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第1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 政策设计

生态文明强调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三类关系,要求人类创造物质成果的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化。循环经济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负荷为核心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循环经济政策设计的原理与机制,提出循环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思路,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循环经济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理念。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实现途径上,生态文明反对工业条件下追求无限增长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发展模式,提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模式(王丽珍,2011)。循环经济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即要求以对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方式发展经济,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投入,降低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和对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可见,循环经济的内涵完全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

虽然我国已将循环经济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进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但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集中表现在没有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的一部分予以具体化,使得现有政策与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间缺乏一致性,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仍然游离于主体经济政策体系之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以细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准确把握,在开展政策设计时缺少科学、清晰的规划思路,相关政策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与配合。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循环经济政策优化,能够在宏观层面使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微观层面能够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

生态视角下的循环经济政策设计原理与机制

从生态视角探讨循环经济政策设计问题,关键是要将生态理念纳入政策设计的考量范围,解决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演进问题。

(一)循环经济政策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以构建和推进循环经济为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引导、调节和管理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等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2003)。循环经济政策系统是指由循环经济政策主体、循环经济政策客体以及循环经济政策环境三个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循环经济政策主体即循环经济政策的活动者,包括各类直接或间接参与循环经济政策决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其中,政府肩负着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职责,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政策制定主体。循环经济政策客体即循环经济政策发生作用的目标人群,可以大致分为企业(生产者)和公众(消费者)。循环经济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和作用循环经济政策决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和终结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下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法律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因此对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有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政策系统与循环经济系统互动关系的循环经济政策设计

政策系统与循环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循环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政策系统提出了诉求。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政策系统通过政策问题的识别、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组合等政策设计活动,对循环经济系统提出的政策需求予以回应。

1.生态视野下循环经济系统对政策系统的需求分析。循环经济系统改变了传统经济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它以生态文明作为其发展的指导思想,着眼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代际公平的原则,客观地考虑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限制,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是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主体,依靠市场上的价格等经济信号做出最优经济决策,从而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李慧明等,2007)。然而,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存在,使得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循环经济系统的内在特性要求政府合理地调整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从而规范和引导循环经济运行的路径,实现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重目标的追求。

2.政策系统对循环经济系统需求的回应、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需要政策系统的支持作为保障,而政策系统的设计构造源于对循环经济系统的政策需求的回应,具体体现在政策问题的识别、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组合等政策设计活动中。

循环经济政策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日益加剧的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的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现象。由于“市场失灵”现象在调整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普遍存在,客观上需要社会、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规则加以矫正或修正。然而,“政府管制的实践表明: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够解决得好;即使政府能够解决得好,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这就存在所谓的‘政府失灵’或‘公共失灵’”(周小亮,2001)。循环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纠正循环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现象,以利益驱动机制激活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的动力,促使经济行为主体(生产者、消费者)主动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而规范和引导循环经济的运行路径。循环经济政策实践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之间在功能上存在互补关系。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而经济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则更有助于激发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循环经济实践由生产领域到社会层面的逐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循环经济政策设计优化路径

(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以激活循环经济政策设计优化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实现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是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这一变革的促进者,主要职能在于制定科学的政策目标并通过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政策工具,对企业和公众形成有效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循环经济政策实践。其次,整合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实现由部门“各自为政”向政府内部“协同合作”的理念转变,推动政府环境管理模式创新。再次,通过完善绿色采购政策,发挥政府在社会范围内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引导作用。

其次,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动力。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主体。经济手段是循环经济治理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体现为一种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强调改变市场规则来影响调控对象的经济利益,通过市场机制与价格信号来调整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周国梅等,2010)。要想激发企业主动采取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方式,必须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尝试推行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循环经济生产流程管理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循环经济生产流程管理组织,引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

再次,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公众作为消费者,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驱动主体。为了提高普通消费者的参与,政府首先应在披露因盲目发展经济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有效提高的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公众在思想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观念。其次,从增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增强生活便利性的角度,加强对使用再生材料制作的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方式。再次,应重视行业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鼓励环保NGO发展的各项法律规范,为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循环经济政策优化的外在驱动力

