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科学小实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实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实验意义

第1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论文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有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实验是人们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以掌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等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整个科学教学中经常的学习活动,也是科学课程最显著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的科学概念、事实、原理、现象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获得和解释。

一、在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科学实验教学前,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兴趣是在一种好奇的情境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居里夫人曾经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说明好奇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极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表现旺盛的时期。这种好奇心是探索活动的前导,是要加倍保护的。在平常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游戏,甚至是一句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二、在科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经历”两字就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教会学生自行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把“探索意义”的本领给学生,这是科学教学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所在,这种“探索意义”的本领就是探究能力。而表现为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力是科学实验的门户。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细致的观察是获得事实的根本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应耐心指导。

想象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起着“设计师”的作用,它和理解力紧密相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科学课中,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种种猜想,或对微观事物通过想象力帮助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还伴有动手操作,操作能力是运用知识形成独立实验能力的前提,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熟练性和协调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它是观察、探索的基础。熟练、正确的操作能保证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动手实验、栽培、饲养、制作等本身就是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如要研究植物茎的作用,就要亲自动手解剖茎;要研究水中物体是否承受压力,就要亲自动手实验。

三、在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

1.营造有利于动手实验的心理氛围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少干预的原则,以一个旁观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的气氛;当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要多多理解和鼓励,适当启发,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2.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自律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相反,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遵守实验教学常规,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实验规则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部分,学生必须逐条理解掌握。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学生实验操作时往往会“怕”,怕实验不成功,怕从中得不出结论,遇到困难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炼学生意志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经历”是最重要的。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实验中的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进行实验。

科学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时空,“探索意义的经历”为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存,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瀚.物理新课改“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科学教育家,2008(4).

[2]王忠云.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物理教学探讨,2007(5).

第2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一、研训一体化的特点

研训一体化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专家深入中小学校,将教学、学习与研究融合为一体,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它的特点是:

1.强调明确目的性。研训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它注重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个体主动性。研训一体化使教师由过去被动的进修学习向主动的学习研究转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强调教师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由不愿意学习研究变成乐意学习研究,由要他学习研究变成我要学习研究,由不会学习研究变成学会学习研究。使教师知道什么是研究,为什么要研究,怎样进行研究,什么时间进行研究,研究的最好。

3.强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研训一体化的前提是教师不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学,以学促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教学的实践园地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大舞台,教师脱离了这个教育实践园地的研究,就会使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说,教育实践园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展示教师才华的平台。

4.强调专家与教师的合作性。研训一体化要取得成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教育理论要有用武之地,就要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局面,教育专家要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与中小学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教师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师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和专家进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与教师在合作的交往过程中,使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升华,同时,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专家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修正与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增强其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强调节流的经济性。研训一体化要求专家深入到中小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送教育理论到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节省了教师外出学习的各项经费,减轻了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负担。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极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训一体化的原则

研训一体化的原则是开展研究和培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要科学地开展研训一体化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全员参与性原则。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在课题实施前,对实验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课题培训,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实验的盲目性,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的主动性,改变过去教师被动的应付学习研究的局面。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本,以发展教师素质为目的,注重教师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反思等意识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困惑,必然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励其向书本学习、向专家请教,增强了其学习研究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学习与研究使教师素质得到持续发展。

2.学以致用原则。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学理论难以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造成教师学习积极性不强。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把大的课题分成十几个小课题,让教师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或确定课题。就课题研究的共性问题,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当教师遇到困惑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或是布置学习的参考书,让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改变学非所用的局面。

3.理论联系本校实际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若将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还需要教师理解、消化和加工、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实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质,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其理论的实质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加德纳提出的“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和独特的”,如何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教师能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并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此,笔者首先让教师根据所学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制定培养学生优势智能的策略。然后组织教师在课题组和年级组中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后,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最后在学校中交流,以指导教学。

4.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各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教师在课题研究前,我们把相似的课题进行整合,把具共同兴趣的教师组成一个个课题组进行合作攻关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赋予一定责任,提出课题研究的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和要求,还赋予一定权力,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方案,使研究方案更符合实际。每个教师在明确研究任务的前提下,有明确分工和责任,每人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同时,又是课题的合作伙伴,发挥了研究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在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5.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要求各个子课题研究要根据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的能力水平,立足教师、学生素质现状和学校条件,不能超越教师能力水平提出过高要求。为了准确把握教师素质现状,笔者编写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素质问卷",从六个方面即选择研究课题能力、查阅研究资料能力、课题研究方法知识、课题研究设计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每个方面提出10个问题,对教师研究能力进行测评,摸清实验学校教师研究素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前瞻性要求根据教师研究能力素质水平,在教师研究能力“最近发展区”上,设定教师研究能力发展的目标,围绕研究课题需要,设计教师学习的内容:如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现代教育科学的新进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策略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研究实践,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的新动态,把握教育研究的趋势,使教师在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通过在实验学校实施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笔者创建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式。其具体模式为:

