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能源管控数字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控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管控数字化

第1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 inform ation 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信息化夯实核心竞争力

作为集团化运营的企业,中海油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依靠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集团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为集团下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内生动力。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凡说,2014年中海油净利润超过600亿元,其中投入了5亿多元深化信息化应用,特别是面向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进行了大量投入建设数据中心、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储油系统等。相比较而言,其下游产业链的化工企业、化学企业,信息化程度则要低一些。

周凡所指的信息化水平低一些是相对而言,作为中海油的全资子公司,中海化学的信息化应用一定程度上参照并继承了中海油的体系。过去几年间,中海油先后上线了SAP、海波龙预算、HR、安全管控系统等若干业务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均在中海化学进行了应用覆盖。中海化学从只有一套化肥生产装置的区域性公司发展成为具有资源依托,涉足氮、磷、钾多肥种及甲醇生产、贸易的集团化上市公司,这与中海化学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发展不无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海化学对外并购收购企业的增加,中海化学也在通过信息系统覆盖的方式实现新并购企业管理模式的快速复制,有效缩短了由于管理风格改变、企业文化磨合带来被收购企业的适应期,使被收购企业能够快速融入中海化学,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理念保持一致。

2014年底,中海化学成为第一批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企业,在周凡看来,中海化学之所以能入选首先是因为中海化学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另外,化肥行业关乎国计民生,通过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化肥,为新农业建设添砖加瓦。

周凡说,中海化学希望借助两化融合贯标活动,围绕公司总部管控体系的两化融合过程,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指导集团管控管理过程,形成创新引领、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责任到位、方案可靠、过程可控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使两化融合贯标成为催化剂,提升集团管控平台的两化融合水平,提升管理者和员工两化融合意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中海化学的信息化应用来看,其下属单位中海南富岛基地是两化融合应用比较好的企业,富岛基地不仅有ERP、采办、HR等管理信息系统,生产执行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紧密围绕生产的信息系统也已经覆盖,通过这几大信息系统的上线和运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了设备长周期不停车天数可达360天以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公司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两化融合贯标服务

为中海化学助力

在国家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中海化学提出了建成“数字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向“智慧集团”迈进的目标,期望借助信息技术探索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新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最大的化肥生产运营商和化工行业效益最优的资源转化型企业。

在这一进程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成为中海化学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剂。

2014年11月,作为全国首批推荐的两化融合贯标服务机构,金蝶央企事业部承接了中海化学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项目,在之后的5个月里,金蝶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实施团队,与中海化学公司一起开展了培训、调研诊断、体系分析与策划、体系实施、审核与评定的两化融合贯标全过程,最终顺利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评定通过。

据中海化学信息管理部岗位经理杨广柱介绍,通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后,中海化学在四个方面的管理得到了有效提升:中海化学新型能力打造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信息化的建设、优化要紧密围绕功能定位所需的新型能力上,不能盲目建设,盲目投资,两化融合着眼于新型能力,着眼于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着眼于企业战略实现;规范了两化融合项目的实施过程控制,从两化融合项目策划、组织与流程优化需求、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需求、运维等几个步骤保证了两化融合项目落地;提升了全员两化融合意识,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通过启动会、培训会、沟通会及宣贯等,提升了两化融合意识,为公司以后推行两化融合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使公司信息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使公司信息化建设及运维相关档案文件管理更加完善,增加了公司知识资产的积累。

目前,中海化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可,正式获得其签发的证书,这标志着中海化学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已经圆满完成。周凡说,金蝶实施团队帮助中海化学制定、梳理两化融合体系文件,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应对、解决,正是金蝶的认真负责和专业指导,才确保了中海化学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顺利通过贯标。

接下来,中海化学公司将以两化融合贯标为契机,紧紧围绕信息化环境下的“三项新型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战略管控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 ”,不断提升和改善两化融合管理模式,遵循“三统一、四融合、五智慧”的两化融合方针,打造“数字矿山”、“数字工厂”、“数字销售”,实现数字单元到数字产业链的融合式发展,建成“数字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向“智慧集团”迈进。

通过深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海化学还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技术、规模、管理、人才、品牌、资金优势,维系现有化肥化工产业,配合上游天然气开发,开发高附加值天然气化工产品;同时,贴近主业发展煤基清洁能源产业。

数字农化愿景

周凡介绍,目前我国的化肥产能其实是过剩的,作为央企而言,一定要通过数字化的分析模拟,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将成本降得更低,同时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化肥,响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号召。

在探索战略性新产业的进程中,中海化学制定了“数字农化”的愿景。中海化学的愿景中,未来每一块农田的肥料都是定制化的,根据土壤成份的不同、季节的不同、农作物所需元素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化肥。周凡说,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秦皇岛基地进行试点。

第3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1.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环保部,中国 北京 100033;2.神华国能宁夏煤电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409;

3.航天神洁〈宁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4.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048)

【摘 要】分析了数字化电厂的定义、特点和体系结构,明确了传统电厂向数字化电厂发展需建设的内容,阐述了传统电厂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设方法,其中建设方法包括生产运行数字化、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的数字化,提出传统电厂数字化建设需分阶段实现的设想,重点介绍了分散控制系统(DCS)一体化建设,并给出了两个电厂DCS改造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数字化电厂;DCS改造;厂级DCS

作者简介:韩平,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环保部,高级工程师,从事火力发电集团科技信息环保管理工作。

0 引言

对于已建成并运营了一定年限的火力发电厂(称为传统电厂),为了提高其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把电厂的数字化建设进行逐层剖析,从整体出发进行设计,使电厂数字化建设全面有序展开,提升整个电厂运营效率。

