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政府补贴;零售商回收;碳排放量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supplier's remanufacturing behavior had made a difference on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and node enterprises. Considering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 three-level power structure model which including supplier(prime leader), manufacturer(secondary leader)and retailer, should be built. By comparing the optimal decisions of two cases, we analyze the rate of collection and unit carbon emission, which influenced by government subsidies. Final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retailer-collection model under government subsidies is most beneficial to customer. Government subsidies could promote the rate of collection, increase the profits of node enterprises and decrease unit carbon emission.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government subsidies; retailer-collection; carbon emission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工业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因其生产制造环节碳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厄尔尼诺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生态物种灭绝等现象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许多仍有可用价值的工业产品因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而遭淘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使得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制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逆向物流作为闭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对具有残余利用价值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既能充分利用产品的剩余价值,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生产流通环节的碳排放量。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政策还是生态环保的角度,闭环供应链都因其绿色、环保的特性,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大量的学者从定量或定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
达庆利等(2004)[1]从问题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逆向物流的系统特征、设计原则等问题。Savaskan等(2004)[2]研究了分散决策下制造商作为Stackelberg博弈主导者时其回收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制造商回收模式、零售商回收模式和第三方回收模式比较下,零售商回收模式为最有效回收模式。王文宾等(2010)[3]在考虑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差异定价的基础上建立了零售商回收决策模型和第三方回收决策模型,通过比较两种回收模式得出最优决策下零售商的回收努力程度高于第三方回收,但零售商参与供应链的积极性不高,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加以引导,且零售商回收模式对消费者最为有利。赵晓敏等(2012)[4]基于博弈论建立了一个包含供应商和制造商两级闭环供应链,分析了不同渠道权利结构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及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影响,同时提出供应商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成员,在闭环供应链中所受的影响不可忽视。
政府政策对再制造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先导作用,主要有立法、补贴和碳税等方式。Webster等(2007)[5]分析了政府立法对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回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回收法律对回收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Webster等(2008)[6]进一步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两期供应链中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再制造行为的激励作用。徐承红(2010)[7]通过建立一个同时考虑技术进步和污染控制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政府的调控政策对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熊中楷等(2014)[8]研究了不同渠道结构下,政府碳税政策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供应链碳排放量和成员利润的影响。进而得出政府应增加对清洁型制造商碳税的征收,减少对污染型制造商碳税的征收。郭成恒等(2014)[9]通过建立两级权利结构下的第三方回收模型,得出政府补贴对闭环供应链均衡价格和参与成员最优利润的影响。徐春秋等(2014)[10]建立了一个双寡头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通过对比无政府补贴和有政府补贴的分散模式,得出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的最优定价策略,并给出了分散决策下供应链效率损失的协调机制。
综合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关于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的研究多为考虑两级权利结构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往往忽略了供应商在闭环供应链里面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建立一个三级权利结构下的闭环供应链模型,将供应商作为博弈中的一级领导者,对零售商回收的废旧产品进行拆解、加工和再制造,该行为受到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政府补贴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定价策略和供应链碳排放量的影响。
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本文考虑建立一个单一原材料供应商、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三级动态博弈的闭环供应链。原材料供应商作为三级Stackelberg博弈模型中的一级领导者,负责为制造商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正向供应链中,原材料供应商仅负责普通原材料的生产和批发;逆向供应链中,原材料供应商除了负责普通原材料的生产,还负责对回购的废旧产品的可用部分进行拆解、加工和再制造,生产再制造原材料。同时将普通原材料和再制造原材料以相同的价格批发给制造商。制造商作为三级博弈模型中的二级领导者,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后批发给零售商,其价格决策受原材料供应商的影响。零售商作为三级决策模型中的最低级,在正向供应链中仅负责销售产品。在逆向供应链中,零售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需从消费者手中回购仍有剩余利用价值的废旧产品并转卖给原材料供应商。零售商的价格决策和回收努力程度受上级领导者决策的影响。文中考虑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供应链成员定价策略、节点企业和供应链利润以及供应链碳排放量的影响。三级闭环供应链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由于生产和销售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管理模型将非常复杂。因此,为了简化研究过程便于计算和分析,本文将复杂的工业生产和销售流程进行简化,基于市场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设。
命题4表明,正向供应链的产品销售价格最高,产品需求量最少,无补贴的闭环供应链次之,政府补贴下的闭环供应链产品销售价格最低,产品需求量最多。在闭环供应链中,零售商愿意降低销售价格来提高产品需求,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获得更高的利润。从销售价格角度考虑,政府补贴下的闭环供应链对消费者最为有利。由此可知,政府激励手段既可以促进参与成员的利润优化,又能让利于民。
命题5表明,政府对闭环供应链的补贴政策,虽然未直接补贴于零售商,但仍可以有效促进其回收努力程度。
由命题6可知,与正向供应链相比,闭环供应链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降低,闭环供应链具有降低碳排放量的特性。而政府对闭环供应链提供补贴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单位碳排放量。三种供应链模式下单位碳排放量比较如表2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将对供应商定价策略的研究引入闭环供应链,建立了一个动态均衡的三级闭环供应链。考虑零售商回收模式下,政府补贴供应商对废旧产品进行拆解、加工再制造行为。通过对比有政府补贴和无政府补贴的情形,得出政府虽未直接补贴零售商,但零售商愿降低单位产品利润,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且政府补贴有利于零售商提高自身回收努力程度。对闭环供应链而言,政府补贴使得节点企业的利润增加,单位碳排放量降低。本文仅考虑了单一回收模式的情况,但考虑市场的复杂性,混合回收模式研究更加重要,故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混合回收模式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策略。
参考文献:
[1] 达庆利,黄祖庆,张钦. 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31-138.
