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

第1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戏剧;保护与传承;大学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日,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展开对戏剧的调查研究。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强调要加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戏剧的保护与传承。戏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所有人的力量,大学生是有为一代,肩负着戏剧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如何让大学生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戏剧,是当今亟需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大学生为例,提出一些思考。

以生源地为背景, 激发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加强对戏剧的保护与传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分布广。他们来自四川、吉林、广西、安徽、湖南、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山西、湖北、上海、北京、辽宁、福建、重庆、宁夏、甘肃、黑龙江、广东陕西、天津等等多个地方。大学生的家乡都有丰富的戏剧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知道的地方戏剧种有几十余种,其中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秦腔、沪剧、锡剧、扬剧、淮剧、川剧、吕剧、赣剧、二人转、河北梆子、晋剧、傩戏、花灯戏、汉剧、粤剧、楚剧、苏剧、花鼓戏、上党梆子、闽剧、滩簧、徐州梆子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戏据略知一二,其中家乡戏就是他们早已耳闻的,抓住这个点,逐渐引导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远比空洞说教的戏剧理论有吸引力。

以大学生戏剧节目为平台, 激发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加强对戏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展现大学生戏剧才能的平台越来越多,诸如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等等。通过此平台选拔出的优秀戏剧人才、戏剧作品对保护戏剧、传承戏剧有着助推的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剧目亮相,比如,“2013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获奖剧目《常规与例外》,此剧改编自德国最具震撼力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个商人企图霸占石油并虐待替他带路的向导,并杀死了一路上为他载重并好心给他水喝的苦力。而当苦力的妻子和商人对簿法庭时,法庭的判决却是商人无罪,并冠冕堂皇的拒绝苦力家属上诉的故事。再比如,“2014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获奖剧本《江城子-董生中举》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原创话剧,用历史人物的境遇,来展现当代的社会问题。该剧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富于创意的主题进行艺术构思和演绎,通过剧中男女角色的移魂换形、贫富境遇的悲欢逆转、人望的矛盾争缠,试图对俗世流行的名利欲念,予以辛辣的讽刺及恳切的批判。在历史反思中观照现实,具有传统文化气质。

课堂与课外,双管齐下, 激发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加强对戏剧的保护与传承。课堂上:对于非戏剧专业的学生,开设与戏剧方面相关的通识课;对于戏剧相关专业的学生,重视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堂外:建立校园剧社,有机会自演自唱;学校组织戏剧活动,如请学者做讲座;开办公益讲座、演出、曲社活动、兴趣班、培训班;关注与戏剧相关的传播渠道;关注戏剧电视娱乐节目――关注中央台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等等,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 陕西台的秦之声,辽宁台的明星转起来;开办戏剧网站,开展多层次网络交流;创作戏剧与有关的纪录片;让戏剧演员来校园演出,比如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邀请了著名艺术家白燕升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白燕升以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再加上出色的主持功力,让讲座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制作有品味的宣传片,有组织地为学生播放;借助传媒与网络,将经典戏剧唱段的普及活动范围扩大;延伸戏剧产业,比如动画戏剧。

以校园剧社为平台, 激发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加强对戏剧的保护与传承。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指引下,校园剧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大学生保护与传承戏剧的主力军。全国上下,每所高校,兴建剧社,发展甚好。校园剧社演出以反映大学生的生活为主,其观众也多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员与观众能产生共鸣。校园剧社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其社员在剧目排演过程中,可以接受从演员、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艺术管理等各方面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将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先锋话剧演艺协会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立足校园,面向同学和社会传播高雅文化艺术的文艺社团组织,旨在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营造人文校园气息;邀请戏剧专业老师和专业演员们举行讲座论坛;与社会戏剧等组织联欢互动,提高会员们对戏剧的认识和戏剧表演的水平,丰富会员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与三十余家企业合作,体现戏剧的实用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传承与保护:青年大学生戏剧审美意识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WYB201419。

作者简介:郑小琼,女,汉族,1983年10月出生,四川绵阳人,研究方向:巴蜀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红.朱栋霖.李斌.曹南山. 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

[2]刘达丹. 论戏剧年轻观众群的传承―――以川剧为例分析戏剧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J],四川: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第2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摘要】食品文化艺术节是许多食品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它以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食品文化为奠基,以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来阐释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艺术的可造性。本文对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现状以及打造品牌的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 食品文化 艺术节 现状 对策

1 前言

我国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食品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世界食品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地方和高校都纷纷开展各种主题和特色的食品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内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弘扬中华传统食品文化,倡导新的饮食观念和消费观念。食品文化艺术节是以制作、展示、品尝、观赏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活动。地方和高校举办的食品文化艺术节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本文重点从高校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目的和意义着手,分析当前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提出办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建议。

