基于行政区划进行的经济整合或可以通过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认同完成。于是文化认同将成为经济认同的“粘合剂”,加强了区域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

3.利用地缘文化发展非自然禀赋区位优势拥有成本优势

地缘文化是大自然的赐予和祖先财富的递延,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时间的见证已经被广泛的受众所了解和熟悉,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地缘文化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成本优势显而易见。就一般新要素而言,介入生产和市场活动最显而易见是其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货币成本表现为要素使用的技术成本和要素本身的价格,时间成本表现为公众认知的时间期限对市场拥有速度的影响。这些成本对于地缘文化要素而言均可以忽略。因此其成本优势十分突出。

二、利用SWOT模型对地缘文化形成新型区位竞争优势的可行性分析

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既定的情况下,以对各地区地缘文化详细信息掌握完全为前提,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分析在各地区进行以地缘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非自然禀赋区位优势建设的可行性:

1.S(strengths)优势分析

地缘文化内容丰富,历史传承悠久。长久以来,我国的地缘文化已经形成了以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体系,外延的周边文化还包括了以祭祀为特征的民俗文化、以地域风情为载体的家居饰物文化、以时令果蔬为补充的饮食延伸和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文化传承等。如此丰富且完整的文化体系,为我国各地区从上中下三个阶段发展地缘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W(weaknesses)劣势分析

内容丰富的地缘文化带来的不仅是优越的基础,还带来了行神分散、内涵不统一、条块分割严重的劣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总国土面积的2/3,国内交通甚至是小区域交通都极不便利。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模式严重阻碍了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各区域文化的主干内容在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偏重于商品本身和文化内容,忽略了文化产生的地域特征,区域表征在上述文化体系中实际是被遗忘的。因此,在未来进行地缘文化建设时如何对内容和精神进行统一是最大的问题。

3.O(opportunities)机会分析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国内各大城市对自贸区的热情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从华东、华南等地的沿海城市出发可远达世界各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样是一条联接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纽带。“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促进了要素有序而自由的流动、资源高效的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还在更深层次发掘了市场潜力,促进了投资和消费,创造了需求和就业。与此同时,自贸区的建设也在国内迅速的展开。积极性较高的青岛、威海、苏州、杭州等城市有望成为我国第三批自贸区的建设区域。上述内容均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建设的平台。

4.T(threats)面临的威胁

地缘文化在传承中的散佚和受到的侵蚀,导致文化原生态性质的趋同。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各地域对文化产业认知的不足,以及由此形成的不良的软环境。松散的文化氛围使地区对地缘文化的统一性和同一性认知不足,汉唐文化和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更容易使地缘文化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进而失去了地域性色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文化传播俗语,文化本身也是希冀“和而不同”的。然而认知不足却会导致了“求同”而不“存异”。我国现存各地区一些民间文化的日渐衰微就是由于这种侵蚀造成的。

三、结论

依托完整且系统的地缘文化,形成以区域地缘文化为特色的新经济增长点。

SWOT分析从4个方面剖析存在了我国地缘文化的现状,也使我们从中得出了结论:尽管存在文化的侵蚀、同化的威胁和行神分散、内涵不统一、条块分割严重的劣势,但同时地缘文化内容丰富、历史传承悠久、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和“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都使得各地区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建设地缘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的非自然禀赋区位优势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百度文库,2015.6.

[2]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管理学:全球视角》,198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