1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数字化电厂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浅层次的、初级的,即认为数字化电厂就是指电厂生产,乃至管理的数字化,只要电厂监控系统(包括现场仪表)和管理系统的各个层面都实现了数字化,就认为建成了数字化电厂;而另一类是广义的、深层次的、高级的,即认为数字化电厂包括电厂设计、建设、营运、管理等电厂全生存周期各个过程的数字化,重要的是应建立有电厂的数字模型,并充分利用系统集成、专家系统、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技术,实现电厂管控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智能化,最大限度地达到电厂安全、高效、环保的运行状态。实际上,后一种定义更为全面、系统,也与国际上主流的数字化工厂观点相吻合。[1]

从电厂生存周期全过程综合来看,电厂的数字化不仅体现在建立有相应的数字化电厂模型,而且也应包括在其各个生存过程的数字化,即电厂规划和设计的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数字化、电厂运行的数字化、电厂运营管理的数字化等各个层面,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全面的数字化电厂。

2 数字化电厂体系结构

通过对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模型的研究并结合火力发电厂的特征,将数字化电厂分为四个层次、四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层次结构模型。数字化电厂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2]

四个层次分别是:现场设备层、厂级监控层、生产管理层、经营决策层。

四个支持系统分别是:数据库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三维模型支持系统、电厂标识系统KKS。

3 传统电厂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传统的设计模式与数字化设计的要求相差很远

由于传统的设计机制没有针对数字化电厂的特点进行提升和变革,加之由于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局限于传统电厂的设计,没有深入理解数字化电厂的特点,造成数字化电厂设计的目的仅仅是数据共享和实时可查。由于采用的应用软件平台不同,缺乏规范统一性,使大量的有用信息无法真正共享,造成资源浪费。[5]

3.2 软件不能合理利用盲目引进造成浪费

近几年随着国外设备的引进,有些电厂就像引进设备那样来引进软件,没有对整个电厂的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使数据传递不畅,结果使引进的软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没有系统规划,还造成了许多软件功能的重复,引起数据冗余,造成浪费。

3.3 企业技术人员缺乏

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软件,但是技术人员缺乏,不能使软件功能最为有效的发挥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 其他问题

在现在的数字化电厂中,还普遍存在系统目标不明确,系统规划不合理,以及设计阶段缺少统一的编码等问题。

4 传统电厂数字化建设方法

全面实现电厂数字化工作,在国内外均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传统电厂的数字化建设,建议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现生产运行数字化,包括全厂DCS一体化、智能保护及智能安防、一键启停控制系统、无人值守、升压站监控系统、智能化调度,重点是对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全厂DCS一体化,也称为厂级DCS。第二阶段是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数字化。

4.1 生产运行数字化

4.1.1 厂级 DCS 的概念

厂级DCS是在各单元机组、公用、辅控系统网络基础上,设置一个整合统一的控制网络平台,它实现对厂内所有生产系统的监视和控制。在厂级DCS控制平台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故障诊断、智能设备状态管理、振动分析系统、煤质在线分析、锅炉寿命在线监测及管理等专家系统,实现高级智能监控、智能保护和智能管理任务。[3]

厂级DCS设置全功能操作员站,全能值班员可根据权限通过任一全功能操作员站实现对各机组及公用系统的监视和操作,使一人监控全厂,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单元机组及公用、辅助系统的各自正常监视和操作也不会受到影响。由于厂级DCS网的联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各单元及公用控制网络的操作员站还能实现交叉监视和操作,便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实现运行人员与人机接口设备的资源整合。

4.1.2 DCS改造案例

1)案例1

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厂3号机组为国产300MW发电机组,于1995年10月投产运行,热控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其中,主控系统为ABB公司的INFI-90控制系统;给水泵小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MEH)为西屋公司的WDPF-Ⅱ控制系统;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为日立公司的HITACHI-3000控制系统;旁路控制系统(BPC)为西门子公司的TELEPERM-ME控制系统,各系统之间采用硬接线进行数据交换。[4]

改造原因:这几个系统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DCS的设计思想,硬件庞大,功能虽然在当时比较先进,但现在已远远落后。四大子系统采用不同厂家的控制系统,相互独立,接口复杂,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采用硬接线方式,数据及记录不能自由共享,也没有能参考的统一时间标签,进行事故分析时极为不便。另外还有系统设备老化、硬件及软件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等原因,需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改造方案:取消原DEH、MEH、BPC三个子系统,整个DCS在原INFI-90系统基础上进行一体化升级改造,采用ABB公司最新推广的IndustrialIT Symphony系统替换原有系统,只更换非INFI-90 系统的控制电缆及原INFI-90 系统中极少数重要信号的电缆。

改造效果:经过改造实现了DCS、DEH、MEH、BPC、ETS、METS 一体化,消除了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时钟同步等问题。一体化后,原本需要分别进行管理的四大子系统可统一管理,极大减轻了热工人员的维护工作量。

2)案例2

浙江北仑发电厂的一期二台机组分别于1991年10月和1994年11月建成投产,其控制系统采用的是美国ABB公司1984年推出的MOD-300分散控制系统,是国内较早采用DCS控制的机组之一。#1机组MOD-300分散控制系统包含机组协调控制系统(CCS)、燃烧器控制系统(BCS)、数据采集系统(DAS)、人机接口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存储、打印功能)、事故追忆(SOE)、SCS网关接口等子系统。

改造原因:一是系统设备明显老化,可靠性大为降低,故障发生的频度增大;二是备品备件购买困难,由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国外的控制系统不断进行升级换代,老的控制系统备品备件不再生产,现在MOD-300控制系统的显示器、网关处理器、M/A站、I/O卡件等一些备品已无处购买。

改造方案:对DCS进行彻底改造,采用上海西屋公司的OVATION系统。

改造效果:原来吹灰系统的控制由ABB公司的PLC实现,本次改造设计了DCS与吹灰PLC之间的通讯接口,通过DCS操作员站对吹灰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OVATION系统提供了一个与MIS系统的接口,为了保证DCS的安全性,在MIS系统一侧专门配备了物理隔离设备和防火墙。对集控室布局进行改造,将原来#1、#2机组独立的集控室合二为一,即把#2机组的集控室并到#1机组来,以便于管理。

