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

第1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 要:网络推手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工作性质很是富有争议,他们对网络舆情的推动力量不可估计,他们打造的网络红人已不胜枚举。本文将从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来分析网络推手现象,希望对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有更好的认识。

一系列的网络事件,一系列的网络红人的出现,犀利哥、凤姐又再次把受众眼球引到了网络红人的身上,想到了网络推手。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与交互性,受众利用网络信息的自由性,以至于刚开始大家都在思考,议程设置理论适不适合网络传播?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库姆斯和D.L.肖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议程设置

网络媒体比起传统媒体其自由性与交互性,很难想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的存在,只有那些有别于其他信息的信息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人们对有噱头的信息才会注意到,根据传播学者彭兰的研究“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第一,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第二,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第三,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非常有利。

三、网络推手通过网络议程设置来把控网络事件

(一)了解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也称网络营销策划师、网络推客、有些人也称之为网络公关。网络推手服务的对象包括:企业、产品以及个人。网络红人离不开网络推手的包装,他们让现实中的普通人以极快的速度红遍网络,这只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如今网络推手面对更多的是企业产品、服务的推广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打造网络推手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间的任意性、空间的无限性、传播的互动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互联网虽然缔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影响力不容小觑,它是商业进行推广的世界,网络推手也由此应运而生。说到网络推手就会想到网络炒作。

(二)议程设置下,网络推手推炒作的步骤分析

1、网络推手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是其成功的第一步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的权利。尤其是一些网络论坛,更是受众自由传播信息的阵地。因为有了这个大众传媒的载体,他们才能在网络传播以网民的身份进行议程设置操控。

2、选准打造对象设置议程设的被传对象是第二步。借助网络想红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网上红起来,网络推手公司当然也会充分考虑到经济利益,如果不适合网络大环境的人或事他们也不会推,除了像天天仙MM那样以一个比较正面姿态成名的人很少,他并不会去挑选那些外表特别出色的人来作为炒作对象,因为“这样的人,大家虽然叫好,也会形成一定名人效应,难以形成讨论的话题,难以产生持久的人气。

3、赋予被传者显著性议题是其成功的第四步。在网络自由的环境下,网络推手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著性”,使事件逐步显著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网络推手对炒作人物有区别的选择,但最主要是对炒作对象的整体包装,这种包装就是用一些有噱头的话语与图片来包装炒作对象,吸引受众眼球,他们对炒作对象的语言与图片包装,传播特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完全是他们有目的设计的内容。

4、网络推手利用正确的网络传播技术是其把控议程的第三步。网络推手在炒作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作用很大。发帖、顶帖、制造争议话题、故意抬杠,以及通过运作和网站的关系把某一话题置顶、制作成网站专题等等,都属于技术手段的范畴。他们必须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拥有多个网络论坛的注册ID、博客,甚至拥有较大规模的专职、兼职发帖与跟帖队伍。网络推手公司往往都拥有很多“”,在的帮助下发有争议的帖子,这些人每天的任务就是根据要求,在各种论坛上通过不同的注册ID号就某一帖子进行点击,评论或是故意争吵,营造出某话题受成千上万网民关注的假象,引起真正网民的公鸣,这时他们就成功了,当然庞大的推手队伍是其推波助澜的关键。回帖率是他们所要的最主要的回报。当网络明星置身于BBS中时,平时默默无闻的网络编辑、网络版主是左右她曝光率的关键力量。因此,如何让网络编辑、网络版主乐意跟着推是网络推手很深的一门功课。

网络推手正在积极工作着,他们的议程设置在控制着网络的舆论,有他们的存在网络中充斥各种有趣及与世俗偏离的元素,当然网民数量的庞大,真正网民的呼声,也在推动着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214.

第2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与综合音乐网站相比,这些网站更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特点,是属于上文所提到的专题性网站类别。古琴网站与传统音乐专题网站具有一致性,即同样涵盖官方、民间、高校三个类型。就笔者所了解由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古琴学术委员会创建的“中国古琴音乐网”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古琴传播网站,网站内所涉内容中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一定官方性和权威性;民间古琴网站主要的创建人分为专业琴家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专业琴家建立的个人性网页;琴社或琴坊等民间组织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以及古琴爱好者建立的网站,如琴家丁纪园主持的“中国古琴网”、由皓月琴坊创建的“太仓古琴网”、由成公亮主持的“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这些网站基本关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本身,网站的专门性更强。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古琴网站并不多见,常见的形式是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博客或是其他社区网站中,如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就是以“人人网”的轻博客“人人小站”为依托建立的交流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则有建立在“天涯社区”的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则依托“新浪博客”建立等,这类网络传播由于受众群群主要集中在社团、琴社成员中因此相对与前面两类传播其受众群较窄,内容也以博客文章为主要形式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相关活动信息等。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在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类型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并行,但两者的传播的侧重各不相同。从网站内容来看,一般独立的专题网站静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动态性特征相对较弱,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只是网站的一部分内容,如:中国古琴网,从网站内容可以分析古琴网因具有官方背景,而导致其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以古琴艺术本身进行传播而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政府部门对古琴这艺术形式的管理代言窗口。因此,它更注重的是代表官方的重要信息的如:学会活动等;古琴艺术在国家语境中的管理如:学会章程等;政策层面或权威机构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规范如:考级等。此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琴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会找到“西湖琴社”、“燕京琴社”和“春风古琴社”等专业社团所创建的与古琴艺术相关的专业网站。这些琴社网站都设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它们一方面从古琴艺术、古琴欣赏、古琴教育、古琴论坛等方面推广传播古琴艺术,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推荐琴社本身,以此提高其琴社的知名度。因此,静态传播形态下的专题网站的特点在于,其一,信息源都通过传播中的把关人经过信息筛选后上传网站,受众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只需要接受这些信息,反馈特别是即时的反馈不是网站的主体功能;其二,受众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无法即时反馈,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透明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其三,由于是专题网站的性质,信息源的输送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受众却没有任何限制。据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至2012年6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达35331.3万,而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7364.5万。

古琴的网络动态性传播则即是指依托网站建立的这些博客、个人空间或微博等网络虚拟社区(空间)平台进行的互动交流。如于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的琴家赵家珍,借此平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各种古琴演奏视频及其古琴讲座,并通过留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2007年创建始至今的访问量为485805(数据来自赵家珍个人博客)。但就互动性来说最强的要数新兴虚拟平台———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随时随地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四川大学古琴社在“人人网”上开通了“四川大学古琴微博”,主办者通过与古琴爱好者的互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资源进行古琴艺术的动态传播;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建立的七木琴社所创办的同名微博“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②,共发表微博2074条③。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新浪微博,其中具有“古琴”标签的认证用户为337位,微博群129个,古琴活动455个,与“古琴”相关的微博1680117条④。微博的即时性、广播性的特点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可见,动态传播形态下的虚拟社区(空间)与静态传播的特征相比区别在于,其一:所传播的信息源虽然同样都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经过筛选后上传至平台的,但由于其更注重交互性特点,使得传、受两者的身份往往会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互换,即受众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这也是动态传播中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各个终端用户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之上,而传、受双方是否能就信息顺利解码,并得以反馈,完成良性互动,则要看接收者能否具有解码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对传播者的专业性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反之接收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有效性反馈的目的。

