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

第1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摘要:由于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偏异”的情况,这些年来,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使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在不断教育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 对策

近几年,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过于优越,以及父母的过分溺爱,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性格的塑造上走进了误区。加之又受—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健康的宣传,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畏难、孤僻、嫉妒、自赏、自私等等,严重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孤独、协调能力差。如一位独生子女出身,就读于某名牌大学的出身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可见,一些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物质条件好,孩子所要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产生“心理偏异”的现象也是复杂、多面的。该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 在不断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自信心教育

独生子女因心理较脆弱,经过一次挫折和困难就被吓怕了,再也站不起来了,经受不起打击,由此可能走向堕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安慰、多鼓励、多谈心,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其能力,并对其身上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适时表扬,使其体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放弃他,从而重新鼓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教育中要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中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他们,让这些孩子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教孩子学会宽容

做人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德。要力争做到“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辄就指责和怪罪别人。我们应当认识到: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况且,过错的原因未必就是动机不端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强弱、方法是否得当等有关。再说,你认为别人错了,未必就是别人错了,也许是你自己的认识有偏颇呢!即使别人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而心平气和地开导和豁达大度的宽容,往往却能使别人自责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也是生活中的常事。经常这样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谈,便可逐步地开导他们,使他们慢慢学会宽容。

1、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榜样会给孩子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沿着这个榜样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赏和夸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很多,会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长期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

2、会理解他人。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伴相处,没有必要要求全责备,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品质方面的,应给他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当然,宽容不是盲从,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伴的退让。

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就让孩子们拥有这种美德吧!

三、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的教育

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

1、要认清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不论是经济优厚或经济困难的家庭,不管有无保姆,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劳动的良好习惯。但目前不少家庭非常忽视对儿女的家务劳动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轻视家务劳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父母应适时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

2、有意识地安排子女进行家务劳动,使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为集体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于儿女的智力增长,体质增强、品德健全都有积极意义。再次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需要从学会做家务劳动开始,从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如在布置劳动任务时,不仅满足于体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巧干和创新精神。打扫房间时,不仅要求清洁整齐,而且要求他动脑美化房间。又如,给儿童分配劳动任务时,除一些相对稳定的劳动外,还增加些临时性的劳动,可以增加对劳动的适应性和兴趣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总之,通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四、集体感教育

独生子女因唯我独尊惯了,难免会因自私或缺乏集体观念,而与大家不能和睦相处,慢慢地被排除于集体之外,至使性格变得孤癖;这时要多方动员,大家齐行动,做通同学们的工作,让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把他拉回到集体中,重新感悟集体的温暖,逐渐培养对集体的热爱,树立起集体观念。春游,运动会,或是一些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切都以大局为重。如运动会上接力赛跑,不要老师叫,同学们能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各自的实力水平安排好谁跑第一棒,谁跑最后一棒。他们其实懂得怎样安排、怎样合作才能发挥最高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成绩的。

同时,从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感受他人。这样一来才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教育了自己——尝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才有学会如何理解人、尊敬人、善于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分宠爱呵护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习惯于被别人关心,不太会为别人着想,习惯于别人顺从他,不懂得退让。当走向社会后,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了,别人不顺从他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会很难融入一个集体。这时孩子会有很深的挫折感,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合作不仅是一种交流、交往和学习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只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如果引导得好的话,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环境,如春游,运动会等一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六、开阔胸怀教育

第2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第3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校园劳动值日这门“必修课”却备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质疑。迫于现实压力,我们很多学校都改由教师或是聘请专职校园保洁人员代替学生劳动值日……

学生的劳动技能从何而来?校园劳动值日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对此,我们每一位育人者都必须给予重视、珍视并上好校园劳动值日这门“必修课”,让其有效地融入校园课程,尽展其应有的课程效应。

首先,必须从思想入手,引导家长正确认知校园劳动值日的意义与价值。校园值日劳动为什么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抵触?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和学生都对校园劳动值日缺少正确的认知,没有明白学校安排孩子进行校园劳动值日的目的。所以要想学生、家长真正认可并接受校园“劳动值日课”,我们必须要强化思想引领:一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专题会议等,向学生家长阐明学校开展校园值日劳动的目的与意义。要在思想上彻底纠正家长们的认知偏差,让其认识到,学校开展校园劳动值日的初衷是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帮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劳动、生活的本领。二是开展校园劳动值日之前,我们还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家询意见和建议,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家长的共鸣,通过校园劳动值日让学生学到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掌握课堂教学所难以传授的技能。只有如此,校园劳动值日才会被家长所认可,并放心地让孩子参与其中。

其次,要精心“备课”,赋予“值日课”鲜明的教育功效。一是精备“内容”,安排校园值日劳动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所属班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切实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一些学生力所能及且又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如:扫地、摆放桌凳、擦拭黑板等。二是巧备“方法”,想让值日劳动教育取得理想效果,我们教师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尝试让学生做一些简单而有兴趣的事情,随后再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他们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厌恶值日劳动。三是细备“保障”,值日劳动之前,我们教师要预先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要向学生讲清从事该项劳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劳动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意外问题以及问题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尽可能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值日才会让家长真正放心、安心,并积极督促学生参与其中,接受锻炼、教育。

