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第1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校外教育 科普实践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着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校内与各学科结合的科技教育渗透途径;一是校外各类科普教育提供的教育途径。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更是通过提供各类社会的、不同领域的、校外的科技教育,创设优越的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活动条件,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氛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进步奠定未来的人才基础和贮存。

1我国校外科普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校内教育系统的活动机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及其形成的活动结果。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学校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有的优势包括有:

(1)校外科普教育机构有专职的教师、专业的活动室、有系统的活动内容、有规范的活动模式、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诸多优势,开展科普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校外科普教育活动能给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科学探究体验活动的平台,更为注重对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更能够实现面向所有学生基础上,发挥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每个个体自身不同水平的提升及努力钻研的科技方向,培养他们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校外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这十年间,校外科普教育机构随着社会、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种创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也经历了一次大变动。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师资匮乏,老一代科普教育者逐渐减员,新人补充不足;

(2)“应试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主流,科普教育的政策失去吸引力和优惠政策等限制,使得一些科技教育的传统项目,如:航模、无线电科普活动的生员不足;

(3)科普教师动力不足,对科普活动的自主策划与设计意识淡薄,组织能力与实施水平欠佳;

(4)科普教育氛围和条件不尽人意,远未形成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社会土壤等问题。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初步反思,目前校外科普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下手,增强内功,在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不违使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

3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环节和要求

3.1科普教育活动主题的策划

鲜明的主题是整个活动的主脉,反映了活动的立意和宗旨,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先进性和社会性。主题立意是否新颖别致是由活动内容决定的,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使主题清晰鲜活。忌主题标新立异而活动内容空洞无物。

校外科技知识性普及活动多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活动周期长,教师有系统的内容安排和较为成熟的活动模式,活动按照教师自己编撰的活动辅导纲目和辅导方案进行,主题明确而固定,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多肉植物的无土栽培活动”,“白色垃圾的微生物降解实验活动”,“试管花工艺制作活动”等。

3.2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策划

有了明确的主题,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才能完美的表达主题,完成活动的目标。活动形式可根据过往经验选择。根据科普活动开展的现实条件状态,其策划主要考虑的途径和要求包括有:

(1)前人采用过、或自己曾经采用的活动形式都是科普活动形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2)类似的主题,曾采用的活动方式如果当前的环境条件不具备,也不能选择;

(3)活动形式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本。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科技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关注我们的社会。

(4)活动形式要符合参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3.3科普教育活动方案的策划

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后,就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形成文字材料,以此做行动的依据,和活动后的考评资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策划的精髓,它反映了设计者的理论水准和整体思路。清晰的思路能勾画出巧妙的构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气呵成,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优秀的活动方案能使人体察到设计者灵动的脉络,是设计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广大科普工作者可借鉴的最具价值的珍贵资料。

4科普教育活动的实施

4.1科普教育活动的部署实施

活动部署归纳为六步:

第一步:制定活动方案、安全预案、活动请款报告后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经过修改审批完成。

第二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电传给各校下发活动会议通知,按期召开学校负责人和科技辅导员会议,部署活动安排及针对这次活动的辅导员培训。

第三步:第二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对辅导员的培训是活动实施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普及活动的数量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质量。

由于目前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多是兼职,工作负担重,所以对辅导员的工作技术指导和精神与物质关怀至关重要。科技辅导员如期布置给学生,学生再反馈给辅导员。

第四步:科技辅导员将学生反馈带到校外科普活动部门,又将要求带给学生完成。

第五步:第四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辅导员带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现场培训、讲座、参观、竞赛、展示等科普活动。

第六步:_展活动的总结评定工作。

4.2科普教育组织的协调准备

根据活动人数协调活动场地,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环境氛围与效果。如果是系列活动,还会涉及多个场地,现场布置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要协调。

根据活动内容与层次协调与会人员。如:培训、讲座要请教师或专家;参观、展示要有领队和讲解人员;现场竞赛活动要有裁判、评委,有社会影响的大型科普活动还要有领导、主持人、媒体记者。

4.3科普教育活动积累与总结

活动资料的整理和积累工作环节要十分重视地加以完成。如:活动通知、活动方案、活动培训资料、活动请款与安全预案、活动议程、活动签到簿、活动工作人员安排、活动照片录像、竞赛活动中参赛人员场次表、成绩册、评分标准、裁判评委现场评分表、媒体报道等各类资料的整理和整理积累,所有与科普活动相关的原始文件资料、成果作品等,应分门别类、按类归档,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建立科普教育资料档案,越全面、越详细则越好,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素材,为科普活动总结做好铺垫。