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古琴音乐传承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议题分析,可以显见当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因为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不外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民间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古琴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三类表现方式:第一类为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古琴艺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承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血缘或者建立在宗法、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成员,这就注定了古琴技艺传播者的自主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琴艺继承人的数量和演奏风格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琴师王既甫(1807—1886年)将琴艺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其子王心源又将琴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同宗晚辈[5];与王既甫并称“诸城二王”的王冷泉的徒弟王燕卿和王占亭也是王姓家族传人[6]。第二类为琴社传承:琴人通过结社,完成宗派认同,并通过琴乐教习活动,达到传承目的。而琴社的组成倚靠琴派核心人物建立,并通过琴社雅集促进不同琴人、甚至是不同派别、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传播,如:闽派古琴代表人物祝凤喈在其琴艺练成之后建立的“琴楼”在当时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而西湖琴社每年定期举行的元宵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重阳琴会、岁末琴会等主题琴会,为古琴文化的推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7]其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成为古琴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性的琴乐,原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即“阶级性”———士大夫阶层。而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琴乐被列入该体系的音乐学科内。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课程,如1956年,梅庵琴派的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在琴坛的著名琴家龚一、李禹贤和林友仁等。[8]这些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在历史上无疑对传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传播的形态主要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的范畴。然而就传播面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显然无法与当代大众媒介相比,更无法与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络传播相比。事实证明“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9],古琴的传承也不例外。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传播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延时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改变了古琴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政治和阶级界限,获得较人际传播中更为多的受众,从各网站点击率研究过程中虽然笔者无法深入到每个被研究网站或博客内部获得更为核心的数据,但如表中所述,无论是网站的点击率还是博客的访客量也足以说明网络覆盖下受众的普遍性。下面笔者将从古琴网络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琴传承的变化:首先,无论是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或是后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师傅(老师)与弟子(学生)近距离地人际传播。传承空间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受到场域的阻扰,被传授者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是单个或几个人。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场域空间的物理限制,琴乐学习的信息源通过上传通道到达终端服务器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社会不同群体中爱好古琴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在终端服务器上学习琴乐。古琴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琴乐传播受众小,传播面窄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具有静态传播特点的专题网站就起到的这样的作用,琴社和著名古琴演奏者(比如成公亮),通过网络上传古琴教育视频,教授学生如何演奏古琴;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远程古琴音乐教学内容。其次,动态性网络传播的虚拟社区(空间)由于其操作性强,普及面广,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即时教学工作”的发展。师生在网络的两个终端进行授课与学习的互动(如传承岭南古琴的七木琴社腾讯qq社区等)。教师与学生的琴声、姿势、语言等得到了及时沟通和交流,克服了静态网站视频单向传播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古琴网络传承的互动空间。其三,古琴的网络传承,还有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所谓延时性即受众可以无限制的搜索储存于网络空间的大量古琴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或讨论,而这时音乐信息的使用对于的时间来说是延长的。这样的延时性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中对时间和人的限制。这一特点在古琴网站以及网络社区都存在。当习琴者或传播者对某一问题话题进行网络讨论时,受众即可以选择即时参与讨论,也可以在话题一段时间后再登陆社区进行讨论或研究;另外,习琴者对于某段视频或者某个古琴问题产生兴趣时,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主动寻找网络中该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或讨论,而针对同一问题在网络中往往可以找到好几个不同的学习范本。

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的利与弊分析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通的自由平台,其特点就是“有选择性,网络媒体可以使人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和音乐话题”[10]。选择的自由给古琴爱好者以各种便利。然而,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途径来传播古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病。通过古琴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对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古琴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以为无论古琴网站属于那种类型,其传播形态都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古琴音乐的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必然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优势:一、专业性强。由于“古琴”身份的限制,注定了该类网站有别于其他网站而具有特定音乐种类的专业性指向。而网站或社区的建立者往往是该领域中的“局内人”,因此,上传信息具专业性特点。同时,网站的建立更为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在自由的状态下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古琴理念与音乐审美的场域空间,极大地激发创作热情。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环境下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其传播不仅是网状的,而且呈指数速度递增。即每一接收音乐作品传播的主体会和传播者一样成为新的传播者,而原有的传播者仍然可以继续传播。同时,更加多元化的网络音乐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手机终端、车载终端、网络游戏终端、企业的终端、家庭视频终端等可使网络琴乐传播无处不在。而受传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终端就可以任何时间自由地选择在线视听或者下载古琴资源。三、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库中海量的的音乐信息为古琴专业人士搜集资料提高古琴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琴的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琴视频或者某些观点上传至论坛,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将对古琴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古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对网络过分的依赖将影响到古琴艺术偏离该艺术发生的本源———文化属性———“儒家文化的精英艺术属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11],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了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发展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传播对于古琴艺术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小众精英”艺术的古琴音乐,历来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自省之道,其以清远古淡为至美,体现了清雅致远,闲适虚静的审美情趣。然而,网络平台是一个在市场规则和商业利润支配下,倚靠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大众传播虚拟空间。由于其零门槛的界线导致将文化的“大众化”、“娱乐性”推向极致。凡是在此平台之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被大众化”的宿命。琴乐网络传播也越来越驱向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听懂为宗旨,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之下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一“传统的”“精英化”的艺术种类。网络中的琴乐演奏不再是一种自省的行为而是一种面向更多人的表演;网络中的琴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表达;同时由于网站运营的需求,有的甚是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性的行为。如此,网络传播中古琴文化势必由精英化、自省性、审美性向大众化、娱乐性、技术性妥协。“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特别是在运用一些现代形式通俗载体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严格意义上传承质量的下降琴乐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导中,也会进行价值与精神的消解。”[12]如何避免过分重视网络传播古琴艺术而导致其审美、文化内核被剥离,最终失去其传统神韵和审美价值,仅仅只剩在“演奏”、“技术”等表象层面上的传统琴乐。是我们对古琴当代传承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千年以来的琴乐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技术与表演构成的纯音乐层面,进入到涵盖艺术、文化乃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诸子百家之琴道的审美境界,也使得它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含义。这些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刻依附在琴乐的“口传心授”的传承中过程中。琴乐演奏中讲究“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多种手法,单单一个吟的指法就有细吟、大吟、游吟、飞吟、长吟、落指吟等多种精微分类,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达出不同的音乐神韵。而这些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师徒相授过程中才能达到。师徒相授的传承是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受者可以直接感受传播者对音乐、技术的理解以及他传达出来的要领。在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心理距离进行艺术交流,并在互相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对古琴音乐形象的塑造。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也无法完整地替代这种师傅当面指点和示范所传达出来的古琴艺术的神韵和灵动。依靠科技技术发展的网络传播,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琴乐传播内容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并通过终端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还原。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无障碍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随时接受琴乐信息,但接收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音像,即使是高清的技术,它依然是通过机器过滤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必受到非琴以外的设备的影响,如:服务器配置的高低、网络传播的速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琴乐传播的“透明性”“即时性”仍是有别于人际传播中的口传心授的。这种传授方式因为受到技术媒介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会影响到古琴艺术传授的效果。其三,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网络传播的整体发展有利琴乐传播,但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信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些未经合法授权的数字音乐能够得以下载,以及部分网站受利益驱使提供某些盗版链接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出现未经任何许可在网站上提供音乐的浏览、试听、传播和下载服务,并通过这项盗版业务,获得巨额利润的现象。随着网络在古琴传播过程中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古琴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商品性也在不断增强。为利益驱使琴乐的传播也将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音乐网络传播侵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在通过网络最大范围内促进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法地维护原音乐作品版权人(琴曲演奏者或琴曲创作者)的著作权,以及音乐制品出品人的邻接权的权益,保护好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传播者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古琴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结语