再次,要用心“引导”,切实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一是学校教师要做好宣传发动,要及时把劳动的好处和重要性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是有趣的表演等形式告知学生,并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巧妙引导、渗透值日教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值日劳动教育氛围。二是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校园劳动值日的行列,把校园值日劳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在校园办公区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任务,而且还要在班级学生的值日任务中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岗位并承担相应的工作,并和学生一样高标准、高质量地去认真完成。看到老师都如此重视校园劳动,学生们自然会备受感染和激励,参与值日的兴趣与动力也必然会大增。三是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值日劳动做好跟进指导与评价,当学生由于主观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必须给予督促,并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要及时更换;而对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工作无法顺利完成的必须给予适当协助;同时在跟进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也要及时进行总结、表扬,让学生产生劳动成就感。如此,学生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值日劳动中。

第4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关键词:劳动性别分工;职业性别隔离;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0 -03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性别隔离是女性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之一,该词最早由Edward Gross提出,指男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在职位、声望和薪金段聚集程度失调的社会现象 ,表现为横向隔离、垂直隔离和性别工资差异。1949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意识形态、行政力量以及资本和市场都在不同程度的发挥作用,这为考察劳动性别分工与职业性别隔离提供了宏观的制度性背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在于:制度变迁是如何影响劳动的性别分工,并由这种分工所维持?职业性别隔离如何作为制度和劳动性别分工互动的产物而随社会大环境变迁的?

二、再分配时代:“铁姑娘”的劳动体验

1949年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度显著提高,妇女就业经历了从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转换阶段。总体上看,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是一个“去性别化”的过程,即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相互融汇混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使得城市和农村经历着不同的劳动性别分工:农村是妇女由村一级行政组织安排集体劳动的模式,她们既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还从事着集体生产劳动。城市妇女则由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排,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和“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益、低素质”的就业局势下,城镇妇女就业一直也没有成为经济问题 。

这种劳动性别分工模式首先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性别平等理论的贯彻。马克思和恩格斯150年前就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有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此外,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也是促成“低工资、高就业”的必然条件。从家庭或个体的角度看,“解放妇女的政治”和“低工资”,使夫妻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参加有酬劳动 。调查表明,构成妇女就业的强制性因素是家庭经济因素、医疗生育养老保障因素和工作成本因素,其次才是政治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即主体意识、自我实现的成分 。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两性分工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等级化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行业上的“去性别化”和职业性别分层并行。一方面,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是一以贯之的,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的、边缘化的,如女性在重工业部门多从事后勤服务和辅工作,被视为技术性强的工作基本上仍然由男性执掌 。“银赛花”运动折射出女性的参与不过是“性别化职业”选择的结果,女性“适合”棉田管理的特质使其在劳动分配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无论“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怎样变换都是受某种利益原则支配的,即比较利益驱动着男人与女人调整他们之间的分工 。这种比较利益最明显的表现是性别工资差异,以农村集体劳动为例,原则上是男性一天10个工分,而妇女是6-8个工分,而农业劳动主要建立在体力劳动基础上,妇女体力上的弱势决定了其收入普遍低于男性 ,这反过来又促使女性在经济上更加依附男性。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广泛促进了妇女的劳动参与,性别总体差异缩小,职业性别隔离也不同程度被打破,但是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分配逻辑并未改变,职业的纵向隔离以及性别工资差异依然在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下普遍存在。而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女性劳动者,会进行积极的调整与适应,如 “铁姑娘”们利用现存矛盾的缓冲带(意识形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贬抑)和自我激励(要劳动、要进步)来缓解潜在的冲突,或者通过痛楚的身体来表达自身的反抗 ,但这种自我调适未必有显著效果。女性劳动者微弱的声音湮没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和妇女解放运动之中。

三、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主导下的“性别分化”

再分配时代行政力量的推动使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压抑了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选择和创造性。而市场条件下,由于行政力量的减弱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在农村,随着的实行和男性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业呈现出女性化特征。这种分工模式给女性带来了更重的劳动负担,且弱化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因为她们只是替代性的行使土地管理权且农业收益很低,而男性外出却为家庭带来更多的资源与机会 。在城市,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下岗最多的通常是女性,她们要为维持家庭而从事各种风险极大的生存劳动 ;外资的引进使大量女性聚集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廉价劳动力被使用。该时期的城乡性别分工模式使男女两性在发展机会、待遇上拉开了差距,职业性别隔离趋势上升,对女性的不平等在加深 。

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职业性别隔离广泛存在于不同产业、职业乃至单位体制中。从产业上看,第一产业总体职业隔离状况相对稳定且水平较低,二、三产业分别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间的隔离程度会增大,但总体可能会保持稳定,因而性别职业隔离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内部 。从职业类型来看,女性在白领职业领域隔离指数下降,蓝领和半蓝领职业却在持续 。从单位类型看,既有研究存在一定分歧。一方认为,体制内组织由于会遭遇国家政策制约和男女平等意识形态的抵抗,性别隔离并不显著,而体制外组织则在市场作用下将这种隔离深化 ,表现在性别的收入差异上,国有部门小于非国有部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市场化部门和再分配部门中的职位升迁都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升迁机会总小于男性,且在再分配部门中的差异要大于市场化部门中的差异,随着就业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加大,职位升迁的性别差异先增大后减小,呈倒U模式 。

与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不同,市场经济时期的职业性别隔离主要靠市场来发挥调节作用。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职业性别隔离是雇主和女性各自理性选择的结果,雇主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人力资本积累(如教育、工作经验等)较多的雇员 ,通常为男性,而女性因为要兼顾家庭,也会“主动”去选择那些人力资本投资较小的职业 ,二者的“理性选择”共同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的产生。再比如,雇主的“统计歧视”理论就认为雇主难以在短时间内判断求职者的能力,往往依赖于统计资料,而统计数据则显示女性劳动者由于婚姻、生育和家庭责任,较男性更容易离职从而增加雇佣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 。

