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网联时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87-01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但“物”的概念并非仅限于物理界的实体,同时还包含数字界的虚体。因此,这个“物”也就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了。
(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物联网可以分成四层: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管理服务和综合应用。感知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识别既包括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各种类型的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手机、PDA、MP4、上网本等)用来人工生成信息。
1、RFID
作为条形码的完美替代品,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防水、防磁、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识别距离远、存储数据能量大、数据可进行加密、可读写等。由于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实用性,射频识别标签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置人衣服布料,还可以帮助不同领域的管理者追踪置人芯片的物体的位置和搬运情况,实时报告物体的温度和压力。
2、传感器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得传感器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合理分布能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细粒度感知,也就是跟踪到单个物体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实现多功能的感知,即感知到物体多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用户的行为以实现智能:还能完成传感器的互联互通。通过传感器网络获得大量连续的数据有助于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二)物联网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环境提出来的,让计算机的行为更像人类是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二、产品设计的智能化特征
(一)智能性
所谓智能性,指产品自己会“思考” 会做出正确判断并执行任务。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据商品的条形码来识别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饮用的食品,甚至提示你的营养搭配是否合适,商品是否快过保质期,如果缺少了一些物品,它会自动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等。
(二)网络性
所谓网络性,指产品可以随时和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人可以随时随地控制产品,产品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海尔公司已经研制成的能与因特网连接的家用电器,如冰箱、电炉、洗碗机、洗衣机以及洁具。这种冰箱可以通过网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电炉可以从网上获取菜谱,帮助准备菜肴。一旦出现故障,它还能自动呼叫维修服务;洗碗机可以根据清洗的数量,让厂家提供最佳的清洗程序。
(三)沟通性
所谓沟通性,指产品和人的主动的交流,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是积极的,一方面产品 接受人的指令,并做出判断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产品可以觉察人的情绪的变化,主动和人沟通。宠物也会觉察主人的情绪,根据判断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取悦主人。
三、未来的产品智能化设计
物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应用,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中的每个环节。在物联网时代的未来产品将显示出更多的数字特征,产品的智能化、智慧化的程度会更高,会根据情景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产品网络化扩展的趋势越来越快,由单体变为系统,由线状变为网状,由封闭变为开放。总之,科技会变的更加人性化,产品会更加有生命力和亲和力,将变成我们生活中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伴侣,更加自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在此专题组稿之际, 博西家用电器大中华区数字化转型部高级总监兼首席信息官徐成茂博士接受本刊的邀请,以自己和博西家用电器的实践为基础,梳理了何为企业云、企业云的功能和应用以及企业云的建立等备受家电企业关注的问题。特此感谢。
徐成茂
在家电智能化的道路上,云,不仅是重要的数据载体,更是功能实现的关键一环。其中,企业云承载着家电企业对于智能家电内涵的思考,是决定家电智能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 时代,智能家电企业云将给家电制造厂商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
云并不深奥
所谓智能家电企业云,是指家电制造企业在云端直接为智能家电以及周边生态环境提供的各项服务,主体是家电制造企业,是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信息通过各式应用面向企业云中其他角色的窗口。
简单地说,企业云可以为智能家电提供多种内容与服务。就产品而言,企业云的存在,意味着硬件本身被强化,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得到“云支持”。具体来讲,企业云可以为智能家电应用软件提供素材,如在应用软件内所需要的产品图片、参数信息、视频文件等;为智能家电应用内的线上商店功能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并与内部erp 系统流程整合;为智能家电的售后服务提供素材与支持,如为自动诊断功能提供素材,用户通过应用软件触发服务要求时,与公司售后系统流程整合;为智能家电的大数据搜集与分析建立基础,家电制造企业的营销、销售甚至产品设计都将是由企业云分析从智能家电企业云的各个环节的数据完成的。
事实上,对于传统家电制造型企业,这些看似深奥的云才能实现的内容与服务,同样存在于企业的各种IT 系统中,如ERP 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一般专注于自身流程的逻辑性与完整性,相对业务环节比较独立。然而,智能家电的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在企业云上对这些系统进行数据和流程的整合,为智能家电生态圈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或为外接对接提供便捷的标准接口。
云的力量
