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防震防灾减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依托咪酯;瑞芬太尼;丙泊酚;胃肠镜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习惯的改变, 生活压力增大以及社交的需要, 人们消化系统的疾病越来越突出[1],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经常需要给患者进行电子胃肠镜的检查已明确诊断以及辅助进行多项微创治疗[2]。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 各医院都提出了建设无痛医院的口号, 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镜, 甚至创伤患者术前镇痛。无痛胃镜技术在门诊电子胃肠镜检查中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技术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本文旨在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电子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采用无痛方法的门诊电子胃肠镜检查(包括胃、肠镜检查、取活检以及一些简单的治疗), 年龄在30~75岁, 体重在50 ~80 kg, ASA分级在Ⅰ~Ⅱ级, 无明显心、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病史, 术前未服用有抑制心肌收缩或扩血管药,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均较好,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术前常规鼻导管吸氧。观察组(A组)采用依托咪酯脂肪乳复合瑞芬太尼麻醉, 先给予瑞芬太尼1 μg/kg静脉推注, 然后给予依托咪酯脂肪乳0.15~0.35 mg/kg缓慢静脉推注;对照组(B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 先给予芬太尼0.5~1 μg/kg静脉推注, 再给予丙泊酚1~2 mg/kg缓慢静脉推注, 两组均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 插入电子胃肠镜, 进行手术。术中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 有无呼吸抑制, 以及患者有无体动反应, 术毕苏醒情况。
1. 3 观察指标 术中采用GE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分别记录给药前、给药后1 min、2 min、4 min、6 min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打包处理完成, 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及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后, A组患者与B组患者均能安静入睡, A组有一例患者插入电子胃镜时出现呛咳反应, B组有2例, 两组患者均有一例术中出现轻微体动反应, 两组患者饱和度检测均有轻微短时下降, 两组中B组患者心率略增高, MAP略下降, A组患者无明显变化, 具体见表1。
从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 无论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还是采用依托咪酯脂肪乳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患者而言都是安全的, 依托咪酯脂肪乳联合瑞芬太尼对循环干扰更小, 更平稳。
3 讨论
胃镜检查是当前诊断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许多患者对此项检查都有一种恐惧感而难以接受,或者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不能忍受而不能完成检查。而无痛胃镜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又能让操作胃镜的医生顺利完成检查,受到许多医患的欢迎[3]。丙泊酚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短效、速效全麻药在门诊无痛电子胃肠镜中最早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异丙酚对循环的较强的抑制, 在应用中有时有一定的顾虑, 尤其是年老体弱的患者。依托咪酯脂肪乳由于具有和丙泊酚同样的短效、速效的特点, 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得到推广。但在临床中人们发现单纯应用依托咪酯或是丙泊酚, 由于其不具备镇痛作用, 所以术中部分敏感患者还是有明显的体动反应, 所以就开始尝试复合应用芬太尼, 但由于芬太尼代谢时间相对较长, 特别是老年患者, 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顾虑[4, 5]。近年来, 短效但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在临床的普及,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的新成员, 合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 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清除半衰期仅6 min, 是超短时, 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具有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恢复迅速, 无蓄积作用, 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6]。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 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瑞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 其程度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 但持续时间较短, 停药后恢复更快, 停止输注后3~5 min恢复自主呼吸。也可引起肌僵硬, 但发生率较低。瑞芬太尼起效快, 镇痛作用强, 很好的弥补了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脂肪乳镇痛作用的不足, 而且, 同样是超短效的全麻药, 不耽搁门诊患者快速苏醒的需要, 就成了我们当下的首选麻醉方法[7, 8]。由于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不但安全, 而且对循环干扰更小, 因此在门诊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徐富星,季大年.无痛苦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25):221-222.
[2] 赵峰.依托咪酯、丙泊酚在老年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8(25): 148-149.
[3] 陈莉丽,郑艳萍,樊晓云.丙泊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1): 260-261.
[4] 朱宇航,朱昭琼,郑淑文,等.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36(2):141-144.
[5] 刘月强,侯铁柱,赵素贞.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复合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3,28(17): 12.
[6] 陶晓三,邓捩根.瑞芬太尼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江西医药, 2005(40):747-748.
