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节约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能耗模式;节能税收政策;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24.1亿元,2004年增长到了136875.9亿元。然而在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gdp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大量资源的消耗。“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了57.26%,然而能源消费却增长了67.82%。而从单位gdp能耗来看,国家发改委的官员称,我国2005年的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本文从发达国家的几种不同能耗模式出发,分析发达国家的节能税收政策,从而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借鉴。
一、发达国家几种不同的能耗模式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英、法、德等国都是典型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起步的时间以及各自的国情不同,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能耗模式。表1是1997~2003年间美国、英法德三国平均以及日本人均gdp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数据。
数据表明,1997~2003年三个地区的人均gdp总体呈现上涨的趋势,美国在这7年问增长了3277美元,增长幅度为11.2%,居三者首位。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则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与基期相比增长了4.12%;欧洲三国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费则呈波状变动,7年平均消费量为269.56百万吨标油;日本人均消费的一次能源7年来基本维持基期水平,虽然2000年和2001年的能源消费与基期相比偏高,但是接下来两年却低于基期水平。
通过对表1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日本7年间平均人均cdp约为美国的1.43倍,但其平均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却不到美国的1/4,这说明日本更注重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其能源经济效率明显优于美国。反映能源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是百万美元gdp能耗,图1是1997~2003年间这三个地区百万美元gdp能耗的比较。
图1清楚地反映了美国、欧洲三国平均以及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这7年间,生产同样数量(百万美元)的gdp,日本需要消耗的能源最少,始终保持在100吨标油以下;欧洲三国平均处于中间水平,在150吨标油左右;美国的能源消耗处于最高水平,达258.44吨标油,约为欧洲三国平均的1.8倍,相当于日本的2.9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7年来美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逐年减少,在三个地区中减幅最大;欧洲三国也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幅不及美国;而日本在这期间能耗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史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能耗模式:一种是美国的高能耗模式;另一种是欧日的低能耗模式。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而对能源消费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美国国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对能源消费限制较少;而位于欧洲的英、法、德三国,领土面积相对于美国而言十分有限,资源也不及美国丰富,有些资源基本依靠进口,因而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相当匮乏,经历了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特别注意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发达国家所呈现出的这两种不同的能耗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来的能源政策决定的。税收政策作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英、法、德、日等国节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发达国家的节能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对节能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一,从需求角度来看,税收通过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对能源征税,表面上是由生产者承担税负,但由于流转税税负可转嫁的特性,生产者往往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根据供求理论,价格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价格提高,将一定程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节约能源资源。其二,从供给角度来看,税收能够有效地引导投资方向。通过对生产节能产品、运用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投资利润率,从而刺激企业投资节能项目或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
汽车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相当高,据统计,发达国家每千人的汽车保有最超过350辆。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中,汽车用油占据了很大比例。因此,研究各国的汽车税收政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发达国家大多对汽车分购置、保有和使用三个阶段征税,表2是日本和美国对汽车在各个阶段征税的情况。
资料显示,日本的汽车税分类详细,税种明显多于美国,各阶段的税负也普遍高于美国。购置阶段,日本的汽车税负达购车价格的8%~10%。相比之下,美国的普通轿车和轻型车的税负平均只有4%。保有阶段,日本的汽车主要征收车辆吨位税、机动车辆税和微型汽车税,而美国仅根据车辆的重量征收联邦使用税。使用阶段,以汽油税为例,日本的汽油税包括纯汽油税和地方道路税,税率为53.8日元/升,折合人民币为3.59元/升,而美国的汽油税折合人民币约为0.276元/升。日本和美国的汽车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国不同的能源政策,日本对能源采取高税收政策,促使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而美国采取的是低税收的能源政策,节能的力度不及日本。因此,两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能耗模式。
对汽车征税只是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政策节能的一个方面,表3列示了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在能源利用的其他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典型的节能税收政策。
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节能税收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它们的节能进程。在当今世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开始注重节能,先后出台政策鼓励节约能源。如从2001年7月起联邦政府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节能税收政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覆盖范围广,税负重。发达国家的节能税收政策涉及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领域。税负重,尤其体现在对能源征税方面,日本和欧洲各国普遍对能源征收重税。(2)开展税制改革,开征专门的税种。如德国开展生态税改革,对能源加征生态税。英国开征能源税,主要用于筹集节能资金。(3)税收优惠政策多样化。发达国家基于节能目的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种多样,如直接税收减免、加速折旧、投资额抵免等。