2 举办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意义

食品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和实践对创造良好的食品文化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品味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效保护和弘扬中国食品文化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它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否,吸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出现文化殖民的倾向,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食品文化保护和弘扬更无从谈起了。中国食品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千变万化,题材覆盖上下五千年,包括茶文化、酒文化、社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食品文化思想深刻,传统内容和题材非常贴近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2)拓展学生素质,丰富校园文化

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检阅,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检阅,甚至为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食品文化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展示了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食品文化艺术节既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松心情的空间,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弘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们受到一次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在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有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所有的这些都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

(3)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

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定位是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服务企业。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是面向全校师生,在校内影响巨大,这不仅扩展了院与院、院与系、系与系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院系的友谊,提高了院系的办事效率。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的理念,与许多企业进行合作,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和益阳华葛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长沙好韵味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院企合作成果展,这不仅增强了院系与企业建设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双向交流,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食品文化艺术的举办,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宣传等栏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学校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加了学校学院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学校和学院的快速发展。

3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

在全国各类高校中,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高校为数不多,像农林类大学以及含有食品类相关专业的大学有可能举行食品文化艺术节,像文理类大学很少有食品文化艺术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所以,食品文化艺术节虽然对于某一所食品院系来说,其活动版块繁多,内容丰富新颖,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举办的食品文化艺术节,结合时展的步伐,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极高,在校内已是鼎鼎有名的校园文化之一。但在建设和发展中的食品文化艺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食品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院系只注重食品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食品艺术文化的建设。食品物质文化建设只是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一个物质载体,一个外在的标志。建设食品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的学校把食品艺术文化单纯的理解为发展娱乐文化,疏忽了食品文化艺术的内涵而使得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也是食品文化艺术节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现在教育的功利色彩和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还仍然有市场,艺术教育,实践教育还显得相当薄弱,这都显示着文化观念的滞后。

(2)从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容来看,因循守旧,缺乏时代气息,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底蕴低俗。活动内容和形式常惯用上一届的固定模式,将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容上还是少则又少,而更多的是娱乐内容型内容多,知识型、思考型的内容少;活动名目多,但真正有吸引力的少。大家都在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有的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而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缺少对学生追求高雅食文化的引导。

(3)从食品文化艺术节举办方来看,当前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只是单单有一个院系来承担,院系又由团总支学生会来分担。由于参与主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人员少,力量凑不到一块,导致食品文化艺术节的规模也上不去,内容自然而然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单一的举办方经费来源甚少,活动的持续时间不长,没有达到食品文化艺术节特定的效果,校外影响力不大;单一举办方的领导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盘掌握全局,有时候不免会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可以看出,现今的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举办实力是非常单薄的。

(4)从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社会影响力来看,食品文化艺术节建设忽视了网络文化的作用。食品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在校园,不是在地带繁华的市中心、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因此校外的观众知道的少之又少,同类学校也杳无音信,这对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难以把自己特色发扬出去以扩大本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提升本校在同类院校的地位。若将食品文化艺术节借助网络的丰富、快捷、开放等特性这个平台,将会深深的影响着一大批青年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为打造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广泛可知性、深度影响力增加亮点。

(5)从后勤服务来看,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周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活动的头等大事,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扎扎实实地抓好食品文化艺术节中的后勤保障工作,防止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后勤保障工作可是说是搞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前提条件,但有些高校对此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致使食品文化艺术节开展不畅或是无法进行,特别是有些高校的食品文化艺术节涉及到厨神大赛活动版块的刀切、油炸等工序时,后勤保障更显得很十分必要了。

4 如何开展好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以及我们自身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经验,我们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来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

(1)要积极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理论研究和探讨,对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发展规律和操作规律加以总结,已建立有效地导向机制,不使食品文化艺术节表面化、现象化、形式化,要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内涵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贡献。

(2)要抓特色,食品文化艺术节内容要广泛新颖。一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重点抓住几个特色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一年一度“食品文化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一届都迎合时代气息,创造性结合企业元素,以“学生参与为载体,以食品文化为内容,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院形成了“以学习食品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实践职业规范”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活动,弘扬了健康向上的特色食品艺术文化。在校内已是赫赫有名,在校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3)建立健全有关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特别是奖罚制度,要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则的约束机制,积极调动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参与的兴趣。

(4)加强完善高校食品文化艺术的领导组织机构。校院系的相关领导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活动的组织机制的构建与运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作用,采取高校联合,高校与媒体联合,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手段,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有序、有效、长久开展。

