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小班幼儿游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班幼儿游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班幼儿游戏

第1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第一阶段: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幼儿对手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我教幼儿认识自己的手,使幼儿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五个手指的名称。认识后立即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老师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幼儿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某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

在本阶段,为了增强幼儿对手指活动的兴趣,我还安排幼儿玩了两个游戏《小老鼠》(一),幼儿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在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个游戏用单手玩。《小老鼠》(二),幼儿两手分工,一只手做灯,一只手做老鼠,两手配合,共同进行游戏。

第二阶段,学习用手指表示数和方位,训练幼儿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在幼儿通过记数游戏和数学课,掌握了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实物的基础上,我让幼儿学习用手指表示数(1-4)。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示范,说一个数做一个相应的手指动作,使幼儿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再来学习。

本阶段的游戏有:(一)《听听是几》。老师说出一个数字或敲几下铃鼓,要求幼儿很快地伸出相应的手指。另外,我们班级里都有钟,下午时在钟报时时,请幼儿用手指告诉老师几点了,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注意力。(二)《小鸟》。幼儿两手背向上,交叉相握,两大拇指相顶做鸟头,其于四指做翅膀。通过两手心的开合及手指的上、下动作做鸟飞状,老师可提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等要求。让幼儿一边游戏,一边巩固空间方位概念。(三)《水波》。两手背向上。指尖相搭,两手交替上下起伏,形成水波。这一动作要做得连贯、协调,主要是练习幼儿手指及手腕动作的灵活性。(四)《猜拳》,即《布、剪、锤》游戏。通过这个活动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手指动作的精确性。刚开始时,有的幼儿出的动作“三不像”,根据这个情况,我采取了先集体练习的方法。老师说一个名称,幼儿统一出动作,老师速度渐快,幼儿的动作也渐快。掌握后,幼儿再两人一组游戏。

第三阶段:综合练习,使幼儿的手指和其他感官结合起来,较协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一的或集体的游戏。

先请幼儿观察老师用手指表示“0-4”,并和老师一起说出从前一个数到后一个数要收什么指、伸什么指。如从“0”到“1”,要收拇指;从“1”到“2”,伸中指;从“2”到“3”,收食指,伸无名指和小指。然后让幼儿自己边出边说。这是幼儿手、眼、口、脑全面的结合,幼儿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充分体现了手指活动的巨大作用。

第2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区域游戏 小班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陈鹤琴先生曾指出: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为孩子应该有游戏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和阅读的环境等。因此我们需要创设孩子能接触到的,感受到的生活情境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流、发展,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

一、现小班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娃娃家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所以,每次都有好多小朋友抢着去娃娃家玩,在游戏的时候,我问霏霏:“你是娃娃家的谁呀?”她回答是妈妈,“那爸爸是谁呢?”结果,好几个小男孩都指着自己说是我是我。

2.场面混乱。小班的小朋友们都喜欢玩平行游戏,看到有小伙伴玩这个玩具,他们就想玩这个玩具,于是我在每个区域投放相同材料的量都很多,由于材料多了,没过多久,娃娃家里的东西就乱作一团,地上到处是水果、蔬菜,没人整理。

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爷爷奶奶太宠爱了,导致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一点没有受过挫折,个个以自己为中心,要别人迁就他们。所以,在活动中时,他们也只关注自己,想扮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自控能力差。儿童的自我控制意识还不强,有些小朋友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负责,有时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忍不住脱离自己角色。

三、针对原因采取的策略

1.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是很有说服力的。当孩子看到父母与孩子、朋友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也会帮助孩子养成学会分享,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2.材料投放。

(1)不断增添新材料,丰富游戏内容。在活动中,要学会不断增添新的材料,有利于他们探索、发现,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另外,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半成品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对游戏是有推进作用的。比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里没有顾客时,营业员就会没事做,这是他们可以拿出一些材料比如彩纸和包装纸,用来做糖果,可以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也能丰富材料,锻炼他们动手能力。

