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建筑技术前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技术前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技术前沿

第1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一、前言

我国建材检测发展现状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众多的实验室中,绝大部分实验室的检测装备相当简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资产不足200 万元。实验室操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不超出10 人。年检测收入不足100 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定位不准发展失衡,建材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本文由收集整理大型建筑企业内部试验室等附属机构的面貌出现的,大都带有科研与教学性质。而以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监督检验室,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国际惯例,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这就为中国的建材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

二、影响材料检测的因素

1、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温度对水泥构件的早期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环境温度对水泥材料的凝结硬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迅速,当温度低时,水泥的凝结硬化速度缓慢,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水泥的强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标准规范中对检测时的材料养护的环境条件有严格规定,例如水泥试验环境要求:试验用的试块在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该稳定的保持在20℃±2℃的情况下,并且其相对湿度也应该大于50%。只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减少系统误差。

2、加荷速度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对各种建筑材料有不同的加荷速度的规定。例如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检测过程应该使用连续的、均匀的加荷速度,并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为0.3~- 0.5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 且小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每秒钟0.5~- 0.8mpa,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 时,其加荷速度应该为秒钟0.8~- 1.0mpa。假如检测人员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为了尽快的完成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随意的增加其加荷速度,将会使试验检测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二、建材质量检测技技术

1、确定检测项目

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需检测,试验的材料检验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所属有关部门)的规定。比如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2、科学取样

取样要有代表性,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

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

3、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

温度和湿度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环境条件有明确规定,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该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环境温度湿度对材料试验的影响,因而要求试验时必须将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误差度

试验方法须严格按标准规定进行。可是有个别试验人员在作钢筋拉伸试验时只试验到试件出现颈缩而不将其拉至断裂,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势必造成试验结果的误差,但这不属于试验误差,而是人为造成的误差。钢筋不拉断,其测得的伸长率较规定的试件断后伸长率要低,与标准规定相违背,这是不允许的。试验要求必须准确,以减少误差度。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土106 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 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6 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 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

三、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1、严格检查建筑材料三证

为了控制以上材料配件的质量,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是一个重要措施。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具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应做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应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在选购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核查,以防复印件伪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要分别核查每个品种的证件,以防冒名顶替以一代十。招标或采购技术要求、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要专人妥善保管,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货到工地后依据资料核查验收,对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许接收。重要的设备、产品,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在设备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甲方去现场核查监督生产过程。这项工作是甲方工地容易脱节,建设单位材料部门或合同管理部门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及时通报给监理工程师,资料也没有给监理工程师复印,有时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材料部门或工地直接将材料接受,都会造成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加热管管材生产企业应向设计、安装和建设单位提交下列文件:国家授权机构提供的有效期内的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有特殊要求的管材,厂家应提供相应说明书。

2、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治理质量通病,禁堵伪劣材料用于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或主管部门规定,需要进行项目检测。目前一些地区质量检测站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梁、板、柱)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加气块两项性能(外观质量及强度)检测(非必检测项目),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第2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地下建筑;火灾;排烟方法

地下建筑,是指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建筑。地下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以及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地下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地下建筑(商业街)、地下娱乐场所、地下旅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地下仓库、地下设备机房、地下停车场等易燃易炸场所,公(铁)路隧道等交通设施。种种迹象表明,地下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已成为消防部队研究的重要的课题。现就地下建筑火灾现场排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地下建筑火灾的灾害特点

(1)烟雾浓,毒性大。由于在大型地下建筑其密封性好内部空气补充缓慢,物质受热气化后得不到充分燃烧,致使大量不完全燃烧物生成,产生浓烟和大量有毒气体,随着温度升高,产生高温高热烟气流。

(2)温度高,室内压力大。由于可燃物质燃烧生成的大量烟雾难以扩散,造成内部压力增大,受地下建筑特点的影响,冷空气的补充又受到一定制约,致使内部温度下降缓慢,因此造成带有一定温度的烟雾,在扩张过程中可加热周围的可燃物质,形成新的着火点。燃烧产生的高温高热烟气,这些灼热的烟气在地下建筑内很难散出,使消防人员难以进入。

(3)火势发展蔓延变化大。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后,由于受空间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影响。火灾产生的烟气向外扩散比较慢,易形成热量的积累,从而加热其它位置的可燃物质,形成大面积的燃烧。

(4)出入口少,灭火、救人难度大,扑救时间长。地下建筑的出入口比较少,内部纵深大,层数多,比较封闭,一旦发生火灾,烟雾不易散出,易形成蔓延,灭火、救人难度大,扑救时间长,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空气呼吸器通常是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大多数安全使用时间为45分钟,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对纵深较大区域内的火势进行有效打击。

二、地下建筑火场排烟的优点

火灾现场的烟雾及时排出,烟雾排出不仅能减少高温烟气对人员的危害,更有利于抢救人员。烟雾的及时排出,可以减缓火灾的蔓延速度。随着高温烟气的排出,冷空气得以补充进入地下建筑内,火场温度不断下降,使火势蔓延速度得到减缓,减少了火灾的损失。同时,大量烟气的排出,可以降低燃烧空间的温度,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地下建筑内部对贵重物资进行疏散和进行灭火战斗。