1.专题讲座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开阔教师视野的特点。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师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题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针对教师不会确立课题,举办了怎样确立课题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在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举办了如何查阅资料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分析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表述研究成果的问题,举办了怎样分析统计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的讲座;针对教师不会灵活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的问题,举办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讲座。该模式的程序是:向教师搜集问题――确定讲座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2.研讨交流式。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专家深入到教育实践中指导会发现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研讨交流的问题。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解决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研讨中要注意:在选题上,应结合教师所承担的子课题在研究中所遇到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使问题的指导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研讨交流的内容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研究方法上,让教师结合自己的选题论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使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式的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通过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提高研训的质量。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研究交流的问题――介绍课题的背景知识――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话――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3.小组攻关式。每个实验学校都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方向,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导下,把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使每个子课题既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又是一个合作的课题。每个子课题的研究质量直接关系到总课题的研究质量,为此,笔者把每个子课题组的负责人确定为课题攻关组长,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赋予一定责任,明确完成子课题的具体时间和质量要求。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攻关的题目――指定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课题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4.观摩模仿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确定了子课题后,经过一定阶段的研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是对实验研究缺乏信心,难以确定实验的目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笔者带领实验学校的教师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比较早、开展的比较好的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观摩的问题――到观摩学校参观(听课、听课题汇报、阅览课题成果)――与观摩学校教师讨论交流――回校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性总结提高。

5.实践生成式。在实验学校的教师掌握了教育科学方法知识,掌握了多元智能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实验学校的学生智能档案夹后,组织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子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在教师的理论准备和实验的物质准备完成后,要使研究取得成效,笔者认为,让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研究非常重要。为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笔者善于发现教师研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教师创新的火花,鼓励教师以新的切入点或视角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激励性语言给以支持,用科学的理论给以指导,与教师一起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创造性、科学性的策略。在新的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能生成一组新概念,产生一个新观念,创造一个新成果,来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其模式的程序是:明确研究的子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研究新假设――专家与教师进行沟通、指导――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整理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反思性总结提高。

第3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一、用好实验仪器,关键要做到选择器材要合理、操作方法要正确

在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使用哪些仪器来完成实验任务,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是实验课最基本的要求。如: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去测量物体的重力。实验器材中为我们配备的器材,大致有三种弹簧测力计,量程分别为5N,20N和50N。在学习科教版《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要求让学生选择几种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其重力。学生大多选择的有尺子、文具盒、书包等学习用品。在使用之前,笔者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使用方法,这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以便选择合适的量程。虽然说不能超过最大量程,但有一名学生是这样问的:“我们可以选择最大量程的测力计,这些物品都可以测量出来,但是测量尺子的时候,不能确定重力是多少。”笔者突然想起来,量程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每个弹簧测力计最小刻度值,特别是在测量重力较小的物体时,应该考虑更合适的弹簧测力计,这样实验结果才能更准确,才具有科学性。在总结弹簧测力计选择和操作的时候,这名学生是这样讲的:“被测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必要时还要考虑最小刻度值;检查弹簧测力计是否良好;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笔者给予这名学生很高的评价。实验仪器的合理使用减少了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只有在实验当中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掌握实验器材使用的正确方法,学生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再如,在讲酒精灯的使用过程时,我们通常会这样讲:(1)使用前先检查酒精灯的灯身是否完好,酒精不可超过灯身的2/3;(2)使用时,打开的灯帽要扣放在自己的右前方,以免实验中将其碰掉;(3)火柴要自内向外划燃,点灯时注意自下向上地点燃;(4)注意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该用外焰加热;(5)实验完毕,用灯帽灭火,盖灭后迅速提起灯帽再盖一次。但是这里还应该强调一下第四点和第五点,第四点是强调合理利用实验时间和节约能源的问题,应给学生说清楚,使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第五点是关于安全问题,操作不当会发生事故,需要强调。