(2)围绕主题,增加材料。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完全影响幼儿对知识的获得和接受。我们在提供材料前,先要了解主题内容,才能提供相应的材料,体现利用价值。例如:可以结合相应的时节开展活动,这次的中秋节,就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收集相关的材料,有月饼盒或者泡沫塑料等,将收集到的材料放入专门的区域中,就可以开设一个“嫦娥月饼店”。让幼儿做营业员,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DIY小制作,利用提供的材料让幼儿做月饼,不仅发展他们的小肌肉群,锻炼动手能力,还让幼儿喜欢活动。总之,适当的刺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不断提供新材料,细水长流,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兴趣。

(3)结合孩子的差异,材料应具差异性。《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就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去做营业员或小舞台的主持人,继续发挥他们的长处,当然相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小朋友,我们也要多鼓励,以爱的教育去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去和别人交流。总之,教师应结合不同孩子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给予相应的帮助,让他们爱上活动。

3.自控能力的培养。区角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当孩子们开始游戏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去选择,幼儿情绪愉快,活动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提高,从而在活动时就能保持专注、持久地活动,也就能有效的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3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手指游戏 小班幼儿 发展作用

俗话说“心灵手巧”,看来智力的发展与手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一个动手能力正有待培养,智力正在开发的幼儿来说手部运动更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手指游戏以声音和动作配合的简便形式给小班幼儿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相对其他形式的活动,手指游戏对时间、地点、场地环境,游戏规则等的要求更低,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活动,对小班幼儿的发展见效尤为显著。

一、手指游戏灵活双手,有助于小班幼儿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经常活动手指,给细胞以直接刺激,对健脑十分有益。小班幼儿身体稚嫩,手部控制能力弱,尤其需要锻炼。手指游戏本身具有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和手指关节的发育。让孩子经常做手指活动,还能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促进幼儿大脑与手指神经协调发展。

二、手指游戏简便易学,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班幼儿是刚脱离父母融入集体生活,初步学习社会交往的弱势群体。他需要适合自身生活经验的形式与内容去和老师、同伴互动,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的环境。那么手指正是幼儿亲切熟悉而又方便探索世界的身体运动器官。手指游戏以浅显易懂,语言流畅,贴近幼儿生活情趣的手指谣配合动作的简便形式让幼儿能随时随地学做,在幼儿学一学、念一念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的交往。加强幼儿与老师及集体的互动,增进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手指游戏形式多样,可以自己双手交替自娱自乐,每次孩子们都会和着集体稚嫩的歌谣声自得其乐的反复游戏。更可以找同伴合作游戏。这时,我让孩子自由选择朋友并用双手抱一抱对方,使幼儿更专注于和对方的合作,培养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游戏反复数次后,我鼓励幼儿找一个新朋友做游戏,以便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再去进行三人活动、小组活动。手指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也在学习手指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手指游戏歌谣丰富,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语言发展

3~4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受年龄段的影响,小班孩子语言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而手指谣以其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节奏明朗等特色,深受小班孩子的喜爱。又因为小年龄幼儿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边做动作边说话,手指游戏也正好适应幼儿这一特点。一个动作鲜明有趣的手指游戏,配上一首朗朗上口的手指歌谣往往能比一个故事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幼儿的积极倾听、学习与模仿。手指谣内容丰富,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小手变变》(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呀,爬呀,爬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跳呀,跳呀,跳呀。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蝴蝶呀,飞呀,飞呀,飞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螃蟹呀,爬呀,爬呀,爬呀)。小班幼儿对简单鲜明的动物形象有很自然的情感,也乐意参与表达对它们的认识。幼儿经常边念边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愉快表演。有些孩子还能替换歌谣的内容,创编动作,大胆表现自己。有的孩子会质问同伴某种动物的叫声不对,在这样开心轻松的环境中幼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提高。

四、手指游戏渗入生活,有助于规范小班幼儿行为习惯

小班幼儿受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在生活活动中常不受活动规则的约束,教师的说教收效甚微。手指游戏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比如洗手前,我教孩子做一个手指游戏。"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关掉水龙别忘记" 这首儿歌对幼儿洗手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地念叨。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幼儿能注意及时把水龙头关掉,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而另一首手指谣:"老大睡了,老二睡了,大个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这首儿歌当中的语句生动形象,我把这首儿歌放到了午睡的环节,幼儿听着听着就会静下来,特别是一些入睡有困难的孩子也在轻轻的儿歌声中不再做小动作,养成了在睡觉前安静的习惯。这些游戏可以组织在饭前、分组喝水时,离园前数分钟。这样既减少孩子无意义等待的时间,又避免幼儿一日活动的小环节中因孩子无所事事造成吵闹和混乱,也丰富了幼儿在园的生活,更有助于班级集体良好常规秩序的形成。

