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能源管理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管理规范

第1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功能规范;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66-02

1 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医院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医院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本文结合调研的成都16家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缺乏信息沟通,信息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目前一些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人事信息系统,但往往局限于人事信息、工资、考勤管理等各自专业领域。目前中医院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某些医院使用了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没有统筹规划设置,部门间的协调和协同能力较差,数据信息不能共享。

1.2 专业模块不清晰,层级管理不明确

调研16家医院,90%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和业务模块的子模块划分不准确,功能模块不足,仅有人事信息、工资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模块,业务模块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医院文化建设等子模块。

1.3 系统及其数据库设计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大部分医院仍旧采用传统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调研的18家医院中13家医院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使用时间短,且没有标准的规范说明,使得系统及其数据库设计功能并不完善。

1.4 系统不够安全稳定

8家中医医院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在本医院使用,尚未广泛推广,得到测试的机会不多,导致系统潜在的漏洞和问题无法显示。

1.5 系统应用过少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算法的设计,采用可视化的技术,呈现数据在人才考核和人员规划等方面的科学应用,但调研的16家医院的系统,几乎没有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

1.6 系统的拓展性和兼容性差

14家中医院所应用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以数据统计为主,流程设计比较复杂,系统的拓展性和兼容性较差,造成部门内部的信息壁垒和人事部门的重复劳动。

1.7 接口建设不足

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多个信息管理系统,既有医院自行开发的人事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推行的编制管理、工资管理、党员管理和人事年报等信息系统,调研的医院普遍存在各个系统间的接口建设不够的问题,导致信息一致性差。

2 系统功能规范建设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结合调研出现的问题,建设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做好功能规范标准的制定。

2.1 功能标准制定

目前已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但大部分标准,以管理企业为基础而诞生的,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功能规范标准极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医疗行业的功能规范管理体系标准。

在中医药领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5〕30号)均指出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

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必须要立足于医院的战略发展方向,针对以上问题,兼顾医院短期绩效与长期战略,依据医院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借助于信息系统建设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建立符合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特色的信息系统功能规范的标准。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不但要遵守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标准,还需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从而规范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为中医医院的人事管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提升,以及中药服务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2.2 功能规范的专题调研

在标准制定之后应该严格做好专题调研的工作,结合在调研中遇到的问题,邀请中医药信息领域、中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相关问题开展咨询,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医院、专家等不同角色以及网络调研,现场问卷调研等不同调研方法和形式的开展,找出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规范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真正做到切合中医药特色的、实用的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规范。结合项目实际系统方面的调研,总结具体调研的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中医医院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规范,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教育、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等多项业务。

2)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功能构成和描述,包括总体结构描述、业务子系统功能描述。

3)中医医院人事管理不同角色的描述与分工,包括管理员、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医师之间的角色特征、操作权限。

4)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基础信息规范,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5)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安全性规范,包括身份认证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通信安全等。

6)其他功能规范,包括接口共享规范、通信模式、统计分析等。

对搜集汇总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相关性分析,找出研究内容的核心和关键,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等形式,找出相关症结,提出解决方案。

2.3 结合需求分析做好系统功能规范的设计

功能规范的标准与医院自身特色需求相结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注意系统管理的层次性。服务接口的设计至关重要,接口的稳定,安全和开放性是设计的关键。信息共享是系统成功的关键,系统信息应尽可能开放容易访问,但是又要注意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另外还需要处理部门结构和成员以及系统功能经常变化,而信息系统能相对稳定的问题。

2.4 测试和上线

测试应该从系统需求开始,做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达到医院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要求。

3 重要意义

从功能规范的制定,到调研,再到结合本院需求分析做系统设计,到测试和上线,整个步骤对于加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建立统一、规范和科学的标准体系,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对接

通过建立中医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可以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共享,可以有效指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收集和统计工作,提高人事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功能规范的标准体系,管理人力资源活动中的数据。功能流程的规范设计,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业务流程,改善医院服务质量,提供管理者基于信息数据的决策支持。

3.2 调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地了解医院人事管理规范,提高人事工作效率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设计时候,我们需要做实地调研,了解医院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需求计划和规的制定、比如系统角色设计、子系统设计人事管理基础信息等子系统的设计、流程规划、接口服务等调研。只有通过调研渠道,才能实地了解医院的需求,制作适合医院管理的简单规范的系统功能和操作流程,极大地简化操作流程、保存有效数据、节省时间,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为医院节省了人力成本。

3.3 结合需求,把握功能规范的系统流程设计,实现医院领导和普通员工的自助管理和服务

结合自身需求,分析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业务,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定义。例如电子化的自助查询和申请、审批等功能流程,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需求设计流程,促进医院行政效能的提升和无纸化办公在人事管理领域的实践。

4 结束语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顺应医院的发展潮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必须要建立一套医院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要以人为核心,信息数据共享为优势,使人为资源最大限度的抽象原有的手工管理流程,并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功能规范的制定,到调研,再到结合本院需求分析做系统设计,最后再到功能规范的测试和上线,构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推进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进程,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交互。

参考文献:

[1] 张小会, 李宗友, 谢春娥, 等. 论中医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10(37): 10.

[2] 何长娣, 曹彩平. 新时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21): 150.

[3] 张小会, 周d, 谢春娥,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研究卫生经济[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50-152.

[4] 朱士俊. 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医院, 2002, 6(2): 11-12.

[5] 邱惠珍, 黄琳.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3): 118-120.

[6] 范元欣, 程剑. JCI导向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 科学与管理, 2011(6): 45-46.

第2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躲峰;调负;经济;用电

随着煤炭、石油、电力等各类能源价格的不断快速上涨,节约能源是减低运行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躲峰调负经济用电就是调整用电负荷,躲开用电高峰――能够持续提高科学用电水平,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1 躲峰调负经济用电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采取均衡用电措施,实施躲峰调负用电,可以躲开用电高峰时间,解决最大负荷峰值、基本电费和电价过高的问题,经济、合理地利用低价电力,节约电费开支。

另外,随着经济用电管理的深入开展,可以为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深入开展能源平衡工作奠定基础,持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而且,通过采取有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各个子单位的积极性,持续推动躲峰调负经济用电工作,可以达到节约奖励,激励管理积极性,浪费严罚,提高节约自觉性的目的。

1.1 合理调度,削峰节资,实现科学用电

实施躲峰调负用电一方面是可以节约基础电费。基础电费32元/KW/月,按每月的最大峰值用电负荷计算。如果能够持续有效控制每月最大峰值用电负荷,就可以降低基础电费支出。

