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导力的建构
凝聚与召唤。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强调“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积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用国人的心路历程来见证重大的新闻事件”。其人物评选标准可归纳为“感动”二字,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①《感动中国》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凝聚民族精神,追求人文关怀,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感动中国》采取公众投票与专家推选相结合的评选方式,当选人物覆盖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到平民英雄和百姓典范等各个群体。颁奖晚会采用仪式化传播,从“感动”切入,用朴素真实的“软力量”凝聚、召唤和引导广大公众,成功地实现理性思想的感性化。
建构认同。肯尼斯・伯克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物质性认同、理想化认同和形式上的认同这样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维护主流价值观,营造社会认同氛围,尤其是在理想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弘扬中华民族孝道、诚信、自强不息和见义勇为等伦理道德,塑造传统道德文化认同;在对政府官员的报道中塑造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在对许多专家名人等的报道中体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如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承载着中国飞天梦想的杰出航天人杨利伟等等。②这些人物及其精神通过道德类品牌电视栏目广为传播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强化了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影响力的打造
权威与公信。道德类电视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其形成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感动中国》在央视这个国家级的权威平台上播出,容易赢得观众信任,播出时间选择在每年春节之后,也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形成社会影响力。栏目组邀请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阵容强大的推选委员会,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感悟审视入选人物,保证了评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精神文明领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核心价值共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分化,电视媒介市场化和泛娱乐化倾向日益加剧,有些急功近利的电视栏目不仅不承载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反而消解和灭绝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在问题频出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共识与满足。电视栏目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监测社会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正是抓住了新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 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使感动人物群体的中国故事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以负责任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媒体大联动。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采取“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利用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历届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都与全国几十家媒体联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同时,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要历时数月,经过推委会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各地区也纷纷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效仿先进的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③
传播力的扩张
收视率和广告含金量居高不下。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因单位时间内收视率高,受到众多广告商的青睐,单位节目广告含金量仅次于央视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2005年颁奖晚会为例,该节目首播时段一天就获得了5.9%的收视率,观众规模近2.3 亿。CCTV1赢得了14.6%的收视份额,两个小时的节目,观众人均收看时间近四十 分钟,该时段对CCTV1该天的收视贡献率为26%。④2007年年度人物评选,截至投票结束,央视国际网络投票主帖点击量近五万,留言3764条;网络投票人数逾5647万人次,票总数突破9640万人次。⑤其传播力的扩张可见一斑。
信息内容与结构不断优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虽然是一档每年一次的人物评选活动,但是信息量丰富。每一个感动人物和团体,背后都有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故事又见证着国内一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展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是集体记忆的重现。此外,在信息传播中,《感动中国》也以其特有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吸引并锁定了观众。首先,《感动中国》作为一档道德类电视栏目,具有真实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它所传播的信息能使广大观众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感受到多元的审美情趣。其次,“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历时几个月,从前期报道、网络投票到人物展播、颁奖晚会,信息强度和重复度高。最后,作为该栏目精华的颁奖晚会被设置在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首播日期则定在中国传统春节之后不久。这些信息内容与结构因素的优化使得该栏目在略显浮躁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专业性的设计
营造现场仪式感。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颁奖晚会设计大气, 现场屏幕内容精致,视觉效果强烈。比如2012年的颁奖典礼,舞台红地毯展现从2002年到2011年的一个个小坐标,接着伴随庄重激昂的音乐,原本昏暗的舞台中央“感动十年”四个醒目大字如丰碑般跃然伫立,随后前几届“感动人物”头像耀眼出现,就像点点星辰,一圈圈环绕着中心的丰碑。当星光熠熠闪烁之时, 金黄色光芒撒向四周,将观众席逐一照亮,在全场热烈掌声和太阳般光芒照耀下,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之后主持人导引、播放主角短片,人物出场和接受访谈,再到主持人宣读颁奖辞,最后获奖者高举起奖杯,在观众潮水般的掌声中完成了这一现场仪式。同时,央视《感动中国》还拥有栏目自己的主题曲,颁奖晚会中间会根据现场需要设计不同的音响效果,每位感动人物出场时,伴有符合人物个性的音乐,烘托和调节气氛。此外,无论是主持人串词还是现场访问文本,尤其是颁奖词和评价短语都堪称精湛。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感动中国》栏目的专业底蕴和不俗品质。
突出故事化表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摒弃以往晚会常见的文艺串演, 着力展现人物及其故事,追求现场真实感。这样的电视手法能够营造出特定情境,吸引观众,建立起一种“约会机制”,⑥即观众在特定时段守候某一电视栏目,形成一种观看期待,也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栏目忠诚度和粘着度。在颁奖晚会上介绍每一位人物前,主持人会有一段精彩引语,非常动情且引人注目。之后是一段短片讲述获奖人的感动故事,有过程,有情节,有画面,时间长短不作硬性规定,依内容和现场情况而变化。这种故事化表现方式让观众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被感动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产生心灵激荡和共振共鸣。人物最后的颁奖词和评价短语则是故事主题的点睛,既优美凝练又形象贴切,受到交口称赞。
