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哲学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的基础知识

第1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提供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论证,国家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主权”,而国家的主权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与此类似,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来自于各成员国主权的部分让渡。另一方面,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与“主权”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超主权”的权力。因此笔者认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成立的基础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这一权力是建立在各参与国的同意的基础上的。本文还以欧元为例,对形成“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 世界元 欧元 主权 社会契约论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议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这一想法引发了世界各国的热烈讨论,周小川本人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世界元先生”。周小川认为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着系统性的风险: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存货币,很难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这是由于主权货币的币值必然受到该主权国国内经济状况和汇率政策的影响,而将其作为国际储蓄货币,就必然会因为一国经济的微小变化而引发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微小变化,也会给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就类似于动力系统中的蝴蝶效应,将微小的变化成百上千倍地放大。在世界经济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这样的蝴蝶效应正在越演越烈。基于上述理解,周小川提议,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全球性机构来管理的、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减少主权国汇率政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使全球流动性的调控相对稳定。周小川还特别指出,这一建立“世界元”的思想,并不是自己首创,早在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毋庸置疑,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太多“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的理想”:从柏拉图“共产共妻”的“理想国”到隐藏在大洋深处的“乌托邦”;从但丁“一统天下”的“世界帝国”到康德由“自由的共和制国家联盟”而达成的全人类“永久和平”;还有罗尔斯为世界各“国民”所订立的“万民法”……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构筑了形形的“理想”。这些“理想”正因为从未在人间实现过,所以仍然如太阳、月亮、星辰一样挂在天上,关照着人们现实的生活。“世界元”或许也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它绝不应该是一个“空想”。“理想”与“空想”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想”是得到系统论证的想法,人们应用自己的理性在现实的基础上为“理想”构筑了上升的阶梯,而“空想”则仿佛是悬在空气中的浮尘,是人们随意说出,没有经过论证和辨析的想法。我们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哲学王”是人类的理想而不是空想,那是因为柏拉图在自己所创立的理念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善的理念”作为城邦的根基;康德的“永久和平”是一个理想而不是空想,因为,康德系统地论证了人们达到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和“正式条款”。与此类似,我们如何才能使“世界元”成为一个“理想”,而不是仅仅沦为“空想”呢?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要为“世界元”这一理念提供哲学的论证,给出系统的、符合逻辑的理由。而本文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尝试。

一、主权货币的政治基础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讨论过这一问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正义理论当中的“交换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要有交换的地方就需要进行比较,而所谓交换正义就是“价值同等”的交换。货币是作为比较的中间物被发明的。亚里士多德论述道,“这种使用的交换在习惯上就发明了货币,它的名字叫法币,因为它不是由于自然而存在,而是依据法律而存在,可以由我们来改变或废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明确指出了货币存在的基础,货币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的创造,货币得以产生以及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人们所订立的法律。 社会契约论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为社会制度之成立的论证提供了方法。下面我就以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为例,简要叙述社会契约论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法律提供的论证。

霍布斯首先构建了一个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抢占任意一片土地、任意一件财物,甚至可以任意地侵犯他人的身体;人们天然地对一切事物拥有权利,这被称作是自然权利。与此同时,在理性的指引下,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尽力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但是人们逐步发现,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然权利,使得人们的安全和利益无时无刻处在被他人侵犯的危险之中。所以人们相互约定,各自让渡出一部分权利,并将让渡出来的共同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受委托者也可能是政治精英的团体或者是所有人的代表),这一受委托者就是主权者,而在主权的基础上就形成了国家。

霍布斯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强调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订约的成员必须是全体一致同意,契约才能生效。关于缔结契约的方式,霍布斯论述到:“其方式就好像是人人都向每一个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社会契约论者所强调的在缔结契约时,“全体一致同意”的要求,既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基础是所有组成国家的成员的一致同意,也保证了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例如法律)的成立也来自于全体成员的同意。因为,法律之所以得以实施,在于支持它的“共同权力”。在国家范围内,这一“共同权力”就是主权,而主权是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正像霍布斯所论述的,“没有共同权力的地方就没有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无所谓不公正。”总之,从霍布斯所阐发的契约论思想中,我们可以寻出如下的逻辑:全体成员的同意是形成“共同权力”的基础,共同权力又为法律的订立和执行提供了保障。