通过对某企业大量运行负荷曲线的对比研究,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各自负荷曲线都比较规律,线形基本相近。通过分析其运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高负荷值出现在正常白班工作时间,持续时间段较长,一般为2~3小时左右;二是峰值负荷高出平均用电负荷非常多,最大负荷一般高出正常用电负荷1500~2000KW以上,这说明通过合理调度削峰节资的潜力很大。若加以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安排,控制利用率极低的高耗电设备不在最大峰值时间启动和使用,控制利用率较低的高耗电设备不在次最大峰值时间启动和使用,将最大峰值用电负荷削减掉500KW~1000KW,该企业总部每年将节约基础电费16-32万元左右。

1.2 合理安排,选购低价电力,实现经济用电

实施躲峰调负用电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可以大幅度节约单位用电量电费。峰值用电时间:7:30-11:30,17:00-21:00,电价:0.93元;谷值用电时间:22:00-5:00,电价:0.31元;平值用电时间:其余时间:电价:0.62元。由此可见工业用电电价差距非常大,峰值电价为谷值电价的3倍,为平值电价的1.5倍,而合理利用所能够达到的功效是一样的,这其中就非常有账可算。经测算,如果将该企业的峰值用电量比例降低10%,谷值用电量比例提高10%,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约电费近190万元,也就是可以增加纯利润190万元,如果按企业3%的纯利润计算,相当于多完成近6000万元产值。而实际管理工作的潜力则更大,效益相当可观。那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为何不通过合理调度,选择利用低价电力,而实现经济用电呢?

2 躲峰调负用电管理制度的确定

(1)主管节能减排的部门应根据各子单位生产计划安排和使用设备情况,按产品、产值、能耗定额与同期比,于每年年初核定下达企业用电设备躲峰调负方案(详细制定各单位、各大功率用电设备的运行控制时间),于每季度末统计、分析、对比、核定、下达下一季度各单位月份峰、谷值合理用电量控制比例系数指标。

(2)凡列入用电设备躲峰调负方案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特殊情况下需提前书面申请,报节能减排办批准后方可使用。

(3)将利用率不高的大型压力机、风机、中频、冷冻机、电炉、焊机等大功率设备、设施安排在谷值和平值时间用电,躲开用电高峰时间,如白班不允许使用、上午用电高峰时不允许使用等。

(4)合理组织生产,保持高能耗设备生产的连续进行,要求用电大户(例如:淬火、退火、回火等热处理、表面处理、烧结等)安排夜班生产或三班连续生产,减少热停机时间,降低热量损失,消灭有形和无形的能源浪费现象。

3 制定奖励与处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惩、奖一系列详细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惩罚尺度要大。

4 相关管理措施

(1)制定企业能源管理规范、节能降耗管理规范和躲峰调负经济用电奖罚措施、节能降耗项目奖罚措施,从激励和约束机制上保证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的持续开展。

(2)明确各级能源管理工作职责,层层分解、落实、考核能源管理工作,强化班组管理作用。

(3)从基础工作入手,从一点一滴抓日常管理,不定期对全厂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杜绝设备空载和长明灯等浪费现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整改。

(4)利用现代化数据处理、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统计、分析,增加考核管理的科学性。

(5)在各子单位和重点用电部位普遍加装峰谷平分电表,实现照明和动力计量分开,增加计量管理的准确性。

(6)建立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与设备的淘汰制度。

综上所述,躲峰调负经济用电管理潜力很大,经济效益显著。因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清醒的认识、经济的头脑、科学的态度,不断深入细致地开展此项工作,更要持续加强日常考核与管理,在确保广大职工身心健康,确保安全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优良的前提下,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持续提高经济、科学用电水平,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推进清洁和精益生产,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节能专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陈众励,赵济安,邵民杰.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综述[J].低压电器,2007.

[3]杨善勤.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第3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我院的日常能源消耗种类主要有电力、天然气和汽柴油,电力和天然气主要用于医院建筑环境系统、生产服务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的使用。汽油和柴油全部用于车辆燃油消耗使用。电力用于建筑环境能源系统主要为内部照明系统、供暖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各种电机、风机、水泵等机电设备使用;用于生产服务系统主要为各类医疗设备消耗使用。用于综合服务系统消耗主要为电梯设备用电、污水处理站用电、以及室内设备用电等使用;医院电力供应均由北京市电力公司供应。天然气用于建筑环境能源系统主要为院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等使用,用于生产服务系统主要为医院蒸汽消毒使用,用于综合服务系统消耗主要为院区提供生活热水等使用。

2能源消耗分析

2.1主要能源消耗分析

通过对我院近几年电力、天然气、汽柴油主要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气所占医院能源消耗比例最高。我院的天然气主要被医院的供热系统使用,当前佑安医院的供热系统均采用自供方式,设有燃气蒸汽锅炉房1座,由4台每小时产出蒸汽量6吨的燃气蒸汽锅炉组成,供暖面积近7万平方米。锅炉房的4台燃气蒸汽锅炉冬季全部开放24h运行,高低区用户分别各有2台,夏季则采取2用2备,每天运行15h。产出的蒸汽通过分气缸进行分流,负责为全院的生活热水、蒸汽消毒、冬季采暖等提供热源。

2.2天然气消耗分析

我院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考虑到医院的特殊性质,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对洗浴要求较高,一年四季洗浴频次没有明显变化,生活热水用量变化不大。蒸汽主要用于供应室消毒、洗衣房消毒干燥、食堂炊事,各月消耗量变化并不大。在进入冬季供暖时,医院工作区需要提前进行供暖15~25d,由锅炉房的蒸汽锅炉供暖。第二年停止供暖时间需要比法定供暖截止时间3月15日延长15~25d,由此导致天然气使用量骤增。所以医院消耗天然气用量具有1~3月份较高,12月份最高,其它各月耗天然气量基本一致的变化特点。以冬季为例,在对生活热水、蒸汽消毒、冬季供暖对天然气的使用量统计中,冬季供暖所消耗的天然气量最大。

3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作

3.2气候补偿调控系统

气候补偿调控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从供热源头———锅炉房对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参数每时每刻进行自动、有效的调整来控制出水温度、室外温度变化,始终保证锅炉房的供热量、散热器的放热量和建筑物的需热量一致,防止用户室内发生温度过低或过高的现象。当室外温度降低时,为了维持原有的室内温度,二次供水温度应适当提高,气候补偿器将自动加大锅炉供应的热水供应量,提高二次供水温度;当室外温度上升时,二次供水温度应适当降低,气候补偿器将自动减小锅炉供应的热水供应量,降低二次供水温度,从而达到节能运行的目的。通过应用气候补偿调控系统有效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与外部环境变化不匹配、人工手动调节温度、依靠工作经验节能、资源浪费等问题,可以分别控制和调节各区域的温度,真正做到了按需供热,按需取热,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在不影响供暖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能耗损失,达到了节能效果。