网络影响力凸显
由于网络媒体兴起给电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对道德类电视栏目进行评估时,还应加上网络影响力这个评价指标。网络媒体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优势使得观众与特定电视栏目的“约会意识”淡化,但如果观众保持着对该栏目的忠诚度,那这种“约会”与守候还是会继续,只不过可能选择网络搜索来观看。学者陆地指出,由于在网络中没有时间和频道的强制性选择,观众对某一电视栏目的喜爱与憎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一档电视栏目在网络受欢迎更能说明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就联合推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该报告首度提出以网络影响力来作为评价新型电视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曾经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栏目的品牌效应和受欢迎程度,也为我们思考道德类电视栏目品牌综合评估体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①孙金岭,边 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热的冷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感动》,新浪网。
②盛 芳:《典型人物报道与文化认同――以央视为例》,《当代传播》,2009(4)。
③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鼓舞――的10年回眸与启示》,《人民日报》,2012/02/02。
④闫云霄:《创新典型人物报道》,《传媒观察》,2008(6)。
案例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中过于偏重抽象的理论、原则的空泛。
(一)理论意义
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基点,探索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它以形象、具体的方法为表征,实质由是高度的理论抽象和逻辑综合。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历年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栏目策划、设计、前期准备、运作到节目的播放等一系列幕后的机制的介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与栏目评选的实践进行一次“对话”,用教育理论解析栏目教育的实例。(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的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实践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真实情景的感染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2)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实际问题,采用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着重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从栩栩如生的案例实景中,体悟、领会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而且还可以真实观察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之道,凸现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案例教学就是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例作为课堂分析对象,通过亲临体验、深度解读和理性思考,用教育的方法理论解析案例及情节展开过程中采用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手段、方法,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应用问题。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体验案例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并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力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科学化和创新性。
2. 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案例教学最大的裨益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感动中国》栏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型综艺性栏目,也是一个将政治性、教育性、感染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的栏目,栏目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此为案例,介绍节目幕后鲜为人知的策划过程、运作过程、评选过程,通过组织过程展示,让学生领会和体悟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总结方法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创新的能力。
(三)学术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政治影响广泛、教育意义深刻、综合性强的经典栏目。选择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一是因为该栏目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同节点,都昭示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随着栏目幕后运作场面的还原、展开,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法进行逐个展开分析;二是因为该栏目是一个综合型节目,案例描述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案例解读过程中也可以将多种相关联的方法有机组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解剖和组合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方法之网”,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之美。因此,以此为案例,除了案例内容所透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案例本身的开放性也是我们案例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创新,它既可以将一个大案例分解成多个相关的具体案例,分门别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教学意义,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地、综合性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组合起来解读、领会。
二、研究内容
(一)案例简介
研究思路:通过对连续八年的《感动中国》栏目的总体介绍,栏目产生的意图、评选的过程、栏目的运作方式、典型参选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完整地介绍《感动中国》栏目。从栏目介绍的过程中,总结和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求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动中国》栏目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的介绍,实现全体同学的充分参与和教学的双向互动。在学生的讨论、阐释与模拟在场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解读、体悟抽象的理论观点,把握系统的理论架构,理解生涩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内容
《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希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职业敏感以及符合国家新闻规范的价值理念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年度新闻人物”,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三)《感动中国》栏目简介
1. 年度人物的评标准。《感动中国》对“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评选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点: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 《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流程。《感动中国》的人物遴选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
(1)前期人物资料是随着前期策划工作一同展开的,先由中央电视论部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大名单。
