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

第1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

在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促进探究性实验的合理设计,并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得出实验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中,一般都是教师对知识进行引导,根据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要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并对实验进行探究性设计,从而保证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完成下,形成化学探究实验方案。在共同学习下,要明确实验研究对象,并确保实验的主要性质和结论的科学性,然后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从而获取更多的化学实验知识。在对化学实验进行具体设计期间,先要明确实验的问题和实验的实施目标,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实施目标,从而保证问题探究具有更大的价值。

接着,推出实验设计假设,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并使学生在探究期间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思考、学会假设,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形成。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利用实验器具实施操作,不仅要对其仔细观察,还需要做好记录,保证实验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其次,探究整体的学习规律,并保证实验结论的有效性,根据实验的研究和讨论,学生不仅能掌握实验中存在的规律,还能理解化学实验的主要概念。最后,巩固化学实验结果,促进化学知识的扩展训练。在探究式化学实验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不仅能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利用新的知识巩固旧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扩展。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利用多个操作实验来完成。本文将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作为教学实验案例进行设计,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充分提高。

1.教学思路

根据初中化学学科内容中二氧化碳制取方式的分析,利用学校中的相关资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探究式训练。在对其分析期间,可以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与氧气的制取方法进行对比。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在对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期间,主要以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探究式教学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其次,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出新的制取方法和制取思路。

3.教学方法

因槌踔谢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所以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以及探究性实验方式来学习。

4.教学设备

每个小组在实验中可以准备不同的仪器,如橡皮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烧杯等仪器。

5.教学过程

首先,要导入实验,因为二氧化碳是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气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较大关系。所以,在化学实验中,要制取二氧化碳,可以观察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形成的反应。教师将该课题引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并利用自己准备好的设备仪器进行实验。

然后,回顾实验并相互讨论。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二氧化碳制取中,装置主要依据的是什么;了解双氧水在制取氧气期间,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最后,学生设计环节。学生在小组组成过程中,可以设计出新的化学装置,并利用掌握的新知识对其进行验证,以使学生获得新的制取方法。

其次,相互交流。各个小组可以将自己的实验装置相互展示,并讨论自己对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然后根据其设计优势和劣势选择出合适的实验装置。

最后,反思与总结。各个小组不仅要进行自我评价,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在反思过程中对自身的设计措施进行完善。在总结期间,不仅要分析氧气制取以及二氧化碳制取方式的不同,还需要归纳出新的实验方法和新教学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中,要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性,根据当前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并对课堂进行设计,然后对实验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彩.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4):120-121.

[2]樊爱玲.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1):66-68.

第2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1.为了保证实验探究的广泛性和学生参与的普及性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进行分组,一组展开生活调查,调查家庭厨房内的铁制品,重点观察铁锅在哪儿更容易生锈。一组观察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如自行车的车架等。一组查找长期与水接触的铁制品,如船底或其他浸泡在水中的铁制品。

2.汇总调查结果。

在三个探究小组中,有一组通过对比,知道了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生锈,而放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有一组发现铁器放在潮湿处易生锈,而放在干燥处不易生锈;另一组认为铁制品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不会生锈。

3.适当引导,大胆假设。

结合学生调查了解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假设。

4.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结合学生的假设,进行正式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5.收集信息,分析讨论。

在各组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各小组组长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对各小组的实验现象及初步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相对科学、准确、完整的结论,最终由学生自己实验验证,找出钢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锈蚀;探究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后,就能找到如何防止锈蚀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研究出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达到比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知识点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分组探究性实验的长期实践,再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分组探究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分组探究的效果和注意事项。

二、总结探究模式和教学效果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目的是要充分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提高。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如果铁制品锈蚀的知识点仍然是在课堂说教,在黑板上列出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学生必然会感到抽象、枯燥,不愿意学;而分组探究性实验使化学知识鲜活起来,如以上教学案例中分组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确实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其实,在做题和学习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分组探究更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后,面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成就感;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大胆假设,主动思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帮助学生获得的信息和学识,远远不如亲身操作印象深刻,不如亲身操作掌握得牢固,而且亲身操作更容易将相关知识转化成实践行为和能力。所以说,在进行分组探究过程中,比如以上教学案例,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确保了学生对铁的性质等化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并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分组探究模式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设计和亲身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操作和验证,积极地思考探索,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学得更高效,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重中之重是需要教师相信学生。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敢于“放手”,同时帮助学生充满自信,让学生多动眼、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2.注意课堂的调控艺术。

对于关键性材料,教师要加以控制,使探究活动能够随时终止,确保可控性,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对与教师、教材思维不同的做法和认识,教师还是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围。

3.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片面追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第3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关键字 探究性 兴趣 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主要的途径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增强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实验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个实验设计为五步:(1)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纸)喷醋酸;(2)喷水;(3)把干燥的小花放入CO2中;(4)把喷水的小花放入CO2 中;(5)将(4)步的小花取出后用吹风机加热。通过现象的观察不难得出结论。