5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校外科普教育是在学校教育课程之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校外科普教育的活动,是社会、学生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重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因此,相关的科普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肩负起科技传播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国家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第3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是我国历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中医药的科普,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众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增强民众对伪中医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不但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更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医药科普当从青少年抓起。

2如何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

2.1甄选科普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科普必须姓“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点,使青少年对中医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影视作品中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事物与中医药混为一谈,例如大还丹、点穴等。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现在许多如“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之类的“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不实的中医药知识,将中医药科普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至今还未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和一些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则不适合进行科普教育。

2.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中医药博物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开展参观前教育,使青少年对博物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布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提高青少年参观时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由青少年来担任讲解员,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接触中医药,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馆内活动外,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互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将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中医药科普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组织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考察等活动,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去药用植物园采药;去药房了解中药配方、包药;去药厂参观药物生产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药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科普方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原本只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中医药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成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于一体的数字科普作品,使青少年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网络,青少年也能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数字科普作品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实践案例

第4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最近,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获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殊荣。另外,烟草博物馆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对此,公众纷纷提出质疑:烟草博物馆是怎样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

众所周知,所谓博物馆是通过文化展览,使公众获得对展馆文化主题的辩证、积极、理性认知的场所。那么中国烟草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到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说到烟草博物馆,当然应该通过对烟草文化的介绍,让公众对烟草有更科学、准确的认识,让公众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落到实处,从而保护当代和后代免受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但是,我们回过头看看这所由烟草公司花费4亿巨资,于2004年开馆的号称亚洲最大,并冠以“中国”头衔的烟草博物馆里展示的内容。

凡是对控烟有利的信息,博物馆都进行了回避。比如在 “吸烟与控烟”专题展馆的导言称:“烟草传播以来,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说法恐怕欠妥,“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共识,并且被要求印刷在卷烟的外包装上,但是,在烟草博物馆里却说成是“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此外,在这个专题展览中,甚至还有吸烟有益的结论,并且援引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等等。更有甚者,“名人与烟”的展览主题,将吸烟和文化发展、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吸烟似乎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文化灵感。这无疑是通过宣传烟草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伟人与香烟的故事等,无形之中给吸烟行为戴上了一顶浪漫的 “光环”。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烟草博物馆已经将主要参观人群定位为青少年,通过申请“科普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招牌,吸引青少年参观。笔者认为,这种误导,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烟草少了份戒备之心,多了份亲近之意。而这份被烟草诱捕的亲近之意,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带动多少青少年走上吸烟之路呢?

当然,这符合烟草公司的营销重点人群——还未成年的青少年。复旦大学教授郑频频对此进行深入调查,调查显示“参观烟草博物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这不得不让人发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

对于中国烟草博物馆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原因,上海市科委负责人告诉笔者,当时,中国烟草博物馆在申请科普教育基地的时候,里面没有一点关于烟草危害和控烟的内容,社会上的反对声音非常大,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质疑。在象征性地“整改”后,相关内容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还被放置在非常隐蔽的地方。由于来自烟草行业的强力推荐,再加上上海市科委对于烟草博物馆没有出一分钱,中国烟草博物馆才得以挂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金字招牌。但是,上海市科委拒绝了其要成为全国性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请。

第5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点;科普动画

0.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形式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科普表现形式也暴露出形式僵化,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过程中与青少年互动的缺点。传统科普动画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服教育层面上。虽然具有知识性强,信息量丰富的优点,但不利于激发观众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科普动画的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针对学生观众的接受心理,借鉴游戏等艺术形式,丰富科普动画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动式游戏科普动画是科普动画新的发展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和进一步的成熟代表了科普动画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可以说,互动游戏展件是科普动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代表形式。科普游戏展件在形式上吸取了传统课件的知识性和动漫游戏的互动性的特征,可以让展件在科普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青少年群体心理特点调研

在制作互动游戏展件的过程中,为了改进制作形式,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进行了细致地调查分析。经过严格的数据整理和科学论证,发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接受知识过程有很多独有的特点,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些特点的存在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并以之为指导,来调整和改进科普动画制作,以做出优秀的科普动画。

1.1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7-9岁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10-12岁的孩子,可坚持到30分钟左右;15岁以上的青少年,便可增加到40分钟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变长。在教育展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就不能不考虑时间因素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1.2青少年会有某些色彩上的偏好