(5)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品味的食品文化艺术节。食品文化艺术节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校园文化决定了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另一反面,食品文化艺术节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打造和传播校园文化,让食品文化艺术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品牌,从而扩大食品文化艺术节在社会的影响力,达到众多院校共同关注的效果,更加有利于把食品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分享的高品质学生艺术活动。

(6)加大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投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的条件。就目前来看,加大食品文化艺术的投入主要包括经费、场地以及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开展。

(7)提高学生参加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活动的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运用奖励制度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食品文化艺术节达到高校全员共建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9)加强后勤服务的保障措施,首先从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其次在活动过程中,针对活动现场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都要事先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备用灭火器、水枪以防火灾发生,临组医护小组以备意外伤害之需,可以由校院学生干部组建文明督察队来维持现场秩序,以保证食品文化艺术节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食品文化艺术节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之一,它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立足现状、把握意义、采取措施,定能办好食品文化艺术节,打造高校一流的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诗苑.透过文化艺术节浅析高技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53.

[2] 许再根,刘亮.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

第3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古筝教育

[作者简介]马凌(198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2-02

一、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瑰宝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诸如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摄影、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树立美好理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要了解、热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等,提高民族艺术素养。(2)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素养。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3)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人们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我本质力量。

2.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器乐中,古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早在秦朝就已开始流行。历代更有数不清的关于筝的诗、词、赋,都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古筝文化。古筝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两个字,便是“仁”和“智”,所以又被称为仁智之器,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古筝被喻为“中国的钢琴”,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古筝教学范围仅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开展古筝教育的意义

1.符合高校艺术教育文件精神。2004年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中,第二个“一”指出“学校应开设一套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教育课程”。具体要求为: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逐步加大文化素质选修课中艺术类选修课的比重,并且记入学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筝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易学又好听,价廉又好学,值得在高校推广和传承。

2.对大学生益处多。第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开展古筝艺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不少大学生学习古筝之后发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敏锐了,对美的鉴赏水平也提高了。

第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优美的琴声给大学生带来了愉悦感,激起了学习兴趣。但是单纯的兴趣不够稳定,容易转移,碰到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会造成学生疲劳和厌倦,练琴的热情逐渐冷却。练习一首新曲子,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左右手协调配合,把握节奏,纠正音准,调控演奏力度。学生从不会弹奏到弹熟弹好,需要上百次的练习,每一次练习就好比是一次挫折,不断的挫折中必将磨炼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古筝在民族乐器中是最易学习的弹拨乐器,成人基本上学习三个月就可以演奏简单的乐曲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模仿和分析能力,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弹奏完整的古筝乐曲,特别是古筝名曲,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9~23岁,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情绪和情感处于“疾风怒涛”式的狂放期,要承受来自身体、情感、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古筝古朴、典雅,音质柔美,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的弹奏中变得恬静,在悠悠的琴声中逐渐摆脱烦恼和烦躁。

三、目前高校古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古筝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等还都不尽如人意。要逐步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为主、素质教育讲座及艺术社团活动为辅的教育体系的主导思想。高校古筝教学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变高校现有古筝教学的现状,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2.认识存在偏差。(1)学校忽视。古筝教学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经历了停滞—发展—退潮—再发展的阶段,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古筝课程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没有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重视。(2)学生偏视。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喜欢欣赏古筝乐曲,而对古筝枯燥的技能训练不能坚持,认为古筝必须从小练习才能弹奏,不了解古筝是简谱教学、弹奏简单,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学习起来还不算太难。

3.教学条件有限。(1)集体授课。高校中非音乐专业古筝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采用的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2)古筝数量不足。教学用筝一般仅有8~10架,所以选修课要规定选习的人数,通常限选1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古筝学习的要求。教学选用的古筝一般为练习筝,演奏效果较为僵硬。(3)教学设备条件欠缺。古筝教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改造而成,教室缺乏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摄像头、同步播放电视、节奏器、音响等教学设备。

4.师资队伍缺乏。当前高校的器乐教育师资缺乏,且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能够开设古筝课程的教师就更少,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加上学生对古筝缺乏了解、兴趣不足、费用不支、学习有难度等,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偏少。

四、高校加强古筝教育的对策建议

1.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高校要确立古筝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地位,结合古筝教育的特点,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给予古筝教学以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以更好地指导古筝课的教学。