第3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数字媒介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而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传播方式下存在的群体压力产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媒介的自身特征,从形式上、传播方式等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关键词 :数字媒介;群体压力;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F 7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5

1 数字媒介的特征

数字媒介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语言来编码和处理信息的媒介。形式上,数字媒介的编码是非物质性的字节—比特(bit)。比特的非物质性使得它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损耗,从而能够超越限制,无限传递。在数字媒介时代下,主体间不再是传统媒介时代下媒介拥有绝对权威的独白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数字媒介因其交互性和主体性的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打破了媒介的绝对权威,使得信息接受者与发送者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马克·波斯特为强调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的影响,将数字媒介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即以互联网为代表、以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媒介在作用于用户的同时,用户也作用于媒介。用户能够利用网络选择信息,成为操作主体,从而使得信息接收者掌握更大的主动性。除了超越时空性、交互性、主体性外,数字媒介的另一大重要特性是虚拟性。

2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在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其表现方式多为从众心理与趋同行为。在模糊情境下,群体压力使得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造成了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往往容易被当作是多数或优势意见,如此营造的“意见气候”会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是使得成员感到群体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数字媒介时代下存在的群体压力及作用方式

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由于媒介形态在本质上较之前发生了改变,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态度与行为同处于传统媒介时代下时比较,就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形成,与数字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特征有关。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多元化的意见难以被公开表明,而数字媒介时代平等、开放、多元、个性的特点使得多角度、多立场的观点与意见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内地进行交流碰撞,各方的意见通常都是强烈而明确的,用户能够在网络传播中获取足够数量的信息,由媒介强制推行舆论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由此,大众媒介之前所营造的较为明朗的“意见气候”也因网络传播的开放与多元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从而影响到群体压力的对于个人行为产生效果的强度。

由群体压力造成的恐惧及其产生的、对意见的从众和趋同的作用程度在数字媒介中的体现因现实约束力的降低而有了较大改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往往更大胆,更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较为小众的意见。网络成为了一个参与者相对平等参与的领域,用户现实社会线索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的控制与规范也会相应减少。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数字媒介时产生一种安全感,不用过多担心作为现实的社会人被社会孤立或是惩罚。这种“匿名状态”使得群体压力在数字媒介中的强度因此大大减弱。

在网络媒介中,人们更容易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选择切换到自己有兴趣、意见冲突少、立场接近的网络虚拟社区,而非选择从众来应对群体压力。同时,因为现实压力的减小,用户对所持观点的坚持程度也会有一定提高,网络本身个性化、包容与相对平等的特点也使得用户能够保持其较高的自我确信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传播是开放的、自由的,是能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弱势群体的意见在网络中也能够得到适当表达,并在极小的成本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其影响力。数字媒介的特性使得个人捍卫自己的立场,公开发表言论的勇气大大增强,处于“劣势”的意见并不会像在传统媒介中迅速衰竭以至消失。

但仍应认识到,群体压力对个人的作用在数字媒介中不可能完全消失。网络社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形成的虚拟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Twitter等,现实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强烈;另一种是在网络上形成的网络社群,如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网络社区自身孕育的群体虽然在最初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群体也会形成自己的群体规范,对于不符合群体规范的网民,也会进行孤立、批判甚至是惩罚。

一般情况下,网民都有自己的网络身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区,每个人的代号也是相对固定的。每个人在确定ID名称后,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而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并不是绝对的。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会或多或少被带入网络空间中,从而影响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在调查中,更有85%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性格表现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管与网络规范也在日益完善,现今“实名制”的实行,IP地址的查询监管,甚至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都显示用户的网络身份并没有那么隐蔽,网络的虚拟性也不是绝对的虚拟。当得知在他人知道自己的现实身份的情况下,84.3%的人表示在对某个问题发表评论时,态度会有所保留。由此可见,无论是以现实的群体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还是经过社区自身形成的群体,群体压力都无法完全消失。

网民从众心理的动因还会存在,网络虚拟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与范围则会比现实中减少。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并不会在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中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起了变化。数字媒介时代下的群体压力依然存在,只是其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

参考文献

1 金新.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重构——兼论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J].兰州学刊,2007(6)

2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3 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第4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受众需求;说服;网络传播

对于中国的80后而言,提起日本,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日本动漫,从《樱桃小丸子》《高达》系列、《哆啦A梦》到经典的《足球小将》《网球王子》,再到近几年网上人气一直居高不下的《海贼王》和《火影忍者》等等,这些都是大部分80后绝对不会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很希望对这种现象从传播学角度做出解释。

1 日本动漫引进之初的传播

首先从日本动漫最初被引进中国的时期开始分析,主要从培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培养理论,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电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根据伯格纳的培养理论,在电视机这种大众媒介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那些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并且习惯了日本动漫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

2 电视发展阶段日本动漫传播分析

但是,我们看到喜欢日本动漫的不仅仅是早已培养起来的80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甚至还有很多非80后的成年人也加入了庞大的“漫迷”军团,对日本动漫的喜爱已经超出了年龄的界限。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从日本动漫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方面进行。

2.1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动漫的传播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受众中心模式,它是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由此传播效果理论开始由“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动漫作品既可以成为娱乐人们生活的“调味剂”,满足受众的视听娱乐需求,也可以渗透成人的世界观,表现人类的智慧,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1)对日本动漫的追捧是受众自动选择使用的结果,日本动漫之所以会广受喜欢,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因为抓住了广大漫迷的心理,由此满足了漫迷的精神需求。在动漫中总是深深渗透着对现代人心理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冷静的思考与责任感。具体来看,在微观层面上,早在九十年代初,日本动漫就开始贴近现实与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爱与友情的主题转为更加人性的与现实的刻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伴之而来的是自我的迷失、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与孤独,而优秀的动漫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友谊、善良与梦想的世界,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美好,或是通过那些与我们同样迷茫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宏观层面上,日本很多优秀的动漫作者或导演都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冷静思考与强烈的责任感,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是对人类与大自然矛盾关系的思考,同时,优秀的动漫都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尊重受众的理解力、判断力,在叙事过程中不硬性灌输,也不代替受众思考,而是让受众自己体会动漫人物的命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受众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娱乐与放松,满足了受众的生理需求。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动漫这种生动活泼,搞笑幽默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视听娱乐放松的需求。

2.2 从视觉说服理论分析动漫的传播形式

因为在各种传播行为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具有说服动机,因此可以从一个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说服性传播。传播学者郭庆光将传播效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对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即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另一个层次是对大众传播产生的宏观效果的研究,在这一层次上的传播效果强调的是“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主观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1)日本动漫的形象性视觉特征与说服。视觉形象理论认为视觉形象区别于其他传播形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标记性、结构的不确定性。其中,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因此,形象性在动漫的视觉传播与说服中具有重要地位。动漫在视觉表现上具有独到的优势,它可以以生动形象或者富有夸张与想象力但同时又简单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获得一种视觉享受。

(2)动漫色彩的运用与说服。日本动漫对色彩的运用技巧已经日渐成熟,用色彩构成了一部动漫的感情基调,不同的色彩也形成了不同的动漫风格。受众对于动漫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色彩给人心理上的感觉。例如,绿川幸、宫崎骏的动漫则采用比较温暖柔和的颜色,给受众一种温暖怀旧的感觉。

(3)动漫的视觉象征与说服。众所周知,动漫不同于电影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动漫中没有真人真物,全都是虚拟的漫画形式,在日本动漫中,或运用夸张,或基于幽默,或为了美感,人和物都会有变形。