三、发达国家不同能耗模式及其节能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的节能进程中,税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由于长期缺乏节约能源的税收政策,以至于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形成了高能耗模式。而日本和欧洲国家充分运用税收政策,保证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形成了低能耗模式。因此,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很好的借鉴。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资源利用。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在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图2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资源利用流程图。该流程说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下,资源节约覆盖了资源(替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整个流程。有几个环节尤显重要:一是资源替代,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风力、水力发电;用新型资源代替传统资源,如乙醇汽油替代石油等。二是回收利用,将不符合规格的废品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等回收加工,恢复其原有的使用价值;或者将产品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中有用的部分回收利用,作为生产新产品的资源。
2、资源节约型税收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缺少节约资源的专项税收政策,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混在一起,并没有体现资源的节约意识。另外,现行税制中,以资源节约为目标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其形式也过于单一,主要采用的是所得税直接减免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以图2中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资源利用流程图为蓝本,针对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适当调整现行税制,开征部分新税种,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资源节约型税收体系势在必行。图3是资源节约型税收体系的基本模型,与图2中资源流动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它体现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税收体系的两条基本思路:一是调整现行税制;二是开征新税种。
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对现有税制进行调整。一是调整资源税,这涉及到资源的生产、开采环节。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如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确定合适的税率;适当提高现行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率,使之能够反映使用者成本、社会成本等外部性成本;另外,建议对企业开采的资源不管其是否销售或使用一律征收资源税。二是调整企业所得税,这涉及到资源利用的所有环节。对现行体现了资源节约目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将直接减免方式转变为投资额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减免方式。三是调整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等,这涉及到资源的消费和使用环节。可以采用差别税率的政策,鼓励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消费,减少资源浪费的发生。如我国现行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采用定额税率,削弱了税收的调节功能,因此,有必要根据车辆的不同能耗标准实施差别税率,从而改变汽车消费结构,限制高能耗汽车的盛行。四是调整土地增值税,这涉及到资源的消费和使用环节,可以适当降低土地增值税的税率,促进土地资源的正常流转,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后,考虑到替代资源的利用在节约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替代资源的生产和使用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如给与生产替代资源的企业或使用替代资源的企业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减征或免征替代资源开采、生产环节的资源税等。
1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种领域中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节约型企业具有丰富的内涵。“节约”这两个字包含双重的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解释;二是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尽可能用少的资源和能源或者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或者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但是必须明确指出,节约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控制成本而限制发展,而是要求企业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的技术革新,走集约、持续、高效地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
2 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工作,建立节约资源的系统
因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阶段其他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和冲突,而且还可能会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企业的效益,不少林业企业都没有参与资源节约型的改造工作。这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和法律的理论,指导和管理林业企业,运用强制性的方法介入。
在建立节约资源法律系统过程中,我国已经颁布了《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文件,然而单纯地依赖相关的法律规定无法满足当前对于节约资源法律系统建设的需要。因此,我国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节约资源的法律系统工作,积极地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比如建立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管理林业企业,主动借鉴国外成功创建法律系统的经验,调控消耗资源较多的企业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还应该颁布一些激励型的法律规定,以此来激励林业企业开展并运行资源节约型的操作模式。总而言之,在法律规定的支持下,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
2.2 增强林业产业政策的指导性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林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如果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地进行转型,需要坚持资源节约的运行方式和方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领导等。因此,我国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需要颁布有关的政策来支持林业产业。林业产业的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有秩序地进步,运用较少的成本完成计划的工作量,防止盲目和激烈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有序发展的层次,制定林业企业的工程计划和产业政策,促进市场有秩序地进步。需要确定淘汰类、限制类和激励类的工程项目,禁止发展污染程度大、高耗能以及浪费资源的产业,严格制止盲目的投资和质量低的反复建设工程;需要完善投资方面、上税方面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大力支持耗能少、低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林业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进步。