他们一般喜欢,明亮的、温暖的、鲜艳的、快乐的、娇美的、柔软的、生动活泼的、纯真的色彩。比如温暖的橙色,饱和度比较低的红色,黄色,粉红,纯度高的蓝色、绿色等,还有另外一些不强烈的中性色彩,如紫色、深绿色也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那些带有低沉的灰暗的色彩对学生的吸引力则比较小。

1.3青少年有很强的游戏欲望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数据表明,学生思维和想法比较简单,喜欢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大多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课间游戏、动手游戏、体育游戏、动漫游戏、娱乐游戏等,特别是科普动画在现代青少年中的游戏活动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大大增强串联新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接受能力会大大增强。

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这三个方面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过程中的普遍因素,同时青少年还有某些其他的特殊性的东西。科普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他们的普遍性接受心理和特殊性等方面的因素,并对之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统筹,才能达到科普动画制作的最优目的,使科普动画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2.科普动画开发的有的放矢

科普动画应该定位为青少年学习知识的互动平台。科普动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知识建构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科普动画制作的最终目的,是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分析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游戏展件的建构形式和表现方式。

2.1注重科普动画知识性和游戏性的结合

科普动画制作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传播知识,所以科普动画必须具有知识性。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动画还要能吸引青少年,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科普动画才是成功的。在制作形式的选择上,游戏动画是知识性与游戏性的结合。知识性与游戏化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纯灌输的特征。在科普动画中融入游戏性和互动性,可以让学生在展件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青少年在观看展件的时候,需要借助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参与动画中的游戏,攻克一个一个的难题,每当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通过晋级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和挑战心理,同时在科普动画的界面设置上,也可以通过自主性的选择达到针对性地练习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从枯燥的灌输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增强科普动画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辅助教育的作用。

2.2增加科普动画的趣味性和通俗化

科普动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既牵涉着知识性,也包含着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问题。只有赢得关注,信息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说教性质的科普节目虽然信息量丰富,但是很少有观众会在紧张生活的间隙里,听这些板着面孔的教育节目。因此,必须在维持科普节目的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增强科普节目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心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科普动画可以将抽象的玄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通俗的表现方式,对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

科普动画是以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新型传播手段。它可以把自然现象中蕴含的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用通俗化的视频和动画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科普动画开发的题材选择

毋庸置疑,科普动画的题材十分丰富,但是“让科学走近生活,让公众理解科学”却是科普动画的开发的出发点;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动画题材的选择更是要慎之又慎。

3.1科普动画与生活题材相结合

科普动画展件的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侧重于通过对普遍的自然现象的解释,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所以在科普动画展件中,我们着重会描述一些与我们现实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例如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大海难等。通过对这些相关事件的描述和他们对生活的影响,引发观众对这些自然现象形成机理的好奇和求知心理。进而对这些现象蕴含的内在科学知识进行深入解释和阐释,通过这种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观众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3.2科普动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科普动画除却要表达普遍存在的科学规律和现象,最大限度挖掘科普动画的知识性和科学性,还力求与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科普动画展件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展现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科普动画展件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例如磁悬浮列车中蕴含的基础电磁学知识,再比如,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如何实现卫星定位功能。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我们都可以用科普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更大限度扩充科普动画的表现范围和广度。

第6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趋激烈,科普事业愈加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普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参与这项社会工程。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存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更使得图书馆从事科普教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礼会责任。

1、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图书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1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科普教育,离不开充足的科学知识资源。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没有任何机构能像图书馆那样,把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文献信息都有序地汇集起来,并进行广泛的传播。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门类齐全完整,收集的文献信息全面、系统,它既有丰富的纸质书刊资料,又有海量的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这些宝贵资源无疑是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知识源泉。

1.2 公共图书馆拥有开展科普教育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受众面之广是学校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年龄、资历、健康、考试的限制,向社会一切求知者敞开大门。而且,它还可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公众终身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另外,我国已初步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以深圳地区为例,截至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64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6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34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同时还布点16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不断延伸的服务范围、扩大的受众群众,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3 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设施

为了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使其在信息网络、信息咨询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今公共图书馆已经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区、数字图书馆,具备了信息网络环境。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更快捷高效地,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

2、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2.1 优化馆藏结构,打造科普的信息阵地

丰富的科普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公共图书馆一是要想办法多购一些具有较高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献,加大读物的入藏量。第二要不断优化馆藏图书的结构。在重视科普文献的数量的同时,提高文献的质量。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设计目标馆藏160万册,目前已购置图书110余万册,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长期以来,在馆藏资源建设中,不断优化馆藏结构,重视科普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共同发展。我馆建立的经典读物阅览区、e读站、信息大世界等是很好的例子,收藏了大量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资源保障。

