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校;能源管理;对策
一、学校能源管理的状况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和重视学校能源管理问题,在探索降低学校能耗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师生的节能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付诸于实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学校能源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良状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十分紧缺,节约能源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我国很多学校能源用量十分庞大,有的学校对锅炉房、办公室等各个部门的水电消耗缺乏指标控制,学校“长明灯、常流水”等能源浪费现象突出,还有的办公室、实验室等不管有没有人在,空调、电炉常开,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此外,有的学校在建设和引进能源设备时,没有将长远的节能问题考虑进去,导致一些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一些线路超负荷运转,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浪费现象突出。
(二)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确保运行的关键,然而,很多学校都将学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业管理方面,忽视了节能制度的制定。学校节能制度不健全,缺乏学校节能制度的约束,导致学校各个部门为了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频繁增加各类电器等能耗设备,学校整体能耗增加了,并且学校能耗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能源管理难以为继。
同时,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能源管理往往交由后勤部门负责,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后勤部门在能源管理中也仅限于抄表、采购、维修等方面,对于学校各个部门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方面难以插手,能源管理缺乏实效。
(三)能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学校都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能源管理人员,有的学校聘用本校教师家属进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再加上缺乏专业性的培训教育就上岗,多数学校能源管理人员对能源管理缺乏深刻理解与认识,更欠缺专业性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掘、节能监管等知识,再加上学校能源管理工作量大,很多能源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求专业的能源管理问题。
二、学校能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我们就应该将市场管理体制引入到现代学校的能源管理中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树立起节能意识,能源节约从我做起,促进学校能源的合理运用。
(一)树立节能意识,杜绝能源浪费
能源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网站、校园广播、班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节能问题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节能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由于学校的很多设施的购置离不开校领导的批准,所以,要通过研讨会、播放节能宣传片等方式提高学校领导的节能意识,在一些能源设施的购置上,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添置,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浅行为。同时,提高校领导的节能意识,还可促进学校供水、供电、供气等陈旧设施的更换与维护,减少能源在传输中的浪费。
其次,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老师的节能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与之接触的学生对节能问题的认识,所以,可通过观看节能宣传片、写节能专题论文、部门能源用量控制等措施增强学校老师的节能意识,减少办公室、实验室等能源浪费现象。
最后,增强学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学生在学校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节能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节能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
(二)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能源管理确有实效
要想实现学校能源管理的有效运转,必须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的能源管理方式。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能源管理体制,从能源的采购、供应、使用,到能源的监督、清算,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并有专门能源管理部门和人员做好相应记录。
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实现定额管理制度。不管是办公室,还是实验室,抑或教室、宿舍等,只要是涉及到能源的地方,都要在近期能源实际耗用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额限制,对于定额以内的部分,学校承担能源费用;对于超过定额的部分,可以制定合理的能源超额管理办法,由使用人员承担部分费用;对于长期未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长期超额的部门或组织给予警告或处罚。而对于公共场所的水电能源则可实行装表计量制度,按照既定限值合理使用能源。
此外,还可明确规定各种节约能源的具体行为,如必须使用节水龙头、节水型器具和节能灯具;必须配备水电计量设施;浴室必须实行IC卡计费系统管理,按实际用水时间计费;绿化必须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应当使用中水或雨水;景观用水不得使用自来水等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培训,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对在职能源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学校能源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包括节能意识、能源管理能力、能源管理专业素养等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与安排,如节能意识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能源管理专业方面的培训,并安排监督管理学校各个部门的节能状况;能源管理专业强的工作人员可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采取各种措施负责降低学校能耗。
其次,招募节能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为学校能源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招募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性人才进行能源管理,尽量减少教师、领导家属管理的情况,并可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制度,合理估算能源管理人员为学校节约的能源金额,将节约的能源金额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能源管理人员,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能源节约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能源管理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校师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能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校园还会远吗?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树立起了节约意识,那么,资源节约型社会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陈彤宇.高等学校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
2012年工作安排
现将节能监察监测中心2009年节能监察工作总结和2012年节能监察工作设想报告如下:
一、2009年节能监察工作总结
2009年,在市发改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内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全体同志团结一致、解放思
想、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共同努力,自6月份第一批人员到位以来,紧紧围绕全市节能降耗开展各项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心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较好的完成了市发改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健全机构、整章建制,狠抓基础建设
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是市编办2008年9月23日以【2008】 中心成立以来,首先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抓起,制定了一系
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节能监察制度。如:《关于严肃工作纪律的十项规定》、《科室职责、室主任职责、室副主任职责、职工职责》、《关于印章管理的暂行规定》、《学习制度》、《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工作现场安全管理规定》、《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车辆使用管理办法》、《2009年度副科级及其以下干部职工考核工作方案》、《(重点用能企业,商场、酒店,公用机构)节能监察工作程序、节能监察基本要求及每类监察各10余个支撑规定和监察文书格式等》。目前还在制定和完善其它规章制度。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7月初,我们就制定了学习制度,下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通 (三)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基础档案