(2)《感动中国》正式对外评选启动通稿,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物,不断补充进大名单。
(3)选出打动人心的二十几名候选人,并以更详细的篇幅对其事迹进行介绍,列出小名单,约22到25个之间。
(4)同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官方网站展示大名单上所有的候选人。12月中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放,网民推选他们心中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2月底,节目组将经过反复筛选的小名单寄发给由四十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推委会成员在收到的候选人物名单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人物,并填写推委会成员的推选意见之后,再通过邮寄、电子邮件或者式反馈回节目组,形成推委会意见。
(5)第二年l月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工作开始筹备,推选出10名最终的获奖人物以及一个特别奖,上部主管部门,经批准,最终确定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奖者。
3. 《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以及节目制作流程。
(1)《感动中国》启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开始收集可供入选的人物资料。
(2)进一步完善人物资料的收集、核实工作。
(3)正式启动,对外活动启动通稿,同时开通栏目官方网站专题
(4)《东方时空》开始摄制呼声较高的候选人物的纪录片。
(5)确定获奖人物,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节目录制、播出。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思考。本案例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具体方法理论模块教学的应用,也可在具体方法逐章讲解后,通过本案例进行方法综合应用。
(1)通过对《感动中国》栏目的产生、设计目标、运作章程和评选流程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方式、“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人物遴选的一套规范而严格的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论和网络方法论。
(3)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的介绍、获奖感言(视频展示)的宣读等方式,提高榜样示范方法论、感染教育方法论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体系、方法论发展趋势及方法模式建构等。
(二)比较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各种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种具体方法运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实践效果。
一、电视媒介权力的彰显
电视媒介权力,是“由电视媒介文化人,政治人、经济人和文化人共同控制的,以有意影响和改变权力对象思想、行为和精神――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在文化领域,电视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等功能关注某些文化资本,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与媒介人一起对这些文化资本进行展现、评析,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符号,从而以文化命名的形式完成电视媒介权力对文化资本的梳理和占据。由此观之,《感动中国》正是中央电视台借助自身在媒介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电视传播方式,精心设计电视文本,凝练文化价值内核,积极建构优秀社会文化的一种成功实践。
透过《感动中国》,我们看到电视媒介权力在社会文化场域中最集中的凝聚和张扬。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电视传播规律,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诉求中巧妙地实现主导性文化价值的宣传。譬如,采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融合各种音响、音乐等电视手法,从告知、交流和评论等环节使意识形态宣传变得润物无声;它选择专家和精英这样一些“快思手”参与人物选评,使受众由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的知识”而对评选结果深信无疑;它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作为主持,借助其在观众中的个人威信和沉稳大气、睿智理性的个人魅力,使生硬的价值宣传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令人易于接受和信服……媒介权力的彰显首先建立在对媒介传播优势与规律的充分把握上。
另一方面,《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中国人年度文化盛典,还在于它背后所拥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相比于其他电视机构,中央电视台以其国家电视台的身份占有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机构、百姓眼中信息权威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中央电视台不仅承担了传承文化、树立时代新风的文化传播重任,其节目往往还可以超越一般媒体节目的功能和特性,具有一种价值塑造和精神召唤的特殊功能。
《感动中国》生动地向人们显示着电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权力的实现与行政权力等硬性的控制力量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信息内容(文本)来完成。
二、电视文本策略的引导
约翰・费斯克将电视符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现实的层次。我们看到的现实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的现实,而是经过了编码之后的现实。其二,再现的层次。电视通过技术性符码,如镜头、灯光、音乐等,使叙述、对话、斗争等得以实现。其三,意识形态层次。电视的符码同意识形态符码(个人主义、种族、阶级等)结合,被社会接受。也就是说,电视是在通过编码传播意识形态。《感动中国》结构里,这几层符码系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各个环节中,它们相互渗透,共同编织着一场主流意识形态自我加冕的神话。
规定情境。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中,现场灯光、舞台造型效果、摄像手法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都有着相似的成分。以2006年《感动中国》为例。节目开始之时,茫茫苍穹中,耀眼的星辰伴随着圣歌般飘渺而肃穆的主题曲在天空中闪烁着。每一颗星星上都有着前几届“感动人物”的头像。当星光逐渐暗淡之时,金黄色的光芒勾勒出感动中国的奖杯的轮廓,划破了黑暗,镜头由片头切人现场;太阳般散播出绚丽的光芒的奖杯,将黑黢黢的观众席逐一照亮。当所有的观众都沐浴在这从天而降的光芒时,音乐变得激昂。镜头从“感动中国”四个大字摇到伫立在舞台中央的巨大的感动中国的奖杯影像。在热烈的掌声和点点灯光的照耀下,那奖杯的影像在仰拍的镜头中显得异常高大、雄伟。这样,观众仿佛跟随着摄像机镜头,穿越茫茫时空,进人了一种纯洁的、神圣的、朝拜的殿堂,准备接受“上天派来的使者”――那奖杯背后感动精神的感召。电视手法营造出的一种仰慕的、众生期盼的特定情境,首先就为后来的意识形态编码奠定了情感基础。
定义人物和事件。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展现中,意识形态的渗入使得电视媒介权力必定要对于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构建和定义,而不是全然的客观映射。在《感动中国》里,电视是这样对获奖者及其事迹进行定义的――
引言的暗示。介绍每一位获奖者之前,主持人都会用简朴而庄重的语言做简单介绍。引言部分的功能接近于新闻的导语,它不仅概括获奖者的性格特征,暗示获奖者被认可的精神品格或人生经历,而且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对获奖者的感动、感谢和感激之情。最为关键的是,引言的叙述往往能从获奖者与公众生活、公共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那一点出发,这就又从受众的心理上获得认同的优先权。如2006年《感动中国》介绍华益慰的引言是:
“有这么一个职业: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穿的工作服是白颜色。这个颜色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被看成是洁净的颜色。……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名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采访的证实。作为交流环节的采访,它在沟通的同时起到了证实的作用。主持人的提问往往是有导向的。看似平常的提问,实则一步步“引导”获奖者亲口“证实”自己身上被大众肯定的精神。如在2006年《感动中国》中,白岩松是这样采访王百姓的:
“……平常在电视上看到您的那些故事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就是‘感动’这个词,但是家人可就是担心了吧?