2.3 促进林业企业的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法律的监督和政策支持工作都属于辅的措施。只有林业企业内部加强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才能够真正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林业企业应该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工作核心,推动节约资源理念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加快企业的转型进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
为了加强林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应该形成完整、统一,又具备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大型林业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一个独立的公司级的能源部,全面负责能源生产和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的系统供需平衡,负责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能源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中小林业企业还可以成立资源节约管理中心,直接负责企业的能源信息动态管理和系统能源平衡调配,统一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能源,提高资源节约管理的效率。
(2)制定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
每个林业企业必须从人力的使用,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机器设备的利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能,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产出。所以,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推进集约型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核心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林业产品经济效益方面的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科技含量也较小,这对于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林业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增添性能完善的现代化技机械设备,为资源节约管理提供必要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对于林业产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加大代替木材的新型材料研究力度,以实现木材节约代用;提高木材保护技术水平,使木材的使用寿命更长,消耗量更小;提高次小薪材的利用效率,减缓大径木材的市场供需矛盾,提高林业木材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能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4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1-0035-02
建国以来,辽宁能源生产发展很快,在全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作为在工业化初期建设起来的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的能源消耗增长远远比能源生产速度快。从1970年以后,辽宁能源生产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却迅速增长,能源瓶颈现象逐渐显现。
一、能源瓶颈主要成因
(一)发展阶段因素
一是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和粗放。同时,由于面临内部体制变革与外部国际竞争的压力,政府和公众都迫切需要享受经济腾飞的成果,在延续了促进工业化政策导向的同时,也默许了高能耗、粗放型生产模式的长期存在。经济的粗放增长势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单位GDP能源消耗看,辽宁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工业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仅仅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效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30%,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低20%。[1]
二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耗强度呈倒“U”字形走势,也就是说,随着进入工业化阶段,能耗强度逐渐攀升,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阶段,能耗强度达到最高,到了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能耗强度不断下降。而根据钱纳里模型,辽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变三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中的工业化阶段,而且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现有经济格局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都要依赖重化工业的拉动作用,由此带来的高能耗和高污染,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三是辽宁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城市化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类投资的需求,强化了高能耗的增长方式。
(二)经济体制因素
当前辽宁仍未完全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有资料表明,2000年辽宁省在内地31个省份中,其市场化程度指数居第10名,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为第15位。近些年,不论是投资,还是年度工业产值,政府指令干预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在东北地区依然存在。加之这里国有资本比重接近70%,东北因此被称为“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形成。[2]而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以重工业为导向、以对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大规模低效利用的政策在这里仍根深蒂固,许多人已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认为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上大项目,搞大工程,偏重鼓励投资发展高能耗的重化工业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另外我国现行的许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缺陷,缺乏对节能改造的鼓励与支持。据报道,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曾希望对某市路灯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预计改造后可节省费用15%,即825万元,但这个项目最终流产了。主要原因是当地路灯管理部门的主要经费来源于财政预算,按照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一个单位每年的预算支出是按照上年实际支出情况来核定的,如果今年由于节能改造减少了825万元支出,明年财政拨给它的经费就会减少825万元。也就是说,路灯节能改造虽可造福整个城市,但对路灯管理部门本身却有损无益。[3]
(三)产业结构因素
