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新闻传播,是企业把本企业新近发生的、为内外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实及时报道给内外公众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媒体新闻一样,企业新闻也要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从事企业新闻传播活动,要坚持新鲜性原则: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时间差越小,内容具有新意,新闻价值越大;同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真实、准确、不能随意编造。也要坚持接近性原则:企业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利益上、地理上、职业上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也要坚持党性原则:企业新闻为生产服务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和企业生产的目的性所决定的。
企业新闻是为企业服务的,其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正确的企业新闻传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的利益去组织、策划和实施。
企业状况分析。对一个企业的状况分析,可以根据知名度(企业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与美誉度(企业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两项基本的形象指标,分析出企业实际形象地位和现状。一是企业的美誉度与知名度都很高;二是企业的美誉度高于知名度;三是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很低;四是企业的美誉度低于知名度。
目标受众的关键信息的确定。这个阶段考虑的是企业信息传播给谁和传播怎样的信息问题。一是目标受众的确定:不同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企业新闻传播战略应对受众做出清晰界定,争取重要的受众理解、支持与合作,就会推动企业利益的发展。例如企业作为乙方处于工程投标的时候,那么以市场分析家、风险承担者为主的甲方就是重要受众。如果企业处在贯彻落实政府或国家方针政策的时候,地方政府或国家的官员就是重要受众。企业的一些目标需要员工努力奋斗去实现时,员工就是重要受众;二是关键信息的确定:每个企业每个时期都有需要传播的关键信息。
媒体选择与传播策略。媒体选择: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目标受众的不同也就意味着企业新闻传播要对媒体进行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要根据目标受众情况而定。再好的企业信息刊登在目标受众看不到或不愿意看的媒体上也是枉然,因此,选择媒体一定要投目标受众之所好。选择媒体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企业需要提高其知名度的时候,那么,就要选择发行量大、收视率高、受众群体多的媒体。如果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时,就要选择本行业、本企业的媒体。选择媒体要根据媒体的性质而定。
传播策略:企业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策略的宣传是企业新闻取得良好效果的可靠保证。新闻宣传稿:企业新闻都是由企业专职或兼职宣传人员按照本企业新闻报道要点撰写,其策略是“抢头版、争头条、重实效”,以此来宣传积极、正面、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企业信息。召开新闻会:当企业的一些新闻有可能激发出媒体相当的兴趣或者企业要宣布一些重大的好消息时,邀请有关人士、媒体和企业重要代表参加,随后接受采访,这样的报道面比较大,影响也很广泛,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组织成功的新闻活动:为了突出传播效果,满足企业需要,在企业新闻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策划和组织一些积极的新闻活动,这也是企业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
企业新闻传播效果评估
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按数量,而不是按质量来评价自己的媒体效果,一份厚厚的剪报就代表着成功。现在看来,这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为它无法区分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报道。评价结果应该判断各媒体的报道所传播的信息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的。要善于对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如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宣传的信息被多少人所了解,受众中是否是企业的关键受众等等。
对新闻报道量的分析:统计报道的总次数,报道量越大,引起公众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越高。
对新闻报道质的分析:报道刊载在层次高、影响力大,有重要读者层次或重要报刊,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新闻报道时机的分析:看报道及时性和适时性能否恰好配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通过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推算受众量,再根据目标受众特点得知企业关键信息是否传播到目标受众那里,还要注意对反馈意见的收信与分析,通过这些评价出企业新闻的传播效果。
对企业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实企业新闻传播的成绩,也是为了不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为制定新的传播计划和实施新的传播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企业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企业和媒体在新闻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存在互相依存关系,一方面,企业新闻宣传需借助媒体放大宣传功能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企业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源以丰富其传播内容。企业与媒体应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但在目前实践中,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媒体对企业的宣传要追求宣传效果的最佳化。一些媒体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突出了效益思想,却淡化了服务意识,使媒体与企业的合作出现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
创效方面的“全民皆兵”。有的媒体将经济指标分解到包括记者、编辑在内的全体员工身上,以一定的经济提成激励员工去各个企业找关系、谈条件、拉广告。
合作方面的“杀熟现象”:媒体的一些编采人员在创效任务的压力下和经济提成的诱惑下,把目标确定在自己多年工作中建立的朋友身上,不管人家的企业需不需要作新闻,你是厂长、经理,关键时候就得拉兄弟一把,由于碍着面子,企业大哥不情愿地掏钱做了广告。
服务方面的“短期行为”: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缺乏对企业状况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了对企业的宣传和服务缺乏针对性,有的采编人员直接拿过企业的年度总结配上几幅照片凑足了专版。显然,这样的宣传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当前,企业的需求量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既需要企业很好地去组织和运作,也需要媒体好好的把握和规范,以优质高效的传播服务促进双方的合作双赢。
二是企业还要建好自己的宣传阵地。企业有了自己的宣传载体,对于管理层决策的宣贯、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及市场动态、创建企业文化等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形势下,企业新闻宣传载体应以内部刊物更合适。