4.1.3 智能保护及智能安防

智能保护系统实现保护逻辑的智能化,提高保护信号的可靠性,增强保护系统对不同工况适应性。同时在现场设备数字化基础上完善了设备状态管理功能后可引入相应的专家系统实现智能事故预测预控,切实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安全运行。

安防系统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前端监控检测设备,通过网络传输图像和数据,保证了监控画面的品质,提高了信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网络互联,实现各子系统联动,为运行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电厂的安全保卫提供保障。

4.1.4 一键启停技术与应用

一键启停控制系统(即: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简称APS系统)可以使机组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设备的启停操作,不仅大大简化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减少了出现误操作的可能,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缩短了机组启动时间,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效益。

快速准确的机组启动缩短了机组启、停设备时间,优化的控制策略降低了启停过程中的煤耗和油耗,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效益。

4.1.5 无人值守及运行优化

通过光纤通讯、无线通讯等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全厂一点监控,取消了输煤、除灰、水务、脱硫、电除尘等监控点,生产现场无人值守,大量减少了运行值班人员。

通过实施低负荷下机组运行优化措施(包括机组滑压参数优化、机组冷端运行优化、辅机运行方式优化等),提高机组的整体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对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4.1.6 数字化的升压站监控系统

数字化升压站控制系统以一次设备信息数字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和统一的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电子、信息、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升压站设备的远程监控、程序化自动运行控制、设备状态检修、运行状态自适应、智能分析决策、网络故障后的自动重构以及与调度中心信息的灵活交互等功能,实现一、二次设备监控的数字化、运行管理的数字化。

4.1.7 智能化调度

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在节能减排、适应新能源接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通过对电网运行数据的监视、分析与仿真,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自动跟踪电网及电厂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准确、快速地解决电网及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电厂作为电网智能调度的对象之一,应满足电网调度的要求,适应电网智能化调度运行的需要。

4.2 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的数字化

图2是某一火力发电厂电厂信息系统大的框架,每个功能模块下有大量子模块。

(1)通过生产和设备管理系统,加强对全厂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加强设备的缺陷管理,提高设备维修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可利用率,缩短检修工期和降低检修成本;

(2)通过经营管理系统,对全厂运行和管理的成本实行动态的跟踪分析以达到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运行维护费用,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并及时向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帮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对领导的快速决策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竞价上网和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条件;

(3)通过办公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功能完善、使用便利和高度共享的管理系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人员,促进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4)通过电厂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向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帮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以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对领导的快速决策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5)建立一个基于企业级网络和大型数据库系统、能充分支持电厂各种应用的先进、稳定和安全的计算机运行平台;

(6)在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构建面向数据主题的电厂数据仓库,为电厂决策支持系统和高级应用的专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5 结束语

对传统电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工程技术进行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数字化电厂的三维设计技术、现场设备智能化技术,才能把传统电厂建成技术先进的数字化电站。

参考文献

[1]周四维,李忠炳,张晋宾.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实施[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30(3):208-212.

[2]曾华林.论数字化电厂的技术发展[J].电力技术资讯,2013:107-109.

[3]周森.1000MW 超(超)临界机组厂级 DCS 设计浅析[J].神华科技,2013,11(6):45-53.

[4]李珊珊,朱峰.300MW机组DCS改造典型问题分析[J].河南电力,2009,4:11-15.

第4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早餐后,当你走进中心控制室,与全厂10个车间的控制师们在明亮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每个人面前的设备屏幕上,全厂的设备运行状况配以数据,以可视化模型的方式一览无余。

你心情愉快地扫视自己监控设备的数值波动,DCS(分散控制系统)会自动提示出现异常数值波动的环节,并通知车间巡检班长到设备区进行仔细巡检。一会儿,巡检工人的坐标出现在电子视图上,对方发现的问题和记录的数据也一并通过电子巡检设备传回控制室。

判断问题后,系统自动给出处理方案,并指导技术工人轻松的处理了设备问题……这并不是虚幻的电影场景,而是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呈现的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画面。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起始于2012年的智能工厂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从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企业转型,初步形成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实现敏捷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了装置数字化、网络高速化、数据标准化、应用集成化、感知实时化。正是凭借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卓越成绩,九江石化才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首批试点示范企业之一,以及石化领域第一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

作为长江沿线的中等规模炼化企业,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基础到顶端的过程。就如九江石化信息中心主任罗敏明所说,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05年之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无到有、从单机版应用到网络应用,从单个功能到单项业务应用,各部门信息化应用如散兵游勇,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处于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初级阶段,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第二,2005-2011年阶段。公司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了发展步伐,三个层面信息化建设、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营管理层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覆盖了财务、计划、销售、采购、设备、项目、资金管理和人事、薪酬等核心业务,通过业务重组、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传统购销模式,堵塞了管理漏洞;OA办公、信息门户、工资奖金考勤等系统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生产管理层面,先后实施了SMES、LIMS、ORION、PIMS、流程模拟等应用系统。在过程控制层面,主要装置都开始应用DCS系统,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等进一步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和管理水平。

第三,2011年至今阶段。公司规划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以打造一流的信息化能力为目标,为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做出贡献。这一时期,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厂建设拉开了序幕。

智能化促效率、效益双提升

在罗敏明看来,智能工厂就是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面向产品全产业链环节,综合应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与现有生产过程的工艺和设备运行技术高度集成的新型工厂,以实现复杂环境下生产运营的高效、节能和可持续为目标。

九江石化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支撑安全环保、固化卓越基因”,在“计划调度、安全环保、能源管理、装置操作、IT管控”等五个领域,实现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等“五化”特征的智能化应用。

智能工厂神经中枢――生产管控中心于2014年7月建成投用。生产管控中心集经营优化、生产指挥、工艺操作、运行管理、专业支持、应急保障“六位一体”功能,生产运行实现由单装置操作向系统化操作、管控分离向管控一体的转变。