三、地下建筑火灾的排烟方法

地下建筑火灾,由于空气流动性差,火场中势必烟雾弥漫,所以在水枪进攻的同时,一定要进行火场排烟,排烟的方式主要有:利用排烟口、出入口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喷雾水排烟,高倍数泡沫排烟等。

1.人工排烟

(1)使用喷雾水流排烟。喷雾水在火场上大约有90%以上能完全汽化,除有冷却降温、掩护灭火人员进行救人、灭火作用外,还可降温除尘,喷射雾状水流时可使烟温控制在一定水平下,从而起到排烟的效果,如在水中加入添加济,喷出后能吸收烟雾。其作用是为消防人员开辟进攻通道,同时也能掩护战斗员进行灭火工作。使用喷雾水枪排烟时,要控制好喷射压力,使其保持在0.7―0.9MPa之间,并调节好喷射角度,使其保持在60°―62°时,喷雾排烟效果最佳。

(2)使用高倍数泡沫排烟。利用高倍数泡沫排烟时用量小,造成的水渍损失小,同时起到降温和灭火的作用。

2.机械排烟

地下建筑火灾,最好使用机械排烟,其设施分为固定排烟设施和移动排烟设施两大类。固定排烟设施包括自动或手动排烟机械、机械加压送风、通风空调系统等。

(1)自动或手动排烟机械,在底下多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设有机械排烟竖井和排烟口,排烟口和进风口都设置了自动或手动开启装置,且与排烟机连锁,当任何一个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就自动启动,将烟排出。

(2)机械加压送风排烟。机械加压送风排烟利用轴流式燃油排烟风机进行正压送风的原理就是改变一贯用的抽气为非常用的送风。

(3)利用通风空调系统排烟。如通风、空调系统有排演设计要求,并有自动切换装置,即可利用通风和空调系统排烟。性能优良的机械排烟系统在火灾时能排出80%的烟和热量,使火灾温度大大降低,因此对人员安全疏散和扑救起着重要的作用。

3.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是在自然力作用下,使室内外空气对流进行排烟。根据火灾时产生的热气流的浮力和气象条件,利用建筑物本身的竖井、排烟塔、排烟道或普通电梯井、楼梯间,从通道或窗口部位将烟雾排出。

利用移动排烟设施进行排烟。移动排烟设施包括移动排烟机、排烟车、排风扇、电风扇等。在使用移动排烟设备排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送风口或排烟口时要防止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工作。送风口最好选择上风方向较低的入口,排烟口可选择下风方向的地势较高的出口。二是烟机四周最好密封,以提高排烟的效率。三是必要时要清除不便于排烟的障碍物。

四、火场排烟的注意事项

(1)与起火单位共同确定排烟方式。在使用固定排烟设施排烟时,应与起火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排烟方式、方法和时间,在任务明确各岗位上的操作人员落实后方可实施。

第3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规范其施工技术。本文将做详细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外墙;岩棉板;保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建筑施工中的节能环保理念得到了深入贯彻。岩棉板外墙保温技术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被广泛应用。

二、外墙保温岩棉板的生产工艺

外墙保温岩棉板 是国家目前主要使用的保温材料,其主要成分是以各类天然岩石作为主要原材料,再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来,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外墙保温岩棉板具有不同的特性。目前生产外墙岩棉板、酚醛板、硅酸铝板的主要有沉降法、摆锤法、三维法等生产工艺。沉降法是中国90年代生产外墙岩棉板就一直在使用的主要生产工艺。而摆锤法和三维法则是近些年才最新研究出来的新的生产工艺。

沉降法生产外墙保温岩棉板是将各类天然岩石通过高温熔化成液体后再经过离心机吹制成岩棉纤维,然后在沉降室的输送带上堆积成岩棉纤维堆,当岩棉纤维达到一定厚度以后,经过加压辊进入固化炉与适量粘结剂、防尘剂、憎水剂等外加剂混合生成外墙岩棉板,通过沉降法生产出来的外墙岩棉板由于可能会出现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因岩棉纤维与外加剂之间的比例不固定,因此生产的出来的外墙岩棉板会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

摆锤法生产外墙岩棉板是在沉降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收棉方法,先由捕集带收集较薄的岩棉纤维层,经摆锤的逐层叠铺压实,达到一定的层数和厚度,再由加压辊进行压制,进入固化炉固化,再经冷却、切割、包装等工序制成成品。通过摆锤法生产出来的外墙岩棉板由于改善了可能出现的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因而很好的增加了外墙保温岩棉板的生产量和成品度,而且通过摆锤法生产的外墙岩棉板由于棉层叠铺时产生的斜度,纤维呈部分竖向分布,因其抗压强度都很高。

三维法生产外墙岩棉板是在摆锤法的基础上,在叠铺形成的未固化岩棉纤维层,通过机械方法改变岩棉纤维层的分布方向,使岩棉纤维层均匀分布。通过三维法生产的外墙岩棉板岩棉纤维层紧密不易分层或者剥离,因此不论在强度还是在各项参数上都远远领先于其他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

