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斐波纳奇数和鲁卡数的一组恒等式
准仿射映射及其生成的分形
Szsz-Mirakjan型算子的导数与函数的光滑性(英文)
矩阵方程AXB=C的极小F范数中心对称解
一类非对称矩阵的最大密度指数集
关于广义Baskakov算子的高阶点态导数
关于丢番图方程2x-2y·3z-3w=5
绝缘材料高阻测量方法初探
Na+和NH_4+对电沉积W合金的影响
挥发酚测定中降低空白值方法的探讨
校园网的3级安全管理结构
青年男性红细胞比容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导入红树DNA的番茄后代在NaCl胁迫下的某些生理变化
甘蔗组织培养中不同阶段的抗生素及PPT抗性筛选试验
文蛤抽提液对锯缘青蟹小触角弹动频率的影响
原位低温下肾血流阻断肾实质切开治疗铸形结石23例
非线性优化问题的信赖域方法研究综述
人工林林下植被及桉树林生态问题的研究进展
“伏-安”法测量电阻实验教学研究
一类巧妙图的充要条件
动态予加重及其去加重
可见光光固化齿科复合材料的研究
“离解反应式法”列质子等衡式
框架与框剪结构建筑工程量计算要领
智能化穴位温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促丰宝施用于西瓜和蜜瓜的试验效果
海南岛蔬菜害螨种类调查
黄花菜的离体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和再生植株形成的研究
加速海口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补肾养颜液的药理研究
AgNOR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30例的疗效观察
气管切开在抢救严重颌面创伤中的应用
关于泰勒级数与幂级数
环孢菌素A的临床应用进展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大学基础物理课程的改革
一种求解有限域F_q上线性方程组的有效算法
有限长金属线结构的电磁特异材料有效媒质品质的衡量
棉花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海南植物新资料
新型有源模拟电感及其应用
Linux下的iSCSI协议安全性的分析
基于PHP和Ajax技术的个人博客设计
基于粗糙集理论与变权综合的企业质量技术信用评价
基于Tetrolet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萘酐三元共聚合与表征
【关键词】做思共生;课堂建构;内涵;框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三五”重点课题“小学科学‘做思共生’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2016/02/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5-04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也是一门实证学科。科学教育倡导儿童动手与动脑“学科学”,动手是“做”的表征,动脑是“思”的表征。动手动脑学科学旨在手脑并用,做思结合,同向共进,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做”中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从而提高科学学习品质。其实,若把科学学习活动看作是一枚硬币的话,那“做”与“思”犹如这枚硬币的两面,实难分开。而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以讲代做”“有做无思”“得做忘思”“有思无做”或“得思忘做”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往往会制约科学学习的品质与效益的提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如何破解这种尴尬的局面,让科学课堂中的“做”与“思”共处、共融、共生,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得做”“得思”“得法”,进而提升科学学习的品质和效率,促进深度科学学习,这是需要我们直面的现实问题。我们试图从实践与研究的两种视角建构与实施“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并诠释其内涵,设计其框架,规划其路径,确定其目标,探讨其方法,预测其成果。这种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组合,课堂实施的操作性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性不期而遇,课堂建构的科学性与课题研究的规划性不谋而合,教学研究的应用性与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共通互融,相应的课题研究必将把“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置于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系统的平台之上。同时,“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也必将使课题研究更有载体,更有依托,更有抓手。两者同构共生,同向共促,相得而益彰。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和实施研究的概念诠释
“做思共生”的“做”侧重于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与实践,主要是指具有实践特质的科学活动,诸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科学实验、情景模拟、科学游戏、动手操作、科技制作、家庭科技、参观访问、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做思共生”的“思”侧重于动脑、思维、思考、思路与反思,主要是指具有心智特质的思维活动,诸如“做”前问题的提出、假设的作出、方案的设计、路径的规划和结果的预测等,“做”中变量的控制、实证的检验、过程的监控和现象的梳理等,“做”后对事实的归纳、因果的推论、规律的发现、概念的抽象、知识的归整和过程的反思等;“做思共生”中的“共生”原指在生物学领域种群生态学范畴内的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稳定、持久、亲密、共利、平衡的状态。其理论在多领域多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并彰显出了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共存、合作、互利、互补、和谐、双赢与共进。
“做思共生”是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和“共生理论”将儿童科学学习中外显的“动手”与“动脑”从认知发生与思维发展的角度表征为“做”与“思”,尝试建构一种以具象认知为原型,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操作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表征,以动作技能为外显,以心智技能为内隐,以智慧学习为发轫的科学教学活动形态。
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科学活动经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科学活动经验”主要包括“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实践经验”的获得依赖于科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如科学应用),“思维经验”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些最直接、最朴素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思维的经验”与“实践的经验”往往相伴而行,这也揭示了“做”与“思”的同宗同源,“思”源于“做”但又需要不断超越“做”,这表明“做”与“思”的共处、共融、共生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将有助于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生、生展与形成的过程。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和实施包括课堂建构与课堂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侧重于课堂结构的重塑。结构往往决定性质,课堂结构发生变化,课堂的效率也发生嬗变。为达成“做思共生”的教学目标,着力设计与建构符合“做思共生”特质要求的课堂教学时空与先后顺序的呈现方式及活动程序;另一方面,“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实施侧重于操作策略的形成,即为实现研究目标或研究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在理论上,试图探寻“做”与“思”在对接、融合、互利、转化和共促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共生机制,探讨并概括“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梳理并提炼“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实施原则;在实践上,通过课堂观察与典型课例分析,着力探索科学学习活动中“做”与“思”互为表里,合为一体,同向共促,协同发展的路径,以及源于具象,始于手脑,发于经历,基于体验,融于身心,合于内化,成于贯通的方式与方法。形成“做”与“思”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手脑并用,同向共进,以思导做,以做促思的实践策略;在范式上,基于尝试、实践、反思与行动逐步建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主要环节和结构范式。着眼于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丰盈科学知识的内涵,改造儿童的活动经验,增强科学活动的内涵,提升儿童科学探究水平,凸显儿童的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与学的品质。