另外,“十二五”以来,九江石化完成了一系列组织机构的重组与职能调整。构建了矩阵式集中管控新模式;建立了生产经营优化、三维建模等一系列专业团队;充实信息化管理、开发及运维力量,建立关键用户激励机制。

同时,在建设企业级中央数据库时,突破了此前业内普遍采用的“插管式”集成方式的限制。中央数据库集成了13个业务系统的标准数据,为9个业务系统提供有效数据。通过“采标、扩标、建标”方式,完成了与中国石化标准化平台的对接。

基于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应用取得突破。基于工程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平台现已集成12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15套生产装置,以企业级中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HSE管理、操作培训、三维漫游、视频监控等六大类深化应用。

全流程优化平台应用取得实效。自主开发的全流程优化平台提升了PIMS、RSIM、ORION、SMES一体化联动优化功效,实现了炼油全流程优化的闭环管理。全流程优化平台与原油评价、LIMS、SMES、ERP等系统共享数据,提升了生产经营优化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HSE管理及应急指挥实现实时化、可视化。HSE管理系统实现全员全过程HSE管理;施工备案系统对当天每项作业实行“五位一体”有效监管;各类报警仪、视频监控实现集中管理、实时联动。环保地图系统实时在线监测各类环境信息,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闭环管理。

实现安全和环保双保障

“石化行业是高危行业,高温采样,易烫伤;低温采样,易冻伤;明火、热、静电和火星,会导致爆炸;生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害人生安全,也会污染环境。”九江石化质量管理中心工程师边洪胜说。正在建设的环境在线监测和已经投入使用的DCS自动控制系统的配合,能够有效地提前设计化学品投入和排放量,监控实时环保数据。

在智能工厂建设实践中,九江石化将“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理念置于优先位置。施工作业备案及监管体系,850台可燃气报警、1000余处火灾报警、585套视频监控等实现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联动,支撑HSE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转变。公司连续5年获评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外排达标污水COD、氨氮等指标处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第5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新技术、数字化趋势催生管理变革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技术井喷的时代,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变革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没有任何时候比当前更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诸多新兴技术中,智能化无疑代表了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集大成者。

智能化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能源、交通、医疗、公共安全、建筑、基础设施等行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应用,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企业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进入现代管理时代,历经诸多演化和变革。企业形态从独立的个体组织,到上下游价值链整合,到平台化演进和生态关系的构筑,其组织形态和内部管理架构一直在演变。任何管理思想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社会分工益发精细,企业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益发紧密的今天,要求企业管理者深刻认识价值创造的本质,以及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管理系统和工具方法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工业时代以生产线、价值链为代表的线性思维在推动企业规模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大量内外部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企业管理问题。近年来,平台化、生态化等新型社会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观念,企业管理者必须运用复杂系统管理思维应对快速变化、多维交织的时代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为企业铺就了数字化的康庄大道。在互联网上,阿尔法狗已经证明了人工智能在某些专业领域能够超越人类最优秀的选手,这昭示着在企业领域,智能化亦将创新变革传统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管理变革。

IT/OT/MT技术融合推动智慧企业诞生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代表了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我们看到在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已经从单点应用向多技术集成和跨领域融合迈进,信息处理大步向知识挖掘和创造演进。

在两化融合应用方面,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了各类工业系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工厂、智能电网、智能电站等新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已经预示了大的方向和前景,其意义在于实现工业系统层级的智能化。

现代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工业系统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管理技术的发展。而现代管理技术也越来越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IT)、工业技术(OT)、管理技术(MT)三者融合,使企业在社会组织系统层面,通过将工业系统、企业组织、流程体系、人等要素的有机组合而发生深刻变革,流程体系、制度建设、集团管控等管理概念在新技术、数字化的趋势面前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层级制、管控型的组织范式将让位于扁平化、自主决策的的新型组织范式,超大规模的企业组织管理挑战将因内部生态化、动态组织而大大简化流程,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将大大提升自主决策的效率,从而实现一种更高效、智慧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智慧企业。

在日趋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冲击,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数据价值的发掘能力之上,企业必须突变求生,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沉淀“知识资本”,打造“智慧企业”。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引自《新华字典》)。此处所指的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信息化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含义是通过传感、网络、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使社会生产、生活以更便捷、更高效、更健康、更环保、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式向前发展。

我们通过业界同仁的若干描述可以一窥智慧企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企业,是指以企业内外部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ERP、CRM、BI等信息化系统建立集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能将海量的云数据变为信息,将信息加工成知识,再从知识中提炼出智慧,最终转化为“道”的企业。(清华大学博士:吴镝)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信息、通信及自动化技术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实现企业核心I务智能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机械装备智能控制)、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智能化、企业各种资源获得智能调配和优化利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高度集成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企业。智慧企业是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结果,是高度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是具有创新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有智慧的领导和职工可持续发展和基业常青的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研究员:龚炳铮)

智慧企业体系框架设计的核心和建设目标是打造智慧的企业管理能力,根据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智慧企业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

特点: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

适应对象: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

特点: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科技研发、服务保障、战略规划等作用。

适应对象: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企业的高级阶段等。

关键路径

在企业从当前企业向智慧企业转型过程中,重点是要建立基于数字化的采集能力和构筑分层的以智慧为导向的业务能力。

在转型过程中其核心关键路径是建立数字化模型和支撑数字化模型的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和服务的智慧技术架构。其关键路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业务量化

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

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

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慧协同

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关键技术

“云大物移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构建企业神经系统和大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概念,既代表了计算机科学层面对计算资源进行虚拟化和自动化资源调度的专业技术,同时又代表了以云计算技术构建的各类云服务平台,包括公有云、私有云等,本文特别强调,云计算在企业层面表征了企业在未来数字世界里的数字化服务的抽象,是企业在数字世界的数字实体。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是数据科学的前沿技术,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反映了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忠实地反映了世界中各类对象的状态、行为记录,故也承载了这些状态和行为后面的各种相关性和规律,通过合适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可以获得极大的现实价值。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某种智慧的能力,借助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企业实现快速的业务决策、持续的业务优化和良好的风险应对。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具有丰富的应用,是企业对象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在智慧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将极大丰富数字化信息采集能力。