二、设计探究实验要以问题为载体

进行实验探究的出发点是问题,学习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探究。例如CO2 的实验室制法中,以下列实验引导学生探究:(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种物质: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石灰石和稀硫酸;③碳酸钠和稀盐酸。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2)若制取大量 CO2 气体,应选用什么样的装置?(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向气体发生器中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怎样使制得到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怎么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可以组合出十多种不同的装置,让每组学生介绍装置的优缺点,适当给予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发现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对“石蜡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的做法,燃烧放热,且难以把握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把实验改为如下操作:a将蜡烛放在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b在三角架上放铁丝网,放上蜡烛,旁边放一小烧杯,在其上方罩一烧杯。两种实验都能看到现象。学生得到创新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给予回答,而对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通过讨论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注意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教学中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研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探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探究性实验。例如: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生活中的很多物质含有酸,如柠檬、醋,也有类似石灰石的物质,如家用碱面,它们之间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放开手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的去学,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学习了“物质的构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和学生交流。这样做,既掌握了复习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

四、探究性实验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改进实验,优化实验程序。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催化剂”的教学中,可利用自制试管(弯曲约60度)把KClO3放在试管的底部,MnO2放在中部,试管口放上带火星的火柴,加热MnO2无现象,加热KClO3一段时间后,火柴复燃。当滑到试管的底部,火柴立即燃烧。本实验通过改进,操作方便,节省时间且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场所。允许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参观讨论,补做不成功的实验,完成家庭小实验,又组织地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完成教材中设置的“选做实验”“实验习题”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知,培养能力。

五、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培养创造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

第4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一、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能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要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岐视后进生,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敢于想象,敢于提问,以积极的心态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如在进行探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区别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利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收集到较为纯净的呼出气体,并参与其中,使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最终经过讨论得出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教师进行演示,然后由各小组成员继续进行后续较为简单的实验,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二、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少感到会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此部分内容悉数整理出来,对新旧知识进行揉合,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并进行拓展,先将几种常见金属镁、铁、铜,它们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及铜不能燃烧,但会被加热到发黑的现象进行回顾,有条件的话可再次实验展示并将它们的顺序整理出来,然后由各小组进行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让他们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并在此讨论实验室用哪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最为合适,原因是什么。最后进行金属与其它金属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的探究。最终进行整理与归纳,由小组成员选出代表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得出结果。这样做虽然占用时间较多,但会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受,使他们在探究中巩固旧知,掌握新知,知识脉络清晰有力。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初中教材的验证性试验中,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装置连接仪器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操作时间长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等。这就意味着这些装置有可变之处,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装置改造的探究。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先要准备制一氧化碳装置,还要有还原氧化铜装置,验证生成气体装置,而且还要一个气球进行尾气的回收,实验过程中,还要担心加热氧化铜的玻璃管发生炸裂。这套装置连接仪器多,操作十分紧琐,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需占用过长的时间。教师将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并有意识指导其改进的方向,然后要求每人交一份改进的方案。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不少学生设计出了比较简便的改进装置。其中有一学生改进如下:先在实验室准备好一锥形瓶的一氧化碳,用橡皮塞塞紧,在课堂演示中,取一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变成氧化铜)趁热立即伸入装有一氧化碳的锥形瓶中,立即看到,黑色的铜丝又恢复光亮的红色铜丝,验证生成的气体只需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通过这一改进,此实验装置十分简单,现象也非常明显,也不用处理尾气。

三、大力开发课外小实验,增强探究求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课外小实验”是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值得大大提倡。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参加各种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课外实验中,给活动小组提供一些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烧杯、弹簧夹、酒精灯、水盆等和一些药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等,让他们自己设定测定氧气含量的不同方案,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推理结果。还有家中自制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旺旺雪饼包装袋中的“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并在玻璃杯口上放一玻璃片,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现象得出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热的结论。

总之,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培养具有全面科学素养的建设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一重庆

[2]周卫萍.主编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略论[J]

第5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探究意识;动手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培养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一项从古到今的信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否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是很重要的。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它的教学工作应当采取实验的方法。自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已经被人们记在心里,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需要更多、更大胆、更新颖的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到自主实验。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将一些必要的东西教给学生,如实验中应该注意的要点和安全的事项,而不是将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一步步地实验演示,这样学生只能是“照葫芦画瓢”,而做不到有自己真正的创新,也就体会不到实验的乐趣,没办法从呆板的教学中脱离出来,创新也就变得很难。

二、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追求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或学生的操作是否出现了小的误差。

这就看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简单的猜想假设,并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教师不对学生做出过多的干涉,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白实验中的现象并分析出结果。可以看出,在探究性教学的道路上,初中化学实验已经走了一段不算短的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也对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各位任课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教学精神,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用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探究性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争优实践能力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实验方法;设计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根据现行的实验教材,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可划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1.模仿探究