2.定期开展古筝教学的宣传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古筝名家来学校讲学。(1)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弹的特点。古筝为五声音阶的定弦乐器,共有21根琴弦,按音区划分为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共5个音区。除倍高音区只设有1(do)外,其余每个音区都有相同的1(do),2(re),3(mi),5(sol),6(la)。发声时只要手指放对琴弦的位置,用正确的指法拨动琴弦即可发出乐音,而不要像二胡等拉弦乐器需通过拉弓发出每个音高。(2)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学的特点。大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接触过简谱,古筝是民族乐器,选修课一般便用简谱教学,相对于难度较大的五线谱教学,学生更能接受。(3)讲座当场演奏,树立榜样。邀请古筝名家当场演奏,或者邀请一些上过古筝选修课的优秀同学来弹奏,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学筝的信心。

3.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古筝课程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学生对古筝艺术的需求。当前从事非艺术类高校古筝教育的教师不多,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或者外聘的方式增加古筝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古筝艺术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建议高校可以去除一些选择人数相对不多的选修课,增开古筝选修课。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如导游、文秘、小学教育等)的不同要求,把古筝课纳入必修课的教学体系中。

第4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致使大学生宿舍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学生自身完善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生活。现阶段,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大学生宿舍等同于“网吧”,进而促使学生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第二,90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所以致使大部分大学生在宿舍中以自我为中心,进而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1]。由此可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概况

2.1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宿舍文化主要是以大学生宿舍为场所,所有宿舍成员在进行活动(如学习、生活以及休息等)时,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而狭义的宿舍文化则主要是指所有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该活动所外化出来的精神面貌等[2]。具体来说,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表层宿舍文化,即宿舍内部卫生状况和设施保管状况等等;第二,中层宿舍文化,即宿舍学习制度、生活制度以及道德行为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最后,深层宿舍文化,即所有宿舍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以及精神面貌等状况[3]。总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包括环境、制度、行为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2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其温馨与自在程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温暖的第二家庭会促使大学生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沟通即交流氛围,进而为有效沟通奠定基础。第二,有利于有效规范大学生的各种行为。宿舍作为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积极的精神面貌会促使宿舍成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消极的精神状态也会导致宿舍成员走向消极。例如,宿舍6人中有3人都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整个宿舍的文化也将与网络有关。以卫生管理为例,如宿舍中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卫生且在值日过程中保持负责的态度,那么,在无形中也将规范了其他人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表层宿舍文化。最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3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3.1宿舍管理模式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

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各学院学生处和后勤处两大部门负责执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宿舍管理队伍素质低且管理权限受限,导致宿舍管理在育人和服务方面缺失,进而直接导致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缺失。另外,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的主要人员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这就更降低了学校对宿管员素质的要求和权限的扩大,进而使得宿舍文化建设缺乏协调和统一性。第二,生源在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较弱,进而导致管理方法和效果难以促进宿舍文化的建设。例如,对生源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强制性教育为主,其不仅无效且具有反复性。

3.2宿舍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以大学生的作息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为主,即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目前仅以表层宿舍文化和中层宿舍文化为主,而对于深层宿舍文化的建设是非常缺失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内容的单一直接导致宿舍文化建设形式的单一。例如,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形式主要是卫生管理为主,其所表现出来的娱乐活动也是比较单一的,其中以游戏为主。由此可见,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何等的重要。

4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4.1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为有效发挥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功能,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宿舍管理理念,进而将宿舍文化建设层次从中低层转为深层。第二,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例如,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明确宿舍管理人员的权责,尤其是明确其工作内容,进而促使其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指导。第三,扩大宿舍管理人员的权限。例如,将生活服务、思想教育以及安全保障等作为主要内容逐步下放到宿舍管理人员手中,进而发挥宿舍文化建设的实际效用性。最后,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例如,学校可以以积极分子为重点培育对象,具体实施时,先让预备党员到社区内进行锻炼,然后在各个宿舍楼层分层建立党小组,楼栋则建立党支部,进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学生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另外,其主要的内容则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学生谈心、开展后进生帮扶、学生文化教育工作。

4.2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设深层宿舍文化,进而改变现有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例如,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文化建设。第二,丰富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美化设计大赛、剪纸艺术大赛以及叠被子大赛等等,除此之外,还可进行知识竞答活动或寝室空间趣味运用会等等。例如,“大学生宿舍文化月”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类高档次、高品味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4.3整体设计全员动员部署社区文化艺术节

为进一步建设体现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宿舍文化,学校还应展开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的部署,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相关人员应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宿舍,美化宿舍,进而为建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宿舍文化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二,在建设过程中,应通过人人动手、人人维护的方式来共同建设宿舍环境;最后,还应通过评比、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找差异和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所存在的宿舍管理模式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以及宿舍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即转变宿管模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整体设计全员动员部署社区文化艺术节。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优化大学生宿舍文化,希望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宁.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改进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27):74.