3 网络时代日本动漫的传播分析

近些年来,广电总局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对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的规定,但日本动漫仍然占据六成的中国动漫市场,那么,在限播令下,日本动漫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受众?答案很明显,就是网络传播的兴起。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海量而且内容丰富,打破了时空界限,可以进行全球化传播,而且还具有互动性。在网络传播时代,充分显示了“受众本位”,受众根据局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接触什么样的传播内容。

首先,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关系,打破了二者的界限,使大众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拥有动漫资源的受众将其到网络上与他人共享,既丰富了网络上的动漫资源,又促进了日漫的传播。其二,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全球性,导致了日漫的更新速度快,受众可以及时接触最新的优秀日漫。其三,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接触日漫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每一个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等),网络电视(PPLIVE、PPS等)都拥有大量的动漫资源,网络上还是出现了很多大型,优秀的专业动漫网站。

4 结语

日本动漫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如此持久的影响力,在于它用商业手段运营的同时,不忘表现出对受众的关注。同时,绝不低估受众智商。在满足受众视觉刺激,休闲娱乐的同时,在动漫中融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观察与反思,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也引起受众的反思。正如有人评论的,“好的日本动漫”让我们“边哭,边笑,边感悟人生”。在商业手段的背后,确是可以抚慰受众心理的温暖内容。

参考文献:

[1]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第227页.

[2] 人悦.视觉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32233页,237页.

第5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第6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环境;企业品牌危机;化解途径

所谓企业品牌危机一般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威胁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它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破坏性、扩散性、广泛关注性等显著特征”[1]。在当前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一旦发生,其危害会更大,影响会更加深远。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品牌危机,就成为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新变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群体的迅速壮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国家。因此,不论对于企业经营还是个人生活,网络已与之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已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的第二生存环境。而网络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与传统媒体相比也后来者居上,且有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的可能。所以,网络传播手段本身所塑造的传播环境与传统传播环境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传播速度上,快速和及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传播主体制造信息来看,传统媒体需要经过采访、撰写、录制和审批等多个环节和多人之手才能进入阶段,这样耗费时间长,有时会使新闻成为“旧闻”,而网络传播主体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就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信息;二是从传播平台传播信息来看,传统媒体中的纸质媒体要经过印刷、运输和销售才能到达受众手中,而电视媒体也要经过编排、选择时间段的播放才能传递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迟缓,而网络媒体只要能够上网任何人都可在转瞬之间信息;三是从受众接收信息来看,传统媒体的受众接收信息要受到时间、地点和费用等的限制,而网络媒体的受众则可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另外,今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速的提高,会使信息的制造、和接受变得更为迅速快捷,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及时性。一分钟前被新浪刊出的一则信息,一分钟之后就可能被搜狐、网易等其他网站转载,几十分钟后,就会传遍全世界。

在传播内容上,量大且不可控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二是信息传播内容上的差别。传统传播模式中的传播主体是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少数传统媒体才有的传播机会,而且每种传播媒体承载的信息数量有限,再加上要经过各个不同编辑层次的审核才能最终信息,因此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数量小且内容受到诸多限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无门槛化的传播主体、高速化的传播速度,几近无限化的存储空间,就使得海量信息的传播成为可能;再加上不断创新的传播形式,例如大量的博客、论坛以及聊天室和各种类型网站等层出不穷,赋予了各种传播主体更多地传播各种信息的可能。这样其优势一是可使传播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发表各种形式的东西,使自己的意愿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可发表任何数量的信息并且瞬时转发出去。而其局限性是传播内容的难以控制。尤其在目前情况下,不论对于传播的载体,还是传播的形式以及传播的理念,全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又由于第三方监督的缺失,其结果虽然使传播主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是也必然会造成传播主体传播信息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而且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令人质疑。

在传播手段上,多样与经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之三是信息传播手段上的差别。传统媒体由于本身的特点只能运用一种或少数几种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且费用较高,这样就使信息的传播空间和时间范围狭小,承载的信息内容也少,从而直接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而网络传播媒体则跨越了传统媒体手段之间的技术鸿沟,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手段各自具有的优势,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文字、数据、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手段来传递信息,而且价格低廉或者免费。因此这种在传播工具和方式上的再次突破和超越,使受众对象的范围又进一步拓展,其听觉和视觉又进一步得到延伸,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巨大进步。

另外,网络传播还使传播过程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匿名性、传受双方的平等性等传统媒体所欠缺的优势。因此,网络传播必将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表征及后果

应当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内部原因,如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牌策略不当以及组织内部矛盾等。[2]但由于外部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危机的爆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品牌危机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无不依托于网络载体,无不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例如近年来,许多行业领导品牌、跨国企业都纷纷出现品牌危机,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王老吉夏枯草事件、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以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无不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即是网络传播的结果。可见,对网络媒体在企业品牌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应当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品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目前许多企业品牌危机的爆发事先毫无征兆,极具突然性。它们多是由各种论坛帖子或BLOG文章引爆的,之后被迅速转载,广泛传播,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例如2008年万科的捐款门事件即为一典型例证。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巨大的地震灾难,举国同悲。同日,地产业龙头企业万科集团宣布捐款220万元并引发网友的广泛质疑。而5月15日王石的博文《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更是把他和万科集团推上了风口浪尖,立刻招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即使在王石道歉、万科追加1亿元善款之后,网络继续对万科狂轰滥炸,导致万科股票连日持续下跌。[3]由此可见,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共怒,掀起轩然大波。因此,看似偶然发生的令人难以预料的品牌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为必然。所以,苦练内功,加强企业和品牌各方面的管理,谨言慎行,提高危机意识,才能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

品牌危机传播过程的不可控制性。由于企业产品和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对企业的负面新闻关注程度就较高,尤其是著名企业的品牌产品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再加上上述网络传播的优势,会使负面信息一旦出现就像病毒复制一样令人恐怖地迅猛传播,并使信息消费从个体行为迅速汇聚成群体行为。进而品牌危机快速蔓延,加剧恶化,迅速升级发展,令企业措手不及。如2011年3月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虽是首先由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的一枚食品安全重弹,但各大网站的跟踪报道无疑提升了“瘦肉精”的“知名度”,使企业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虽然品牌危机具有不可控制性,但是企业不能无所作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控制住事态的发展方向,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品牌危机发展后果的严重性。由于品牌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使企业猝不及防,同时,网络传播还不断催生新的危机,加剧冲突。因此,在目前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品牌危机往往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轻者不仅品牌形象受到打击,而且产品销售量减少,股价下降,利润损失巨大;重者倾家荡产,破产拍卖。即使度过危机,负面信息也会长期遗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很容易让网民找出来,这样就会一直影响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作为一个对外部环境极其敏感的组织,品牌作为企业形象的主要载体,企业品牌出现任何一次过失或者事故处理不当,其后果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网络传播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

如前所述,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还主要在于其自身存在问题,网络只起了推波助澜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主要还在于自身“功力”的提高,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采取合理的品牌策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等等。[4]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以网络传播为载体的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途径。

危机发生前建立预防机制。墨菲定律称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企业品牌危机即是如此。而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未雨绸缪,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防机制,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品牌危机,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即使危机发生也能充分准备,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转危为安。目前外国许多企业已形成较完善的危机防范机制,如设立首席风险官等,对危机管理高度重视。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品牌危机预防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树立高度的品牌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因为意识决定行动,企业居安思危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其次要设立相应部门和职位,专门负责危机管理,管理人员平时研究处理危机的各种方法,培养和协调消除危机的各种关系网络,这样在危机来临时才能从容应对;再次要建立独立的针对网络的信息检测和预警系统,并制订相应的针对危险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最后在网络信息监测范围方面不仅要对准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同时还必须将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内的行业信息等也纳入舆论监测的范围之中,以防受到来自外部危机的波及。[5]

