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需要构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目前,大多数集团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说,当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找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1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概述
内部审计,是一项管理、监督和评价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制度。它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评价,了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也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通过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并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实现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管,同时还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应对的措施。具体来说,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作用。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企业内部审计发挥着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发展建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第二,监督作用。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实现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财务方面的监督。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制度规定,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内部审计也可以为国家审计部门提供重要的审计信息。第三,评价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重要机构,服务于企业的管理部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评价各个部门业绩的重要手段,审计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评价企业各个部门经营状况和业绩的作用。
2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审计机构是服务于企业管理部门的机构。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是,几乎所有企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缺乏独立性。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往往让企业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工作,或者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并,这样的设置导致审计人员与企业内部财务等人员的地位平等,难以发挥监管的作用。
2.2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很多企业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听从财务部门的指挥,并且由于自身地位的限制,实际审计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具体审计中,审计人员只能调查企业财务部门制作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内容,不能深入调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审计的范围极其有限。同时,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一般采用对账的方式,只注重账单与报表内容的一致性,审计效率相对较低。
2.3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当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审计工作本身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具有专业素质,掌握计算机技术,有丰富的审计经验、财务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才能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在现实中,审计工作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知识,了解审计制度,但却缺乏其他相关知识,如专业法律知识、会计知识、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2.4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
大多数集团企业都过分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却忽视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是由于很多大型企业认识到了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同时也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审计制度的缺陷不能得到弥补,最终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构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议
3.1合理设置独立审计机构
要构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合理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提升审计机构在集团企业中的地位。目前,英美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将审计机构直接设置于企业内部的董事会之下,审计机构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相对而言,地位要高于企业内部的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这种方法可以让审计机构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减少审计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障碍。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不再将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的附属机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可以让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审计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果不改革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不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是大势所趋。
3.2扩大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受限是我国集团企业审计工作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要促进集团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扩大审计机构的内部审计范围。除了审计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内容外,还有审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管理制度、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等相关的内容。在审计时,需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当然,扩大审计范围的重点是扩大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审计范围,将财务审计转变为财务和经营审计,做好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当然,在扩大审计范围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或者补充相关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3.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构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审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审计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企业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掌握法律、审计、财务、统计、管理、投资风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统计能力、表达能力等。除此之外,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审计人员需要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和交流,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审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企业也需要为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每一位员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3.4加强重视,严格执行审计制度相关规定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审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机构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给予审计人员适当的权力,尽量减少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过分干涉。在企业会议中,需要让每一位企业成员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让每一个部门积极配合审计机构的工作。当审计机构做出审计决定时,集团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决定,根据决定适当调整企业内部工作,改进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必要时,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公示制度,尽量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并及时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审计人员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必须要予以严惩。当然,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是要严格执行审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4结语
总之,要构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合理设置独立审计机构,扩大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审计制度相关规定。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涛,赵志威,江远彬,等.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转型与升级的理论框架研究——基于价值视角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14(4).
[2]熊娟,阳秋林,孔东冬,等.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5).