2.2加强科普文献的宣传和导读服务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必须使公众能够方便地阅读科普文献。为此,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编制新书通报、捧荐书目、设立科普文献架(室)等形式,主动向读音推介各种科普义献,将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引导到科普内容上来。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好奇心强、接受力快,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阅读科普文献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资源,及时向读者公布,方便他们利用。这样做既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普文献,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3积极组织各种科普推广活动

图书馆要根据公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尤其在每年的“全周科普宣传日”“全周科技活动周”和“世界环境日”之类的科普纪念日期间,应积极举办或参与组织科讲座、科普沙龙、科普图书征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演讲、科普知识展览、科普信息宣传以及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前来参加,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市、区科协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儿科普活动,如读书活动、展览、公益培训、科学小制作比赛、科普知识讲座等,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学术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就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撒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开展活动的形式如下:

2.3.1科普电影

本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引领成长”的服务宗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五、周六晚及节假日期间,开展“少图影视剧场”活动。主要分为六个主题:科普教育、经典回放、温馨亲情、快乐成长、神秘科幻、开心动画。科普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月选取少儿喜闻乐见的影片播放,例如《微观世界》、《迁徙的鸟》、《自然之谜》等科学记录片,《咆哮的地球:大冰冻》、《愤怒的星球:海啸》、《超级机器:核潜艇》等科学透视系列。

2.3.2 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区位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楼大厅,有72块展板,可展出80至200幅作品。展区利用丰富的馆藏及社会各界资源,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展、科普展及其它主题系列展。

2.3.3科普讲座

少图讲座――科普系列活动作为品牌活动之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少儿馆不仅在常年利用馆内阵地开展科普讲座,还走进社区、学校宣传科普知识。

2.3.4科普实践活动

深圳少儿馆于2009年7月启动“梅兰竹菊荷”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主题的公益培训。亲子观鸟活动、生命安全教育、科技手工制作等日常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各行业的科普机构开展工作,推广科普教育。为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翠红.公共图书馆科普工作探讨――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