当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变迁将使得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大大削弱父权观念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教育投资的均等化也将明显缩小性别的不平等。以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参与就业 等等,都有望使得劳动性别分化缩小、职业性别隔离程度降低。

四、从再分配经济到市场经济:父权制、资本与国家的互动

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再分配时代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参与,劳动性别分工总体上呈“去性别化”特征,但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表现为女性就业的低层化、边缘化以及报酬的不对等。市场经济时代则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职业性别隔离状况显著。这充分体现出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的差异,以及二者互动之下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从再分配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模式和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并不是制度调整之下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有着更深层的解释框架。

首先,资本与父权制进行了充分互动。一方面,资本利用父权制,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她们的工作领域被局限于日常性劳动而无法进入较高层次,这不仅带来了低工资的劳动报酬进而导致对男性的经济依赖 ;而且女性在劳动分工中的低层位置,直接保证了男性劳动者很少会向下流动,反而促成了男性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工作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更使得女性劳动者身心俱疲,强化了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等级制的家庭劳动分工就这样被劳动力市场永久化,使妇女的从属地位成为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父权制为资本塑造出了“合适”的劳动力。“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造就了妇女灵巧的双手、敏锐的视觉、快捷的反应等适宜于从事流水线操作的身体条件和吃苦耐劳、安于寂寞的气质以及温顺驯服、鲜有反抗的性格,更符合投资者的需要 。不仅这种性别化气质,女性的情感也被资本所利用,通过“情感性劳动”来获利。情感劳动是一种需要人们设法调动自己的情绪、创造一种大家能够察觉并被接受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劳动 。它通常也是父权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女性特质,表现为女性被要求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微笑、热情、美好的姿态礼仪等。这种职业要求忽略了女性的主观感受和情境化反应,充分反映出资本的获利本质。

其次,国家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制度和法律对妇女保护的缺失为投资者利用,以将女工收入减到最低从而获益更多。典型的是资本为压低工资成本而采用的宿舍劳动体制,它使得工人处于工厂的全面控制下,其劳动时间被任意支配和延长,劳动力剩余价值被榨取、劳动生涯被浓缩 。而雇佣于这些资本的廉价劳动力,通常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妹,这些女工完全没有“政治经济发言权”,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工作群体的同质性,造成其在资源和机会上相对于男工的匮乏 。她们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根本无力抵抗,生存境遇日益恶化。而国家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也为了逃避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往往对此采取默许的态度,成为职业性别隔离的无形助力。

总之,从再分配时代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职业性别隔离在各种力量互动之下,呈多样化态势发展。职业性别隔离作为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投射到主体身上,很容易产生性别的不平等意识,如私下或半公开的抱怨、责备、怨恨等情绪反应。它直接关系到女性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实现乃至自我定位,进而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Gross, Edward. Plus Ca Change…? The Sexu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s over Time[J].Social Problems, 1968, 16: 198-208.

[2]孙晓梅.城市妇女就业研究综述.载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3.

[4]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J].浙江学刊,2002,(04).

[5]陈庆浩.浅谈女性就业[J].温州论坛,1989,(05).

[6]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J].社会学研究,2006,(01).

[7]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J].社会学研究,2005,(04).

[8]金一虹.“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苏南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性别分工变化.载李小江、朱虹和董秀玉主编,主流与边缘[M].三联书店,1999.

[9]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2.

[10]Pun Ngai, Subsumption or Consumption? The Phantom of Consumer Revolution in Globalizing China.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4:106-117,2003.

[11]费娟洪.上海近郊农村妇女经济角色变迁[J].载李小江等主编,平等与发展,1997.

[12]顾瑶池,袁青.市场经济与女性就业[J].理论月刊,1998,(08).

[13]蔡禾,吴小平. 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J].管理世界,2002,(09).

[14]易定红,廖少宏.中国产业职业性别隔离的检验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04).

[15]刘德中,牛变秀. 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0,(04).

[16]武中哲.职业地位的性别差异与形成机制——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17]边燕杰等.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J].中国社会科学,2006,(05).

[18]朱力等.就业机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市场转型与不平等关系的另一面[J].南京社会科学,2003,(11).

[19]Anker, Richard. Gender and jobs: sex segregation of occupations in the world [M].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1998.

[20]Solomon Polachek. Occupational Self Selection: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 to Sex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 Struc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58:60-69,1981.

[21]Phelps, Edmund S.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22]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9,(03).

[23]Z. Eisenstein, “Introduction,” in Z. Eisenstein, ed., Capitalist Patriarchy and the Case for Socialist Femin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9), pp.5-55.

[24]胡传荣.经济发展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102.

[25]Arlie Hochschild,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26]任焰,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6,(04).

[27]谭深.打工妹的内部话题——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8,(06).

第5篇:家务劳动过程和感受范文

等待他慢慢长大。像等待小树抽枝或一朵花悄悄绽放。

大自然里丰富奇妙又温柔的体验,打造他最敏锐的五感。

从参与劳动的整个过程中,体味季节的变迁。

不说教,你所要告诉他的一切,只在你的行为里面。

你用你的眼睛,手,你的心。

为什么如今社会精英阶层如此推崇华德福教育?