三、施工要点

1、基层处理,弹控制线、挂基准线

为确保岩棉板安装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符合要求,需要弹控制线与挂准线。墙面应清理干净、清洗油渍、清扫浮灰等。检查找平层是否满足岩棉板的施工要求,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保温施工。根据实际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前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缝、装饰缝线等、同时在建筑外墙大角(阳角、阴角)及其他必要出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以控制岩棉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要注意,所放垂线间距上下保持一致,垂线与墙面的距离为所粘保温层的厚度。

2、岩棉板专用胶粘剂的配制

在干净的塑料桶里倒入一定量的洁净水,采用手持式电动搅拌器边搅拌边加胶粘剂粉料,加液体量约为粉剂的20%,充分搅拌5~7min,直到搅拌均匀,稠度适中,均可使用。切记搅拌充分,粘度确保刚粘贴上的岩棉板不下垂,不可加水过多;注意聚合物改性粘贴剂只需加清洁水,不可加入其它添加料。调好的粘接剂宜在2h内用完,严禁使用过时灰。

3、岩棉板界面处理

选用的岩棉板规格和外观尺寸偏差在规定范围内。在使用粘结剂粘接保温板的施工前,在岩棉板上的外表面需要涂抹一层厚薄适中的界面处理剂(厚度约为1mm),界面剂用辊子在岩棉板大面积四个侧面涂刷均匀,使处理剂能嵌入岩棉板的纤维丝中,待岩棉板表面稍干后,可以准备岩棉板粘贴。

4、岩棉板布胶

在外墙的细部处理部位,如沉降缝两侧、门窗空洞边、女儿墙等部位岩棉板端口需预粘贴窄幅标准型网格布,在岩棉板翻包预埋部分宽度约100mm,余下甩出待抹面施工时翻包,粘贴岩棉板时,胶粘剂应涂在岩棉背面,胶粘剂在岩棉板粘贴面上的布胶可采用点框法布胶,布胶部位应与锚固件相对应。

5、岩棉板粘贴

先在散水坡以上不小于150mm部位用膨胀螺栓在基层墙体上安装托架,膨胀螺栓的间距应不大于600mm,或托架离散水坡高度应适应建筑结构沉降而不导致外墙外保温系统损坏的要求。岩棉板应自下而上沿水平方向横向铺贴,保证连续结合,板缝自然紧靠,相邻板面应平齐,且上下两排岩棉板应逐行错缝1/2板长,达不到时至少确保200mm宽度错缝。保温板的粘贴应先从阴、阳角和门窗口方向上施工,即先用大板做好特殊重点部位。一般从墙拐角处粘贴,应先排好尺寸,切割岩棉板,墙角处应交错互锁,并应保证墙角垂直度。在粘贴窗框四周的阳角和外墙阳角时,应先弹好基准线,作为控制阳角上下垂直的依据。门窗洞口四角部位的岩棉板应将整块岩棉板裁成L型进行铺贴,不得拼接。

6、第一道抹面并内置玻纤网格布

待抹灰面界面处理层晾干后即可进行抹面层施工。抹面层施工前应先将玻纤网格布按施工面大小裁好,一般将网布长度裁剪成楼层高度左右的网片考虑网格布搭接宽度。抹面层增强用网格布采用双层单位面积质量至少为160g/m2耐碱玻纤网格布。将制备好的抹面砂浆均匀的涂抹在岩棉板上,同时要确保砂浆与岩棉板粘接良好,或者采取齿形刀在上面来回拉涂,分配物料并保证粘贴良好,防止空鼓。紧接着将裁剪好的网格布绷紧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趁湿用抹刀将网布压入砂浆内。门窗外侧洞口四周的网格布以及斜方向加贴的小块网布应在护面层大面施工前用抹面胶浆局部粘贴,在此处的阳角45°各加一层300mm×400mm的网格布进行加强,大面积网格布搭接在门窗洞口周边的网格布上。洞口周边预埋的窄幅网格布应翻包,翻包宽度应为200mm,并与墙面的网布搭接。门窗洞口外侧阴角处应用于窗台同宽长为 300mm(每边150mm)的标准型网布一层加强。对于其他保温端口的岩棉板端头也应用网格布和粘结砂浆将其翻包,翻包的网布压入砂浆中,翻包宽度不小于100mm。在保温板与外挂石材及玻璃幕墙的连接件处应挤紧,为了防止接缝处水的渗入,该处砂浆应饱满。

7、锚栓固定

待第一层抹面胶浆稍干硬至可以触碰时,即可安装锚栓。在锚栓施工前应根据岩温板布局及锚栓的数目设计要求进行弹线控制,并在设计要求的位置采用钻孔安装;使用电钻进行打孔,钻孔深度应大于锚固深度10mm,将锚栓的塑料圆盘装入孔中,后安装锚栓芯。安装时,塑料圆盘应紧压内层网布,锚栓的数量及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或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8、第二道抹面砂浆批涂

第一道抹面砂浆批涂、第一层网格布粘接、锚栓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第二道抹面胶浆的施工,抹面与网格布的施工方法与前一道类似。将制备好的抹面砂浆均匀涂抹,抹面层厚度以盖住网格布为准,厚度约为1~2mm,再趁湿压入第二层玻纤网布。