在中心成立初期,由于还不具备执法监察条件,我们就组织 (四)配合省中心,完成了对重点耗能企业跟踪检查等三项工作中指出的浪费能源行为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或节能强制性标准行为的整改情况等。在检查中,市中心主要负责对县区和有关企业的组织协调并参与现场检查,经过省、市中心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加上县区和有关企业的高度重视,顺利、圆满的完成了跟踪检查任务。
二是,配合省中心到“双百”企业进行节能工作现场督导。9月份,针对部分“双百”企业上报能源报告迟缓的问题,我们配合省中心对2009年未按规定给省中心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市热力总公司、××*发电有限公司、抚宁浅野水泥有限公司、昌黎淀粉有限公司、昌黎安丰钢铁有限公司 5家企业进行现场督导。通过督导对企业不能按时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提出了批评,并限时补报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三是,配合省中心核实“双三十”单位节能量。12月份,在省政府实施节能目标考核之际
,配合省中心对我市的“双三十”县区和企业的节能量进行了核实,为省政府完成2009年度对“双三十”单位的考核提供了数据支撑。
(五)开展节能执法监察,中心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六)、完成了其它工作
自7月份以来,我们还积极办理了原能源监测所的审计和移交,在办公室(特别是刘敬科长和黄曲波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长期拖欠原能源所职工的工资和三险一金。并向市政府上报了申请开办费,购置监测设备、办公设备、实验室设备,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的请示,市政府和财政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开办费已拨付到位,明年的人员经费支出、正常公用经费支出、专项公用经费计划已经预批。同时,在环资科麻玉红科长等同志的努力跑办下,省发改委给拨付的监察设备购置款年底前也已到帐。下一步我们将按政府采购渠道和有关规定采购节能监察办公和监测设备,随着中心的资金和所需设备的陆续到位,将为中心以后正常开展节能监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年底,我们会同市统计局联合对全市的用能企业,商场、酒店宾馆,公用机构等用能单位进行了调查和摸底,筛选锁定了明年市节能监察的对象,并组织中心人员编制了2012年全市节能监察(建议)计划,已上报市发改委(环资科)待下达。
另外,中心还积极参加了市里和委内组织的节能宣传周、歌咏比赛、市直机关运动会、干部作风建设年暨××*市三年大变样成果展览、委内值班等活动,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
二、2012年节能监察工作安排
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节能重点工作开展节能监察,确保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高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工作水平,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此,2012年度中心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执法监察,全面推进节能工作 (二)加强节能监测,提高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
加强节能监测,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要紧紧围绕全市节能工作重点,依法开展节能监测工作,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不合理的用能现象限期整改,通过监测,摸清我市主要耗能设备的使用效率及淘汰设备的情况。初步决定,在年内将对省和市当年不安排监察计划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测,监测的单位不低于30家。
(三)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 (四)加强用能单位管理,促使节能工作上水平
通过节能监察,督导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节能制度和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对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限额考核,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考核,加快淘汰设备的淘汰步伐,搞好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年内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我们将组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公用机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人员、统计人员、主管领导进行节能知识培训。另外,利用不同形式,在年内至少进行2次以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介。
(五)做好中心基础工作,打造一流节能监察队伍
我们要尽快配齐节能监察设备,完成节能监察监测中心计量认证(含实验室认证)工作;做好河北节能监察网站-××*版块维护、更新和管理,确保节能信息平台正常运行;继续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监测规章制度,改革创新监察处置方法,探索颁发节能工作合格证制度,研究制定市、县和市属各部门协调联动的节能监察工作机制;搞好中心和县区系统监察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严格执法纪律,打造一流节能监察队伍。
(六)同省内、外节能监察先进市开
展节能监察工作交流。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内部驱动机制 青岛啤酒
一、引言
近年,随着各种环境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会计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管理的视野,环境管理会计(EMA)是随着现实问题出现而诞生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美国环保局(USEPA,1995)依据管理会计性质将EMA界定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管理,涉及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UNDSD,2001)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组织内部决策和环境决策需要,对实物流动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识别、收集、估计、分析、内部呈报和使用。从上述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包括企业环境成本分配与管理、产品流程设计与定价、投资决策评价、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价值链管理等诸多内容。
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绿色消费主义等诸多外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落实和推进,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内部驱动机制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本文试图对青岛啤酒案例进行剖析,拟从其管理实践中寻求答案。
二、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实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 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 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 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 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环境管理组织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保障。公司管理组织的建立常常是各项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正由外部压力驱动下的“他组织”向内部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的“自组织”进行转变。企业环境组织机制的建立主导着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能力的基础(范东阳,2009)。青岛啤酒的管理实践也表明,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不仅使环境伦理观得以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也成为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落实的保障,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动更是其主要保障因素。青岛啤酒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写进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贯彻“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及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环境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层次进行培训,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实践获得了根本保障。
(四)环境管理技术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手段。技术创新在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青岛啤酒通过环境管理技术创新来实施和驱动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落实,通过环境技术开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技术创新也减轻环境负荷并改善环境生态。近年来,青岛啤酒正是通过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健全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不断效率大幅提高,使青岛啤酒不断创造“绿色红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X
参考文献:
1.魏洵.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在化工企业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业,2007,(9).
2.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里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国印,王动.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1,(1).
5.李瑞,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转换:对典型案例的讨论[J].生态经济,2012,(5).