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我们爱上华德福——不说教的教育。

吴蓓带你解读华德福

华德福理论太“哲学化”,我们可能无法理解鲁道夫·斯坦纳提出的“人智学”理论;无法清楚人的本质由身体(body)、精神(spirit)和心灵(soul)结合,这是怎样一个怎样的结构;亦不知一个人的意志力(willing)、感情(fel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这三方面作为生命成长的动力,是怎样运作的。但我们可以请教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先行者之一吴蓓老师,剔除所有玄而又玄的名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华德福。

在幼儿阶段,即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

树在很小的时候,你不知道他会长成桃树、梨树,还是苹果树,所以只有精心照顾它。所以当面对一个小孩子,你怎么能单一地培养他学数学或者乐器、绘画、舞蹈呢?因为你同样不知道他将会在哪一方面占有优势。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讲,就要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而不是过早的单一培养哪方面的兴趣。

你要等待他慢慢长大,他自然会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要让他自己完成找寻的过程,而不是按照你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引导。

相比较于你代孩子做事,克制自己不去代替孩子做事,更难。你看他走路不稳便将他一把抱起,你看他拿不好勺便替他喂饭……你代他完成太容易了,但这样“代子完成”的过程,会让他失去自己“学习”的机会。从前我们理解“学习”这两个字,总以为是只有研习课本知识才是学习,而其实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就连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用杯子喝水、爬楼梯、玩沙子都是在学习。

到大自然中去,保护孩子的感官

尊重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不仅是华德福,而是各种教育理念都会认同的观点。

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不一样,而0~7岁更要侧重身体健康发展。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每天有大量户外活动时间,在安全前提下,让他摸爬滚打,让身体运动起来。

孩子的感官是在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他不会生下来视力就是1.5,我们要保护他的视觉系统让他慢慢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他强烈的光线;我们要保护他的听力,所以也不能有很大的声音刺激,幼儿阶段最好不要给他听录音机。我们要让他听人的声音,知道声音来源是妈妈或者爸爸;或者大自然的声响,天上的雷声和雨声,让他与声音的来源产生连接。

让小孩子更好认识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与大自然接触。保护他感官的敏锐度,让他更好地观察自然、接收来自大自然的滋养。不仅是直接接触的衣物,哪怕玩具最好也是纯天然材料的。

为什么我们不提倡给孩子电视?因为我们的视野在自然界能看到远近不同的东西,而电视却是平面化的;还比如,相对于面对超市里眼花缭乱的布置、污浊的空气、色彩灯光的强烈刺激,我们更希望自己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安宁、放松,没有任何东西刺激你的感官。面对着一片小树叶或者一朵花,你的欣赏和赞美,是由衷的、由内而外的,而不是外界的强加于你的。所以我们带孩子去自然界是保护孩子感官的好的方式。

让孩子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识物卡片上的小狗,永远没有真实的小狗更活灵活现;画上、书本上的苹果再漂亮,也不如真实的苹果更让你垂涎欲滴。图片再逼真,也是平面的,摸上去就是一张纸。我们感官再怎么敏锐,也无法对一张纸产生“食欲”。所以,让孩子先接触自然的事物,而不是想当然认为书本很重要就让他先看图片,否则他可能面对真实的苹果反而不知道是什么,这样的过程就是颠倒了。书本当然重要,什么时候给?在他在自然界中充分感受之后。

与自然的连接,不仅仅是去户外去玩,还有不同的季节,让孩子参与劳动。如果家里有一块菜地,你可以清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直接买面包给孩子吃自然简单,但是如果让他参与整个劳动过程,就会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播种,收获,拾麦穗,脱粒,磨成粉,做成面团,一起烘烤,然后做成面包和大家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5个方面得到满足:一是步行往返在麦田里播种和拾麦穗时,身体运动的需要;二是同伴交往的需要,大家一起拾,一起磨面粉,小伙伴间有交往;第三是为未来的理性思维奠定基础,孩子会想“面包从哪里来”?他通过磨粉、脱粒、揉面、烘烤的过程知道,事物的形成是有步骤的;第四,孩子的感官得到滋养。他可以闻到面包的香味和大自然中空气的清新,看麦田中的美景、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用手拾麦穗和接触面粉,触觉也有丰富的体验,当然吃的过程,也是味觉的享受;最后,如果我们每次吃饭时把餐桌侍弄得很漂亮,桌上有花做装饰,还有别致的餐巾布,这也是审美情趣的陶冶。

这整个过程,没有说教,没有让他有比如认两个字等显而易见的“成果”,但从长远来讲,坐在教室里学了“麦穗”两个字与让他参与从播种到做面包的过程,哪个更有意义?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心念”

在华德福幼儿园,除了每天两次的户外活动,也有室内的自由活动时间。老师不会说教,也不刻意组织游戏,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玩耍。孩子与同伴相处时学到的东西之多,远非刻意去教所能给予的。他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可能很奇怪,老师不去讲课,那他们做什么呢?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会做各种家务,搞卫生、做点心、摘菜、烧饭……像妈妈在家里做的一样,把家务劳动的环节也呈现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7岁以下的孩子口头说教,他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所以他们身边的成人最重要——不在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做的。

华德福的老师在幼儿园里要像演员站在舞台上,小孩子就像观众,他们还没有分辨行为好坏的能力,他会全盘吸收。所以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类似擦灰尘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你要想到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然后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做好准备再去做。你做事的态度,孩子会看到,并且学进去。