[2] Savaskan RC, Bhattacharya S, Wassenhove LNV.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2):239-252.
[3] 王文宾,达庆利. 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下闭环供应链回收与定价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0,24(2):130-134.
[4] 赵晓敏,林英晖,苏承明. 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的S-M两级闭环供应链绩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2,20(2):78-86.
[5] Webster S, Mitra S.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remanufacturing and the impact of take-back law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6):1123-1140.
[6] Mitra S, Webster S. Competition in remanufacturing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1(2):287-298.
[7] 徐承红.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 管理世界,2010(7):171-172.
[8] 熊中楷,张盼,郭年. 供应链中碳税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对碳排放影响[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9):2245-2252.
一、部分节能减排指标未完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节能减排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一些地方没有真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节能减排,仍然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全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但多数地方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是两位数。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计划下降3.5%,但各省的节能目标加权仅为3%左右。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行业仍然增长较快
2011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6.8%和43.1%,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与“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在工业结构中,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速快于轻工业1.3个百分点。2011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过快,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强劲增长。2011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12.4%,增速高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耗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以上;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占煤炭消费量的80%以上。
(三)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3.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6.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2%,比最终消费高2.6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1个投资增幅达30%以上,有15个增幅达20―30%。投资增长过快必然拉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
投资结构趋重。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3%,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9%,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1%,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2011年1―11月,6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34.6%和29.8%。由于投资结构趋重,既增加了当前节能减排的难度,又因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加大了以后节能减排的压力。
(四)节能标准不健全,技术支撑比较薄弱
目前,节能标准体系建设仍然滞后,节能标准的制定对现有技术水平迁就多,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特别是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覆盖面较窄,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没有能效标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节能标准,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失,适合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基本是空白。
同时,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具有自主品牌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不多,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一些行业能效水平不高,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不够,一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等,产品多数用于出口。由于缺少政策鼓励措施,节能环保建材因生产或使用成本相比传统建材要高出很多,在市场价格方面没有竞争优势。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血液”,GDP增速越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就越大。推进节能减排,必须适当控制GDP的增速。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如果过于关注经济增速的下滑而强调保增长,就会转移节能减排的注意力,必须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坚持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力度不减弱。要认真吸取“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教训,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的责任,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切实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防止再次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抑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这一实行优胜劣汰的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结构优化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有研究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两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遏制盲目发展重化工业的倾向。高能耗产品生产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应制定限制生产主要供出口的“两高”产品的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尽快制定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从2010年的8.3%提高到11.4%。但据行业统计,2011年,这一比重仅为8%左右,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煤炭在我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而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仅占22%左右。要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优质化石能源的比重,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煤炭。要从勘探、开采、洗选、加工、运输、转化到使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