作者简介:
一、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相结合,坚持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与加强管理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责任,依法行政,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7.9%、11%、6.5%、6.8%。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质量、安全、能耗、环保等指标约束作用。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对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建设用地和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责任制,认真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建规局、安监局)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排查,摸清落后产能底数。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将任务分年度落实到相关县区和企业。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对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区,实行项目限批到完成任务为止;对未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新的投资项目,依法吊销落后产能企业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
3、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
4、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26%。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二)推动重点领域和企业节能减排
1、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研究制定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办法,探索总量控制的具体方式和有效方法,明确目标和工作机制。加强用能管理,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和统计各县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原煤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县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区,实行区域限批,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统计局)
2、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建立完善的能评、环评配套制度,严格评审标准和程序,加强评审监管。严格能评和环评审查,对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过快、没有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区域和企业,实行能评、环评限批。未按规定开展能评、环评,或者评审未通过的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不准开工建设,有关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加强对县区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越权审批能评、环评的行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
3、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需求侧管理。按照能效水平对火电机组进行排序,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发电机组上网。开展发电权交易,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发电机组发电。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有序用电,发挥电力调度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调控作用,建立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供电局、供电公司)
4、加强政府和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办公楼及相关用能设备节能改造,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落实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禁止采购低能效产品,加强评审监督。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严控公车数量,加快淘汰低效公务车辆,严格公务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公务车辆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比例。(牵头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5、推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大力调整电力结构,积极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石油、天然气等在开采、加工中的节能减排管理。大力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6、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以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的工业体系,推动工业节能减排迈上新台阶。加强电力、石化、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深度治理,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
7、强化建筑节能。全面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尽快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强化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监管,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新建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牵头单位:市建规局、住建局)
8、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建设,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优化货运组织管理。全面推行甩挂运输和不停车收费。支持机场、车站节油、节电改造。加速淘汰老旧机动车和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牵头单位:市交通局)
9、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大农村沼气利用力度,到2015年,全市沼气用户达20万户,年用沼气160万立方米。推进节能型农宅建设,推广省柴节煤灶。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清洁生态养殖,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
10、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依法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下达重点用能企业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体系,将节能任务落实到分厂、车间和班组,加强考核监督,落实奖惩措施。要深入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按要求报送能源利用状况,实现能源计量器具达标配备,确保能耗限额全达标。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强制开展能源审计,限期整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1、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工程。积极推进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市、县区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要逐年增加。(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
2、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将榆神、榆横工业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榆神、榆横工业区管委会)
3、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实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提升现有治理设施,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重点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5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加快中水回用项目建设,回用率达到70%以上。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垃圾渗滤液处置。(牵头单位: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推动脱硝脱硫工程。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要安装完善脱硝脱硫设施,确保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所有火电机组全部实施脱硝改造。实施石油炼化、化工、有色冶炼、建材窑炉、炼焦炉、大型燃煤锅炉的脱硫改造。(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1、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全面完成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任务,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废弃物、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推动“禁实”向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建规局)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重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农业、服务业清洁生产示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工信局)
4、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利用。(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
1、科学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经过综合考虑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节能潜力,合理确定并下达了各县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见附表)。各县区要将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分解落实到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严格责任考核。(牵头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加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完善能耗统计方法,加强环境统计体系建设,提高氨氮、氮氧化物的统计能力。同时,把县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强化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县区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情况。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县区和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节能减排表彰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县区、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制定节能减排行政问责管理办法,对未完成任务、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统计预警机制,加强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跟踪监测和预警,每季度各县区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情况晴雨表。(牵头单位: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改委、环保局)
(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1、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将节能减排纳入年度科技计划,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节能减排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强化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研究平台建设,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基础研究和条件能力建设,组建一批省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2、加快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继续加大推广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探索节能技术评价认定体系,根据节能技术的共性技术特点,形成节能技术分类遴选、示范和推广的动态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1、贯彻执行价格和环保收费标准。按年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限额执行情况核查,对超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出台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企业的上网和价格优惠政策,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严格落实脱硫电价。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强化金融业节能减排服务。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实行鼓励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担保政策,引导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社会捐赠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对节能环保领域加大投入。(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分行)
(四)加快节能减排新机制的推广
1、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继续落实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加强能效标识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应标不标、能效虚标、虚假宣传等问题。加强能效标识宣传,提高消费者辨识能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部门:市质监局)
2、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引导重点用能单位积极采用合同能源利用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应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做大做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3、发展环保特许经营。鼓励采用BOT等多种市场化运营模式开展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的特选经营。要完善准入标准,规范招标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规范特许人和受许人的权利与义务,县区政府是城(市)镇污水、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特许企业是烟气脱硫脱硝的责任主体;要通过合同形式约束受许人的经济责任,督促受许人加强特许经营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五)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和检查
1、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公开曝光,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监察局)
2、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境监控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中、省、市环境监控平网。建立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3、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市、县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到2012年,县级政府基本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节能监察体系。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大气环境自动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中心。(牵头单位:市编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