五、手指游戏形象有趣,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的权力和需要。手指儿歌中的拟人化的形象,使幼儿在快乐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多手指儿歌中的形象都采用拟人的方法,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比如《五指歌》中的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一个家庭成员:大拇指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嘀嘀嘀;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刷刷刷;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砰砰砰;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个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东东东。(我上幼儿园,棒棒棒。)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这些家庭成员,幼儿很形象地体会到了爸爸的能干、妈妈的勤劳,高高的哥哥、漂亮的姐姐也都有自己的本领。调皮的我会敲小鼓,爱玩玩具,也能独立的上幼儿园。在这样一种温暖的氛围里,积极的鼓励下,幼儿会感到很安心、自信,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动手动脑的手指游戏中舒展了幼儿的身心,增强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语言、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活动。手指游戏作为小班幼儿的特色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都在积极的活动着,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手指游戏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幼儿得到心理满足,为幼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指导》

第4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经验;材料;机会;介入;评价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小班幼儿角色意识薄弱,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多方面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来提高他们的角色游戏水平。

一、丰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角色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来扮演角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社会,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幼儿体验生活;

1.参观大班的大哥哥、姐姐们的角色游戏;

2.模仿现实生活。

二、提供合理材料,激发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年龄小,为幼儿创设温馨的游戏环境,提供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非常重要。合理的材料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角色意识。例如:玩“娃娃家”游戏。

1.主题操作材料的投放;

2.标记材料的提供;

3.场景的创设。

三、提供参与机会,充分体验角色

俗话说:“熟能生巧”,游戏能力的提高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也给予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多参与到角色游戏中,从而能充分体验角色,使角色意识得到发展。

在小班初期,我们以保护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为主,因此,游戏时以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来扮演为主,不做相关的限制,只是提醒幼儿在人太多的时候要谦让一下,等下次再选。小班下学期,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游戏经验,为了让幼儿深入体验一个角色,把角色行为在游戏中体现得更好。我们会注重让更多的幼儿有参与的机会,因此会请没有体验过的幼儿先选,等大家都体验过了,再给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

四、教师介入游戏,引领示范角色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教师应该深入游戏之中,加强观察,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动作、表情,特别要注意细心倾听,研究幼儿的游戏语言,洞察幼儿游戏心理,进行个别教育。由于老师的参与,幼儿明确了所担任的角色的职责,从而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

五、注重游戏评价,提高游戏水平

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幼儿游戏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1.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讲评

老师在游戏中也是游戏者,扮演一定的角色,把讲评作为游戏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讲评的时候,老师依然是作为一名游戏者的身份参加讲评。

2.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游戏进行讲评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进行模仿成人劳动、生活的游戏,从而对幼儿进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讲评时,总有预先的计划和目的的。

3.抓住游戏中的突发事件,灵活进行随机教育

抓住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我在和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就能注意到这一点,并能将这些好的东西在集体面前加以肯定,那么,这些闪光点就会变成闪光片、闪光面。

在实践中,经过以上几个途径,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已由原来的平行游戏过渡到联合游戏,同伴间的交往也变得频繁了,合作意识也逐渐增强,角色游戏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如何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

年龄小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绘画活动应是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熊吹泡泡”、“青蛙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画葫芦”等等。

二、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让孩子觉得绘画是在游戏。

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会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绘画活动以游戏的口吻导入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的。只有在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尽情地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的开始部分,我先问他们:玩过气球宝宝吗?气球宝宝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给幼儿边示范画气球边讲故事:“有一天许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这么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被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画气球宝宝的兴趣,他们也是边讲边画,画出来的气球宝宝各不相同,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

四、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只是这些绘画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组织小班幼儿绘画泡泡,在练习画圆圆的泡泡前,我们要先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画圆的技巧。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绘画基本技能,而且对绘画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6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关键词]浅谈;游戏;小班数学活动;运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由此可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中,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

记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如果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和运动之中,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在运动中学习。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以顺利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游戏是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心得。