3.3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

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是根据我院供热系统的特点,采用现场总线型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模式,把整个供热系统内的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统一引入到中央监控计算机进行监测。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总线对各台锅炉进行实时监控,具有故障报警,实时数据检测,自动记录分析每台锅炉的工作情况,连续运行时间及状态,控制每台锅炉开启顺序和运行台数等功能。操作人员通过操作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界面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操作。通过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供热系统内的锅炉、电动阀、水泵等设备和管网数据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解决了以往锅炉房的管理人员无法对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网状况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无法对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前防范、无法对供给热源进行实时调节等问题。

3.4分时分温控制技术

分时分温控制技术是以干管形式从锅炉房输出,再以支线的方式连接不同的建筑物的系统。在每个支线的入口处,安装电动三通阀门和多功能智能型锅炉系统控制装置,从而可分别对不同的区域(如:办公楼、门诊楼、图书馆等)针对性地设置供暖温度曲线,编制一周的供暖时间程序,在不同时段按照不同要求合理运行,达到按需供暖,实现分时分温控制的供暖管线人性化管理方式。

3.5烟气余热回收

在锅炉尾部安装烟气余热冷凝器回收装置,通过该装置提高锅炉的软化水箱水温,有效收集烟气冷凝水,杜绝冷凝水倒灌锅炉,把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最大程度回收,通过回收利用水蒸气潜热,有效降低排烟温度和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减轻高温烟气造成的热污染,达到在同样室外温度下减少燃气用量节约燃料的目的。

4改造后的成效

4.1经济效益

由于冬季采暖消耗天然气量最大,以我院近几年在采暖季消耗天然气的数据统计为例,在实际采暖期内,由于集中供热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致使供热面积不断增加,我院通过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后,以2010年供暖季为基准,2011~2013年供暖季期间累计减少天然气消耗量约13.5万吨,节约经费约31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院对供热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统计对比分析2010~2013年的每年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2010年天然气消耗量占30%,2011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3%,2012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5%,2013年天然气消耗量占22%,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2012年属寒冬,温度低于往年平均气温,故供热季消耗天然气较其他年份略高。同比分析2010~2013年的每月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以11月和12月统计为例,2010年的11、12月天然气消耗量与2011、2012、2013同期比较也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供热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每月在原有基础上节约能耗10%左右,从而有效实现了节约天燃气及降低能耗的目的。

4.2管理效益

对供热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后,不但可以使从操作人员全面及时了解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网状况,及时检测系统参数调节热网,提高设备燃烧效率改善供暖质量,减少能耗与污染物的排放,而且实现了集中管理,有效减少了供热管理的环节和操作人员的数量,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和人员成本支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制订一系列能源使用管理制度、操作标准、工作手册,为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能源的合理利用,建立各项能源管理制度,确保各用能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主要耗能设备的维修、操作进行细致的规定,使得各用能系统得以较好的运行。有效提高全院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医院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4.3安全效益

供热系统实现计算机集中控制后,通过实时调节供给热源,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保障,减少了对司炉工作人员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并可对故障进行实时报警和预测,防范于未然。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口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保证资质有效、管理规范、制度齐全、责任明确、安全操作的情况下,不出现安全问题。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安全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有效提升了医院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5意见和建议

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通过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对供热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逐步提高了医院后勤工作的精益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对建设现代化的医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医院在今后的节能工作中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5.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5.1.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与责任制

参照国家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适合医院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科学化的能源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定,设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目标,加大监管考核力度,建立可操作、可执行、可考核的节约奖励制度和浪费处罚制度,充分体现出“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有效落实责任制。

5.1.2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

医院成立专门部门对各单位节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节能管理岗位不健全、制度不落实、岗位责任不清、工作开展不力、能耗指标不达标、能耗超过定额、浪费能源的单位,将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月度考核。

5.1.3开展合理化建议

结合各部门日常实际工作,充分利用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医院开展节能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定期收集各个部门对节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进行研讨,对采纳的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和在节能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经济奖励,持续改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5.2积极开展宣传培训

5.2.1积极宣传,对标学习

节能工作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参与,应充分利用医院的门户网站、宣传栏、报刊、微信等媒介,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学习等工作,不断创造良好的节能工作氛围,逐步提升医院的节能工作文化建设。对标管理,借鉴其他医院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节能工作的管理水平。积极组织能源管理负责人参加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

5.2.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医院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对能源管理人员开展国家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节能专题、知识讲座等的培训,逐步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各部门负责开展对本部门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节能管理精细化,设备操作规范化,以获取能源效率最大化。

5.3整体优化耗能系统和设备

5.3.1技术引领,整体优化

定期开展医院能源的计量、统计、分析工作,为医院的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以建立“绿色医院,低碳医院”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引领,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对医院的耗能系统和设备不断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造。

5.3.2建立健全台账,保证可追溯性

医院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统计台账,及时、准确、全面填报统计报表,按时上报统计资料,并对报表的填写和上报方式进行明确要求,及时建立能源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确保能源统计数据完整准确。

5.3.3开展统计分析,有效利用数据

第4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一、强化企业计量管理,加大企业计量投入

1、制定计量管理目标,确定计量工作原则和思路。

企业领导重视计量基础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把计量管理纳入整体工作规划,把计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2、加大计量投资,为计量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3、设置计量管理网络,强化计量管理工作,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服务。

按照iso10012-1标准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建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生产、综艺、设计、能源、计量、质检、供应等部门组成的计量管理网络,为企业的计量和测量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在各部门配备兼职计量员,编制计量管理制度文件,制定相关操作规程。使计量工作得到全员和全方位的管理,也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计量服务。版权所有

4、加强计量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计量工作的有效性。

为保证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有效运行,配备专职计量人员。为他们提供选析测量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并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测量器具人员进行指导,确保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准确一致,提高全员的计量意识,增强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二、加强对计量金策设备的管理,做好校、验工作,保证在用计量设备的完好率。

1、做好强检工作,加强数据管理。

为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和数据的溯源性,对企业的最高标准、强检和未建标的测量设备,按时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校准和检定。

2、严把计量测试设备购置关。

计量检测设备的购置、校准、修理、报废各环节均由计量部门统一管理。新购置的设备凡没有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和cmc标志的,决不允许采购,实行计量部门把关验收制度。

3、做好计量设备的分类管理,落实计量检定、检查工作。

根据准确度、贵重成都、稳定性等要求,对测量设备实行分类管理,依此安排周期检定。

4、做好测量设备的维护修理,坚持俭省节约的原则。

在测量设备的维护修理方面,坚持节约资金,降低成本的原则,能修复的坚决修复,能自修的自修,确实无法修复或无修理价值的才实行报废。

三、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第5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医药行业技术进步,保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中间体等医药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主管医药行业标准化的管理工作,负责在全行业组织制定标准、贯彻执行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

