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

第1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主要对比了中西餐桌礼仪在就餐礼仪方面的差异性,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英语学习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以达到更好的跨国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就餐礼仪,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63-01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敲筷、掷筷、叉筷、插筷和挥筷。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英语学习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48-50

第2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商务礼仪:

1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其观念多是以个人价值为主,个人价值的体现才是最终的人生价值,因此,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多是将自身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们的信仰是以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为主,崇尚权利和自由。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是以社会价值来体现个人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就导致了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决定了行动,所以,商务礼仪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商务礼仪在空间上的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身体间距离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在不同的国家,人们互相身体间保持的距离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例如,两个人在在相互交谈时,英国人保持的身体间隔就较大;而大利人就比较靠近一些。因此,在进行商务会谈的时,人们的空间观的差异会影响到商业交际的和谐氛围。

3商务礼仪中的语用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3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筷子 叉子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从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国社稷。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融为一体,文化上兼收并蓄,价值观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护全体利益。“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情往来,群体联系。中餐桌上的热闹气氛与西餐的雅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主人宴请客人往往为了表现热情好客,铺张排场,在餐桌上还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客人们一上桌,便滔滔不绝,谈天说地,劝酒敬烟,甚至吆喝划拳,现阶段的这种风潮有悖于传统儒家文化“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已远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体现出这种不同的文化认同。传统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现代宴席,主要用圆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与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会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长形或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客人还应送瓶葡萄酒或鲜花,或为女主人准备纪念品等小礼物,这也是社交场合的起码礼节。

2 面子观念

在西方社会中也有面子观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论”,指出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他们将面子分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顺从,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夸赞对方就是西方人典型的生活习惯和交际方式,不管多么简单的菜肴,都会得到客人的赞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会令主人很高兴,说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别,客人们总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兴)。而负面面子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 凡是有违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行就会被认为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与之相应,在西方更受欢迎的还有自助餐和鸡尾酒会,形式更加自在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选择,便于相互联络与交往。另外邀请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帐,或平分账单,若为人付账需事先说明。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家族和他人的评价。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人们往往十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寻求和捍卫自己的优势,保持体面和尊严。在家族和交际圈子中,人们习惯用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关系和行为,谁的面子大,谁的话语权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们热衷于请客和被请,谁的应酬多,宴请的档次高,客人的级别高,谁就“有面子”,在人际交往中,也乐于互相“给面子”。比如餐桌上几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环节, 敬酒者和被敬者竞相表演的一套套说辞,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争先付款买单,即使无意出钱,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争面子“的表现。

3 总结

有些时候不同的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产生误解, 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是造成礼仪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技巧。餐桌礼仪作为礼仪中的一种,是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时难以避免的,因此,对餐桌礼仪的研究不能只分析东西方差异的表层,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避免产生误解与冲突。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惯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 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 劝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一、席位安排礼仪

(一)中餐餐桌礼仪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

(二)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此外,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

二、餐具的使用礼仪

(一)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的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3.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边,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4.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5.餐巾。在用餐前,比较讲究的餐厅或主人,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是用来擦手的,擦手后,由服务员或主人拿走。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2.1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

2.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

(二)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

(三)用餐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

1.餐桌上取食的礼仪。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邻座的男士可以替女士服务。西餐的取食原则: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如果不是条形的面,直接用叉匙舀起来即可;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2.餐桌上交谈的礼仪。中餐讲究热闹,喜欢边吃边聊。交谈时注意几点:讲话要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委婉,礼让对方。西方餐桌上以静为主,进餐时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四)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只能由主人来示意宴会结束;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宾客才能散席;主人应在门口为宾客送行;客人应向主人致谢;如果中途道别只需和主人打个招呼或向左右宾客点头示意即可。西餐在宴会结束时,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别时应向主人致谢,更为慎重时,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参考文献】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01):56-58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46-52

第5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各自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许多差异。通过对比中西方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差异,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便更好地将英语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还有把知识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思考,积极有效得体的语言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实用之处。

二、日常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1. 问候语的差异

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见到朋友或熟人打招呼,问候一声都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中国人有浓厚的饮食文化,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你若和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

2. 告别用语的差异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或“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