9、面层抹面砂浆批涂

待第二层网布粘接完成后即可抹面面层砂浆,面层砂浆厚度以刚盖好网格布可见暗格为宜,厚度约为1~2mm,必须用大板批刮,再小板压平,达到平整度要求,抹面砂浆面层表面平整度、垂直度应控制在4mm之内。抹面层总厚度宜为3~7mm,避免形成空鼓。抹面砂浆施工完毕后,再经自然养至少3d后,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后序饰面层工作。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岩棉板外墙保温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广大的从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重点问题进行攻关,并严把每道工序,保证施工质量,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施工技术措施; 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基于我国人口总数众多的原因,决定了我国整体的建筑行业要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大力的推广绿色建筑和使用可再生资源。但是,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施工和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不只是一些基本意义上的屋顶花园,立体绿化,而是一种象征与概念,即是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建设生态建筑和节能环保型的建筑等。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周期中重要的过程,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有效环节。其是指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设计要求,并且最大限度的节约可利用资源,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节水、节材、节能和环保。

绿色施工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施工是建筑的必然需要,反之建筑是施工的最终目的。它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的,都强调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来达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

绿色施工与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2.1减少工程场地干扰,保持周围环境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扰乱周边环境的现象,尤其对于一些新在开发建设的区域更是这样。如施工降水、开挖土方、废物处理和一些临时设施的建设等都会对现存的文物、地下水、动植物资源和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工程施工中减少工程场地带来的干扰和保护周围生态环境都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无论是承包商、设计单位或者是业主自身都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所要进行施工的场地内现有的宝贵资源,并能够通过相对合理的设计管理和施工来使其不会被破坏。

2.2绿色施工要做到能够环保且节约水电,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我们知道工程施工中要大量的使用到材料、水和一些其他的必须能源,但是要保证节约能源、通过减少消耗来提高效益,保护水资源不被浪费等。

建筑工程施工中会伴随着大量的烟尘、噪音和有害气体,这对我们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这些都会威胁到工作人员和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品质是进行绿色施工的原则之一。对于一些室内的空气和建筑材料、施工过程中散发出来的一些有毒化合物或者微粒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些污染物是会在施工结束后留在建筑物内部的而且很难被去除,这些危险或者威胁都是长期隐匿的,所以都需要进行特殊的安全防护。这其中,一些房屋的改建项目更需要引起相对重视。

对噪音的控制也是提高环境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限制施工噪音的法律法规,来防止施工造成的噪音污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封闭式施工,施工时间只设在白天,采用现代化防护隔离,使用无声振捣的施工机械设备等来控制噪声。

2.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施工方要选择合适的机械和方式方法,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这样就可以减少气候因素带来的影响,降低成本,减少额外措施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工程质量。要结合的条件具体包括全年的降雨雪量,雨雪的起止时间,一日中最大的降雨雪量,当地的平均气温和风向及风的频率等等。

2.4科学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要想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须要实行工程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高施工单位和相关企业的管理水平,使绿色施工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绿色施工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尤其是要让企业通过ISO14001相关认证,是实现绿色施工的有效途径。

具体的一些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3.1环境保护措施

3.1.1资源保护

对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土地和水这两个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主要是指在施工中对化学品或者危险品的使用以及排放中是否会污染到土地,有效的措施是加强个人的环保意识,通过培训教育使其能够掌握如何对这些进行处理等。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则主要是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地下水,尤其注意在对基坑进行施工时,减少抽取地下水。对于那些地下水含量比较多的地方,要设置止水防护措施,防止地下水的流失,可采取回灌、止水帷幕等措施。

3.1.2工人身体健康保护

作为一个施工现场这个人员比较密度的地方,为保证工人的健康,可采取以下措施:①生活区域大于2m2/人,尽量采取集中供热水,并设置风扇,夏季降温,冬季可取暖。②要把生活区和作业区分开,生活区要建立在上风口处,并远离有害物质。③实际从事危险物品的人员要佩戴面罩和防护镜。④做室内装修时要设置临时或者是自然的通风装置。⑤在施工现场要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定期给作业人员做教育培训。⑥对于排水沟和卫生设施地带,定期喷洒消毒液,做好防毒、防尘、防潮、防污、通风等措施。

3.1.3控制废气排放

工程现场使用的车辆和设备所排放的废气要符合要求,严格控制公车私用的现象发生。施工现场中的生活不得使用煤和木材下脚料作为燃料来生火。对于电气焊产生的烟气,可采用专门的除尘设备来降低有害粉尘,并采用通风设备做好排气工作。

3.1.4控制粉末扬尘

工程施工现场粉末扬尘是肯定存在的,这不但危害环境,而且还给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有效的措施是采取定时清扫洒水,所用的水尽量不要使用自来水。对于那些容易产生飞扬的材料要对其进行密闭存放,对余料要及时回收;对于一些临时的支撑或者是生活板房要采取降尘措施;对的土方和运送渣土的车辆采用覆盖措施。