(三)加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集中力量攻坚一批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定期并及时更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落实和完善财税、信贷政策,使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企业切实得到好处,使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企业能够有利可图。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适当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能源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降低节能减排成本,增加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成本。要防止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和计划行为来抓节能减排工作,更多采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来鼓励和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政府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将更多的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高能耗产品和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能源消耗量较大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开征环境保护税,将一些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将水、森林、草场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需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的资源税税额。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销售电价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和按热值计价工作,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深化环境收费改革,适当提高排污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加快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鼓励、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五)高度重视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中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58-02
一、背景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贸易保护则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作为崛起的国际贸易大国,进出口量快速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从2009年9月起,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双反调查”、铜版纸及紧固件“双反调查”一波接一波,有人将其喻为“中国国际贸易史上的9.11”。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大约10%到16%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华最大的一起贸易制裁案。
根据2009年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的2010年世界经济黄皮书《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走出低谷,步入复苏轨道。进入2010年我们讨论最多的将是“复苏”这个词。假如全国经济顺利复苏的话,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将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国失业率仍在高位徘徊,因此,欧美等国家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可能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所以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这个出口大国将遭受更多的贸易保护制裁。
二、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双边与多边关税协定的约束,便会采取一系列限制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新措施(例如把质量认证、技术认证、环境保护、劳动权益、人权等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理由),贸易保护主义便有了新的发展。
(一)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地区经济保护论。这种理论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他们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其次,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从而应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环境保护论。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一些国家却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借口保护环境,指定本国的环境标准然后强加于他国,排斥或限制对他国商品的进口。
3.社会保护论,也叫劳工保护论。这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非经济主张,主要流行于当代的发达国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低,是因为劳工成本低,而劳工成本低的原因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保护,甚至采取“血汗工厂”式的生产方式,这对发达国家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一定的关税或采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因不公平竞争而获得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可以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内的人权和劳工保护。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1.反倾销、反补贴。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是WTO所认可的用于维护国际经贸秩序、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合理侵犯和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合法有效措施。可是,发达国家并未严格按照反倾销与反补贴守则去实施,而是借反倾销与反补贴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而今,反倾销与反补贴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我国是目前受反倾销与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
2.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各国关于产品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日渐复杂多变,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从而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重重障碍。这些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阻碍。
3.绿色壁垒。《关贸总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构筑起所谓的“绿色壁垒”。例如,美国借“环境保护”之名推行的“碳关税”,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些新型的“绿色壁垒”,虽然喊着“环保”的口号,但其真实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凭借其先进的环保技术,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4.蓝色壁垒。近年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国外采购商品订单的附加条件中,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权利等作为重要目标,涉及包括童工、强迫劳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9项核心内容。但这种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的保护措施,也成为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5.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历来是发达国家维护其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等法律形式产生的争端和纠纷也日渐增多。例如,美国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主要是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调查逐渐成为美国遏制我国具有一定出口潜力,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的重要手段。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保护手段灵活多样。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保护手段仍被频繁使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对起来非常困难。
2.保护措施表面合法。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3.表现形式愈加隐蔽。各国往往以保护就业为理由,以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为旗号,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出口,隐蔽性更强。
4.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尤其针对中国商品,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全球40%反倾销调查和70%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三、我国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阻止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蔓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20国集团峰会、APEC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都一致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立场,但仍缺乏有约束力的执行体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应抓住机会,超前研究,科学决策,当仁不让地提出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自身利益的提议和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中心和主体,在促进经贸合作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明显不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应与相关国家进行及时有效地对话、磋商与交涉,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充分利用WT0解决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必要时也要及时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以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建立预警机制。政府要通过信息分析,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对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品质和价格等进行评估,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以大量输出自然和环境资源为特征的商品。
