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快速、及时、妥善地处理本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保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校园”,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以及《舟山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岱山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校园内突发性各类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2)“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的原则;
(3)“立足基层,有效控制”的原则;
(4)“加强教育,预防为主”的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岱山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领导体系的要求,成立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2.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2.1.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成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是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性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机构,负责对全县校园突发性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和县教育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各乡镇、县委宣传部、县安全监管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交通局、县消防大队、县气象局、县环保局、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县工商局、县质量技监局、电信岱山分公司、移动岱山分公司、联通岱山分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组成。
2.1.2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向县政府和市教育行政部门 报告有关校园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置情况。
(3)组织会商,分析、判断校园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提出对策和措施。
(4)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学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做好事后评估和信息工作。
(6)调动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做好应急救助工作。
(7)决定其他有关重大事项。
2.1.3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各乡镇: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协助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对本行政区域内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承担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2)县委宣传部:协调校园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拟定对外宣传口径,组织、协调校园突发事件的新闻,具体按照《岱山县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实施。
(3)县安全监管局: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4)县公安局:负责校园突发事件处置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现场秩序;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工作;负责保障抢险救援人员、车辆的通行,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
(5)县财政局:负责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及管理。
(6)县建设局:负责对受灾学校校舍的鉴定及修复重建报告的审批等工作。
(7)县卫生局: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负责获救伤病员和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及紧急医疗援助,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应急措施,预防和控制校园内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指导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8)县教育局:承担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负责搜集和传递校园突发事件信息,组织指挥事发学校实施紧急抢险行动,协助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调动专业人员和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联络与报告工作;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组织指挥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及日常安全督查工作。
(9)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依法开展对校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配合;负责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10)县交通局: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交通保障等。
(11)县消防大队: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并提供救援装备和技术支持。
(12)县气象局:负责向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近期及每天的气象预报信息。
(13)县环保局:负责因环境污染造成校园重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及环境监测工作;负责污染的处置工作,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14)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受灾学校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
(15)县工商局:依法开展对食品流通环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
(16)县质监局:依法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参与校园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依法开展校园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技术鉴定。
(17)电信岱山分公司、移动岱山分公司、联通岱山分公司:负责校园突发事件救助活动中通信保障工作和提供通信技术支持。
2.2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2.2.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副书记担任。
办公室成员: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教育科科长、计财科科长、组织人事科科长、督导室主任、纪检监察科科长。事件响应时,抽调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充实办公室力量。
2.2.2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2)负责搜集和传递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汇总、评估、报告校园突发事件的救助工作情况;
(3)组织指挥事发学校实施紧急抢险行动;
(4)协助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调动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和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助;
(5)参与学校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6)组织指挥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及日常安全督查工作,组织预案演练;
(7)承担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2.3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2.3.1专家组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与级别,组织相应的专家组。专家组由公安、卫生、消防、工商、食品药品、质量技监、气象、环保、安全监管等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提供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技术咨询和建议;参与相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分析事件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2.3.2综合协调组
由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县教育局办公室和教育科组成,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展开应急救援工作;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的动向,及时收集、汇总、核对事件发展情况;在接报事件发生1小时内向县政府和市教育局报送信息,及时传达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指示。
2.3.3宣传报道与信息收集组
由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县教育局及相关成员单位人员做好信息收集工作,组织新闻媒体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追踪报道。
2.3.4后勤保障组
由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县教育局办公室、计财科组成,负责各类物资储备工作,确保应急处置的物资供应。
2.4各学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组成与职责
各学校都应成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校长负责指挥本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主要职责:及时上报本学校的突发事件信息,在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紧急抢险行动,及时如实报告学校突发事件的情况,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负责对学校师生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及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教育课程,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演练。
3事件分类分级
3.1事件分类
本预案将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群体性或多个体安全事件。
3.2事件分级
按照校园发生的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特别重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ⅰ级)、重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ⅱ级)、较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ⅲ级)、一般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ⅳ级)。
3.2.1特别重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ⅰ级)
(1)自然灾害事件:受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校园内造成群体性人员死亡3人及以上,或者人员受伤20人及以上,或者校舍大面积倒塌等特别重大财产损失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内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鼠疫、肺炭疽及其他新传染病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校园内发生师生员工群体性食物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例,或食物中毒死亡3例及以上;校园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校园内发生霍乱疫情,5天内发病10例及以上或死亡3例及以上;省级以上政府卫生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的突发性卫生事件。
(3)事故灾难:校园内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触电事故、校舍楼梯及建筑物的坍塌、危险化学品严重污染、学校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等造成学校人员3人及以上群体性死亡,或者人员受伤20人及以上,或者造成学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
(4)群体性或多个体安全事件:校园内发生群殴、械斗以及打砸公物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3人及以上,或者人员受伤20人及以上,或者造成学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学校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因教育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大量学生相互拥挤、踩踏等造成3人及以上死亡事件;学校组织学生实践、实习期间发生3人及以上死亡事件;校园内一次性发生3人及以上多个体学生自杀、劫持人质、坠楼、溺水、触电死亡事件;中、高考试卷泄密、造成严重后果;外来暴力入侵校园造成学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或者人员死亡3人及以上、或者人员受伤20人及以上的安全事件。
3.2.2重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ⅱ级)