3.1.5控制污水排放

材料和道路周围要设置排水沟,保持通畅并定期清理。有条件要设置沉淀池,污水和其他废水通过处理后才可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3.1.6控制光污染

严格控制工程施工现场使用的大型灯具,要对照射角度、方向进行严格规定,以防其光线影响周围环境内的建筑或生活区,必要时可设置遮光棚进行遮挡。

3.1.7控制噪声

工程现场要设置必要的隔音设施和对噪音监测点,对现场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可采用先进的低噪音设备;合理规划作业时间;远离生活区和住宅区;对于混凝土在运输时要有降噪屏罩,在浇筑振捣时不可触及钢筋模板等。

3.2材料资源节约

节约材料是企业降低成本之一,也是执行绿色措施关键所在,要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采用有效措施来最大程度上的节约材料。

3.2.1材料的选取

提供材料的单位要保证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认证和有害物质含量认证,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区和一些办公设施可采用板房的形式来节约使用,现场平台可采用可拆卸式的钢平台,可循环重复利用。

3.2.2节约材料

①建筑钢筋要下料检验,采用机械连接来减小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利用废旧钢筋,节省钢筋材料的用量。②保证相对精确的混凝土用量,要对余量高效的利用,如可用于铺设硬地或者是浇筑过桨用的垫块。③在使用木模板时不可随意的进行切锯,要有计划的进行。

3.2.3可再利用资源

如一些块材、板材等下脚料或者是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要最大程度上的回收利用,板材可用作排水沟的盖子,还可用作垫脚板。混凝土和砂浆等相对散落物可用于工程上的回填。

结束语

我们知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的绿色施工方法措施还有很多,这不仅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参与而且还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发展状况,做到为国家节能降耗,同时也提高了效益,降低了工程成本投入,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李虎光.论绿色建筑施工措施[J].建筑经济.2006(2):1~9

朱颜.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工程建设.2010(7):100~130.

李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J].新建筑.2012(5):8~10.

第5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 钻孔灌注桩 应用研究

钻孔灌注桩以其自身操作简便、效率高的特点,在现代的建筑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是一项施工周期较长的工作,也就对于施工进度有着严格控制,而钻孔灌注桩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完成桩基的施工,由此也受到了施工队伍的亲睐。但是,也正是由于钻孔灌注桩技术的便捷性,使得不少施工队伍降低了重视程度,由此引发了崩塌、浮笼以及堵塞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会造成影响施工进度、推迟工期,甚至会给整体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1、钻孔灌注桩技术的施工流程

1.1.钻孔灌注桩技术施工前准备

1.1.1基础管控

安全、有效的施工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钻孔灌注桩开始之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管控。首先,要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管控,在技术人员入场之前,要对施工人员采取必要的专业资质审查以及相关施工技术审查,确保施工队伍有相应的专业水平,能够保证遵循施工标注进行施工建筑。另一方面,在基础管控环节,还要基于对现场情况的勘察、了解,根据具体情况对会用到钻机、电焊机、吊车、灌装机、铲车、砂石几、经纬仪等机械施工设备进行准备、检查,以确保施工能够正常、顺利的开展、

1.1.2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

在人员审查以及施工机械检查完毕之后就要开始展开对现场的清理工作,因为钻孔灌注桩技术,需要在地面上钻出符合要求的桩孔,所以为了避免在钻孔中杂物滚落到孔内,需要将施工现场地面上的杂物清理干净,保证现场环境不会对施工造成影响,另外在现场清理之时还要对施工地面进行压实工作,以便于桩孔的开展。整洁的地面也有利于钻空位置的确定,在施工开始前,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的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需要,比对施工现场环境确定好桩基孔位的具置,保证桩基孔位距设计方案位置偏差在1cm之内。

1.2.桩基孔位的成孔和清孔工作

1.2.1埋设护筒

选择4±1mm具有足够强度的钢板作为护筒,并选择上、中、下阶段的三个合理位置设置加固设备,以使其达到需要的刚度,然后控制桩位中心和轴线二者之间的对称,将护筒合理地埋设在100cm到150cm的范围,不得小于回填土层,并将其顶面的高度控制地面之上的30cm,误差不得超过5cm,倾斜度不得超出1°。

1.2.2钻孔机械的安装

在确定护筒安装完毕周后,施工人员要将桩基钻孔所需要的钻机安装到钻孔所需要的准确位置之上,并且要保证钻机在安装完成之后,其与钻孔保持垂直的状态。在钻机位置确定下来之后,用枕木将其将其固定牢固。而桩孔钻机与地面的垂直度的确定可以通过经纬仪来确定。在桩孔钻机的安装过程中要保证位置误差在50mm以内。

1.2.3钻孔

以工程的具体地质状况为基础,采用低锤密击的方式进行初始的冲击钻进(如下表所示),并将其冲程控制于1m左右,若工程为细砂或淤泥质土的软土地基,则要对小石片与粘土块进行反复的冲击,保证孔壁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待孔深到护筒脚部约3m以下之后,为开孔工作完成,然后对护筒进行调整,再进行正常的钻设。