一个地区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的高低。以目前产业结构计算,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4]辽宁的工业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跨越方式实现的,产业结构是以重化工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辽宁工业就呈现出“三老两差”(技术老化、设备老化、产品老化、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加之对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反应不灵敏,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两高一深”的发展方针,但对高新技术特别是对电子产业的发展投入少,扶植的政策力度也不够,对规模小、组织散的第三产业更是不屑一顾。从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率大于1的产业个数看,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都在20个以上,其中广东为30个,且这些产业主要是新兴电子、新兴机电。而东北整个地区高增长行业仅为5个,且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电力工业等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绩效低成为辽宁经济增长的最直接表现。[5]据有关部门统计,辽宁电力、冶金、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的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低下,这些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比国际水平高50%。[6]
(四)政府导向因素
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理性”约束及对权力的约束,一些地方政府仍热衷于追求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以GDP论英雄,围绕政绩追求、形象工程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相互攀比,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加剧了能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而且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2006年又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地方领导换届比较集中的一年,行政主导的投资骤然增多,“当南部产业结构正在变轻,大能耗项目开始受到限制,北部地区却迎来了重工业发展时机”[7],带来的结果是能耗指标仍然处在高位运行。
二是政府本身就是耗能大户,政府机关平均每人的能耗是居民能耗的4倍。[8]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而政府机构节能潜力为15%到20%。[9]“在家节能在办公室不节能”现象普遍存在。据报道披露,某政府部门在辽宁某市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炎热如夏;窗外明明艳阳高照,窗上却拉着厚厚窗帘,室内则灯火通明。[10]这既造成了大量能耗,也让百姓对于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大打折扣。
二、破解能源瓶颈对策
(一)强化节约用能,提高用能效率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积极配合全国能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以建立包含环境成本在内的各能源合理比价体系为重点,打破能源产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建立全新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限制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尽早使市场机制在辽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强化节能法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现行的节能法总体上属于一部倡导性、引导性法律,不仅不够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缺少配套的法规政策,要使其发挥作用,就必须完善相关条例和规章制度,明确执法和处罚主体,强化节能监察,并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节能鼓励政策。
3.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把过高的能耗降下来,最根本的着力点就是调整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装备、造船、钢铁、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地,通过产业群联动,整体振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
(二)革新节能技术,强化节能意识
1.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要推动科技体制创新,促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鼓励“产学研”联动,优势互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对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找寻后备能源,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发优势。
2.培育规范的能源管理、服务专业机构(公司),建立节能长效机制。要尽早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专业机构(公司),包括技术研究机构、评估检测机构、规范服务公司等,给节能降耗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
3.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上,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向环保、科技含量高的方向转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气物高效回收,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和谐局面。
4.政府先导、全民参与,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大张旗鼓地开展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氛围,树立节约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普及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一套倡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等等。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承载能力
1.实施多样化战略,大力开发优质能源和新能源,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步伐。以培育市场的发育和推动市场化进程为先导,培植一种强大的能源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给予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以培植多元主体参加的能源建设机制。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以股份制为纽带,引导各方面资金参与能源开发,为能源企业在国内外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能源瓶颈。充分利用辽宁沿海沿边和近俄蒙优势通过市场充分利用全球能源。通过技术设备引进,提高辽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把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建立一支适应辽宁能源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鼓励省内有实力的能源企业参与国外和省外能源开发,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开展跨国、跨省经营,开拓国内外优质能源供应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春红.辽宁能源战略规划出台大规模电源建设开始[N].辽宁日报,2004-12-15.
[2]王建华、王淮志、高广志.振兴东北中国着手攻破“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DB/OL].新华网,2003-10-11.
[3]李柯勇,刘铮,邹声文.能源浪费未有效遏制节能不过关应“一票否决”[DB/OL].新华网,2006-06-18.
[4]杨涛.中国破解能源危机:解铃还需系铃人[N].中华工商时报,2006-07-17.
[5]高慧斌.从全球视角看辽宁结构调整[N].辽宁日报,2005-11-21.
[6]吕政,张春红.打一场与粗放对垒的节能攻坚战[N].辽宁日报,2006-07-07.
[7]陈芳,郭奔胜,梁鹏.结构调整未“伤筋动骨”GDP能耗指标考验中国经济[N].市场报,2006-08-07.