二、用好实验仪器,上好实验课,需要时间的保证

科学探究不是简单的验证某个事实或者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观察、讨论等完整探究过程,发现丰富的事实,需要充足的时间。时间有了保证,学生才能利用实验仪器做深入研究。讲授科教版《阳光下的影子》时,如果让学生测量物体一天整时影子变化在课堂中进行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采取的是每隔五分钟测量一下铅笔在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共4次,用20分钟完成了这个实验,学生经历了影子变化的过程,然后通过动画课件来展示影子一天中的变化情况,这样既反映了现实情况又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所以在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出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得到保证,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获取了新知,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在讲科教版《造一艘小船》时,笔者拿出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实验,探究、收集和整理事实。结果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很活跃,作品有很多,又具有不同的特色。例如:船身采用泡沫塑料制作,加强了浮力作用;方形结构船身采用了平衡稳定构造,能保持船只的稳固性;设计的气垫船有气垫、排气口,还有气流推动的构造;还有一位学生制作了一艘航空母舰,船身上安装有机枪、大炮,甲板上还有小型军用飞机,而且射击的机枪还能够旋转方向等,非常逼真。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假如只用橡皮泥去做,学生估计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大家的感受也不会太多,这样的课上得太枯燥。不要怕浪费时间,只要给予合理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实验仪器有限时,可以自制教具完成教学任务

第4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科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82-01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课程,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从事了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认为上好一节科学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通常在上课前,我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明确分工。而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干劲十足。他们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细心查阅相关资料,若发现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新奇的事,他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也很想探个究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前预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

二、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实验前对教学资源的搜集、处理,能反映出科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而我们在整个科学实验过程,包括每个细微环节,每种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教育观点的转变。我们作为科学老师,只要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很容易就能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也会更好,所以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是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是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需要学生亲自去观察、实验、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观察上存在着不足,如观察无目的性,随意性比较大,大多数学生不能够仔细地观察,有的学生甚至对实验观察趋于“0”,因此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然的,要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层次的观察方法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经常被新鲜的东西吸引,喜欢观察那些鲜明、生动的现象,例如,小学生看到写在黑板上的水印字不见了时,他们好奇,但并不一定会产生“了解字不见了的原因”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进一步能使实验生动有趣。在实验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变思考,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做好文字记录。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事物的性质,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重点观察。如做凸透镜作用的实验室,应重点观察凸透镜对物体放大、聚焦、成像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老师如何使用温度计、酒精灯、简易显微镜等,以便纠正学生的某一操作错误。一般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细节、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变化,经过反复、认真地观察,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学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空气》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空气的颜色,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无色、透明。然后,再让学生用鼻子闻一闻切开的苹果是什么气味,再比较空气是什么气味。学生得出结论:空气没有气味。学生用嘴尝后得出结论:空气没有味道。这样,经过以上的各种感官的观察,学生便很明确空气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去领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

四、鼓励学生自己创新,独立完成科学实验

第5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小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01-04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应当享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话语权。但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忽视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感受和建议,话语权的丧失使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未能有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促使我们思考:校本课程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本文以常州市L小学为例,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对小学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理论框架

1. 顾客满意度理论

顾客满意度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Cardozo发表的《顾客的投入、期望和满意的实验研究》。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量化描述,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比较的程度,是一个变动的目标。

近年来,学者开始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学生满意度的概念,作为学生消费者参与教育过程、评估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本文将校本课程视为学校提供的一项教育服务,而学生是这项服务的直接消费者,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程度。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还要从学生正在产生或未满足的需求着手,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设计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便宜抽样的方式,选取常州市L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8份,剔除答案呈明显规律、空白、填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74.6%。调查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

2.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在文献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关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合校本课程的特点,笔者自编了“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顺序量表,每题均采用正向记分。

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的整体克朗巴赫α系数值是0.818,KMO值为0.708,信效度良好。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1)对样本学校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来观察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94.97%的学生选择一般及以上,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各指标及具体满意度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各项具体指标的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设置维度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在校本课程设置这一维度中,“征求学生意见”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4),“自主选择”(M=3.02)、“与兴趣相符的科目数量”(M=3.13)、“选课制度”(M=3.14)这几个题项得分显示出明显的低分倾向。

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情况如表4所示,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师能力维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师生互动”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1)。

课堂教学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5所示,通过描述性分析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维度总体较为满意,呈现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在教学内容需求满足程度这一题项上得分偏低(M=3.13),表明教学内容仍然有待改进。

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6所示,学生对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日常作业的满意度均表现出低分倾向,均值都为2.90。与此同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M=3.94)。

综合以上各维度的分析可见,在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满意度的38个题项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项目只有4个,其中有两个集中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基本都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课程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2.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差异性分析

(1)学生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选择年级为自变量,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表7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检验变量Levene统计量的F值等于3.463,p=0.033