(1)自然灾害事件:受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校园内造成人员死亡2人,或者人员受伤10-19人,或者造成学校重大财产损失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内发生肺鼠疫、非典、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腺鼠疫确诊病例;校园内发生师生员工群体性食物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49例,或食物中毒死亡病例2例;校园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校园内发生霍乱疫情,5天内发病5-9例或死亡2例;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出现人员死亡;省级以上政府卫生部门认定的其他危害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难:校园内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触电事故、校舍楼梯及建筑物的坍塌、危险化学品严重污染、学校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等造成学校人员2人死亡,或者人员受伤10-19人,或者造成学校重大财产损失。
(4)群体性或多个体安全事件:发生学校人员群体性非法集会、罢教、参与__功等组织渗透、煽动、闹事;校园内发生群殴、械斗以及破坏公物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2人或人员受伤10-19人;发生学校人员群体性越级上访、离校出走事件;学校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因教育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大量学生相互拥挤、踩踏等造成2人死亡或者10-19人受伤事件;学校组织学生实践、实习期间发生2人死亡或者10-19人受伤事件;校园内发生个体学生自杀、劫持人质、坠楼、溺水、触电事件,并一次死亡2人;学校聘用的外籍教师在本县所聘学校内或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组织师生到境外参加学习活动时发生人员生命安全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2人;外来暴力入侵校园造成学校重大财产损失,或者人员死亡2人,或者人员受伤10-19人的安全事件。
3.2.3较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ⅲ级)
(1)自然灾害事件:受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校园内造成人员死亡1人,或者人员受伤3-9人,或者造成学校较大财产损失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内发生霍乱疫情,5天内发病2-4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10-29人或出现死亡1例;1周内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发生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市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难:校园内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触电事故、校舍楼梯及建筑物的坍塌、危险化学品严重污染、学校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等造成学校人员1人死亡,或者人员受伤3-9人,或者造成学校较大财产损失。
(4)群体性或多个体安全事件:校园内发生师生员工群殴以及破坏公物,造成1人死亡或者3-9人受伤;学校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因教育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大量学生相互拥挤、踩踏等造成1人死亡或者3-9人受伤;学校组织学生实践、实习期间发生1人死亡或者3-9人受伤;校园内发生个体学生自杀、劫持人质、坠楼、溺水、触电事件,并造成1人死亡或者3-9人受伤;校园内发生原因不明的多名学生出走事件;外来暴力入侵校园造成学校财产较大损失,或造成1人死亡,或者3-9人受伤。
3.2.4一般校园突发安全事件(ⅳ级)
(1)自然灾害事件:受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影响,校园内造成1-2人受伤或财产损失事件。
(2)公共卫生事件:校园内发生霍乱病人1例及以上,或在饮用水、食物中检出霍乱流行菌株;1周内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例以上;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难:校园内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触电事故、校舍楼梯及建筑物的坍塌、危险化学品严重污染、学校校车发生交通事故等造成学校人员1-2人受伤或学校财产损失。
(4)群体性或多个体安全事件:学校内发生师生员工群殴以及打砸公物,并造成1-2人受伤事件;学校集体活动中或课间因教育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学生相互拥挤、踩踏等造成1-2人受伤事件;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或实习期间发生1-2人受伤事件;学校内发生不明原因的个别学生出走事件;外来暴力入侵校园造成学校财产损失或出现1-2人受伤事件。
4预警与报告
4.1预警
及时收集可能引起校园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及等级,采取相应措施,提前做好应急反应方案和应急准备工作。
4.1.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1)预防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全县校园突发事件预防预报预警信息平台,构建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级各类学校的预防预报预警网络,及时获取校园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实时信息。
(2)信息收集与分析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为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供即时的学校有关预防预报预警信息。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根据预警采取应急准备。
4.1.2预防预警行动
事先针对不同学校突发事件,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预案,并根据学校 不同的预警等级,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及时向相关部门、相关学校预警信息,防止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学校突发事件对人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1)学校预报预警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收集的预报预警信息,经办公室负责人确认,通过相关部门向学校可能引起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
(2)救助力量应急待命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收到可能引起学校突发事件预警后,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及相关指定救助力量负责人进入应急指挥待命,指定救助力量单位的指挥员、救援人员进入待命,各种备车待命,应急通信设备进入守听状态。
4.2突发事件险情信息报告
(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收到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核实后,按照信息报告程序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和市教育局报告,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2)各级各类学校接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报告后,应当按应急信息上行快速报告渠道,在第一时间向县教育局报告。上报信息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及时,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并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送主管部门。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件的单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事件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4)事件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6)事件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5应急分级响应
依据校园安全事件的分级,救援行动实施分级响应。校园安全事件救援应急响应以属地管理为主,事发地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学校安全事件的救援,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和相关成员单位,根据校园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实行统一指挥。
5.1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相关成员单位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并立即向县政府和市教育局汇报,相关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启动。
(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到现场组织指挥,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救援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控制事件的损失和扩大,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及时全面了解事件情况,与上级政府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援,并将上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及时传达。
(2)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理的信息。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1小时内向县政府、市教育局报告,以后每天及时向县政府、市教育局报告前24小时安全事件情况。
(3)迅速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或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件发展趋势等;迅速制定事件处置方案并组织指挥实施。
(4)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事件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恢复生活与教学秩序以及各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
(5)事发地乡(镇)政府,接到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到现场,并安排人员及时引导疏散教职工、学生前往安全地带,维护好救援秩序,制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援现场。
(6)如发生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县教育局立即发出停课通知,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所有学生全部离校回家,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特殊情况下无法迅速离校回家的,学校负责将学生安置到安全地方,并安排专人负责。同时安排人员参加抗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家财产的一级抢险处置工作。各学校除安排抗灾值班人员外,将其余教职工全部撤离学校。
(7)如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各学校在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必要时相关学校、相关班级安排停课。
5.2较大(ⅲ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进入应急响应程序,县教育局实行24小时值班,指导相关乡(镇)、学校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相关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启动。
(1)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学校安全事件信息;组织会商,分析学校安全事件形势,落实对事发学校的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听取事发学校的情况汇报。
(2)及时向上级政府和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理的信息。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1小时内向县政府、市教育局报告,以后每天及时向县政府、市教育局报告前24小时安全事件情况。
(3)迅速了解、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或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发展趋势等;迅速制定事故处置方案并组织指挥实施。
(4)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事故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恢复生活与教学秩序以及各项突发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
(5)事发地的乡(镇)政府,接到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到现场,并安排人员及时引导疏散教职工、学生前往安全地带,维护好救援秩序,制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援现场。
(6)如发生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县教育局立即发出停课通知,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所有学生全部离校回家,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特殊情况下无法迅速离校回家的,学校负责将学生安置到安全地方,并安排专人负责。同时安排人员参加抗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家财产的一级抢险处置工作。各学校除安排抗灾值班人员外,将其余教职工全部撤离学校。
(7)如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各学校在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落实隔离、消毒等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相关学校、相关班级安排停课。
5.3一般(ⅳ级)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启动相关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预案视情启动。