1.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变迁。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处于基本法地位。从法律调整的方法上看,《循环经济促进法》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立法特征,该法较多地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在规范方式上采用大量的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鼓励性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各行业自身特点,制定完善有关废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产品强制回收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配套法规,以增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可操作性,促使各行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建立起循环经济保障机制。

2.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和价格机制,使资源价格体现生态稀缺性。政府应当促进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符合宪法对自然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规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特点,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使用权人的主体范围,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此外,政府应努力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改变自然资源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使排污权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为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政府应构建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特别是要提高初始资源的价格,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量。

3.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废弃物排放企业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布废弃物的排放、治理情况以及企业的清洁生产状况等,使得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的循环型企业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废弃物的相关信息,运用舆论监督形成对循环经济政策客体的压力与行为约束,并增加活动的透明度,在循环经济的各类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相互牵制与约束的制衡结构。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3)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新华出版社,2006

4.李慧明,王军锋,左晓利等.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第2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相关部委的主持下制定,促进和扶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宏观调控政策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规定分散,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病。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中有不少扶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国家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和由国家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但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针对循环产业的财政投人严重不足,很难支撑企业与环境的“双赢”发展;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无实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远未起到引导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将循环经济列为国债投资重点,支持资源能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以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循环经济企业向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严重短缺。在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具体、明确,效果不明显。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从源头上截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资金链条,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三)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人人心,我国的产业政策逐步从行业性向功能型方向转变,突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韶’。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热衷发展制造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亟待制定规模化、集约化、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园区发展,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尚存在大量政策、法规空白。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3年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与2007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当前,要根据东中西部资源能源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

(五)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在行政手段方面,政府职能同时存在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扭曲,成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障碍。

二、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分析

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厘清市场和政府职能的边界,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各自的权责,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限性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是有范围、有限度的。从总体上讲,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除宏观调控政策外,政府还需要执行其他经济职能确保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市场监管、政府规制等。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手段的生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提高生产、消费环节整体效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强化经济、社会、自然综合调控的结果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也让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微观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当期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市场经济外部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瓶颈约束突出,诱发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就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自动、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克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生态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弥补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产品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国家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生产技术、企业的扶持,弥补市场对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的激励机制缺陷,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生产手段的生态化。二是弥补市场调节滞后性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浪费。通过制定和完善《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督促社会节约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节性与控制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调节性与控制性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资源的重要弥补手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发挥调节生产主体行为的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信号,引导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符合政府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转型期,市场体系处于培育之中,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不够健全,地方政府较之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调节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至少在今后l0—15年内,我国宏观调控应该选择宏观调节与控制并用的方式”。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充分梳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全面体现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职能,它必须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财政收人政策据统计,我国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3大类23种,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有:

(1)对废弃家电产品、生活垃圾和污水征收回收、焚烧税。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能够有效减少废旧电器、生活垃圾与废水的数量,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例如,日本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全国垃圾和固体抛弃物的数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不断增加。

(2)为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征收原生的资源能源税率。开征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诸如电能、汽油都征收生态税。德国已经开始生态税征收方面的尝试,比如,1升汽油1.7马克,另收6芬尼的生态税。

2.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优惠政策、财政投人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双赢”。同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就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财政优惠政策。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新原料,政府通过向企业自动减税,提供低息贷款、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能源成本。例如,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他投资的折旧时期通常为lO年)。2000年2月,我国制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企业采用其中规定的国产设备,也可实行加速折旧,但力度明显欠缺。

(2)财政投人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间接投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企业的直接投人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以鼓励环境保护。例如,日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资源勘探和示范工程。如2001年日本内阁把“零垃圾型、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课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对“废弃物处理中发生的有害物质对策研究”等45个竞争性援助研究项目。二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环。2004年度日本中央政府共有2880亿元“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用于地域环境保全、创新事业以及循环经济事业等。另外,政府优先购买也是变相财政投人。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干预各级政府采购行为,促使环保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惯常作法。在美国,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尚无绿色采购条款,可考虑补充修改,作为在消费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