“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是集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特质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形态。“做思共生”是基于连云港区域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历史与现实,并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学科实施操作范式,与学生核心素养特别科学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相呼应而拟立的教学主张。“做思共生”的实践源点和主脉是“做中学”与“做科学”,在其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具身认知理论、实践的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经验课程理论、思维可视化理论等教育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身心二元理论进行合理扬弃。将身体的意象、心智的意境与环境的影响延展为“做”“思”“场”,并将“做”与“思”置于“共生”场的生态环境中,致力于学生科学活动经验的丰富与丰满。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的研究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方面。从科学课程建设方面来看,科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的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科学教学发展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回归课堂原点――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有意义的、理解性的和阶梯式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源于自身内部动机的对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展开的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做思共生”的实践源点和主脉是“科学实验教学”、科学“做中学”与“做科学”,其要旨是深度的科学学习。要实现深度科学学习,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内源性动机是如何被激发与保持的,完整、准确、丰富、深刻的科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哪些科学学习内容是更有价值的。这也是在回答学生、学习、学科三大课堂教学原点问题。基于此的小学科学“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研究就尤为重要;“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研究价值还表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让人回到教学”的教育哲学变革。人回到教学的根本就是让“身体”回到教学,唤醒教学中的身体知觉,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确凿、实在并富有底气。用身体现象学的思想改变当下积习已久的教学效果往往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的弊端,强调身体知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点,它与情感和理性共生,引导学生将身体知觉表达成为思想,使学生的身体切实回到教学。“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将师生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还给身体,使学生的身体、理智和精神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基于此的小学科学课堂范式建构和实施策略探寻也尤为紧迫。
四、“做思共生”课堂建构实施的思路方法与预期成果
围绕“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与实施的研究目标,从“做思共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展开,探索“做思共生”的表现形式、互动表征及转化机制,以此建构“做思共生”课堂教与学范式与模型,并在持续实践与反思中完善“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打造“做思共生”的科学教育。
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内涵诠释与框架设计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团队组并完成人员分工,学习“做思共生”的相关理论,为研究的实施作好思想、知识准备;第二阶段为探索实施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做思”现状调查分析,反思、调整研究方案,探索科学教学实施“做思共生”途径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围绕研究组织培训和中期评估,指导阶段性成果交流活动;第三阶段为总结提升阶段。采集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分析实证数据,设计总报告思路。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指导。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研究结项工作。
主要采取四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明确“做思共生”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做好理论阐释;二是调查研究法,分析当前科学教学中师生在“做”与“思”互动中的现状及感受,把握科学教学实践的现状,提出应对策略;三是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分析其隐含的价值取向、结构特征及需要改进的问题,建构“做思共生”科W教学范式;四是经验筛选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反思,筛选出“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是“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是集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特质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形态。试图建构具有小学科学“做思共生”学与教特质的操作范式,形成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及实施策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品质,营造新型科学课堂文化形态;二是“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体现了教学对人的发展性的深刻影响。通过“做”与“思”衔接、转化与共生来促进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理解科学概念,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将师生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助推师生的共同成长。有助于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方式,推动教学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促使教师在不断的“做”与“思”中提升专业知识与学科素养,使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而多样的教学形态。
将基于具身认知“做思共生”引入科学教育教学,凸显了对“整体人”和“全面人”的关注,彰显了对儿童学习特别是儿童科学学习深度关注,有可能引发传统科学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研究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对学生而言,参与“做思共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将其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还给身体,发挥学生的经验和经历在科学理解与科学深度学习中的作用,使其身体、理智和精神进一步得到和谐而丰富的发展,从而回归课堂原点,促进深度科学学习的开展。无疑,以上两个方面都具有创新的意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旨在实现科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科学学科本质的回归,是科学素养与关键能力指向的弘扬。其研究内涵、规划、路径与框架必将为相应实践探索提供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单,让“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和更加前瞻,促进科学教学改革从“实然”向“应然”的嬗变。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做中学:在“动手”与“动脑”间追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8).
[2] 顾长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监测数据[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5).
[3] 苟志效.论动作思维的特征及其认识论价值[J].晋阳学刊,1994,(2).
[4] 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7).
关键词: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88—02