让我们试想一下,企业云为智能家电业务流程整合带来的变化。由于物联网的介入,企业通过企业云内的数据交换将获取到大量的消费者使用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是碎片性的、非结构化的,不仅表现了对消费者对单个家电的使用习惯,分析消费者整个家庭所有的智能设备,还能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场景进行重现。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通过物联网传输回来的家电运行数据,可以7×24 小时了解家电的工作状态,届时第一个发现家电故障的不再是用户,而是家电企业本身。售后服务也将从以前接到报修电话安排维修人员上门检修的方式,转为可以事先通过分析数据判定故障原因,再选择远程支持或上门维修。这将大大提升了维修效率,缩减人力成本。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内所有数据的分析,可以让家电制造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使用家电的习惯,找到消费者对产品真正的诉求,从而优化产品设计。
这样由大数据指导业务流程发生改变的地方将无处不在,不仅是对现有资源的流程和优化,还能创造出新的财富与价值。智能家电企业云的信息互通为企业营销和销售的拓展了新渠道。当前家电制造企业的微信公共账号融合了品牌故事、产品信息、购买方式等内容,也存在注册已购买的产品、发起售后服务需求等众多功能。但是在推送消息的时候,这些公众账号往往还是以企业主观话题为主,在获得家电企业云的数据分析之后,企业可以准确地将消费者与对应的微信功能分门别类地整合在一起。比如,对于刚刚装修好房子购买安装了厨房电器的消费者,企业可以推送其他大家电的产品介绍与购买方式,也可以推送对厨房电器的使用指导以及电器保养相关信息。通过这样不断的关怀,不仅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也挖掘了潜在消费者和新的商业机会。
云的建立
智能生态系统中,企业云的建立相对于传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将面临崭新的挑战和更高的技术要求。一是它必须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从而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等有更高的要求;二是云的安全性将接受全新的挑战,因为家电本身开辟了从用户直接到企业内部的通道;三是企业云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360 度全方位的服务;四是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企业云的全球化也将成为一大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传感器 射频技术
物联网能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或长或短距离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融现代建筑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悄然兴起,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因其各种特性,引入到智能建筑中,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什么是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给住户带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业界流传着“3A”的说法,即指BA(楼宇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和CA(通讯自动化),“A”代表自动化,“A”(自动化)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和智能社区,代表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家庭信息化和社区网络化三个需求的阶段。
智能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久,智能建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在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迅速刮起了建智能建筑之风。据报道,智能建筑也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当时人们称之为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在欧洲称为时髦屋,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
总之,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一套先进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以营造一种温馨、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二是一套结构化布线系统,将整座大楼或整个小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多媒体通信融为一体。三是一个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四是一个对大楼的强电设备和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监视和管理的系统集成平台,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和一流服务。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智能建筑,中国也把智能建筑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权威专家认为,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及办公环境。
三、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子系统分成两大类:常规与专业应用;绝大部分常规类、几乎全部专业应用类子系统均为网络化、IP网络化架构;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一卡通包含很多内容,门禁、消费等等很多内容,现在融合起来了,变成一个集成融合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从传统“弱点”发展成“综合集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数字城市,是构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之一;智能建筑技术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标准与规范日趋完善。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设备经过传感器联网技术遍及大部分子系统;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什么叫物联网形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部分是传感器联网,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栈,一部分是设备网站。现在很多子系统可以说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例如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电子配线架、远传抄表、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单向/双向;单路/多路;TCP/IP网、非TCP/IP网;设备间无直接互动/直接互动。简单例:远传抄表/一卡通/视频监控等。复杂例: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等。
智能建筑的物联网形态,家居网连接了家电、安防、窗帘、远传表具。家居网可以是无线,可以是电力载波,也可以是以太网等等。大部分家居网里可能都不是TCP/IP支持的网络。整个家居里面必须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联网。每个家里面有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器以后,到小区里可以通过以太网跟住户连接起来,住户也可以反馈自己家里一些情况。要么就是移动通信网,要么就是以太网。