第一,批评更加困难。由理论方面来看,舆论监督、批评和正面宣传三者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然而,在实际进行批评报道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与障碍,与省级和中央新闻媒体相比,地方新闻的传播存在更大的困难,因而所需的勇气也更大。由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有限,并需要与新闻当事人直接联系。部分批评新闻稿件刚刚出现,便会招致相关当事人的反对,有些当事人甚至会直接动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施加压力。一般情况下,与基层越接近的媒体,其传播批评稿件的难度也会越大,这也是地方媒体较少出现批评性报道的主要原因。
第二,参与性更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深入,群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观念也在逐渐加强,且很多的观众都希望通过屏幕或是报纸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新闻。大量地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的出现,都为群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提供了可能。乡镇企业目前也逐渐成为了地方新闻的主要关注对象。群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广播电视所发起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卡拉OK、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
第三,服务更直接。地方新闻传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由地方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来看,其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涉及商品供应、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县级以下的广播台站中,气象报道是一项基础性且十分重要的服务项目。天气预报也成为了大部分农民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首要关注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旱灾害信息、病虫害防治及发展情况、技术指导等也都是农民的主要关注点。
第四,宣传更有力。在舆论导向和思想宣传方面,地方新闻与观众距离更加接近,因此,只要其符合新闻事实、观点积极争取,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性。由电视广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因而更加易于被人所接受、相信和关注,所产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在报道人均收入、交通治安、市场物价、经济形势等新闻时,相关的数据和事例越贴近当地实际,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
第五,要求更严格。在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高,所受到的检验也更加严格。由于地方性新闻更加接近受众,甚至是很多受众亲眼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因而也要求新闻具有更加严谨的真实性,一旦出现新闻信息失实的现象,则会立即被受众所发现甚至批评。
第六,受众最关心。因为地方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甚至是受众所亲身经历的,因而其新闻内容更加受到受众的关注。全省性或是全国性的普通性新闻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远低于本县或是本地区社会法制或治安、违法违纪查处案件、伪劣商品曝光、市场供应以及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新闻;人们对于本地区劳模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的劳模;当地受众对于文化和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方面新闻的关注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相同事件。
2总结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新闻媒体;新闻文化
一、前言
新闻主要是指互联网、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经常应用的一种信息传播与社会记录的反映时代文化的综合体。新闻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新闻专门指消息,而消息是用来概括叙述的一种方式,在文字的表述上注重简明扼要,能够及时迅速地将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广义上,新闻除了要发表广播、报刊、电视上的相关评论以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范畴,如速写、特写、消息、通讯等。而正是由于新闻信息传播媒介的存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条件下,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给新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性问题与挑战。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深度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给新闻文化造成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传播改变了以往的传播途径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导权只是掌控在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手中。主要通过收集群众所提供的一些新闻线索,由新闻媒体记者参与现场进行新闻走访与调查,由新闻媒体的后期制作将零散的新闻事件,通过技术手段制作成完整的新闻内容,待新闻栏目制作审核通过后,再向广大的受众进行展示。这种传统的传播形式中,群众只是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并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而在新时期的网络新闻传播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大众可以自主地进行新闻平台的操作。当群众发现新闻线索后,就能够自主跟踪,将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的检索与。而对于较为隐私的新闻事件,群众可以行使自己的主导权,可以选择与不。因而,在由群众为媒体主导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下,新闻事件更加具有实时性、多样性与真实性。同时,新闻文化也在这一新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主观新闻文化向民众文化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大众化的新闻文化。
三、网络新闻传播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媒介
传统的新闻传播,其主要的传播媒介包括广播、报刊、电视。在传统新闻传播时期,受众只能够通过收听广播、阅读报纸与杂志等刊物、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来获取信息。而这些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较强的限制性,无法为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新闻传播服务。而新时期的网络新闻传播,则完全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不同,它能够为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新闻传播,受众可以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各大门户新闻网站等,利用多途径的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信息的实时检索与观看。甚至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进行实时的连接,让受众能够实时掌握世界各地最新的新闻信息。基于网络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文化变得愈加多样化与时效化,能够为广大的受众提供更为新鲜的、丰富的新闻文化。
四、网络新闻传播打造了全新的传播风格