【2】李丽琴.浅谈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4,11(24):46.

【3】卢文珺,解宁,房逢立.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科技视界,2015,6(14):131.

第5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2008年,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对某理工类大学中10个学院23个自然班的76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工科学生394人,占调查人数的51.44%;理科学生105人,占调查人数的13.71%;文科学生139人,占调查人数的18.15%;经管类学生88人,占调查人数的11.49%;艺术类学生40人,占调查人数的5.22%。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文、史、哲、琴、棋、书、画等方面的爱好在上大学后得到很大进步的比例并不高,一般都没有超过15%,即使算上“上大学后有所进步”,也仅有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爱好接近50%,其它琴、棋、书、画等方面的爱好都没有超过30%。在这样低比例的不利情况下是谈不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

在此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笔者在同年组织了一次总计1210名学生参加的艺术素质测试,其中文科生210人,理科生1000人;男生830人,女生380人。在此次测试中:音乐题共14题,有28个选项,仅有3个选项的答对率在70%以上,占总数10.50%;答对率在50%以上和30%以上分别有4个选项,合计占总数28.6%。美术题共15题,有20个选项,有10个选项的答对率在70%以上,占总数50%;答对率在50%以上的有4个选项,占总数的25%。笔者在测试中区别了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男生和女生,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相比较而言,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素养比音乐方面的素养要好,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略好,男生和女生在艺术素质方面没有明显区别,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艺术素质要好。

二、障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的浮躁心态以及弱化的人文氛围对素质教育工作的不良影响。

受市场经济冲击,在现实社会中在一定层面上存在一种浮躁心态。在这种浮躁心态的影响下,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被极大地功利化了。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受到人们极大的尊重,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民众都希望高校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社会民众有这种期望本是好事,可有效推动高校办学事业的发展,但问题在于在这种期望的作用下,人们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就降低了。此外,在以“奔小康”为主旋律的今天,对经济条件的追求耗费了人们过多的精力,人们无暇顾及传承特色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给子女,对特色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忽视使特色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导致社会人文环境被大大地弱化。

这些都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在高考指挥棒和社会民众的期望的双重因素作用下,高校也就只能将资金、精力更多地投入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科研工作、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所必需的硬件设备、文化场馆的投入则少之又少,将人文素质教育视为点缀,有它更好,无它亦行,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其重要性。

2.自小学至大学的教育机制不相协调。

从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的以考上大学为目标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机制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冲淡了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愿望和基础。在这种教育机制下,相当多的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呈空白状态。有些家庭可能会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对培养孩子的艺术品质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精力,但一旦升到中学,就会为升学压力所迫而放弃。而中学教育出于应试的需要,更是把艺术教育作为“辅德、益智、健体”的功能而一带即过,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缺少基本的艺术素质教育基础。这种一切以是否能考取大学为标准的功利化思想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对于为什么学习的“群体性”意识丧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厌学”心态。进入大学后,由于面临的考试压力的减小和可供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学生艺术方面的爱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艺术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但是由于起步太晚,缺乏自中小学阶段起的基础,又受到一切以能否很快学会专业技能并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的思想的影响,从未接受过艺术熏陶的学生一时间难以培养起艺术爱好,致使40―50%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在琴、棋、书、画方面“无此爱好”。

另外,从教育监管机制来看,教育监管机构以同一标准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又以同样的约束机制来管理大学的建设,这使得中国的大学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的,缺乏自己的特色,无形中影响了大学人文建设和文化底蕴的沉淀。大学在办学方式、办学思想上受到的过多约束使得大学的规划和建设只能中规中矩,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兼收并蓄,阻碍了思想的自由性。同样,大学的素质教育缺乏创造性和亦步亦趋也影响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3.文化艺术的普及度不高,作用有限。

第二课堂文化艺术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能够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素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1]但是实践表明,虽然第二课堂对学生文化艺术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作用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高校举办的一些艺术活动,如文艺晚会、唱歌、舞蹈、小品等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比较注重个人的艺术技能和表演能力,虽然起到了比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但是学生的参与度有限;其次,高校的艺术设施缺乏,专业老师不足,各基层学院在这方面的资源几乎为零,也限制了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2]

目前,各高校已陆续建成了很多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项目,像数学建模竞赛、汽车创意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以及与艺术相关的大学生艺术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不可否认,这些优秀的素质教育项目对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辐射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但对于这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项目,笔者却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会经常谈起。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科技进步,还包括精神建设。[3]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下,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教风带学风,营造高校人文氛围。