危机发生时反应快速及时。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品牌危机认识不足,进而反应速度迟缓,就有可能导致品牌危机的大爆发。因此,品牌要生存,就要对企业在网络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把握,对信息的细微变化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反应,才有可能把将要发生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这里一方面在危机刚刚发生时要立即启动预警体系,在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同时,要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尽可能完善的危机应对策略;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即时沟通,要以最快的速度、诚恳的态度向他们说明事件的相关情况,以达到没有问题能尽快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制止谣言,有问题能主动承担责任,给外界一个负责任的感觉和效果。切不可一味推卸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例如三鹿公司在危机发生时拒不承认自己的奶粉里含有三聚氰胺,最终引起全国消费者的愤怒,导致企业破产。

危机发生后补救措施得当有效。品牌危机发生后,除了及时采取上面的行动外,还要针对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并通过网络大肆宣传,以此来赢得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谅解,从而使品牌危机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其主要措施首先是企业领导者在网络上要抛头露面。因为领导者形象是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外界的关注。因此,如果企业领导者能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坦诚负责,必然有助于重塑企业形象。其次,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和最多的原因,所以企业要把重心放在改进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上。对此,企业要及时和详细地向社会公众进行说明,让消费者尽早放心。此外,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品牌管理。在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及时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在危机发生后减少危机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王文丽.品牌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5):73.

[2]李琳.我国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47.

[3]刘璇.Web2.0时代的品牌危机公关[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5):126.

[4]李琳.我国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2):48.

[5]詹轩.网络危机公关 防患于未然[J].创意传播,2011(3):89.

第7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视频网站 自制娱乐节目 特征 优势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33

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互联网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词汇之一。当下,中国的网络市场不可不说的就是视频网站,在完善的技术平台支持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浏览和分享视频作品的网站平台。身为新兴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网络视频平台,自然要拓展并稳固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娱乐为主,延展开一种属于网络视频平台的娱乐节目——从娱乐资讯到八卦新闻,从时尚元素到生活空间,从音乐排行到影视介绍,网站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几乎将电视娱乐节目所拥有的类型一“网”打尽,在彰显各种网络娱乐符号的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视频节目的新趋势。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传播学研究途径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文献记录和具体节目的汇总分析,对比分析和总结我国电视传统媒介的娱乐节目发展现状,对当下我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一些观点。

一、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

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到现在的电子传播,“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全面改造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在作为大众传媒的网络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视频网站在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形成规模、走向成熟之后,探索出一个新兴品类即自制娱乐节目,中国各大视频网站陆续走上了这条富有潜力的道路,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走向多元的趋势。

中国国内视频行业目前形成两大视频分享网站——优酷和土豆,两大正版长视频网站——乐视和爱奇艺的行业格局,以下将以这四大视频网站以及其它拥有较为优秀自制节目的视频网站为例,结合传播学理论从而描摹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

1.品牌化与合作化

网络视频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者之一,大大地加强了大众传播的功能,视频网站作为功利性的大众传媒组织,从事经营、面对市场;因此,以企业、公司形式出现的视频网站要通过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收益来实现经营目标,而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品牌化与合作化”无疑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途径。品牌是一个企业视觉的、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所以品牌文化的建立关系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强强联合也是应对愈演愈烈的视频门户网站竞争的有效途径。二者融合,首先会带领视频网站这个媒介经营企业走上一个新台阶,其次会将受众引领到一个全新的观影体验中去。

在国内视频网站的自制娱乐节目品牌化与合作化这一特征较为突出的是“优酷土豆”。在品牌化上,作为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第一品牌“优酷”在自制娱乐节目上也是走于人前的,于2008年推出《优酷牛人》,随着自制节目的不断完善,优酷网在2011年把《优酷牛人》整合后推出了自制真人秀娱乐节目《让梦想飞——中国最牛人》,随后又推出实景行人秀《一起旅行吧》、资讯类娱乐节目《I U酷播》、《娱乐播报》、《优酷指数——大剧排行榜》、访谈类节目《优酷名人坊》以及经济类节目《静观财经界》等等;而土豆网作为中国的一家大型视频分享网站,拥有自制综艺娱乐节目《土豆通台湾》、《哈林哈时尚》、《土豆玩出味》、《世界WE记录》等,两家视频门户网站丰富的自制节目类型使其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成功地树立了品牌文化。

在合作化上,2012年8月20日,优酷土豆股战略合并方案获批准通过,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了中国网络视频的新纪元。此合并之举将优酷与土豆两大视频网站的受众吸引汇聚在一起,优酷土豆将会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优酷与土豆视频门户网站的合并也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内容;在其他方面,成熟的视频技术与强大的收入转换能力,达到强强联合将给网络受众带来最高品质的视频体验。视频门户网站的品牌化成为合作化的优良基础,而合作化能够促进品牌化的树立与发展,就如优酷土豆这所带着光环成立的新公司将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视频品牌,以此为标志中国视频网站就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前景

2.分众化与专业化

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偏好与选择,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开始呈现出分众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也走向分众化与专业化,例如“频道专业化”的形成,但是传统电视内容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在其传播内容及传播渠道上的一些弊端会造成传播隔阂;同时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单向性,受众的选择与接触都是被动性的。在此基础上,网络利用其传播优势将分众化与专业化强调出来。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完善,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与传播隔阂,不仅能使上传的视频资源更为精良而且还能够使受众细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满足受众不同程度的观影需求。当下一般视频门户网站都拥有:电视直播、电视剧、电影、综艺、娱乐、音乐、时尚等索引,这种视频分众化形式的形成可以使网民直接根据自身观影需求主动点击索引,使受众从传统大众媒介的被动观看转变到了主动观看,所以分众化与专业化也是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分众化之后,伴随而来的是网民在观影需求上的专业化。视频门户网站作为专业媒体,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以不同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开创了新型媒介。国内视频门户网站专业化上我们不可不提到以“凶猛”的态势一跃成为中国视频网站第一影视门户的“爱奇艺”,其自制娱乐节目的专业化在当下视频门户网站当中是可圈可点的。爱奇艺作为中国视频网站的后起之秀,在成立运行后一年开始构建网络自制娱乐节目,向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上学习,联合了台湾以及大陆的金牌综艺制作团队:王伟忠、詹仁雄、英达等,携手台湾以及内地一线娱乐节目主持:英达、陈汉典、李响、纳豆、彭宇、柳岩等;在节目类型上也是和电视这个传统媒介不相上下的,在2011年至2012年累计推出了7档大型自制综艺节目及多档自制娱乐节目,例如,婚恋类节目《爱够了没》、访谈节目《头号人物》、娱乐资讯类节目《娱乐猛回头》、《环球影讯》、《音乐不要停》,高端旅行节目《小姐爱旅行》等等;当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开始走向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时,这个中国第一影视门户网站也不甘落后——爱奇艺于2012年在网络自制领域大成本投资成功引进了国外版权的综艺娱乐节目,与英国版权方IPCN国际传媒合力推出了婚恋类真人秀娱乐节目《浪漫满车》。这种专业化发展的特征,促使其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更是获得广大网民的喜爱,形成视频门户网站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电视事业监管部门对娱乐节目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娱乐节目在电视这个传统媒体上的生存空间,而随着网络这个新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制度的完善,会促使更多受众去“打开网络”,此趋势更是将网络视频娱乐化的风吹的更为猛烈。在过去,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是依靠点击影视剧集,而在当下视频网站又开辟了自制娱乐节目这样一个全新的竞争战场,由此可见视频网站的电视化时代即将到临。