乡(镇)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进入应急响应程序,县教育局指导事发学校开展救援工作。
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事发地政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学校校长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应立即赶到现场,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迅速了解、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涉及或影响范围及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发展趋势等;在第一时间,即1小时内向县政府和教育局报告,以后每天一次向县政府和教育局报告前24小时安全事故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发生情况补充处置方案;请求上级部门尽快安排支援人员进行抢险救援工作;在应急救援力量未到之前,及时安排人员抢救伤病人员、引导疏散教职工和学生前往安全地带,维护好救援秩序,制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援现场;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抢险救灾、事故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恢复生活与教学秩序以及各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
5.4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件发生的学校及学校所属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学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学校和当地乡(镇)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应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5.5应急响应结束及后期处置
5.5.1应急响应结束
校园突发事件救援工作已完成,事发学校秩序基本恢复,由实施应急响应的指挥机构 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5.5.2善后处理
根据学校突发事件情况,相关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在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下,进行具体后期处理。
5.5.3总结
有关部门做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总结评估工作,并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交总结评估报告。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传报道与信息收集组负责承担学校安全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向社会校园突发安全事件信息,并严格按照信息归口、统一对外的原则,对媒体的信息,必须经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向社会。
6.2医疗保障
学校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部门应开展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
6.3人员保障
事发学校所在乡(镇)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事件处置。
6.4技术保障
学校安全事件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资质检测机构受县、乡(镇)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委托,立即开始工作,为事故的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5治安维护
学校安全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维护由县公安局负责。应急预案启动后,公安部门应立即启动治安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有关预案,组织、指导现场治安保障工作。根据应急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调动力量参与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依法严厉打击学校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
7应急管理
7.1安全教育培训与演练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校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按规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保证课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督查。
(2)各学校每年要认真制订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各种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向师生宣传教育。普及基本的安全预防知识和避险、自救、生存基本技能。要对学生进行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进行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防护教育;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游泳安全以及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负责安全管理的主管人员、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学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4)学校应当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6)县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教育行政部门适时组织预案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建立学校应急处置和抢救小分队。
7.2安全专管员
各级各类学校应配备专、兼职安全专管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加强常规信息和突发事件易发地的信息监控。多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做好信息的分析、评估与判定工作,并建立有关制度,鼓励学生、教师、职工、家长或者其他人员、单位提供有关突发事件信息。
7.3奖励与责任
对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视情给予表彰、奖励。对在校园突发事件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因而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附则
8.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教育局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形势发展,由县教育局牵头及时修订本预案。各乡(镇)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8.2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关键词:幼儿园突发事件预防管理
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防范意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园突发事件在各个地区防不胜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幼儿园、幼儿以及幼儿家庭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或损害。
一、幼儿园突发事件
幼儿园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或个人因素意外发生在幼儿园内外的、与幼儿园有关的且对幼儿园师幼生命健康、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和影响的负面事件。本文中所涉及的幼儿园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幼儿身心健康或生命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突发事件。
二、幼儿园突发事件的诱因
1.体制因素。在“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政策提出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低迷,学前教育经费在很长一段时间仅占全国教育总投入的1.2%~1.3%。受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制约,幼儿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是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相结合的办园体制,占幼儿园总体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几乎得不到国家的财政资助。由于投入不足,民办园成为幼儿园安全事故高发的地方。
2.管理因素。绝大部分的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都不在教育部门的行政和业务管理之下,相关部门和幼儿园自身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幼儿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在一些地方,利己主义思想和坑蒙拐骗等行为代替了个人诚信和社会良知,这给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和幼儿个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幼儿园突发事件预防管理工作的措施
1.成立管理机构,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为了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应急事件管理机构,加强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管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机构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将突发事件预防成果长期保持好,全力做好防火、防盗、防水及出行安全教育、防护工作。机构在设立后应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将预防工作落实到各班级教师,对因预防不力而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教师进行责任追究。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预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的制度是客观规律和正确认识的固化。科学的幼儿园制度应包括幼儿园工作人员在预防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职责和行为要求,明确相应的责任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幼儿园克服突发事件预防工作的随意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幼儿园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建立科学的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为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科学的制度便于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的效率,可有效地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
3.提高忧患意识,扎实推进预防工作。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展方向和危害程度具有不可预测性,幼儿园应树立“居安思危”的危机管理思想。幼儿园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经常分析、排查、发现影响幼儿园稳定和幼儿人身安全的危险因子,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可邀请幼儿家长共同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监督,如长沙雨花区即在全区幼儿园食堂实现视频监控,视频监控布设在食堂的储藏间和加工制作间,重点监控饮食加工操作规范、外来人员进出食堂情况以及对食品安全事故记录取证,家长获得授权后能远程监控自己孩子所在校园的食堂。
4.加强应急培训,建立专业化队伍。为了保证顺利开展幼儿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在硬件工作上下功夫,如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确保园舍和设施严格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等,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必不可少,这包括对于幼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炊事员、保卫人员和学生家长的知识培训和相关演练,如火灾、地震、落水急救、高楼遇险等方面的处置办法。可定期邀请妇幼保健所等机构开展幼儿意外事故预防和急救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介绍幼儿高热惊厥、异物吸入、关节脱位、烧烫伤、窒息等常见突发事故的诱因、症状、紧急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并进行现场演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立可以保障幼儿园顺利开展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5.加强社会协调配合,树立安全屏障。幼儿园的安全保障与所处社区、家长的支持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园应加强在突发事件防控工作中与当地消防队、公安机关、医院、交警大队等周边单位的协调配合。在一些突发事件高发时期,调动一切资源确保幼儿的安全,比如每次寒暑假都是各类儿童意外频发的时间,为减少意外的发生,幼儿园可在学期末开展安全知识问答竞赛,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普及。不断与幼儿家长沟通,使其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幼儿接送制度,幼儿家长在接送幼儿时携带接送卡,指导幼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开展和实施安全教育等。
四、结论
幼儿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加强对幼儿园突发事件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设、幼儿园安全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张立英.幼儿园突发事件处理与应急预案管理的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63-264.