学风取决于教风,好的教风滋生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则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坏的学习风气。严师才能出高徒,如果教师能够以高的标准要求学生,选用一流教材,补充课下阅读材料,定期布置作业,强化考试和测验,学生很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学业,抓紧学习,消化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积极准备考试,学习风气就会正。良好的教风可以有效推动学风建设,进而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强化成才教育,激发求知兴趣。

素质教育是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实施教育的前提和核心。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自己对到大学来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他们才可能积极努力地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不会似“对牛弹琴”。笔者建议,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高校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特别要善于利用任课教师、辅导员的身份,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理想教育,引导并转化学生的理想为其求知的动力,在有意无意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3.重视大众教育,推广文化艺术在高校的普及。

高校在追求素质教育项目高质量,效果高显示度的同时切勿忽视大众化这一重要因素。高校必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全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更多的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把获取的人文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人文素养,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增长空间,高校要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与实施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毕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素质教育。

4.加大对场馆设备、文化设施的投入。

素质教育除了在思想上要唤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外,还必须在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下功夫,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尽管这两年来各高校在基础设施的营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相对于庞大的学生规模而言,素质教育基础设施明显不足,体育场馆、艺术活动场所、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所需场地等诸多方面都略嫌单薄。建议教育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大对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学生为本,以切实有效的行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2]尉天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认识误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陈平原.大学三问[J].书摘,2003,(10).

第6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艺术教育的重心是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和我们平常工作中定义的通识教育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是相互贯通的。它不但可以被视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在完成的目标和方法上比通识教育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

一、什么是大学生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艺术不仅净化情感,而且是检验人类精神幻想的直接尺度。美育与智育、艺术与科学不仅不是对立的,相反是相辅相成的,“学文绘画,以美益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正在进行的,并且是大力推进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加强艺术教育?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提高思想境界,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能在学校学好各自的专业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1.加强艺术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正是这一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加强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专业单一的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不宽,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比较突出,功利导向比较严重,忽视了艺术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3.加强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让大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1.艺术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生理基础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发展。艺术教育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重视被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脑“次要半球”的积极性去补偿“优势半球”的机能,从而进一步完善人的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

2.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并完善创新的人格品质

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它不但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事实证明,以上所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在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得到加强和提高。较高的艺术修养能让大学生一直拥有正确的、豁达的、理智的、乐观的态度,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努力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3.艺术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创新的知识底蕴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整体性、综合性的趋势,人们需要应对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等等都必须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加以统筹解决。很多新的问题往往在边缘学科或者是交叉学科之间发生,渊博的多学科综合知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这种文化知识基础单纯地靠专业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教育可以称为是超越时空地把社会连结起来的一个纽带,能够促进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全面地学习文、哲、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长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夯实文化知识底蕴,进而促进各门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起到促进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思维形式一般都是形象的,具有去同存异、直觉开放的属性,遇到问题采用类比、想象、夸张等思维方式。想象能力是创新精神的根源,想象与知觉、感觉、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人们进行创造性研究。

5.艺术教育能够积累大学生更多的创新实践

艺术教育不但有课堂教学,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然的、人为的或者是社会的对象,学会如何工作、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广泛地深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生活习俗的人群当中,学会跨文化交流与协作。因此,通过参加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自己向上的思想感情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从中找出新的问题,激发其创新精神。

6.艺术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营造创新的人文

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我们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教育系列活动,营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努力钻研、敢于创新的氛围,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一种宽松舒适的环境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开发作出贡献。

四、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艺术教育

加强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艺术教育是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艺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加强艺术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艺术专题讲座、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砥砺德行、陶冶情操、塑造自我、磨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绿化和整洁、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图书馆建设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治理好周边环境,提高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3.将艺术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第7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素养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等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才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更好地使校园文化源远流长。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尤其在大学还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以及发起组织的各种艺术社团活动等都提高和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不重视,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短缺的硬伤,使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就是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表现的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显而易见,学校可运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影响和培养人。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3.艺术素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教育可开拓思维,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潜能。艺术素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一些艺术,对于大学生的心灵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满足了年轻人对于自身天性的追求,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渡地带,它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校园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练多方面的能力,其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4.1 强化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艺术门类讲座,开设艺术教育选修课。像音乐知识、古典音乐欣赏、书法、摄影、绘画等讲座以及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合唱、美术鉴赏等课程,将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选修的学生,通过考核取得成绩,由专职教师组织实施。