另外,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而中国人则会对客人说“慢走”,如果翻译成英文“go slowly”,外国人会看成是对他们行走速度的要求,而不能理解。

3. 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应答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例如,当有人称赞你说:“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不,不,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或“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实上我已经穿了好几年了。”)

再如,当别人赞扬、恭维你的能力或技巧时,如“Oh,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你的英语真棒。”)、“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你的书法真漂亮。”)。对于这两句恭维话,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中国人通常也会否定对方的恭维而可能说:“Well, it’s just so so.”(“一般而已。”)“No, you flatter me.”(“不,你过奖了。”);甚至有的还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哦,不,我的英语不好。我还必须努力。”)“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不,不,一c儿也不漂亮,你是开玩笑吧。”)。

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地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在以上情况中,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谦虚的回答常常无法接受,认为中国人很不礼貌。而且有时还会把中国人这种过分的谦虚理解为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应该了解英美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有不必要的误会产生。

三、话题选择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说话的交往方式来进行的。许多外语学习者也很想和外国人交流练习英语,然而,由于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常常会遭到外国人的拒绝。中国人私下谈话中,即使是初次见面,往往也喜欢把年龄大小、家庭情况、家庭地址、身体状况、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当作交谈的内容,以示对对方的关心。

然而,所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都是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与尊重,认为打听别人的事是很不得体的行为。”就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一个人的家即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西方人并不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关照,几乎无话不谈。”而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工业社会里却很少见,人们独立意识强,互不干涉,很注重隐私。不管是城市中还是在农村,都是“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篱笆创造出好邻居。)”(Robert Frost)因此,当与英美人进行交谈时,要选择适当的话题,避免问一些诸如:“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How much is your watch?”“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等问题,以免使西方人觉得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或感情受到伤害。

在西方,人们一起聊天的起始话题是天气情况,因为英美国家天气多变,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天气是中性话题,无论怎么谈都不涉及对方的隐私。除天气外,英美人常说的话题还有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假期安排、国际局势、电影电视节目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流时,可以选择以上话题,可以增加有效的了解和沟通。

四、餐饮用语的差异

在宴请时,中国人请客吃饭,常客气地对客人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实际上山珍海味摆满桌。而且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面对中国朋友的“Let me help you.”西方人往往难以对付,只能以“No,I’ll do it.”回应;在餐饮上,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西人请客,尤其是在家里,通常简简单单没几道,但他们绝不认为也不会说那是“粗茶淡饭”,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竭诚招待。

五、礼品馈赠差异

在礼品馈赠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接受别人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说“你太客气了,你人能来我就很高兴了,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然后在百般推辞不过之后才收下,而且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而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往往会说“Oh,what’s this?”“It’s very beautiful,thank you!”,并且他们不会把礼物放起来,而是当众打开礼物。

第6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境外资本;商务合作;英语交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52-04

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拼搏的中国企业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除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之外,还有很多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商务交易与谈判的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务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它被视为在企业间进行国际间交流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在企业引入境外资本时,商务英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因为国际贸易需要在多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间开展,所以其和跨文化交流关系密切。从本质上讲,人们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在语言运用或者是在理解同一个会话的上下文时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引入境外资本的活动,有些情况下其会直接造成国际交易与谈判的失败。所以,对那些在涉外企业从事商务工作的人而言,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商务英语这一工具,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增强个人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只有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实现商务英语在实际工作里的充分应用,才能保障在贸易竞争与国际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能够

取胜。

1 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

1.1 不同的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看重的是统一与一致,但西方人特别是现代的西方人强调的却是自我与个性。以吃饭为例,通常情况下,中国人会选择很多人围在餐桌上共享美食的方式,很多情况下还存在给客人夹菜的传统;但西方人的吃饭方式却与此不同,他们比较习惯于分而食之,就连请客吃饭时付费的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整体上看,中国人信奉的是“和气生财”的观念,他们看重的是集体价值与集体意识,但西方人追求的却是个性价值与个人意识,他们的个性要张扬些。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别,使得中西方在交流的方式与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又比方说,中国人在看问题时喜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会考虑到对方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但在商务英语里,通常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比方说向对方提出:“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我能帮你吗?”之类的问题。