[3]石彪.应急预案管理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4]贺佳.当前社会背景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机制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园所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二、救援队伍
中心幼儿园安全救援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一)主要负责人全面掌握园所安全工作情况,抓好组织计划、制度落实、综合协调、检查指导、目标考核、安全培训、园所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市学校安全管理办法》协调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园所安全管理工作。
(二)安全负责管理工作和园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抓好园所突发事件及稳定工作。
(三)后勤人员负责园所设施的安全,园舍勘查、危房改造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抓好消防和用电安全。同时负责园所危险药品和特种设备的管理,抓好教玩具的使用安全、园所网络安全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负责园所卫生及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抓好饮食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负责园所的安全管理及职能范围内安全工作落实,抓好园所安全教育工作。
(四)后勤负责组织对园所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
三、工作要求
1、安全领导小组定期对园所的各个部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成有关责任人立即改正。
2、有关责任人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地方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就地处理,自己无法解决的要上报安全领导小组,不得拖延。
3、发生突发事件时,全体教职工要以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为已任,认真负责,坚守岗位,沉着冷静地按程序和预案办事。
4、园所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办公室和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园所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幼离开危险区域,保护好园所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保护和善后处置工作。
四、各类安全及事故应急预案
(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报警程序:
(1)领导小组或报警者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携带消防器具赶往现场进行扑救。
(2)立即用电话或手机报告消防中心(电话119);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3)在向教育主管部门、消防部门报告的同时,派出人员到主要路口等待引导消防车辆。
2、组织撤离。要迅速组织遇险幼儿撤离危险地带,原则是“先救人,后救物”。无关人员要远离火场和园所区内的固定消防栓,以便于消防车辆驶入和进行扑救。
3、组织扑救
(1)参加人员:在消防车到来之前,全体教职工均有义务参加扑救,幼儿不能参加扑救。
(2)消防车到来之后,领导小组指挥有关人员配合消防专业人员扑救或做好辅助工作。
(3)使用器具:灭火器、水桶、脸盆、铁锨,水浸的棉被等。
4、扑救方法:
(1)扑救固体物品火灾,如木制品,棉织品等,可使用各类灭火器具。若精密设施(如微机)可使用干粉灭火器。
(2)扑救液体物品火灾,如汽油、柴油等,只能使用灭火器、沙土、浸湿的棉被等,绝不能用水扑救。
5、注意事项:
(1)火灾事故首要的一条是保护师幼安全,扑救要在确保师幼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发生火灾事故时,在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时,并立即报告主管部门。火灾后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救火,边报警。
(3)领导小组和事故应急组人员应迅速疏散幼儿,撤离到安全区域。不组织幼儿参加灭火。
(4)在进行灭火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如有受伤人员,应立即拨打120急救或送往医院就诊。
(5)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6)火灾第一发现人应马上向园所领导报告起火地点,同时尽可能对现场进行有效保护,协助消防部门查明起火原因,隔断火源,如是电源引起,应立即切断电源。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处置措施
(1)发现师幼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立即向领导报告。
(2)园所组织教师以最快速度送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中心电话。
(3)由有关人员封存现有剩余食物,无关人员不允许进入现场。
(4)立即组织教师组成陪护队伍负责陪护,未经批准的其他人员一律不准到医疗单位探视,以免影响治疗秩序。
(5)根据领导要求,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
2、注意事项:
(1)不得随意散发幼儿“食物中毒”的言论,不得随意发放PPA等药物,避免群因性事故的发生。
(2)稳定师幼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3)如有家长来探视,由园所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接待工作。
(4)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正常秩序和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工作。
(5)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同意,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6)发现师幼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医院诊治。
(7)迅速向教育、卫生部门报告。
(8)园所应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是食用园所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9)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幼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10)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三)被盗案件应急预案
1、报警程序:
(1)发现案件时应及时向园所领导报告。
(2)视情况严重程度,由园长决定是否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3)经园所领导同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2、处置措施:
(1)接报后,园所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同时向有关领导报告。
(2)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向知情人了解被盗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并做好登记。
(3)根据被盗物品的数量和价值,经请示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4)积极协助公安人员勘察现场,为侦破案件提供条件。
3、注意事项:
(1)此类案件知情者未经领导允许不得向外界宣传。
(2)注意保护现场,以便为侦破案件提供条件。
(3)园所领导要做好工作,不要因此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秩序。
(四)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1、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应及时报告园所领导。
2、园所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幼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幼儿带到医院检查就诊,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按情况需要,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3、园所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园所隔离室对患病师幼儿进行隔离观察,及时向县疾控中心请求帮助,通知患病师幼的家长或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在疾控中心的指挥下,对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幼进行隔离观察。迅速切断感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5、患传染病的师幼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幼须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6、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未经允许禁止任何人员前往探望传染病人。
7、在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程序逐级向上报告疫情。
(五)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事故发生后,园所领导要立即组织人员迅速抢救受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人员送至医院救治。
2、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园所或当事人要及时向公安交警部门报警和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受伤人员送院后,园所及时通知伤者家人或亲属。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伤者或亲属的思想工作和善后处置工作。
5、协助交警部门界定事故责任。