1.2.4清孔

施工人员在确定钻机达到设计位置之后,要立即将钻机关停,将钻机控制在距离孔底约60mm到80mm的距离,待其空转达到5分钟之后,以换浆清孔的方法进行孔洞清理,并在此过程中,严格地控制机含沙量,使孔底的沉渣处于100mm的厚度之下。并且,根据现场的实际条件,将所有溢出的泥浆,及时地排放到合理的位置。

2.钢筋笼与导管的制作安放

2.1钢筋笼制作

施工人员要以设计图纸为依据,严格依照各项规定,选择合适的钢筋材料,并对所选钢筋的型号、规格、类型进行检验,待各项指标均与要求相符合时,再制作钢筋笼。在具体制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还要在焊接、调直、弯折、除锈、截断等各个环节,严格依据制作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处理。就当前钢筋笼的制作来看,施工人员可以将整根钢筋当做主筋,或者为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桩基选择两段焊接在一起的钢筋,但必须保证焊接的末端不存在弯钩,且搭接的长度必须在5d以上。

2.2钢筋笼安放

施工人员要在下放钢筋笼之前,要对钢筋进行箍筋绑扎及加固工作,并将顶端箍筋和立筋牢固焊接在一起。然后,根据钻孔直径选择适当的探孔器,对钻孔进行探测,以掌握其实际深度、孔壁是否存在杂物与障碍物、是否由坍塌的问题出现,待处理好各项问题之后,再将钢筋笼下放。

2.3导管安放

施工人员要将预备好的混凝土导管,搬移到孔洞周围,并将导管与孔洞的中心对准,对其进行逐节连接,一直到导管的底口达到距离孔底为0.25m-0.4m为止,同时将隔水栓球合理地安放在上。

3.混凝土的水下灌注

3.1保证混凝土活性

施工人员要对孔洞实施终孔检测,并将已经按照要求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输到灌注现场,对其进行抽样检验,掌握其坍落度与均匀性,对未达到标准要求的混凝土实施二次拌合,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合格。对搅拌机的能力进行检验,并将首批灌注的混凝土灌注时间控制在初凝时间之内,约为8分钟-10分钟,若灌注时间超出这一范围,可使用缓凝剂延缓初凝速度。若灌注时的外部环境温度在0℃以下,施工人员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对其进行养护,以避免冻裂问题。

3.2确保每一环节顺畅进行过

灌注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密切灌注护筒的状况,避免灌注过程中,护筒脱离出混凝土面,同时,仔细观察孔壁状况,对出现坍塌苗头的孔洞进行及时处理。并且在灌注施工完成后,待混凝土凝结到规定强度,将固定钢筋笼的临时设备拆除,以保证混凝土和钢筋笼同时收缩。而且,混凝土的强度到达设计要求的25%之后,可以将护筒拆除,并将多余出的混凝土凿除。

4.桩基检测

施工人员要在各项工作完成之后,选择低应变的动力检测法、钻心法、竖向抗压的静载试验法等方法,对桩基状况进行检验、记录,并按照各项试验评价指标,对桩基进行测定,并对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桩基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修补,以保证桩基各方面的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5.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技术实现现代桩基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施工技术,这项技术有着快捷、有效的特征,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队伍的麻痹大意或者操作的不规范施工,给后续施工以及建筑物完工投入使用都带来了危险隐患。面对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未来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也就需要施工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钻孔灌注桩技术的重要性,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安全生产建设,进一步的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惠强. 浅谈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4).

第6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R857.3文献标识码: A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快速融入各行各业,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材料的检测是确保材料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措施。将信息技术融入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化简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很多企业和监测站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逐步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1概述

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是按国家质量标准,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合理性以及降低成本的重要工作。而从事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的各级建工试验机构的有机管理和高效运营,将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实践证明,以计算机为主要管理手段,利用微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建立建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极大提高试验室的工作质量。

2信息技术的技术原理与特点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建材检测的设计构架是先从内部管理入手,建立检测管理系统,用以完成检测的日常工作,并设置网络监控系统跟踪和记录检测状态,在形成完善的局域网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广域网的互联。实现以上管理,主要需解决检测管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和实验室间联网的技术。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检测管理系统属于局域网的程序软件,它与试验机及检测中心内部各个作业部门的终端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个检测运行环境。该系统运行于WindonsNT系统环境,能够完成对检测试验数据的完整处理,包括试件的收登处理,原始数据的采集,对测试数据按照国家有关的现行标准及规程进行处理、评定,并完成报告的最后生成及打印过程。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全面实行保密操作,即对每位用户进行了权限设置,对各模块的操作必须有相应的权限才可以进入;操作实行流水作业,完整再现检测过程;具备实验室所需的基本管理和统计功能,即自动计算、评定结果,打印已交费报告,强大的统计和查询功能;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保护和储存,系统定期备份、拷贝。网络监控系统主要采用远程图像控制及视频压缩技术,支持多个频道动态影像录播,还可以备份和打印图像,利用局域网形式联接到各终端显示器。