学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1
为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我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学校预防控制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为了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组织实施,学校领导班子讨论与研究宣传周活动的内容、要求、目标,制定《学校“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具体组织宣传周的各项活动。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5月7日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了以《如何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
三、各班出一期安全教育黑板报,搜集相关安全教育的资料,让学生能够从中引起注意,并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共同进步。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城市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1-03
一、开展防灾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建筑增加、 人口稠密,交通堵塞、 资源稀少、 环境恶化等问题给河北省城市的防治灾害带来极大的压力。当前,城市灾害主要包括大风灾害消防、洪水、建筑结构变老、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潜在的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难、浅埋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等的灾难,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城市群或典型城市如北京、天津、河北、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根据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有医疗、应急避难所。 [1]
河北省市民的灾害教育水平如何?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 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以廊坊市为例展开调查,调查主要研究居民灾害意识及与防灾教育之间的关联度。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廊坊市民具备一定的防灾减灾认知,但市民没有形成对灾难的科学认识,零散和肤浅,获取的知识及渠道不专业。防灾减灾知识、意识、能力三者脱节,防灾自救的医药等物品十分匮乏。
防灾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2]
(1)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防灾教育是综合防灾减灾风险管理的根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忧患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提高灾害来临时的避险应变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的关键,构筑防灾减灾安全屏障,能有力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防灾教育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抗灾能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进行防灾教育,从单灾种到综合的防灾减灾工作,系统、全面、有效地提升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水平、能力和意识。
(3)防灾教育有利于降低社会脆弱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城市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量人口及激增的社会财富,日益暴露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重视城市灾害预防教育,能有效减少社会脆弱性。
(4)防灾教育有利于创新维护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防灾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创新发展我国传统和民俗防灾减灾文化,建立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文化,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二、防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防灾教育应包括“灾害知识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和灾害文化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
(1)灾害知识教育包括各种灾害的种类、发生原因、特征及造成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救灾物品的准备等等。
(2)防灾减灾技能教育防灾减灾技能教育就是市民具备应对灾害的各种基本技能,包括如灭火器等救灾设备的操作,临灾时逃离及躲避技能,伤后自救及相互救护的基本医疗技能等。
(3)灾害文化养成教育自然灾害具有社会性,重大灾害往往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相互作用。灾害文化,即一个群体对待灾害的思想、理念、态度、行为、习惯等的总称。我们应该培养市民的灾害文化,树立科学的防灾理念,从被动的受灾到主动的防灾、减灾,进而避灾趋利。
三、河北省防灾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防灾教育引起逐步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防灾教育已有所涉及。如1997年的《防震减灾法》,2000年的《气象法》,2007年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10年9月1日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到了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开展防灾教育。另外,从教育指导纲要到中小学安全指南,政府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河北省也出台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法令,如《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2016年石家庄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这些法规法令防灾教育都有所涉及,如《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规定:每年定期开展灾害防治知识、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定期组织群众的基层组织和知识的骨干培训,加强防灾知识教育,并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8月5日下午,河北省召开的“7・19”特大洪水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措施,不断市民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现阶段的防灾教育模式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河北省防灾教育主要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下进行,其极大程度地保障了防灾教育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另外,政府通过文件要求相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防灾教育活动,社会积极响应。近几年,许多社会组织及单位在政府和社会服务事业的鼓励下,开始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支持防灾教育活动。
(三)防灾教育形式多样
近几年,河北省大力加强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防灾教育,形式多样,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传统媒体中的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等在防灾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电视媒体在近几年的突发灾害报道中都起到核心作用。另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防灾教育力度大幅提高
近几年,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城乡社区都择时大力开展防灾教育活动。例如,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等纪念日,开展防灾演练、知识宣传等防灾教育活动,社区防灾教育力度加强。至2015年12月,全国共创建了139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河北省63个位列第6,这些社区举办了大量的防灾教育活动。它们作为社会防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另外,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受到关注,新建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77家单位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4],其中河北省6个,分别是唐山抗震纪念馆、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唐山地震遗址 、邯郸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石家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培训基地 、河北省科技馆防震减灾展厅 、河北省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五)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升
社会公众全面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公众主动开展或参与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投身防灾、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社会各界踊跃参加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尤其近年来经历南方冰冻等重大灾害后,河北省公众对灾害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公众的灾害意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进而显著地影响到减灾决策及行为效果,如廊坊市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目前,廊坊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有多项工作在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