一、信息化为内部审计带来新的机遇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一是信息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强大的审计分析工具。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信息化技术采集、清理、转换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来确定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准确的从海量数据中进行疑点查询以缩小审查范围,从而得出最终的审计结论。这样,将审计人员从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省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创新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内部审计也转为信息化审计方式,传统的适于手工操作的审计技术方法已不能满足现有的信息化环境。 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审计经验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事中审计、动态审计和远程审计的新的审计方式,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获取查询、审计抽样、异常项目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测试、检查、分析与核对,为传统审计提供线索,为数据审计、系统审计提供方向。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工作内容,审计地位得以提升
审计目标从传统的财务账项审计向制度和风险拓展,审计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集财务、业务乃至整个信息系统审计扩展。所以,信息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应有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对系统的功能、控制流程、处理方法及安全措施等进行审查,内部审计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节约人力资源及审计成本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存储的形式给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带来了方便。对数据的分析采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语句查询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疑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数据审查范围,不仅节约了人力、缩短了现场审计的时间,还大大节省了审计成本。
二、信息化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有所扩大,审计工作量有所增加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审计范围由传统的单一的财务收支向财务、业务相结合转变。针对信息化应用程度高的单位,如果不对业务数据进行审计,很难达到审计目标,审计的监督职能就会弱化。如银行、医院、公积金、社保等信息化应用程度高的单位,大量的财务关键数据来源于业务系统,如果不对业务系统进行审计,很多数据的真实性都很难确定。二是审计内容由手工财务向系统控制转变。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如果仅仅对计算机、财务软件中保存运行的数据进行计算、核对,而没有能力对处理财政财务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很可能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假账真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尴尬,信息系统审计必不可少。信息系统审计的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内容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审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为整个信息系统,审计范围也要宽泛得多,工作量随之加大。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方法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挑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内部审计环境和审计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审计人员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很难完成海量数据业务的审计任务,更无从验证所审计财务、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内审人员要变换审计思路,结合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例如采用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或利用审计软件分析海量数据等等。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控制制度不尽完善,给审计带来一定的控制风险
目前许多单位对内部控制仍囿于传统的控制理念,对信息化的控制制度仍不完善。例如:有些单位采用信息化办公,但缺少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操作规范控制;还有些单位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内部审计,但是对信息系统的审计、评价及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操作规程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标准,给审计带来一定的控制风险。
(四)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存在转型风险。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不再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审计理念必须从传统的审计手工账的模式向审计现代的电子账簿模式转变;审计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集财务、业务、信息系统审计转变。部分老的审计人员不转变思想,认为不用信息化照样搞审计,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的步伐。二是信息系统的风险也会转变为潜在的审计风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内部审计面临的控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程度、信息人员的道德水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都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
关键词:环境保护审计;国内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1-01
资源环境审计是一项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管理体系。目前,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实施了非常成熟的环境审计制度,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审计相关制度建设完善方面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我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建立并全面落实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等。这些都是解决和缓解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环境保护审计工作人员,应该从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荷兰、美国等国家已经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相关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例如荷兰实行的“国家环境政策计划”,颁布的 《环境管理法》,并建立审计制度开展了自主的环境审计工作。其审计法律法规由法院制定,包括政策执行方面的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政府环境审计与社会组织的自主审计等,各部分各级机构均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又相互协调和配合,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新的审计发展建议,这样良性循环,最终荷兰环境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审计机构也相当完善,包括:环境监测局、负责环境政策执行的中介机构以及负责向私营机构提供咨询和帮助服务的机构等,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全国公众也积极参与到环境审计和评价工作中,实现了全民共同监督和实践的双赢局面。
在美国,合众国建立了《国家审计准则》。对环境审计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参考标准,通过宏观的控制制定了相关的操作指南。不仅如此,美国在多年实践中,还建立了《国家标准》,这是美国审计的重要依据,详细的规定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实施计划,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非常清楚。在政府的控制下,人们的环境审计和保护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形成全国至上而下的环境审计体系,各企业和机构均配合法制环境的标准规范和要求。
而我国目前环境审计还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虽然已经建立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推行了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但是公众参与度不够高,效果不理想,所以,还需要不断借鉴和研究,发展和制定更加科学的准则。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国外很重视环境评价,并且重视公众的参与,并且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重视环境审计工作,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并且在实践中取得满意的效果,许多策略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规定主要是以政策的形式出现,在法律层面上基本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乏具体明确认可或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已颁布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中,也没有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支撑,从而使环境审计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在现有审计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补充立法,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使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从而提高环境审计工作质量。此外,我国也应在《证券法》《公司法》中增加环境审计内容,如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及年审,须经过相关部门专项环境审计,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从而使环境审计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依法得到具体落实。
(二)扩大环境审计范围