[8]张显峰.我国GDP能耗是日本8倍能源过度消耗三大原因[N].科技日报,2006-03-13.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约型;园林绿化
近年来,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生态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一些地方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园林绿化方式,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些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很切合实际。
1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此背景下,“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生态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应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地环境防护体系。目标在于探索自然的合理利用方式,从而改善生态与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1.节约能源与资源
从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出发,“节约型园林”是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与能源的园林绿地建设和运营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及运营等环节中,按照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创造最佳的室外人居环境。
2.改善生态与环境效益
从改善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出发,“节约型园林”是指有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就是要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绿地在维持碳氧平衡、蓄水保水、调节温湿度、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园林绿化真正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出发,“节约型园林”是指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能力、展示自然魅力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以“阐释自然观”为文化主体,营造适宜的“自然”空间和场所,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人们对大自然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经济、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可持续性、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地、节水、节材、节力、节能,以最少的投入,展示出生态效益及园林绿化内涵的发展模式。
3 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措施
1.园林绿化的节地措施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建设节约型园林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在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此,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利用屋顶、桥体、坡坎,甚至墙体等种植攀援、垂吊的藤蔓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做到见缝插绿,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增加三维绿量,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滞尘、减噪、制氧等绿化综合效益,以及良好的遮荫效果。节约用地还表现在大型绿化工程中,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尽量做到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土方就地平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减少客土利用。因外来的回填土和种植土,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
2.园林绿化的节水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中水的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在新建小区及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雨水管道排放处修建蓄水池,把天然降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重视园林工程的节水设计,适当提高表层土壤的入渗率,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3.园林绿化的节材措施
“节材型园林”是指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并减少各类废弃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节材型园林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等等。此外,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与其将大量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环境的破坏,不如将其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地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4.园林绿化的节能措施
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节能型园林是指以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的园林建设和运营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水、电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5.园林绿化的节力措施
节力型园林建设应以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的标准,要求在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日常运营中,减少人力、物力、则力的投入。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的建设费用,园林的养护费用己经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尤其在中国,随着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现在若忽视养护管理问题,园林绿化有可能很快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日标也难以实现。因此,节约人力,便于养护,理应成为节约型园林的考核标准之一。
关键词:西宁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西宁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的原因与意义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和生态氛围越来越高标准的需求。而由于地处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带,因此西宁市在植被种类、水土资源等绿化条件上有着严重的不足与缺失。因此,“以最少的用水、最少的用地、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环境与生态最少干扰的”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就成为提升西宁市生态化城市绿化进程的最优选择。通过建设园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不仅改善了西宁市人民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更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
二.西宁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城市在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过程中很容易走入误区,如追求表面化样本与档次,盲目仿造,或者引进不适地不适宜的古木珍木植被等,这些做法都会使得节约型绿化的建设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干扰,由“节约”变为“浪费”。西宁市在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中,认真总结部分城市节约型绿化构建失败的教训,紧抓节约型园林绿化基本概念,时时刻刻围绕着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努力的节约自然资源和各种能源,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四最”原则,因地制宜,对本市资源、经济、财政、社会发展等条件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索,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管控措施
这是西宁市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过程中实施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管控措施。再大胆深入的对自身综合现状进行探究和考量之后,西宁市通过节地、节水、节能、节土、节材、节力、节财等技术管控手段积极寻求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途径,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1.节地型园林绿化管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面积在逐渐增加,这就加大了人口用地与环境用地的矛盾,因此,西宁市为了将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合理使用科学规划,积极发展攀爬墙体式绿化,建筑物立体绿化模式等,既节省了绿化占地面积,又使人均绿化面积得到显著提升,将绿化用地管理控制的恰到好处。
2.节水型园林绿化管控。西宁市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深处内陆,常年降水量不足加之阳光照射强度较大使其水资源较为匮乏,而经济的迅猛发展另城市用水量也在逐步增加,绿化园林建设的节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西宁市在种植植被方面根据自身现实状况多选择耐旱植物种植,或利用地膜覆盖植被尽可能的避免水分过多过早蒸发,或采用再生水灌溉及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做支持,一方面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一方面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
3.节能型园林绿化管控。西宁市在节能措施方面主要采取积极开发利用自然能源和采纳特殊节能材质。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西宁市日照强烈,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丰富,因此被广泛利用,这些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洁净安全,又最大限度的节省了其他有限能源的消耗。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等特殊材质构建绿化园林,也是西宁市节能型绿化园林的管控措施之一。通过对能源节制的控制,避免因绿化园林建设造成的过度能源浪费,从而达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目的。