一、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体现趣味性

小班幼儿多自我为中心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所以所提供的材料要形象、具体、直观 ,暗示性、游戏强 . 如钓鱼 , 就是利用游戏方法 , 寓数的概念于游戏中 ,让幼儿通过把钓起来的鱼放入相应的小水桶的过程来学习和理解数的一一对应 。所以说活动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角活动的质量 。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幼儿的需要 。兴趣投放相应的材料 ,并且考虑材料的多样性 。安全性、开放性 , 有利于幼儿操作、思考与探索 ,让幼儿时时可以玩出新玩意来。 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如我们用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用彩色纸画成各种各样树的形状,并让幼儿找出相同形状的树妈妈,引导幼儿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形状,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再如我们操作区“夹夹子”,我们提供了家庭用夹子(夹子的打开力度,适合小班的年龄),各式各样的纸裙子 ,上面写上 1 —— 5 以内的数字,让幼儿根据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这类操作活动既有匹配及科学知识的渗透,又训练了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它凸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就要求教师将有意的教育渗透在无意的行为中,让孩子在与材料的操作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成功的满足感。

二、情境中的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喜欢不起来,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在教学中,情境中的数学游戏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如:在上感受“1”和“许多”的数学课时,我就采用了分小鸡、分蛋、拾蛋的游戏。先请幼儿帮鸡妈妈分小鸡,跟小鸡做游戏,然后帮鸡妈妈分蛋,再到草地上一个一个地拾蛋。由许多小鸡到一只一只的小鸡,再由一个一个的蛋到许多蛋。在这个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充分理解了“1”和“许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在游戏的愉快情绪中,没有了数学的机械、枯燥。孩子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数学活动。

三、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数学组织教学尤为重要。如果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的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进而会使幼儿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教育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教师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就是让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类教学游戏通过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鸡捉小虫”的游戏,幼儿扮演鸡宝宝,跟随鸡妈妈学本领(捉小虫)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在教学认识“上下、前后”时,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或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鸟;小猫藏在桌子下;小狗在房子后面”等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认识“上下、前后”的具体含义,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完成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

四、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第7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利方法。

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味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1、情节性的数学游戏

数学活动组织的不好,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对小班幼儿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认识“上下、前后”,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设计的。

幼儿学习“比较长短”、“比较多少”的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回家》、《分果果》、《给小动物送食吃》等教学游戏,幼儿通过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教具,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动手操作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学习“按物体的名称、颜色排序”的数学内容时,我设计了《送给猫妈妈的礼物》的教学游戏,幼儿十分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创造性的设计出许多种排序方法,如:红黄黄、红黄黄;猫兔猴、猫兔猴。由此可以看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而不是枯燥的为学习知识而学习。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抽象理论较强,不好表达。为此,我用各种颜色的吸管设计制作了“会变的吸管”的学习教具。以三角形为例:将三根一样长的吸管连接在一起,吸管的连接处可以弯曲。既可以将三根吸管并在一起比较长短,又可以将两头拼插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以这个道理制作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十分专注的进行实验,并能将自己的发现结果与同伴相互交流。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十分简单的得到了解决。

二、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1、触觉:“认识正方体、球体”,我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

2、听觉:“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口头游戏: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我自编了一首“拍手唱歌笑哈哈”的儿歌,儿歌中有数数、有方位,幼儿有节奏的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口头游戏在站队、午餐前、都可以进行,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减少了等待现象。

三、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强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加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序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要有一定难度,减少形象性,增加竞赛性。在活动时,比比谁又快又对,提高幼儿的学习速度,激发幼儿荣誉感。

第8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一、认识球类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的第一步。 

我班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的玩过球类玩具,而有的与球类玩具接触的较少。展开趣味玩球活动的第一步,我们提供了用彩色不织布制作的动物球,让幼儿对于球类有初步的认识。我们向幼儿提供青蛙球、小猪球、小熊球、熊猫球等布球,让他们先对动物球有初步的认识,并尝试玩球。这些卡通球不仅造型可爱,非常吸引幼儿,而且质地柔软,具有很强的安全性,适合小班幼儿活动。另外,我们还提供了篮球、足球、海洋球、羊角球、乒乓球、橄榄球等,丰富的活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让每位幼儿都有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在多样的活动材料面前、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带动下主动地探索。 