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中的报纸,还是广播电视新闻,都是由官方组织的。同时,要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对新闻信息进行编辑与后期制作,才能够定稿,然后。传统的新闻传播要经过细致且复杂的技术处理过程,才能够进行最后的批准。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都必须严谨、细致,格式必须统一规范。在新媒体时期,网络新闻传播逐渐盛行。更多的受众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众多非专业人员也不断参与到新闻信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中来。正是由于这些非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新闻理念,他们在制作新闻时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手法。因而,新闻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很多风格迥异的新闻信息不断被受众所关注。还有一些注重语言的表现,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上增添了更为形象的语言化。这种不拘一格的网络新闻传播风格逐渐映入受众的眼帘,使新闻文化逐渐向着特色化发展,让新闻文化整体的风格更具个性化效果。
五、网络新闻传播形成了新时期的传播风气
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下,多数新闻媒体人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进行新闻事件的播报,为广大受众展示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正面意义的新闻事件。新闻文化其内在的特征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激发出人们的真善美。在网络新闻传播下,由于广大群众不能够切实考虑他们的新闻是否能够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作用,更没有考虑到一些比较隐私的社会事件被曝光后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因而,一旦对社会不利的新闻信息被群众曝光,以及社会阴暗面事件的频繁曝光,将会导致群众的思想与情绪发生变化,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更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
六、结语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逐渐被替代。但是,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传统的新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此,新闻媒体行业只有深度研究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新时期新闻文化的构建,实现新闻媒体行业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试论目前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所带来的冲击[J].新闻传播,2012(03):96.
[2]梅力雪.网络新闻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2011(10):28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前,人们想要获取新闻只能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时间、空间都会受到限制。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传统、单一的获取新闻的方式,新媒体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要摒弃传统,在传播模式上有所创新。
一、新媒体的含义、特点及优势
(1)新媒体的含义。新媒体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电脑、手机、网络等一些新的媒介。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数字化媒体。(2)新媒体的特点。一是,排除时间、空间限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以往,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的方式很传统、单一,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实现,时间、空间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可以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而新媒体的出现化解了人们的困扰,带来了新的娱乐媒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读新闻、听音乐、看视频,并渐渐成为主流。二是,互动性强、便于交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不但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读取新闻、信息,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沟通和交流。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看到的人可以实时进行评价、反馈,对于各大网站的新闻人们随时可以在手机上发表评论并读取其他人的有关评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和评论者。三是,传播更具开放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和交流会受到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社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些障碍都被扫除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再受地域、文化、社会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媒体传播是以文字为主,但新媒体融合了图片、视频等新形式,大众可以通过转载、评论进行新闻传播,真正做到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四是,传播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天涯社区等公众媒体的流行,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随着新媒体的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找到相关领域的公众媒体,像人们用的最多的微信朋友圈,人们随时可以在上面发表信息、评论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3)新媒体的优势。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闻来源和传播范围都更广、更灵活。传统媒体一般都要有专业的记者去采访新闻并进行专业报道,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动动手指就可以将所见所闻传播到网络上,与更多人分享时事、热点。因此,新媒体获取、传播、更新新闻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信息量更丰富,这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新媒体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新闻传播;社会诚信;塑造途径;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23-02
社会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撑和助推。新闻传播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保障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为建立社会诚信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特别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主要探讨新闻传播是为何能肩负起构建社会诚信的重任,着重点落在如何塑造社会诚信,及存在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克服方法。
一、新闻传播塑造社会诚信的可能性