二、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优势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作为新传播媒介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通过以上对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特征的总结梳理,再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分析出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优势。

1. 内容多元化

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互联网具有信息内容海量性的特点与优势,借此视频网站的自制娱乐节目体现出内容多元化的优势。一方面,相较于模式化操作的、需购买版权的影视剧以及综艺娱乐节目,视频网站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信息和受众统合到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绝大的信息海洋基础上自制的视频娱乐节目形式和内容则更为灵活。例如,影视资讯类娱乐节目在传统媒体上多种多样,但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都是相对单一的。《影视风云榜》是光纤传媒于2004年打造的集权威性和娱乐性的一档影视资讯类节目,节目形式及内容是每天推出一个排行榜及热播电视剧动态,每天推荐一部好剧,精彩欣赏加新锐点评,其排行榜来源与根据是相对半开放的,其它方面主要依靠外采记者群搜罗信息。而我们反观新媒体的影视资讯类娱乐节目,“爱奇艺”视频门户网站打造的《环球影讯》在其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上具有着鲜明的特点及风格。网络视频娱乐节目的成型,除了制作团队和主要技术团队之外,无异于与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一样需要有节目策划团队,所以在节目形式上,《环球影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应该位于节目背后的影视评审团队置于受众眼前,成立“观影奇荐队”,这也正是其特色之一。由于网络视频娱乐节目制作周期短、节目时长有限,所以节目设置时需要新颖的话题,每期根据影片内容延展设定了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在影片播放页设置给网友提供自由的电影交流平台,并在环球影讯页面显示交流内容,以聊天室的形式就预观影内容提取观点进行PK讨论。此种形式的内容设定会来引起更广泛及更持久的关注,从而促使其节目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

另一方面,电视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要平衡公共性与公益性,传播机制还是相对较为完善的,而在中国网络文明还不算健全的环境下,网络视频娱乐节目的发挥空间就相对较大,题材内容无限制。在这一方面上,其优势也变为一把双刃剑,自制节目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许多网络视频节目出现低俗化、媚俗化与浅薄化的现象,这也应该引起网络监管系统的注意,在网络视频节目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管,完善网络制度。

2.受众年轻化

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对现实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受众从观看传统媒介电视的习惯,已经逐渐转向了不受观看时间限制、不受观看地点限制的网络视频平台上。

由于电视荧幕的传统性及传播方式的限制,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目前我国电视受众的年轻群体数量相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较少。根据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9月,我国网络视频网站的访问量年龄分布中,20—24、25—29、30—34占据前三的位置。目前网络视频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9岁,大约占所有网络视频用户的59%。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其中20—29岁的人群占了其三分之一的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视频用户更趋于年轻化,而大部分娱乐节目类型的受众群体恰恰也就是年轻化的人群,这一点对于娱乐节目在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尤为重要,其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例如,优酷土豆作为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在内容上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所面向的用户相对的更加全面均衡,但其中较为的突出的是UGC为主的原创资源,更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网络视频自制娱乐节目的受众年轻化也促使网络视频自制节目向成熟化、体系化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与媒介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控制劫持还未成形,也促使着媒介规范理论的成熟。

3.生产精良化

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愈加的品牌化、成熟化,凭借大众传播在传播范围上的优势,我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生产制作水平上也是愈发的成熟和精良,不乏强强联合以及国外引进的自制娱乐节目,开创了跨国传播的方式,拓展了全球传播的空间。

电视荧幕在生产娱乐节目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化,制作也不乏精良之品。但其在生产时要受到传播方式、传播特性以及传播制度等等的限制,为了平衡其优势及劣势,电视在生产娱乐节目时会做出“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制作水平。而相对的网络在自制娱乐节目上的自由度较大,许多视频网站在自己的主页面都开辟了属于旗下自制的网络视频娱乐节目区域或频道,例如,在乐视网就打造了属于其自己的“娱乐频道”,拥有“乐视制造”版块,打造了品牌栏目《乐视大牌党》、《明星另一面》、《音乐疯向标》、《韩流来了》、《电影黑板报》、《影视第一线》等,旨在希望不仅在网络娱乐圈形成乐视的娱乐品牌,更能与电视娱乐圈进行一搏。旅游节目也一直是拥有许多受众群体的娱乐节目形式,当下这种需要“花费大、策划良、制作精”的节目已经不再专属于各大卫视包括以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卫视”。《小姐爱旅行》原是台湾东风卫星电视台一档旅游节目,“爱奇艺”于2012年与其强强联合,重新包装出品打造了视频网站的高端旅行节目。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旅游节目,它是以女性为主体,打造出最让女人向往的旅游:奢华写意,浪漫惊喜,梦幻之旅,都是其吸引受众的卖点。专题细分、话题新颖、内容时尚包括节目的包装都能体现出当下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精良化。

4.制作互动化

制作互动化这一点也是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最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具有一定的反馈机制,但是这种反馈机制一般具有滞后性——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直接的干预能力;同时电视传统大众传播单向性强——电视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选择和接触上具有被动性,缺少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网络有着“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一传播特点,传播是具有交互性,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个特性,传播对象的反馈较传统电视媒介更为及时,网站能针对播出的自制节目在每期节目的点击率以及互动平台的网友评论,做出及时调整形式、补充内容等,同时,这种受众以互动的形式参与制作的节目,传播对象拥有了一定的主导性,这一点上能够吸引并稳固一定的受众群体。

电视的互动性在与新媒体结合后虽然较过往有了提高,但是相较于网络这种传播上互动性强的特性上,我们不得不说电视的互动性仍旧是相对滞后的,这一点的区别带来的影响在节目制作与受众收视以及后期的传播效果上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浙江卫视2012年强势推出的备受好评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也是有互动环节的,由于节目形式以及播出方式的限定,这种互动就大打折扣了,参赛选手在歌曲演绎时电视屏幕下方会有微博的及时互动,可此时“互动”是新鲜的,而内容已经不新鲜了,在这一点上不利于节目根据受众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形成一定的制作弊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自制娱乐节目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许多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都增加了线上互动的页面,例如在“爱奇艺”的《环球影讯》页面就增加了互动内容,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主要互动平台有环球影讯页面、贴吧;主要互动互动形式有投票类、关注类、PK类;主要互动内容有:1、就影片本身进行调查,2、结合线下观影活动进行调查,3、在贴吧做观影征集,活动内容链到环球影讯页面。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真正利用到了视频网站在自制娱乐节目时的优势,在这种优势的助力下,中国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制作体系会更加完善。

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网络发展的大环境和日益精进的技术手段决定着目前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发展价值。视频行业的竞争也从以往的流量竞争、版权竞争、融资竞争,开始进入到了以内容为王的全新良性竞争领域——“后视频时代”的竞争,对技术支持、概念呈现的要求门槛更高,也会必然地出现优胜劣汰,但仍会有强势的视频网站以破竹之势锐不可当。作为受众是欢迎这样的良性竞争的,网站自制的视频娱乐节目将会如电视节目一样在前进中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其优势决定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必定会更多元化发展,从而给受众以全新的观映体验;作为业内也是欢迎这样的发展趋势,丰富了中国网络市场的同时促使娱乐化范围的延展、全新概念的提出,这些无疑都彰显着中国在电视以及网络行业上蒸蒸日上的态势。所以作为网络娱乐先行者——中国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关注热点,为中国网络视频的娱乐化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威廉·波特(WilliamE.Porter);播学概论(第2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徐华林,张建平;谈中国网络视频网站发展现状与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 2008.08.20