在幼儿对球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玩球方法后。我们逐步增加曲棍、呼啦圈、彩虹桥、独轮车等辅助材料,让幼儿了解更多的玩球方法,在增加辅助材料的基础上,活动的要求、难度都会有所提高,活动内容也更丰富,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玩球兴趣。 

除了提供幼儿园购买的球类玩具外,我们还利用一些废弃物品等材料制作球类活动的辅助材料,例如赶球棒、投球箱等,这些辅助材料造型新颖、色彩鲜艳,不仅从感官上激发幼儿游戏和探索的欲望,而且进一步丰富球类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玩球的持久性。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增强球类游戏的吸引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球类游戏情境能够促使幼儿情感参与,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主动性,持续提高游戏兴趣,并体验快乐。球类游戏情境的创设,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1.情境、角色的选择。选择幼儿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和游戏角色,是最理想的活动选材。幼儿熟悉,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这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在幼儿熟悉的情境中,引导幼儿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或者与自己熟悉而喜爱的角色形象一起去玩球、去运球、去闯关,这样的游戏一定能调动幼儿的全部热情,成为这个活动有效开展的最大动力。幼儿喜爱模仿各种小动物,小动物的角色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在我们开展的《小企鹅运冰块》、《勤劳的小蚂蚁》、《小兔乖乖》等活动中,都有幼儿喜爱的动物形象,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各种玩球技能,提高动作水平。 

2.环境创造逼真。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环境的创造,离不开各种道具、器材等辅助材料。为了创设逼真的情境,突出游戏主题,我们在场地的选择、环境的布置、玩球器材的装饰和辅助材料的选择上都要考虑逼真性。例如在《小企鹅运球》、《小猴摘桃》教学中,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小企鹅、小猴子的头饰或胸饰让幼儿佩戴,帮助幼儿进入角色。在《小猴摘桃》中,可以将球装饰成桃子的样子,鼓励幼儿双腿弯曲下蹲往上跳跃,去摘桃子。在完成情境的构思后,我们结合情境创设和制作符合情境的各种场景布置、道具、头饰、胸饰等,使得情境更真实和逼真。例如在《把球滚进大嘴巴》的活动中,我们用纸箱制作了多个长大的“大嘴巴”,让幼儿把球滚进去;在《森林音乐会》的活动中,我们不仅制作了许多的小树、小花、小草,还制作了森林音乐会的邀请函;在《老鼠偷蛋》的活动中,我们准备了大小两种头饰,教师当老鼠妈妈,幼儿当小老鼠。 

3.教师投入游戏情境。教师在幼儿眼中是方向标,如果教师积极融入游戏,那么就会促进幼儿更投入游戏。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幼儿一样,也是游戏参与者。教师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小动物的妈妈、挑战队队长等与幼儿一起参与球类游戏,共同接受挑战。其次,教师的语言要融入球类游戏情境,在指导幼儿和提出要求时,教师语言不能脱离游戏内容。最后,在活动结束部分,教师要结合情境做相应的总结,使得整个活动更完整。 

三、通过活动环节的层层递进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 

1.情节的合理与发展。根据观察,幼儿熟悉的角色形象是增强活动趣味性的一项重要因素,连续的、完整的情境能保持幼儿的活动热情,让幼儿有始有终地积极参加游戏。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连贯性、递进性,例如喜羊羊带着布球炸弹经过草地、小桥里的重重挑战最后打败灰太狼,保护羊村。 

2.活动难度的提升。和其他的体育活动一样,球类游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动作难度。例如在《勤劳的小蚂蚁》中,幼儿扮演小蚂蚁的角色用曲棍球棍赶球,第一次是自由赶球,只要将球赶到终点即可,但第二次要求按照地上的直线把球赶回家,第三次要绕过障碍物把球赶到终点。这样在第一次赶球的过程中幼儿比较自由地练习双手持棍的赶球动作,第二次按照一定的方向赶球,第三次躲避障碍物赶球则对手眼协调性和身体灵活性有更高的要求。 