社会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诚信、政治诚信和思想文化诚信[1]。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张维迎曾谈到过“乡村社会”,人们靠“乡土诚信”维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小村庄里,人们相互知晓,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名誉很顾忌,“诚信”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可是当你无法确知你所交易对方的信息,问题就出现了。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有赚钱的动机,当这种动机盖过规范,就出现了道德风险。新闻媒体是一把抑制信息不对称滋生的利器,通过快速传播信息,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对方的诚信度。舆论监督,会使违约成本变高,人在选择失信行为时就会有所顾忌。社会诚信行为的践行,说到底取决于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而社会诚信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宣传。新闻传播主要是生产意识形态产品,新闻传播以其本身的内容属性来说,就天然的具有强化社会诚信这种意识形态的能力。
二、新闻传播塑造社会诚信的途径
1.关注重大社会诚信问题,传播引导大众诚实守信的信息。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需要社会整体良好的文化环境,而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在构建良好道德空间方面大有作为。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正式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所以,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加大对诚信文化的再现力度,来引导受众关心社会诚信问题,形成诚信意识。大众传媒还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即经由大众传媒传递的内容,尤其是强调的信息,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曾提出“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观: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2]。闪耀着诚信之光的事件,经由大众媒介报道之后,将会引导诚信建设走向正确的方向。其中涉及的当事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会因大众传媒的传播产生一种“榜样化”的传播效果。
2.对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报道和抨击。传播学者指出,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以备人们做出决策。公众有权了解自己生存的周边环境,从而根据获取的信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环境监视还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在社会诚信失范的问题报道上不能仅仅是机械再现,而应是深刻批判。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时代。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将中国最重要的公益机构之一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地沟油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各个领域的诚信危机已成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对这些社会诚信大面积滑坡现象的公开报道,大众媒介是最有力的工具。以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为例来看新闻媒体的作为。2009年4月21日,匿名人士在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发帖,质疑唐骏的博士学位有假。2010年7月2日,《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方舟子质疑唐骏学历造假》。2010年7月8日,央视《新闻1+1》关注唐骏学历涉嫌造假门:让打假不再是打架。首先,在没有标明任何态度和倾向的情况下,对涉及社会诚信的事件进行全面、客观、连续的报道,给受众提供一个认知的信息场。其次,媒体的大量报道会授予此类事件极高的“地位”,关注度显著提高。 最后,媒体自身的态度会有效的引导受众向既定的方向思考。随着媒体的批判而反思,因媒体的抨击而对此类事件产生负面性评价,理清认知,明确方向。
3.新闻媒体自身诚信价值构建的示范和标杆作用。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了解的大部分社会信息都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介。那些想了解但又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信息的普通受众,可依靠的就是新闻媒体。这就关乎媒体自身公信力的问题。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所以媒体要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无论是新闻机构还是新闻从业者个人,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严守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原则,忠实报道和评论,并以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闻媒体在塑造社会诚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体本身:道德缺位、诚信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媒体可能会放松职业道德自律。某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偏差,甚至价值观扭曲,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轰动效应,制造假新闻,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引发新闻行业的“信任危机”。
2.新闻的娱乐化倾向造成新闻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诚信问题的报道缺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和赖同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调节身心。新闻娱乐化若能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和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这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来说是有利的事。但是新闻娱乐化必须有一个“度”,如果过多关注纯娱乐化的事件,就会有意无意的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信息,比如重大社会诚信问题,这关涉到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对受众个体来说,长期接触这类纯娱乐化新闻,会使丧失思考力和判断力。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和丧失。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当媒体报道一些正面的社会诚信事件的时,受众也会产生不信任心理。
四、新闻媒体如何克服在塑造社会诚信方面的弊端
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只有新闻传媒自身坚持职业操守,才能谈塑造社会诚信。在现代信息社会,虚假信息传布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些不负责任传播者造成的,新闻媒体一旦加入这一行列,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负面作用都是极大的。喻国明教授曾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 新闻媒体应当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勇担责任的精神,不懈坚持新闻应有的价值,去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理想而呐喊。首先要做到恪守自身职业道德,做到新闻诚信,要在思想深处真正确立起诚信理念,并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这一基本准则贯穿到媒体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其次,要有目的地组织新闻工作者反对虚假新闻,从而提高媒体自身公信力,并在此基础上传播构建社会诚信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的,指的是传统媒体后产生的将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等作为媒介,使用多元化的途径,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某种层面来看,新媒体等效于数字化媒体。新媒体之所有流行,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新媒体可以满足受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目前大众娱乐形式开始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对信息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更多人的工作变得繁忙,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娱乐形式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碎片化态势,新媒体在人们碎片化需求的背景下逐渐流行的。第二,新媒体本身的门槛低、兼容并蓄。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开始兴起,比如豆瓣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天涯社区等媒体兴起,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开设了相对应的栏目。此外,每个人都能够开设个人公众媒体,随时随地将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传到网络上,具备了一定的及时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特征