(三)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体。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多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档次不高、加工技术标准低、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和一些出口贸易的不规范行为提出的,虽有大量不合理成分,但毕竟披着保护环境资源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法外衣。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应尽快调整现有的竞争策略,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加大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力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一、坚持科学谋划,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到2017年达到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考核验收标准目标,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创造绿色竞争新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坚定走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
把握总体要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努力构建生态服务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开化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成为乡村和美、城市精致、人民幸福的美丽开化。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开化县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发展、富民惠民、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方面工作,力促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制度不断完善,“建成大美钱江源,打造国家公园县”。
二、突出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经济。致力形成低碳、绿色、集约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转型升级。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把增强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优化国土空间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任务,稳定保持现有限制准入区、禁止准入区的生态空间。坚持“点(带)状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提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布局要求,以钱江源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以创建根博园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五大重点休闲旅游文化基地、五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打响“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旅游品牌。
转型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腾笼换鸟”,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大力发展“321”产业,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光伏企业重组、创新、提升,研发有机硅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意产品设计、持续做大做强,一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0%、126?郾8%;支持食品医药、轻工电子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做大总量;围绕动漫印刷、高端制造等产业,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充分发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效用,把循环农业的理念、设计和管理贯穿农业全过程,强化产业融合链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向“生态、绿色、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郾6万公顷,特色农业精品园30个,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提升和扩大“开化龙顶”、“钱江源”等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强化生态建设,优化整体环境。坚持以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工作,保障源头生态安全。
加大生态有效投入。坚持“生态工作项目化、生态资金预算化”,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20%。以山区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公园县建设、钱江源头生态安全维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四大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保障,规划实施生态工业、农业提升、生态旅游、生态乡镇和美丽乡村等20类项目102项工程,总投资约50?郾4亿元。今年全县20个生态建设项目列入县“四大工程”实施类项目,总投资6?郾43亿元。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全面开展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持续开展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绿化造林活动,在三年内下调林木采伐计划40%,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森林开化”。科学划分乡镇功能,按照生态经济型、复合功能型、生态功能型不同类型,分类指导建设。围绕“六化促六美”,深化生态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乡村产业、环境、社区服务、农民素质四大提升工程,2013年努力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先进县,2016年前创建完成10个示范乡镇、90个精品村。启动国家级“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创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村庄。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项目,突出抓好有机硅高端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氟硅新材料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效用,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循环集约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达到50%以上。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工业“三废”管理工作,推行碳交易。全面推广应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深入实施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加紧城乡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美化城乡环境。深入实施清洁城乡、清理河道“双清”行动,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功能,确保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堵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强化废弃矿场、污染耕地等环境修复,加快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河流和湿地的水环境功能修复,确保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共建共享。开展“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行动,拓展生态文化建设载体,注重价值引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积淀丰厚的钱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内涵,加强“非遗”保护开发,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实施根雕创意园、奇石博览园、森博园、茶博园、浙西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生态文化公园等生态文化工程,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