什么叫做物联网?我们知道物联网里面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互联网协议在住户移动终端跟物业里,必须要浏览器跟服务器的访问,如果B/S访问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放在家居智能控制器里面,也就是说住户的移动终端或者物业的终端,通过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到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它们进行控制。
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已经成为可能,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件(设备)经传感器联网明显地反映在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远传表、电子配线管理、智能照明、公共广播、会议系统、机房以及某些专业应用等系统中。
2.以局域网作为内网是智能建筑的网络层主要结构。
3.TCP/IP网络平台支撑设备的管理和监控。
4.实现管理和监控,浏览器和服务器(B/S)访问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混合访问模式。
5.智能建筑设备传感/控制联网方式实际开关量或模拟量、单向或双向、单路或多路、TCP/IP支持的网或TCP/IP不直接支持的网、设备间无互动或设备间互动5个因素。
不同的子系统设备传感器/控制联网方式可能不同,其中模拟量、双向、多路、非TCP/IP网、设备间互动的联网方式比较复杂,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家居、机房环境与设备监控等系统涉及的传感/控制联网就归于此类情况。
6.“十二五”物联网规划所支持的重点应用领域与智能建筑关系密切。
五、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可细分成6层和公共技术共7部分。
1.智能建筑传感与执行层。各子系统物件传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2.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处理层。涉及传感器与执行器所连接的现场总线和通信技术,以及设备在现场总线网络上的互动和协同处理。
3.网络平台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该层的内容几乎全部是TCP/IP以太网平台某些子系统需要建立移动通信网平台。
4.网络应用协议层。该层内容是TCP/IP网络平台所支持的应用协议如HTTP、FTP、MIME、SNMP、XML等。
5.服务支持层。该层内容包括数据资源和中间件等。
6.智能建筑应用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必须具备基于浏览器的B/S访问模式的管理和监控功能。
7.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主要包括建立系统所需要的公共文件和服务如标志解析、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
六、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建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标可认为是数字城市(目前称感知城市)和行业智能化。国家“十二五”规划物联网锁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虽然遍及数字城市但与处于基层的智能建筑关系密切:智能家居领域本来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工业与自动化领域包括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环境与安全检测领域落实到智能建筑中就是绿色建筑环保监测以及重要的安防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健康、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与这些领域中的智能建筑相关专业子系统物联网应用有关。
2.物联网的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但对于基于建筑物、基本由TCP/IP以太网内网支撑的智能建筑来说其物联网架构不可能发展成由Internet来支撑即智能建筑领域的物件资源不太可能在互联网上被共享。但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协议(如浏览器、HTTP、Web Server、MIME、XML等)对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的支持极为重要。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物联网物件资源的共享发生在互联网协议支持的内网以太网平台上。
3.智能建筑各个物联网子系统的应用层采用B/S访问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几点:物联网计算模式源于上一代互联网计算模式显然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主导随着浏览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当前国内外智能建筑产品的应用层均走上全B/S之路替代了B/S与C/S混合模式。
便于构建物联网架构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如果有关的子系统均为B/S访问模式则形成智能建筑集成系统(BMS)新颖的物联网架构是迎刃而解的事。便于向上融合。B/S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作为基层子系统融合到感知城市或(和)行业整体的物联网架构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构建即将到来的智能建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B/S访问模式是必要的技术条件。如当前国内已有企业推出基于智能建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系统以能源管理的云计算服务改变当前每个建筑孤岛式的能源管理。智能建筑公共运维服务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智能建筑孤岛式的运维模式。物联网B/S访问模式为智能建筑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运维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智能建筑领域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发展智能建筑物联网搜索引擎的决定性的技术条件。
4.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基本的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一些领域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始祖。但对于智能建筑的感知层RFID传感器在一些子系统中很少使用,而在一卡通和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中使用了类RFID传感器技术。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的感知层是较复杂的不仅传感器的种类繁多而且还包括相当多的执行器。某些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等)在感知层实现设备间互动是智能建筑物联网结构的一个特点;而在网络层实现有关子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视频监控)间的联动则又是一个特点。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互联网又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传统行业里创业还懵懂的中职生们,又要迅速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潮,这对初入社会,学识与经验都很欠缺的中职生来说真是遇到了大难题。但又不能不勇敢的面对。为了助推中职生创业成功、成功创业,对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的探讨和研究,以更新教育观念,为今后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加各行各业,即传统的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行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是对传统积极模式的提升与升级改造。譬如,互联网+传统集市就有了淘宝、拍拍,互联网+银行就有了余额宝,互联网与出租车结合出现了“滴滴”、“快的”等。