第三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归口管理医药行业标准的范围:

医疗器械类:

(一)医疗器械通用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

(二)普通外科与专科手术器械;

(三)普通诊察与注射穿刺器具;

(四)医用电子仪器设备;

(五)医用光学仪器设备与内窥镜;

(六)医用超声、激光、高频仪器设备;

(七)理疗与中医仪器设备;

(八)医用射线、高能和核设备;

(九)医用生化仪器及化验设备;

(十)体外循环设备、人工脏器及其功能辅助装置;

(十一)医用卫生材料及用品;

(十二)医用高分子制品(如:输血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用高分子器具);

(十三)手术室设备;

(十四)公共医疗设备。

制药机械类:

(一)制药机械与设备;

(二)药品包装机械;

(三)制药用监测及药品检验仪器。

医药包装类:

(一)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及相关的生产设备(包括玻璃、塑料、橡胶、金属、胶囊等制品的生产设备)及药品包装检测、试验仪器;

(二)药品包装标准。

制药用原料、辅料类:

(一)制药用原料(中间体);

(二)制药用辅料;

(三)食品添加剂;

(四)饲料添加剂。

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类:

(一)产品生产过程中废弃污染物限量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新工艺技术的污染物控制及治理标准。

医药能源管理类:

(一)医药行业能源管理标准;

(二)产品用能标准;

(三)节能技术标准。

医药工业、商业质量管理标准类。

第四条  医药行业制定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技术指标;

(二)产品规格,生产工艺,检验规则,仓储保管,产品养护;

(三)安全要求,通用试验方法,生产、销售、使用规范;

(四)术语、符号、代号、通用技术语言要求。

第五条  医药技术标准是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共同技术依据,凡作为商品出售的医药产品,其安全要求,生产中应当统一的技术指标、方法都必须制定标准。

第六条  医药标准化的规划、计划、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要纳入各级医药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七条  制定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医药包装材料及容器、制药用原料(中间体)、辅料等医药标准要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国际标准,以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或先进样机。

第二章  标准分类

第八条  医药国家、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是指由于技术性能、制造质量的原因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身安全的产品标准及指导正确生产、使用以保护生命的通用要求,重要的技术管理规范,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下列产品或标准应当制定强制性标准:

(一)代替和修复人体脏器、肢体的产品;直接参与人体生理功能的人工脏器;急救设备;用于治疗、诊断的医疗设备及器具;直接用于手术的设备和器具;计划生育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医疗器具和材料;重要的医用检验和辅助设备;

(二)直接与药物接触的包装材料及容器;

(三)直接与药物接触的机械设备、药检仪器、医药用压力容器;

(四)医药工业环境保护标准;

(五)节约能源、资源标准;

(六)国家需要控制的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七)法律、行政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下列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一)技术指标高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标准;

(二)产品质量分等细则;

(三)一般技术管理规范;

第九条  进口或出口转为国内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我国标准的要求。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由合同双方商定。

第三章  标准化工作的管理

第十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管理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医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医药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审批、医药行业标准,审核医药国家标准(报批稿)并办理报批手续;

(四)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协调和处理行业有关标准化工作问题;

(五)组织实施标准;

(六)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管理医药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八)组织重大医药新产品和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九)组织管理与医药行业对口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十)组织标准化科技成果奖评选,负责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表彰奖励;

(十一)管理医药标准化工作经费。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分工管理地方的医药标准化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制定实施的具体办法;

(二)制定地方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规划和计划;

(三)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草拟地方标准的任务;

(四)组织本行业行政区域内的医药企业、事业单位实施标准;

(五)对医药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受理医药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七)审查、监督地方科研产品执行强制性标准。

第十二条  国家设立上海、辽宁、武汉、天津、广东、山东、北京、浙江、北医口腔医学院九个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天津制药用原料(中间体)、辅料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上海药用包装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设立天津制药机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全国、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专业分工设立在各技术归口单位。

第十三条  各归口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

(二)负责提出本归口范围内的标准制定、修订及科研课题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

(三)承担医药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进行医药标准化科学研究工作;

(四)承担医药标准化业务的技术性指导,协助起草单位贯彻有关基础标准和相关标准;

(五)承担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六)承担医药标准(报批稿)的整理校核、编辑修改工作,负责向国家医药管理局办理标准报批手续;

(七)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标准执行中的技术问题;

(八)负责收集、研究和交流国内外医药标准情报资料工作,建立医药标准化技术档案;

(九)组织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普及、学术交流活动,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标准化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  标准化工作人员属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成果视同其他科技成果。标准化专业人员享受与其他科技人员同等的经济及技术职称待遇,工作成绩显著或做出重要贡献者,应予以奖励。

第四章  标准的制定

第十五条  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地编制医药行业标准化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医药标准化工作按年度计划实施。

第十六条  制定标准项目由年度计划正式下达,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所定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全面负责。按《标准化工作导则》(GB1)的要求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其内容应包括: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参加单位、起草人及所做主要工作;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确定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经济效果、技术经济论证报告;

(四)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水平对比,国外样机测试数据对比;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依据和经过;

(七)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第十七条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有关附件,经起草单位负责人审查后,印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两个月,逾期不复函者,按无异议处理。

第十八条  负责起草单位应对征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填写《意见汇总处理表》(格式与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所列一致),同时附修改后的标准预审稿,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技术归口单位审阅确定后,可以组织正式审查。

第十九条  国家、行业标准要经过预审和正式审查。审查会由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没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医药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技术归口单位组织。送审稿及有关资料应在审查会前1个月(函审须提前2个月)发送给参加审查单位。

第二十条  会议审查标准,原则上应协商一致。如需表决,必须有不少于出席代表人数3/4同意为通过。会议出席率和函审回函率应大于2/3审查才有效。

第二十一条  审定后的国家、行业标准由标准起草单位按GB1的要求修改、整理。报送相应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进行校核、修改、编辑整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标准报送国家技术监督局审批、。行业标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批。

第二十三条  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部门根据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查,以确定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标准复查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第二十四条  地方、企业医药标准的制定,应执行相应的有关规定。地方医药标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编号、,企业医药标准送地方医药主管部门和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强制性标准一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各级医药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和降低标准。对因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以致重大事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四章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国家、行业级医药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承担贯彻标准的检测工作。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处理有关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争议。

第二十七条  贯彻强制性标准时,除涉及产品主要性能和会造成人身危害的技术要求以外,对执行其他技术要求确有困难的,要说明理由,提出暂缓执行期限,贯彻措施报告,经医药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同意。国家标准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复,行业标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复。

第二十八条  医药科研新产品试制、鉴定前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并进行标准化审查。未经标准化审查的新产品不准组织技术鉴定,不准组织批量生产。