要把政策、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尚需完善的具体措施有:

1.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绿色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的手段。“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环保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污染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截断其资金链条J,’。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2.加大对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力度。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政府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上,国家可以降低债券担保门槛,或者建立政策性担保,规避因循环经济规模大、风险性强而造成的资金供给以及贷款担保的“市场失灵”。此外,环保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证券监督部门,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研究一套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督制度,对污染严重,拒不治理整改的企业限制上市融资。

3.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新体系。为引导循环经济,需要银行运用金融手段从源头支持,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考评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不仅要与传统的信贷结构、营业收人和利润等指标挂钩,而且要把银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贷款结构和数量指标一并纳入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其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源头上实现循环经济的要素配置合理化的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我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下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肥料。政府可以对环保型农户从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可以提供最长12年的无息贷款,可在农业建设上提供50%的帮扶资金。其次,从环保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第二产业变革,尤其是政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支柱产业的特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从物质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废弃物的处理、回收,都要考虑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再次,环保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产业的崛起、振兴,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实施节能法后,2000年环境相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高达130万人。而我国尽管对环保产业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同一年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万人。所以,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绿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好市场和规划实现区域生产的环保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性。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规划,跳出传统的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利润最大化的定式思维,把追求生态效益、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共同纳入产业布局的追求目标,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一个主体、两个环节、三个层面”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一个主体”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和通过政府的诱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两个环节”就是要在生产与消费中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区域内原料、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大力发展静脉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为此,在区域规划上,对不同的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规划可以按照三个模式进行: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要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在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门类齐全,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第三,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角度规划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热、废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

第3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一、循环经济内涵及减量化原则在绿色酒店中的运用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环节构成封闭环,即闭环系统,不管是产品还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都始终在环内运动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区别之处是:循环经济是物质多向流动模式,传统经济是单向的物质流动模式。总言之,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模式的替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有效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发展模式。

(二)减量化原则在绿色酒店中的运用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指的是要求在输入端进行有效控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对酒店而言,应从采购阶段重视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及可靠性,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和所产生的污染。在产品包装方面,应尽可能简化。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建设绿色酒店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酒店行业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行业发展理念。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发展同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制约了国内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酒店行业建设绿色酒店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也是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积极创建绿色酒店,倡导绿色消费和使用绿色产品。不仅有宜于自然资源节约,降低经营成本,更能够有效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知名度,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酒店践行科学发展观还能提高酒店职工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自觉树立勤俭节约、科学消费意识。

(二)有利于减少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内酒店行业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酒店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酒店行业和餐饮行业的零售额达到了7982.2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比2013年同期下降五个百分点。我国一些城市酒店入住率直线下滑,有些城市星级酒店的入住率还不到40%。酒店行业发展形势极其严峻。为了能够减少全球经济危机对酒店行业冲击,酒店行业应加快推进绿色酒店建设工作,在国际客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应加大对国内客源的深度挖掘,同时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水平需求。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酒店发展策略

(一)政府保障策略

1、加强立法,深化考核机制改革。

政府应从制度层面加强立法,深化考核机制改革。制定完善的绿色酒店经营法律法规,使绿色酒店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现阶段,我国经过长期的对绿色酒店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出台并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不过,对于酒店行业而言,政府机构只出台了绿色酒店建设行业标准。而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酒店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无法从法律高度指导酒店实施绿色化建设。因酒店行业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使得酒店行业绿色化建设滞后。所以,政府应加强立法,深化绿色酒店考核机制改革,尽快出台同绿色酒店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考核机制,推进绿色酒店建设进程。