4.节土型园林绿化管控。土壤资源是宝贵的,而城市绿化园林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壤作保障,西宁市一方面对园林绿化的掘土工程进行监控,避免因不合理掘土所造成的园林绿化与农业林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地处广阔的土地优势条件,开展以保持原有地貌特征为前提的小规模土地开采地形改造工程,充分利用表原土壤,使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在节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5.节材型园林绿化管控。节材,顾名思义就是节约材质。西宁市园林管理者通过对园林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出了一系列节约材质的可行性管控措施,如严格控制绿化材质的用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将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作为假山石的材质,将铺路剩余的废弃石子等作为园林铺地的用料,将干枯的树枝或落叶堆积成特殊的独特的景观或作为生物性肥料再利用,这些都是西宁市在管理如何建设节材型园林绿化的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可以说,对节材的管控措施,大力的推动了西宁市构筑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将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6.节力型园林绿化管控。西宁市在建设绿化园林的人力投资问题上注重量与质的结合,严格监督控制人力过量投入,按需分配,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推动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7.节财型园林绿化管控。从西宁市在园林绿化项目建设中的节地、节水、节土、节能、节材、节力各项管控措施中不难看出,西宁市一直遵循着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基本概念,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环境与生态效益,用地少了、用水少了、能源与材料的物力投入少了,总的说来就是政府资财负担的减少,既达到了绿化城市,建造生态化城市绿化的目的,又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投资,完全符合了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标准。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政策管控措施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是,技术的实施必须以政府政策管控作依托。西宁市在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之前,首先对城市园林管理机构、人员等进行编制及整顿,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园林绿化项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也不断改进变化着,保证建设顺利开展。其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监督条例,从制度上健全有关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对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取得的进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失败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为约束,从制度根本上杜绝铺张浪费式园林绿化。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管控措施
西宁市园林建设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的开展思想学习活动,各管理部门对节约型园林绿化思想的宣传逐渐加深,从思想观念入手,让管理决策者及相关建设人员首先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不仅如此,西宁市园林建设管理层还不断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对各地推广的优秀园林建设技术和新设备新材质等进行探索,结合本地特色,研究开发具有西宁特色的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西宁市园林管理者坚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推动节约型园林绿化项目进程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加大对园林建设相关技术的研究投入,不断的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相关知识素质修养,加强建设队伍的专业水平,才能从各个环节保证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将园林绿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友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J].民营科技.2011(04).
[2] 黄小飞,杨柳青.浅议节约型园林绿化及其主要类型[J].湖南林业科技.2010(01).
[3] 王春农.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应对策略[J].广东科技.2009(06).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一、与节约型园林相关的概念
1.1节约型园林涵义
我们会将节约型园林与节约型社会联系在一起。建设节约型园林不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使原材料、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极度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节约型园林要求
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环境问题的凸显,资源的紧缺,是园林绿化行业面临着的挑战。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综合效益,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3节约型园林目标
节约型园林要求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最小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结合当前的实际,在现行的园林绿地建设中,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环境的屏障,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中,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绿地蓄水保水、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园林绿化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展示自然魅力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城市发展与耕地紧张、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的生态起着关键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园林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技术进步、资源集约利用、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节约型绿化的发展。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措施
3.1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清晰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认真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将创建工作渗透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从实际出发,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注意投入产出的合理化;把握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节约保护,让市民感到舒适,让客人感到满意、感到亲切。在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理念上日渐科学。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享受城市园林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节约型社会概念来看,节约型园林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就是怎样在绿化中节约资源和能源问题。发挥改善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讲到园林问题的文化,从文化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把节约型园林,看作是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绿化的建设模式。
3.2走节约型绿化路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在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建设,造成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带来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口号,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坚持走节约型绿化路子,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建设资金,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环境提供高效能的生态保障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节约资金,坚持用最少的钱,建成又多又好的绿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重形象轻效益的现象。注重节约用水,注重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城市绿化涉及城市用地、资金投入、材料选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弹性投资项目,淮安着力挖掘潜力、强化节约,使有限的资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设园林设施,形成了植被丰富、景观优美的公园。坚持就地取材,拓展绿化空间,挖掘土地资源,探索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节水措施。