四、河北省防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防灾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应包括:防灾教育目标、防灾教育课程、防灾教育教学、防灾教育评价等要素。河北省关于不同受教育对象如何开展防灾教育没有系统规划,更谈不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实施。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教育素材离散地分布在相关学科,没有形成系统而有规划的教育形态。以地理课程为例,自2001年教育教学改革以后,“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已经明确写入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而在对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防灾减灾相关要求只字未见。
(二)防灾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目前河北省防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教育资源亟待整合。基础教育中,涉及到防灾教育内容的课程中,涉及个人行为的教育内容以及对减轻灾害风险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的内容相对较少,相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在高等教育中,也缺乏普及性防灾教育课程。目前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有这类性质的课程,如防灾科技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自然灾害概论”和“地震概论”两门必修课。华北理工、唐山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也开设的一些公共课程和讲座也涉及一些。在市民公共教育中,缺乏体系设计,零散分散,防灾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市民对防灾减灾宣传与教育满意率低。
(三)防灾演练效果欠佳
防灾演练时防灾减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河北省仍然存在演练次数少、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基本依靠政府组织,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汶川地震后,河北省重视加之公民灾害意识有所提高,很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防灾演练,但大多没有常态化坚持。从演练开展的规律来看,每年“防灾减灾日”和“消防日”所在的5月、11月最为集中,自2008年至今,这两个月份的演练数量逐年递增,5月的数量变化非常明显。但是河北省防灾教育演练,没有长期规划,受政策影响大,同时,防灾演练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评价,活动的组织、内容安排、效果评价等没有规范。
(四)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防灾减灾专业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灾害预报预警、抢险救灾及专业救援、防灾减灾工程、灾害损失与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等多个领域。目前河北省明显缺乏从事防灾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使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没有抓手,也没有实际执行力。
(五)社区防灾教育效果有限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大大加强了河北省社区综合防灾教育力度。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在教育效果、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尚存在局限性,主要问题包括工作随着行政命令走,稳定性、持续性差,社区活动的受众面窄,以老年人为主等。
(六)防灾教育基地利用不够充分
近年河北省防灾教育基地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不少场馆管理不善,未能达到设计效果。《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在宣传方式上应丰富多样,宜采用图片、录像、实物、演示、讲座等形式,解说词、说明应通俗易懂,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以求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要加强基地的建设工作,不断对展出和活动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同时要做好对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工作,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更新慢,基地设施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力度不大,利用率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防灾教育基地的存在。总之,各市防灾减灾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才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
(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教育有待重视和激励
以政府为主,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公益性教育,已难以满足全民需求。近年对灾种灾情和防灾自救的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升,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参与已呈必然趋势。而现阶段河北省这方面的自发社会组织还为数较少,如何调动和开发传统民间组织防灾减灾的社会潜力,尚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实际上,积极开展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八)地区间防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比较而言,河北省城市的整体财政资金较为充沛,防灾减灾设施较为完善。从另一方面看,不同城市存在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也要有对应的教育资源的补差。这样,那些灾害风险程度高的城市,就应该获得更多的防灾教育资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调研结果来看,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防灾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其他城市则相对缺乏。同时,石家庄等教育科研资源丰富的城市,其开展防灾教育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也远高于其他城市。
五、河北省防灾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以廊坊市为例
(1)结合廊坊市的特征制定防灾教育目标
从战略角度看,灾难教育应该建立减灾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立足防御各种自然灾害,重点加强灾难教育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使用方面,使用法律、人力资源,行政、市场和技术等各种手段,达到全民减灾素质明显增强,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全面升级,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降低。
(2)廊坊市防灾教育的路径
①组织编制“防灾教育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防灾教育体系要想真正落实,国家应出台纲领性文件,对防灾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首先需要确定其对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确立防灾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要原则,将防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机制体制,明确个人、社会、政府的角色定位、责任和需求,提出防灾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②创建纵向长期减灾教育链模式。学校是防灾教育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常规、系统的教学,使年轻学子具备防灾意识,掌握防灾技能,并由他们向家庭和社会传播防灾知识、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与防灾素养。因而,主要应针对学校开展防灾教育。创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垂直链的长期防灾教育。
③开展防灾教育“高等教育工程”。在建设防灾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廊坊市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廊坊市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各种高等院校有几十家,仅三河市就有燕京理工学院、交通干部管理学院等六所大学,在校人数近十万人,其中一些院系的专业涉及防灾教育,可以聘请从事防灾教育的教师在全市举办讲座,各级讲师团也可以增设相关的教育内容,各院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科研项目、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进行市民的防灾减灾教育调研及宣讲,走向城市、服务市民。
④创建横向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创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的防灾教育合作模式。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通力合作的防灾教育研究中,如何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分工协作,是三者通力合作培养体系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⑤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将防灾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北京-天津-河北区域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及水资源作为约束,严格定义以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强调协调的发展合作,以促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生态走廊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京津走廊”在廊坊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机会协调发展将公民的灾害预防教育纳入区域环境规划,这将大大提高廊坊灾害预防教育水平。制作规划时三方应协商沟通,面向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设计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 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0985.shtml.