二、“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的特点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当今所有创业者新的商业契机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对于中职生来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为中职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解决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诸多问题,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同时也为那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派创业者提供了成功创业的机会。
(二)“互联网+”为中职生提供了更大的创业平台
电子商务创业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子商务就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通过电子化的交互过程所实现的各种商贸活动。如经济组织对经济组织(B2B)经济组织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性(C2C)等所进行的网上购物、电子商情、网上餐饮、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物流配送以及其他以综合服务活动为目的的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的多样化为中职生提供了更大的创业就业平台。
三、“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的新难题
在“互联网+”时代,在面临大量的创业创新机会的同时,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互联网颠创业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崭新的互联网时代带给我机遇也带给我们困难和难题。
(一)互联网创业没有现成的经验之路
当今创业,旨在创新,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对于一向不爱学习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难题。
(二)虚拟网络危机四伏
虽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危机四伏,诈骗无处不在。同时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职生必须有鉴别真伪的能力,还要抵制诱惑,否则不但创业不成,可能会误入歧途或影响身心健康。
(三)竞争优势不足,劣势有余
由于网络竞争更加激烈,更加虚拟,跨界打劫让你防不胜防。中职生没有市场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创业项目有没有足够的优势,甚至盲目跟风,所以,失败的几率大大高于想象,给中职生创业的初期就带来极大的困难。
四、“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三种。创业能力要求创业者不仅具有文化知识,还有拥有科学技术,同时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对于中职生来说,创业能力不仅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还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生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互联网要求中职生不但具有创新精神,还要精通互联网,具备互联网思维素质和抵抗诱惑甄别真假的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构建符合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
中职学校在开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开设符合互联网时代下创业的新课程,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理论实践课,增加实训课等教学模块,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开放式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另外,为更好的构建培养创业能力的课程模式,中职学校要注重创业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接受相关创业知识、创业理论的培训,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带动学生创业,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另外,中职学校要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多上公开课,争取成为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多鼓励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努力提高中职生自身的创业素质
中职学校除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实训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创业活动,为活动出谋划策,一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创业实践,学习企业经营管理技巧。
(三)营造适合中职生创业的实践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应重视创业环境的营造。首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创业、就业有关的录演、讲座、推介宣传、企业沙龙,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企业参观等,搭建网络创业平台,组织学生经营管理。其次,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社区、政府、科技园区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定期到这些场所参观学习,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志愿者、义工等活动。第三,校内成立工作室,由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并带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这是最好的创业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 旅游 智能
“互联网+”,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词。“互联网+”计划,意在强化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提升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如此富有情绪的表达,在历年来的工作政府报告中并不多见。互联网消费热潮,以及人们思维、消费行为习惯的转变,已然不可逆。就旅游业而言,互联网化的发展与变革,势不可挡。