(六)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园所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园所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情况报告县教育局。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幼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园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园舍出现险情妥善安置幼儿,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组织专业人员鉴定。
2、设置警戒线,对危舍进行维修改造。
3、园所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1)发生安全事故时,迅速组织师幼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县教育局。
(2)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对受伤师幼组织抢救,封闭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园所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将申请书和安全应急预案上报镇教育办,经同意后方可实施。
2、若事故发生后,园所迅速抢救受伤师幼,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县教育局。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查清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九)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应急预案
1、园所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园所者,园所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园所,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园所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立即向110报警,并迅速组织园所有关人员制止非法侵害行为。
3、迅速将受伤害师幼送至当地医院进行救治,并通知伤者家人或亲属。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十)突发地震应急预案
1、突发地震,教职工要及时科学、正确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疏散、处理,实行以下应急求生方法:
(1)如在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幼儿可以跑出门外,中间或后排的幼儿应尽快躲到课桌下。靠墙的幼儿要紧靠墙根,用物品或双手护住头部。
(2)发生地震,如在宿舍中,应及时躲到床下或桌下或房间内侧的墙角,用物品护住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
(3)如地震时已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回房间取东西,以免造成伤害。
(4)如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应随机应变躲到附近的墙根、墙角、桌柜下等较安全的地方,注意保护头部。
(5)如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注意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2、及时向县教育局和有关部门报告,迅速关闭、切断电源(应急照明系统除外)。
3、组织人力协助消防部门搜救埋在建筑物中的师幼。
4、对受伤师幼及时救治,必要时,及时送医院救治。
5、了解受灾情况,及时上报县教育局和有关部门。
6、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十一)突发暴风雨雪应急预案
1、园所根据预报和天气情况,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安排值班人员对园舍进行检查,并及时向园所领导报告情况。
3、根据情况通知在家幼儿延时入园。若突发暴风雨雪可停课。
4、园所食堂要备齐充足的食品。
5、教育幼儿不要随意外出。
6、按照上级要求做好防范工作。
(十二)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1、教育幼儿按规定上下楼和出入教室。
2、在幼儿集中出入的地方安排人员值班。
3、对天气阴沉突然停电,幼儿不要蜂拥外出,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
4、发生踩踏事故时,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向119、120请求援助。
5、协助消防、医疗部门抢救受伤人员,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6、注意事故现场保护,协助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并做好调查报告。
7、妥善处理事故和善后处置工作。
(十三)其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1、根据事故性质和本园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和原则,灵活运用处置方案。
2、如发生师幼身体受到意外伤害时,应及时送伤害者到医院诊治。
3、一定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4、迅速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记录。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关键词:高校治安;突发事件;预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5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高,后勤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强,外来人员增多,使我国高校校园呈现出地大、人多、事杂等特点,高校治安工作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如校园治安环境日益复杂、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校园群体性暴力事件增多等,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影响了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一、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点
在西方,突发事件一般称为危机,美国教育部2003年编写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一书中指出: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龙卷风和飓风),恶劣气候,火灾,化学与危险品溢出,交通事故,学校枪击事件,炸弹危险,医学紧急事件,学生或教职员死亡(自杀、他杀、过失和自然死亡),恐怖事件或战争等。我国学者朱晓斌将学校危机定义为:“突然、未曾预料的事件,学校总体上或重大部分可能受到严重的、消极的影响,通常包括严重伤害或死亡。危机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学校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反应。”从国内外两种解释分析,突发事件是指社会上因各种原因突然发生的,一切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重大事情。而高校治安突发事件则是指群体或个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或达到某种目的,违常态并在人们没有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选择特定的时机和手段,实施违反治安管理处法的相关规定,突然发生危及人身安全或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诱发因素多样性。我国高校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一是校外租房情况严重,校园内外布满了“出租房子”广告,内容煽情,手续简单,无需登记,隐患重重;二是校园周边酒家、餐饮店、排挡密布,经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十分复杂;三是校园附近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星罗棋布,品格不高;四是校园周围违章建筑繁多,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五是社会流动人员以推销产品或拾垃圾为由,进行鸡鸣狗盗活动,管理难度很大。这些都是诱发治安事件的主要因素。
第二,组织行为隐蔽性。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交流便捷,通讯方式呈现多样化,高校师生和校外人员都能利用网络、通讯,将信息秘密传递,这都加大了学校管理者的查获难度,甚至根本无法再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影响的扩散性与持久性。随着高校网络和通讯的日益发达,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也开始出现扩散性的态势。一些治安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会随着事件的平息和时间的推移尽快消失,其中对部分师生尤其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那些受校园暴力事件影响的学生,心理受到的创伤更难以在短时间内抚平,甚至可能成为心中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四,产生后果的危害性。高校的治安突发事件,不仅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那些行为性质特别恶劣的治安突发事件,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在全国范围内造成轰动,高校在人们心目中“圣洁”的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第五,事后处理的复杂性。高校发生的治安突发事件,大部分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但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织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困难性,同时,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够完善,也加大了处置这些事件的难度。还有一些是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处理更为复杂。尤其是学生非正常死亡后,家属大闹学校,动辄要求学校巨额赔偿,学校的安抚工作十分难做。同时,由于参与人数众多,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法不责众”、“社会对大学生包容”的心理,以及一些师生对行为合法性存在认知偏差,这些都给治安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不小的困难。