4.翟光勇;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J]学术界,2011.04.15

5.苏静怡;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15

6.聂艳梅; 程洁;中国网络视频贴片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我乐网等8大网站的调查分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1.08.10

7.尚婧;网络视频:当代影像传播格局的撼动者[J]今传媒,2009.01.05

8.李晋林;对网络视频传播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8.09.15

参考网站

1. 爱奇艺 http:///

2. 优 酷 http:///

3. 土 豆 http:///

4. 乐视网 http:///

5. 搜狐视频 http:///

第8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并进行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提出新见。关键词:展示设计文化特征网络传播

一 信息时代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的展示空间,虽然虚拟空间还不会取代实体空间的存在,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重构了人们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诉求,新的诉求导致了展示设计空间的新变革。

1 信息时代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广泛使用。其作用首先是参观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大大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展示空间面积节约,在空间心理体验上,虚拟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参观者的视角、路径和情节上都具有现实空间中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心理体验。

(2)展示策划、设计与主题相结合更加密切。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世界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上,例如“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以世博会主题为依据,各自进行演绎,把该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技巧与智慧、与社会和平共处的文化和文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达,可谓全球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聚会。

(3)“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要关注其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至此,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概念,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而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多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不是要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彰显人文精神。

2 网络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作为信息时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当下,它借助网络优势以其强大的传播威力和传播功能,营造出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情势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过去任何一个传统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数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效快捷与文化时尚

网络展示空间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任何与主题关联之信息都能方便地进行检索和调取。从心理学上受众普遍具有推崇尚新的心理需求,网络展示空间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与针对性强,传播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送着大量新鲜而又生动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始终保持向受众提供与展示内容对应的新信息、新思想,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见,网络展示空间体现出高效快捷、文化时尚的特征。

(2)多元化与共享性

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全球化共享的公共系统,多元化是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网络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展示传播呈现多元共享的特征,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实体空间传播体系的重大区别。而且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怎样,人们都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不同区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展示空间,极大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实现文化信息的无阻碍化传播,促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增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化、共享性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3)开放性与大众化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其一,网络展示空间拥有大量与主题关联的文化信息,适应并满足不同受众可能的文化需要,为更多的受众所选择。其二,网络展示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加速文化对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其三,网络展示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开放给所有公众传递不同信息,容纳多样的意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展示了十分宽容的姿态,既支持政府信息和各种公共信息,也允许一些匿名信息的表达、,使大众自由地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围绕主题内外交流碰撞,既展现了传者和受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又集聚大众智慧,这种展示信息的开放性和大众化正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鲜明特色。

(4)多向化与广泛性

网络展示传播不论演绎何种主题,传播活动均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特点,传播路径都是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网民“受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国别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相应的主题文化对话。网络的内在动力是将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广大“受众”所贡献的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就替代了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由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潜能。因此,网络展示传播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展示单向传播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提供自由展示、交流信息的平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传播形式推动下,拓展其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得传播、交流和利用更加广泛。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作为视觉文化的新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受众。当下,它已超越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媒介和以实体空间为展示传统媒介之间尚不具备整体的取代性。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

二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的演变与发展

目前,众多学者对于展示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的空间设计方面。世博会是国际性大型人文展示活动,有以下鲜明特征:突出国家民族文化,强调展示艺术氛围,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追求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的一体化。虽然各博览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参展者不论国籍、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相互间不带有歧见,不带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人类也乐意用这种形式为谋求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当今,世博会已成为展示世界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发展成就的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整体展示,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851―1900),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化的异域再现,对欧洲文明的伴奏与强烈的自我表达是早期博览会的基调,举办的著名大型国际博览会有:1、1851年水晶宫展览活动――由英国政府主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产业成果博览会,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的杰出展览建筑作品。2、1889巴黎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然而,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不成功,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的萧条使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中断了十年,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第一阶段结束。如果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博览会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所宣示的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其国力与工业技术――可以作为考察往后百年间各国博览会性质的框架。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5-1939),这个阶段有影响力的博览会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这两次展会上以装饰艺术风格为设计主流,成为展示设计空间原则探索的起点。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本次博览会首次出现以主题的形式(主题为“世纪的进步”)举办盛会。同时,博览会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试验性建筑,诸多建筑大师在世博会上都留下了经典之作,有些甚至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阶段,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更多是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世博会范围从技术、产业转向艺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展示会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1958-1990),经过50年代战后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充满着自信和幻想。建设的展示馆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体现当时建筑设计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进步。到了6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渐趋成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为展示设计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许多展馆都大量使用视频技术和仿真的手段带给参观者以真实新奇的体验,许多展示更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大阪博览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独特的展馆设计和公共娱乐特征成为九十年代以前最成功的大型博览会之一。

第四阶段.全新时期(1990-今),进入90年代以后,博览会设计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博览会展示设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文化的发掘和信息传达互动的方式发展,其策划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成就转向对“人文”、“人性”的思索和探究,博览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主题是“发现的时代”;19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题是“人・自然・科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特征是强化主题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将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当代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新贡献给予世人警示:人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然而也带给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这一严峻问题。因此,世博会设计更多的强调人们如何在关怀自己的同时,以科学为手段与自然共同生存,这也是整个时代的共同课题,凸现当代展示设计以强化“主题化”为时代特征不断演变。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博览会设计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出于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各个国家把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炫耀本国实力的途径,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设计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界博览会都有确定的主题。我国举力止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扣主题,体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展示空间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出现的新课题,不断向“主题化”发展,这种强化展示主题的新变化,是当代国际博览会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典型特征,标志着展示空间发展迈入全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三 结语

纵观博览会史,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如果说后工业前期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使展示设计的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主题,展示设计的特点是不再追求高大,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作为表达理念的手段,20世纪不断发达的电子影像技术、音响技术又成为博览设计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来到博览会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去看大量的“实物”,而是体验由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虚拟空间,同时,这种依靠电子技术形成的信息化空间通过世博会的主题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各类大小专题展览会、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还是世界博览会都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历史与未来”四大和谐主题,遵循的理念就是科技办展,体现人文精神。今天,人文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宏观层面和哲学层面看至少有其二:

1 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览会特有的亲临现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质疑展览设计媒介会逐渐为电子媒介和电视媒介所取代。新的技术在今天网络社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等待5年进行集中展示,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因此世博会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见到展品的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

2 在设计转向非物质时代,人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追求体验性表达语言、多元化价值。不同的设计活动和思想会使建造的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塑造空间、空间影响人”是反向的过程,人的行为是嵌入在物质的当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情境之中,也即设计观念从简单的、客体的“物”的生产转化为了“事”的创造活动,强调个人体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设计脱离物质性层面,在时空的转换中走向精神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德尼:戚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180

第9篇: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范文

目前,我省的都市报和省直的专业报,多数建立了“报网并存”的运作架构,但是,涌现出来有影响力的网站比例还不高,报办网站的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多数报办网站只是作为自己报纸内容的电子版;报办网站能够“断奶”走向自负盈亏的则更少。因此,如何实现“报网融合”的有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安徽报界普遍关心的热点。

一、“报网融合”的新问题:如何看待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借助互联网(包括媒体和数字储存等信息技术)技术,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传播特征,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的开放式的交互性传播。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的特性。

作为现代传播方式的网络传播,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此,作为纸质媒体的报刊,普遍乐意尝试报(刊)办网站,“报网融合”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报网融合的预期的投资回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够理想,这其中存在什么原因呢?