扩大生态文明宣传。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模式。在全社会牢固确立“保护是更好利用”的发展观,环境是资源、资本和资产的价值观,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弘扬,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环境标志认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坚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强化工作保障,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配强县生态办工作力量,形成党委政府负责抓、人大政协督促抓、乡镇部门分工抓、全县上下一起抓的良好格局。
健全项目投入机制。完善项目决策咨询体系,从严执行全境95?郾7%的区域实行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制度,对产业政策不符、污染较重、选址不当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整合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的投入。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高度融合。加强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等方面绿色经济政策引导,推动环境准入、环境执法监管、环境问责、环境信息公开等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自1994年以来,我国连续16年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别是2005年“汇改”后,我国在“小幅、稳健、可控”策略下,人民币缓慢升值,吸引了国际资本流入套利,使外汇储备增势开始加快。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万多亿美元,赶超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以后的4年增速更猛,2007年底,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2008年又增加了4178亿美元,虽然同比少增441亿美元,增速有所下降,但规模仍是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23991.52亿美元,使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增加了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28%,不仅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占全球储备的30%以上。到2010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仅第一季度就增加41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2010年底达2.8万亿美元。
(二)超额储备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充足的外汇储备象征综合国力的强大,有利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对稳定本国汇率、保证国际支付、应付不时之需、援助发展中国家及与其开展合作、维护本国在参与各项国际事务中的国家信誉和经济社会安全等十分有利。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在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目标下,外汇储备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标准;否则“过尤不及”,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归纳起来,过多的外汇储备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如下负面影响:
1.加大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国家之所以要有外汇储备,是为了在开放的经济中随时应付必要的国际支付的需要。特别是在外汇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足够的外汇储备尤为必要。在开放经济中,在金融危机带来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的条件下,充足的外汇储备会使人感到“仓中有粮,心里不慌”。国家储存外汇和家庭储存货币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将口袋掏得空空的,成为“月光族”,也不能做葛朗台那种只往钱袋中装金币式的守财奴。因为“储备”是要花成本的,随着物价的上涨,“死钱”不仅不增值,还会“缩水”。所以过量储备必然造成浪费。
我国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及存入美国银行为主。截止到2009年5月,我国持有美国国债8005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债主。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在15%左右,而我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回报率只有3%。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国内资本收益率达12%的情况下,这种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为此,笔者与何景伟[1]等学者深有同感:我国超规模地大量持有美元、美国国债等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而向美国提供低息融资,低价将我国的资金转让给美国人使用,刺激美国人消费,让美国人掠夺了我们大量的财富,反过来将这些钱再转给美国企业重新到我国投资赚钱。作为一个资金需求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牺牲本国消费和重点投资机会,将外汇储备以如此低的收益率交给外国人使用机会成本过大,绝非明智之举。这样,一方面以长期低廉工资、微薄收入制造大量廉价的物质财富,换得超额外汇储备,再低息贷给外国;另一方面又以高息从国外借入资金。至2009年6月底我国外债余额达3605.79亿美元(不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外债),到2010年9月猛增至5464.49亿美元,这无疑是一种有损效益、为人作嫁的资产运营行为。
2.造成宏观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自1994年外汇体制统一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之后,由于各种渠道流入的外汇不能以外汇形式存在于国内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大量增加,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买进大量外汇,形成超额外汇储备。正如何景伟[1]、李新军[2]等分析的,这部分被迫买入的外汇,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导致我国基础货币迅速上升。张洁赢[3]也认为,这种政策操作的结果导致我国货币供应结构发生改变,即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外汇占款直接增加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创造乘数效应,促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引发通胀。为控制过多货币供应,央行不得不采取对冲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即在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用发行央行票据、国债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形式对冲换汇时所放的基础货币,相应收回或减少发放再贷款等信用放款;外汇流入越多,对冲压力越大。当央行票据和国债到期时,巨额还本付息成本造成对内债务的增加,再加上管理外汇储备的费用,使财政负担逐渐增大:一方面要应付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释放出大量基础货币,使货币政策的使用处于被动状态。我国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是出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讲,法定准备金率这种“强心剂”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各国较少动用,而我国近年来频频上调准备金率,已从2004年的7%上调至2011年3月25日的20%。4年多时间提高了20多次,其中2007年一年就
提高了10次。
3.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过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必然升值。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40余次创出新高,目前已达到6.5418。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导致失业率上升,不利于经济增长。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造成美元资产储备的严重缩水。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游资)流入我国,加上我国外汇占款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大量发行,使外资投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因资产价格上升可获大利,又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游资流入。近几年新增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30%~40%为国际游资。由于资本是趋利的,一旦对汇率预期产生相反变化,生产资金又会大规模流出,从而引起市场投资者恐慌,带动大量资金外逃,危害人民币币值稳定乃至国内经济安全,使汇率风险增大。
4.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中,由于出口大于进口而带来的贸易顺差是主要原因。我国出现顺差,就意味着贸易对象国出现逆差。一国若长期、大量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政治、经济风险,引起贸易摩擦,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美国奥巴马政府多次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美国、欧盟等国不时以反倾销诉讼及实施“绿色壁垒”等方式制造大量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出于贸易保护的动机。
二、对我国适度外汇储备的估算