二、我国高校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1.高校办学规模增大,生源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计划外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各类自费生、自考生、函授生、旁听生纷纷进入校园,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知识水平、道德水准、行为方式、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相互容易产生矛盾,而且学校教学、后勤服务等设施没有跟上发展步伐,特别是高校保卫人数并没随之增多,有的高校根本就不重视学校保卫工作,甚至还将保卫部门取消或合并,从而造成保卫力量严重不足。另外,由于办学经费紧张,一些高校在人防、物防、技防上工作薄弱,在校园重要的地方没有安装报警器、摄像头等防盗设施,技防几乎为零,这些都给学校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2.校园环境社会化,治安复杂
高校附近网吧、舞歌厅、电影院、游戏厅、宾馆等娱乐场所发展迅猛,且大部分场所日夜营业,同时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外来人口,综合素质不高,常出现相互不法竞争的现象。这不仅扰乱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严重腐蚀了部分学生的思想,成为治安、刑事案件的诱因。在一些开放型的高校,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明目张胆到校园内寻衅滋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治安秩序。
3.部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隐患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就受到父母宠爱,自理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又面临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多方压力,造成心理和认识上的极大困扰,一旦某种愿望落空或遭受人生挫折,便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进而采取危害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达到了16.5%。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的关键环节,一些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才最终导致犯错。
4.法制观念淡薄,危机教育缺失
一是高校许多治安问题与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密不可分。尽管大学生都接受过法制教育,但目无法纪或者弄不清学校违纪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学生却相当普遍。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涣散,哥们义气重,有时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也有部分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不法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报复手段来讨回“公道”。二是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和落实预警机制,师生普遍缺乏安全防范和危机管理的技能。当治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没有预防和应对经验,高校防范意识和行动应对能力降低,从而使被感知的信息出现失误,导致行为反应失常,甚至有的高校还抱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这些都往往成为治安事件发生的诱发因素。
三、建立高校社会治安事件的预警机制
1.建立信息监测机制
总体来说,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总有一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信息监测机制包括对校园内部的监测和对校园外部的监测。校园内部的监测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学习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安全保卫中心等管理组织来收集校园的最新信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形成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电子档案,提高心理干预的效能,以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在心理危机形成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预警级别,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同时,要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深入宿舍,深入教室,特别是那些问题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的情绪热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治安突发事件的征兆,抓住突发事件的诱因、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校园外部的监测,则是指学校同样要对外来人口进行监测,特别是那些整日游手好闲游荡在校园内的外来人员,成分较为复杂,综合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高校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治安、刑事案件40%以上。因此,学校保卫、教学、学工、后勤、医疗、心理咨询等相关部门要建立纵横交错、信息与资源共享的情报网络,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物,掌握最新情报,从多个角度分析情报的可靠性,在第一时间内将情报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制定治安突发事件应变预案
防止校园治安突发事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即突发事件应变预案。突发事件预案是提供应付、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应急方案。美国公关专家罗伯特・L・狄思达在《公关关系手册》中写道:“最好的危机管理方法是:预先防备,知道去找谁和按哪个电钮……,预案是一种根据不同情况设定的方案,然后确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高校最好在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编辑校园治安突发事件处理手册,便于有效地指导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在不同的治安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敏捷地处理危机。与此同时,突发事件预案制定后,不仅要组织人员进行演练,而且要从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改,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生治安突发事件,就立刻启动应急预案,这样就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做到事发临危不乱,从而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这是预防和控制高校治安事件发生的关键。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法制教育应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新生了解以往大学生违纪犯罪典型案例以及对社会、家庭、他人、自身带来的危害,敲响警钟。二是法制教育课的内容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详尽地讲授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违法犯罪界限的法律;社会、家庭、他人、自身权益保障的法律,使他们学以致用。三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法制宣传专栏,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有奖征文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发生。
4.畅通外部沟通机制
外部沟通一般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首先,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可以让上级部门准确地掌握高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可以帮助高校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信息,有效地预防和应对治安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要时刻保持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减少公众及媒体对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排除外部干扰因素,集中精力处理治安突发事件。最后,高校要保持与学校周边社区的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状况,消除各种治安隐患,限制各种消极因素,为高校预防治安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使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和应付治安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高校应对治安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2).Resource Guide For Crisis Managemen In Virginia Schools. l-8.
[2]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45-50.
[3]朱新力.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6).