[2]刘胜男汪行舟. 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5.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 "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
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各个地区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区地震工作机构的重要工作。我国的地震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次多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大都发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就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与能力,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削弱。虽然有些国家曾试用断裂注水等方法使地应力逐步释放,而企图达到削弱地震灾害源强度的目的,但这也仅是在研究过程之中,如若考虑到我国地震的多发性和经济技术能力,类似方法的实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震源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而进行破坏的,人为阻止地震波的传播也是很困难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地震的承灾体主要是构筑物破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坏和引起次生灾害,这些通过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护和减少损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天灾,总给人们以最残忍,最严厉的惩罚,有些灾难是难以避免的,而有些却是人类自作自受的下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1
防震减灾的意思是预防地震,减少灾难,保护生命和财产,是人们都希望的。可是大家都知道灾难来无踪去无影,而且无情无义。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科学家们发明出很多探测仪器,如果有地震,仪器就会显示出来,提醒人们及时转移。寒假里,我在市科技馆里体会了地震所带来的灾难,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我认识了地震波。地震波是从地球深处传出来的,而且会越来越剧烈,会将处在震源区域的所有房屋、树木等倒塌、毁坏。我从一些贴在宣传栏的'图画上看到,许多在震前美丽的景色都被地震给破坏了,还有许多孩子和学生被地震无情地吞噬了他们如花似玉的生命,真是令人悲痛和惋惜呀!地震不但使房屋倒塌伤人,还会引起火灾,造成煤气爆炸等灾难。而靠近海边的居民更是受苦,因为地震会造成海啸,这是一种比地震更可怕的灾难,它来势凶狠,能淹没海边的一边:房屋、高楼、村庄、城镇,而且速度极快,让人逃之不及。
不过,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虽然地震非常可怕,可它总拿一些动物无可奈何。因为有些动物拥有特殊的本领,它们能预感地震,从而躲避灾难。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在地震将要发生时,地球的磁场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动物能感觉到这种磁场的变化,从而得知灾难的降临。
地震可以分为12级:1~2级,只有先进的仪器能感测到时;3~4级,物品晃动,比如吊灯会晃动得很厉害地;5~6级,物品会落地摔坏,房屋轻微损坏;7~8级,房屋严重损坏,桥梁出现裂缝;9~10级,桥梁、堤坝严重破坏,大地开裂;11级,地面严重破坏;12级,毁灭性的破坏。地震来临时,我们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先躲在坚固的床底下、桌底下是最好的选择,以免被掉落的物体砸伤。等第一次震波过去后,则必需逃出房屋,跑到空旷之处。
地震虽然可怕,但是,只要科技发达,应对得当,我们就要以不怕地震,而是去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
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2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绍兴科技馆参观“地震及防震减灾”科普展览。
在那里,我学到的科学知识还真不少。首先,我懂得了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固体外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的平均厚度约33千米,在它以下2900米的深度范围被称为地幔,地幔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被称为地核。当我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后,心想:啊!原来地球有这么大呀!这时,我的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当我看见下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心中的疑云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累积到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岩层便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产生强烈振动,这就是地震。
其次,我又明白了地震的发生和种类。地震分为两大类:天然和人工,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构造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总量90%以上;火山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总量7%左右;陷落地震次数很少,接着,我知道了什么是震级、烈度,震级 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次就只有一个,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用“级”表示;烈度指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
最后,我又懂得了人类要如何预防地震,减少灾难,为了防震减灾,我们人类在楼房里“造”上了抗震元素,就连中国古代都懂得如何抗震:如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应县木塔,我想:要是我们住在像应县木塔那样结构的水泥楼房里该多好呀!原来该木塔经历过大震30余次,甚至被军阀用炮轰过还依旧巍然屹立着,假如你室外,可地震突然暴发,那你要马上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高大的建筑物如楼房、水塔等,高耸支撑物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等。
参观了“防震减灾”科普展览,让我懂得了许多有关于地震和防震的知识,我真希望下次还能再参观这样的科普展览。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难免会发生一些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海啸等等。
刚刚我在绍兴科技馆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吧!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岩层发生急剧的破裂,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强烈振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分为三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发生地震时要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和高大支撑物或悬挂物。一定不要在高楼附件狭窄的胡同里过,天桥下躲避地震,以免被倒下的建筑物砸伤。如埋在废墟里时,收音机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灾情,得到救援信息,黑暗中手电筒可以带给光亮和信心,吹哨子或敲击金属声音,可以传得更远,并有效节省体力。
地震是可怕的,但只要我们认真地了解它,也就不这么可怕了,再说现在的科学越来越先进了,加强各建筑物的防震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灾难远离我们吧!