环境审计过程中,如何采用具体的标准的、科学的指标反映和分析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并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这是确保环境审计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作为一名环境审计工作人员,如何提升审计结果的精确度是一种重要的课题,是每一个审计人员应该重视和直面的问题。在我国,已经逐渐拥有比较专业的环境审计团队,相关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但是关于审计范围的具体保准和评价方式,还是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定,对于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风险等方面的认识和规范还不够到位。这种现状必定会加大环境审计的风险,导致工作存在明显缺失。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并扩大审计范围,建立和制定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提高环境审计整体工作质量。另一方面, 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环境指标,不断与我国特色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可行的环境评价尺度,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学习国外可行的审计标准。例如上文中介绍的荷兰实行的“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美国实行联合国合规性审计标准等。所以,在我国环境审计范围规范的过程中,也应该借鉴这些先进国家实施的可行的方案和标准。这样才能便于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功能。
(三)推行环境评价体系,提升公众参与度
广泛的公众参与成为环境审计工作的社会动力,是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及早让公众介入政策制定过程的做法,一方面起到了前期宣传的作用,便于获得公众对决策的广泛支持,利于及早解决争议,减少冲突。另一方面,公众的反馈意见也将进一步完善决策,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对项目实施效果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扩大宣传渠道,将环境信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公众公开,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对环境违法者施加压力。同时,应建立环境污染问题的投诉处理制度,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成为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强全民教育和宣传,提升我国全民环境审计的意识。对于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提出相关的人员工作要求,例如每一个审计工作人员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宣传和审计工作,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和对比,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把审计工作落实到实践工作中。还要对专业环境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考评,例如,建立群众举报和意见反馈平台,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直接的监督,实行匿名举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暴露在群众的眼球中,这样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从自我开始注重环境评价和审计工作,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和效果。总之,环境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队伍的全体人员要积极参与,并且要求我国全体人们群众也要树立一种环境审计监督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环境审计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均已经将资源保护提上日程,将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响应国际和社会广大人们群众的呼声,逐渐新建环境保护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多方面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并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其他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制度,总结一些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有所启示和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徐梦玲.南非矿产资源审计案例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关键词:内部审计 医院内部控制 作用
医院作为我国特殊的事业单位,国家近几年加快了医改的步伐,这给医院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医改的深入使得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部分,在保护医院资产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医院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是在熟悉医院内部情况,在资料获取和操作上相对容易。医院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涉及财务收支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因财务管理不规范引起资金损失,可以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一)利于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医院内部审计是为内部控制服务,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并对内部控制政策、目标与所需完成的任务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供科学的建议,推动内控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此外,内部控制不是静止不变的,是随着经济、国家政策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必然会对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不断进行调整,调整中问题较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二)利于规范和落实医院内控工作
内部审计实质是内控的监督手段,其职能发挥作用的大小关系重大。在监督方面,内部审计主要对涉及医院收支、病房扩建、员工增加、药品购买等方面进行监控,同时也加强对医院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审计。在审计手段上,不仅要进行内部审计,还要对内部控制制定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察医院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情况,通过审计从而可以使医院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在国家新财务制度下运行,确保医院内控制度的落于实处。
(三)利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针对目前我国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部分医院服务态度恶劣的现状,相关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方面对涉及上述问题费用方面制定了管理办法,而内部审计能够很好对内部控制中关于手术治疗、药品收费问题进行监督落实,杜绝个别医院违规乱收费等问题发生,同时能够对内外科临床诊断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规范临床医生行为,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服务病人水平。
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和内部审计的调整
(一)医院内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约束机制,在健全内部控制、改善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印发,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在老问题未解决的同时出现了新问题,不利于我国内控工作的开展。
(二)医院内审模式的调整
鉴于上述医院内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内审模式应进行调整。新医院财务制度创新包括对药品收支进行核算、计提风险基金等,同时在核算方面要求更加规范,医院的收支状况要如实反映医院现状;此外,在新医院的财务制度中,预算管理尤为突出,在预算管理中根据预算的分类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加大医院财务监督。为此,医院内审人员应该根据新的要求,对原有工作做出调整,扩大审计范围,取得医院领导支持,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开展专项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结合新医院财务制度发挥医院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医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作用较大,然而在新医院的财务制度下必须针对现有内部审计问题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改善,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具体政策如下:
(一)加强内部审计认识,扩宽审计范围
针对目前部分公立医院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审计范围有限的现状,医院审计人员需要熟悉新医院财务制度内容,并与旧的财务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针对新的财务需求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在内审工作重点上要结合新医院财务管理主要任务要求,加强对编制预算、节约成本、成本控制的审计。此外,要全面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实质,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适应新的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和不局限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还要扩大审计范围,把医院内部控制内容全部纳入内部审计范围,从而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督促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
(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处理能力
针对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印发,医院审计人员负担更大,要综合医院具体财务情况合理增加审计人员。在人员配置上,应该打破事业单位门槛和内部招聘的惯例,积极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引进专业审计人才,提高审计机构审计水平;同时,审计人员要实行竞争上岗或轮岗的方式,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学习能力,及时掌握最新医院财务动态,从而不断根据财务变化而调整审计方式。如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成本核算按对象分为科室、医疗服务、病种成本、床日等核算。其中科室核算还可以分为临床服务类、医疗辅助类、医疗技术类和后勤类,在进行成本核算审计时,要对不同的成本核算分类进行重新划分,调整审计方式,从而提高成本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保证成本核算真实可靠。此外,在财务人员结构上,要处理好年龄结构问题,增加审计工作中年轻员工的比重,从而利于增强审计部门活力,为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起到保障作用。