担心一天两天有时还容易,担心这么多年,她们是怎么过来的,您想过没有?
有没有过忘了报平安的时候?
您也害怕?
您也在那个时候想到死?
但是又为什么继续把那腿向前迈了?”
“二重评论”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和颁奖词则直截了当地给人物美德予以更高层次的再定义。推选委员会的感动印象说明颁奖理由。委员会的精英色彩给予了获奖者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肯定。隐去了作者的颁奖词则给予获奖者以高度的评价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将个人的精神品质赋予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价值。
名称的归结。最后,在颁奖环节对人物的定义以名称的“双重含义”作为归结点。在获奖者手握奖杯,向观众席致意时,他(她)身后的大屏幕上的红绸被揭开,呈现出一个凝练着人物精神和社会评价的四字短语。如定义为百姓的“百姓平安”、赞扬华益慰的“大医有魂”等。在节目的官方网站上,获奖人物是被一个个偏正短语这样概括的:独臂英雄丁晓兵、阳光少年黄舸等。到节目现场,人物的主体性已经隐没,直接成为了某种精神的表征。
授权的文化隐喻。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指出:“命名一个事物,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这个事物存在的权力。”《感动中国》颁奖环节,实际上就是通过命名的形式,赋予某种精神和代表这种精神的人物以文化的“优先权”。这里,颁奖的种种符码承载着这种优先权的文化隐喻,即它们既是被百姓褒奖的,又是被主流认可的,并可以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实践的典范。
当主持人念出获奖者的名字,获奖者从舞台深处映有“感动中国”四个大字的屏幕背后走出来,长长的红地毯,聚光灯的时时跟随,观众的掌声,音乐的轻快而庄重,使节目现场仿佛在欢迎一位英雄或明星,充满了赞誉和褒奖之情。
节目在颁奖人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五年来的颁奖人都不是官方领导、精英代表、楷模标兵,而多是模糊了阶级、财富、权力的这样一些人――天真的儿童、佩戴红领巾的少年、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或是节目主持人、上一届的获奖人。颁奖人物的符码后面,暗含着这样的信息:感动人物的评选是民间的、朴素的、公平的,最终的获奖者是百姓公推公选的、民心所向的、毫无争议的。儿童、少年和少女,代表了感动精神给予民族明天的希望;奖杯由主持人、上一届获奖者来颁发,象征了感动精神的年年传递、生生不息。
当掌声响起,热泪流下,在受众的膜拜中,电视媒体对文化的命名和授权仪式得以完成。《感动中国》通过整体性的主导性编码策略,营造了感动的情境,界定获奖人物,使得受众按照预设性意义(pre-ferred meaning)来解读电视文本,巧妙地实现媒介传达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目的。
民族的终极价值与电视文本策略环环相扣、时时呼应,并通过媒介权力的力量将其重塑和放大,最大限度地掳获受众对于媒介建构文化的认同。显然,与一些消费主义气息浓厚的电视节目不同,《感动中国》唱响的是一曲抚慰心灵、激励人生、融合社会的文化之歌。
在颁奖词的撰写过程中,“事迹描述”、“价值张扬”、“语言表达”组成了有机统一的“三步曲”。出彩的“颁奖词”大致都有如下5种特性:
1.准确性;2.深刻性;3.简洁性;4.情感性;5.优美性。
与以上5种特性相匹配,颁奖词的撰写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烛照亮点,真实生动。颁奖词“体”短“意”深,一方面它必须把人物事迹融入其中,但又不能详尽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细枝末节,因此,只能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事迹,简要概述,并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另一方面,把握切入点、突出主要事迹和业绩,要描人绘物生动传神、状物写意饱满灵动。比如,“感动中国”2008年度“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的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也许,正是因为真实、生动,我们才记住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孙必干(“感动中国”2004年度);记住了“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感动中国”2005年度);记住了“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的微尘(“感动中国”2006年度);记住了“告诉我们‘兄弟’含义”的唐山十三农民(“感动中国”2008年度)。
2.彰显光辉,揭示价值。展现人物的心灵闪光、坚强意志、思想品质、人格魅力,乃至挖掘人物事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是颁奖词撰写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历经7年时光,活动推出了60多位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事实上,“人物”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她创造了价值、体现了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们从中看到了真理的汇聚、人性的闪光。因此,在颁奖词中,其所揭示的价值不管是信义、忘我、坚强、创新、关爱,还是英勇、挑战、敬业、无畏、忠诚、奇迹等,其中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心灵撼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3.洗练简洁,传神写照。颁奖词的陈述性评价既要对颁奖对象的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和表达,又要文辞纯熟凝练、高度概括、精致优美,并在高度和深度的交合中,展现平凡而高大的形象,力戒空洞的称赞、过分的评价,让人们在简短的文辞中体会到绵长的感动和奋进的力量。“感动中国”2008年度给予“吉吉”的颁奖词只有40字:“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给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更是只有39字:“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但是,简练的文辞却力透纸背地呈现了所述对象的精神内质。此外,像写林秀贞的“爱心”、王顺友的“敬业”、丛飞的“忘我”、邵丽华的“挑战”、魏青刚的“无畏”、黄伯云的“创新”、陈健的“信义”等,都具有传神写照的特点。
4.真情缱绻,情深意浓。颁奖词从动情处写起,可以引发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人的“情”是对象真实生活的情感升华。事实上,正因为有了鲜活的、感人肺腑的生活真实,才有了文辞的自然熔铸和流露。比如,2006年度写任长霞――“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2008年度写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颁奖词用饱含深情、掷地有声的语言叙述并评说他们的故事,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既表达了人们油然而升的爱戴之情、崇敬之意,又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5.言必有中,文辞优美。《论语》云:“夫子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说,说话中肯,并说到点子上。写颁奖词也如此。由于对象不同,颁奖词也就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并且,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要和谐得体。“感动中国”2008年度写李桂林、陆建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这凝重的语言带给我们悲剧的壮美和崇高。“感动中国”2008年度写唐山13个农民:“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温馨的崇敬和欣慰。当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必有中”还须有“文辞优美”的审美附丽。像精彩生动、意韵深长的形象美,自然流畅、音韵铿锵的音乐美,以及蕴涵其间的真实美、精神美、情感美、修辞美等。
作为一种将获奖对象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最终呈现出来应用文体,颁奖词的撰写在体现修辞魅力和语言美方面有哪些写作技巧?显然,颁奖词只概括人物事迹、凸显精神价值还远远不够,因为语言表达不充分、不生动就会使文辞失去应有的光泽。在这里,概括说来,颁奖词的写作技巧可以有以下3个主要方面:
1.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建构辞彩美。贴切的修辞手法不仅使颁奖词的内容和风格更显和谐得体,还使颁奖词形象鲜明、情感饱满、文质俱佳。具体说来,这些修辞手段有:
①比喻。运用比喻修辞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比如,“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2006年度人物“微尘”)
②对比。运用对比容易区隔、勾勒对象的与众不同,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
③对偶。对偶修辞可以使颁奖词具有音韵美、增加文采美。比如,“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2004年度人物“中国女排”)
④设问。设问往往先抑后扬,可以凸显对象一种鲜明、强烈的精神气质。比如,“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2005年度人物“费俊龙、聂海胜”)
⑤拟人。运用拟人修辞可以增添丰富的情感暖色,使文辞温馨、欢畅。比如,“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2005年度人物“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⑥排比。排比可以使文辞具有一种心理上的铺排气势,可以提升文辞的表现力度。比如,“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
当然,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感动中国”2003年度写巴金的颁奖词就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使文辞文采斐然、耐人寻味的修辞;“感动中国”2004年度写任长霞的颁奖词综合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凝炼生动,韵味无穷。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说,综合运用多种修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是颁奖词撰写的一种常态。
2.灵活运用多种句式,形成韵律美。在表达方式上,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特别是,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融,以及句中押韵,可以造成气势、格调、节奏、音律上的张弛有道,在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同时,还使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尺幅之间的文辞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富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具体说来,它可以细分为3种基本形态:
①运用短句可以使文辞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明快有力。比如,袁隆平:“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4个4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更有含蓄的意蕴。再比如,写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②运用长句可以使文辞的表达内容意涵丰富、连贯畅达。比如,写2005年度人物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颁奖词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汇在一起,并与舞蹈《千手观音》互文映衬、相得益彰,表达出对生命之美的礼赞。
③整散结合、长短相融可以使文辞产生参差变奏之美,并给人带来一种宋词式的话语美感。比如,写2006年度人物季羡林:“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再比如,写2007年度人物李剑英:“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关键词:创练写;颁奖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一次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一个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让无数观众为之热泪盈眶,成为中国人年终岁末一道精神的饕餮大餐。这一活动已成为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并且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文化现象。在颁奖典礼上,致颁奖词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因此,国内一流学者书写的颁奖词因其文质俱佳、尽显语言之魅力而理所应当地登上了语文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练写颁奖词,大胆放飞学生的情思,充分激发学生的才情,这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益处多多。
一、积累颁奖词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积累无外乎是对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平时写作积累少,而苦于无事可见、无情可抒、无话可说。颁奖词的撰写主要是通过概述人物的主要事迹来反映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鲜活动人的写作生活素材。仅以历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例,就有涉及“爱国”(忠诚与航天事业的钱学森,杨利伟)、“亲情”(如捐肾救母的当代孝子田世国、暴走妈妈陈玉蓉)、“坚强”(如美丽的舞者邰丽华,隐性的翅膀刘伟)、“爱心”(如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唐山13兄弟)、“奉献”(如为百姓甘当孺子牛的牛玉孺、雷锋传人郭明义)、“拼搏”(如绝地反击、勇夺金牌的中国女排,三栖尖兵何祥美)、“诚信”(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舍己救人(年轻军人孟祥斌、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最美妈妈吴菊平)、“孝敬”(最美女儿孟佩杰)、“师德”(最美教师张丽莉)等多种话题的材料。学生们有了丰富的素材储备,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既能紧扣话题,又能凸显时代特色,有鲜明的时代感。
二、练写颁奖词,可以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颁奖词往往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颁奖词中比喻、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意蕴丰富、生动形象,而且还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所以,学生可以学习其优美语言的表达,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丰富而生动。
三、练写颁奖词可以提高品评人物的能力
颁奖词的一大特点是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同时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比如,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主题的学习中,针对单元中出现的许多悲剧性英雄人物,通过布置仿造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颁奖辞形式叙写“感动中学生十大英雄人物”精美誉词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崇尚英雄、陶冶品格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语文创新实践技能。
四、练写颁奖词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思想性