第二十九条  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医药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督。

(一)配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医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二)编制全国医药行业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在组织医药行业评优、认证、发放生产许可证和企业升级中,负责产品符合标准情况的审查;

(四)根据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公告,通报监督检查结果,对实施标准情况好的予以表扬,对实施标准情况不好的予以批评和限期改进;

第三十条  医药行业首先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实行质量和安全认证工作,各种安全标准是进行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凡与本办法不符的规章,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6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1港口企业的外部挑战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外部挑战

在我国倡导低碳经济的大前提下,节能型港口已经成为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这不但是国家对经济环境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港口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实现港口节能,进而建设出标准化、科学化的节能型港口,已经是港口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1.2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运输能力的不断加大,以及港口企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港口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制度理念有偏差,即在有的港口企业制度原则性的条款较多,涉及具体工作的标准条款却很少,尤其是检查程序较为模糊,这直接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2)结构臃肿、岗位分配不合理,很多港口企业的体制十分臃肿,无用部门,或者可以兼并的部门并没有合理简化,相同岗位设置数量过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3)现场管理力度不够、方法不当。由于港口企业设计的人员较多,作业种类较多,企业监管部门往往采用“一把抓”的策略进行管理,没有针对部门和作业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这就导致了管理漏洞较多;(4)管理责任不明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而一旦发生管理问题,不明确的责任分配往往让管理人员更多地逃避责任,进而免除处罚。

2对港口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显然,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概念,但其中又隐含着管理方法。它通过关注企业经营过程,在保证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包括现场作业、行政办公、绩效考核、费用审核等方面用细化、量化、程序化、标准化、精益化、协同化、经济化等基本方法,促进员工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就港口企业面临的诸多管理难题,其优势表现如下:

2.1精细化管理横向可涵盖港口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管理的统一性、系统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纵向可对每个部门由上至下深入到最基层,对基层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及时响应,进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2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精细化管理有效地梳理了各部门的经营流程,明确了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内容,对各项支出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有效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对管理者本身而言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员工而言更能清晰的认识自身不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从各港口企业表现的问题看,若想切实地发挥企业管理效力,提高管理质量,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落实管理责任制,精简臃肿的管理机构,合理实施岗位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力度,对不同部门、不同作业采取对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即彻底实施精细化管理。

3完善港口设备精细化管理体制

港口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其发展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不断探索,推动港口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设备港口装卸的积极作用,提高作业效率,增强港口物流的竞争力。

3.1重视设备管理维护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而长时间的作业不能保障及时维护,造成设备性能低下,寿命减少,耗能增加,以至于安全标准上都存在缺陷。重视设备的管理维护,对于港口企业从长远上看是双赢的。

3.2健全设备管理体制

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设备的管理和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的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作业人员安全、高效的完成生产,保证港口作业的顺利进行。针对不同设备、人员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例如:设备的交接班制度、进入现场作业规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作业人员考核制度等。

3.3完善信息管理平台

大量的新技术应用于港口设备,大量的技术参数需要记录,实现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建立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术交流,工作信息交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生产作业系统等。

4实现港口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若想实现港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即应从上述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入手,同时将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结合起来,由上到下,有效地控制中低层管理部门的弊端和执行力不当等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鉴于当前我国提倡的低碳节能经济背景,各港口企业也应与时俱进,在精细化的管理中融入节能、环保的意识和具体方法,这不但是节约企业资本,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有益于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为此,对精细化管理在港口企业节能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4.1精细化的节能管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的相关国家标准为前提,建立符合港口实际的节能管理体制。同时,设置相应的能源管理岗位,聘请具有节能专长或者实际节能经验的人才上岗,并定期组织相应的节能培训,同时明细岗位职责,推行责任制及相应的奖惩条例。

4.2将精细化节能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使所有参建人员提高对节能的认识,从而确保将节能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比如,可将节能部门与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产建设中,降低调度不当而引起的能源损耗,从而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

4.3加强各种能源计量器管理力度,并进行合理搭配,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用对运量、运力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调整并实施监控,实行能耗定额测试和考核,如此在保证生产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这也保证了在出现能耗问题时可及时发现,并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建立健全港口区域能量平衡测试制度的目的。

4.4注意精细化管理中的节约管理

以节约用水为例,除了对用水场地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监督外,还应考虑到雨水和污水的合理利用,这同样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比如,对于港口的雨水与污水经过技术处理后,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后,可将其用于道路的清洗、消尘等工作。

第7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党的十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之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河南省制订了推进节能降耗的具体政策和相关条例。中央政府和河南省政府的政策调整都进一步说明推进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河南省政府加强战略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准入门槛,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在产业结构无法及时调整的情况下落实节能降耗政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和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水平的薄弱使节能降耗在管理阶段出现问题;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节能降耗意识淡薄是节能降耗的基础性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瓶颈及破解之策的分析,指出影响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问题,旨在促进河南省节能降耗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相关工作的完善。

二、河南省节能降耗的瓶颈

1.经济发展能源依存度高,“高耗低产”问题突出。近年来,河南省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节能降耗的难度,虽然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201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7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从工业行业内部看,201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1.112吨标准煤/万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能耗0.625吨标准煤/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的56%。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高度依赖,导致能源约束不断加大,不利于全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39%,而能耗占到76.06%,能耗比重高出增加值比重将近4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高耗能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以超过两倍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从增速的对比来看,2013年,河南省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7%,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的比例相比,低了2.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同比增长了7.7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3.55个百分点,这说明六大高耗能行业以相对较高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创造了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水平。

2.煤炭消耗比例过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较低。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虽然河南省的煤炭消费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92.3%下降到2013年的80.8%,但是依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为66%。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煤炭消费占比出现下滑的趋势,但消费绝对量却是持续上升。2013年,全省煤炭消费量较上年净增加3176.28万吨,河南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压力依然很大。近年来,河南省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分别为66%、18.4%、5.8%和9.8%,河南省天然气和水电的消费比重比全国低1.5和6.2个百分点。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天然气和水电的消费量仍然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

3.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结构。2003年~2011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迅速增加,其中第二产业产值急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较慢。受第二产业快速增加的影响,2003年以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动不大。河南省是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工业综合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依然维持在73%以上,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较慢。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例在80%以上,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不足5%,河南省还没有从“煤炭时代”走进“油气时代”,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空间还很大。

4.工业行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大。2013年,河南省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5229.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4%,较去年同期增长9.7%。2013年,传统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长了9.6%,其中,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幅都在10%以上,轻纺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增幅分别为9.6%和4.8%。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能耗高、占比大必然会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1990年以来,河南省第三产业生产值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0%左右,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产业贡献率上,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1年~2013年为例,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不断下降,跌至28.5%,而全国平均水平却实现了“三连增”,分别达到了43.8%、45.6%和46.8%。受到产业贡献率的影响,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1988年以后的近25年间,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产业拉动几乎都保持在4个百分点以下,最低甚至低至1.9个百分点。