现在我们周围,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没有地球的运动变化,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美丽多彩的世界。主题队会
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3
说起地震,我就联想到唐山大地震和四川大地震,这两次地震使大片的房屋倒塌,使无数的人员伤亡,亲人们忍受着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场面太惨痛了!
今天,我参观了“防震减灾”的科普展,里面一幅幅画都在向人们展示地震是如何形成,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 、5.人工地震 。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要爱护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4
天灾,总给人们以最残忍,最严厉的惩罚,有些灾难是难以避免的,而有些却是人类自作自受的下场。
地震,是天灾的一种,是地球的内部运动造成的。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害。地震可能会因为未及时熄灭火源、燃气泄露、电线短路等而导致火灾的发生,还会造成山崩、滑坡,从而引起洪灾,如果是毁灭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最重要的还是地震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1558年陕西省华县大地震死亡人口83万人,汶川大地震也造成人员伤亡24、4万人,人员的大量伤亡使家属们、地震中侥幸存活者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也许一辈子都会生活在地震的阴影之中。我们很难想象,当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双腿的女孩,又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亲人,那她以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康复以后她怎么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地震带给她的不仅仅是病痛的折磨,还有心灵上的重重一击,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确保生命安全。地震时不要慌张,应该按指挥紧急疏通,做到效率高而快,尽量跑到空旷场所,这样不易被房屋压到。最重要的'是保持体力,不要大喊大叫,用石块敲击等方法告诉他人自己的所在位置。如果被压在下面,应保持冷静,设法自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呛闷。同时要设法避免上方可能压下来的重物,以免在余震中发生危险。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只有不幸,虽然我的家乡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地震,让我们不必为地震的发生而心惊胆寒。但是,中国有23条地震带,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地震,所以,我们仍应学习关于地震的知识。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让全中国人携起手来,“防震减灾”,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防灾减灾科教片观后感700字5
今天中午,我们组织看了防震减灾科教片,我从中知道了许多知识。
在地震来临时,不能慌张,应该找一些合理的地方进行躲藏。哪些是合理的地方呢?就让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知识来为大家讲讲吧。
在学校里,地震要来时,应该及时地躲到课桌下,并且将头部保护好,因为头部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家里,地震要来时,应该及时地躲到比较坚固的桌子底下,还可以躲到床底下,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家里时,千万不能躲在阳台上。因为阳台与主体连接不够紧密容易造成伤亡。那,在室外,这可怎么办呢?不用担心如果在室外的话,应该在附近没有建筑物的草坪上,抱着头蹲下,这样比较安全。如果在电影院里,也不要惊慌,可以躲在椅子底下。知道了地震来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但在买房子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房子比较安全有效地预防地震的冲击力呢?别着急,让我来告诉你吧:
在买房子时,应该选择以下这些房子:竹楼、矮房等。知道了应该选择怎样的房子。有些人肯定还会问,政府是怎样预测地震的呢?别急,别急,让我来告诉你。
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地震波。如果你在地震波仪器前用力地跳上几下,这个仪器上就会出现地震波。别担心,这不是真的地震要来了。其实,我国知识的火炬在古代已经点燃了。在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但这台地动仪可以预测到几百万千米以外的地震,并且很准确。地震会在水里发生吗?