作文教学提倡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每篇颁奖词都在弘扬一种精神内核”。既然能感动中国,当然也能感动每一个学生。感人至深的颁奖词可为学生的心灵除尘,给学生的思想以洗礼。这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性大有裨益。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涌动的精神内涵,学生们自己的文字会逐渐摆脱肤浅幼稚,变得深刻而大气,既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思想性。比如在“我崇拜的名人”写作训练中,学生既能够抒发对心中的偶像的特别情愫,又能够提升对人物的精神仰视,这都得益于熟练驾驭颁奖词的功力。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就是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达到生动、形象、浅显的目的。比喻是写文章时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话语叙述中也多次出现,创造了感动人心的艺术佳境。
何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赏析:颁奖词中,“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把12岁的何姑娘比做花朵,对其过早的凋零给予同情;“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这里又把何比做天使,多么美丽的意象,对她有一颗善良之心给予高度赞美。
二、妙用对偶,整饬典雅
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高淑珍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赏析:颁奖词中,“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用对偶句的形式来热情讴歌高淑珍十多年来致力于教育的精神,同时通过一个对偶句将这个农村妇女耗尽家产,始志不移,致力于残疾儿童教育的艰辛具体化,语言闪耀着凝重典雅的光芒,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陈斌强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赏析:“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这个颁奖词开篇就以一副宽对来表达陈斌强的反哺感恩之情,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运用对比,印象深刻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陈家顺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赏析:“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这里将“苦”和“甜”形成鲜明对比,凸现陈家顺当官为民作主的思想,心系百姓的公仆形象,在对比中表达了对陈家顺的崇敬之情。
四、借用双关,妙趣横生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分为“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周月华、艾起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慢慢地升起。
赏析:“月华皎洁,爱正慢慢地升起”这句巧妙地从获奖者的名字切入,一语双关,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五、善于引用,增添文采
在说话或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文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涵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途径之一。巧妙地引用古代诗文,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林俊德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赏析:“平沙莽莽黄入天”、“将军金甲夜不脱”这两句引自唐代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表现林俊德长期工作在狂风怒卷,黄沙飞扬的绝域大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以及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的科学精神;而“剑河风急云片阔”引自岑参的另一首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颁奖词直接引用古诗名句,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精于化用,推陈出新
化用,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化用,可以使原有的句子在新的表达载体上又一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化用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更显文采,增强语言的意蕴。
高秉涵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赏析:这一则颁奖词化用了余光中《乡愁》中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诗句和“近乡情更怯”、“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古诗意境,恰到好处地表达获奖者高秉涵和他的战友们浓浓的乡愁,语言典雅,古韵悠扬,耐人寻味。
七、借助拟物,形象可感
拟物是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借助拟物的手法,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
李文波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赏析:“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这一句运用拟物辞格,说李文波站成“礁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获奖者李文波以透支生命、牺牲青春和家庭幸福为代价,长年坚守在祖国南疆的感人事迹,“礁石”一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八、综合运用,文采斐然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把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把事物记叙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刻、透彻;把感情抒发得真切、动人。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经常使用这种技法。
罗阳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人是传媒关照的主体,新闻报道理应反映人的命运、疾苦和欢乐。宁波电视台自办节目《看看看》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一直受到市民的欢迎,因为新闻中反映的每个事件都是百姓所关注和关心的。比如有市民通过热线电话反映,社区门口道路改造,快车道已经完成了,但是步行道上的路砖迟迟没有铺上去,一到下雨,行人就难以通过。于是,记者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四处奔波,寻找相关部门协商,促成事情得到了解决。这并不表示报道谁家进贼了、哪个社区路坏了才算“关注民生”,帮助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困难就是“关注民生”,其实探讨典型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寻找其中最有价值的生活信息,关注和思考公共新闻、公共事件可能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一样也是民生。
关注民生喜怒哀乐,重视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是最无奈、最无助的人群,然而,他们往往又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获得新的生机。弱势群体的媒介诉求与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说明他们是体现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最佳领域,因为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如果民生新闻抓住这一点,就有了不竭的节目资源和内在活力。钱江都市频道的《范大姐帮忙》在着眼于“帮忙”,在争取尽可能好的结果过程中,记录和寻找人性的闪光点。2005年1月,杭州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打来电话反映,有30位孩子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有的已经在中心呆了两三年,问是否能帮忙。帮忙栏目当天就组织了《回家的路》系列报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先后有6个孩子在春节之前找到了回家的路。