一、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面对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现实,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其次还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本质上说,创新型英语人才是一种改造性人才,他们不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特征使得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都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采取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而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此,把创新型英语人才作为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即理所应当,又任重道远。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显现出多元化、多规格、多层次的趋势,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同样也需要理论型人才、通用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通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是互相联系的,他们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产生的不同概念。无论哪种人才,都需要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是各类人才都应具备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创新型人才以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以复合的知识构架为内核,以超常高效的实践能力为行动。这些判定标准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基础英语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基础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英语课,由于语言与文化、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学习者人格个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它不是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是一门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识课程,是一门集英语知识技能发展与知识拓展、方法论学习、思维能力锻造、创造能力开发、人格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孕育为一体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它通过学生对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讨论与思辨,使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框架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及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和人文精神,并同时使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及其运用能力在知识、智能、人格个性培养之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由纯语言技能课转换为通识课程,并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它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符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它强调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形成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智能、人格个性的培养,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全面性。纯语言知识技能教学虽已被摒弃,但语言知识技能仍然是重要的,它是寓知识、智能、人格个性培养之中,是上述几方面有机的融合与统一,这就抓住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对目前英语教学所存弊病无疑是对症下药。
四、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改革的思路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成就目标。基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就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思路: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路径,形成“语言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知识、方法论掌握为一体,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并重,与人格个性、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及其所必须的知识、智能、人格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实质上,这一思路是由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理念、目标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定位与功能决定的。
(二)改革的措施
1.改革基础英语教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只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才能带来改革的大突破、大发展。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起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使其成为行动指南,并真正地渗透、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与之相应的观念应尽快树立,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观念;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的观念,等等。在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和评估者的角色,这就从理论上改变了教师直接向学生传输和灌输知识这一传统角色。
2.改革基础英语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资结构是保障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他们能带给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英语教师除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更新外,其本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着综合英语教学的改革。由于现有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原来旧理念与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知识面不宽、思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等缺陷。因而,鼓励现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自学或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思辨以及创新能力尤为迫切。在新教师选择上,应当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尽量引进一些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善师资结构。同时,我们认为对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理论、测试学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既是挑战,也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机会。
3.改革基础英语教学,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证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教师要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替代“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作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活动、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4.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后盾
学业考核评价是检验教与学质量的手段。为了使考试和评分真实地反映学生水平,检查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构基础英语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基础英语课程的考试不仅包括期中、期末考试,还应含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等方面的考核,以此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使评价更为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2).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04).
关键词:说题;习题;教学
作者简介:汤建国(1970-),男,江苏溧阳,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尽管越来越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这一点,然而在现实的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仍是“教师说题教学法”进行习题教学.如果换个视角去思考,变教师说题为学生说题,这会让习题教学呈现新的完美.