1.2 不同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非常看重传统,喜欢遵循惯例,习惯于权威的指导,经常会随从于大众主流,缺乏时间观念,竞争意识不强,惧怕冒险且创造力较弱;但较之于中国人,西方人却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他们热衷于挑战,喜欢推陈出新,强调行动的实效性。

1.3 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

就整体而言,西方人追求的是契约精神,强调的是理性;但中国人看重的则是世故人情和情感。在西方人的伦理观念中,冲突与竞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中国人强调的却是和谐与圆融。以经济纠纷的解决为例,当中国人遇到经济纠纷时,其考虑的是借助于熟人或关系权衡来进行仲裁;但西方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却是依靠法律。因此,法律顾问在欧美企业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专门设置专职法律顾问的职位。通常情况下,中国人是不喜欢在“公堂”上解决问题的。

1.4 看待问题时的统一角度与辩证角度

在中国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看待与解决问题时喜欢站在事事联系的角度上;但西方人却与此不同,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差异与分歧。因此,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西方人总是能从具体的过程与细节上着手,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特征。所以,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商谈时,中方商讨的重点常常是双边的共同收益和怎样进行长远合作关系的建设问题;而西方人在商谈时,却总是喜欢直言不讳、单刀直入切入关键问题。

1.5 集中与民主的文化差别

在西方,长期存在个性自由与民主的传统,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中国人却长期遵循着一致与统一的传统,其民主意识淡薄。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商谈时,西方人所做的决策通常是有关人员民主协商与讨论所得出的结果。但中国人所得出的最终结论通常是由某些个别领导的意志决定的。很多情况下,缺乏民主的决议因为无法达到对各种意见的综合而无法实现对问题的全面解决。就这些方面看,国内企业应当努力学习西方企业的那些民主方式。

2 企业引入境外资本时所体现的中西跨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商务接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企业在开展商务接待活动时,应避免本位主义,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打探别人的隐私,应当杜绝从自己的想法与习惯办事,在引入境外资本时企业应尽可能地去了解、遵循对方的商务合作交往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交流障碍,才能确保谈判与交易的成功。比方说,在和人第一次接触时,出于热情好客的本性,中国人通常会问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你有小孩吗”、“你工资怎样”等类似的问题。询问对方这些比较私人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对方的一种表现,然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故意地打探他们的隐私,这种举动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在进行商务接待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避免对企业引入境外资本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管是在商务谈判中,还是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都应当提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些交往习惯,以此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会。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企业间融洽的合作氛围,才能顺利地完成商务接待任务。

2.2 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对于商务交易活动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商务谈判,它直接关系到贸易与交往能否成功。在谈判桌上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是中西方人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及处事风格的集中体现,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判的结果。以中国人为例,他们非常看重礼仪,追求的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进行谈判时习惯于先客套寒暄,以此来做铺垫,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开门见山地讨论利益的谈判方式。所以,在和中国人进行商务谈判时,就必须确保谈判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引入境外资本时,商务文化与酒桌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企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能否成功地引入境外资本是在餐桌上决定的。但西方人追求的却是办事的效率,在讨论利益问题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是非常不习惯的。在和西方国家进行商务谈判时,中国企业应当了解这些差异,并适当地处理这些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时,无需特别隆重的接待形式,且应当注意商务问题是不能在那些非正式的场合讨论的。除此之外,我们无需含蓄地表达自身观点,在遇到存在分歧性的问题时,中国一般会选择相对婉转些的方法,而不会说“不”或直接拒绝。在谈论关键性的问题时,负责谈判工作的员工常常会说诸如“这件事我需要向上级领导汇报,然后才能做决定”等的话。而西方人通常并不了解隐藏在这些语句里的那些真实含义,当他们听到这些话时,会简单地理解成对方已经同意了,这样一来就会将谈判置于尴尬的境地。

2.3 时间观念上的冲突

在西方人看来,时间就是金钱,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他们重视时间的利用性。所以,在进行商贸活动时,他们会精心地计划、安排一切商贸事务,且有着按时赴约的传统。若客户不守时,他们就会认为是不负责任或傲慢。与此不同,中国人追求的是适应时间,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应当厚积薄发,都应当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他们会模糊、随意地使用时间,西方人很难适应,冲突也就因此产生。