(一)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提升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重要特征。传统媒体传播作为主要形式的时代,人们得到新闻的途径是电视新闻以及报纸新闻,报纸一般是日报,人们看到的新闻一般都是前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充分使用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获得实时信息,这样人们所获得信息更加具备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也更加强烈。新闻时效性的突出优点在于,人们能够关注事态的发展,从而及时地依据新闻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在提升了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互动性
互动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通常是单向传播的,新闻消费者作为受众,无法对新闻提出独特的简介,更加无法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公民权利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型国家的产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互动性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很多新闻背后,都存在简单投票测试受众对新闻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同时还没有相对应的评论区供读者发表意见。读者与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缺少相应的平台。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社会可以在宽泛的范围内对新闻当中的事实产生一致性的意见,从而传播正确观点以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而不是因为无法找到发泄口从而主张社会戾气。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现状
(一)圆心模式依然占据主导
圆心模式泛指电视新闻、纸媒等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媒体处在信息圆心位置,信息从圆心媒体的位置不断向外扩散和传播。虽然新媒体在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其信息真假难辨、门槛较低以及缺少新闻监督等特征,导致了新媒体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网络水军众多,试图臆造各种热点以及舆论话题,人们对于新媒体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民众依然认为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传统媒体才可以肩负起新闻责任,扮演把关人的监督角色。
(二)媒体结合趋势显著
媒介融合理念来源于美国,指的是各种媒体表现出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无法将音频、纸张以及视频等内容整合到一块,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型的技术可以将不同报刊、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的优点进行融合。此外,数字技术的有效提升推动了功能与属性相对单一的传统媒体朝着视听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这为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媒介融合将会成为发展的必然,可是因为信息产业、电视产业、电子产业等存在着利益竞争,因此,媒介融合无法打破产业以及行业壁垒,产业结构变革依然有更多的路要走。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新闻和自媒体的融合
随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其本身的力量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影响力开始减弱,在此消彼长之间,自媒体新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比如,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查看娱乐新闻只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杂志,等待着新闻的更新,获取娱乐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化。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娱乐新闻传播者,新闻资讯时效性更加强烈。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新闻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更强,可是毋庸置疑,依然有一部分个体坚持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新闻。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强传播主体多元化,促进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与新闻报纸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目标,推动自媒体新闻以及传统新闻的融合,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不断凸显二者的特征与优势,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凸显二者的特征以及优势,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以及优质化的服务。
(二)满足受众阅读习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闻受众层级跨越服务持续增加,从年龄层次上看,从十来岁到几十岁的读者均有,他们对于新闻传播有着相对较大的渴求,针对层级不同的新闻受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阅读路径。所以,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受众阅读习惯为基础,秉承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丰富新闻传播模式。比如针对少年新闻传播的相关内容,在内容上要保证简单易懂,树立新闻脉络要做到深入浅出,使用浅显同时又专业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确保新闻信息可以实现与阅读者的有效融合,借此彰显新闻传播本身的价值。那么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比较强的中年新闻受众而言,在新闻传播模式上要更加注重凸显重点,保证信息的精练。如此一来,相较于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模式,根据差异化的受众层次制定出形式不同的新闻传播版本,然后新闻受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阅读的模式,彰显出受众主体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更加具有成效,同时服务性也更加强烈。
一、异地传播的新闻价值属性构成