但是水下无人居住,一般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但如果地震发生在海岸边的话,就会引起海啸,才会威胁到人类。
同一片蓝天下,心手相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二.活动目的:
破坏性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安定,对于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放防灾减灾知识知之甚少,为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xx区志愿者协会天使助学服务队在五一节假日到xx祠堂小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发挥医学志愿者专长,教孩子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洗手、刷牙等。此外,陪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五一假期,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进行团队游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悉心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感受,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活动时间:xx年4月29日
四.活动地点:xx区xx镇祠堂小学
五.活动流程:
8: 20----8:30 xx区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集合
9:00----12:30 与孩子们一起做午饭,包饺子
13:00----14:30 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医学常识(如何洗手、刷牙、蚊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14:40----15:10 防灾减灾演练
15:20----17:00 团队游戏
17:00 活动结束,送离家远的孩子回家,志愿者返回
六.活动人数:
社会人士不限,学生志愿者8人(学生志愿者要求参与协会志愿服务活动3次以上,擅长与小朋友沟通,会做饭,能独立带领小朋友做团队游戏)
七.报名方式:李x 187x7131
八.物资征集:
1. 募集爱心资金500元,用以购买肉、饺皮、蔬菜、水果、矿泉水等食物及防暑药和纱布、创可贴、酒精等.(食物由服务队统一购买,以保障食物统一、安全)
2. 征集爱心车数辆,搭乘志愿者到达学校
3. 募集儿童牙刷、牙膏75套,用于送予学生
九.温馨提示:
1.1地震地震具有破坏程度深、难以预测、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地壳活跃,再加上近年来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加重了芦山地区的地质不稳定问题。2013年“4.20”芦山地震,造成雅安等十多个市州、100多个县受灾。共计造成196人死亡,150余万人受灾,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总面积为12500平方公里。此次地震给芦山人民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严重的制约着芦山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泥石流泥石流以冲毁危害为主,淤埋危害次之。泥石流是芦山频发的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芦山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降水量丰沛;加上芦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复杂,植被破坏降低山区植被覆盖率,泥土疏松,一旦发生地震,极易引起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4.20”芦山地震之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1.3滑坡滑坡是芦山次于地震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规模大、密度高、分布广的特点。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由于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表层的土石层饱和,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导致滑坡的产生。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与地震对泥石流的影响类似,地震造成山体松动,进而促成滑坡。
2国外城市关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分析———以日本为例
2.1防灾减灾管理指挥管理方面日本灾害实行分等级管理,日本将灾害分为一般灾害和非常灾害两类。一般灾害属地方管理范围;非常灾害属国家管理。按日本行政系统设置,从中央、地方到基层,即从首相府到村均依法设立中央防灾会议(国家级),都道府县防灾会议(省部级),市町村防灾会议(基层),在灾害发生后,作为应急反应机构,各级政府自动转换为本行政部门的灾害对策总部,各级政府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2.2在对灾难的预防方面日本尤其注重现代科技在防灾减灾预防中的应用,日本每年投入上百亿日元在国立防灾研究所,积极利用遥感遥测技术,提高灾害气象的监测预警水平,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长期气候研究,努力把握气候变化规律。
2.3在防灾减灾法制保障方面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立系统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细化内容,使其具备可操作性,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防灾工作中的职能。
2.4在灾难的应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制,对其灾害的应急处理起到了重大作用。将交通、电力、通讯、建筑、商业、物流等重点行业纳入救灾应急体系,灾害发生后实行统一调度,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
2.5在防灾救灾知识传播教育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加强防灾宣传和防灾训练,防灾意识教育是所有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防灾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覆盖全民,也突出防灾救灾的团结精神,强调灾难后互助互救的相互扶持精神。而且日本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防灾演习。现以日本东京都为例,介绍日本大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概况。东京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是通过东京都防灾中心实施的。东京都防灾中心为一实体,平时为东京都防灾会议的常务办事机构,执行东京都防灾会议的指令,实施综合减灾管理职能;灾时为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的紧急办事机构,执行东京都灾害对策本部的命令,实施应急指挥调度职能。从东京对防灾减灾的经验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灾害的预防。(2)管理有序。(3)负责救灾的权威机构具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和广泛的指挥权利。(4)救灾过程指挥得当。
3芦山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3.1灾前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
3.1.1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监测台、站、网、点的建设,建立以主管部门为中心、专业监测台站为主体、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监测网络,大力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项目的研究、示范、运用和推广。
3.1.2加强预报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灾害预报内容,推进地质灾害的综合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特别是短临灾害预报的精准度。