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在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无线通讯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实现更广泛范围内的信息沟通、工作协同和业务应用的一系列技术。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爆发式增长后,大量的移动应用被开发出来,极大延伸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移动终端,原本必须在PC端处理的各种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信息计算,进一步加大了人们沟通、协作的效率。同样也为企业在业务运转,员工沟通和协作,外部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系统如何能够履行那些只有依靠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理论研究,例如,视觉感知、语音识别、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学习、还有语言翻译等。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就如机器人和汽车解放了人类的四肢一样,人工智能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的大脑。

在企业的各类涉及人的规划、决策、预测、评估等业务过程中,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快捷、高效和准确的业务逻辑。

智慧企业实践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

智慧企业不是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实践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智慧管理能力,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在企业数字化基础上,基于扁平化、平台化组织架构,在自动化流程机制下,重点解决企业在规划、预测、评估、决策等环节的管理自动化问题,通过打造分层级的“单元脑”、“专业脑”和“决策脑”实现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针对自动预判的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结语

第6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医院 后勤成本 管理 策略

目前,“优质、高效、低耗”的运作模式已被公认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如何增强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成为医院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医院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医院后勤管理,直接影响着临床一线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不仅要投入大量物资、人力,而且部门多,岗位多,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浪费。近几年来,我院对医院后勤改革与管理、重点围绕后勤物资采购、日常维护管理、节能降耗、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此,本文着重论述了医院后勤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特点以及一些可行性强的策略建议。

一、医院后勤成本的特性

医院后勤部门是以医院职工和医疗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保障医院各部门能够协调运行为目的的部门结构组织,它为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服务,尤其是为临床一线服务。而医院后勤成本是指医院后勤部门为保障医院日常医疗业务的运营而付出的所有费用,这包括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消耗费、燃料和电力费用、折旧费用、管理费用等。

医院后勤成本具有从属性、复杂性、特殊性三个特性。第一,从属性。医院后勤从属于医疗服务这个主体职能,其部门管理成本是围绕医疗服务发生,所以是医疗服务成本的一部分;第二,复杂性。该部门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复杂,其成本所包含的项目也较为复杂。第三,特殊性。医院是一个特殊性的服务行业,担负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医院的后勤部门与其他许多企业相比,其差别也表现在后勤成本的独特性上。

二、医院后勤成本管控的重要意义

医院后勤部门是医院系统对内能正常运行的基础部门,是这个系统之所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对外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在优质高效的现代医院建设中,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后勤成本高效管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原因在于,在医院整体工作中,后勤部门成本在医院管理成本中占很大比重,医院办公、医疗物资采购都集中在这个直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部门,水电、燃料费用、物资消耗、人工费等都受这个部门管控,医院运营成本的变化大都与这一部门的支出水平有关。因此,医院在有效控制医疗技术成本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医院管理成本和后勤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医院增收节支的另一个重点,是真正实现医院高效化管理和发展的关键。

三、对后勤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全方位降低成本

医院的后勤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一项较为繁琐、复杂的工作,其服务涉及临床一线和行政后勤两大类各部门各科室,其管控对象多、名目多,是兼具协调性和整合力的一个系统工程。而医院后勤成本管理的后勤成本管理的重心在于提高医院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曾经,我们看到过企业在经济寒冬期因为不注重培养员工的节约和成本控制意识,致使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财务亏损的案例。控制成本,同样也对医院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全方位降低成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医院每个员工自觉形成成本控制意识。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全院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从个人行为方面推进工作成效,形成节约资源、降低医院整体运营成本的总体目标。如在全院开展类似“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的活动,把节约观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上,调动全员节能的积极性,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跑(气)、冒(水)、滴(水)、漏(水)浪费,将节约意识贯穿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另一方面,可建立节约奖励、超支惩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可控制的费用,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医院整体利益相结合,才能持久、有效地做到开源节流、节能降耗。

(二)规范日常后勤工作维护,节约运行成本

医院后勤的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为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提供后勤保障,还对医疗服务有直接影响。后勤保障工作事务繁杂,物资流转多,费用支出大,因此对之实施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势在必行。加之目前医院参与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也有对医院成本控制这一项。后勤成本,只有“轻装上阵”,才能为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表现。

医院后勤成本管理,重在两头,一头是物资采购管理,一头是设备、能源和资产的日常维护。在物资采购管理方面应着重抓:第一,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我院分别设立总务科和设备科,医疗器械设备归口设备科管理,其他后勤物资管理归口总务科管理。我院将后勤物资和医疗设备统一纳入招标采购和询价管理,并建议了一套物资采办管理制度,从物资的申请购买、审批权限、招标采办、验货入库、领用审批、消耗核定、成本计算等物资的管理流程及环节都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制约措施,明确责任人和管理人,并定期和不定期对后勤物资招标采购情况进行张榜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第二,对物资进行量化管理,严格库房管理。对后勤物资的各领用部门实行量化管理,通过调研测算,核定各科室物资消耗的比例或限定的消耗量,按计划发放。定期对物资消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统计分析,加强控制,提高物资利用率。结余提奖,透支则从该部门奖金中扣除。对库房进行科学化管理,定时盘存,及时严格控制库房库存物资,提高物资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在设备、能源和资产的日常维护方面,首先应做好传统的“一‘勤’二‘精’三‘查’”。一勤,是对水电等责任到人,做到勤巡查,勤检修,勤维护。以此降低维修费用,缩短维修时间,免除“大修”隐患。二精,是重点加强对后勤核心部位的三房一室(配电房、锅炉房、空调机房、地下室)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严密观察,精心维护。三查,是对各种后期设备做到开机前认真检查,运行中严密观察,停机后全面维护,坚决杜绝机器设备带病运行。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节能管理优化,开展科学节能降耗。一方面修旧利废,减少维修材料支出。我院后勤工作人员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在进货时尽量购同一型号同一规格的物资,便于维修时只更换其部件,而有的报损部件还可经维修后再利用。另一方面,对医院用能系统进行能耗现状梳理,挖掘节能潜力,更新老旧及耗能较多的用能设备,逐步实施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比如,在水、电、煤、气的节能措施上,我院的做法是,将北院耗电量较大的老式中央空调,进行设施节能改造;采用热水回灌装置将平时中央空调主机房排掉的热水回灌到锅炉房,既节约用水又节省能源,将原来老式的大水箱冲水一条渠道式的厕所改造成分隔式的独立厕所,水箱可自主控制冲水量以及冲水时间,这样大大减少了水浪费。