多年来在物理教学中,本人对习题的教学研究有过较多的探索与改革.尝试用“学生说题教学法”进行物理课习题教学,让课堂有了更新的色彩.
1 “学生说题教学法”及其特点
1.1 “学生说题教学法”
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或相互讨论)对习题的审题与分析、解题的方法与思路、解题的过程与体会以及对习题的评价为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为“学生说题教学法”.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逐渐地不惟书、不惟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逐渐地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和思维品质,“学生说题教学法”真正体现上述宗旨.
1.2 “学生说题教学法”的几个显著特点
(1)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学生智力、思维的碰撞,有了这种碰撞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深入思考,开阔思路并引发新的欲望.
(2)渗透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许多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渗透科学性,启发创造性等改革理念”.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利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教师“一言谈”的专制,同时也创造了在课堂上综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机会.
(4)有利于展开“对话交流教学”,“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有较强的“探究性,实践性, 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
(5)有利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激励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
(6)探究性学习,重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学以致用使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批判、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茫茫题海”,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
2 “学生说题教学法”的8个教学环节
2.1 说命题意图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让学生明确习题教学目标并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习题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让学生领会揣摸习题的命题意图,通过让学生说命题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体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交流的课改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说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
“学生说题教学法”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说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明确习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这是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习题教学法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而让学生说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构物理模型,加强知识迁移,使所学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知识整合的能力.
2.3 说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各个物理量的特征以及各物理学量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这是审题分析的重点,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说物理量及其相关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是 “学生说题教学法”中的第一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和重视,不仅让学生代表说,还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要适时介入.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习方法的导师”或“教育的诊断专家”,因而教师适时加以评价、小结与归纳,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2.4 说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
物理教学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综合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定位在发展学生能力上.
众所周知,习题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知识,二是培养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习题教学中能力培B的重点.让学生说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与难点,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环节的教学应以学生重点发言、讨论为主.老师以启发引导、归纳小结为辅.让学生主动交流、合作、探究.
2.5 说解题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有道是“善于总结才善于提高”.让学生说解题的心得体会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顺应了世界课改的发展趋势.
2.6 说对习题的评价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习题教学方法中,缺少让学生评价习题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不利用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既要让学生评价命题的精妙与独到之处,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在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其信息收集,分析理的能力.
2.7 说对习题的改编
说题教学法是学习认知的过程,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本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教学重点.
2.8 教师综合点评
为强化刺激调动各感官的协调,培养感知量保存教学信息,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的研究方法,还要概括性地将本节知识形成网络体系.教师的综合点评要有“点睛之笔”重在思路方法的归纳与比较.
3 实施“学生说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有效的学习要求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教师不但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为自身的学习确定目标,并努力承担学习的责任.对学习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加以区别指导,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及其他合作学习的活动.
3.2 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
当代教师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渊博知识,深入诊断学生的心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体态语,教师要注意用鼓励性语言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认可,帮助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发展并张扬学生的个性.
3.3 注意“例题”的选择与编拟
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例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说题教学法”最适合“例题”的教学.“例题”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灵活性、挑战性”,使教学过程充分,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如果说是作为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按照“学生说题教学法”中的前六个教学环节的要点去思考、去“自说”、“沉思默想”达到以“说”代“练”的教学目的.