2.4 餐饮文化的冲突

在开展商贸活动时,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外商的用餐招待。中国人在宴客时,遵循的是“无酒不成宴”的原则,即便有满满的一桌美味佳肴,也会客套地说“菜不多,请多包涵”等,在这种情况下,外商通常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人在宴客时,会想尽一切方法让客人多喝酒、多吃菜,在判断彼此的诚意与情分时他们使用的是喝酒的多少这一标准,但过于频繁的“劝酒”会使外商觉得反感,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有不做强人所难的事情的传统。

2.5 经营管理的冲突

因为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其在涉外企业的管理经营工作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方面的冲突。根据国内外管理学家所做的相关研究,约有35%~45%的跨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以失败终结,通过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发现有30%是因政策、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有70%是因文化差异。在中国员工看来,工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反感外方的严格管理,反感他们过高的指标;但外方则认为,在工作中就需要做到热情、积极,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员工的竞争意识淡薄,没有严明的劳动纪律,工作效率过低;在中方的管理活动中,考核与激励的主体都是集体,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看重的是人际关系与个人历史情况,而西方的管理工作却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个人,倡导个人间的竞争,在人才选拔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

3 增强企业商务交往过程中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原则

对于跨文化的交流而言,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那些交流上的障碍。在通过商务英语与国外的企业人士进行交往时,需要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交往方式,特别是应当留意与本民族的文化所存在差异的地方。如此一来,才可以准确地了解到对方交际的意图,才能够减少由文化交流障碍所造成的商务交往失败的风险。所以,外贸企业在开展商务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商务英语的应用原则,同时还应当重视平时的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因地适宜的文化适应与引入策略

在开展国际商务交易和谈判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当严格地遵循国际上那些通用的法则,而且也要充分地考虑地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不损害本方的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应以一种宽容、理解、合作的态度来对待对方的文化习惯,应当做到。应当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包容并非是要放弃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强调的是一种尊重,强调的是共同融合。在情况允许与时机成熟时,可以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介绍到当地,实际上这也是借助于文化交流来促进商务交流的有效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麦当劳与肯德基等世界超大型的快餐联盟早已经渗透到我国很多的大陆城市,这给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的消费方式、饮食行为及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精神与文化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渗透和影响方式。在饮食习惯方面,我国与西方存在极大的差异,现阶段到国外经营餐饮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在西方传播中国的美食文化的同时,也慢慢地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中国菜”已走向世界,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爱。

3.2 平等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进行贸易活动与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必须自觉严格地遵循平等公正公平这一基本原则。利益有多有寡,企业有大有小,但要想确保交往顺利,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于一种平等姿态与关系。在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一家独利,应追求共赢互利。企业在引入境外资本时,特别是与某些大型的跨国企业进行交往合作时,外贸企业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必须有意识地维护本企业的尊严与利益。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应做到不卑不亢,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探寻双方的共赢点。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短时间里利益可能存在偏重,然而中西文化本身都是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切忌一味的崇洋,也绝不能贬低我们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3.3 优化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除了语言交际的手段之外,非语言层面的交际要素与手段也有很多。比方说,借助于差异化的神情、手势及表情等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也属于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很多语言成本较高或语言无法通达的情况下,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此方面,中西方所存在的差异更加突出。通常情况下,在交际活动中,西方人有极其丰富的肢体动作,但中国人却相对要内敛一些。企业在引入境外资本的过程里,应熟练地使用这种文化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中国人应当了解西方人的拥抱行为中所包含的交际语义。所以,要想确保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重视优化那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与方式。

3.4 培养商贸文化意识,减少文俗冲突

在开展商贸活动时,要想减少商贸文化冲突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冲突,就应当重视培养人们的商贸文化意识。应熟练地掌握中西方所拥有的不同的实践特点、风俗习惯及商业惯例,根据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操作模式、思维方法与价值观念,探寻实现文化协同的途径。对交叉文化背景之下所进行的商贸活动而言,应重视组织机构与战略的设计,应融合文化,共同合作,努力开创商贸活动的友好和谐局面。此外,在企业、公司里应成立专门负责商贸公关活动的机构,组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员工按照国际惯例与各国的文化习俗来模拟管理经营与商贸谈判等活动,勇于承担各种角色,重视交际活动,切实地感受不同的商贸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增加跨文化意识的相关训练,以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商贸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志勇,张强.谈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J].中国商贸,2010,(16):7-9.