(2)展开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着力培养艺术骨干。让艺术教师主动深入基层,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举办讲座、排练节目和指导文艺演出等。同时,还要面向文化艺术社团,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水准。像学生艺术类社团舞蹈队、剧社、模特队等,可以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开设声乐课和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展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理论赏析型选修课、艺术实践型选修课以及以艺术团为教育对象的艺术选修课。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历史、思想、形式和内容、风格与技巧、审美与评价的基本知识,获得艺术赏析的基本能力,理解艺术思维,建立艺术的文化观念及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观念,培养综合的实践、欣赏和艺术思维能力,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文化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4)加强科学研究,促使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它对高校教育改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解决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使校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以校训校风、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文化积淀的高度浓缩,它可以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方式,有利于形成师生们共同认识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营造和谐融洽、优雅的育人环境。一是室外环境建设。应注意发挥校园室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人际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真诚有爱、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人际环境建设,才能使这些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力军作用。在校社团的组织下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报告活动、摄影艺术大赛、模拟法庭、英语风彩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以及开展支教活动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氛围。

5.结论

总之,校园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它能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采用艺术讲座与艺术选修课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艺术教育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迎接到校园文化建设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澎,龚曙光.艺术产生概论[M].湖南出版社,1995.

[2]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穆艳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关系[J].长白学刊,2003(06).

第8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自198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迄今已二十余年。文件中曾明确要求 “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如今约有5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诸如《电影赏析》、《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基础》、《电影艺术概论》等相关影视教育课程,其成果不可不谓喜人;影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传播教育形式得以深入校园,亦不可不令人为之雀跃。但反观各高校影视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影视课程性质认识的误区

 

影视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地位。影视艺术作为影视教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其具有的诉诸于视听觉,兼容多种艺术样式,实现时空的有机融合等特点,决定了其具备着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涉及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许多领域,充分利用了人类传统文化及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其所能提够给大学生的内容相当丰富,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和改善学生知识层次结构,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领地。

 

当今社会已从读书时代步入读图时代,已从单纯的文字阅读进入以视听图像辅助文字表达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多媒体阅读,在前不久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调查中发现,年阅读图书在10册以上者占被调查者总人数不足一成,而通过网络阅读及以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为媒介的新生电子图书已成为现代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可以说以图书为代表的传统纸媒阅读时代已是昨日黄花。而现今我国在校大学生基本上就是在电视、电影以及电脑屏幕前长大的一代,光彩炫目的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恰恰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加之镜头语言本身相对于受众所具有的强势话语权,正是以授业育人为主要目的大学学科教学须详加利用的。

 

但相当一部分开设影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对影视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仍抱以往的影视教育观,视高校非专业的影视课程仅为组织学生看片子,写读后感之类,而不能正视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影响;或设置课程流于表面,视影视为之末技,多以无足轻重的选修课面貌出现,对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等疏于要求,这对于全面构筑学生视听思维能力及全面素质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确立影视课程以合理的学科地位,无疑是摆脱这一认识误区的首要工作。高校影视教育欲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势必要努力建构一个植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整的影视教育体系,即将影视教育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无可否认,影视文化业已成为当今文化构成的重要一环。从现今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已能看出影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跨越艺术的范畴,上升为哲学文化的范畴。因此,当今的影视教育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触及到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将影视教育作为大学通识类教育加以认知,将影视素质教育划分为四个层面,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其中涵盖了影视的社会影响、政策法规、影视节目创意及营销等;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它包含了影视节目对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冲击影响;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等;了解影视节目的劝服本质、广告结构等等。其实,素质教育兼具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两者,而在现今的大学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很难能寻求到如影视教育这样能将两者完美结合而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大学影视课程建设正应以次为突破口,依托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拓展,打破现有的仅在以中文系为代表的文科系所开设的局面,纳入到各学科院系大学生素质通识教育整体架构之中,全面实施。这一方面,可以加强文化艺术对大学生在艺术情操等的滋养熏陶,另外,也能把影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本身提高大学生在专业素养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影视课程办学上的窘迫

 

首先,由于各高校固有的影视教学教育观念以及对影视课程性质的错误认知,致使很多高校影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自觉中自我矮化,创新意识的缺失,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一以贯之的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欣赏影片”视为课程的主导内容,甚至作为唯一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观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流于影片浅表的感官刺激。教师缺少积极的主动性,课程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流于观影的形式,缺乏最起码的互动交流合作。这既不符合影视作为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的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本质要求,也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原则和目的。

 