弘扬社会正气,传递人间真情。“感动”是电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目资源。民生新闻同样可以为观众开辟一片精神的净土,必要时可以运用专题节目丰富的电视手法,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寻找老百姓中的传奇,弘扬平凡人物身上的“真、善、美”。央视近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是拿“感动”做文章。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爱心大姐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普通的农家大姐,用30年的热心,去温暖世道,感动了世人。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电视频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观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时下流行的短信发送、电话热线等都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很好方式。新闻要引起大众情感上的共鸣,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尊重大众,想观众所想,用多数人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生活,增加内容的亲和力。传统的“你报我听、你播我听”新闻模式缺少互动,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动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还成为一种必须。如今,手机媒体悄然兴起,电视新闻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出现后,如果还停留在以往模式中,极有可能失去更多观众,所以电视应更好地利用这两个媒体。
民生新闻体现着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应该饱含人文关怀,明确地标识出其社会责任和道德的守望者的身份,是真实、善良、和谐、美好的发现者、挖掘者和传递人。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对民生新闻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品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将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民生新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
比喻就是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达到生动、形象、浅显的目的。比喻是写文章时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中也多次出现,创造了感动人心的艺术佳境。
何玥颁奖辞: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赏析】 颁奖辞中,“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把12岁的何玥姑娘比做花朵,对其生命过早地凋零给予同情;“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这里又把何玥比做天使,多么美丽的意象,对她有一颗善良之心给予高度赞美。
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高淑珍颁奖辞: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赏析】 颁奖辞中,“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用对偶句的形式来热情讴歌高淑珍十多年来致力于教育的精神,同时通过一个对偶句将这个农村妇女耗尽家产,矢志不移,致力于残疾儿童教育的艰辛具体化,语言闪耀着凝重典雅的光芒,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陈斌强颁奖辞: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赏析】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这句颁奖辞开篇就以一副宽对来表达陈斌强的反哺感恩之情,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陈家顺颁奖辞: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赏析】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这里将“苦”和“甜”形成鲜明对比,凸现陈家顺当官为民做主的思想,心系百姓的公仆形象,在对比中表达了对陈家顺的崇敬之情。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分为“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周月华、艾起颁奖辞: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地升起。
【赏析】 “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地升起”这句巧妙地从获奖者的名字切入,一语双关,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在说话或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文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涵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途径之一。巧妙地引用古代诗文,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林俊德颁奖辞: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赏析】 “平沙莽莽黄入天”“将军金甲夜不脱”这两句引自唐代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表现林俊德长期工作在狂风怒吼、黄沙飞扬的绝域大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以及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的科学精神;而“剑河风急云片阔”引自岑参的另一首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颁奖辞直接引用古诗名句,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化用,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化用,可以使原有的句子在新的表达载体上又一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化用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更显文采,可增强语言的意蕴。
高秉涵颁奖辞: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赏析】 这一则颁奖辞化用了余光中《乡愁》中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诗句和“近乡情更怯”“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古诗意境,恰到好处地表达获奖者高秉涵和他的战友们浓浓的乡愁,语言典雅,古韵悠扬,耐人寻味。
拟物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故意把人当做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借助拟物的手法,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
李文波颁奖辞: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赏析】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这一句运用拟物辞格,说李文波站成“礁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获奖者李文波以透支生命、牺牲青春和家庭幸福为代价,长年坚守在祖国南疆的感人事迹,“礁石”一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把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把事物记叙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刻、透彻,把感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中经常使用这种技法。