3.1.3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广泛采用互联网、电话传真、报刊杂志、高音喇叭等有效形式,将重大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发送到公众,特别要重点关注警报盲区和老、弱、病、残、幼人群。
3.2灾害应急指挥及统一协调体系建设
3.2.1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本部门的应急预案,把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衔接紧密的应急预案体系。
3.2.2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工作职能,形成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协调行动,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应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3.2.3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深化各级政府应急机构的职能,履行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理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加强地方、部门间的协调职能,实现统一领导、分类管理、互联互动和快速高效处置机制。
3.2.4加强应急处置联动制度。防灾减灾工作不只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只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行动,才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3.2.5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立信息采集、预警预报、灾害评估、远程指挥和灾害救助在内的以图像监控、无线指挥调度、有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五大技术系统为依托的指挥平台,实现救灾现场与指挥部的视频、音频、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灾害与应急指挥信息的共享和灾害管理远程指挥。
3.3灾后减轻灾害的风险措施
3.3.1建立灾害情报收集传递系统。为了确保地震发生后有效地收集传递情报,灾害应急预案中应该制定详细的灾害情报的收集、传递等方案。此外,灾害情报的共享也是实施救灾抢险的关键。所以,除了制定灾害情报收集、分析处理、传递的方法手段外,还应该就灾情如何公开、与媒体的合作等制定出详细的方案。
3.3.2建立灾后应急救援救助体系。自然灾害发生后,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应急处置工作的首位,紧急疏散转移险区群众,搜救失踪和被困人员。
3.3.3加强灾后恢复重建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方案。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的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安排灾后重建的相关工作,形成政府救济、社会互助、政策优惠等多种救助的有机体系。
3.4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当前,四川全省监测台网布设不足,监测系统整合与集成不到位,监测能力偏低,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对极端事件的基础还很薄弱。通过全面总结“4•20”雅安地震工程抗震经验教训后,结合芦山县自身发展特点,建立芦山县防灾减灾系统平台。
4结束语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防灾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寒潮、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防灾意识培养具有深远而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下面就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十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公民,他们担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了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讲授自然灾害基础知识,树立防灾减灾生活意识如何应对灾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行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增加了“自然灾害”的这一章。如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讲授时尽可能地多举实例,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时,视频回顾2016年6月24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出现强雷电、短时强降雨、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2016年9月15日,厦门遭遇建国以来的最强台风,在“莫兰蒂”的肆虐下,厦门街头一片狼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讲授自然灾害产生机理,掌握防灾降灾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春夏季节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旱灾,江淮则多发洪涝灾害。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我们一方面要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课堂上通过做在相同条件下植被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修建蓄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华北地区,一方面要兴修水库,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另一方面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中线和东线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缓解华北的旱情,但从根本上要节约用水。3.了解自然灾害形成规律,加强防灾抗灾应对措施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预报,并采取预防措施。如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影响雾霾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等等。如2017年1月3日,新年上学的第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雾霾的袭击,能见度有的地方不足10米。学生出门时利用所学知识,佩戴专门防霾的口罩,做个自我防护。课间操期间取消长跑,改为室内锻炼。中午选择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雾霾的影响,才能在生活中做到低碳环保,保护环境。4.开展防灾减灾情境演练,提升防灾减灾避险能力5.12大地震时,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他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他筹资加强对校园建筑物的改修和加固,以确保校舍的质量安全,狠抓学校安全教育、防灾教育和防震演练,并使之制度化和常规化,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地理课堂上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艺术性的呈现,激发他们认真学习防灾教育,如讲授地震时科学的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全身心都带进防灾教育的课堂,让他们“身临其境”,模拟地震发生时在教室、在室外、在野外、在商场、在电影院等震时、震后该怎么办,通过小组的积极讨论发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