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教师有效地运用探究性实验去研究问题,那么他未必会掌握或相信自己也能去探究。因此,作为探究性实验的初期是应当以模仿作为必要手段的。

在探究性实验中的模仿,主要是要求模仿教师的思维序列而不是全部照搬,要给学生发展留有余地。模仿探究性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教给方法、变通训练、自寻结论。这里应体现先仿后创、仿中见新。这同通常的实验培养方式是有区别的。过去在多数情况下,更多的是只注意学生做老师教过的实验,而且是在严格“把关”、诸多限制下去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发展空间。

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内容包括: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例如:当学生遇到探究性实验“探究镁的性质”时,学生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

探究性实验——镁的性质(学案)

提出问题: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什么性质?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1)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2)用砂纸打磨镁带,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3)用打磨好的镁带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看看它是否能导电。

(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石棉网上方,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5)取另一段打磨好的镁带,放入食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镁的性质有〖CD#10〗。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的过程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孕育了创新精神。

2.自主探究

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传统教育往往向我们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论学生有多么强的能力,只能够解决学过的问题。一般说来,由于初中学生依赖性较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独创性。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学过和没有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到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构架起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正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的关键,或许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一条正确的改革途径。同时,也更适合现代化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毕竟,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知识应用性实验不仅要完成教材中要求的化学实验,而且还要紧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进行实施,必要时由部分学生协作来完成。这类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一次校验。

如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鉴别,可以设计为下列问题的实验进行探究:

(1) 鉴别酸、碱、盐用什么试剂。

(2)测定碳酸根离子用什么试剂。

(3) 测定氯离子用什么试剂。

(4)测定氢氧根离子用什么试剂。

第7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意义;策略

教育过程不仅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前人研究的有关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促使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创造个性的过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科目,进行探索性实验,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意义

1.1 可以促使传统教学模式改变

应试教育盘踞多年,致使化学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两个明显的缺点:(1)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

1.2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积极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探究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2.1 前提条件要创设合理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实施探究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使学生投入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用:①设计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②创设化学环境,让学生亲临其中,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模拟化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④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制造思维冲突和悬念,创设问题情景。

2.2 基础步骤要注重引导探究

2.2.1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最好的合作探究是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地去考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交流、辩论,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科学的态度。

2.2.2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3关键环节要注重评价反思

“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非常重视。优秀的教师应该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出来的结果,并且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运用激励手段适度地评价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

这篇文章通过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教学的介绍和对合作探究教学的环节的阐述,从而说明合作探究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 验证事实规律、 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合理地调整,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能够真正达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论文摘 要:学生要想学好化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化学实验,它能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本文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引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不断的更新引进,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习惯。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而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试管口应该向上还是向下倾斜?(2)药品要怎样放置到试管中?(3)收集氧气时应该用什么方法?(4)为什么用这种方法?(5)怎样检验你收集到的是氧气?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的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有了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认清物质的本质,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和不可代替的,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 

 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s1). 

第9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种渠道,并增加了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因而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创设某种实际情境、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目前,初中化学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根据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一般属于实验型、实践型和调查考察型等类型。

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与确定,通常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兴趣和人文背景,只要能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均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定上,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还可以由师生合作共同确定。

1.重视课题的基础性

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在长期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化学研究一无所知,因此,在选取课题时要起点低,要从容易研究的课题上着手,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等课题。

2.考虑课题的层次性

初三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体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学生选取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有所侧重。对一些思维迟缓、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选容易研究的课题。如:“当地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研究”等课题。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内容的选定,要体现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学术性。如:“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施用对土壤的影响?等课题。

3.注意课题的开放性

课题的开放性具有二个层面:(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既属于单学科的教学内容,又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部分,既有多学科综合交互,又偏重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如:“环太湖水源保护研究”等课题。(2)研究视角的开放性,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方法的运用,均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如:“环太湖水源保护研究”课题可分成“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保护研究”、“环太湖污染的防治研究”等子课题。

4.注重课题的问题性

化学课题的选定,教师不能简单地提供一些材料和做法,让学生“依样仿画”来选择,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问题。为此,教师可展示案例,创设情景或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

1.从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选题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选题。为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事物和现象并产生兴趣,就应从身边的事物和现实中选题。人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学生十分熟悉,但是却不了解我国的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情况,更不会去保护水。新教材设立的这个研究性课题就是要学生从身边最近处切入,使其体验到“处处有化学”的实感。

2.从学生生活实际环境选题南京炼油厂的水源有无污染,其污染的主要来源及防治情况应引起学生关注。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环境,我们确定调查研究型课题为《调查南京炼油厂水源污染情况及原因》。此课题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1.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现代科学观点认为:科学应包含着科学知识和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化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已经获得过的系统知识,还要有效地传授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否则,就不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无法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全貌。所以,现代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进行训练。

2.知识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科学研究过程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科学教学过程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科学知识的认识,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对学生却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获得科学知识,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认识过程,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和探究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