(三)加强后勤岗位培训,降低人力成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新器械、新设备、新知识的不断更新,拥有一支与时俱进的精、专、勤的后勤技工团队显得更加重要。我院在这方面的突出做法是,一方面抓后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求每一个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都必须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倡导一岗多能;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标,招揽社会专业人才充实后勤技术岗位,加强后勤技术力量,同时调动后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自去年我院新院开业以来,我院一院两址的总体业务量不断上升,后勤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不断加重,我们在后勤力量的不断加强和改进之外,还采用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手段,将部分后勤服务工作进行外包,如保安,物业,绿化工程。这样既减少了内部工作人员,降低人力成本,还改变了过去后勤服务水平低,效率低,成本高的现象。

(四)完善医院信息体系建设,实现后勤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发展成熟,逐步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高效整合和聚集医院内部系统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是该模式最为突出的优势。

作为医院信息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后勤部门的资源信息管理影响着医院的总体财务预算和重大经济决策。高度重视医院后勤工作,充分利用信息通道和反馈渠道,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医院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以医院数字化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依托电子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信息体系,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院后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市已有很多医院在大力建设和完善这套科学化信息体系。

第7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作为煤炭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承载着整个集团安全生产运营决策,以追求总体战略控制和多元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实现对涵盖生产、安全、非煤、经营等业务内容,起到“日常调度、应急救援、协同办公、分析决策”的目标。平台通过规范企业基础信息编码体系,集成各单位自动化、地理地测、调度管理及集团经营管理类数据,构建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实现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监测监管、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分级报警、远程故障自诊断、信息动态关联与决策分析等功能,在满足日常安全生产调度业务基础之上,实现运营决策分析,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基于集团层面的辅助协同应急救援,满足日常调度、定期运营会议、应急救援与外来参观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弥补了数字化矿山经营决策信息集成的不足,促使数字化矿山的常态化应用,实现对基层单位各自动化、信息化子系统建设作出规范与技术指引。

2分层设计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主要由感知层、执行层、运营层、集中管控层、表现层5部分组成。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1)感知层:主要由现场大量传感器、工业视频前端摄像机、手持终端设备、RFID、执行器、电源以及相关的无线传输网络设备构成,实现感知环境安全、生产工况信息。2)执行层:指数字化矿山及所集成的各子系统,完成矿井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承载了矿井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系统平台提供安全生产过程监测监控类、矿井固有空间基础等数据。3)运营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由平台主数据、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数据中心、空间数据中心组成,对执行层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支撑下,进行了数据质量标准化治理,为管控层数据的利用奠定基础。平台主数据依托物联网编码体系,实现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包含基层单位、部门、职务、人员、工作地点、子系统编码、传感器分类等,为业务应用提供共享共有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中心实现对地理地测类空间数据的存储,包括地面地形、井下地质、井巷工程、机组等信息;监测监控数据中心,实现对安全监测类、移动目标类、生产过程类的数据管理与存储;运营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日常调度管理类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通过ETL抽取,实现经营类数据的集成,包括成本、人力资源、EAM、财务、运销、物资及行业信息等,。运营层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地理空间、经营决策等数据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更好支撑安全生产调度运营业务。4)集中管控层:利用编码体系与可视化引擎构建安全生产中心、应急救援中心与运营决策中心。安全生产中心,实现对矿井安全生产各子系统数据的总体集成与日常安全生产调度,实现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的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应急救援中心,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流程化管理,构建“第一现场矿厂救援、集团公司资源调配与决策监管”的应急救援救灾体系;决策支持中心,将安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总体集成与综合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5)表现层:面向各级管理及业务处室人员,利用统一门户技术实现一站式登陆、应用集成及个性化工作台等功能,实现对基层单位重要作业环境、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真实在线,满足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显示系统、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

3实现目标和功能

1)建立开放性平台框架与集团级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平台以企业服务总线作为SOA双总线(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和企业数据总线双线软件架构)的信息传输枢纽,负责各系统的服务和数据集成,采用TCP/IP分布部署方式,提升了系统负载均衡的能力,满足多业务、多数据的集成、处理、展示、挖掘等需求。按照主数据、监测监控、地理空间、管理业务等数据进行分类存取,满足基于OPC、WEBSERVICE、数据库、文本等多种数据接入方式,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引擎及接口。2)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编码规范与数据集成规范研究。建立公司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编码规范,实现基于物联网规则的信息编码字典,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与复用,便于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制订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提供多种交换方式,满足不同技术层次和途径的系统之间可靠的数据交换。3)构建集团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平台。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业务应用需求,构建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等状况的图形化实时监视平台,对异常情况实时跟踪与分级预警,实现对调度指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运营指标的统计分析,根据既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趋势分析,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提供决策依据。4)建立集团级风险预控监管体系。实现从人员组织、政策法规、人机环管的实时监管、失控应急等方面实现对集团风险预控体系的标准化管理,包括风险基元库、质量标准化检查、隐患闭环处理、A级隐患挂牌跟踪、人员违章监察、在岗培训、领导带班等业务功能。5)建立作业环境参数异动报警和专家智能诊断模块。实现基于作业环境参数趋势分析和异动报警模型,以概率统计学理论结合矿井实际通风状况、近期历史数据,采用固定门限、均方差和分时均方差等三种预警模型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的异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提前预警,使管理人员尽早掌握作业环境异动情况。建立专家智能会诊平台,将隐患分析模型与日常专家经验结合,实现对各超限数据进行自动诊断,提供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避免报警误判断。6)在线标校、计划性维检的管理。利用实时数据结合日常标校流程,正确的区分矿井传感器标校与超限报警,如周期性的一氧化碳、瓦斯传感器标校,实现日常标校精细化管理;实现日常系统维护记录的在线登记与管理,如工作面沿线、掐线、计划性升井更换维检、计划性停电等。7)建立可视化综合调度系统。将调度通信、工业视频、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联动,实现与基层调度中心的一键通可视化综合调度。8)建立高效可视化的应急救援辅助系统。当发生事故时,矿井调度指挥中心作为应急救援第一现场,而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实时的掌握整个救援过程和救援进度,查阅包括该单位与就近单位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区域人员分布、现场视频图像、图文图纸等信息,配合矿井进行协同救援,包括联系就近的医院、血库和救援专家、救援物资等,在救援结束时,进行本次救援的点评与事故通报。系统支持根据时间轴对救援的过程回放[5-7]。