一、“互联网+”旅游的发展背景
现在旅游业呈现出“闪客化”模式,过去以观光、追求差异化为主,现在是追求目的地、生活体验为主,为了适应这种分散的、多元的、体验性的需求,旅游业需要更多创新。 而“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增效,创造出新的价值与生态。在与互联网不断融合的过程当中,传统的旅游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变。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分工被打破,形成新的价值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游客与景区的互联对接或许将成为旅游过程的主流,旅行社的传统营销模式或许将会被颠覆。消费者们纷纷涌向网上旅行社,寻找最合适的机票和酒店产品,并且阅读旅行指南来提前安排他们的行程。在出门旅游的时候拥有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神器:用“去哪儿”订机票和门票,用“12306”订火车票,用“途牛”选旅行社,用“携程”订酒店,用“百度地图”查询路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付款,用“淘宝和京东”查购物价格,用“美团和百度糯米”订餐,用打车软件叫出租车等等。旅游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游客成为行业变革的受益者。
二、“互联网+”旅游的发展目标
可以概括为“实现三个需要、打造三个平台、提升三大能力”。
一是为游客打造个性化的旅游服务的平台,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旅游系统,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线路、景点、美食、交通、住宿、购物、天气等综合性内容,在旅游过程中在线订购旅游商品、记录旅行过程,分享旅游体验等,以可视化、智能化展示方式,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服务,使游客获得智能舒适的旅游体验。同时实现了对游客的安全监测和保护能力,可以实现紧急情况下的信息推送,以便实施安全疏散、引导等工作。
二是为旅游企业打造完备的运营平台,提升营销能力。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营销、手机移动服务多功能一体化综合运营平台,实现全方位的旅游资讯和动态服务,将充分吸引游客对景区旅游产品推介、旅游生活体验的关注,促使游客由线上体验到线下消费的现实转变,特别是散客资源。电子商务功能,实现电脑和手机端电子商务系统同官方旅游网站的无缝对接,与各大旅游运营网站实现互联互通,实现线上订票,线下身份证、二维码等自动验票,同时为游客提供在线订购旅游线路、酒店、餐饮、特产等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可精确的统计游客来源地,并形成丰富的统计报表,为管理部门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门票分销直销渠道实行的不同的价格管理、营销、策划等多方面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是为旅游管理部门打造智能的管理平台,提升管理能力。“互联网+”旅游系统实现了同第三方系统的数据交换及后台数据智能统计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借助技术手段,促使景区资源的合理安排、整合协调、动态监管,发挥其对旅游信息公众化服务、行业规范性指导,通过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促进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将进一步由被动处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蓬莱旅游服务水平,拓宽蓬莱旅游对外宣传途径和渠道。
三、顺应时展,蓬莱成立智慧旅游公司
2015年,蓬莱市抓住“互联网+旅游”这个发展机遇,由旅游度假区管委牵头组建蓬莱智慧旅游有限公司,以新思路、新形式服务更多的消费者,促进蓬莱旅游发展。智慧旅游有限公司顺应“互联网+旅游”及移动设备发展趋势,依托蓬莱市强大的旅游产业资源和浙江深大的技术优势,主营旅游产品投资及运营、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业务,运营涵盖B2C与B2B端的区域旅游目的地电商平台,命名为“智游蓬莱”。平台以蓬莱阁景区和八仙过海旗下景区为中心,整合蓬莱当地及周边其他优势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单品、度假产品、线路产品、旅游攻略,打造蓬莱旅游目的地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蓬莱市旅游品质,最终实现游客游前游中游后的过程全覆盖服务。同时,通过该平台全面整合域内旅游资源,加强行业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推进蓬莱旅游产业智能化水平。O2O服务系统其实是整个平台中最庞大的系统。简单地说,它就是为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游客到了景区的售票处,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直接网上订票。游客到了景区的出入口,就可以用二维码门票扫码进门。到了景点,可以用手机进行导游。所以,线上结合线下,在目的地处就为您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制定特色旅游商品,开展个性化服务
自2015年8月智慧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已经采购蓬莱及周边景区门票52种,酒店产品23种,跟团游精品线路9条,设计自由行套餐18条,旅游特色商品50余种,餐饮类产品5种。同时与在线OTA分销商、平台模式分销商合作,已经开设天猫蓬莱旅游官方专营店、淘宝蓬莱旅游官方店、去哪儿网官方旗舰(门票)店、去哪儿网官方旗舰(度假)店、百度直达号和同程、携程、美团、驴妈妈直营店,并建设自建渠道,打造蓬莱旅游电子商务网pc端和手机端预订平台,加大在微博、微信的宣传力度,开设“智游蓬莱”微信服务号,架构电商预订平台,使游客轻松在线预订产品。设立客服部,负责各渠道店铺的在线服务,引导客户达成产品交易。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去哪儿网官方旗舰(门票)店完成22万元交易量,通过微信支付立减10元活动,“智游蓬莱”微信预订平成12万元交易量。可以说,智慧旅游有限公司为蓬莱旅游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其实“互联网+旅游”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服务的智能化。要逐步建立智能服务体系,让游客进入景区就能体验到智能带来的方便快捷,比如随时利用无线网络,享受网上购票、购买纪念品等服务。现在蓬莱阁景区的电子导游就是一种体现。二是营销的智能化。电商可以销售有形商品,也可以销售服务。新媒体优势很明显,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覆盖面广,往往呈现一传百、百传万的爆炸式传播效应。要加强投入,招揽储备人才,不断推出旅游资讯、图片、视频,吸引注意力、聚拢人气。三是产品的智能化。要积极开发智能化旅游产品,增加现有产品的智能属性,这种属性对年轻市场很有吸引力。比如欧乐堡的4D影院,游客能够随着画面上天入海,感受震动狂风,体验新奇,吸引力强,效益也非常好。