现在让我们回到货币之基础的问题上来,如果我们赞同社会契约论所给出的主权成立的论证和亚里士多德对货币成立之基础的解释,那我们就得出如下的推论:货币的基础是人们所订立的法律,法律得以订立和实施在于支持它的共同权力,在国家范围内就是主权;所以在国家的范围内,任何一种货币成立的基础也应该是国家主权。这样的结论并不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通行货币无不是以该国的主权为基础的。这里涉及到一国之政治与经济间关系的问题:当然,者认为经济是一国之基础,政治制度是国家的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国的经济运行都是以其强有力的政权为保障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稳定的政局,没有完整统一的主权,社会的经济活动将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而货币也会出现大幅贬值、或废弃不用等等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政治权力永远是法律和经济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动摇了,其法律的施行将变得越来越没有效力,与之相应,货币被人们承认和相信的程度也会降低。总之,在政治权力受到威胁和动摇的情况下,社会中人心惶惶,人们一心自保,货物的交易量缩减,人们对信用货币丧失信心,转向储存金银等金属。这也是和平时期黄金贬值,而战争期间黄金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2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饮食管理;肺部感染;急性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是我国临床医学界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肺部感染症状是处于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的一种常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目前发现的导致脑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的一个首要诱因。而肺部感染症状的发生又与脑出血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吞咽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对应用饮食管理模式对其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7至91岁,平均68.4岁;干预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至89岁,平均68.1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饮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宜进食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少食一些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的内脏等,可适量地食用一些植物油和橄榄油。尽量保证多食一些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在治疗期间出现便秘症状,以免患者由于排便时过于用力而导致病情程度进一步加重。含碘食物要适当进行补充,可适量食用一些紫菜、蘑菇等食物。每日饮食的总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分配,通常情况下早、午饭的量应该相对多一些,而晚饭的量应该少一些,这样可使已经被机体吸收的脂肪,通过日间较多的活动而尽可能多的消耗,避免胆固醇在患者的血管壁上发生沉积,而使动脉硬化的病情程度加剧。对于采用鼻饲途径进食的患者应适当给予一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2]。临床比较常用的鼻饲饮食主要包括3种类型:①普通食物:主要包括粥沫、牛奶、蛋白粉等食物,辅以温开水进行充分的调和处理;②瓶装的肠内营养混悬液可以进行直接输入:主要包括瑞素、能全力等;③复方营养混悬剂稀释液。鼻饲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液量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的原则,以患者能够充分适应为宜,初始的进食量应该控制在为每天250-500ml,一个星期后可以逐渐增加进而达到全量[3]。两组患者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等人数、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3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呛咳和便秘症状发生率 常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10例和11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4.4%;干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2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和4.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上述两种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 住院治疗时间 常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2.75±2.52)d,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8.03±2.18)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体 会

食物特别是胃内容物一旦进入到患者的肺部将会对肺部黏膜造成极大刺激,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对于脑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饮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有效防止误吸。此外便秘不仅会使患者排便变得更加困难,使其痛苦感增强,还会使腹内压水平明显增加,使颅内压随之增高,使脑出血本身病变程度进一步加重。所以,通过饮食管理可以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起到积极的保护和调整作用,使患者的大便处于通畅状态[4]。

参考文献

[1] 李付云,王凤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分阶段饮食护理与康复[J].中国保健,2008,16(23):1201-1202.

[2] 史书红,王艳荣,张玉雪.急性脑卒中合并肺炎60例临床研究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173-174.

第3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倪寻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70分)

2、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

参考答案: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华佗对症下药是透过头痛发热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疾病的本质。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头痛发热这一结果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华佗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的病因,才做到了对症下药。

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活的灵魂。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首先,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也就是说要承认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意味着世界是一个没有矛盾的世界,因而也就谈不上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了。所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应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其次,我们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正确、合适的方法,从而解决矛盾。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哲学理论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真正解决矛盾。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4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一、高标准备课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考情。必须结合近年高考试题仔细研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根据高考题型的设计及难度系数情况做教学案的设计。做到:考点尤其是高频考点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和课后作业设计科学合理、练习题精挑细选、单元检测反复斟酌、热点材料必须链接教材知识点。这样的教师规范教学和学生规范训练,在考试中的表述也就会科学、合理、专业。

2.精编学案。高三教师要认真备细教材,备好考点,备透重难点,通过编制教学案,把教学思路展示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在备课组内集体完成,也可以单独进行,但必须超前完成。

3.备好学生。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类别多,加之近年来新课改后许多学生对理科有畏难情绪,所以文科生剧增。但基础参差不齐,学情复杂,所以设有文科尖子班、加强班、普通班、体艺班(美术、音乐、体育等),因此,在一轮复习设计学案时,突出课标要求,夯实基础,把当堂课的知识点弄清楚、练明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环节多,并适当设置梯度,每节课前检查要有批语,并给予表扬鼓励,各类班级和学生之间不进行比较,但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二、高效率授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政治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尤其新课改形势下,