虽然新闻异地传播与本地报道有很多不同,但异地报道本质而言仍然是新闻报道,属于新闻范畴。因此,具备新闻价值属性,是新闻异地传播必须要遵循的首要规律。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衡量信息是否具有新闻属性的重要标准。新闻价值的属性常常表现在及时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五个方面[1]。这五个属性构成了新闻价值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基本构成。而且,对于异地传播而言,新闻价值这五个属性构成要更鲜明、更突出。也就是说,相比新闻本地传播,新闻异地传播的新闻价值属性要求要更高,属性特征更为切实。具体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新鲜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首要属性
新鲜性就是新闻信息要及时、即时。这是信息成为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闻异地传播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都一定是及时变动的信息。新闻一定是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实。对于新闻异地传播而言,新闻事实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更强调“第一时间”,更注重“首发率”。因为,在异地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只有那些最先发出的新闻声音,才能够先声夺人,才容易获得舆论先发优势,从而以最快速度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焦点。相反,那些后发的新闻报道,不仅在抢占舆论制高点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不容易引起受众关注,更不用说走进舆论场中心了。
(二)重要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又一重要属性
重要性就是新闻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对社会、受众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属性。这一属性是确立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新闻事实,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新闻事实,对不同类型、不同类别受众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新闻异地传播而言,重要性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则更加凸显。因为,异地受众是在选择本地新闻的同时选择异地新闻的。那些具有能够对社会、受众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才更容易引起异地受众的关注。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实行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这一新闻事实,对国际国内社会就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这一新闻事实自始至终受到海外受众的高度关注。相关新闻媒体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系列报道,如《海口市长透露:海口离岛免税店有望5月运营》等新闻报道,在海外华文媒体中都有着很高的落地率。
(三)显着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另一重要属性
显着性就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它往往是新闻事实中最能引人关注的“亮点”和“题眼”,相应地就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神九”飞天为例,在这个新闻事实中中国女航天员刘洋的“飞天”,就有着别具一格的显着性。因为众所周知,不仅在中国航天史上女航天员“飞天”有着不同寻常的新闻“亮点”效应,即便是在世界航天史上,女航天员“飞天”也可谓寥若星辰。而有关刘洋的新闻异地报道,自然容易引起海外受众的欢迎。
(四)关联性在新闻异地传播价值要素中也极其重要
新闻学理论将接近性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中国着名新闻学奠基人徐宝璜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指出:“新闻价值与新闻发生及登载相隔之距离为反比例。[2]”在他看来,新闻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越远则越小。这种地理的远近对新闻价值的影响,后来被新闻学理论称为“接近性”。其实,接近性,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还有着心理、情感,甚至利益的因素在内。在新闻异地传播中,距离虽然很远,但由于新闻事实中包含的某些因素与异地受众有着密切联系,就往往能够受到他们的关注,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以对外报道为要业务的中国新闻社每年对全国各地侨乡的很多报道,因为与海外华人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往往能够引起海外华人的情感共鸣,这些新闻在海外媒体的采用率也比较高。当然,地理的接近性,在新闻异地传播价值中也必不可忽视。比如,相关媒体围绕中国南海权益进行的专题报道,就受到与海南周边接近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的高度关注。因此,用“关联性”这一概念来代替“接近性”作为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或许更为确切。
二、异地传播的新闻发现力培养
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异地传播的判断标准。但是,掌握了这些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做好新闻异地传播。那些具备以上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是蕴含在无穷无尽、繁复庞杂的新闻世界中的,是需要记者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用丰厚的“心灵”去感悟,用独特的“镜头”去捕捉的。要做好新闻异地传播,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课,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异地传播的新闻发现力。
(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异地传播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对具有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所呈现的高度灵敏的“嗅觉”。它像四面转动、机动灵敏的“雷达”一样,能够促使记者从数之不尽的新闻事实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果敢的判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素材。这种敏感,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于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异地传播价值的深层体认和准确把握。可以这样说,新闻记者对新闻异地传播价值认识越深刻,他的新闻敏感就可能越良好,他就越能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发现那些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
(二)较强的问题意识是新闻记者发现力的重要构成
发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看到或者找寻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新闻发现就是新闻记者能够在万千的新闻素材中找寻到其他记者尚未传播却具有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3]。既然是发现别人尚未认识到的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素材,那么,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就是能够想人所未能想,见人所未能见,从而言人所未能言。换句话说,就是要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别具一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善于质疑、敢于发问、勇于探索、乐于思考,就需要记者在独立思考中发现新闻素材背后所蕴藏的重大新闻价值。
(三)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是记者发现力培养的必要前提