4、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力度。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以及项目的审计、监察力度,建立节能减排监察、审计制度,规范节能减排运行机制。(牵头单位:市监察局、审计局)
(六)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关键词】智慧教学;实验中心;体系研究
一、引言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相互交流、信息处理能力的速度,促进社会发展。随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多种理念相继提出,这激发了我们对基于高新技术发展及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遐想――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灵活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人性绿色的服务理念。
二、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概念
1.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提出
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心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结合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对中心与教学、科研、管理甚至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基于深度的技术发展与分析,为学校工作提供更公平的资料共享、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更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更人性的服务理念。
2.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特征
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拥有丰富的访问渠道和手段。全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通讯设备访问资源平台。
来自全球的信息源。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舒适、低碳、灵活的学习环境。基于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结合低碳环保理念的设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模型
由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具体包括:
1.虚拟资源平台
这是一个资源广泛传播高校利用的虚拟资源共享平台,即所谓的虚拟馆藏。在美国,学生在校内图书馆登陆,可以直接访问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到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在我国,北京市海淀农业图书馆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开创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馆际互借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图书馆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此系统不但有公共的联合目录,也有共同购买的咨询资料库、期刊检索资料库、全文期刊资料库供各馆使用。中心的运行机构有专人管理,互借资料有专车送或用传真方式传递。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亲自前往其他图书馆,用个人的借书证借阅。
虚拟资源平台面是向全体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类的信息服务,如信息检索、权限管理、计费管理、智慧化交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等的一个联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各馆书目均可任意检索,全文数字资料统一,便于学生进行选择阅读,同时还推出咨询服务、讨论社区以及个性发展服务:组建专业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的队伍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类检索问题,设置虚拟社区讨论模块便于使志同道合的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提供一个与出版商直接对接的专栏推荐一些在此平台上发表且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文章,为有想法有兴趣有能力的未来作家提供机会。
2.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是基于Internet环境下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行为统一的虚拟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系统主要分为5个模块。
知识维护主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可操作的知识库框架和服务设施,其他教学资源均由它来组织管理。这样有利于将核心的教学领域知识分解为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形成网络结构。既便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方便教师将教学领域的知识有序地输入知识库。
教学测评主要用于出题、评卷、试卷分析以及提供教学建议的“虚拟考场”。其中包括:题库根据老师设定的考核目标、考核题型、及题目的难度系数自动生成试卷,系统根据考生的答卷内容自动生成成绩,并且通过智能化运算程序分析出考生个人的试卷答题情况,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阅卷的负担,也减少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教师备课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进行计划教学和编制教案。主要功能有:结合教学相关领域知识库和学生群体特性,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教学策略,便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另外,系统自动连通素材库,必要情况下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找到目标素材,并且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接口,使得能在多种多媒体软件下运行。
自主学习辅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首先,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性格测试结果智能化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同时系统内包含来自全球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然后,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智能产品如手机、ipad等进行远程旁听来自全球的课程同步教学。根据所学课程以及授课老师要求结合教学测评模块进行课程考核,若通过则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交流互助用于课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是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组成讨论角,用远程通讯设备组建讨论群。不论语音或是文字形式的讨论,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文字或是图表形式同步记录,便于用户对讨论过程的内容进行提炼。
3.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改变了以往由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高失误率、低效率等现象,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系统的管理体系。实验中心管理由系统维护、教室管理、学生管理、培养方案、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等模块构成。
系统维护有利于实验中心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在每天晚上机房关闭之前的某一特定时间自动清理计算机内非基本设置外的数据然后恢复到系统初始化状态下工作。
教室管理实现了对全校教室信息统一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各教室的使用情况。另外我们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上360度教室实景观看。便于学生们寻找自习室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不打扰老师上课。
学生管理结合安卓操作系统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进行授权,学生通过设定用户注册信息登陆校园内可利用的任何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在实验中心进行资料查询、课程的讨论以及教室、座位的预订和退订、还可以利用身份认证进行考勤识别。
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主要为排课、科研过程中减轻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绿色”服务
绿色人文环境和绿色实验中心是高校实验中心的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所营造的绿色文化。绿色实验中心营造出一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幽雅环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贯彻到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设备建设中。
实验中心在室内空间结构上应该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一方面应重视“室内空间设计将对使用者心理产生影响”这一因素;另一方面使空间得以高效率利用,从而满足学习与学术的研究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在设备摆放的空间位置,桌椅的形态、尺度材质等问题上应该根据使用者的高矮胖瘦,生活习惯,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等问题来调试。结合人体工程学知识设计可调节的桌椅以满足每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不使用时可将桌椅折叠收入墙内,节省空间;在选择桌椅材料时,应兼顾实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原则,可选择如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或其它可回收材料制成的桌椅,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室内采用智能化测试控制,根据当日的阳光、湿度、温度将室内调节到最适宜学习的环境。节能监控也是“绿色”服务的一项重点项目,计算机等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未被登陆或使用则关闭机器;积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节能设备对实验中心建设进行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建立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鉴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在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智能手机的Wi-Fi室内定位的功能,从而提供实验中心内定位服务和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发起位置信息服务,通过定位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自习教室、会议室、实验室、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固定位置,及其使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现今成熟的XSL的预订系统,直接用手机客户端预订教室甚至是座位。同时信息服务平台后台也将主动发起位置信息服务,实时更新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在固定资产上贴上有源电子标签,后台就可以主动获取到这些固定资产是否被移动等信息,便于实验中心的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普遍提升。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正是发挥了移动设备即时移动等先进特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元、便捷、实用的服务。客户端应涵盖传统实验中心网页中的内容,同时包含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客户端应设计选课导航系统,首先,该系统可以使学生更方便的进行选课;其次,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选课程,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提高选课效率;最后,可以帮助学生定制自己专业所需,兴趣所在的个性化课表。
四、结语
在我国资源常常分布不均,降低学生接受教育公平性,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日趋严重。为了使教育更为公平,资源更高效的利用,结合现今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智慧实验中心的概念。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等营造一个拥有更大资源利用率,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无障碍的学习方式的“绿色”智慧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Baker , Shirley 1 The future of re source of re source sharing1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1 1995(21) : 1 - 2
[2]Crawford Walt & Gorman Michael Future libraries : dreams ,madness & reality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1995
[3]闭应洲,陈宁江,吕皖丽,冯志新. 基于校园网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61-64
[4]王妍,孙德兵.高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05-108
[5]刘海宁,施浩.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实现实验室管理系统[J].硅谷,2012,06:23-24
[6]谢和鹏.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12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质量工作对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行业和国家形象,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我省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逐步好转,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产品质量差,个别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有的生产经营者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少数基层管理部门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履行职责不到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质量工作、提高质量水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质量第
一、以质取胜的观念,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升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二、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到突出位置来抓
(二)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严格落实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措施,加快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及包装、贮运、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业品,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和产品出厂等环节的控制。严防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一经发现,坚决退市和召回。
(三)抓好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加强市场巡查和质量监测,强化食品主要经营场所的质量管理,严把货架关和餐桌关。在流通环节,全面实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协议准入制度、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食品质量自检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下架制度。严格查验和标识标签管理。对食品经营户依法登记,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的管理。在消费环节,深入推进餐饮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卫生索证管理和卫生监督结果公示制度。