5.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待改进。现阶段,河南省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推行。一方面,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快速增长而实施的行政手段,由于实施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经济和社会成本较高,产生了有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分解节能降耗任务的工作方式忽略了对无指标任务企业的监管,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及监管疏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指标任务企业“偷工减料”行为的存在。

6.环保部门履职能力亟需加强。环保部门履职能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以罚代管现象普遍。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地方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理手段往往只是警告和罚款,缺乏合理的长效管控机制。第二,“无法可依”现象严重。这里的“无法可依”一方面指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缺少统一的环保程序法,另一方面现有环保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第三,多头管理问题严重。河南省基层环保部门的人事权和财政权由地方政府控制,而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只有业务指导关系,这样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环保部门执法技术手段的完善和队伍水平的提升。

三、破解河南省节能降耗瓶颈的建议

1.从政府角度谈建议。(1)强化政府在节能降耗中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是我国政府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协调社会再生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要确立调控目标,完善调控手段,从限制、服务和鼓励三个方面做好政策引导工作:第一,制定有关节能降耗的行政法规,牵头制定以节能降耗为原则的行业规范,使节能降耗的理念在法律上有保障、在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阶段上有章可循;第二,定期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节能降耗的技术指导。在公共场所定期开展“节能降耗服务月”活动,提供最新节能动态,创造良好的节能降耗社会舆论环境;第三,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采取低息贷款、财政补贴、设立鼓励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节能生产和节能技术改造。(2)运用市场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政策的多样性,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政府要建立正确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的固有价值、稀缺程度和对环境污染承担的成本核算到资源能源价格中。第二,完善税收政策,理顺资源税费机制。政府既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也要考虑适时开征资源环境税等惩罚性税种,让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第三,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政府要完善多方资金融合机制,以节能降耗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将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为企业节能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第四,搭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碳排放交易配额管理和交易运作模式。(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环保产业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提升产业发展优势。丰富重要领域和行业的节能环保产品类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二是建设产业聚集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约化发展。鼓励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引导有实力、专业性强、产业链较长的节能环保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4)普及节能降耗知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面对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要以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节能意识。长效管控机制是制度层面解决节能降耗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强化主体监管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协调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其次,健全法规制度。修订完善有关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法律法规,完善节能监察办法,健全节能降耗的法规体系。最后,做好公共领域的节能工作。政府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构建高效节能的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节能。

2.从行业发展角度谈建议。(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污染现状。河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到八层以上,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一是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科学的能源管理战略,建立健全行业内部能源消耗监管制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拓展能源消费市场,提升可替代清洁能源的市场认可度,提高清洁能源的可用性和经济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能源开采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内部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节能降耗的关键步骤。在优化内部工业结构上,必须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调整现有工业结构。河南省钢铁行业要推动企业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提高产品附加值。电力行业要提升发电用能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火电比重,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对于能耗较高的六大高耗能行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发力点,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第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部要加大对耗能少、污染小、产值高、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非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结构节能。(3)调整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行业内部对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更加注重细节和可操作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要注重调整好两个关系:一个是新能源产业与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关系。做好新能源产业与现有能源使用量较大企业之间的承接,帮助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为新能源迅速被市场接受创造有利条件;另一个是新能源产业与现有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压缩现有能源产业的市场份额,影响现有能源产业所带动的就业率和经济贡献率,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从企业角度谈建议。(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节能降耗技术。企业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的阻力往往来自于资金短缺。对于高耗能企业来说,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拓宽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企业要做好财务评价和盈亏预测,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争取吸引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和信贷资金。二是加强信用管理,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增加企业融资。融资租赁优于银行贷款,可以为企业推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2)构建节能管理体系,建立低碳发展模式。企业要逐步建立节能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日常管理规范中。首先,加强合作。企业要强化与科研机构或专业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注重与本地其他中小企业的经验交流,发挥互补优势,初步形成基本的节能管理体系。其次,强化内部培训。节能管理体系对不同岗位人员有不同要求,开展内部培训就是消除员工对节能工作的认知差异,明确其职责范畴。最后,编制节能管理细则。节能细则的编订要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坚持平等对待、有所区分的原则,既要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做好管理质量的提升。(3)改善基础管理工作,完善评价和检测体系。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能源购销、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等方面的工作管理,健全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机制,改变只注重能源购销管理的观念,提高能源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节能监察部门要加强节能降耗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节能统计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与政府监察部门的执法配合,加强针对企业高耗能领域的工作监察力度,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数字化的检测方法和体系,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数据支持。

4.从公众角度谈建议。虽然现阶段居民生活能源不是河南省能源消费的主体,生活用能占全部能源消费比例不足10%,但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生活用能的增长潜力很大。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不能忽视自身力量在节能降耗工作中所做的贡献,首先,我们要增强自身节能意识,真正让节能降耗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比如,节约用水,循环利用;节约用电,避免浪费;选购健康绿色产品;选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最后,努力成为节能降耗的宣传员,向他人传播节能降耗的理念。

四、结论

第8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网络;机房;建设

1.硬件系统的建设

1.1机房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一个标准的插座既可接入电话,又可以用来连接计算机终端,也适应各种不同拓扑结构的局域网;同时也便于今后的扩充,节约费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过去的布线方法是将各种设施的布线分别进行设计和施工,如电话系统、消防、安全报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都是独立进行的,一座大楼内各种线路如麻,不但造成难以管理、布线成本高,而且功能不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布线就是针对这些缺点而采取的标准化措施,实现了统一材料、统一设计、统一布线、统一安装施工,使结构清晰,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布线设计原则:①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②采用的系统和设备是标准化的,具有开放性、可扩性和灵活性;③构成的系统必须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因此,在布线过程中,应遵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综合布线,信号线、网络线、电源线等应在地板下走线,双绞线和终端对芯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2.54cm,与电力线平行距离应大于0.5m,走线应远离变压器等强磁场设备,最好选择屏蔽双绞线(STP)和屏蔽终端多芯电缆走线,若是非屏蔽线缆,则应穿金属管或金属槽铺设。