2、加强经济政策的保障。

政府还需从经济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实现绿色酒店建设的顺利开展。比如可通过实行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督促和鼓励酒店行业树立节约资源、生产绿色产品和营造绿色消费环境经营意识。这样一来,不仅有效降低了酒店的经营成本投入,而且也获得了政府机构经济上的鼎力支持,对酒店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市场保障策略

第4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1.1政策环境导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同样存在成本和利润,同样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从整体上讲,沈阳市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规模还比较小,技术推广速度慢,产业化程度较低,实际运营中存在大量概念化的情况。从微观领域看,很多企业由于要考虑成本,不愿推广使用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客观来讲,发展循环经济确实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在沈阳市当前的政策环境下,短期内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会较多、成本会较高、收益会较小、风险则较大,许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追求短期赢利而不愿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客观上造成了“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1.2缺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

当前,沈阳市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核算体系,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未构成。同时,循环经济信息化管理不够完善,技术信息系统、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管理的信息系统没有建立,导致不能及时掌控全市重点资源消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再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也没有进行建立起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更好的合作机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需要投入专项资金,二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真正有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历的专家研究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也要邀请做出过实际成绩和贡献的专家参与评估,这正是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的难点所在。

1.3缺乏全民共同参与的发展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公众普遍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自身的责任意识较薄弱;二是政府对公众的动员机制比较单一,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众责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沈阳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要事业仅限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而广大普通市民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明晰、更谈不上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并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做出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尚未根本确立。

2加快建设沈阳市循环经济的对策

沈阳市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转变大众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前提下,创新环境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模式,加快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建设体系

沈阳市应积极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多种类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以沈阳静脉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园区建设,以及沈阳煤业集团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责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及消费者责任制度,出台一系列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地方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支撑体系。鼓励绿色生产、倡导适度消费,生产过程从单纯依赖原生资源转变为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并举,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新型工业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2.2加大循环经济的基础能力建设

伴随着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建立沈阳市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用于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引导企业和社会向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利用专项基金建立政府统一调配和监管的废弃物收集与配送网络系统,建设再制造工厂等新兴产业,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形成废弃物再生再利用的产业链。建立合理交易的清洁生产的技术市场,有效管理知识产权并迅速推广相关技术。综合运用财政、价格和信贷等经济手段,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或优先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利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

2.3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

企业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手段来化解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沈阳市应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政府完善政策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综合发展系统。政府应采取一系列财政及便民措施鼓励环保产业落户沈阳,拿出专项资金以投资形式支持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同时以税收、融资等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2.4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的主要方法依据。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使政府随时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和不足,了解循环经济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向公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实现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时监测和有效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应尽快完善循环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信息数据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企业、园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台,强化并加快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促进企业和行业间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

2.5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引导

第5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激励;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煤炭工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之一。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一种共享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更积极地干预。同时,循环经济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性产业,该产业的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很多经营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私人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介入,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政府介入的另一个原因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到一个行业、地区甚至国家战略发展的长远构想,其短期经济效益可能无法满足某些个体的现阶段局部利益需求,必须通过政府力量从长远利益和全局战略的角度加以引导,甚至在必要时禁止一些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进而强制提供生态有益的物品,即优效品(MeritGoods),如禁止或限制排污,提供相关教育等。

由于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和战略性,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支持,财税政策就是重要手段。但目前相关财税政策零散,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框架整体设计

目前,煤炭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面临问题,一些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煤炭企业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设计、构建引导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首先,应引导其循环经济项目投资行为。对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项目,政府可以在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对于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国家财政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其次,应引导其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行为、支持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技术的先进、可行性直接决定着循环经济的成败。政府应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在所得税政策和营业税政策方面予以优惠。政府预算投入在煤炭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方面也应予以支持。

再次,应引导其产品生产行为,同时引导社会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对于生产过程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煤炭企业,考虑从资源环境类税、消费税方面给予限制;对于生产中综合利用资源的产品,可以通过增值税政策、政府采购予以支持。

最后,应考虑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和加强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行政监管。

基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向引导和逆向限制,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框架,以引导煤炭企业的经济行为。