3.3确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环境问题,提升环保执政能力,成为我国环保部门走出困境的关键。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确定城市经济、生态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3.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绿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家政府发挥着统筹的功能,对保护环境的主体地区给予有力的支持,对这些地区作出的牺牲给予补偿,是国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兼顾公平”,让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环境实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人们缺乏持续发展意识,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潜伏着资源与环境的危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政府除了帮助和促进环境保护主体地区大力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甚至破坏的经济外,只要建立起长效的补偿机制,相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举,发挥绿地生态功能为主、景观为辅为城市绿地建设方针,以节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玲璋、陶康华、周国棋.城市绿化生态学问题的思考(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05)
2孙树旺.山东省加强城市绿化档案管理[J].城建档案,1996(03)
【关键词】 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战略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要素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与资源短缺并存的却是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焦点,也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来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西方国家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广,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不仅仅是当今的时尚,而且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且向国际拓展的有力措施和发展目标。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我国只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我国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在经济增长同时面临着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不断恶化,沙漠化和盐渍化日益严重的问题。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矛盾冲突加剧,能源原材料严重依靠进口(支持工业化建设必须的25种大宗矿产资源如石油、水资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较为缺乏)以及总需求依靠低档、低价产品出口、两极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加剧,这些矛盾将集中表现为经济、生态的不安全性。面对着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我国改变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成必然趋势。
(三)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随着地球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他们的做法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产生了显著效果。我国只有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可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共赢,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个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存在问题
(一)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我国广大农村,这种观念还相当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尚未制定出完备的涉及到循环利用资源的法律法规,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复杂、系统的工程,如果不加快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步伐,将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而我国循环经济才刚刚起步,存在政府职能部门与产生废弃物单位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及农村循环型企业与农民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制订,即使制订了,也不能保证其有效性与针对性。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策扶持力度不高,政策引导功能不强,政策鼓励对象有偏差以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
(四)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在工业结构中,仍然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现象,如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重。在农业结构中,滥用饲料添加剂导致畜产品中有害物质不断超标,无节制地焚烧秸秆造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大量的化肥、农药被雨水带入水体中形成农村雨源污染,未处理的畜禽养殖污水成为新的污染源等。
(五)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也不到位。总体来看,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实践中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即使想搞循环经济,也不知道怎样去搞。
三、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战略思考
(一)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环保意识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公众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置,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得污染物生产物量最小化、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社会环境的双赢、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战略的眼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完善环境、粮食、水以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等保护法;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的推进作用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建立信息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重大项目建设,以致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四、结语
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资源节约、环保意识,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的推进作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等措施,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使我国环境得以保护、资源得以节约,最终能够实现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铁宁.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潘福林.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3)
[3]邬红华.十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当代经济.2006(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增强公共机构干部职工节能意识,值此XX年6月15日至21日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我们特向全市公共机构各部门、各单位及全体人员发出如下倡议:
一、开展“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6月17日定为“绿色低碳出行日”和“能源紧缺体验日”。倡议各公共机构干部职工出行停开私家车,近途步行,中远途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6层以下办公楼停开电梯,切身体验能源紧缺。每位干部职工要树立科学节能意识,减少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用品能耗,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以绿色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和支持节能减排,为全社会节能工作做表率。
二、开展“节水护水”活动。
各公共机构干部职工要增强节水护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将每一滴水都用到实处,非饮用水倡导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各公共机构要加强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对办公区绿地和景观浇灌,严禁采用漫灌方式。加强节水宣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争创节水型公共机构。
三、开展“节粮爱粮”活动。
倡议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学习“节粮爱粮”知识,从一日三餐做起,以“光盘”为荣,争做节粮爱粮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四、争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各公共机构要健全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能耗定额管理。发展绿色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成熟的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降低公务车燃油消耗,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倡导绿色的消费模式,加强废旧物品回收。争创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崇尚勤俭节约、践行绿色低碳的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从实际出发,"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为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强势开局、跨越赶超"贡献力量!