其次,由于各高校将影视课程的边缘化,这势必造成了在课程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尤其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其本身就凝结着人类先进科技与艺术文化,影视艺术的展现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正因如此,影视教育的课程资金投入需要稳定且充足。然而现实是,在一些高校的影视教学中存在着设备陈旧落后的情况,一台电视、一台影碟机、几张划花的碟片就成了影视课程的全部家底,更不要说有固定的影视课程教室,往往需要借助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内容的展现受制于外在形式,本就是依托精彩的画面、音效等表现其内在的思想文化艺术内涵的影视作品限于设备的瓶颈,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讲授和师生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再次,缘于影视课程选修课的尴尬地位,师资配备、队伍建设便无法得到相应重视。即使部分院校成立了影视艺术、戏剧艺术研究机构,但仍无法掩饰影视课程师资整体性匮乏的现实。许多院校一般不配备专门的影视课程教师,多为对影视艺术有兴趣的教师兼课,这就造成了师资队伍难以形成梯队,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利于影视课程教学质量与研究水平的稳步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说,确立影视课程学科地位,是影视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的话。那么,提升影视课程装备,加强任课教师专业化和师资能力建设就是扭转当前影视课程落后局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高校在影视课程建设中首先要打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台碟机、几张影碟的落后格局,在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投入,维护和改善办学条件,购买配备教学急需的相关设备,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建设固定的影视课程专用多媒体教室。目前,许多综合型大学加大投入建设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新兴专业,而影视课程恰好可以利用和盘活这部分资源,摒弃以往教学中单纯放映、观看的单一陈旧教学模式,向确立选题、自主拍摄、互动评价等交互式教学转变。这样,高校在发挥影视理论探索和鉴赏评价方面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影响甚至引领影视创作上的潮流变革。

 

随着高校影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愈发凸显。开办影视课程高校在数量上不断增多,对影视课程的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影视教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的今天,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应在依托诸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影视专业院校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现有教师队伍加强相关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组织进修以及高层次学历教育等,尽快提升完善师资水平,从而提高影视课程专业教学质量。此外,在影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还面临着如影片选择等诸多问题。

 

影视艺术已过百年,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实际观片指导过程中,我们要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电影艺术作品的语言特征、拍摄水平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风貌,同时也要使其积累和提高审美经验及鉴赏水平,从而可以自主的欣赏解读其他电影作品。因此,择片在实际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择片在实际教学中是有章可循的。最好先以类型为选择的范畴,而后择其中优秀作品列为授课的备选影片。类型电影是依据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原则制作出来的。它广泛的涉及到题材、技巧、人物等影片内容形式的多方面特点。类型电影是电影商业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世界各国均有所体现,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循环往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影时,既要使其能对该类型电影有一系统的理性全面了解,也能对不同国别、导演在风格、语言、构图、主题等有着差异性的判读,同时,对类型化电影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有自主性的判断。

 

综上,新时期的高校影视教育课程应以艺术学、文学等相关学科承托,构建起我国高校影视教育课程整体学科构架,拓展和发挥影视教育学科的统摄能力,并以此延伸至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整体建设发展中。因此,作为影视教育工作者,努力完善影视课程本身的同时,还要迎接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新挑战。

第9篇:大学生文化艺术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 艺术教育 培养优势 就业前景 学科建设

一、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原国家教委在1989年和1992年先后颁布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艺术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出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及受越来越火爆的艺术高考影响,许多综合大学也开始兴办艺术类专业,但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师范院校相比,在综合大学开设艺术类专业显得有些盲目。中国内地的综合大学多是1952年全国院系第一次调整后,在原有的文理科院校基础上以学科扩展方式组建而成的文理学科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当时并不包含在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提出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从这时起,艺术专业才在综合大学里出现。因此,内地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普遍存在学科设置时间短、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有的综合大学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或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硬件,有的甚至为迎合就业增设热门专业等,但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学科建设并不能代替学术建设,其根源是综合大学现行的艺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缺乏艺术演出团体对学生表演技能的要求,又缺乏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具备的教育能力。

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许多艺术院校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成熟的办学经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如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高等艺术院校,学院在1995年就成为具有吉林省首批省重点学科的院校,学科建设水平一直位居省内领先地位,无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数还是省级重点学科数以及硕士点数,排名都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的前列,建院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各类型的艺术人才,涌现出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艺术家,师生共同承担了各类艺术创作、设计项目、国内外大型展演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学、科研和创作成果,在国内艺术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为加强艺术教育学科的建设还兴办了艺术教育学院,充分体现了从专门性高等艺术教育到通识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宏观架构,顺应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发展。2012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新的学科门类,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在综合艺术院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既可以培养艺术人才又可以培养艺术师资,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能成为从事艺术教育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

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

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

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五、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结语

综合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到既培养艺术人才又培养艺术教育师资,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综合艺术素质的需要。综合艺术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注重学生艺术教育普遍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方面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对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设计艺术,2002(1).

[2]吴文霞.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2).

[4]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中国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