随着蓬莱旅游智能化的发展,对于来蓬游客而言,可以让其获取旅游全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实现出游前的信息查询、合理线路设计、旅游预订、门票及优惠券的获取、智能导览等价值。对市民而言,可以享受交通、游憩、休闲等多种系统信息共享的价值。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可以获取旅游电子商务、营销、行为追踪、数据统计及挖掘等价值,可通过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对接,减少供应商的工作量。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获取行业市场监管、旅游信息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与协同运作、旅游目的地营销等价值,实现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政府可以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优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形成产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保伟;“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探析
《江苏科技信息》 2015年30期
[2]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服务业重构问
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26期
[3]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
学刊;2015年07期
[4]江金波;梁方方;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
我们知道彩电行业正在经历20年来变革最激烈的一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业互联网化,进入信息对称的时代。
2、IT企业进入,加速商业模式的转变。
进入抢互联网的入口的时代,从抢终端到抢用户。
3、产品上,回归本质。
4K爆发,高画质、大板化、内容、操作系统成为竞争焦点。
4、消费者用户形成M型社会趋势,高富帅、文艺青年、土豪、屌丝等四象限群体区分形成。
5、刺激政策结束,市场结束了高增长。
对于未来3-5年行业可作以下判断:
1、电视硬件结束高增长,内容服务井喷式增长。
一方面,TV硬件是成熟市场,低增长是常态,今后的彩电行业主要靠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彩电行业硬件平均毛利率会有所下降。
2、在家庭互联网越来越得到巨大发展的未来,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而转型成功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
(1)平台收入,平台贡献利润为总体利润的25%。
(2)基本用户数,日活跃用户数达到500万以上。
今后内容的服务会增长,会超过硬件的收入来源,成为彩电行业未来新的利润增长模式。
3、家电行业渠道发生剧变,“社区体验+O2O”是方向。
二、创维的策略
内容致胜、用户体验为王构成了我们对用户的双价值营销,一方面是产品硬件的价值,研发销售之后实现了硬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用户和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之后,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我们对用户和消费者在购买硬件之后的巨大价值的挖掘,这是无穷的,是彩电过去千亿级规模大10倍的万亿级的市场容量。
(一)竞争导向——消费者体验导向
1、满足消费者认为重要而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无线互联网、wifi、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的多屏互动。
2、应用场景搭建。这是未来用户消费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双品牌:创维+酷开
创维为应对家庭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将会采取双品牌的策略,在原有创维品牌的基础上,我们去年9月份推出酷开牌电视,专注于互联网,在互联网消费群一族当中,我们用酷开牌来锁定我们的消费群。同时我们认为电商只是渠道,当然它的交易效率高,这几年从政府到市场都很关注,因为它是在一个渠道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家庭互联网,电商不是关键,硬件通过家庭互联网给予消费者良好的体验,这才是未来家庭互联网的一个关键。
4、工业精神与互联网精神的融合
我们也认为硬件制造厂商的转型应该把工业精神和互联网精神相融合。消费者、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我们通过跟消费者的互动来拥抱互联网。
(二)用户价值的运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价值产生的效益只占小部分,更大的效益来自用户的消费需求转变。从一部电视上来看,过去我们的电视仅仅是收看电视台的节目,但是在家庭互联网时代,看节目也会改变,用户和消费者从免费到付费,自主选择的商品需求会越来越普遍,再比如以前仅仅看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到现在的游戏等等。
未来我相信电视这块大饼一定会是电商和商城的电子商务的终端和入口。
对用户价值的运营我们觉得有四点必须要做:
1、站在用户角度,准确充分地构建家庭互联网用户使用场景,基于用户场景开展产品的定义、规划、推广和服务,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2、建立用户管理机制,建立用户与企业互动平台,聚合用户需求,快速解决用户痛点,充分尊重用户意见,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
3、三大关键:用户体验、快速响应、粉丝经济。
4、用户价值运营模式:硬件——软件——服务——口碑。
这是创维原有的通过硬件、系统软件服务以及口碑来开展用户价值运营,这是一个近况,而且近况的储存量非常之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用户价值运营的营销战略
1、开展用户互动与运营。
第一是强化酷开论坛相应板块的建立、维护、运营。第二是强化创维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定位为对用户实时感知、多点双向、对话连接的互动平台,并打通用户服务环节、提供诸如自我排障等服务,优化电视派等APP,为用户提供深度服务。第三是通过二维码实现线上线下对接。
2、消费者需求洞察。
充分利用论坛、公众平台、开发者大赛等,掌握用户轨迹,让用户进行需求反馈,挖掘用户内心深层次需求,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设计研发。
3、提升用户体验。
硬件极致化、软件迭代化、用户互动自传播。每月迭代升级,粉丝共同参与开发,让讨论电视设计成时尚。
4、内容运营。
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当下,“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制造4.0,甚至第四次工业革命等这些概念铺天盖地的大量信息以爆炸的态势增长,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汽车行业要做的首先是安静下来,认真地分析、踏实地做事,勇敢地实践。未来10年对中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
瞿国春(中国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中国新能源汽车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开发能力。官方将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研发的支持,并促进新技术在传统动力系统上的应用。在技术标准方面,对于行业亟需、但短期内又无法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将支持先行制定“团体标准”,以引导行业发展。
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发展多层次的电动车。应首先发展百姓买得起,使用方便的小型电动汽车,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不同层次电动车。