(四)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不断加大检验检疫和口岸查验力度,严格控制不合格商品流出国门,严防不合格商品流入国内。加强生产全过程控制,努力推行出口食品、农产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严格执行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大力推进电子监管,提高出口商品特别是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建立完善的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尽快实现质检、海关之间的通关单联网核查,依法严厉打击逃检漏检行为,严防有毒有害物质和疫病进入我国。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和区域产品治理整顿
(五)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加大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建立严密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将食品等日用消费品质量作为监督的重中之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和产品出厂等环节的控制,利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综合评价和风险预警等手段,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以食品、农资、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加快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各级政府要做好产品质量监督经费保障,切实加强各级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改善监管条件,提高监管水平。
(六)进一步加大行政许可及后续监管力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手段,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严格行政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对未获得许可资质就擅自开工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予以取缔,对达不到许可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行政许可主管部门不予颁发许可证书,有关部门不得为其生产经营提供支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确保行政许可工作程序的合法、完整、公开、公正。严格后续监管,建立健全辖区监管责任制,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大监管工作格局。对已获行政许可资质的企业和个人,不能持续稳定生产质量合格产品,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消其许可资质。定期、不定期进行认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管,重点查处非法认证、虚假认证、逃避CCC认证等违法行为,特别要加强对被撤销和被暂停产品认证企业的监管。
(七)深入开展打假治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各执法部门要抓住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不断探索和开创执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局面。要施“重典”、出重拳,对食品、药品、农资等涉及人身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制假售假案件,从严从快,严厉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要加强配合,联合办案,对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案件,采取协查联动的方式,形成执法合力。要狠抓大案要案,对存在地方保护或有黑恶势力背景的重大案件,监察、公安和检察机关要提前介入。要通过新闻会、典型案例公开曝光、重大问题跟踪报道等形式,营造高压态势,形成对制售假冒伪劣犯罪分子强大的威慑力。
(八)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安全负总责、监管各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区域监管责任体系,不允许以“优化发展环境”之名变相阻碍执法,更不允许挂牌保护。严格责任追究,对区域性产品安全事故频发、制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生恶性质量事件的县(市)、乡镇(街道、社区),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在集中整治中失职渎职、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政府、部门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要坚决查处,依纪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持扶优治劣两手抓,对于区域性产品,按照“打击、整治、帮扶、规范、发展”的方针,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打造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上,保护和扶持一批优质产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
(九)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防范和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建立完善各种风险预警和快速应对机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切实做到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置。各级政府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社会突发事件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财力投入,搞好物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以及通信保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等各类产品质量事件应急处理、食源性疾病防治等工作,尤其是要防控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性就餐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四、强化质量基础,提升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水平
(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我省主导行业、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包括食品、农业、建材、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纺织等行业的标准体系,为食品、农产品、建材等与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产品生产实现全过程的标准控制创造条件,为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我省技术标准水平和标准覆盖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活动,使我省自主创新技术纳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进而确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内控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十一)切实加强计量管理。切实加强企业的计量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核算,节能降耗,增加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保证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按照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区域特色企业推行国家《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规范》,通过计量保证能力合格确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对企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及时对配备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准确可靠,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十二)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引导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树立全新的质量理念,不断实现管理创新。吸收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创造世界级质量为目标,加快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岗位要配备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
(十三)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引导企业妥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收集主要国际市场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最新动态,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研究。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引导企业利用国家出口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关键技术、技改、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订修订等方面的活动,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WTO规则,对国外通报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提出意见和建议。培育提高企业主动适应国际市场不断严格的技术要求的能力、自主应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提高出口综合效益的能力和运用自主优势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十四)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大质量诚信教育,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质量诚信意识。建立反映企业产品质量状况的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形成质量信用奖惩机制,从制度上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要加强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质量竞争力指数,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五、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扎实推进质量振兴
(十五)加大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力度,努力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引导企业增强名牌意识,激发内部动力。广大企业要向名牌企业看齐,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赢得市场信赖,积极争创名牌。已经取得名牌产品的企业,要瞄准世界名牌,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扩张。通过企业争创名牌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研究名牌扶持政策和推进办法,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并付诸实施。严厉打击假冒名牌行为,保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媒体宣传、社团服务等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共同促进、支持企业培育、宣传和保护名牌,努力形成“名牌兴、企业兴、经济兴”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打造“*制造”的区域名牌,塑造*产品的良好形象。
(十六)继续实施质量奖励制度,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继续实施和完善我省质量奖励制度,对在质量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对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企业和个人,由省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获得省质量管理奖、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省服务质量奖的企业和个人,由设区市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质量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内部建立质量奖励制度。要加大对质量经费的投入,积极支持质量事业发展。
(十七)扎实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以提升特色产业质量竞争力为切入点,实现“质量兴市县活动”与建立质量社会管理长效机制有机结合、与省市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有机结合、与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不断深化“质量兴业”和“质量兴企”活动,进一步扩大整体开展质量振兴活动的范围。努力争创“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和“*省质量兴市先进市县”,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六、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
(十八)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强化施工企业是工程质量直接责任主体的意识。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继续推进和完善质量巡查制度,采取集中巡查、专项巡查和随机巡查等方式,加强对各类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园林工程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工程质量隐患和违反技术标准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围绕质量诚信体系建立工程质量不良记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严历打击工程质量失信行为。
(十九)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加强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服务行为。努力推动服务行业企业贯彻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有条件的服务企业积极申请质量体系认证,促其达到国际标准水平。积极开展“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培育形成一批优势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整顿不符合服务标准化规范的行业和单位,促进全省总体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七、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和舆论信息工作
(二十)加强质量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加快修订《*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省名牌产品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
(二十一)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建立统
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制度。有关监管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及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监管举措和成效,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要按照职责分工,快速反应,核准事实,统一口径,迅速稳妥信息。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信息和突发事件,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利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会”平台,适时召开新闻会,通报有关情况。对反映比较集中、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逐一查实,及时澄清,不回避、不拖延,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舆论引导,确保社会稳定。
(二十二)加强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广泛开展质量法制宣传工作,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我省关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部署和战略决策,营造政府重视、企业积极、社会关注的良好质量氛围。加强和改进舆论宣传工作,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准确解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新闻宣传纪律,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个别恶意炒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和个人,要依纪依法处理。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