课时数减少,时间紧,任务重,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向课堂要质量、要分数、要效益。具体分以下几步。

1.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知识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每节课用一定的时间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检查,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另一方面在检查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随机提问,或者书面检测的方式,或者利用认真设计好的书面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没有掌握好的内容适当强化。

2.紧扣主线,突出重点,把握好逻辑联系。扣主线就是教师对于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然后给学生讲清楚。突出重点即依据考纲,分清主次,凡是考纲给定的知识范围都是考生应该复习的内容,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做到抓重点、带一般,重点知识要重点讲,重点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时。把握好逻辑联系就是复习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逻辑要求,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就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明白这一框题在整本书中的重要位置。“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入手,说明了哲学的产生是时展的产物,从而说明了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接着又着手分析了哲学与以往历史所产生的哲学有何不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哲学的基本特征”。最后说明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这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整个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3.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分析材料、论证材料,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我在复习《政治生活》中的《走近国际社会》时,恰逢“中日冲突”升级,于是我创设了分组讨论的情境,学生讨论热情高涨,但我在讨论不久后马上给出思考题目:(1)中日两国冲突的原因是什么?(2)中方为什么会提出严正交涉的严重抗议?(3)如果日方也向中方表示严重抗议,你如何看待?(4)预测一下中日关系发展趋势。当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去归纳后得出以下课本知识要准备链接: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点。

随后我又结合前几年国内反日游行过程中的砸车和抵制日货行为给出“公民应怎样理国”“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抵制日货

的做法”等问题课后讨论……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有助于学生纵横构建立体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时政热点复习做到位并落到实处,课堂也因此而富有生命活力!

4.强化练习,巩固提高。针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训练是复习课中非常必要的环节。因此,每节课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检测,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达到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当然不是每个模块和每次都必须这么做,可以灵活运用。

三、关注课后延伸

1.写出教学反思。每堂课后,教师肯定有所感觉,我哪里感觉特别好,学生掌握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失误,及时写下课后反思或者小结。

2.消化总结,巩固记忆。要督促学生整理和完善笔记、追忆课堂,巩固基础知识,达到熟练掌握;概括总结、形成框架,提高学生宏观把握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将知识点前后联系。

3.加强练习,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要精挑细选,找出针对性、时效性强的题目,学会选题、学会改题、学会编题,练习内容更要注重层次性、适度性,讲求适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能够满足高三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5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人文素养;策略

高中政治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一门思想性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责任。但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如“教师教学呆板化、教师的教学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正确发挥其重要的引导、培养等作用,以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加强。

一、重视基础知识

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学生首先具有人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有个基本的理论基础,接着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构建知识结构,认真讲解具体的知识点,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深层次的理解;在课下的时间安排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上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由此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巩固学习基础知识,实现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政治生活》这本教材时首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民主参与的几种形式、政府、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让学生首先对基本的政治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参与的概念其次通过教师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如“居民的权利”在“自由”的方面,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学生能够想到无论是信佛教还是基督教,国家都没有进行干涉;在教学“文化教育的权利”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同学们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权利。由此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感知程度。

二、重视练习的作用

练习是教材之外的知识补充与延伸,通过练习,能够巩固深化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点,又能够通过材料了解实事,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时事进行合理的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材料与知识的结合,进行引导性学习接着让学生学会这种思考方法,在课下的练习过程中,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思考理解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方法。由此通过重视练习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唯物辩证论》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例子“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消失而停止运转,太阳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停止发光发热、树木不会因为风雨而向下生长,水不会用来做桌椅板凳”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看问题样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要学会尊重事实”,所以,可以引出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的反应,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引申到哲学上的思考,让学生有“哲学能够指导实践、哲学是生活的向导”的意识。然后在课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总结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所帮助,培养自身的人文能力和方法。

三、重视思想上的培养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其思想上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更要用教材中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给学生充足的选择区间,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能够分清是非对错。只有在思想上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事倍功半。由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品质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文化生活》这本书时,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尊重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包,让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举例“新华字典中是否应该纳入外文传入的词汇”,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能够保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增添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以此类推,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对待一件事时的看法,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让学生从政治学习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

四、教学合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也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状态。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是教师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区关注学生的接受知识状态,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由此实现知识与能力思想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语:

高中政治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高中政治的高效教学。教师要通过重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多方面等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晓祯,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J]现代教学,2016.5