(三)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医院内审工作是否具有权威性关键在于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医院领导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理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通过制度把内部审计工作确定下来,同时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做到上行下效,把医院各部门工作纳入监督中。此外,要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审计过程中要斩断利益关系,做好监督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起到弥补内部控制漏洞的作用。
(四)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
(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
(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
(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
(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价值工程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咨询公司和中介组织,审计人员可利用他们的情报资料,来证实自己取得的证据的可信度,减少证据风险,尤其是对涉外企业的审计,事先通过咨询公司咨询,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并对公司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做分析和鉴证,这样,就拥有开展业务的原始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报资料,减少取证风险。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的前后矛盾,甚至不完善或有法不依,是引起审计风险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1.在整个社会处于改革多变的浪潮中,对于审计工作风险,虽然不可消除,但是可以力求降低。改革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探索各自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必将逐步形成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所以,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主张宏观上要迅速、果断地加强各行业、部门的正规化建设。
2.加强会计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快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国家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制定的,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各种配套的程序和方法。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也由此确定审计规模,审计费用。因此,加强内控建设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加强内部控制,就是从管理控制方面,企业领导应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生产计划、预算制度、生产控制制度,产品开发计划,质量控制制度、人事控制、报告制度等等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从会计控制来说,加强各种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会计记录方法及其凭证传递程序,以及独立的审查核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等的程序和方法。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这主要包括: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定期轮训职工,提高业务技术,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作风正派、廉洁、公正、严以律己、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参加正规学习;鼓励职工报考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基础培训班、专题讲座班、研讨班等。③对于已经通过训练或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求更多地参加审计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对于条件较好的同志,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
(2)审计行业内部开展业务竞赛与理论讨论。我国审计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方法有限,许多问题理论上争论不清。因此,我们主张审计行业内部平时应开展业务竞赛,遇到新问题,审计人员之间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妥善处理目的。各审计报刊、杂志也应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审计实际业务的讨论。
(3)审计机关建立完善的专业情报资料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监督学科,这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坚实的业务知识而外,还要具备广泛而丰富的相关知识,这是审计结论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部分知识的获得,除了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外,应依靠完善的情报资料系统,不失为一个捷径。
3.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的周密与否,直接关系风险因素的大小,它包括组建审计小组、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范围的确定、程序的确定、方法的确定。
(1)组建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组成一定要精明强干,对被审单位的业务要熟悉,并且小组成员无论从公、从私、都要与被审单位保持“独立性”,坚持回避制度。审计主审一定要选派业务强,认真负责,善于把关,遇事谨慎的人担任。
(2)审计事前的了解与测试。审计小组进驻被审单位之前,一定要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审计人员的把握审计方向。在正式审计工作开展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权责划分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及运行后果。
(3)审计范围、程序及方法的确定。关于审计范围,在测试内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希望它能够缩小审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测试一定要准确无误。如果被审范围以外的事项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缩小审计范围而出现风险。关于审计程序,如何能减降审计程序风险呢?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审计署制定的有关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其次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本次审计程序的影响。要减少或消除程序风险,必须对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必须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内控设置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审计程序的安排,也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否则得不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要与审计权力相适应,因此,制定程序要注意避免由于越权而产生的越权风险。关于审计方法,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尽可能削弱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方法选用要具差异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必须依据被审问题的的重要程序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4.审计取证的控制
证据风险来自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方面,如何防止疏漏重要证据和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是证据风险控制的关键。审计证据要具有相关、重要、胜任、充分的特性,不但要求认真、谨慎依法地取证,以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证据、鉴别证据。而且必须取得审计方、被审方、报告使用方(有时是委托方)三方认可。实际工作中,审计的重要取证材料,须由被审单位主管签字、盖章、并留底保存,这种方法十分必要,双方对一些重要证据当场签证,可避免事后的许多纠纷。
5.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笔者主张对于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由中不宜包括审计建议,要另有专门的建议书送达被审单位;审计咨询的内容也决不能写入报告。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综合控制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一)财务舞弊事前预警机制的概念
本文旨在构建的财务舞弊事前预警机制特指,会计司法鉴定人经相关委托人或单位授权,对有潜在财务舞弊风险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检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对企业潜在的财务舞弊问题进行事前预警,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有效防止财务舞弊案件发生的系统机制。
(二)审计报告概念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委托后,开展初步审计业务,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进行实质性程序的审计性质、时间和范围,运用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的不同,分别出具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中,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为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其余四种为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
二、会计鉴定人利用审计报告发现潜在财务舞弊事项的可行性
(一)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易获取性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中,第七条规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应当由该所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第九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将年度报告全文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出日和财务报告报出日之间通过证监会指定的网站或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获取有关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
(二)会计鉴定人员职业判断的专业性