(二十三)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已成立质量与名牌战略领导小组、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省专项整治和质量与名牌工作的重大政策,研究解决食品等质量与名牌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涉及食品等质量与名牌工作的有关事宜。各市、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把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确保质量工作责任得到落实。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任务,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服务经济主导发展战略
(一)强化认识。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整体素质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未来一个时期,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扩大居民消费的先导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半岛、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实施服务经济主导发展战略,加快服务业“创新、集聚、融合、开放”,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构建以生产业为主体、生活性
服务业为基础、公共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战略定位。着眼于国际国内区域战略布局和国家蓝色经济区战略,加强服务经济规划引导,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探索和争取欧亚大陆桥头堡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先试政策,努力把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区域性航空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区域性科技、信息和文化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委、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各区市政府)
二、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
(四)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率先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功能明显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服务业的消费拉动功能、就业推动功能、税源涵养功能、产业调整功能、开放先导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服务、辐射沿黄流域、面向东北亚的区域业中心。
到年,具体目标任务是: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力争达到60%以上,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0%。
——服务业实现全部税收580亿元,比年翻一番;其中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370亿元以上,占全部地税收入的70%。
——服务业吸纳城乡新增就业50万人左右,占全部城乡新增就业的70%以上。
各区市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目标见附件1、2。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委、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城乡建设委、市会展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各区市政府)
三、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
(五)统筹协调促进均衡发展。实施统筹战略,走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之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统筹发展陆海服务业。积极构建蓝色经济发展核心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科教、研发、信息服务实力,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文化等海洋服务业。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围绕县域特色旅游资源、工业园区配套、农业生产、城镇化建设等,重点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旅游、物流、商贸、科技信息服务业。
(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均衡发展便民服务业。加快推进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新型社区服务业态。
(责任单位:市市政公用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六)技术创新引领科学发展。实施创新战略,走以自主创新提升服务业竞争力之路,加速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高端控制力。依托先进技术创新新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培育IT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等新型业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第三方支付等新型商业模式。依托先进技术引领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开展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服务。依托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采购供应等流通产业,突出信息技术在数字媒体、数字旅游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旅游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七)要素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实施要素集聚战略,走促进服务业集聚之路,加快形成适应国际化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服务输出功能。
制定出台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建设一批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发展,加快培育服务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加快完善总部企业环境、政策和商务服务体系,依托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来青落户,建设区域性总部基地城市。
(责任单位:市经合办、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八)产业融合实现联动发展。实施融合战略,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全面延伸服务产业链和提升服务业带动力。引导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具备条件的电子家电、信息设备、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逐步由“生产制造”向以“服务制造”为主转变。出台实施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的意见,逐步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一大批生产业企业。结合产业的关联性,促进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产业的联动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地税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统计局,各区市政府)
四、突出服务业重点领域
按照生产、生活、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优先促进生产业聚集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生活业便利化,提升服务水平和生活品质;大力支持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九)集聚发展生产业。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业辐射能级、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在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布局建设一批生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中介、会展等生产业。
到年,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223%提升到31%以上。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会展办、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十)大力提升生活业。依托新型城市化,充分发挥生活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中心,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为方向,提升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等生活业。
到年,生活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128%提升到14%以上。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十一)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改善民生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为导向,积极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合理配置市区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到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113%提升到12%以上。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五、打造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十二)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适应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发展经济占比高、税收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的物流、旅游、商贸和房地产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发挥主导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促进物流业现代化。以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推进国内外合作,拓展海陆空经济腹地,加快提升航运资源配置、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服务功能。完善物流产业布局,依托前湾港区、港区,提高集装箱中转和大宗货物吞吐量;支持国际空港在沿黄流域经济腹地城市设立“异地货站”,延伸空港物流产业链;优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大力发展海铁、公铁多式联运;依托环湾重点区域、工业产业功能区及陆路枢纽、城乡市场和社区,规划建设9大综合性物流园区、12个物流中心和8个商业配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物流设施群。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航运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集聚区,健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物流信息支撑体系。推进物流业与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发展第三、第物流。推动跨国物流加快发展,参与建立中、日、韩十城市物流战略联盟。
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91%提升到10%。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城乡建设委、市商务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2支持旅游业高端化。以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为目标,大力促进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努力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施“依托主城、拓展两翼、海陆互动、辐射纵深”的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重点培育度假旅游、海上旅游、邮轮旅游、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会展节庆旅游、乡村旅游、购物旅游旅游产品。探索建立中日韩邮轮游艇产业合作机制,建设东北亚邮轮经济圈,促进建成邮轮港口城市。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旅游与商业、交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公共服务、旅游标识等体系及配套设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加强国际和区域旅游合作,培育旅游城市形象。
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36%提升到45%。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会展办、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3推动商贸流通业便利化。以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现代化、便利化和连锁化水平,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区、郊区和三大圈层商业空间布局,城区高端核心圈层要建设轨道交通换乘站和中心站商业配套设施,增加新型零售业态和标准化社区品牌连锁便利店等便民网点;郊区商业设施圈层要加强城郊型商业中心、城镇商业中心及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战略辐射圈层要增强与半岛城市群的合作,加快培育和建立大市场、大流通体系。实施商贸流通企业“提升计划”,开展“十百千”企业集团创建活动,培育1户销售额过500亿元全国连锁百强企业、2户销售额过100亿元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加强流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132%提高到135%。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4保持房地产业规范发展。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着力点,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业地产开发,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推广组团式开发新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居住地产、旅游地产、商贸地产、临港地产、空港地产,实现与城市新型快速交通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42%提高到43%。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十三)壮大提升五大高端产业。适应转方式、调结构和建设蓝色经济区及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壮大提升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金融、文化创意、中介、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五大高端产业,加快高端产业规模化,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1引领金融业创新发展。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在完善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大力强化金融区域带动功能,培植金融市场交易和定价功能。优化金融空间布局,规划建设金融城,提升香港中路金融街,加快形成“一城、一街、三区、多组团”的金融业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法人金融机构体系,争取成立大型金融集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重组海协信托公司,推动银行上市、融资和跨区域发展,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知名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法人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以货币、外汇、证券、期货、黄金交易为主的金融类要素市场功能,支持建设港区油品期货交割库、黄岛区股权交易系统、高新区开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探索建立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培育商品交易类、权益交易类等非金融类要素市场,引导其进一步提升金融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产品,探索发展蓝色金融、离岸金融、财富管理、第三方金融外包服务和电子支付等新型业务。