德国有一个做了40年的华德福老师,所有玩具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做玩具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她让孩子看到玩具是怎样一点点做出来的,同时也让孩子看到“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完成它”,不是心情好就做,心情不好就不做;我每天做一点,要有意志力。孩子在这里面接受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现在的孩子太即时满足了,他应该知道,想要得到什么,要有付出,要学会等待。这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很重要。

你内心的东西,孩子会感应得到。所以如果班上两个老师彼此不合,班里小朋友的攻击会偏多。你内心藏的东西,可能你没说也没做,但它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小孩子会感受到的亲密的人的内心状态,而成人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华德福要求“把不良的情绪像脱掉外衣一样脱掉再进教室”。其实和孩子在一起,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一定要在”。因此,对华德福幼儿园来说,最难的不是墙壁涂的是华德福的粉红色,用的是丝绸和棉布质地的玩具,关键是老师的心念。

Part1游戏玩乐篇:保留玩的能力

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游戏孩子需要玩乐游戏,他们以此来与生活的周遭一次又一次亲密地接触,华德福教育告诉我们,保留玩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精彩。

《母子健康》提示:

游戏是让孩子心灵成长的一部分,除了在游戏中得到丰富的想象力和游戏技巧,也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参与更多的人际互动,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到做人处世的技巧。而父母则需要不断地提供新的游戏方法,让他们一道道难关闯下去,在游戏中得到学习机会。

制定一些基本的游戏原则也很重要,比如不要弄伤自己和别人,每天的基本游戏时间。这些原则的好处是能够让孩子更早地了解游戏规则。而妈妈也可以同时考虑一些游戏方向,孩子喜欢什么?你想让孩子完成什么?做好一定的规划,能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更多。

无处不在的游戏

自述:王小慧,28岁,宝宝:2岁5个月

女儿欢欢几个月大时,我就开始与她玩游戏了,周围的朋友早在宝宝半岁多时就开始急着找各种早教班,开发宝宝的潜力,而我却知道,宝宝需要的是慢慢地长大。等她开始迈着小步子在家里四处逛时,我把家当作最大的游乐场,我叠衣服的时候,也会让孩子参与,还会特别选择一些柔软的衣服、围巾让她自由发挥,这让她很快就从这里找到了乐趣。甚至家里的地砖格子,她都能把它们想象成小房子,搬来她的小玩偶们一起住,比起那些奔波于早教班的小伙伴们,欢欢已经成了一个玩乐高手。

在家也能像在户外一样玩耍

自述:刘敏然,30岁,宝宝:3岁

带文文去过一次老家后,发现他特别喜欢户外空间。我们住在闹市中心,想要像乡下的孩子那样撒着欢儿地在野地里玩耍不大可能。回来后,我就在阳台上开始给他建立起一个像户外一样的游戏乐园;用捡回的树枝给他搭了一个秘密基地,他平时最爱钻进去,一玩儿就是半小时;还有在散步时捡到的漂亮小石子洗干净了堆放在阳台一角,他可以拼石子,推来推去;去海边时,我们还捡了贝壳回家,由他自己来装饰。虽然阳台不足十平方米,但是,有花有草,还有一个木头的小秋千,时刻让他有在户外玩的感觉,弥补了不能经常到大自然中去的遗憾。

找呀找呀找玩伴

自述:何静,27岁,宝宝:1岁8个月

如果孩子有几个好玩伴,这要比任何玩具都会带给他更多的乐趣。所以我最常做的就是带着宝宝去找朋友玩。而去玩时,我也总会为大家准备几个游戏点子,这样会让他们很快就能够热络起来。1岁多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期,也是跟别人打交道的重要时期。难得的是,尽管他的年纪最小,却也学会了向别人求援或者帮助别人。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把他放养出去远比圈养在玩具收纳间里要好得多。

妈妈还可以这样做

1. 让孩子洗自己的小手帕或袜子,这样孩子就有机会尽情地玩水。

2. 带孩子去秋收过后的田野或果园,在那里可以找到最天然的原材料,而妈妈可以趁机跟孩子讲解大自然的四季规律。

3. 随时把在书中或电视上看到的游戏好点子记录下来。

4. 把家里的外包装盒留下来,那些都可能成为孩子游戏时用到的最佳道具。

5. 当你在厨房里做家事时,也可以让孩子在厨房里玩。并且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玩成,这会让他的兴致提高,又能了解到厨房里的一些知识。

6. 我们没有办法每天去海边,而玩沙是孩子最百玩不厌的游戏,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玩沙箱。

Part2感官潜能篇:真实的触摸远胜卡片教育

孩子最先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手指、去感受这个世界,真实的触摸感受远比卡片式的教育生动,也比从电视电脑中得到的信息要更深入孩子的心中。

卡片走开,我们去认识真正的苹果

自述:莫艾,28岁,宝宝:1岁8个月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迫不及待地要绘上各种图案,稍有不慎,或许只会造成孩子的混乱,那就是熟知卡片里的动物和水果,却面对真正的实物一脸茫然。我没有给宝宝买各种各样的卡片,而是让他接触最自然的东西:水果商店里,我们去认识各种水果;动物园里,我们去跟小猴子交朋友,抢先把这些真实的实物装进他脑海里。也许这样做,会让他认识的东西有限,但实际上,这些对他来说却总比在电视或书本里看到的有印象。