衡水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
中国经济由过去单纯追求国内经济增长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追求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阶段转换,这一阶段转换使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逐步解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1当前经济发展状况
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涨,铁矿石一次涨价70%,石油已经突破70美元/桶的大关,虽有所回落,但幅度很小,而老百姓最为关心基本生活用品,除住房价格上涨外,像汽车、彩电、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商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石油涨价带来石化、民航全行业亏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有可能突破80美元/桶的关口,甚至100美元/桶,而石油五年内降价的可能性又不大。原材料涨价产品降价,造成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趋向于零,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转折期。
1.1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能源、原材料问题
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包括进口原油9112万吨,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消耗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达35%,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31%、30%、27%、25%、40%,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2004年,我国产煤19.6亿吨,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原油产量1.8亿吨,是世界第五产油国,而煤炭、石油增长潜力十分有限,中国煤炭消耗居世界第一,石油消耗居世界第二(包括进口原油1.44亿吨),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几年来出现的“煤荒、电荒、油荒”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国主要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铜矿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7.3%,2002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国内资源保障程度分别只有69%、57.6%、47.1%和56%,这三种矿产资源已严重依赖进口,而我国产业是以能源和矿产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对能源和矿产资源旺盛的需求成为导致世界能源和矿产品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土地资源、水资源问题
中国有13亿人口,而耕地只有18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人均耕地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张。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土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土地是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量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m3,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约60多亿m3。水资源也是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3)对外贸易问题
我国经济越来越多依赖进出口,依赖国外市场,对国外市场依在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有望接近15000亿美元。2003年,我国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铜矿石,34%的原油依赖进口。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总额占GDP比重)超过70%,而美国、日本这一比例都在20%左右,中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中国经济对外高依存度长期不会改变。
(4)国际收支问题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投资引进国,累积引进投资6000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年初已超过7500亿美元加上香港,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国家,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这等于输出了大量短期资本,双顺差说明中国资源配量极不合理,同时贬值的美元也会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缩水,这也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2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建立以节地、节水,综合治理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体系,增强农业生产能力,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主要是以保障粮食(农业)安全为主,并以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目标。补贴的力度只能是有重点的逐步增加补贴,即对重点品种(小麦、玉米、稻谷、大豆)、重点地区(粮食生产区)和重点人群(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积极发展小城镇,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为一元经济结构,积极疏导农民迁移城市,进城务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2)建立以节材、节能为中心内容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中,有更高技术含量、附加值更大、环境代价更小的产业发展起来,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和社会效益。发展高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社会化水平。“十一五”规划有“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按降低20%的规划,平均每年要降低4.4%,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是能够达到的。因为在1980年到2000年20年里,我国GDP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之比,平均为1:0.5左右,也就是用一番的能源消耗保证了两番的经济增长。“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多元化战略的主要内容。降低单位GDP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并实施多样化能源战略,既能降低经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3)建立以节约物流成本为中心内容的交通运输体系,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国平均物流成本则要高出一倍,达20%,中国企业要把20%的运营成本投入到和物流有关的事项中。沃顿商学院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推出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物流成本高的原因有二,一是物流企业过于分散,应用现代流通技术的企业少,二是中国的高速公路网欠发达,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不足,流通效率低。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适当限制汽车产业中的小轿车生产,尤其是大排量、高耗能的小轿车。
(4)建立以节约投资和节约能源为中心内容的科学技术体系,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彻底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主要取决于公民的整体素质(或人力资本水平)。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进步,技术的使用、创造和掌握都需要依靠人力资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人更能适应新的环境,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懂得如何针对新的环境对自己进行调整。把更多资源用于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5)建立以适度消费为中心内容的生活体系,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特点是资源消耗型,1953年至2000年,水资源占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能源矿产消费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金属矿产以每年8.2%的速度递增。而到了重化工业阶段后,经济增长更是迫切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速度大于储量增长速度,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让节约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推动全民节约运动,提倡健康节约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应该是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提出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基本行为准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时代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提高技术。其中,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新.中国能源战略选择[J].新华文摘,2005
(7)
2朱锦昌.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J].理论前沿,2005(6)
3吕铁.缓解资源约束,促进产业发展[J].中国
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8)
4金培.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5张岩贵.中国资源供给瓶颈与经济发展模式
的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6裴少铭.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拐点[J].环球,
2005(14)
7马晓河.我国离大规模反哺农业期还有差
距[J].瞭望,2005(35)
8王梦奎.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
目标的若干问题[J].管理世界,2005(2)
9黄蕙.中国能源战略四大全新命题[J].瞭望,
2005(45)
10黄庭满.中国发展进入高成本期[J].新华文
摘,2005(17)
11裴少铭.中国经济未来突破口在哪里[J].环
球,2005(20)
12苗俊杰.矿产资源缺口有多大[J].瞭望,
2005(28)
13孙勇.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对循环
经济理论假设的思考[J].新华文摘,2005(3)
14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J].新华文摘,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