网络监控系统主要对一些破坏性试验项目如混凝土、砂浆、水泥等检测项目的试件工作情况拍摄,并录入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屏幕,在显示器上多画面显现,要求试件破坏过程与原始数据的生成曲线同步、对应。网络监控系统的优点主要是:实时拍摄,录像回放。以此达到监督检测过程和动态记录检测数据的目的。目前,实验室联网的远程数据交换系统有很多模式,但最常用和最经济的方式为使用SQL型数据交换系统,其最大的优点是每个服务站点原有的C/S架构程序不用修改,只需增加数据交换系统就可以实现。其基本思想是在互联网中设置转发服务器,各站点通过转发服务器交换数据。

3 测评

3.1公正性和真实性的保证

计算机化对建筑材料质量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和错误。采用试验数据自动采集,并瞬时存盘,实验员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如果实验员想更改某一数据,必须同时有3人的指令进入才能进行,这样,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有效地防止个别施工企业对建筑材料、构配件、配合比设计等达不到标准的检测数据的怀疑。为仲裁检测数据提供了法律依据。

3.2建材试验室引入计算机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

实现计算机管理后,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作差错,提高了检验报告和各种文档的质量,改善了试验室服务质量。试验结果的自动计算、结论自动生成及内置的数据修改规定,避免了人工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管理规定融进软件的各个环节中,规范了试验室业务工作流程。在局域网工作环境中,规范了试验室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的人员权限管理功能,给数据安全提供了保证。试验数据和委托单录入到数据库后,不能再随意更改。防止实验员弄虚作假和促使施工单位认真填写委托单,不随便提出更改委托单的要求。这些措施无疑对规范混凝土质量检测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3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必须科学建立试验室管理制度

检测试验管理工作是建筑材料质量测试过程重要环节,在计算机化管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将会导致系统数据全部错乱或丢失。因此,科学建立试验管理制度是实现计算机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几年的计算机化管理中,我站试验室制订出相应的《工作岗位责任制》,进入试验前的《仪器设备检查制度》、《计算机操作及网络运行检查制度》,为防止中途计算机自动录入因停电或软件出现故障而造成数据的丢失,配备相应的切合不间断电源、数据自动录入电脑并打印(打印自动录入的当前数据)和光盘备份,使计算机系统处于一种更科学又安全的良好状态下运行。

4对计算机网络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4.1虽然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实际运行中误差依然存在,数据采集仪的感应灵敏度仍不稳定,往往一个采集过程会连续采集几次数据,但数据采集系统缺乏对数据的过滤性,不能显示力值的正确示值,会产生所谓“跳数”现象,导致数据录入故障。

4.1目前,检测管理系统的操作中, “报告审核(或校核)”还停留在人工核查阶段,在检测业务较多的时候显得工作量较大,加之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内容较多,报告错误不易于识别,审核 (校核)出错率也偏大。建议可对检测管理系统加强审核(校核)的自动化程度,设置一些自动识别功能或自动更正功能,对较明显的检测数据异常,或经常出错的情况自动提示审核人员。

4.3实验室联网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利用互联网中设置转发服务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经济方便,但是数据的安全性不高,传输技术也不稳定,实际运行中当数据量很大时,整个传输路径经常发生“阻塞”。因此,现阶段各软件开发部门仍在探索更适合建材检测特点,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的网络传输技术。例如当计算机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计算机管理员不能对软件进行维护。电脑管理员只能依靠软件开发商进行维护,这就难以做到及时维护。另外,当客户需增加个别项目或修改个别项目功能时没有提供很好的扩充接口。即使通过远程进行维护,其修改和传送过程非常费时费力,这些都有可能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一直是工程的重要内容,建筑材料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的检测试验数据是质量监督的重要依据,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管理技术往往不能达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应用,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也应该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使实验数据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第7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特点施工技术

Abstract: A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high-rise buildings,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key link in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high-rise buildings,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stud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high-rise building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high-rise buildings, and focuses on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Keywor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large volume of high-rise buildings of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P6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高层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分析

较普通体积混凝土结构而言,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积相对较大,且块体相对较厚。二是混凝土结构所需连续浇筑量相对较大,且其结构对于整体性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较普通混凝土来说,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更高。三是若混凝土的厚度大于1.5m,则必须对水平分层施工的设置进行考虑,以更好地降低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四是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通常埋于地下,主要用于基础结构中,因而其所受外界环境温度改变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抗渗方面的性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进行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进行水化热的影响以及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等相关问题的分析

二 高层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分析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基础形式通常都离不开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或承台,因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高层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处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因而通常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各国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我国就高层建筑混凝土而言,在相关行业标准中规定“大体积混凝土其内部与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外表面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都不可以超过25℃”。

三 高层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1)材料的控制技术对于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技术而言,其主要应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一是确保材料的质量,二是注意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质量而言,进行施工前必须先要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搅拌,以确保不同强度的建筑均可满足其要求。对于柱子混凝土来说应尽可能减少水泥、水灰的用量,同时加大石子的用量,对粉煤灰及外加剂的配合比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对于混凝土温度的控制而言,则应注意进行碎石的浇水过程中药确保温度的适宜,同时确保通风良好,这样方可实现混凝土裂缝情况的有效避免。