争取建设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42%提升到6%。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2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发展。以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加快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图书大厦等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化,加快培育日报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10大文化龙头企业和100家重点文化企业。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视动画城等一批高水平园区建设,发展影视动漫、工业设计、演艺娱乐、出版传媒等产业,拓展数字文化市场。建成中国电影交易中心、市出版物交易中心,强化文化市场交易功能,提升“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左右,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74%提升到10%。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城乡建设委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3提升中介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以建设区域性中介服务中心为目标,推动中介服务业由粗放发展型向规范专业型转变。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金融、鉴证、科技、人力资源、文体等五大中介行业。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管理制度,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功能完善、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3%提升到32%。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4引导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以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为目标,突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建设“数字”。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一卡通”工程和“无线城市”建设;发展通信、广电和卫星通信等传输业的增值服务,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数字集群通信网、无线城域网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化体系,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扶持发展软件产业,依托市南软件园、崂元软件园等园区,进一步提升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龙头企业,打造“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2%提升到3%。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5支持科技服务业领先发展。以建设区域性科技中心为目标,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划建设中国蓝色硅谷和橡胶谷,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主体建设,深化与中科院等国内外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重点科研机构,推动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支持发展工程勘察设计、技术监测等专业技术服务,提升科技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开工建设科技馆,增强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功能,加快数字和网络技术应用,开展数字家庭、社区等民生科技服务和安全领域技术研发,提升城市智能管理和社会安全发展水平。
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14%提升到2%。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民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十四)积极培育六大新兴产业。适应新技术、新需求、新领域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前景好、增长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会展、体育、节能环保、居民服务、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六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服务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推动会展业品牌发展。以建设国际知名会展城市为目标,推进展、会、节、事一体化发展,实现场馆现代化、展会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提升会展交易和消费功能。优化会展业的空间布局,推进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嶺海国际博览中心、北部国际会展中心三大展览功能区,规划建设小麦岛海上国际会议中心,完善现有会展展馆的综合及配套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会展机构和企业,承办国内外高端会议和品牌展览,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全力办好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会展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05%提升到07%。
(责任单位:市会展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城乡建设委、世园会执行委员会办公室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2加快培育体育服务业。以建设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提升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市体育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引进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突出海洋特色,大力发展帆船、航海等海上体育运动和休闲项目,做大做强国际帆船周。加强体育市场培育和监管,建立和完善以健身休闲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场馆服务等多业齐头并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产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培育体育新兴业态,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产业。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会展办、市商务局、市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业。以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为契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德生态产业园等园区。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产业低碳化发展;发展环保工程服务,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中介服务机构;培育碳交易市场,争取设立面向全国的排放权交易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绿色消费,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公用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4积极支持居民服务业。加快建立覆盖社区居民、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和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大力发展家庭保洁、衣物洗涤、烹饪、家庭护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服务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差异化家庭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适应城市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向社区覆盖和设施规范化建设,加快规划和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5提升教育培训业发展质量。按照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各类教育,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建设有关高等教育校区、职业教育园区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布局。整合教育、劳动保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集团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建100个对口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双高”名牌专业。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办学起点高、理念新、与产业升级、国际接轨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规划改造和引导发展适应少儿教育、培训和活动的公共场所。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6积极培育医疗保健业。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医疗资源和海滨疗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医学中心和区域性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鼓励设立民营、合资、独资医疗机构,发展综合性、特色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医疗延伸服务。培育医疗保健消费市场,鼓励发展医疗美容、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形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医疗、海滨疗养、中医养生的城市品牌。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六、科学构筑服务业发展布局
按照城乡统筹、七区一体和产业融合、功能复合的要求,依托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区域特色和交通条件,整合空间和要素资源,加快构筑“环湾集聚、梯度推进、五区带动、多点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协调、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十五)加快环湾集聚。按照建设环湾型城市框架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围绕中心城区,积极构筑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带,加快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产业高地”效应。
东岸。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区、区、区以及即墨温泉等区域,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一般不再布局低端工业项目,加快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腾出空间重点用于发展旅游、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港航服务、海上体育等产业,建成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带。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局、市金融办、市旅游局、市商务局等有关单位,市南区政府、市北区政府、区政府、区政府、区政府)
湾北岸。包括城阳区、高新区以及新产业基地、少海新城等区域,重点布局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科技、信息、生物等技术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以海洋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人才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业平台,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联盟和技术联盟,打造总部企业基地、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科技商务中心和创业投资高地,构筑以高端人才集聚和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带。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合办、市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有关单位,区政府、高新区管委、市政府)
湾西岸。包括区、保税港区以及胶南市部分区域,重点结合先进制造业,布局生产业,发挥开发区、保税港区、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政策叠加优势,提升保税港区功能,争取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形成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产业体系,打造以国际航运、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带。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局、市金融办、市商务局等有关单位,黄岛区政府、港区管委、市政府)
(十六)引导梯度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胶南、、即墨加快与中心城区的衔接融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发挥平度和莱西深入半岛腹地、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抓住机场搬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有利机遇,规划半岛陆路物流枢纽,建设服务半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的现代商品集散与物流配送中心;发挥海、陆、空港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沿黄流域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合作。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等有关单位,胶南市政府、市政府、即墨市政府、平度市政府、莱西市政府)
(十七)实施五区带动。重点规划和推进前湾保税港区、新港城及周边区域、北部生态科技新城、世博园区及周边区域、温泉旅游科研新城等五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经济能级,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1前湾保税港区。突出功能整合提升和政策效应聚集放大,构建区港联动、区区联动、港港联动的“多区港联动”发展格局,形成内外互动、合作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
(责任单位:保税港区管委、黄岛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金融办等有关单位)
2新港城及周边区域。统筹规划和推进新港区、临港产业区、琅琊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争取建设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大宗散货商品交易和集散中心及能源储运、交易中心。
(责任单位:胶南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局、市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有关单位)
3北部生态科技新城。依托高新区及周边区域,重点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市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光电分院等科技孵化器和科技研发力量,突出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商务中心(TBD),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有关单位)
4世博园区及周边区域。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中高端房地产、商务商贸和都市产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时尚、特色、品牌”的商务居住示范区和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
(责任单位:区政府、市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市体育局、世园会执行委员会办公室等有关单位)
5温泉旅游科研新城。发挥温泉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服务、科研、教育和文化内涵,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聚区,并做好与风景区的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中国蓝色硅谷的核心区。