第6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一、基础知识

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不是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就行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基础知识不光包括理解定义,熟记公式,会基本的公式运用,还包括解题步骤、相当的解题经验,当然还有计算准确性。

那么它们都代表什么呢?理解定义并不是背,有很多定义我也不记得,理解就行,没人让你默写某某东西的定义。但是你要熟记公式,不可能你不记得公式还会用公式吧!高中数学中的公式还是很好记的,只要你上点心,熟记公式是没有问题的。熟记公式后当然还得会基本的公式运用,最起码你要知道正用反用。你还得注意解题步骤,这几年初中的教学不注重步骤,这是错误的。步骤和逻辑性有直接关系,解题步骤其实就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一定要明确,当然你逻辑性强,那你步骤写的一定不会太差。那么什么是解题经验呢,死做题一定不要。有些题,你不会,但你做过,或者做过类似的,这样你就能照葫芦画瓢解出来,从成绩上看这跟你会是一样的。你要积累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向,以及思维方式。还有就是计算的准确性,有的同学明明会做但是在计算过程中以为一步解错,导致后面全错,这真是一种悲哀的事情,马虎,也算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这一直都是困扰一部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一个问题。大家不要抱侥幸心理,正确对待每个计算结果,每次计算过程,即使在演算纸上也应该正规计算,千万不要养成在演算纸上龙飞凤舞的“好习惯”。只要你能认真对待每个计算过程,坚持下来,变成自己的习惯,这就不会变成问题了。我相信,这根天资如何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坚持一定都能做到。

二、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

比如,数学思维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两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直觉与逻辑,发散与定向、宏观与微观、顺向与逆向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法受阻的情况下自觉地转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方法,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在一些数列问题中,求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可用归纳推理。应该说,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总而言之,只要我们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聪明地做题,并且能够站到哲学的高度去反思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我们就一定能早日进入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当然如果你实在到达不了数学思维的高度,那你就可以用做题经验来弥补你思维上的不足。如果你能培养数学思维的话,正道还是要走的,毕竟你大学用得着。

三、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思维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应用。良好的数学思想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结构的层次跟程序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跟灵魂,其意义重要显而易见。所以数学思想的培养贯穿到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学习做题中仔细体会,认真反思。

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敏捷性;对习题灵活变通,引伸推广,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抽象性;组织引导对解法的简捷性的反思评估,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对同一数学问题的多角度的审视引发的不同联想,是一题多解的思维本源。丰富的合理的联想,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及类比、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运用的必然。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四、考试技巧

第7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 合作探究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时数高居榜首,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相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与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追本溯源,我以为古代教学法值得吸取与借鉴,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可以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这一点古人,今人认识一致,而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大相径庭;古人是强调“多读”“多诵”作品;今人多是侧重“多讲”“多学”语文知识。实践证明,古人之法有其合理因素,值得借鉴,今人之法有其明显的缺点,确实应该改革。

语文基础知识是很少的、零散的,而在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学殿堂里,全靠“多读”而成为大演说家,大写作家和大学者的如夜空繁星,不胜枚举:“韦编三绝”的孔子,“头悬梁、锥刺骨”的苏秦,“讽诵诗书首家之言”的东方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司马迁,“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贪务得,细大不捐”的韩愈……至于近代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读书之多更为人所知。这些人由于读得多,虽然没系统地学过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但却能“说”起来折服听众,生动形象,“写”起来文思泉诵,有如神功。

多读作品的综合受益难以尽言,单单对于“说”“写”能力的提高,其直接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丰富素材,丰富语汇,丰富技法,培养语感与鉴赏能力。也许古人是早认识到如此之多的好处,所以他们不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上下功夫,而只是想尽一切办法“多读,凿壁偷光”地读,“囊萤”“椎雪”地读……

以至于有“咄之于口、入之于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今人是谁想起来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来提高,“说”“写”能力的呢?这是个事倍功半的法子,但现在看来,其弊病、其不科学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说”与“写”是最根本的基础。语言的掌握、丰富、提高主要依靠语言的广泛接触--多听演说,多读作品和自己多说多写,而不是靠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从小孩子学说话中可得到有力的证明。因此,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主要精力去作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实在是舍本而逐末。

2.各类语文知识。只有放在各种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并发挥其特有功能,而将其抽出用大量时间单独学习、研究、缺点是很明显的,例如:现阶段语法知识断裂,因失去具体“语境”而使其功能大减,再是其“功能的多样性”难以“概全”。即使了解掌握了某些语文基础知识,但其整体语文水平不高,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因而难以发挥语文基础知识的特有功能。