3.4 注意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关键词:河西民间音乐;高校; 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注:此文章为“河西学院2008年教学研究课题 (河院发G[2008]181号)”项目论文。
河西走廊是我国远古人类的重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酝酿了众多的民间音乐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但是河西地区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根”与“源”。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转换等一系列的原因,传统音乐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如此境地,河西地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优秀的民间音乐发展举步维艰,许多音乐品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而濒临消亡,河西民间音乐的淳朴本源性和民族特色正也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当下,世界音乐教育已经趋向于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1]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传统文化,正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面对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在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文化,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通过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师对地域特色音乐的理论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地域音乐的了解和拓宽学生民族音乐视野,培养学生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及对家乡的热爱,这将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也是“弘扬民族音乐”的具体体现。
经过课题组成员前期挖掘、收集与整理,河西民间音乐种类主要有:
河西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歌曲类与说唱类,语言朴实、曲调简单、易于上口,在群众中有很深厚的根基;说唱与舞蹈音乐极具地域特点,并且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西的唢呐音乐历史悠久、技巧丰富,表现力极强,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河西小戏类是以历史故事和百姓生活故事为剧情,是歌舞、说唱、杂耍辅以乐器伴奏的一种小型民间戏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和广大民众保持了密切的精神联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河西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目前,在各高校所设置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是我国惟一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教学对象及内容的音乐理论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对我国民族音乐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把河西传统音乐引入高校课堂这种做法不但对高等音乐院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是新时期对高校音乐教材实行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保护、传承及有效利用河西民间音乐资源,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难题。笔者认为,通过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与演唱传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作为活性文本传承,发扬光大,是解决民间艺术传承的一条新路。当然,要将河西民间音乐应用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这是一个多层面进行整和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要整合资源,编写适合于课堂教学的乐谱集。课题组前期大量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发现,在河西形式多样的民间音乐中,其中以民间歌曲和曲艺音乐的典范唱(乐)段及音乐结构为重要内容,这部分在内容与形式上也是最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当然,在这些民间歌曲和曲艺音乐中有的因时代特点较为突出,有的因歌词内容及旋律的长短并不适合用于教学,因此,在具体音乐教学实践中,对于收集到的乐谱一定要选得精。其次,是构建以民间歌曲和曲艺音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框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要想切实可行地将河西民间音乐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 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具体构建以河西民间歌曲和曲艺音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框架,将河西民间歌曲和曲艺音乐穿插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验课中进行。如可以以建立试验基地的形式展开。民间音乐教学的内容离不开学生的大量实践,要给学生搭建或提供实践性课程的平台。邀请一些民间老艺人进行的表演活动、在系内举办甘肃民间歌曲大赛、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专家的讲座等都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观摩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民歌演唱与表演的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学生学年论文(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河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要将河西民间音乐教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将河西民间音乐应用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是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课程教学思路与模式上的改革,当然,将本土传统音乐应用与课堂教学,这本不是朝夕的事情,还需假以时日的教学实践和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校音乐教学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207-03
作者简介:陈涛(1979-),男,硕士,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管理。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部分高校应该是培养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趋同,必须从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突破口,发展自身内涵和特色。
当前中国高等院校众多,将其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型专业院校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认同[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紧跟社会发展、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近年来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遭到较多质疑,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亟需改革。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本文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思路及举措为例,探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由于各高校环境不同,具体落实的程度不同,实践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当前,大多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在专业能力上有差距,而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型本科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就业压力问题,部分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就业机会虽不少,但难以把握。