新闻发现的过程,不仅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判断的过程,而且也是新闻采访、新闻素材寻找的过程。新闻采访和新闻素材的寻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源、求证信源的过程。因此,记者要培养异地新闻发现力,就不能不建立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4]。可以这样说,记者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信息渠道越全面,他获取的新闻素材就越多,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具有重大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素材的机率就越高。正是在这个角度上,笔者以为,建立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是新闻记者培养新闻异地传播发现力的必要前提。
三、异地传播的新闻表现力提升
在新闻实践中,衡量新闻异地报道优劣的两个重要参数是我们新闻产品的首发率和落地率状况。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新闻异地传播的落地率更为重要。因为再好的新闻作品,只有“落地生花”才能影响受众、引导受众。而要提高新闻作品的异地落地率,就要增强新闻异地报道的表现力。表现力就是新闻报道本身所传达出的能够吸引受众的写作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实现新闻作品落地率的保证,也是提高新闻异地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受众的新闻价值理念、内容需求和接受方式都相差很大。要增强新闻异地报道表现力,就要树立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在内容表现方式、报道视角选择和新闻语言运用上下功夫。
(一)要实现新闻内容呈现的本土化
我们知道,中西新闻报道理念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而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则是两者的主要差异。如果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呈现分为表现和陈述两种方式的话,那么,西方新闻报道就比较喜欢表现,尤其是善于运用故事性情节、形象的描绘来展示新闻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场景、画面和事实。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报道体现出偏爱陈述的写作理念,讲究新闻事实的和盘托出和理性呈现,而容易忽略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形象化的细节。这两种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从新闻表现技巧而言各有优劣,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新闻异地报道的过程中,记者所面对的受众不是国内受众,而是异地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异地受众的新闻接受规律,在新闻报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异地受众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表现首手法和表现技巧。
(二)要确保报道视角的国际化
新闻报道表现力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报道视角问题。新闻报道视角,不仅决定新闻写作的布局谋篇,而且影响新闻内容的思想表达,更制约新闻报道的最终效果。要确保新闻异地报道的国际视角,就要以全球视野发出中国立场,用国际视野来审视、解读和叙述新闻事件。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国际视角”。所谓“国际视角”就是国际思维,就是能够将发生在国内的新闻事件放到国际的大背景中考量,善于用多元思维来审视新闻事件,善于用国际思维来凸显新闻“亮点”。
【关键词】新闻传播 营销价值
一、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营销价值
首先,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这一概念本身融入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新闻传播活动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内涵,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了它自己的营销价值。
新闻具有循环流动性和商品性,众所周知,商品也具有自身的流通性,且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时,商品会积压在库,供小于求时,就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此时通过市场的调节以及政府的干预才会实现供求的平衡,新闻产品同样满足这一原理,当前许多企业利用新闻产品来宣传自身。一些企业通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企业文化、产品结构、品牌精神、服务承诺,传播行业资讯,引领消费潮流,以此指导购买决策。有时,企业在真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这样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形象,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
二、新闻传播营销价值的特点
(1)传播性:传播性也可以说是新闻性,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产生,但是依靠什么样的新闻来实现营销价值呢。越是热点性的新闻越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新闻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能够制造一系列新闻事件,打造持续影响力,因此一条有传播性的新闻是新闻营销的良好载体,企业应该用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来研究适合做营销的新闻,来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2)目的性:一次成功的新闻传播营销应该有其强烈的目的性,虽然有些新闻报道出现的很突然,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要通过这次新闻营销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很多企业总认为偶尔上一点新闻就可以增加企业形象,其实不然。从营销的角度上讲,一次新闻营销的目的应该是配合广告增加销量。因此,只有先确定本次新闻营销的目的,才能做好本次新闻营销的主线工作。
(3)切入性:当一家企业找到了合适的新闻点后,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公司或者理念切入到新闻之中,而且要嵌入的不漏痕迹,不能做的太敷衍,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综合运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才会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不然只会适得其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注重营销策略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营销策略要运用的适当。近些年来,不少人提出了媒介营销的理论。媒介营销理论是随着传媒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媒介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媒介营销是说媒介公司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主动与市场进行的一种沟通宣传。我们需要指出,媒介营销不单纯是媒介信息传播,它是带有功利性的,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消费者。我们的媒介市场的发展,已经变为从市场短缺到市场过剩,从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度的阶段。如今,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传媒研究和重视市场营销,把营销管理上升到传媒成败的高度,从研究受众的需求出发实行全过程的营销。
当前媒介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科技发展的迅速带动媒介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涌现出来,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传媒市场,同时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介造成了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