会计鉴定人员是在诉讼活动中,接受指派或委托,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与财务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出具鉴定意见的专门性人员。每一名合格的会计鉴定人员都对“红旗标志”及舞弊信号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对上市公司被审计报告的研究和分析,运用相应的司法会计检验手段和鉴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
三、会计鉴定人员利用非标准审计报告发现潜在财务舞弊事项的有效性
(一)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列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不仅重点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潜在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的异常现象。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根据非标准审计报告中提及的不确定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描述的被审计单位所处困境进行研究和讨论,选择可能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通过进一步对其披露的年度报告和相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二)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及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作出的审计报告承担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在此种风险下,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陷入诉讼活动的泥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尽量做如实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
四、有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现状
(一)有关2008、2009、2010、2011年审计报告的定量分析
以2008、2009、2010、2011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为对象,以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及产生的原因。经调查,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624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0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7%。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777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9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1%。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129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28份,占总审计报告数5.54%。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362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5份,占总审计报告数4.87%。
由此可知,虽然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尤其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下降尤为明显,由2009年占总审计报告的1.05%降低至11年的0.17%。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将对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合理解释。
(二)非标准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分析
1.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来看,大部分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原因都来源于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08年共7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共有34份,占45.33%。2009年共8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审计报告高达68份,占总数的78.16%。同样,2010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72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83.72%。2011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59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64.13%。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强调事项段来代替意见段等以较轻的审计意见来报告,从而较好地维护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是注册会计师的不负责任,以模糊的托辞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降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经营活动的危险性,不仅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造成了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报告的不信任。目前公众已经习惯于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一家公司经营失败的早期预警信号,[1]许多实证结果均表明,审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破产的可能性显著相关。[2]
2.审计范围受限制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规定,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其可以根据限制情况及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从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是无法表示意见。从2008至2011年这四年的审计报告来看,2008年度只有ST华光、*ST帝贤B和中国嘉陵三家上市公司由于审计范围受限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9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某些事项对财务报表或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2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7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全部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均是源于审计范围受限,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难以对重要事项提供合理保证。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19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4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3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均是因无法获取有关特定事项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不确定事项
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不断运行的,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确定的事项,如果这些事项是重大的,有可能对财务报表和投资人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能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提供合理的保证。在此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将秉着职业审慎的态度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或者是无法表示意见。通过分析2009至2011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产生的不确定事项主要集中在诉讼事项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监管行动的未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合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稽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等。对不确定事项的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五、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和财务舞弊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2008,2009,2010,2011年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涉及原因一般是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以及不确定事项这三种。而狭义的财务会计舞弊是指企业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最常见的财务报表舞弊手法是不恰当地确认收入、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费用。由此可知,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和财务舞弊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独立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严密的审计程序以及识别与财务舞弊相关的关键指标而发现财务舞弊现象,例如应收账款周转指数、毛利率指数、资产质量指数以及销售增长指数等。另一方面,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行政处罚公告不仅可以与上市公司该年度审计报告相照应,也是检验审计报告真实公允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
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一、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各种风险也相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公司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内部审计为上市公司履行守约责任提供保障。二是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上市公司完善风险管理,减小上市公司风险。三是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四是内部审计是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推动力量。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起源较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不论从理念上,还是审计方法上都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规范化,系统化并能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组织的运营的内部审计部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我国上市公司鱼龙混杂,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使得公司内部审计体系的设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病。因此,加强与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最开始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内部审计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开展的,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未对企业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性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我国内部审计面对的问题又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变,对审计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队伍建设主要取决于个体素质欠缺、结构组成不合理两方面:(1)个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不少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利于审计范围的拓展。(2)审计队伍中人才资源单一,未能优化配置。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审计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需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种复合技术人才。