听,那是自然的声音

自述:林瑞芬,28岁,宝宝:2岁

我几乎不带小鱼儿去商场,对于孩子,那里只有噪杂声和各种物质诱惑。我选择带他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去海边玩沙,让他娇嫩的小脚丫感受踩在细沙上的感觉,听海浪打过来的声音;有时我们还会带着他去山里度假,那是他的“音乐课”,在静静的夜里,听狗叫声,虫子的鸣叫,这跟CD里的音乐完全不一样。这些大自然里的声音让他更能了解自己身处于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环境里,好奇心也会促使着他渴望去探索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宝贝,摸一摸

自述:莫艾,28岁,宝宝:3岁

欣欣最喜欢抱着她的小娃娃睡觉,那是我用一个用旧了的棉布做的简单的布娃娃,却成了欣欣的心头爱。我会让她感受棉、麻、绸缎的不同触感,这是孩子最初的探索;木头和铁块相比,木头的触感更柔和;在外面玩时,我们也留意到了不同的树,有不同的感觉,有的浑身长满了树结,像一双双眼睛,而有的树非常光滑。我相信,这能够让他变得更为敏锐,她需要这样一个灵敏的感官探知她生活的环境。

《母子健康》提示:

孩子了解世界是通过感官去游戏,并且在不断的游戏经验中累积起来的,他必须用他的身体不断与环境做互动。因此,妈妈需要不断创造出他能够与环境有互动的机会。比如,给宝宝一个球时,别急着给他捡球,而是让他自己去与球接触,了解它的形状,特点。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要以孩子的年纪来分阶段给孩子创造环境,这样才不至于他接受过于繁杂的讯息而引起混乱。

妈妈还可以这么做!

1. 买一些色彩鲜艳的蔬果,和孩子一起切切看,紫的茄子,红的胡萝卜,绿的甜椒,不仅带给孩子视觉上的体验,也能马上感觉得出它们的味道各不一样呢。

2. 带着孩子在有落叶的路上散步,踩在叶子上的沙沙声,不同色泽的落叶,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3. 睡觉时,给孩子哼唱歌曲,低沉温和的曲调,给孩子读些情绪起伏的诗歌,会让孩子感受到情感的不同表达。

4. 去公园里看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味道,这是最直接的嗅觉感受。

5. 在孩子的窗台挂上一串风铃,当风吹过时,发出的悦耳声音也很神奇。

6. 给孩子一些特别的味道,比如蜡烛燃烧后的味道。

Part3艺术开发篇:手与心的共同协作

在华德福教育理念中,想要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他们对艺术的体验。无论是在纸上作画还是随兴地捏泥巴,关键点就是,只要孩子的手与心能够得到训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会产生艺术的最初构架。

《母子健康》提示:

孩子的艺术体验集中在手和心的训练,并不是要他们画得多么完美,有多么不同于一般孩子的鉴赏能力,而是训练他们对艺术的表达和对艺术的敏锐。他们通过各种艺术表达来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神经学家法兰克威尔森认为经常使用双手的人,像木雕家、画家都有自己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在儿童时期如果能够训练到手指,对于脑部的发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妈妈还可以这样做

1. 可以让孩子用一些如萝卜、南瓜、苹果一类的蔬果来做一些简单的雕刻手工。

2. 和孩子探讨对一幅画的感受,妈妈不需要纠正他的看法,这是孩子对艺术感知的开始,如果被迫按照大人的思维进行,则可能扼杀他的兴趣。

3. 给孩子一张专门用来创作的桌子,备有颜料、彩笔、纸张、画板,营造出创作的气氛也至关重要。

4. 收集孩子所有的作品,并且展示出来,效果会很直观。

5. 尝试不同的彩色笔。

6. 和孩子一起做不同的手指操,这会活跃孩子的大脑。

宝贝,给你一坨面团儿

自述:修燕,31岁,宝宝:4岁

小燕儿喜欢捏泥巴,我就用面团代替了,不仅可以做出美味的面包,还能尽情地发挥创意。我通常会把面团时间安排在下午,当她睡得饱饱的醒来之后。她1岁多时,只能最简单地把面团合在手里里不断地揉成一个个条状或是圆形的东西,我会稍加利用她的材料,加工出一只小兔子或小花朵,让她体会到了神奇之处。虽然两年多来,她的作品几乎是抽象派的,但她能够向我解释她的想法。现在她已经是个很有成绩的小面包师啦,做出的小面包一点也不输我。

做贺卡

自述:李小格,29岁,宝宝:3岁

在我的资料袋里已经收集了厚厚的一叠卡片,都是小飞在各种节日送给我的。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居多,但是主题很鲜明,比如母亲节,她会画花;我过生日时,她会画一颗大大的爱心。我鼓励她,不仅给爸爸妈妈做贺卡,也可以给她所有喜爱的朋友们做贺卡。而做贺卡也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无趣,在一片树叶上画个笑脸,用水彩给小石头涂上颜色,用小布头做成花朵,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成为贺卡的题材,这就是一种艺术。小飞已经学会天马行空地创作她的贺卡了,在我看来,都是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好作品。

跟着节日去做手工

自述:孙晴,33岁,宝宝:5岁

我喜欢和小雷按照不同的节日来做一些手工。比如中秋时做月饼,端午节时包粽子,圣诞节时就一起装扮圣诞树,过年的时候更丰富,画画,贴窗花。这是一个重复但并不单调的过程,小雷也很喜欢这样的手工,既好玩又总是能够别出心裁地庆祝各种节日。今年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让他收集春夏秋冬的树叶,并把它们用相机拍下来,在层层渐变的叶子中,让他观察四季变化的特点。

Part4想象创造力篇:提供空间与机会

孩子的潜能就像井里的水,它或许需要时间和机会,不停地喷射出来,而父母就是要不断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让他能够发挥他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了解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的神奇效果。

和孩子一起酿葡萄酒

自述:李卫诗,28岁,宝宝:4岁

今年秋天,我学着酿葡萄酒,也让小美跟我一起学习,还特别给她一个专用的小玻璃瓶。洗干净、晾晒葡萄的过程,都让她亲历亲为。我想让她感受得到葡萄变成葡萄酒的整个过程。我们在细心地一个个捏破葡萄时,小美也会不停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酿葡萄酒要放糖?为什么要把瓶盖密封起来?我觉得这些都是好问题,一个简单的动作,引发出来很多问题。当十天过后,她的小玻璃瓶中的葡萄开始变成紫红色的酒液时,她很快乐,也非常有成就感。

嘿,让我们看看它还能做什么?