3.提倡合作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一步解放语文教学,实际上实施起来困难多多,大多数老师是“满堂的讲或“问”。语言的美感是由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各自的特有功能充分发挥而综合形成的,因此,当把美好的语言肢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部件”后,其整体的美感也就大为消弱,因而学起来也就显得枯燥无味甚至味同嚼蜡了,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学耗时长,教师讲解耗力多,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再说,即使是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列和老师所讲的全部语文基础知识,对“说”和“写”能力的提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说”与“写”的能力,毕竟不是各类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

由以上简单分析可知,要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可行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多读”。如何读,古人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苏轼的“入面受敌”“以众击寡”等,比较各种经验,我以为袁枚说:“文学韩、诗学社、犹之游山者必登岱,观水者必观海也”。

然而使游山观水文人终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复知有愿庐,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妙,则示不过泰山一樵夫,海船中一舵工而已矣。具体来说,即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政治、经济、文史,地理,哲学等广泛涉猎,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与写作素材:并让学生精读大家名作(包括教材所选文章)逐字逐句地读,思索品味,读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程度,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所读作品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上述方面外,主要在于:(1)向学生介绍、推荐《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篇目;(2)向学生“传达”自己阅读作品所获得的美感;(3)分析美感形成的原因。

第8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考文综政治复习 明考纲 夯基础 强能力 调状态

高考文综政治学科总复习内容多、任务重,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感觉有点像过草地,望去茫茫一片。越是像过草地,越要求摸准路径。只有摸准路径,才能提高复习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为此,我结合自己在高考政治备考复习中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四点复习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明考纲: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全面、透彻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以纲为纲,全面复习。又要重视今年同往年的比较,重视其中调整的内容。尤其是当年新增的这些知识点,要思考新增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结合考纲,我们在高考复习要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常考点。高考政治说明年年有变,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变与不变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有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知识点。对这些常考点,要花大力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重点的复习,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二)关注热点。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既要抓住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挖掘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深入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设计问题,进而准确地把握答题的切入点。(三)关注盲点。所谓盲点就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内容,近三年在试卷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中要将这些“盲点”作为重点来抓。(四)关注弱点。大家在复习检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环节,因此,要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查漏补缺,做到万无一失。

二、夯基础:做好“地毯式扫荡”,进行“知识重组”

俗话说:“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基础知识。“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广大师生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

(一)落实基础知识点,做好“地毯式扫荡”。基础知识薄弱是百病之源,是制约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知识基础是高考复习的“奠基”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全面复习,全面地、正确地、熟练地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再进行深入理解,重视主干,突出重点。确定重点、主干知识的依据,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核心概念。

(二)应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课、节、框的界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复习不应只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生活》的主线,是高考的主干、核心、常考知识,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时要综合第一课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汇与汇率,第二课的多变的价格,第四课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八课的财政与财政的作用、征税与纳税,第九课的市场配置资源,等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进行“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再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复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基础,绝不是简单地拿着课本从头背到尾,这样只会把知识记死,死记硬背而不融会贯通就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也便无法形成,那肯定是考不好的。

三、强能力: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培养能力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教学的落脚点,又是学生应考复习的着力点。《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对考查内容的广度做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

自从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学科由x科改为文综政治,试题总体而言变容易,能力要求和难度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学生依然反映分数不理想,出现所谓的“一看就懂,一讲就明,一做就错”的怪现象。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7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6题(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11分)。37题(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学生走出考场第一感觉是“简直太容易了”,但得分并不理想。其原因除了基础不扎实外,主要是学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

就思维能力而言,从同学们现在的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同学们经常困惑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总是不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不全的问题,而是所答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指向,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重点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审题上下一定的工夫,辅之以必要的练习提高能力。我们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细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理论、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们在解答每一个主观试题时,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我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考生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在答题训练时,我们要模仿高考答案规范对所做的每一道主观试题答题。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书面表述时一定要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层次和条理的话、写不重复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调状态:调整心态,以考促考,提高应试技能

第9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上次考试的试题是和郑州联考的,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选择题得分不理想。

2、审题不清,粗心大意,有些可以得分的题目,由于没看清题目要求而做错。

3、书写不够工整,卷面不整洁,答主观题没分要点。

4、缺乏学科内综合卷的应试经验,答题时间分配不当,尤其是主观题,前面的题目答很详细,而后面却没时间答。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握考试方向。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题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经常以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不好的同学要求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去掌握。

其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联系和综合。网络化复习从纵横两角度双向展开。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提高能力。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弄清来龙去脉,了解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何发展,注意解决对策,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