四、及时反思和总结,完善球类游戏活动的内容。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在球类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情境的创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一些场景布置的过程考虑不全面,场地设计不合理或者道具制作不够细致,导致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于是我们及时记录每次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和反思活动情况,期望在下一次的球类游戏时做到更好。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于某一种球类活动材料往往有一个兴趣周期问题。当一种球类活动材料刚出现时,幼儿往往很有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该活动材料兴趣逐步降低,在没有老师的指导情况下,会呈上升反复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多关注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形。 

第9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何为自理能力呢?广义的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上能自己处理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日常生活琐事,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好人事关系,在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幼儿自理能力则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穿、脱、整理衣服、鞋袜、独立进餐、盥洗等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悠悠每天依偎在妈妈的怀抱来到幼儿园,妈妈离开时她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哭着不肯松开;午餐时间,小家伙们拿着勺子东瞧瞧西看看,艰难地试着将一勺饭送进嘴巴,却有半勺饭粒洒在桌子上; “老师,我不会擦屁股”;“老师,他抢我的玩具”......

在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刚加入集体生活的小班幼儿常常出现上述情形。他们表现出自我服务意识淡薄、自理能力薄弱、不会与同伴交往的特点。在对我园部分小班幼儿家长发放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现代家庭多呈现出4--2--1的家庭结构,70%幼儿入园前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受“隔代亲”的影响,老人认为孩子太小,体质差、动作慢、弄得脏,常常包办代替,使得孩子习惯了成人的帮助,形成依赖心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4岁是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比较容易成功。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激发小班幼儿的独立意识,培养自理能力

(一)借助手段性游戏引导小班幼儿掌握基本生活自理技能

1、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游戏帮助小班幼儿理解自理要领。如:挽袖子时说:“爬,爬,爬大山,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手时说:“拧开水管淋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出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三下,摘下毛巾擦干手”。在这些语言游戏的配合下,教师和幼儿边说边做,枯燥的技能练习不仅丰富有趣,幼儿也更加积极投入。

以游戏为载体,感受自我服务乐趣,树立自我服务意识。幼儿可以两手握住衣领,将衣服背向自己喊一声“刮大风咯”!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边做边说:“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进袖筒里”。孩子们在游戏中笑着、做着、说着开心极了,他们学会穿衣服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乐趣。

3、通过游戏竞赛对幼儿正面评价,树立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小班幼儿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夸奖、同伴的赞扬。幼儿掌握自理技能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以个人或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穿衣裤、鞋袜、扣纽扣、洗手、叠被子、剥鸡蛋、舀豆子等游戏竞赛,激发幼儿的自理兴趣。竞赛结束后教师用掌声、赞美、奖状等正面的激励与评价都能够树立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幼儿在成功的喜悦中逐渐将被动的行为变成主动行为。

(二)在自主游戏中巩固自理技能,增强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1、在区域游戏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为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提供帮助。例如:用废旧饮料瓶制成娃娃,提供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自制小食物,幼儿练习用勺子喂娃娃。用布在墙上制作一幅钉上纽扣的图画,并提供白云、小鸟、汽车、七彩树等装饰物,幼儿在随意装饰画面的同时纽一纽、扣一扣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锻炼手部肌肉,使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强化。

2、利用象征性游戏促进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发展。随着小班幼儿想象力的迅速发展,练习性游戏逐渐减少,象征性游戏大量出现,幼儿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抱着娃娃的“妈妈”;站在小椅子上指挥交通的“警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发展水平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角,提供逼真的操作材料供幼儿在生活中练习自理技能。

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指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在创设游戏区域时,教师还需创设小超市、医院、银行等能够增进幼儿交流的区域。幼儿在购物、取钱、看病等游戏中轻松学会生活和交往。

三、利用亲子游戏,增强小班幼儿的自理兴趣

小班幼儿独立思维正在发展,生硬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游戏活动是家长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穿裤子时,家长拎起裤子对宝宝说:“火车转弯要进山洞了。”教宝宝弯起膝盖把腿伸进裤腿。此时,家长夸张地喊:“小火车进山洞,呜---看不见!”宝宝的小脚丫伸出来时,立刻捏住他的小脚丫说:“小火车头出来了哦!”洗脸时,家长可以给宝宝一块小毛巾,当着他的面很认真地洗脸并大声说:“小猫擦擦自己的小脸和小手咯!”童趣的语言不仅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家长的示范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