[4]黄月法.高校治安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2)。
前言:近期各地校园危害师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恐怖分于在学校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社会闲杂人员等对社会不满,闯入学校寻衅滋事、家长或学校工作人员精神有问题,突然发作,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伤害、与学校或教师有矛盾的家长,借机对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造成伤害,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校园安宁,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吴xx(电话:13820xxxxxx 座机:8684xxxx)
副组长:米xx(电话:15902xxxxxx)
成 员:王xx 唐xx 王xx 张xx 唐xx 班主任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急处置境内外恐怖组织和劫持未成年学生的恐怖活动和突发的暴力事件。主要包括闯入校园劫持学生、在学校组织校外集体活动中劫持未成年学生的事件以及社会闲杂人员等对社会不满,闯入学校闹事、家长或学校工作人员精神有问题,突然发作,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伤害、与学校或教师有矛盾的家长,借机对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造成伤害。
三、预防办法:
1、对于社会闲杂人员,门卫一律不得放其进入校园。
2、对于精神有问题的家长或学校工作人员,学校要做好个案,平时经常关心。对于有精神问题的家长,门卫不得让其进入校园。
3、对于与学校或教师有矛盾的家长,校方主动与其沟通,争取化解其内心不满,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4、对进入人员,保安要严格执行检查,并进行登记。
5、对门卫增加防护器具(除以前的警棍外,增添5根镐把)
三、基本原则
处置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的基本原则是:立即报警,统一指挥、减少损失,快速处置,遵守法纪。
(一)立即报警
1、一旦发生闯入校园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和突发的暴力事件,学校立即启用110紧急按钮,同时向公安部门和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详细情况;
2、一旦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活动时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活动组织者和现场教师必须立即向公安部门和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3、外来人员未经允许强行闯入,门卫不得放行,追赶不及应马上通知总护导教师及有关领导,及早将闯入者查清逐出校门。
4、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行窃、斗殴,第一目击者马上报告校长或通知门卫,在第一时间启动报警按钮。(学校紧急报警电话装在传达室和校长室)
(二)统一指挥
按照“统一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应急报警体系,统一应急通信平台”的要求,学校必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妥善、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减少损失。接报后,校长、护导教师、保卫人员和有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校长、总务主任、工会主席负责与犯罪分子周旋,德育处和其他教师负责保护学生,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控制社会影响,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四)快速处置。学校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手段,迅速按照学校的应急处置指令和职责分工,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有效控制局面和事态发展,如有人员受伤,立即送就近医院救治,妥善处理善后工作。
(五)遵守法纪。在处置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时,学校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
四、组织指挥
(一)启动处置预案。发生劫持未成年学生事件后,启动本预案,按照学校的应急处置指令开展工作;
(二)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
1、学校负责人要按照市应急联动中心要求进入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并立即向区教育局报告现场指挥部的地点及联系方式。
2、现场指挥部由下列人员构成:
(1)总指挥。由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负责人、校长任现场指导部总指挥。
(2)副总指挥。由后勤主任担任现场副总指挥。
(3)现场指挥员。根据现场处置的需要,由德育主任担任现场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员。
(4)指挥联络组。由校长室、德育处、后勤组组成指挥联络组。指挥联络组主要负责现场指挥部的具体事务,下达现场指挥部门的指令,记录现场处置情况,协调各参与有关工作,与区应急联动中心保持联系。
3、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程序
(1)进入岗位。学校负责人、联络员进入现场指挥部后,到指挥联络组领取统一编号的通信工具和识别标志,并根据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2)情况汇总。参与现场先期处置的学校负责人迅速向现场指挥部反馈现场处置情况,由指挥联络组负责汇总。
(3)分析判断。学校负责人要向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详细报告事件的危害程度、是否存在遭受后续攻击的可能,以及自己的分析意见。
(4)指挥决策。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现场指挥部迅速研究现场处置措施,果断作出指挥决策。
五、应急处置程序
(一)疏散师生。学校按照区应急联动中心指令,立即有序地组织师生疏散到安全地区,并明确专人负责维持秩序,疏散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时,要开辟临时场所安置,并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待医疗救护人员到场。
(二)封锁现场。公安机关赶到现场后,学校准确向警方提供案发地的通道等情况,并配合做好设置警戒线、封锁现场工作;若学生家长或围观群众欲越过警戒线的,学校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劝阻及情绪稳定工作。
(三)预备攻击。当防恐突击力量做好武力突击准备时,学校要按照现场指挥部指令,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中心现场的封锁工作,配合救护力量做好准备工作。
(四)武力突击。反恐突击力量实施武力突击时,学校要做好已疏散师生的隐蔽工作。
(五)现场处理。抢救伤员,将伤员送至相关医院时,学校派人陪同前往;公安部门负责核查被解救人质以及的真实身份,并组织开展现场尸体的辨认工作,学校要配合做好师生身份核对工作。
(六)现场清理。学校要配合各级部门工作人员清理现场。
(七)报告情况。现场指挥员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或市应急联动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学校要立即向保险公司报告学生伤亡情况。
六、善后处置措施
(一)评估分析。劫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后,指挥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对本区社会政治稳定可能构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分析,并下达指令全力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维护本市社会政治稳定。
(二)适时公布案情。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根据相关报道原则,筹备召开新闻会,适时公布案情和调查情况,或请区教育局领导发表讲话。学校不向社会公布案情。
(三)收集社情动态。学校要做好当事学生及家长的情绪稳定工作,举一反三,布置防范等工作,关注辖区内师生动态并加以引导。
(四)安抚慰问师生。学校迅速派出干部安抚伤员及死者家属,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同时,做好宣传工作,消除社会恐慌,对师生及家长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快予以满足。
(五)其他善后工作。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后,学校要立即汇总情况上报区教育局,并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七、处置保障。
学校按照职责分工进行应急准备,加强日常工作,为处置劫持学生事件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一)应急队伍保障。建立学校反劫持应急处置队伍。学校应急队伍的总体情况、力量组成、处置能力,每年年初接受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检查和评估。学校应急队伍的重大调整和人更,报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备案。
(二)开展应急演练。学校制订相应的处置方案,并积极开展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设施保障。学校对110报警按钮、红外线周界报警和学生宿舍监控装置等安全防范设施应经常维护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和正常使用。
(四)通信保障。学校值班室电话要有来电显示功能,学校主要负责人的家庭电话及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
八、防范和宣传
(一)宣传教育。学校要加强有关预防恐怖袭击常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举报恐怖活动线索,广泛调动师生、家长参与反恐怖斗争的积极性,增强师生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防范能力。
(二)培训演练。学校要将应对和处置反劫持事件的相关知识纳入各级学校领导的培试课程。对反劫持应急处置人员要开展经常性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应对和处置劫持事件的能力,学校要不定期地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专项演练。
九、预案管理
学校要根据本预案的实施细则,报区、镇教育行政部门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备案。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关于“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相关指标的提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树立“主动预防”理念,
建设学校安全健康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市政协公布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肥胖和视力不良尤为突出,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占59.20%;社会安全事故占2.03%;自然灾害占1.85%,其他原因占36.94%。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很大比例的安全事故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以避免。
《管理标准》主张要树立预防为主、积极主动的安全健康工作理念,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学校安全健康网络,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
《管理标准》强调要把安全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来,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求学校牢固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的安全理念,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和机制,狠抓落实,将安全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责任目标明确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工作到位。针对有校车的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操作执行,加强对校车的管理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前查找安全隐患,全面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管理标准》将制定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提到相当高的位置。无数的真实案例表明,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帮助学校迅速有效地组织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管理标准》要求坚持一险一案的原则,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收集制定预案所需的详细信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加强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师生掌握预案,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一旦发生事故或事件,迅速启动相应的预案,使事态得到控制,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化。
二、关注校园设施安全,维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管理标准》高度重视学校基础设施的安全,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征,从最基本的校舍安全、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到安全警示标识、安全卫生教育橱窗的设立,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人防、物防、技防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保安防范形式。《管理标准》主张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以人防为主,充分发挥校园中“人”的因素,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配备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防盗门、防盗窗、监控摄像头、防割手套、警棍等,努力做到人防网络化、物防普及化、技防现代化,逐步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综合性校园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师生的安全。