[2]胡金杭.利用少儿馆优势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2)。

第7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情景模拟教学

202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中。可见,对青少年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科学普及是必不可少的。开展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意义重大,校园急救知识培训势在必行[1]。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科学、科普知识有较高的求知欲,加上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急救知识后可以向家庭、社会等辐射。因此,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最佳、最有效的途径[2]。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3]。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青少年心肺复苏科普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20年8月27日,选取上海市市西中学一年级6个班级共27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观察组3个班级(n=134)和对照组3个班级(n=138)。观察组中男61名、女73名,对照组中男68名、女70名。观察组中,60名(44.78%)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74名(55.22%)学生完全不懂;对照组中,63名(45.65%)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75名(54.35%)学生完全不懂,两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知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干预方法由取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指导证书的医师5名及护士5名担任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为《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4]中的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知识:心脏骤停的定义、临床表现、原因;早期进行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正确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现场评估、意识判断、呼救、摆放、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步骤);如何正确识别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按压的深度、频率、手势;开放气道的正确手法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两组培训均包括理论讲解、动操作示范及分组练习3个阶段。1名授课老师先以PPT的形式讲授心肺复苏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并放映心肺复苏的教学视频;然后利用高级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士康MR-CPR490)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示,1名老师讲解具体步骤,另1名老师向学生示范心肺复苏的规范动作。对照组采用分组练习方法:将学生分为3大组(对应3个模拟人),2人自由搭配组成1小组,轮流进行练习,每小组练习时间为5min左右,所有人均参与练习,总练习时间为2.5h;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强调操作要点、纠正错误,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解答。观察组的分组练习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2.1.1情景模拟剧本准备培训师资团队根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情景模拟剧本,内容为急诊大厅1例中年患者来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该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倒地不醒,学生们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实施心肺复苏的紧急医疗程序救治患者。1.2.1.2实施情景模拟培训选择3间教室作为情景模拟的场所,将观察组学生随机分为3大组,分别在3间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每个教室安排2名授课老师。将教室内的座椅放置在教室的后面,留出空旷的区域,只留1张桌子和2把椅子,将模拟人安置在桌子前面的椅子上模拟患者,老师向学生们说明现在的场所为急诊大厅,每个教室放置1个模拟人,3组同时进行。学生2人自由搭配组成1小组,每组演练时间为5min左右,总练习时间为2.5h。情景模拟练习具体过程:2组学生中1人扮演医师、1人扮演护士,就诊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倒地,护士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医师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心脏骤停,后立即启动心肺复苏,1人实施胸外按压、1人实施人工呼吸,交替进行,对模拟人进行5min的基础生命支持,后再次评估患者抢救是否成功。演练结束后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回顾、分析和讨论,授课老师给予指导和解答。1.2.2效果评价①理论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授课内容确定心肺复苏相关试题10题,包括判断意识、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部位、心肺复苏顺序等,每题回答正确计10分、回答错误不计分,总分100分。②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将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学生进行编号,根据编号随机抽取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根据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③学习体验:调查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后,主动对身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分为3个选项,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的选项。④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将理论知识、学习体验、满意度整合成一个问卷,于培训结束后以纸质版形式现场发给学生进行填写。问卷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1.2.3统计学方法将所有研究数据输入Excel,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得分比较观察组134名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为(91.72±4.88)分,对照组138名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为(83.36±10.93)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1,P<0.05)。观察组10名学生的技能操作均合格,得分为(86.80±2.90)分,对照组10名学生中有3名学生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得分为(80.27±3.47)分,两组学生技能操作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4,P<0.05)。2.2两组学生对身边需要急救的患者主动实施心肺复苏意愿的比较当他人需要紧急救援时,观察组79.85%的学生表示自己学过心肺复苏,愿意帮助他人;而对照组65.22%的学生表示愿意帮助他人,10.87%的对照组学生表示会假装不知道或不愿意帮助他人,两组学生施救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两组学生对心肺复苏科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两组学生对本次科普教育的教学内容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教学内容比较前沿,授课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但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青少年在学校内学业重、功课多,常忙于学习,对急救知识的接触较少。在培训前的调查中发现,两组学生中45%的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55%的学生是完全不懂的,可见青少年对于心肺复苏的知晓率较低。但青少年学习心肺复苏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该急救技能。经过心肺复苏科普教育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均有所提高,知晓了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步骤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培训后通过理论及操作考核验证学习的效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并增强其实践能力。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做到人人参加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可能导致结果可信度低,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3.2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梳理青少年实施心肺复苏施救的意愿由表1可见,当他人需要心肺复苏救援时,观察组79.85%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人,而对照组仅有65.22%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人,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的施救意愿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且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主动提供帮助。赵丽等[5]的研究也指出,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如需要真正施救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以取得相应的心肺复苏施救资质等。3.3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受青少年欢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而培训不充分会造成培训质量下降,对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差[6]。从表2中可见,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仅为84.62%,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受不到急救的急迫性,从理论考核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王涛艳等[7]认为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微课的形式,并结合模拟演练,更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术,并且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娴熟运用。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以沉浸式教育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观察组学生表示情景模拟教学法使教学更加生动,使其对学习心肺复苏知识更感兴趣,能够让其参与医疗急救中,让学习更加有热情。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延长学习记忆的时间[8],且更加受青少年欢迎。但对照组使用的是大班化教学,观察组使用小班化教学,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有待于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

4小结

第8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关键词:动手;安全;知识门槛;代替;兴趣

一、动手操作与实验安全

1.问题起源

在自然科学中,化学凭借其操作性及丰富的实验现象,本应当是最容易引人入胜的一门学科。可是随着活动的逐渐开发与青少年的知识标准,简单的观察颜色、混合溶液,过滤这些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普资源的需要,想再扩展些时发现安全问题亮起了红灯。

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人身安全。青少年到科技场馆来参观展品,参与教育活动首先都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开展化学活动的对象大多数并不是在学校已经接触化学的学生,所以他们并不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实验中的一些药品(如酸碱)和实验步骤操作不当会腐蚀皮肤或造成其他人身伤害;另外实验仪器也大都是玻璃制品,也容易损坏造成伤害;二是场馆安全。上海11.15火灾,沈阳春节火灾,一幕幕惨剧发生,消防机构对场馆类的公共场所也加强了管理。酒精灯是实验常用物品,在严峻的消防形势下,却不适合在科技馆内使用。安全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化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解决问题的建议

创立光谱学的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两度因砷中毒几近死亡后又在实验中失去右眼。所以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如何克服安全问题呢?