4结语

第8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ERP系统;数据采集;网络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36

[中图分类号]TP315;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1

0 引 言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以下简称“河钢承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设了热轧卷板生产线,工艺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紧凑化、自动化,主流工艺与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品种有耐候钢、管线钢、冷轧基料等,产品大批量出口韩国及欧美国家,但产品质量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客户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愈加强烈。

基于这些原因,河钢承钢实施了以财务为核心的ERP系统,以生产管理为主的产销系统,建成了卷板数字化车间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1 河钢承钢卷板车间工艺布置

炼钢生产分为倒罐接铁、脱硫、提钒、炼钢、LF精炼、RH精炼和连铸等7个工序,1780热轧卷板生产线包括加热、粗轧、精轧、热卷箱、卷曲以及平整等6个工序。工序流程如图1所示。

2 河钢承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2.1 数据采集系统

河钢承钢采用网关技术,物理隔离生产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采用高速实时数据库,满足毫秒级数据的要求;编写数据匹配、清洗软件,清除异常和无用数据,建立涵盖热卷产线所有工艺参数及设备运行参数的数据库。

2.2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ERP系统以财务为核心,实现了财务、业务物资管理两账合一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业务管理的精细化有了重大进步,物资管理、采购管理、客户供应商管理等都比ERP系统投运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实物管理更加细化、规范;信息平台对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强有力支撑,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高效的、覆盖全面的信息平台;系统间紧密集成,信息化水平已达到综合集成应用阶段,有效支撑了公司的业务运作。

2.3 卷板产销系统(MES)

产销系统强调钢轧一体化计划的执行,它在计划管理层和生产控制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客户订单制订生产计划,经过成品替代、坯料设计后,生成更为详细的工序级作业计划,然后下发给过程控制系统(L2)。同时采集底层生产控制系统的实时信息,进行生产监控和调度,对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钢水、钢坯、钢卷)和工艺过程进行在线控制和优化。

2.4 质量过程自动监控

卷板生产线实现全流程、全工序、全产品的自动管控。系统包括:设备监控、工艺预警、在线判定、工艺追溯、工序评价、过程绩效管理等功能。质量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率先在行业中实现了铸坯和卷板在线分级的判定,彻底改变了以成分、性能、表面为主的判定产品质量的现状,使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参与产品质量判定,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使用提供了重要帮助。

2.5 工厂内部网络架构的建设情况

为实现信息系统按功能分区域管理,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缩小影响范围,河钢承钢按照网络区域和用户角色的定位,将整个网络系统划分为外部接入区、管理网、生产主干网、生产服务器区、L2/L3互联专用网5个安全层次。

2.6 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河钢承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制定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办法》《信息安全与设备设施风险管理办法》,并贯彻落实。部署网络嗜胂低常对强制入网计算机进行安全检查,符合安全要求才可以入网,提升整个网络的安全性,避免非法计算机接入公司网络。规范计算机使用和网络风险管理,制定客户端管理策略,限制非法接入和自动补丁升级,通过审计考核,规范用户计算机使用行为。

2.7 效益分析

河钢承钢现有效益:钢的熔炼费,钢材的加工费逐步降低;产品研制周期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3周;连铸作业率提高9.112%;产品不良率降低优化2.6%。吨钢能耗节约10.156 5 kgce,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第9篇:能源管控数字化范文

一、智能制造是江苏制造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通常认为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的总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兴起,智能制造的内涵有了新的完善和丰富。我国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方式,将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二是系统性。智能制造贯穿于研发、生产及管理服务等产品生产全过程,不仅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还包括软件及系统集成,以及智能管理和服务平台。三是可扩展性。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及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的范围将不断扩展。

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要求。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支柱。实现江苏经济强,制造业必须首先要强。制造业要强,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看,智能制造既能为传统产业提供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技术和先进装备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也能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绿色运载工具、生态环保、海洋空天、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因此,发展智能制造,必将推动江苏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必将带动江苏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江苏制造业整体素质,为实现江苏经济强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智能制造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十二五”以来,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容忽视。一是产业结构偏重。江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传统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70%左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左右,高于创新型国家30个百分点。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全国领先,但成果转化率还不高。三是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较低,从事加工组装的较多,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高附加值环节较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不多。发展智能制造,为攻克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首先,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促进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和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和智能化,改变制造业的设计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其次,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优化生产过程,将人的生产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形成精益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出效率。最后,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消费者定制生产,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捷回应,进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发展智能制造,必将促进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江苏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发展智能制造是缓解环境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江苏人均环境容量小,能源资源紧缺,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环境等巨大压力。智能制造在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广泛运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为实现制造业低能耗、低污染排放提供了现实可能。尤其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对回收再生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有效减少生产制造过程、报废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智能制造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部分高端制造业出现了向欧美等回流的趋势。同时,东南亚、南美等一些新兴经济体正利用劳动力、土地、融资、原材料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加速在中低端制造环节的竞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其他新兴经济体分流的迹象。发展智能制造是江苏应对日趋加剧的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智能制造网络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将有力地提高制造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作为物化了的最新科技成果,既能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产业的发展,又有助于推动在线监控诊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产出效率的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断形成,必将有力地促进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江苏智能制造喜中有忧