[2] 李晓明.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技巧与应用[J].才智,2011,(13):11-13.

[3] 陈宇.浅析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14):12-13.

[4] 陈德凤.商务英语交流有效性的研究[J].大众商务,2010,(14):33-34.

第7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烹饪专业 英语学习 单元设计 教学方式

一、烹饪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

高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基础学科的学习,特别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最终学习成效很不理想等等,这些与烹饪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密不可分。

烹饪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其学科知识的要求,需要掌握多种关乎烹饪方面的技能,如刀工、勺工、雕工、拼盘、蒸煮煎炸等,除此以外,还要学习用餐礼仪、中西方餐饮文化等,因而此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强,思考能力和文化意识也很突出,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优于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又和他们的专业课程大大脱节,使得大多数烹饪专业的学生逐步忽视英语学习,无法获得原本设定的成效。

二、针对烹饪专业学生进行英语课堂单元设计

基于以上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设计了较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旨在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效,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版)的《畅通英语基础教程2》,以其中的第五单元为例,相应的主题为 “Nice and Tasty”, 分为“Food and Drink”,“Quantities and Containers”以及“Cooking”三个部分,教材着重强调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

(一)课文导入

课文导入主要是以 Brainstorming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泛听,教师事先将班上学生分组,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得以实现,教师播放“Eat”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的各种食物和饮料,如broccoli、steak、pea、chicken、pepper、beer、spaghetti、mushroom、peeled prawn、sausage、pizza、hotdog、ice-cream等,并进而要求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做一个简单的survey,了解每个组员最喜欢的食物和饮料分别是什么;通过播放“French Toast”的视频,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动作词汇,如slice、combine、mix、add、stir、dunk、shake、melt、cook、sprinkle等,并适当增加其它的动作词汇,如cut、fry、bake、boil、steam等,进而要求学生找出视频中每个动词后面所用到的食材名称,如baguette、milk、vanilla extract、salt、honey、syrup、powdered sugar等。运用视频教学的优点是将原本枯燥的英语词汇和有形有声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并且很容易运用到专业学习上去,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做到真正意义的双赢。

(二)课文讲解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比较实用,涉及点餐、超市购物和制作炒饭三个主题,主要采用了分段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听课文录音,了解每个主题的内容,并简单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了解西餐点餐顺序、罗列购物清单并掌握炒饭制作的步骤。

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不作单独讲解,而是在具体上下文情境中作适当解释和补充。中间会相应地处理一些具体的情节,比如讲到西餐的点餐顺序时,可以让学生穿插中餐的点餐顺序,并讨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讲到制作炒饭的过程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制作过程,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通过项目展示的形式实现的,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旨在通过运用和烹饪专业有关的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使其学以致用。

项目展示的方式主要有:模拟餐厅点菜的现场、介绍百年老店、电视菜品制作专栏、新菜/饮料推销等等,所有的项目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由项目组长负责分配任务,要求组员事先查阅相关资料,用手机、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录制,并最终将每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呈现。项目采用组长评分制度,老师将采用激励机制进行一定的物质或平时分的奖励。

对烹饪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不能拘于一种固态的模式,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上仅是对烹饪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设计的一些浅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09.9.

第8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评价标准 教学活动

一、引言

阅读是人们对文本的单词、句子、段落直至语篇的解码过程。这个解码过程分为:信息辨认―信息转换―信息重组―理解隐含之意―综合运用评价信息。英语课堂的阅读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到达最后一个层次。

二、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有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

1.语言因素

指由英语语言本身造成的问题。包括:

(1)词汇量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词汇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速度。

(2)语法

语法对阅读能力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学生对从句的熟悉程度和对复杂长句的理解上。

(3)阅读策略

只有具有应有的阅读策略知识和阅读技能,才能进行有效阅读。

2.非语言因素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分析解决文本的能力、解题的思路、推理能力等。这方面比较弱的学生会导致解题的思路不开阔,很难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学生产成干扰,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思维习惯等,就会在阅读时出现误解。