解决安全问题不妨跳出化学实验的传统圈子,创新实验。在保证实验原理正确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学科或技术寻找相应的方法实现实验目的。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检测实验,传统的实验室方法仪器众多,药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实验原理也不利于初学者理解。我们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从碳酸饮料中提取二氧化碳,整个过程只需要半瓶饮料和一只气球即可完成,得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完全可以进行石灰水浑浊和灭蜡烛实验。还可以利用透镜从阳光中提取热量,用生活用品(如维生素C、醋、小苏打等)代替实验药品。诸如此类,化解一些安全问题。科技场馆中进行的是科普教育而不是学科教育,我们不必抓着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不放,换个方向可以海阔天空。

二、化学知识门槛与青少年兴趣的维持

1.问题起源

科普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对于化学这门学科,颜色丰富,现象多变,其趣味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培”易,“养”难,如何能让青少年不仅仅只关注他的趣味性,而去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呢?

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元素周期表和微观物质的认识都是入门的基石,但青少年的年龄知识结构与此并不协调,没有化学基础的人如何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作用呢?如何能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更加不能理解氧化与还原导致的实验现象。这就使得科普活动过程很难深入。凭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让青少年的目光停留一刻,对于他们来说这仅仅是一个热闹,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如何能将趣味性成功转化为兴趣是一道重要的困难的题目。

2.解决问题的建议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如何克服化学知识的门槛问题引发青少年的兴趣并维持对它的热情呢?

结合参加活动的主体人群年龄层次较低、知识贮备量少、兴趣趋于表面性和生活性的特点。我认为:应注重现象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利用与探索,避“理”而趋“利”,知识的横向发展替代纵向深入。以鸡蛋壳与醋酸的反应实验为例:根据鸡蛋壳泡在醋中变软的实验现象,使青少年认识到醋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牙齿与鸡蛋壳的成分(碳酸钙)相似,那醋会不会损坏牙齿呢?研究除了醋酸以外其他的酸类(如碳酸)会不会损坏牙齿呢?这样将知识的重点从实验的原理转移到实验现象上,以现象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的方向偏重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性质或现象。引到学生熟悉的点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及课后自主探索,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的利用,又成功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内容引至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向。

第9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

一、数字化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机制创新

(一)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博物馆主导开展教育、学校主导开展教育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的教育形式。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的不断变化,国家对于博物馆的教育逐渐的重视起来,博物馆由校外教育的形式,转变成为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必然的发展形式。这一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转变,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再由学校完全主导。博物馆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过程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博物馆人工制品所蕴含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播,由此也为博物馆专业工作者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在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组建专门的教育队伍,与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接洽,博物馆可开展教育讲座,以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1]。鼓励博物馆向学校输出博物馆教育的相关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得以持续提升。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项目合作、馆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可以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所需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博物馆人员的专业发展途径,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同时学校的一些教师,可以多与博物馆的人员进行沟通,熟知各种藏品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二)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

在学校中开展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目前,博物馆(或科技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结合形式多样,包括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科普活动进校园、馆校合作的科普活动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此外将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科普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科研基地,学校可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博物馆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对于科普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既将博物馆教育带进学校,也将学校教育渗入博物馆。教师也可以在线预约的形式,联系博物馆工作者进入校园进行专题报告,形成立体化展览进校园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W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和创新能力,它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方针。

二、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结合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学校特色在线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

现今,很多发展较好的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既具有博物馆特有的特征,又能展现出学校本身的教育特色,这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大跨越。与普通的博物馆相比,学校博物馆功能更加偏向于其教学研究属性,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的同时传递学校特色文化,加之其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学校博物馆的展品收藏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其博物馆学习的教学内容也相应较有针对性,通过发挥其人才储备的优势,为在校学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学习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2]。

为了发挥学校特色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可以通过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举办陈列展览、专题讲座、提供在线展览、在线课程或和大众传媒合作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历史知识,推进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尽到提升全民素质的职责。然而,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比,校园里实体博物馆的利用率不太理想,加之不少学校博物馆尚未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博物馆,使得学校博物馆没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所以,结合已有的学校特色博物馆,建设相应的网上虚拟博物馆,构成虚实融合的学校特色博物馆体系便成了当务之急。

(二)依托博物馆建设青少年教育网络课堂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教育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可以结合博物馆展品内容的特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博物馆学习的课程、教材教具等已有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化为可通过因特网调用的有效资源。建设和完善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科学文化教学内容。

具体到博物馆网络课程或在线资源的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博物馆的展品内容,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设计、开发相应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等学段,作为基于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课程应当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各个学段和层次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