三、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在调整和优化循环经济税费政策体系中,既要立足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目标导向和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要考虑我国税制的结构现状和发展方向;既要有利于促进国家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又要符合税制发展的整体要求;既要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又要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

(一)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

1.企业所得税政策

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一般需要巨额设备资金投入,如何降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初期资金投入压力,快速回收投资减轻其负担?在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上,企业所得税的政策重点可以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关键设备投资抵税、计提折旧,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计纳税等方面给予倾斜。

2.资源税政策

制定鼓励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的资源税税收优惠政策。煤炭企业实际回采率高于设计的回采率,可实施优惠的资源税税率;煤炭开采过程中伴采其他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率与综合资源回采率、综合资源利用率挂钩。

(二)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税费政策

税收对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产品的价格来体现。上述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虽然也可以最终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其调节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煤炭企业的投资行为,其传导政策信号到产品购买者方面需要一个过程,作用不直接。从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增值税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来说,以成本非常低的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使用的废弃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虽然取得相关数据,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缴纳增值税时,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状况,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为了鼓励煤炭企业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可考虑增值税优惠政策。

2.消费税

我国消费税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产业的政策导向。目前消费税应加以完善:需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且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产品、资源消耗品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应扩大到煤炭产品,逐步调高税率;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清洁消费。

3.资源税

通过征收资源税以提高煤炭开采成本和煤炭价格,改变我国目前以销售量或自用量来征收资源税的情形,使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具效率。应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改为以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实行差别税率,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煤炭回采率挂钩,回采率低的税率高、回采率高的税率低;对乱采滥用、回采率低的开采者采用高税率,课以重税,以示惩罚,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珍惜与节约资源。

4.环境税

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已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环境税,财税部门也在积极考虑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可以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税。同时,对保护环境的煤炭企业,按其对环境资源保护程度进行税收减免。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开发污染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经费和煤炭工业生态环保的奖励基金。

5.排污权交易制度

煤炭工业还应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控制煤炭企业排污,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煤炭工业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改变目前煤炭企业(主要是焦化企业)随意排污、不顾成本的状况。

(四)调整相关货物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绿色关税”体系在煤炭工业的体现是限制一些煤炭资源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继续限制高污染(煤焦)产品出口,改善我国的煤炭资源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煤炭产品出口,保护国内煤炭资源。应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煤炭工业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四、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预算投入政策

工业化国家一般通过预算投资、预算补贴、财政贴息和开发投入等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煤炭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因此需将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

1.在经常性预算中逐步提高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出预算

未来政府财政预算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建立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要体现公共性、政策性的客观要求。由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正外部性,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范畴,因此提高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出预算与公共财政改革是吻合的。支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常性预算主要用于:(1)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与开发;(2)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和推广;(3)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教育和培训;(4)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2.在建设性预算中加强财政对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1)逐步提高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2)更多利用贷款贴息方式;(3)选择一些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项目,国家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3.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政府财力相差悬殊,地方财政富裕的东部沿海基本没有大型煤炭企业,而在西部和中部省份,有我国主要的大型煤炭企业,因此这些省份往往是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省和财政穷省。因此,建议设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二)政府采购政策

第6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一、强化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

所谓的“两型”社会就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因此,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工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不强。以武汉市为例,近年来虽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重培育光电子、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高新技术或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从现阶段工业发展现状看,全市高消耗、高污染的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大,高科技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正在成长中,产业、产品结构和资源环境容量的不协调较为突出。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内容有: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重型工业结构。

在促进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的同时,还要坚持以现代化、信息化、高端化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2、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地方政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快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使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为主、地方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开发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现阶段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准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促进企业、产品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试点和示范单位能够通过持续改进,如武汉市青山区作为国家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强宣传,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导、培育全社会节约、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社会价值标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促进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广大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切实加大对资源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法律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直接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行为标准,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功能,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为此,“两型”社会要求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以控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调节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占有和使用,使其不至于破坏环境正常生态功能的发挥,并尽可能地保护和营造良好环境。 1、完善立法