(3)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浓厚,越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另外,要摒弃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指字阅读、心译、依赖词典阅读、低声阅读等。

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育

1.阅读活动之前的诊断

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须对学生进行诊断,发现学生是否具备开展阅读活动的储备。只有清楚学生当前的阅读状态,发现其现有基础与课堂阅读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开展支架教学,促成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1)文化背景诊断

要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材料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背景有所了解。比如,在进行一些商务文阅读时,有可能涉及英语国家的商务礼仪、风俗习惯等,可通过提问和讲解方式,将这些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为进一步理解做好心理准备。

(2)语言基础诊断

由于不主张学生在阅读中查询字典,因此在阅读之前,要将文本语言难点进行处理,提前将相关词汇和语法点进行讲解。

(3)阅读策略诊断

常见的阅读策略包括跳读、览读、推理、词义猜测、归纳大意等。让学生事先了解这些策略的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在阅读中运用这些策略。

2.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活动

(1)信息辨认能力

选择题型是提高信息辨认能力较好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单项或多项选择,考查学生对目标信息的辨认能力。其他的教学活动还有判断正误、归纳文章大意、制作图表理解细节信息等。

(2)信息转述能力

提高这方面能力可以运用角色扮演、配音解说、讲解故事等方法。比如,在讲解“Travel in the USA”这样的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制作PPT和视频,进行配音讲解。

(3)信息综合能力

提高这个能力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给学生几篇材料,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综述材料信息。比如给学生准备几份“different ways of working”的材料,有temping,freelance,part-time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出概要,将几篇材料整合在一起,写一份关于不同工作方式的报告,并比较各自的优劣。

(4)应用分析能力

应用分析能力一般应设计建构性问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常见的问题有“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ear the story?”“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the same situation?”等。

(5)推理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文章逻辑,对上下文进行推理,找出文中暗含的意思,构建这种能力的教学活动包括将文章的段落打乱,让学生将其还原成原始文章。选出几个段落或句子,让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所给段落或句子,并将其插入到文章中的适当位置。

(6)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一般通过建构式问答培养。经常问的问题包括“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7)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完成一个阅读项目。根据阅读成品的不同,可以是表演项目、口头陈述项目,也可以是文字制作项目。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项目,介绍中西方餐饮文化的不同。学生首先以所给材料为基础进行阅读,然后根据主题检索各种相关资料,最后做成海报、网页、展板、PPT或视频等在班内展示。

四、结语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切实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锻炼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洁.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王笃勤.真实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运用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英语是人们进行生活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近年来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任务型教学的运用正好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效率,提升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内涵

任务型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后来受到语言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所谓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随着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新领域。

任务型教学是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的,有效地运用任务型教学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任务活动的完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在八年级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作为英语教师,要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英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调整英语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可以为英语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助于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立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时间大部分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也就是典型的哑巴英语,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机会,通过创立情境,使英语的学习更加生活化,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提高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例如,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教师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个情境:安排一个用餐的场景,再选出十名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扮演中国学生,另一组扮演美国学生,目的是呈现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利用Would you mind(not)...?句型进行交流沟通。又如Unit 2 What’s the matter?这一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做好角色安排,场景就是医院的门诊部,角色分别是医生、护士、病人,学生自行准备常用药品,并学习相关的医用用语。在课堂中学生以不同角色进行表演:D:What’s the matter?A:I have a stomachache.通过这样的对话形式,学生在情境中培养语感,熟练地掌握医用日常用语。

3.做好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以不同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多。作为英语教师,要学会将教材内容延展到课外,利用课外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同时也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将英语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这一单元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话题引入旅游和体育赛事方面,学生在假期可以去旅游,也可以去观看体育赛事。那么,学生可以自选主题,如旅游。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①上网查找有关旅游景点的资料,自主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②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写一个简单的旅游攻略;③在课堂上展示旅游地的特色,将这个旅游地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了Europe,lake,leave,countryside,nature,tourist等词汇,或是对I will/shall do sth,I am going to do sth.等句型的应用。同时也丰富了英语知识,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