自述:吴文萱,28岁,宝宝:2岁9个月

当孩子还在咿咿呀呀学说话时,他们的脑子里就已经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强仔就是一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孩子。他的玩具基本都是一些半成品得来的。记得有一次我把保鲜膜用完之后的筒芯放在角落里准备扔掉时,就被他拿了过来,整整玩了三天,他对着它说话唱歌,当传声筒,又不厌其烦地在上面画了一些他认为好看的画,最后还成了他手里的一把迷你小剑,完全地嗨皮在自己的创意之中。现在我们很习惯地在面对一件普通的物件时,会一块动脑筋想想,嘿,它还能做点什么呢?

妈妈还可以这么做

1. 用一辆简单的没有太多装饰品的小车当主题,让孩子不断地想象出游戏空间,忙碌的消防车,抓小偷的警车,运水果的货车,可以让孩子挖掘出他熟悉的车辆类型。

2. 教孩子用各种漂亮色彩的毛线编织一条围巾,这是一个有趣的创造过程,孩子喜欢看到这种变化。

3. 按孩子想象出的游戏去做,你会发现,当他不满足于自己的游戏点子时,就会创造出更高难度的游戏。

4. 买一些花种子,便交由孩子种植照顾,观察种子从发芽到开花,会让孩子体会到生长的具体过程。

5. 经常设置一些“难题”请求孩子帮忙,比如,“我实在想不出胡萝卜还能切成什么形状,你能帮我吗?”

6. 经常给孩子读一些幻想类儿童故事。

《母子健康》提示:

想要帮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得更全面充分,父母需要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给他们一定时间去思考,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不断地提出“为什么?”“怎么办?”之后,把问题抛给他们,启发他们开动脑筋找答案,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按常理出牌,鼓励他们把想象力变成真正的创造力,不限制、不束缚,让他们充分的自由发挥,当他们的创造力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Part5亲子互动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多数养育观念里,父母的角色历来都是指导、给予、判断的角色,孩子需要学什么玩什么,几乎由父母来做决定,但华德福教育观念却是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并创造出属于你家的独特家庭文化,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

不是帮孩子做事,而是和孩子一起做事

自述:罗敏,30岁,宝宝:3岁

当每个孩子都被当作小祖宗宠爱起来的时候,但我却深知,其实在一个家庭里,让孩子最快成长起来就是建立起他的责任感。因此,我在宁宁能够走路学话时,就开始分派给他一定的工作。从最简单的帮我递纸巾开始,在他两岁时,已经能够提一些轻便的垃圾到楼下去,他最喜爱的还是跟我一起用毛巾耐心地擦拭木地板,拧毛巾、一块一块地板擦过去,他都很专注投入。而我们完成之后,一起躺在地板上看书时,他会特别开心。随着他渐渐长大,我会调整对他的要求,如今,他爸爸出差时,他会说:“爸爸,我是小小男子汉,我会照顾好妈妈的。”

不是看着孩子玩,而和孩子一起玩

自述:廖小星,27岁,宝宝:2岁

和孩子玩在一起,是父母最好的陪伴。我们有时会一块捉迷藏,有时会全家人分组来比赛拍球。无论多忙,我也总会在完成工作或家事之后,和孩子撒着欢儿地一起玩,在大人的世界里,其实扔小石子,无厘头式的欢呼都是挺无聊的,但是,用孩子的心去玩时,你就能发现,快乐是那么单纯。每次带孩子在小区里玩时,我总有点像异类,我有时会跟他一起玩跷跷板,有时跟着他不断地奔跑着,很多时候,我变成了一个孩子王,而别的孩子也说,我是最好相处的妈妈。

建立我们家的家庭文化

自述:小白,32岁,宝宝:4岁

我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活动,有运动日,家庭聚会日。比如,每年我们都会为父母过生日,不是那种简单的去酒店大吃了事,而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孩子准备自己做的礼物,我们则会亲自下厨,像去年父母生日,我们还为他们准备了婚纱,拍全家福,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串联起来就成了我们家独有的文化。是这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家庭观念的机会,让他明白自己身为家庭一份子的重要性。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极尽可能地参与他的每一次重要的时刻。

《母子健康》提示:

无论是和孩子一起做事还是一起玩,都尽量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局限孩子;而在尽可能的条件里,创造出更适合孩子生活的环境,才是父母要做的。

妈妈还可以这样做

1. 明确地安排好家庭中的每个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并且按照很好的规律去完成它,这对孩子也会起到督促作用。

2. 对孩子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如果你也不确定的答案,跟他一起去寻找答案。

3. 在与孩子一块做事时,可以示范出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去学习,让他能更好地领悟。