2.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
在内部审计中,审计执行人与被审计部门不是毫无厉害关系。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在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有社会审计、国家审计那样的独立地位,其独立性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落后,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认识脱节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种类多样和层次多样性。现在有很多企业设立了独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独立;有的企业没有设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务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
历史原因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完全独立,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政府审计,初期的内部审计要对政府部门和本单位同时负责,一开始就在扮演“两面人”身份,机构人员经费隶属于本单位,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处于同一利益主体之中,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关系上的复杂性也使得内部审计难以有效地实现独立。同时业务上又要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领导,这样无疑影响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要建立独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实现内部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必须确立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
内部审计应该独立于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之外,以一种独立、公正的经济“裁判”即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价。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
4.内部审计无风险意识
内部审计职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会计核算业务已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内部审计的风险相应增加。高层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
管理部门往往局限于职责分工,各管一块,“自扫门前雪”,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信息不对称、不共享,“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因为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经费管理,财务部门不熟悉项目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不掌握项目的资产状况,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导致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节,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点”。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及成果管理等,对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缺乏监督。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日常核算,不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会计处理层面。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单位资产的实物管理,但科研用仪器设备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对科研资产家底不清、情况不明,难以审核购置科研设备的必要性,难以防止科研设备重复购置,难以实现科研设备的充分共享,更难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实现重大科研设备对社会开放。
二、科研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滞后,未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目前,科研项目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即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对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决算审计,基本不参与项目过程监管。由于介入滞后,审计没有充分发挥“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和风险防范作用,无法及时发现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科研经费的合规高效使用。有些问题已形成既定事实,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浪费。
(二)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方式单一
在审计范围上,科研项目审计侧重经费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重视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经费使用效益监督。在审计方式上,主要采用账项基础的审计模式,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等环节监督不到位,对经费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关注度不够。由于审计范围狭窄,不够全面,面对科研项目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上存在薄弱环节,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三)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流于形式
科研机构的审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科研项目相关专业知识,对科研管理的专业判断不足,影响了科研项目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深度不够,主要还是停留在经费收支层面的检查,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费支出合规性、会计核算规范性等政策性、技术性层面,在管理层面对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不够,难以形成针对性强的管理建议书,难以通过审计推动科研管理上层次、上水平。
三、科研项目审计新模式
(一)推进审计转型,提升审计层次
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职能上应该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推进审计转型,就是要在开展科研经费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审计,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提升审计层次,就是要在审计工作模式上将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审计范围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二)创新审计工作,优化审计程序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是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就科研项目审计而言,创新审计工作,重点是要落实管理审计理念,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业务核对、控制测试、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提高审计效能,通过审计监督与管理评价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优化审计程序就是要分阶段有序开展管理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认真研究梳理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分类总结归纳,绘制管理业务流程图,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管理控制关键点编制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注重加强过程把控,采取与科研人员访谈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科研管理流程执行情况及管理部门的履责情况,对科研业务总体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在审计报告阶段,全面复核审计结果,严把质量关,切实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恰当、建议可行。
(三)推动内控完善,发挥监督服务新职能
内部控制是科研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对于保障运转、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体系不应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控制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改变,应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规律的深入了解而不断完善。在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之初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有助于构建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此后坚持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其趋于健全有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将审计监督融入科研管理体系,以防范管理风险为目的,以完善内部控制为抓手,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从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优化建议。
(四)加强协同监督,打造“大监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