出现上述现状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比如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够,教学质量评定重视理论教学的质量评定;②实践教学内容不丰富,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实习缺乏专业深度;③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工作中对工程实践学习投入精力不足;④实验室建设不合理,实习基地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2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不可能孤立存在[3]。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合理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2.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是地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该类院校大多从事本科教学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尚不成熟,师资力量也有所不足,学生的基础相对偏弱。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不同于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型专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符合本科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规范要求,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补充,并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2.2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学校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突出了“宽口径、窄方向、出特色”以及“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观念。下面分别从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能力培养4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该专业的规范要求,目的在于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部分课程做了内容的整合以及上课方式的调整。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原来独立的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合并成一门C/C++程序设计课程(84学时),且该课程的教学分散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来完成。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训练主要放在必修课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原来独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合并成一门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68学时)。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拆分成数据库原理(必修)、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选修)两门课程。
该专业分为软件设计与网络技术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并突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软件设计方向强调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有Java Web应用开发、C#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网络技术方向强调网络编程与组网工程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课程有网络工程、Linux基础与应用、网络应用编程、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为了明确专业培养的阶段目标,这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学科基础知识培养(第1学年)、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第2学年)、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第3学年)、职业发展素质培养4个阶段目标(第4学年),如图1所示。
构建“3+1”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即前3学年完成该专业的主体课程教学,最后1学年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在第7学期可以继续在校学习,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外出实习,实行学分制考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3个模块。实验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单独实验;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专业认证、社团活动等。本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为51.5,总学分为164,实践教学占比为31.4%,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一定的体现。
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产实际,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80%以上课程的课内实验均设置有设计性实验,单独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开发课程设计的单一性课程设计,另外开设了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软件测序技术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编程技术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建议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一名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教学。此外,规定了8个学分的课外实践,学生需参与学科竞赛、科研训练或专业认证等获得学分。
3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正确定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有效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体现。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境与制度以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应紧紧围绕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群合理设计实验内容。例如,在本培养方案中存在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Java Web应用开发、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Linux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群等。
(2)实验类型要体现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渐进要求,在规模和难度上要有合适的取舍。验证性实验是课程内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需要自己提出方案,综合性实验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研究国外知名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深刻认识到在实验类型上要多设置综合性强、与生活结合紧密并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4]。
(3)合理安排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以及课程设计的课时。根据课程内容的理论性或应用性特点,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一般为3∶1至1∶1之间,实践内容丰富且特点突出的课程可以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单一性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一般为1周,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一般为2周。
(4)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性,要有基本的任务要求,还应设计扩展的任务。难度大的题目可以给出部分提示、提供程序框架等,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完成。教师的讲解时间不宜过多,可以仅对任务的关键部分或难点进行引导讲解。
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的热情,建设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类专业技术认证并获得证书,支持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锻炼,还应引导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另外,学校还应建立一支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应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过硬的工程师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完全参与教学,也可以是部分参与教学,如参与实践环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参与实践教学考核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由企业工程师来教学,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可由本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
3.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制度
(1)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力度,一些重要的实验室必须要建设,而且实验设备应采用市场主流产品,因为主流产品技术成熟、资料丰富,便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直接使用。实验设备的完好率要能得到保证,出现故障后能及时修复好。当实验室使用超过计划年限后,应进行必要的淘汰与更新。
(2)广泛征集意见与深入开展调研,合理建设实验室,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从教学与经济两方面考虑,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有些实验室可以合并建设。贵重实验设备应采用“少台套,多循环”的策略[5] ,以节约资金。充分利用软硬结合方式,克服设备短缺问题,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3)建设优质、稳定的实习基地,淘汰不合符要求的实习基地,注重校企合作的效果。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定位及特色,根据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各区域建设不同应用方向的实习基地。注重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评估,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对于效果较差的实习基础应该给予淘汰。