由于机会成本和汇率风险的存在,一国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控制在适度的规模范围内。储备外汇是为了满足国际支付、调整汇率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从原则上说,在满足这些需要之后,略有节余为最佳。在此原则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应与下列五个因素有关:(1)进出口与外债规模;(2)汇率的灵活性对汇率储备的自动调节;(3)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能力;(4)用来促进内外均衡的其他经济政策的灵活程度及有效性;(5)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程度。何金丽[4]认为,就我国来看,外汇储备规模应受如下三方面因素影响:进口用汇的需要;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国际政治军事的需要。
综合已有观点,笔者认为估算我国合理的储备规模,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对外汇的需求:第一,从支付外债方面的需要看,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债余额为5464.49亿美元,虽然加上付息会大于这个数字,但不可能是一次性还清,有100%的储备也就足够了。第二,从支付进口方面的需要看,国际经验认为至少拥有3个月进口的外汇储备。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技术和稀缺资源进口以及突发事件进口的增加时期,往宽里打算再增加一倍,按6个月进口额计算,以目前年进口1.4万亿美元计,约需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第三,从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需要看,目前已投资境内的外资5000多亿美元,按10%的利润率计,需汇出500亿美元。考虑到对外资管制不严,偶有资金偷逃造成国际支付中“误差遗漏”增大,再加200亿美元,共需700亿美元也足够了。第四,为汇率调控、政治、军事及其他意想不到需要动用外汇储备之处,再准备出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几大项合起来,总共需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适当的。按这种预计,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至少超出1.4万亿美元。为此,如何将巨额外汇储备降到适度规模;如何优化目前巨额外汇储备的结构,避免缩水,实现保值增值;如何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有效地支配使用1.4万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乃是下面主要探讨的问题。
三、调整储备规模、结构及有效利用超额储备的对策
面对巨额外汇储备,我们需要纠正以往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观点,而应建立起外汇储备适度性的观点,并根据我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确立适度的规模。[5]一方面要想办法扭转“双顺差”局面,控制其高增长势头;另一方面要在调整好巨额储备资产结构的同时,遵从科学发展观要求,有效地安排使用超额储备资产,去办那些惠及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一)外汇流入
关于外汇流入,主要应采取以下三项对策:
1.转变观念,调整政策,控制外汇收入。改变过去靠廉价资源、劳动力比较优势,低价大量出口的创汇方式和竞争策略,提倡品牌战略和差别战略,出口商品做到货真价实,不搞“降价促销”,努力实现经常账户收支平衡。
2.精选引资,调整“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2.8万亿美元、银行存款余额30余万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事实上资金并不稀缺。改革开放伊始那种为了大量吸引外资而制定的极为宽松的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招商引资的政绩,不考虑科学发展的长远利益,政策掌握上放得极宽,导致引资的效益、结构不佳,质量欠优。为此,有必要调整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实现精选引资。除高新技术产业外,取消一般项目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提高外资进入门槛,鼓励高新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外资进入我国;对个别外资企业恢复征收投资方向调节税,征收环境保护税。通过环保、税收等手段加强对危害环境、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投资项目的限制,对其产品出口可加征环境保护税。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严重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
3.限制国际游资进入。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加强对各类外汇注入的真实性审查。外汇银行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配合,协助其做好把关工作。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打击国际游资的投机套利,维护国内经济金融安全。要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进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使其自由兑换外币,以缩小外汇市场的套利空间,消除热钱来华的趋动力,达到缩小外汇储备的目的。
(二)外汇支出
长期以来,各国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普遍实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主要由官方持有。据央行统计,2009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仅3433亿美元,其中企业与居民的外汇存款大体各占一半。这点外汇存款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其实,只要在国家需要时外汇资金可及时到位,并非一定要全部由国家统一持有外汇。特别是超过适度规模的外汇资金,完全可以由企业与个人持有。为此,在现有高外汇储备下,国家应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企业、个人持有、使用外汇,提倡“藏汇于民”。以此降低官方储备的增长速度、分散储备管理风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6]对超过适度规模的外汇实行“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管理原则。具体对策为:
1.深化结售汇制度改革。从2007年8月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境内机构即日起可自选保留经常项目下外汇收入起,就已经结束了13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目前为适当降低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实现藏汇于民的目的,应进一步改革结售汇制度,加快由强制向意愿结售汇制度转变的步伐,放宽企业、商行持有外汇的额度,取消账户限额,以利藏汇于民,增加外汇支出。
2.增加进口,加速产业升级。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节能减排、净化环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我国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及生物能等新的低碳清洁能源以替换传统的、高碳排放的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然而,在这一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的转换过程中,不管是开发技术方面还是能源设备更新方面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特别是有些关键技术、原材料需从国外引进。为此,国家应放开我国紧缺资源的物资进口配额,降低进口税率,鼓励大量进口稀缺资源,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的免税范围;加大石油、矿产等战略性物资的进口。
3.让超额储备“走出去”赚钱。在全球金融危机、股市低迷,各种资源、资产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应扩大企业境外投资的购汇范围和数量,拿出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兑换给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鼓励其对外投资或收购国际优质公司和稀缺资源,使超额闲置储备资产走出去创利。这样,一方面可加快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速度,积极参与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增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缓解外汇资本在国内的积累压力,变死钱为活钱。另外还可以采用国际金融合作与境内金融产品创新等方式。除推动人民币进行互换外,还可考虑以美元进行政府间货币互换。
(三)优化结构
为使巨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免受美元贬值使储备资产缩水的影响,在优化储备资产结构方面,可采取两方面对策:
1.实施多元化外汇储备结构。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欧元为20%,日、韩等其他货币资产占10%。外汇储备过于集中于美元,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损失太大。为此,减持美元,增持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资产迫在眉睫。政府要抓住我国同日、欧贸易发展良好的势头,鼓励企业选择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货币结汇。
2.千方百计增持黄金储备。截至2011年3月20日,我国的黄金储备量仅3389万盎司(合1054吨)。对于一个占全球外汇储备近1/3的储备大国来说,黄金储备的比例实在太少了。尽人皆知,黄金是最“货真价实”的储备资产,几乎没有贬值之忧。增持黄金储备之必要毋庸置疑,关键在于用什么途径、办法增持。综合理论界各种主张,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1)购买。央行用外汇储备中不断缩水的美元从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黄金;选择有利时机与其他国家央行进行“美元—黄金”资产互换;成立在国际市场上大力收购黄金、白银的公司经营购金业务。(2)生产。加大对黄金生产的开发力度,将外汇储备投资于黄金的生产与开采;保护好国内金矿,限制外资开采本国金矿;加大投资外国开采黄金或与其合作共同开发,鼓励企业在境外收购黄金资源并为中国公司自产海外黄金回国建立绿色通道。(3)节约。尽可能节约黄金使用,凡是可用替代品的用途上,都不要使用黄金,特别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使用,如各种鎏金,尽量不用。在用金过程中,残留和脱渍的黄金碎屑要及时收集,积少成多,作为黄金储备的一种来源。只要在黄金的生产、使用上开源节流,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积累些黄金是可以办得到的。