(责任单位: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有关单位)
(十八)强化多点支撑。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服务业发展导向,按照可规划、可管理、可统计、可考核的原则,规划建设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24个年营业收入或经营规模过100亿元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组织认定一批已建成的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到年,24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相关区市政府)
七、加强服务业重点建设
(十九)突出重点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项目生成机制,瞄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以生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定向招商等方式,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科技信息、会展等产业领域规划和引进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优选推进总投资7000亿元的55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每年推进实施110个,力促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实施十大战略性工程。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服务经济载体和城市综合体,重点推进大港区域功能转型及邮轮母港和配套工程、区域性航空枢纽、港区、前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中心)、滨海新区和新都心、城阳总部经济集聚区、金融城、客运北站商务区、海上国际体育运动中心等十大战略性工程。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委、市文广新局、市经合办、市金融办、市体育局等有关单位,相关区市政府)
(二十一)完善基础支撑体系。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机场,推进港、青连铁路、海青铁路、青太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铁路运输枢纽和欧亚大陆桥头堡。推进建设城市地铁、青荣城际铁路,健全半岛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完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加快通信网络和重大信息设施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城市。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等有关单位,相关区市政府)
(二十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大宗商品、产权、资源环境和金融产品等四大类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油品、橡胶、化工、企业产权、技术产权、航运船舶、股权、矿权、文化产权、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加快形成小企业交易平台大市场发展格局。围绕高端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中介、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平台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业支撑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有关单位,相关区市政府)
八、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
(二十三)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开展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重点推进旅游、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体育、社区、家庭服务、中介服务等领域标准试点、示范和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完善服务业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
到年,新开展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0个,累计达到25个;组织制定50项具有特色的服务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100项;生产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率达到50%以上。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四)加速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制定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从行业、地域、企业三个方面做强服务业品牌,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到年,全市新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名牌25个,累计达到80个;新培育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25件,累计达到50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46件。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五)培育服务业大企业。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形成大企业培育梯队。通过培育与引进,实施品牌战略和资本运营开展兼并重组,扶持和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大企业和大集团。
到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过50亿元企业达到60家;1500家过亿元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九、深化服务业重点改革
(二十六)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根据国家要求,积极开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领域改革试点。
推进金融体系、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快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试点离岸金融业务。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口岸管理体制,探索设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支持前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深化旅游市场化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推动重点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推动旅游与文化、商业、交通等行业联动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建设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工业、市场、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委、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七)完善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积极搭建平台,完善担保体系,鼓励银行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扩大服务业利用民资、外资规模和比重。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办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家部署,打破部门和行业限制,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推动服务业垄断行业市场化进程。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活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一批民营服务业企业。加快社会领域、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动经营性文化艺术、竞技体育、出版发行、社会养老、家政服务等事业的产业化进程。
(责任单位:市政府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二十九)培育要素市场体系。在加快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同时,围绕大宗商品、产权、资源环境等方面,积极构建各类特色鲜明的商品类、权益类交易市场,重点建设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航运交易中心、矿权矿产品交易市场、中国电影交易中心,完善油品、铁矿石、橡胶、煤炭、棉花、纸浆等大宗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品牌交易、商标交易、版权交易、文化产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及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新型市场,积极建设城市商贸和农村流通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建设国家海洋人才中心,加快培育发展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新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有关单位,相关区市政府)
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展国内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产业融合度和国际竞争力,带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三十)积极实施定向招商。完善定向招商体制机制,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每年引进一批发展层次高、产业带动强、税收贡献大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一批服务业先进技术、管理理念、通用标准和高端人才,提升服务业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实际利用内、外资金额累计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00亿美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合办、市实施定向招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
(三十一)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大力发展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有一定优势的国际服务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采购分销、物流等机构,收购国际品牌和销售网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大企业和大集团。
到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国际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由年的85%提升到10%以上。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城乡建设委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和国内企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依托市南软件园、崂元软件园、即墨鳌山服务外包基地等园区,实施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业务,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打造“接包全球”的品牌效应。
到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到15亿美元、10亿美元,分别提高到年的75倍、77倍。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技局,相关区市政府)
(三十三)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开展泛黄海中日韩次区域间经济合作,推动前湾保税港区拓展自由港功能,重点突破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邮轮旅游、游艇产业、离岸金融、离岸保险,建设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强与日韩在邮轮经济方面的合作,探索建设中日韩邮轮经济圈。推进“落实CEPA示范城市”,与香港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建设鲁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加强与半岛城市、环渤海城市、沿黄流域城市的区域合作,在海港、空港、铁路、旅游等产业领域建立紧密分工的协作关系,提升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合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十一、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区市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和工作机制,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抓手,切实推进本行业本领域加快发展。
(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五)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加快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多方联动”的服务业产业协调、综合改革、定向招商、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大企业和品牌培育等工作推进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六)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落实加快发展旅游产业若干政策意见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意见,制定出台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家庭服务等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支持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培育服务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等具体政策措施。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财税、资金、土地、价格收费、人才等扶持政策。切实落实好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建立完善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按照全市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一安排,主要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设立市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培育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物价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七)完善统计体系。全面整合服务业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源,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和调查力量,合理增加服务业统计调查经费的投入,以保证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和掌握服务业发展的动态。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八)加强考核奖惩。加大服务业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部门的绩效考核。修改完善区市服务业考核办法,将服务业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招商引资、大企业培育、综合改革、税收就业、统计分析等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健全约束激励制度,奖励先进、强化问责,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等有关单位,各区市政府)
(三十九)建设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以高素质人才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突出企业主导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实施海外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级领军人才。加强与驻青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建立一批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为服务业人才落户发展提供便利和保障。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区市政府)
(四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和省市的支持政策,介绍国际服务业最新发展动态、先进技术,树立和推广服务业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