(4)实验室要在课外对学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资源的效益,构建开放的实验学习环境。制定实验室开放的相关管理办法,引导和方便学生在课外进入实验室学习或网络远程访问学习。制定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要求,培养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4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均应有相应的教学指导规范及要求,包括教学材料要求、考核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分析等。通过教学指导规范与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引导教师规范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2)强调实践教学质量分析,定期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会,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委员会应跟踪考查学生的阶段性专业实践能力,定期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全面掌握实践教学的质量及问题。根据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技术发展动态,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3)制定合理的薪酬、奖励制度,有效引导,尊重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付出的大量劳动。实验课至少不低于理论课课酬,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不同形式或程度的奖励,如指导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名次、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等。并且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实验(实训)教学手册,并付以酬劳。
4结语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将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认真研讨,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制定了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此改革方案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效果逐步凸显,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这对于其它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胡建华.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29-32.
[3]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3): 18-20.
然后苏轼谈到了自己的心得:“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容易达到,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包含在技术中的道理,却没有认真仔细的继续学习,即使学了,也未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最终只能是自以为是,实则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苏轼举了苏辙《墨竹赋》里的话:“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这些话中的人物事迹用以和文与可类比,告诉读者在任何一门技术中都可以孕育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来,其中还包含着对于“实践”之意义的多重肯定。
苏轼的这些文字令笔者感触颇深。这些观点确实具有普遍意义,尤其是多年来,身在一线的教师为写作教学兢兢业业,却常常发现收效甚微或者一不小心就陷入模式化、被批判的境地,那就更应该以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苏轼的心得为依据反思一下了。
一、写作,必先成竹于胸中
梁启超将读书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其实写作与阅读是相通的,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进行。
写作时得先想好自己整体上想讲清楚什么问题,然后设计好讲清问题的每一步,最后要学会将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升。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有清晰的思路与结构。思路又是作者头脑反映的产物。因为事物本身是多侧面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例如写同一个人,有人看重他的成长过程,就会按时间先后来写;有人看重他的成就,就会以成就大小为序;有人看重他的品德,就会以品德之间的联系来安排写作顺序。
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通常有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由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条理的过程。最后落实到文章,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文章的结构。
事实上,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一般引导方式都是让学生写作前先花几分钟时间设计好提纲,然后开始动笔的。这种要求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它可以使多数学生不至于临场而乱。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鲜有佳作,因为这些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思维已经固定,即使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想法也不敢轻易写出来,怕乱了文章的阵脚。小心翼翼不是祸,但是也可能令人少了福缘,这也是一件可惜的事,所以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考场作文多数体现的是平凡的观念、平淡的框架,不少学生甚至说考场作文是“八股文”了。当然学生还不知道八股文被人贬低主要不在于它的形式,而是它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上的钳制;但是毕竟这种为了结构而早早定了框架的做法使学生的文章少了张力,丢失了青少年应有的风貌。
一个会写文章的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感悟而得以提升的。这样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会产生奇思妙想,一般都不会受提纲的限制。在笔者看来,多年来遇见的真正会写文章的学生都是不写提纲的。与之交流,居然颇有心意相通之处,即事先有一个整体的目标,然后在写作中逐渐觉得不满足,因而思维推进,思想升华,文笔激越,终于诞生出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的文章来。也就是说是胸中的“成竹”在指引着思想的呈现,而不是事先的框架使整体上要表达的内容成功展示的;这里,笔者并不否定任何一点的重要性,但是现实中作文教学的观念其实是将主次给颠倒了。
按照这样的情况来看,掌握了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的学生,比如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应该按照搭好的架子,一节节、一段段地行文,那样可能会使文章有形无神。而要写出文章的“神”来,就应该先让自己达到“神游万仞”的境界。写作时,思路开阔活跃与细致严密若能紧密结合,便达到了文与可所述的创作境界了。开阔活跃,是指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对于有关事物要从多方面思考,正面想了侧面想,侧面想了反面想,近处想了远处想,要尽量打破思维定式,跳出老框框。对于文章的表现形式,也应当想出种种不同的方案。这样才能给进一步思考、筛选提供丰富的基础,才可能选出最好的内容、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细致严密,是说思路要连贯自然,不能脱节、断线,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
所以想的时候,心里有了全貌,才能使细致之处附着得当;去除了拼凑感,文章才能达到“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二、写作,应求心手之相应
近年来,考场作文强调“以我手写我心”。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对待自己的生活。要求学生写出真实的感受。可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完全是冲着考试的功利性去写作的,这样一来就使感情僵化了,出现了满口套话,甚至于大量的套写与抄袭之作。写作反而成了品质败坏的一大迹象。这不得不令广大教师反思了。
有些学生为文造情,令人一看就是虚情假意;有些学生很会写,也很重视写真情,但是不惜捏造亲人得绝症、遭意外等情节来博取读者的同情。这些情况也令人心生寒意。就作文训练的终极目标而言,应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这样的结果也是不理想的。
然而,为什么这些情况无法禁止呢?因为毕竟大多数学生听到要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比较害怕的,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过不了关的,所以能达到文通句顺这一水准的文章也就相对地突现了出来;而且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也不应该老盯着学生的缺点,至少在批改与指导时要时常谈谈他们的亮点。对于我们要表述的内容而言,一般人都会经历或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心里想想还可以做到,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讲得头头是道就有些难了,然后要把自己说的内容转而为文字就更加艰难了,至于一气呵成,作为供他人评价的白纸黑字就可能更站不住脚了。我们身边有几人能成为作家呢?所以写作往往令人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所以,写作成功之时,也就是作者“心手相应”之时。
那么“心手不相应”的缘由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学”。笔者认为,苏轼所说之“学”,有明确的针对性。在他而言,讲的是学文与可的绘画技巧,那就说明,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欣赏的学习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审美需要,符合我们的追求境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最能激发自己创作、研究的欲望的东西。写作能力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学量的古今中外的好文章,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选择与培养自身创造能力与欲望的过程。苏轼认为自己具备了和文与可一样的绘画技巧与能力,走的也是这样的一条路;当我们感到借鉴对象“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时候,写作的热情就开始被点燃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从仿写开始的。当仿写的程度达到了与参照对象达成某种心理认识上的沟通时,“心”“手”之间便开始关系密切起来了。