目前我国己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电力法》等。这些立法对我国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成为了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法律依据。但是,总体上看,这些立法体系并不完善,立法内容滞后,指导思想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必须按照“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开展专门的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使“两型”社会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地方政府应逐步制定出台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性环境法律法规,解决部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缺位的问题。特别是注重从饮用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污染物总量分配管理、重点湖泊污染防治、跨界环境污染补偿、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节水节能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区域性环境立法研究工作,有计划地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行政立法,制定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修订《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

2、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为了保障“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还应强化对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与规章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在执法上,地方政府应当强化权力机关对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通过监督管理和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制裁,如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制度,高消耗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及产品强制淘汰制度,能源效率认证制度和能源效率准入制度,废弃物综合利用制度等得以切实贯彻实施。

三、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和加快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能否实现“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能否完成绿色GDP,节能减排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指标,政府始终是第一责任人。若不全面转变政府行为,是不可能承担如此艰巨任务的。目前,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都尚不适应“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因此,要深化“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并取得成效,就必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和加快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工作适应”两型”社会的新要求。

1、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统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大有改观,但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就是要求地方政府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要求,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的要求,“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优化机构配置”,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外,还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加以创新和突破。

(1)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地方政府形象。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运作机制。

(2)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必须通过改革形成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第7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42-0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战略,目前循环经济正处于从试点起步阶段转向实质推动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政府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之初,要摒弃传统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不走“老路”、“弯路”和“回头路”。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在当前世界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日趋严峻、资源相对缺乏形势,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现实的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理论界认为,循环经济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相融合,节约使用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并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以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学术界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组织经济活动,即如何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符合3R原则的新模式。由于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和载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从产业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工业模式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模式等三类。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业生态整合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等。

循环经济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德、日、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循环经济生态链的延长和整合表现不同的特征,经历了以下四种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废旧回收再利用主导型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主导型模式;生态化研发与设计主导型模式。我国探索和总结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一个省、一个市可以实施循环经济的“3+1”模式,即在企业层面开展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和企业群层面建立生态工业园,在城市和区域层面建立循环型社会;同时,建立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我国出现了三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转型模式:东部发达地区的自发转型模式、辽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模式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跨越发展转型模式。

由于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对特定区域循环经济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多,针对循环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还较少。循环经济是综合性的经济形态,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但究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应当从多学科包括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循环经济的逻辑、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循环经济系统的调节方式,循环经济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模式。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循环经济试点中不少地方仍存在沿用过去老一套思路和办法的现象,旧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未有新意,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比如,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相对落后;总体上尚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循环经济所需的投资和高新技术支撑十分缺乏等。因此,必须抓住用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契机,研究并导入实施适合区域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化、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要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战略认识,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并行并重。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促进各级管理者、企业家和公众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正确认识,营造自觉自愿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东、中、西部以及城市与农村的梯度性十分明显,必须科学选择符合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怎样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值得关注。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建立生态工业园或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是必须研究的问题。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包括工业循环系统、农业循环系统和社会循环系统,从而建立良性区域循环经济,形成高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系统。积极发展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形成的“静脉产业”,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促进其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彻底改造和变革,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包括重点领域的核心政策、社会经济基础政策以及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和宣传教育政策等。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资源利用的“公地悲剧”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1960)的提出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产权制度的创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用现代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支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环境监管法规,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的详细计划。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税费改革、投资融资政策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定绿色消费政策和特别消费税政策,以政府行为推动社会对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的认可和支持。对进入生态产业园区的项目,给予在建设用地、环评、融资、项目核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生产用电、用气计划的倾斜支持。

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支撑体系”。重点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重点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抓好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再生三大环节,推广以农村沼气、秸秆还田、生态养殖技术等为主的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实用技术。积极引导企业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应当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包括清洁生产、生态网络、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园区政策和法规制度评价、生态建设等在内的生态工业园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地方政府行为转变和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当前,政府最重要的是如何制定科学的、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同时,实施一系列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立完善资源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加大政绩考核中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分量和“绿色管理指标”的使用,加强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和监督职能,使循环经济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2).