四、新闻传播要考虑社会效益
新闻传媒的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好的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和良性互动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新闻传播; 受众; 差异性
1 新闻传播受众的重要性
1.1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与新闻价值的实现者
新闻作品都存在价值实现。新闻道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二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新闻报道进入受众的视野,经他们阅读、收看、收听,其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新闻报道不被受众接受,那么它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在新闻传播活动的传受双方紧密相联,受众是主要方面,又将最终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1.2 受众是主动“寻觅者”。对于新闻信息,受众是有选择地接收
受众是具有独立性的主体。他们对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常常是进行接收和判断的。而且,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信息传播的选择意识也越强。对带有明显教化意味的信息都有一种强烈的抵触,只有当信息为他们所认同时,传播活动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1.3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反馈源,决定着信息传播是继续、转向或中断
受众对新闻信息会作出反应,这些反馈可以判断、了解受众的需要,为今后的传播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反馈信息也是受众自动参与传播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媒介受众意识是传播运作的重要环节。
1.4 受众也是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保障
当前,新闻传播业已走向市场,成为不断地适应受众多样化的消费形态,大众传播是一种产业的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当传播者的经济利益与受众有了直接联系以后,受众的地位也就从消极的教育对象变成被服务的主体。不仅同一种类的媒体内部存在着近乎白热化的竞争,而且不同类型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都在争夺受众,在这种情况,谁不以受众为本位进行传播活动,谁就有可能失去受众,进而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2 新闻传播受众的差异性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受众。二是对特定传媒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媒介的定期受众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三是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受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背景、文化、心理、生理和地域等诸多方面。
2.1 受众的背景差异
每个受众都和其社会及个人背景紧密关联,其中包括年龄、个人观念、兴趣、阅历、经济收入和社会经验等,也包括民族、地域、阶级、宗教和职业。这些因素会综合影响和造就一个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受众形象。而深入了解受众,掌握其心理和行为特点,是新闻报道的必然要求。现代受众是在现代工业化文明中被物质欲望所支配的、异化的人,是个体因素和群体影响调的产物。中国文化重视个体对群体的融人,重视群体,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个性因素仍然在深层次上起作用,它表现为一种意见保留,表现为对群体意见的漠然顺从。但群体共有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个体心理被共有心理所淹没。
2.2 受众的文化差异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涵养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编码的不同识别和理解。人们的教育程度越高,越爱读严肃的专栏和受众来信,娱乐性内容甚少。年龄和教育程度同电视上的新闻内容成正比,而同娱乐性内容成反比。受众对所接收的信息理解更加透彻,更为理性。受众则往往容易出现态度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受众的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2.3 受众的心理差异
所谓心理因素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对受众会产生影响,人的心理差异会带来受众各自的能力的差异。譬如,有的人比较固执,而一些人却较为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劝说。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性格内向的人容易接受他人的劝说,因循守旧的人不易接受劝说。人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受众在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上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
2.4 受众的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在选择新闻报道时会有明显的差异。各个年龄层的受众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特点和需求。以老年人为例,一般来说,老年受众养成的视听阅读习惯难改变,大多数的老年受众都有关注新闻的好传统。
2.5 受众的地域差异
由于在不同地域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模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受众群体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城乡差异;其次是因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造成的文化差异。中国东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人们对信息消费和娱乐的要求较高;在中西部地区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人们对信息要求不同。不同文化差异使得东中西部的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所差异,而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优化传播效果的前提。
3 小结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有共同的地方。但传播者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人性假设。作为具体而主观的个人,人性是人关心同类的感情和理性,它是人类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新闻报道要充分满足人性的需求,考虑人性的特征。在受众的需要系统中,信息需要是受众的需要,信息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在新闻传播领域了解和尊重受众的期望。传播者应该走进入的心灵,强化新闻报道的人格化手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报道要以受众为本位,但绝不意味着媒介的庸俗化,并不意味着媒体被受众牵着鼻子走。新闻传播的平民化将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迎合庸俗的和低级趣味的需求。同时,不能把传受双方的利益对立起来,传播者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受众本位意识,积极地引导受众走正积极、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王汝峰. 关于对台湾广播听众对象的思考,对台广播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3):126-128.
[2] 李希光,等. 媒体的力量.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225-226.
[3] 王求. 两岸关系演变与对台广播取向.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