罗阳颁奖辞: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赏析】 “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化用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化用南宋辛弃疾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意地表达了罗阳同志以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称赞他以国家之振兴为己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奉献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一句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所谓移情,是指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在这则颁奖辞里,把“悲伤”这一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到了战机上,表现出国人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以完成罗阳未竟的事业。
使学生知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根本任务和积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现代的文明公民。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积极作用;辨别不良文化并自觉抵制。
难点: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学法教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呈现河南省200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教师:他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他们孝老爱亲,默默无闻;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来,让我们一起向这些道德模范致敬!(教师举手示意)
教师设问: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个方面呢?
学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和探究的主题:精神文明创建――灿烂的文明之花。
(二)灿烂的文明之花(板书)
环节一:文明之花。
1.创建形式(板书)。
探究问题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形式丰富多彩,你知道的形式有哪些?
探究结果: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双百人物”评选;整治手机“黄毒”;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开展全民阅读、万村书库活动;评选校园之星、班级之星活动……
教师小结:文明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精神文明创建作用显著。
2.积极作用(板书)。
探究问题2: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探究结果: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改善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引导补充:提高了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我国的文明程度和国际形象;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营造了积极、健康、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师小结过渡: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符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要求。
3.根本任务(板书)。
探究问题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探究结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公民)。
教师过渡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精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丰硕。
环节二:文明之喜。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4年底,郑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四城联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2006年,郑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07年,郑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评估;2009年10月,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在114个被测评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排行中,郑州位居第10位。
综合探究:结合材料,在这次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面对郑州的排名位次你有何感想?
学生:略。
教师:郑州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离全国文明城市还有距离,还存在不文明的现象和不文明的行为。阳光总是有阴影伴随,在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
环节三:文明之忧。
教师播放央视新闻视频《黄色的泥潭》。
综合探究:你是否在网络上、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不良文化现象?不良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不良文化?
学生:略。
教师归纳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就要抵制歪风邪气;要发展先进文化,就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无论是抵制不良文化还是弘扬先进文化,都重在行动。
环节四:文明之行。
师生欣赏视频《身边的文明》。
教师引导: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仅在于环境是否优美,更在于人是否高素质。要提升郑州文明程度,关键要注意细节。只有每位市民都文明了,城市才会更文明。文明郑州、文明中国,你我共建、共享!
综合探究:共建文明郑州、共享美好家园。
为创建文明郑州。请你献计献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从国家、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公民等角度思考)
学生: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罚不文明行为。②加强宣传管理,如成立文明宣传队、文明督察队。⑧利用媒体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④建设人文环境。⑤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
教师课堂总结、深情寄语:我们的国家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郑州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社区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的校围在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我们期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在创建中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我坚信:有你、有我、有他的积极参与,有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浇灌,一定能让灿烂的文明之花更加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