除此而外,我们还得不断地学做人的道理。因为,好的文章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成长,这种成长可以超越同龄人,但不能明显地低于同龄人。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所以好文章必须写出生活感受来,而且得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语言文字的精纯度是比较模糊的,当提升到一定程度时,最简朴的文字反倒可能胜过了一切华丽的言辞。所以语言文字上的追求可能会停留在某一处高峰上,但是道德意识的提升却是无止境的,越成熟的思想,需要越成熟的文字,而实际上,文字本身是不存在成熟的迹象的,它毕竟还是因为依托于人类的思想才闪现出不同的意味来的。
找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起点,不断深入地思考生活的内蕴,那样才能逐渐使写作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三、写作,须以实践巩固之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句话是最令人心动的。确实,我们常会产生如苏轼所说的遗憾。
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会接受很多次的作文训练,每一次听作文课,都会对好的范文产生欣羡之意,也会对老师的指导产生感触。但是写作指导想要达到的结果常常是落空的。这一点也是笔者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所得的深切体会。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常常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有石沉大海之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明明有了想法,却很难有作文水平的显著提高呢?实际上,讲讲道理,他们也都懂,也能接受,可是,一旦拿到作文题,常常会原形毕露。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的原因是“操之不熟”。这句话有两层告诫:一是得运用,二是得达到熟练的程度。
仔细想来,确是如此。很多学生愿意接受正确的观点,但是在写作的时候,不能摒弃自己的缺陷,不能在写作过程中将学到的、悟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然而学生的每次习作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接下来的作文课,教师一般会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评价与指导。所以每次悟得的写作道理如果不经常投入到实践中去,就可能会立即被新的指导内容冲淡;处于这类学习状态中的学生就有点像在田里偷玉米的猴子,摘一个丢一个,临到被农夫大喊一声时(就如学生在考场中心态较为紧张时),就会一无所有,一直以来的学习探索简直就是白白辛苦了一番。
能将学得的作文技巧与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应该是转变作文状况的必要手段;然而不经常运用也难使作文水准的提高得到有力保障。所以,对于学得的作文技法与要义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来印证,强化学得转为习得的意识。运用次数多了,习惯就会成为自然,好的写作意识才能成为一种恒久有效的自身的素质。
这里得克服一个心理障碍,那就是很多学生对于某些写作要义看得过于高远,往往羡慕之情盖过了尝试的勇气。所以学生必须突破对于写作的的畏惧感,化解对于作文理论的神秘感。总的来说,这种突破与化解还是得依赖强烈的实践意识。当一种理论、观念被转变为手中的神来之笔时,它就获得了“生命”。同时,实践也会促动我们不断产生真知。凡是将理论导往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正是对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创造。
认清了实践的重大意义,写作时就应该更虔诚,更努力。教师要让自己的成果产生价值,有时得停驻一下,不一定非得不断地往前走,须知学生和教师的能力不等,新课程又强调“大众化教育”,所以就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掉队,老师要对学生负责就应该让他们做好每一次锻炼,让每一次锻炼都能切实地成为下一次提升的基石。学生也应切记“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每学一样本领,都应该有细嚼慢咽的习惯,没有消化就肯定与“操之不熟”有关,所以要有抓住一切练笔的机会,要具备将新“悟点”化之于熟练的实践中去的意识。
须知,十八般武艺均知其皮毛的人是绝对斗不过仅已精于一门兵器的侠士的。
1更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唯有依据教学思想观念,才能够更好的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视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逐年增加。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学生面临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而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产生新的认识。而职中教学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更需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电子商务教学,以此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推动学生发展和成长,促使学生更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职中学生接受系统性的电子商务教学,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2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职中电子商务教学,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学习与发展,并且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都应是学生的学习,以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获得更多的能力。无论教育教学如何发展,教师永远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才可感知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满足这一教学要求,职中电子商务教学就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将课堂学习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辅助学生学习,并做好引导性的作用,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学生规划性学习,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培养电子商务能力。对此,职中电子商务教学就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对电子商务课程的理解与感悟,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依照案例进行教学,就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案例思路与解决的方法。应将问题交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现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市场实际情况与运行状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学生分析案例、市场发展情况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能够感知到电子商务的具体现象,以此便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成为真正的电子商务人才。
3重视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具体教学实践中,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随后布置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依照教学目标,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利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索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共同讨论商量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并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对学生任务完成效果进行指导。教师综合性分析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并予以有效肯定,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增强其学习信心。
(2)案例教学。电子商务属于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性特点表现的较为明显。职中电子商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依照市场情况,挑选典型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素材,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知识,并学习到相关的解决办法,并学会从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发展规律。这对提高学生认识与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应注意案例的选取和编写,并进行有效讨论和分析,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做好必要的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在案例中学习到相关规律,以此提高?J识能力。
(3)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是师生课堂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实现双方各自的任务。在互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4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中电子商务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重视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性教学与电子商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相符。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善于应用此种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