4. 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如果是连续性的自创故事更棒。

5. 把孩子进步的事件认真仔细地记录下来,这不仅会让你了解孩子的成长,在未来也是对他的一个很大鼓励。

6. 倾听孩子的声音,会让你理多地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

他们都爱华德福

艾斯苔尔(毛毛虫童书馆总编辑、华德福教育追随者):

我曾经在澳洲墨尔本的华德福学校进修过三个月,那几乎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月,我亲身体验了华德福学校的状态,那种充满了开放和呵护的氛围,那种处处都是美处处都是艺术的地方,让我也得到了滋养和力量。最让人震动的,是华德福教育是互动的,可以让老师得到滋养,同时又去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简单,但是也如此神秘,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的节奏来教育他们。华德福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充满大爱的教育体系。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认为孩子内心有三种基本力量,来进行身体,情感和头脑的活动,所以需要通过头,心,手三方面来进行学习,以平衡发展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这形成了华德福学校的基本教育模式。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怀着崇敬之心接纳孩子,怀着爱护送他们迈上自由之旅。

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家,巴学园创办者):

每一种比较完善的教育,都经过了几十年到上百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类是一种先天就具有全因素能力胚胎的动物,具有广泛吸收性,在后天的环境中,先天性格的偏向,决定了他们在环境中偏好于哪些因素,决定他们使用哪方面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将来成为这方面能力的特长者。所以每个人都发展成为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世界才有各行各业。

黄晓星(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

华德福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无论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都是个人生命旅程中的一段经历,比如人可能从事不同的职业,包括在家带孩子做全职妈妈或爸爸,这也是职业。华德福教育并非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不是为上名牌大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华德福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而准备的教育。

徐明幼(台湾华德福幼儿园导师):

我一直在推广华德福幼教理念,希望孩子能回归自然,并依循天性培养出强健的体魄,才能让他们在往后的人生长路中,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在这世界上实践生命计划,学会用平稳的心面对生活,并能有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

华德福教育是非常完备的体系。它源于一种生命哲学,华德福教育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华德福不设立目标,而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健康、和谐、完整、平衡地发展,帮助他找到今生的使命。华德福教育是灵性教育,注重孩子的精神发展,而不强调所谓的分数、成绩、升学率。德国有过调查,华德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及各个领域,如果一定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那就是人格魅力:一方面源于对自我的确信——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要做什么、我知道我能做到;另一方面源于与人沟通时的倾听和共情能力。华德福毕业生拥有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敏锐性。所有教育体系中,惟有华德福毕业生无比热爱自己的求学经历,并乐于推广之,甚至投身于此。

张俐(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

很多人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但存有一些误区,认为华德福教育没有考试、不主张竞争、不进行早期教育,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其实华德福教育不主张的是刻板的、形式化、标准化的考试,而通过学生们的作业、表演、手工作品等方式展示教育成效;主张建立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建立合作精神,反对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那些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

《儿童健康指南》:宝贝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指南

作者:(德)米凯拉·格洛克勒

当年幼的孩子还无法诉说自己哪里疼痛或不舒服时,父母就越要了解那些疼痛对孩子的伤害和及时诊疗。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中,除了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灵成长的健康,父母则需要创造出适合滋养孩子的环境和条件。

《我从彩虹那边来》:宝贝,请你跟我这样做

作者:(美)芭芭拉·帕特森

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样的游戏能够刺激孩子的想象力,怎么保护孩子发展12种感觉,怎样教会孩子做娃娃和布偶,芭芭拉幼教经验丰富,她理解孩子和孩子的需要,无论是玩耍游戏的重要性,还是生活节奏,纪律性,她都会一一告诉你答案。对于忙碌的父母,这本书能够化解许多让你无头绪的烦恼。

《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

作者:(荷)狄克·布鲁因、艾提·莉赤哈特

本书着重于开发孩子的灵性认知,这是一种比单纯的看和听更全面和有力的认知方式。通过它,孩子可以保留并发展与生俱来的敏锐觉察力,大大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在绘画中各种色彩的运用,表达着他的情绪和对世界的看法,在他心里,时间不断消失,但是色彩却可以串联起发生过的一切。

《故事和你说晚安》:宝贝,在妈妈的故事里做个好梦

作者:(英)比亚翠斯·洛奇

给孩子讲故事,是每位妈妈都会做的事,但是,怎么讲好故事,却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一些技巧;比如在讲故事时,要用眼神与孩子交流,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为了更吸引孩子进入故事氛围里,还可以让他熟悉的人和他自己走入故事里去成为故事的主角,另外,反复地讲一个小故事,孩子也会喜欢听,他们喜欢那种跟故事里的人物成为老朋友的感觉。

《请让我慢慢长大》:长大就是参与生命的过程

作者:(中)吴蓓

这是一本华德福幼儿园记录手册,里面的许多教育案例都很实用,也很打动人,它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参与和学习的过程,无论是植物课、手工课,孩子们都会参与其中的过程,作者认为,对12岁以下的孩子,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体验生少和大自然,鼓励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感感,而不是为他们设置标准。

《大地的礼物》:与孩子一起做园艺

作者:(英)比亚翠斯·洛奇

孩子对泥土和植物是他们与自然的最基本的接触,可以带给他们无尽的快乐。书中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炼的插图,把一整年的周期中每个阶段的园艺技巧娓娓道来,介绍各种花园,甚至如何制作果酱和鸟儿的窝。音乐、歌曲和故事穿插其中,我们是有着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能力的。

《故事知道怎么办》: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