近年来,江苏智能制造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良好。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十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在若干细分行业中已有一批企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方抽样调查表明,江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69%,75%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81%的企业编制了信息化规划,超过85%的企业对编码进行企业级统一管理。目前,全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500家,试点企业3000家。软件产业10年上了7个台阶,年均增速40%。2014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软件企业数超过5000家,均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下一代互联网、未来网络、北斗导航核心芯片和设备的研发取得明显进展。组建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在装备、汽车、电力、能源等行业逐步得到应用。2014年,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2.17,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江苏大力实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等技术质量攻关,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购首用,组织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产品380多个,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激光打印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重点产品产销都保持较高增幅,全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装备自动化率达85%以上。2014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74万亿元,数控成形机床占全国市场份额41%,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占全国份额12%。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大力实施“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推进计划,引导企业围绕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014年,安排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作用的智能车间。全省重点技改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占43.7%。

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脱颖而出。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建立了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聚集了通用、博世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徐工集团4个大型智能化制造基地,机器人、数控中心等智能制造装备占比达70%以上,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具有长达7公里的全自动装备流水线、AGV运输机器人等自动化物流系统,工程机械领域智能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江苏先后出台了《江苏省信息化条例》、《“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扩大信息消费、建设“宽带江苏”等政策文件。2014年10月出台的《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及《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以信息化升级版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与工信部签署了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财政厅、经信委和科技厅等部门都安排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

可以说,江苏智能制造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发展智能制造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在看到江苏智能制造成果斐然的同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但是,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律以及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江苏智能制造的发展侧重技术追随和技术引进,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原始创新匮乏,控制系统、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薄弱,许多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大部分高端装备的核心控制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严重依赖进口,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自主技术缺乏。

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尚待明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将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尽管我国一直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及时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但国家和省级层面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智能制造发展的宏观协调和管理工作尚待加强。

智能制造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江苏智能装备的现状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据有关方面调查,65%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l0%。以高端机床为例,一些机床企业主要借用美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的技术开展整合组装,竞争力较弱,高端机床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占据。

企业生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较低。据调查,江苏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平均为32%,其中,大型企业平均为50%;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为23.9%,其中,大型企业为40.4%;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为27.8%,其中,大型企业为49.9%,数控化率低于30%的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52.9%。无论是装备数字化水平、数字化装备协同作业能力,还是过程数控化水平都不高,影响了企业生产装备优化调度和现场数据的采集使用,影响了生产制造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江苏智能制造前景广阔

智能制造将带来生产制造方式的创新转变。智能制造将智能技术和装备渗透进制造业领域,在制造业内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将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产业链的前端是研发,中端是制造,后端是服务,前端和后端是制造业高附加值区域,未来的制造业业态将融合更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智能制造的发展必将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智能制造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阶段融合起来,必将带来制造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据有关方面测算,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改造后,平均运营成本将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

智能制造将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智能制造不仅改变企业生产模式,也将改变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智能交通工具、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嵌入智能装备,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和线上线下服务。例如,在医疗领域,智能技术的运用和诊断网络化的推进,就有可能推出家庭级疾病诊断设备,使诊断数据能够通过网络上传给医生,并通过医患互动做出建议或推荐专门医院和医生进行进一步诊疗,这就将引发全新的家庭医疗服务行业和全新的医疗保险服务品种。

智能制造将深刻影响劳动力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江苏劳动力成本显著增长。实施智能制造以后,一方面,将整体削减普通劳动力数量,降低用工成本,特别是从事危险、环境恶劣、简单重复操作岗位的工人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对具有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软件设计人员、远程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的需求则大幅度增加,这必将推动劳动力由加工制造向生产业转移,进一步调整优化劳动力结构。

四、江苏发展智能制造的基本路径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智能制造的经验,可以为江苏发展智能制造以重要启迪。如明确发展战略,大力度多元化投入,标准化引领,制定专门法律,重视高端人才,等等。因此,江苏发展智能制造,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主动适应国际需求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突出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智能车间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应用虚拟设计制造、智能测控以及集成协同等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研究制定智能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选择有意愿且行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进行智能车间建设诊断、认定和授牌。以现场会等形式,适时宣传推广先进智能车间经验。在智能车间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向智能工厂发展。二是推进关键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重点耗能工序用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细分行业,支持徐工、南京高速齿轮、无锡一棉等重点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和技术,支持苏宁云商、联创集团等重点企业探索智慧服务新业态。三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设备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重点在石化、冶金、食品加工、纺织、印刷等行业,推进传统机械装备数控化区域和企业示范。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应用示范。

主攻关键技术。首先,加快发展工业核心软件。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软件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工业控制芯片、数控设备、国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指导行业协会优秀工业核心软件目录。其次,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工艺技术等领域,系统突破设计、材料、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最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产品,优先将智能装备技术产品列入全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大力推进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强化市场应用。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支持和鼓励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鼓励制造业创新销售和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模式实现产品营销。加快推广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积极应用智能技术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的全面融合。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一批智能核心装置,推进信息技术嵌入式应用,提高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健全服务平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在全省范围内搭建智能制造供需对接平台。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机构。支持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既熟悉制造业生产流程,又具备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制造咨询服务企业,充分发挥咨询服务机构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培育一批联合研发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技术研究机构,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基础,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业研究院、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有行业特色的电子交易平台。

加强人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智能制造引智力度,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二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三是落实各项人才政策。鼓励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专项资金安排向重大智能制造工程和项目倾斜,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保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