《管理标准》注重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来查找和弥补校舍的安全漏洞,避免校舍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标准》要求学校定期将学校校舍的安全信息录入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危房报告制度,定期对学校的校舍、食堂、厕所、体育场地和器材、消防设施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以书面形式上报主管部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中小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低,缺乏对不良行为习惯和疾病的防范意识。针对这一特征,《管理标准》突出强调了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购置必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配备专兼职医务人员,完善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卫生保健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卫生室保健室管理制度》和《卫生保健员工作职责》,确保日常卫生保健制度的落实,有序、有效推进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由于中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害性了解认识不深,且具有好奇、冒险的天性,常会在校园内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管理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特征,要求学校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让学生了解校园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醒学生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防范危险。同时,要求学校设置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内容科学易懂、图像生动活泼的宣传橱窗开展安全卫生教育,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育实效,让中小学生对安全、卫生知识入眼、入脑、入心,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技能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管理标准》突出强调了安全教育中的“技能教育”,专门提出了“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开展以技能为基础的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针对当前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热点、重点领域,《管理标准》突出强调了生命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普及疾病预防、饮食卫生常识以及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知识。这就需要学校重点围绕相关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例如,开展知识竞赛、看电影、开设专门课程,或者将相关知识编成儿歌、顺口溜,或制作成卡片、画册发给学生等,开展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实效性。
应急疏散演练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师生安全避险的能力。201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全面、具体的指导。《管理标准》要求学校切实提高对应急疏散演练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疏散演练方案,认真组织师生开展演练,切实提高师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
四、创建和谐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管理标准》从育人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结合依法治校的实际需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入手,为建设和谐校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管理标准》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其成长背景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生过去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而民族、地域、基因遗传、社区环境、家庭氛围等,都是学生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管理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努力营造多元包容、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和习俗的机会,培养学生尊重差异、相互理解的意识,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管理标准》提出“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正是要求学校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树立“依法办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管理理念,切实落实师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依法、依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管理标准》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暗示、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墙面设计以及绿化、美化等方面,要求学校努力营造治学严谨的学习环境、生动活泼的文化环境、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幽静宜人的自然环境,通过美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德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管理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求学校依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自身的周边资源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达到积累知识、增长技能、发展能力、情感体验和激发兴趣的目的。
研究表明,要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提出“营造和谐安全环境”,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从“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指向于学生的“生理安全”,而“和谐”则注重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两者的内在核心都是“安全”。确保学生生理上的安全健康,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尊重、包容、和谐的校园氛围,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学生不再为身体残疾、说话有口音、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来自其他省市等因素而受到歧视,不用担心因为学习中的犯错而受到批评,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索行为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校园将成为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安全和谐的乐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综合防控 应急管理 平安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1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WANG Xuewen, WU Junf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but because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students, campus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make our campu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all levels of tea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school, with school related mechanism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me urg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for this, should perfect legal system, intensif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drills,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or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better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management; safe campus
当前我国处在深刻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当今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作为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精英云集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也面临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局面。高校校园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的共性与内涵,也具有高校独特的个性与内容,既包含校园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也包含高校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校园氛围的和谐。而要建设安全、健康、稳定、和谐的高校校园,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是基础和核心。①
1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的现状
尽管高校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主要的问题有:
(1)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升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水平,使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设上比较粗糙,重复上级文件精神和规定较多,结合学校实际较少,在实际执行时就会遇到问题;还有的高校尽管制定了应急预案,但“纸上谈兵”的成分多,预案中部门分工不够明细、责任体系不够明确,基本没有经过实际演练,而且制定后也未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修订和调整,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指导工作的开展。②同时随着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大力改善,学校网络不断普及,如何利用网络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在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中得到体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制约首都高校完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
(2)队伍需要充实提高。学校保卫部门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学校专职保卫人员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军,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是大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但有的学校过于依赖学校保卫部门,而有的学校保卫部门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同时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管理理念也有待更新,以及受执法权限的限制,这支队伍有时也难以适应学校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各高校纷纷探索转型、改革和发展,高校的主体――学生在成长和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稍有不够,或处理稍有不当,很容易引发校园或突发事件,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明显不足,学校管理人员对这方面的培训也明显不够,以学校专职保卫人员为主的学校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此的实际处理能力更是亟待提升。
(3)信息沟通共享不足。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沟通不畅,其二是信息共享不充分,它既存在于校内各部门、各应急管理机构之间,也存在于学校与校园周边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既有沟通与共享的时机问题,也有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的问题;既有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也有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各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和分析。
(4)实际训练需要加强。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
(5)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 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 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
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
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
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 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
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 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
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 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 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 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 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 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第一,不断加强对专门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组织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第二,切实开展学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演练。各高校应继续开展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演练工作,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编号:PXM2011-014224-11349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陈安,迟菲.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的核心功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1):31-36.
② 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112-121.
③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