此外,展会同期还将举办2017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7深圳国际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士论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大会和2017中国智慧城市及智能制造标准与应用论坛等多场顶级行业论坛,各界主管和行业大咖共话产业未来,必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抓住新的发展风口,引爆“智能时代”。
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伴随着新型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高速数据传输等新兴技术突破及广泛应用,以智能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积极行动,去年9月联合推出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终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等等;以此培育打造智能信息产业,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物联网概念实质演进规律挑战机遇
【Abstract】 Based on deep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the paper argued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 connected to physical objects”. After the retrospect on evolution history and intrinsic rules of Io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oncentr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gener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key technologies, it disclosed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encountered by IoTs in fu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hich implications to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oTs);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Evolution Rule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世界范围内看,2009年以来,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战略与相关行动计划,标志着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在经过早期的宣传“热潮”之后,其发展正渐趋理性与务实。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对物联网内涵实质、发展规律、挑战机遇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上,仍然存在许多含混不清的认识,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观点。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加速物联网推广应用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概念与实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的Ashton于1999年提出的。当时的定义是:把任何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研究报告,给出了对物联网的明确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3]。
我国著名物联网专家、中科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中的“物”应该是“Anything that can be connected and would benefit from being connected will be connected”。意即物联网应该是把一切有用的且能连接的“物”连接起来,而不是万事万物。邬贺铨院士进一步指出: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面向特定任务来组织的专用网络(VPN)。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4]。
总结起来,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对物联网的认识,主要有三类观点,其中主流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是“网”的观点,即将物联网视为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或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强调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自然演进,是将作为物理实体的“物”接入了互联网。第二种是“联”的观点,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强调物联网的关键在于物物“联接”,强调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从而将无线传感技术、近场通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与互联网技术相并列的信息技术视为物联网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第三种是“物”的观点,强调通过物联网联接起来的“物”应具有独特的特征,即能够自我感知或感知“他物”(对象或环境),能够与其他“物”相通讯,能够自我控制(自动化)或控制“他物”(智能化),即不仅能够实现“物感”“、物联”、同时也能实现“物控”。
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实质应是“物”,“联”,“网”三者的结合,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连接到物理对象的智能信息网络”。这个概念有四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信息网络,但这里的“网络”是指将所有物物相连、人人相连、人物相连并形成网络(即非“点对点”连接,而是“多对多”连接)的情况都纳入了“互联网”的范畴;第二,物联网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及人与物品之间,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通讯扩展到了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第三,物联网依托的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它一方面可以对接入物联网的各类“物”(物理终端)进行实时监测、智能控制与自动操作,同时它本身又具有自我配置、自我优化、自我修复与自我保护的功能,属于一类智能网络;第四,接入物联网的“物”是一类特殊的物,是具有“智能”的物理终端,应具备物感、物联与物控的功能。按照上述比较严格的要求,接入到物联网中的“物”实际上接近于一个“微型智能机器人”,微处理器相当于它的“大脑”,信息接收(传感)器、信息发送器相当于它的“五官”,动作执行器相当于它的“四肢”。与过去不同的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巨大进步,今天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极小的物理载体上集成这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