[4] 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白皮书[R].上海:上海大学,2005.

第8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关键词: 经济 、资源、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ity. In this paper, the thinking on how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in Eergu'Na City,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goals, build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额尔古纳得天独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原生态的人文地理环境堪称人间天堂。多年来,额尔古纳通过对森林、矿产、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了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保护这片“绿色净土”做出了贡献。但是额尔古纳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总体来看,还是单一的以资源及资源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导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过重,这就不可避免的照成了经济无限发展与资源有限供给、工业污染日益严重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断减弱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国家鼓励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经济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就成为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我市该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循环经济呢?下文是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确立额尔古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额尔古纳市要结合和呼伦贝尔市“十二五”规划,以生态立市等六大发展战略为依托,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第一,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阶段我市要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供需矛盾初步缓解,形成一批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群。生态环境良好的趋势得到保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达到70%。循环型产业将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初步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第二,以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成循环经济基本框架。在这一阶段我市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8%,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达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0 %。生态旅游比较发达,基本建成绿色消费体系,生态法规体系比较完善。

第三,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重点,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健全循环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一阶段通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一整套与循环经济相适应,涵盖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科技创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循环型社会支持体系,循环性社会建立。二、构建额尔古纳市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额尔古纳的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能否建立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尤其是我们要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目标,就要将各种矿产资源尽可能多的开采出来,如何科学的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实现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前做好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额尔古纳市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去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纬度实现小循环。我市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与可持续农业。生态工业就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可通过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如华创能源公司可使用超临界高压锅炉、纯背压式热电设备、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能够提高发电和热力的产出量,降低单位产品的煤耗,冲减因原煤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雀巢公司在保证热效率的同时,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将烘干塔排出的热量回收,利用余温在“预处理”的“超高温灭菌”阶段对低温奶加热,可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左右。我市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为主,粮油产量一直不低。可把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工业、有机肥产业、太阳能工业、沼气成为一体,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纬度实行中循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要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等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循环经济甚至可以扩大到工业、农业、畜牧业。额尔古纳市工业园区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区域集中、开发集约、园区式发展的原则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力促企业间形成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的共生关系。如在十二五规划构建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中,以上库力——黑山头谷地煤田资源带开发为依托的得尔布煤电化基地,就可成为工业园区,以热电厂建设为核心,可以统一筹划利用电厂废料粉煤灰、拖硫石膏为原料进行水泥和石膏板等建材生产,形成循环经济链,促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

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纬度实现大循环。 额尔古纳市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如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废物回收、处置与再生的环保产业。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增设“分类垃圾箱”,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和分别处理;街道上尽可能采用具有“风、光、电转换功能”的路灯,居民家庭提倡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减少“碳排放量”,努力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三、发展额尔古纳市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思路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对传统模式进行转型。完成这一转型就需要逐步重建一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为了构建额尔古纳市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首先需要通过研究理清理现有各种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利用好现有政策,改革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制定缺位的政策,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1)建立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资源的滥用。再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的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或免费的使用资源使人们产生了资源是用之不竭的错觉,促使人们盲目滥用资源。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建立生态工业园。 循环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循环产业”,它只是要求对现有工业而言,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我市应该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同时循环经济的农业是可持续的,我市乡镇牧场要推行无公害化农牧业生产,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按照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要求,我市发展循环经济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方面要采取倾斜政策,大力扶持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促进传统产业的转移和结构升级,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第三要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倡导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最佳”发展状态。

(4)基本建成绿色消费体系。 额尔古纳市的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会日益发达,应该建成绿色消费体系。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

(5)加强绿色教育。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

参考文献:

额尔古纳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

沈耀良 循环经济——原理及其发展战略,污染防治技术2003.6

第9篇:循环经济政策支持范文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等等。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搞好发展规划。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调整发展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应该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