1.2机房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工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机房的效率,因此,机房建设必须网络化。一般来说,机房多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网络,星形拓扑结构。服务器多采用IBM公司的,有海量硬盘,主要提供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控制共享资源等服务,应具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客户机从服务器上获取资源,客户机之间可以互相访问;为了方便教师上课演示和管理人员管理机房,每个机房还应配一台专门用于教学演示和管理的计算机;同时,为了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取互联网上更多有用的信息,机房应通过局域网接入Internet。网络化建设有如下优点:①满足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许多网络方面的课程,如《电子商务》、《局域网技术》、《网络原理》、《网页制作》等。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网络环境下模拟实践,才能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②充分提高软、硬件资源利用率,主要表现在网络可以使各工作站方便、快捷地从服务器上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如学生在客户端可以从服务器上下载某一应用软件,下载教师课件,还可以共享打印机等硬件资源;③使机房管理更科学有效。例如,硬盘文件管理,这是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单机操作最烦人的事之一,而网络化管理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通讯线路传输数据、恢复系统文件、安装软件等,从而节省大量的系统维护时间,还可以方便实现上机时间统计,备份学生实验数据,使得机房管理规范化;④在网络环境下,还能安装一些有利于教学的师生互动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上机内容的辅导和监管,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2.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2.1通过网络克隆安装软件

通常情况下,可以为每台计算机都安装双操作系统,即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因为有些软件需要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每个操作系统下除了安装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 2003以外,还应根据学生课程的安排,安装相关的应用软件,如程序设计软件《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软件AUTOCAD、三维图像处理软件3DMAX、网页制作“三剑客”软件、会计电算化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以及防病毒软件等各种常用工具软件。为了减少管理人员安装软件的工作量,可以使用克隆技术制作“母盘”为各计算机安装软件,先任选一台机器(同一机房的机器配置相同),将硬盘合理分成C、D、E三个分区,即C盘、D盘、E盘。主分区C盘一般不超过10 GB。将操作系统如Windows XP及各种应用软件如Office 2003、VC、VF等安装在C盘,并打好补丁。需要上网的机房还应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到最高版本。所有的工作都做好后,用Ghost软件创建的C盘的镜像文件WinXP.gho存放在D盘。重新格式化C盘,再安装Windows 2000、Office 2000以及相应的考试软件等,做成镜像文件Win2K.gho,仍然存放在D盘。如有其他要求,还可以做第三个、第四个镜像文件,以备需要时快速恢复系统。在D盘还存放有常用工具软件和可能用到的软件的安装程序等。E盘作为公用数据盘,用来存放学生的程序、数据及临时使用的资料,然后,以这块硬盘为母盘,用Ghost软件进行磁盘拷贝。

2.2软件备份与恢复

在机房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受到损坏,需要重新安装软件的情况,这一过程既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找驱动程序,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安装系统。我们可以给软件做备份,遇到系统损坏时,恢复备份即可。Ghost软件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备份软件,可以在硬盘上辟出一部分空间做一个逻辑盘,然后用软件将整个系统备份到该盘符,操作顺序是在执行Ghost软件后,依次执行Ghost localPar-titionTo Image,然后选择源盘和需备份的分区,接着选择保存的路径,最好是平时不用的逻辑盘,最后按照提示做一些选择后,只需等待备份指示条完成就可以了。以后万一系统受损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软件将所做的备份还原出来。

3.防病毒

目前,病毒和木马成为对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威胁,机房也不例外,防病毒成为机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机房是一个公共场所,学生上因特网和使用优盘以及局域网内的互相访问,都会增加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而一旦某台计算机受到了病毒的攻击,网内其他计算机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据统计,大部分的网络安全威胁来自于内网。为了计算机安全,机房首先在网关处应安装防火墙,其次在单机上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如网络版瑞星、360安全卫士,瑞星用来全盘查杀病毒,360查杀木马,二者联合使用效果好。杀毒软件要及时更新升级。随着入侵防御技术的日渐成熟,有条件的机房,也可以考虑安装入侵防御系统,以增加安全系数。另外,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性的教育,增强防病毒的意识,不要浏览非法网站,对病毒及时清除,避免扩散。还要对学生的上机内容进行严格管理,优盘禁止自动播放,确有必要使用的外来程序或优盘,还应进行杀毒,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扩散与传播。由于很多游戏盘因非法复制带有惩罚性病毒,所以应禁止学生将各种游戏软件装入计算机系统,以防将病毒带入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篇: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城;多业务互动;平台架构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30%,网购市场年交易规模超过1000亿。此外,随着传统企业大量涌入电子商务行业,大型垂直电商向综合电商发展,自营电商向平台和自营混合模式转型,电商盈利模式趋于成熟。为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企业除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明确且行之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品类管理和运营模式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1]。

2014年,国网公司立足国际能源重点发展领域,考虑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等新形势,结合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城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联合社会资源,建设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加快转变。这对客户服务电子商城及电网企业为用户服务指明了方向。电子商城的研究和探索也成为国网公司构建特色鲜明、体验卓越、模式领先的综合电子商务生态网络的理论准备和技术支撑[2-3]。

电子商城是以“电”为主线,以“节能”、“智能”为产品特色,以智能家居、电工电气和电动车等产品在线销售和配套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面向个人及企业客户提供商品在线交易的网上商城[4]。文章基于国网公司客户服务电子商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基于移动互联客户端的电子商务支持平台架构,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与用户沟通,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用户需要,从而用于指导国网客户服务电子商城建设,为电网开展多业务互动服务并结合电商运营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指导及实践依据。

2 平台业务分析

2.1 智能家居业务

国家电网公司近期提出“要加快提升电网互动能力,建设智能家居平台,让普通家庭能够通过智能电网实现用户能源管理、移动终端购电、综合信息服务、远程家电控制等,全面提高百姓生活智能化水平”,因此智能家居任务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家居智能化系统,能实现如下控制功能:灯光控制、窗帘控制、家电无线控制、综合安防、紧急求助、扩展控制。

2.1.1 灯光控制

灯光控制包括场景控制,即家居智能化控制系统可预先存储每一种场景,比如:离家模式、在家模式、看电影模式等。需要时,只用在控制键或触摸屏上点选,就可快速、准确地调出所需的灯光场景,而不必对每一路灯光进行控制,更为简单方便。自动控制运用于地下室、楼梯等区域,上述区域的灯光可实现人来开灯,人走关灯,节省电能,方便使用。

2.1.2 家电控制

家电控制则主要包括电视、音响控制即通过触摸屏(无线或有线)可对所有的影视设备实现开关、选台、音量大小等所有的功能控制,并在触摸屏上制作出形象逼真的操作界面。还有集中空调控制即根据需要可在家里安装温度检测设备,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温度范围,通过家居系统可控制集中空调的自动开关、定时开关、调温等。

2.2 电动汽车业务

电动汽车一体化销售服务平台建设以电动汽车销售为基础,文献[6]提出以车联网平台电动汽车行车服务为增值服务,实现商品及服务资源、运营服务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增加用户黏性,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商城和商户收益获取,实现公司和商户的双赢。主要业务包括:

(1)根据车联网服务平台业务范围,以电动汽车基本行车服务业务为突破口,吸引车联网后装车载终端设备商家入驻电子商城。

(2)通过营销资源共享、客户行为引导、联合销售等方式提高商城和车联网服务平台的整合服务水平,形成电动汽车与行车服务产品的一体化销售。

(3)拓展业务内容及营销模式,逐步扩充业务融合范围,包括生活服务、安全驾驶和数据服务等,逐步行程电动汽车一体化服务生态链。

(4)完成电动汽车试驾预定、销售,以及充电桩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搭建,通过电子商城与车联网服务平台的业务融合和深度集成,为用户、企业和政府提供实时、高效、智能的多样化服务。

(5)整合商城电动汽车(含充电桩)销售服务商户和车联网服务平台内容提供商的优势资源,打通电动汽车销售和服务的信息流通环节,实现业务、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

2.3 分布式电源业务

随着分布式电源的不断发展以及电网的不断改革,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已经成为智能用电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7]。其中以光伏发电作为代表,发展光伏发电业务,为家庭光伏发电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查询平台,让用户能直观查看家中的光伏设备的发电量。业务主要包括光伏发电信息查看即显示累计光伏发电量,近一周,近一年,近一月等发电信息,并通过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提示节约能源信息。以及光伏设备管理即使用手机客户端随时查看家庭分布式光伏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设备参数设置,控制设备发电和并网。还可以展示光伏的最新资讯,帮助用户及时了解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

2.4 综合信息服务

综合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知识库系统即建立综合信息知识库系统,完善即时通讯工具、在线客服应用、客服管理应用、受理工单流转应用,使之打造成服务优良,客户满意度高和管理规范的客户服务系统[8]。还包括网上电费缴纳即提供电费信息服务,用户在商城提供的多业务支撑平台中即可完成电费缴纳,并可以查询到完整的缴费历史对账记录,核对缴费金额等信息。平台还能够发现电器待机、忘关电源等情况,及时发送消息通知。

3 多业务支撑平台架构研究

基于第二章提出的平台业务分析,提出多业务支撑平台架构,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接口管理、业务管理以及数据服务。平台业务及支撑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3.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指管理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它包括收集要求、购买设备和软件、将其分发到使用的地方、配置它、使用改善措施和服务更新维护它、设置问题处理流程,以及判断是否满足目的。多业务支撑平台的系统管理为商城管理人员提供地区管理、用户管理、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采购管理、客服管理、会员管理、系统设置等系统功能管理。

3.2 接口管理

为了扩充经营范围、拓宽经营渠道、增强盈利能力,将与多个系统和平台集成接口。包括与其他电商的接口管理、与营销系统的接口管理、短信接口管理等。

与第三方商城的接口管理:在与第三方商城商品信息、订单信息等业务数据集成之前,需要将双方的基础数据进行集成,主要包括商品品类、商品品牌、地址、快递商等信息,为后续业务数据的集成奠定基础,保证国网商城与第三方商城的无缝集成。营销系统接口:充分利用国网资源突出商城特色,赢得客户资源,吸引用户注册,商城需引入95598网站电费查询、充电桩安装进度查等服务,通过电子商城与95598网站的集成,打通电网内外部信息流,形成电子商务生态圈。与第三方物流系统接口: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仓储系统与配送系统集成,实现仓储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商户体验。

3.3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指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业、投资、服务、劳动力和财务等各项业务按照经营目的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管理活动[9]。多业务支撑系统平台业务管理主要包括营销管理、商品服务销售、财务管理、服务接入、客服管理、合作伙伴管理。

3.4 数据服务

数据服务是一种软件服务,它封装了企业相关的关键数据实体的操作。企业数据被存储在多个系统中,要想与之交互需要多个接口或多种机制。此外,数据服务还要给不同渠道(分支机构、在线业务、呼叫中心)和机制(事件驱动、随需应变、批处理)提供服务,这也给数据服务带来了挑战。对于数据消费者,要是没有一个抽象层将之与这种复杂性相隔离,企业中数据源和数据消费者之间的集成将会以一种意大利面式的点对点集成而收场[10]。

数据服务还能够执行关键的治理职能――它们有助于度量指标的集中化、监视、版本管理、数据类型的重用,以及执行数据可视化和访问规则[11]。

4 平台架构设计

4.1 总体架构

按照电子商城的建设规划,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提升电子商城核心竞争力,提高电子商城系统智能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必须放眼未来,固本培元,创新发展,有效利用内部资源,借鉴外部成熟技术,开展国网客服电子商城系统经营模式拓展建设。系统架构设计遵从电子商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在原有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围绕电子商城建设需求,结合电商业务发展要求,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完成本次系统的建设。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4.2 业务架构

在业务架构设计方面,对于平台型业务,电子商城建设以业务流程规划与完善为驱动,从市场营销管理、商品服务销售管理、智能家居平台、合作伙伴管理等业务域出发,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商城业务流程。同时,开展自营业务分析,从采购管理、仓储配送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6个业务域出发,建设具备国家电网特色的自营电子商城。结合项目需求,电子商城业务架构如图3所示。

4.3 数据架构

系统根据自身业务架构特点,分析、定义、规划数据架构,从数据分布的角度分析、定义、规划数据架构,以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

根据应用功能视图定义的功能模块,电子商城涉及SG-CIM中归纳的12个数据主题域中的财务数据、客户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物资数据5个主题域,电子商城系统与SG-CIM相关一级、二级主题域关系如图4所示。

4.4 物理架构

客户服务电子商务系统先在总部部署,与现有客户服务门户在同一区域。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未来还要考虑生产中心平台的扩展(例如在数据中心外再扩建新的数据中心)以及辅助接入节点(如租用运营商CDN网络)的部署,以提高对日益增长的客户访问的响应,改善客户的体验。

5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平台、客户端的需求分析,对多业务支撑平台架构的详细研究,提出基于移动互联客户端的电子商务支持平台架构,形成可推广应用的电子商城多业务支撑平台建设方案,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浪费,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与用户沟通,丰富平台业务内容,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用户需要,提升用户满意度。指导国网客户服务电子商城建设,为电网开展多业务互动服务并结合电商运营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指导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穆峰.电子商务的价值链和赢利模式研究[J].电子质量,2001,12:126-128.

[2]王斌,林丹明.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演化与创新[J].汕头大学学报,2005,4:49-52+91.

[3]王双萍.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与策略[J].中国商贸,2011,23:103-104.

[4]邓祥明.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08,9:131-133.

[5]张秋霞.智能用电大数据及其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4,21:130-131.

[6]陈启鑫,刘敦楠,林今,等.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机制(一)[J].电网技术,2015,11:3050-3056.

[7]杨宏宇,朱信颖,颜玮玮.大数据在电网中应用的价值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9:90.

[8]段秋利.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9]张建军.云安全管理平台业务管理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