二、“报网融合”有效运作的难点

报刊办网站的难点,细数会有不少原因,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三点:即认识问题;成本问题和机制问题。

1、认识问题

不少报纸,把报办网站作为自己报纸内容的电子版,或报纸的附属传媒,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传播规律所激发出来的活力,其原因,还是归咎于对报网融合发展趋势的认识不足。

网络传播与纸质媒体传播相比,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而纸质媒体的表达却受到了印刷成本和发行时效的制约。因此,以网站形式出现的网络传播,成为未来读者阅读的主要载体。如果报刊没有从这个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推进本单位的报网融合的运作,对报网融合的愿望不迫切,自然就会延缓报网融合的推进进程。

那些报网融合做得好的媒体,其共性在于:对报网融合的趋势有着很强的战略认识。例如,2005年秋季,世界商业财经领军媒体《华尔街日报》演绎“2005之变”,实现报网融合,把报网融合视为“传统媒体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正是因为有这样高度的战略认识,他们发起报网融合改革的宣传声势浩大,电视、报纸、网络齐上阵。顺利推进了报网融合的成功运作。连《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收费栏目(频道),也获得了74.4万订户。同时,《华尔街日报》把有些类别新闻的相关背景报道,转移到了自己的网站,该报上除了重点报道,把其他报道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全文报道、外加指引标示,指向自己网站上的链接内容,从而节省了办报成本。报纸因此顺利改版成“瘦身”版型的报纸,(报纸版型高度保持不变,但宽度由15.5英寸变窄为12.5英寸)。在整个的报网融合的运作过程中,没有出现读者量下滑的负面效应,据《华尔街日报》自己声称:此举每年能为自己的股东――道琼斯公司节约1800万美元。由此可见,报网融合的认识高度,是推进媒体报网融合的重要前提。

2、成本问题

在报网融合的初期,培育网站的影响力,是要消耗人力资源和宣传推介成本的,网站如果没有成功地扩大影响力,其网址就会淹没在成千上万相类似的网址里,那么,就会造成投资风险,出现所谓的“烧钱”现象,这是不少报刊不敢加大对报办网站投入、强力推进报网融合进程的原因。

3、机制不顺的问题

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不少报刊基于报办网站运作投资成本难以回收的顾虑,不敢把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完善网站有效营运方面,因此,对于完善网站营运机制的研究思考也就不多;多数报办网站运作都是套用报纸运作的管理方式,由于网路传播有自身的规律和传播环境,因此,完全套用报纸运作的管理方式,会影响到报办网站自身的活力,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借鉴报纸管理的某些经验,在创新中逐步完善适应网站自身运作的管理体系,这其中包括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

上述三个难点,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和机制不顺的问题,成本问题可以在搞活网站的进程中得到化解。

三、“报网融合”有效运作的思考

解决针对上述的有碍“报网融合”有效运作的最主要的两大难点,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办法:

1、把对“报网融合”的战略认识,转化为价值观和可操作的发展规划

对“报网融合”的大趋势有了高度认识之后,接下来,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执行过程的价值观和发展规划。“报网融合”的目的,首先是媒体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服务,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因此,要以这样的价值观来衡量报办网站的价值,并且设计出体现这种价值观的网站绩效考核模式。说得直接一点,在报办网站的初期,或更长一段时间内,不适宜以 “广告收益”等经济价值来衡量、考核网站的绩效;应该以网站的点击率和有效整合信息,创建优秀栏目(信息平台)的两项指标,来考核网站的绩效,因为,这两项指标对提高媒体的整体影响力都具有价值。这样做,有利于网站朝着既定规划的目标去发展,从而避免对网站拔苗助长,偏离发展轨道。

“报网融合”的网站,在初创时期不以创收多少作为网站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这不是无限期地等待下去,放弃了对网站盈利模式的追求,而是要设计、制定一个分期分步实现目标的发展规划(包括运行机制的设计),从而使网站能够积极主动地实施规划,明确报、网的分工与配合的职责;如果“报网融合”的运作没有规划,遇事等待请示汇报的批复,那么,如此被动的运作机制,是难以实现“报网融合”的有效运作的。

2、尊重信息的价值属性,实现报网的有效互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信息需要经过汇总、分析、有目的的整合、有效服务读者的阅读,甚至是吸引和影响读者的参与,才能产生信息的价值,零散的信息只能是新闻性的,无法体现真正的商业价值。网站编辑要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过滤出有效的价值点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是编辑对某个新闻事件报道的相关文章的集锦和相关链接;也可以是对文、图、影、声等多媒体的集纳;也包括新闻策划,以及围绕读者的需求和诉求,建立人才招聘网、购物导购网等派生新的分支信息平台、网站等。总之,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为公众或分众(如厂商、消费者)等提供有帮助的信息产品,从而实现网站的生存价值(影响力)。信息,因为有价值才会产生需求和交换。信息的生产和产生的价值,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

美国《纽约时报》公司就曾经历了这样的教训。1999年,该报办网站遇到挫折,公司因此认识到:不能用办纸质媒体的思维来办网站,于是,他们对网站的组织结构、财务和信息产品进行改革,将网站的运作机制与纸质媒体的机制区别开来,在报、网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实行网站的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两年之后,扭亏为盈,该报网站现已成为全美最佳报纸网站之一。

在“报网融合”运作中,还有个关键是机制,要使网站成为对公众有帮助的,体现信息整合价值的网站,就要建立适合于培育出具有这种能力的网站经营者和员工队伍的运作机制,一旦机制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形成这样的人才队伍,就有了核心竞争力,而且,这种核心竞争力,别人是不可复制的;同时,一旦形成了这种核心竞争力,报、网将步入双双都可以吸引公众、吸引广告客户、吸引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报网融合”有效运作的目的。

此外,要允许网站采编人员在业务上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例如,由于网络传播,以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的开放式的交互性传播,在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地,常常会出现引起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引起网民参与评判,或跟贴类似新闻,提供相关新信息,或宣泄情绪,或出现谣言,这种网上发生的“浪涌现象”,需要的是正确的疏导。成为“导航员”,媒体才不会被边缘化。而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主张的是“沙漏式”传播模式,即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或以控制栏目版面大小的方式,淡化某些新闻。

但是,网上发生的舆情“浪涌现象”,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已经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的技术环境,让受众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在网上信息;可以与新闻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双向交流。传统新闻媒体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因此,只有建立有别于纸质媒体的采编运行机制,才能在探索、创新工作方式的实践中,赢得影响力,不被受众冷落和边缘化。

3、报办网站不宜停留在“报纸电子版”的单一角色

报办网站目前较为普遍存在“报纸电子版”的现象,是报办网站的初期阶段,今后,随着网络传播实践的深入;随着公众和分众对网站满足有效阅读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要求;以及随着媒体、学术界对开放式、交互性网络传播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将促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报办网站,渐渐脱离“报纸电子版”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承担起双重或多重角色,包括派生出为分众提供专一、有效信息服务的新网站,如人才网,购物网、购房网等新的信息平台,从而吸引公众、广告客户和投资者,实现网站的盈利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②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