(2)浇筑技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而言,其需要注意浇注的种类及其浇筑方量等问题。进行浇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浇注顺序,根据核心筒墙、柱、梁、板混凝土的浇筑依次进行施工。对于墙体浇筑时应确保其厚度维持在5cm,而高度维持在45cm最佳,对于浇筑的间隔时间来说应尽量保持在2h之内。对于柱的浇筑过程而言应进行钢丝网片的设置。进行梁、板混凝土的浇筑时应注意采取相同的坡度,等到筏板凝固后再进行二次浇筑,以确保浇筑环节的质量。

(3)温测技术混凝土的温测技术是确保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底板产生裂缝。混凝土温测过程中必须对其各土层的温度都进行测量,并就其温度特性分别进行分析。对于温度传输器而言,通常采用的是电阻型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时应注意测温点以及测温线的分步进行,先进行位置的选定,并进行记号的编订和定位,然后再进行温度的测量。此外,应确保测温线同钢筋之间的合理接触,以确保测量过程的精确性,防止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的出现。

(4)养护技术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还应对其进行养护。混凝土养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混凝土温度的有效控制,以降低其内外温差,并满足混凝土抗力方面的相关要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应进行塑料布的覆盖,并在塑料布的基础上进行防寒毡的覆盖,以做好保温保湿工作,避免混凝土的表面由于脱水而导致裂缝的产生。此外,还要注意设置隔热层,以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降低。四 结语对于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而言,必须首先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还应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来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进一步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这样方可确保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田金红.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第8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教学;尊重认知;问题引导;加强互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生活,积累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应用自主教学模式,使高年级的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研究证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效率与效果是传统的被动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下面,笔者从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活动、加强互动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高年级构建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策略。

一、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整个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但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探究结果。这样一来,小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教学效率也会由此提升。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由于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意义与相对性,具备了基本的分数知识。因此,在展开本课教学的时候,我决定让小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为了唤起小学生的记忆,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纸,让他们进行涂色,并用分数进行表示。然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动手过程以及数学教材,探究整体“1”的意义。

二、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活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原理都是由问题衍生出来,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并加以验证的。因此,让高年级的小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也是促进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提问一直是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只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任务要么是回答一些具有固定答案或者是“明知故问式”的问题,要么是面μ骄磕讯冉洗蟮奈侍馕薮酉率帧R虼耍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时候,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难度适中、具有梯级层次的数学问题。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我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表面积与这几个平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能够找到每个面的长与宽吗?他们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等问题。然后,学生要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对长方体模型进行测量、计算,探究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规律。

三、加强互动

互动包括两个层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智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通过自己的个人思考找到答案,或者是找到的答案过于片面。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加强生生互动,让小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中、展示中不断充实与丰富自己的思考内容与方式。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担任的角色是引导者、启发者,并非旁观者。因此,在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参与,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在“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变换图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需要在小组内讲述自己的变换思路以及变换过程,然后整个小组归纳并总结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学生需要在小组内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变换图形,以及小组总结出的平移、旋转的概念与特点。其余小组要认真聆听,随时做好补充与纠正的准备。教师要观察每个小组与学生的发言情况,并在出现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争执不下、学生的思路受限、结论不全面等情况时适时点拨。在这种数学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有与其他同学切磋的空间,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使其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总而言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其获得科学学习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在展开自主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小学生学有所得;教师要以问题来引导小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有着明确的学习方向与学习目的;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与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第9篇:建筑技术前沿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不断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大幅度攀升,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毫无疑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断狠抓兴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利于为国家科学、合理地使用水利资源提供十分宝贵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打开思路,有利于为国家相关方面提供十分重要的电力能源。为了更好地顺应当前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从目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发展进程来看,不断完善和创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是保证工程质量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分析

不容置疑,水利水电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进一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为了进一步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应该注重和强调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十分有力的重要支撑,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方面的项目管理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说,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与社会紧密接轨、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关方面的管理软件,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了让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条件,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实施和相关方面的设施。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及策略

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分析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及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1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引起足够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方面只有大幅度提升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的重视度,才能促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取得预期成效,才能顺利开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更进一步说,有关方面只有善于发现,注重研究,现实中有很多不错的方式和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发展进程。这些途径包括:最大限度地强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执行力度;不断注重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进行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和创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手段等等。实践表明,为了能够实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预期目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的探讨工作,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建立完善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只有紧密联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设的实践状况,设立明确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管理目标,不断注重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在现有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前提之下,才能进一步确保较好地执行和完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执行效果,才能真正符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大幅度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预期目标。正因为如此,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建立完善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3健全已有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

毫无疑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单一性。如果仅仅依靠使用已有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无法真正实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理想状态。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只有对已有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充分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前提下,不断注重创新和改进已有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质量,才能进一步实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完善和创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手段,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并且提供十分重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浅谈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的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为了进一步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我们应该较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充分考虑到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的策略研究的实践情况,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和解析之后,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分析,进一步指出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及策略,希望能够加快推动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的策略研究进程,希望能够对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的策略研究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保卫.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3

[2]成都水力发电学校廖德全主编.水利工程施工第三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张国献.浅析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的管理与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