(四)合理利用
对于高达1.4万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合理支配和使用,而不应闲置浪费。因为既然是“超储”就决不会防碍安全,所以管理“超储”的原则应将管理正常储备的原则倒过来:强调盈利性和流动性。对于“超储”的利用无非是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找出路,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得更有效。笔者认为:
一、工作目标
到年,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酸雨、灰霾等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一)全面完成“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二)火电、建材、印染、化工、合成革、制药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实现排气口与厂界“双达标”。
(三)建成覆盖全市的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监管体系,机动车年审排气污染同步检测率达到100%,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四)清洁能源使用率金华市区建成区达70%以上,县(市)城区达50%以上。
(五)城市市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配备率达到100%,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城市市区所有建筑工地现场施工达到扬尘控制要求。
(六)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野外焚烧现象;“烟尘控制区”覆盖城市市区;完成绿色矿山创建任务,需治理与修复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8%以上。
(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以上,力争一批城市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
(八)全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成投运,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九)全市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出现频率明显下降。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初步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协调机制;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确定重点整治名单,编制清洁空气行动实施方案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二)推进阶段。全面开展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年度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实施重点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建设方案,逐步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到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增强,环境空气质量趋于改善。
(三)深化阶段。巩固和深化工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污染治理成果,确保到年全面完成“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污染重点问题基本解决,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三、实施内容
(一)实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优化城区工业布局。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及时搬迁对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污染企业。同时,严格限制新建钢铁、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等废气高排放企业。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
2.完成火电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新建和在建燃煤发电机组、热电锅炉应同步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在确保除尘、脱硫设施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开展烟气脱硝治理或低氮燃烧改造。到年,现役35吨以上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率与脱硫设施投运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改委,金华电业局,市经委、环保局。
3.加强水泥行业大气污染整治。完善水泥企业除尘设施,通过燃烧器改造等技术,逐步降低水泥回转窑氮氧化物排放。到年,全市所有水泥回转窑实现氮氧化物减排,所有水泥厂(含粉磨站)、水泥制品厂生产设备排放的粉尘及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均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发改委、经委。
4.推进有机废气污染控制。有机废气排放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加强对有机废气的收集,增强废气净化效果,做到污染物排气筒排放浓度和厂界浓度双达标。所有印染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定型机废气整治并确保稳定运行。化工、医药、农药、印刷、家具(玩具)制造、喷漆、涂料、塑料、橡胶以及合成革等行业在年底前完成有机废气整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环保局、经委。
5.控制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所有工业锅炉窑炉使用单位均要配备符合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确保各种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禁止直接使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鼓励4吨/时(含)以上、20吨/时(含)以下的燃煤锅炉逐步分批进行清洁能源改造或煤气化、水煤浆等洁净燃烧技术改造。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质量技监局。
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石灰窑土窑和不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采石生产企业,淘汰工艺落后的生产稀释剂、涂料、油墨、黏合剂等小化工企业和污染严重的铸造冲天炉、单段煤气发生炉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年底前,淘汰窑径3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局。
(二)实施绿色交通物流工程。
1.加强新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全市新车注册登记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力争提前执行国家下一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安局、环保局。
2.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对“黄标车”实行区域限行。同时,加快“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贸易粮食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农业局。
3.加快建设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线。检测机构应按规定的技术规范与检测方法对在用机动车进行检测。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并视需要向检测机构派驻监督员。责任单位:有关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公安局、交通局。
4.建立在用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制度。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按国家规定的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期限同期进行,同步检测率达到100%。建立省、市、县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责任单位:有关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公安局、交通局。
5.切实提高油品质量。自年月日起,全市统一供应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加强油品供应升级后的市场监管,确保车用成品油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积极推广新型能源,鼓励使用甲醇汽油。责任单位:中石油、中石化金华分公司,各县(市、区)政府,市贸易粮食局、经委、发改委、质量技监局。
6.加快油气回收工作进程。对现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开展油气综合治理,新建加油站、储油库须按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建设。自年月日起,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排放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责任单位:中石油、中石化金华分公司,各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质量技监局、安全监管局。
7.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快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便捷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减少因道路拥堵造成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探索建立电动汽车商业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交通局、公安局、建设局。
8.发展“绿色”物流。加强对货物装卸、物料堆场、化工原料储罐的管理,大力整治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强化对低速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环境管理,督促物流企业使用绿色环保标准的货物运输车,规范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制度,减少因交通运输及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交通局、环保局、农业局。
(三)实施城市“蓝天工程”。
1.推行清洁能源。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结合西气东输、川气东输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工作。到年,金华市区建成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0%以上,县(市)城区达50%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金华电业局,市经委、环保局。
2.防治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各地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控制规定。建筑工地采取道路硬化、主体结构施工外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车辆出工地进行冲洗等措施,确保施工工地内外环境整洁。建筑物拆除必须边拆除、边洒水、边清运渣土,渣土、垃圾应在拆除完成后3天内清运完毕,暂时不能清运出场的,要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行政执法局、环保局、建设局。
3.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城区内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按要求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确保油烟达标排放。城区内的居民住宅或者以居住为主的商住楼内不准新批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行政执法局、环保局、工商局、卫生局。
4.开展服装干洗业污染治理。新(改、扩)建干洗店应使用具有净化回收干洗溶剂功能的全封闭式干洗机。现有洗染店使用开启式干洗机的,须限期更新为全封闭式干洗机或进行改造,增加压缩机制冷回收系统,强制回收干洗溶剂,实现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商局、环保局。
5.整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气。对工业企业的污水治理设施和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所产生的恶臭废气进行收集和净化。鼓励回收利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禁止直接排入空气。逐步开展垃圾填埋场废气治理,采取气体导排、处理和利用措施及除臭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垃圾焚烧设施的废气治理设施建设,确保废气治理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设局、环保局。
6.控制地面和道路扬尘。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减少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地面。加大道路和地面的改造投入,逐步改造低质材料路面。增加高压冲洗车、喷洒车等设备投入,有效减少城市道路扬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设局、林业局。
(四)开展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争到年,基本形成秸秆还田和多元利用的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局、经委。
2.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废弃物。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严格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杆的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对遥感监测发现的秸秆焚烧点,及时快速响应。到年全市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秸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局、环保局。
3.加强烟尘控制。城市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城郊结合部、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要全面创建“烟尘控制区”。各类炉窑灶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林格曼黑度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环保局。
4.控制农业氨污染。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减少氨逸出和挥发。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局。
5.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按期完成绿色矿山创建任务,到年,符合创建条件的生产矿山70%以上创建绿色矿山。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到年,全市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5%以上;到年达98%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
6.实施森林碳汇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中幼林抚育,实施阔叶化改造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着力提高林木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功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林业局、建设局。
(五)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
1.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优化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位,增加大气臭氧、细颗粒物、一氧化碳、有机污染物、大气能见度和灰霾等监测设备,建设覆盖全市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到年,基本完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到年,完成监测站位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气象局、财政局。
2.提高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水平。加强对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全市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等特殊污染因子。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
3.完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把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废气等因子逐步纳入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范围,使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气象局。
4.逐步开展低能见度和灰霾等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区域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尽量降低其危害性。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根据应急处置方案实行统一指导、分级响应。建立大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环境质量、气象信息等系统有关信息。责任单位:市气象局、环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金华市清洁空气行动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发改、经委、科技、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卫生、环保、贸易粮食、行政执法、安全监管、工商、质量技监、气象、电业、中石化、中石油等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领导实施全市清洁空气行动,并与周边地市共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明确任务,完善措施,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保障到位。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进一步健全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将清洁空气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对整治工作完成情况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生态县(市、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挂钩。
(三)严格执法监管。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将处罚信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地要逐步完善环保经济政策,用价格、信贷和土地等要素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没有完成治理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恶化的区域,要实行“挂牌”督办;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度滞后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地区和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