对于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即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由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可知(如表8),“课堂教学”的F值为2.448,p=0.089>0.05;“课堂评价”的F值为1.142,p=0.322>0.05,所以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进行Welch检验。由表9可知,课程设置满意度的P值为0.429,大于0.05;满意度总分的P值为0.066>0.05,所以无法证明对于不同年级,课程设置满意度和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教师能力满意度的P值为0.009

(2)学生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选择性别为自变量,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的总分为依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具体的统计分析数据如表10所示。

如表10所示,在课堂教学这一维度上,相伴概率P=0.014,P0.05,表明在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上不因性别差异而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学生总体满意度与其4个维度的满意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1)学生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23,这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生的校本课程满意度影响最大。

(2)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系数相对最低,为0.287,说明在这4个维度中,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性相对较弱,课程评价维度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学生总体满意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这4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均处于较显著的水平,表明在校本课程深化的过程中,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水平。

五、基于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满意度测评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之中,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与不满意之处,找到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对于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的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由此获得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整体比较满意,选择一般及以上的共有1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97%,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但是这几个维度中,学生参与题项的得分普遍偏低,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无法做到“乐学”,满意度自然呈现低分趋势。

(3)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的满意度表现出明显的低分趋势,而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说明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平等地交流,学生仍然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客体。

(4)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女生的满意度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5)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满意度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6)小学校本课程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学生总体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与课程评价维度的相关性最小。

2. 思考与建议

学生满意度作为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动态的,会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此次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可以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师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1)深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不少学生反映应当扩充校本课程体系,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应“走下神坛”,走向开放化、多元化,选取教师、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听取学生的建议,从个别化开发到有规模的开发,使课程体系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化。此外,刘世民、苑大勇提出利用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分别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根据民族特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学校借鉴的,校本课程要从学生本位出发,但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特色的打造。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质量。首先,教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不断吸纳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媒体应用的能力等。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男生与女生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应当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更应当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李臣之指出,一切课程人,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心向“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更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一报告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校本课程参与意识,而且有能力提出比较客观的建议。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倾听学生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校本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2] 刘寒梅.大学生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第6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一、培养质疑能力是保护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热情的体现

关于创新能力,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工作,一般都有两方面的判断标准:新颖性和恰当性。孩子眼中,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与兴奋。就创造力的新颖性来说,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家。 实际上,大部分孩子创造力获得老师和周围成人的评价,往往仅与恰当性挂钩。比如:孩子在最初看到一个苹果时,会想到苹果是圆的、像小红帽、苹果的种子藏在肚子里、苹果把是种子伸出的手臂等等。

透过孩子的视角,我们可以领略到平常事物中的奇妙与美好。老师教育孩子认识苹果时,则更偏重于实用性。苹果、APPLE、水果类、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对身体有好处。在经历了教育的熏陶之后,孩子对苹果会形成这样的经验:APPLE、水果类、对身体有好处。孩子在认识事物、感知世界时,体现创新能力的“新颖性”往往在 “是否恰当”的单一评价中,忽视甚至剔除了。

教师在科学实验操作中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感知、探究科学知识兴趣的保护。

二、质疑能力是学生结合原有生活经验向科学本质进一步探究的关键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多与科学本质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探究活动前已具备一定的前意识,如教师准备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学生对磁铁吸引铁质物体这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早已知道,但是让学生说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本质可以说是不清楚的。教师如果没有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或者直接演示、呈现结果的话,学生也只能当时记住同极磁铁相互排斥、异极磁铁相互吸引,知道了科学结论。至于磁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就不会再关注了,自然,质疑能力的丧失,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有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原有经验就已经知道了磁铁有磁性的这一结论,经过学习活动后,对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失去了继续研究的兴趣,没有质疑,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参与实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过程的指导,学生对磁铁有磁性这种现象就有了具体科学的认识,通过对不同物质在磁铁影响下的不同表现,对原有生活经验磁铁对铁质物质的吸引作用在实验中有了验证。在实验中也会随着操作的进行,产生新的质疑。比如:最初铁钉相互之间是不会吸引的,当一根铁钉被磁铁吸引后,这根铁钉又会吸引另一根铁钉了。质疑:是不是磁铁的磁性象接力棒,可以在铁质物质之发生间传递?如果可以,磁铁的磁性传递给铁钉后,磁铁本身的磁性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或者不变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疑问,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把主动发现的实验现象,设计相应的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取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动手实验操作——探究科学本质这一完整的过程,使得学生既了解到日常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有了实验验证的有趣过程,得出的科学实验结论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印象也更深刻。 可以说,多了一份质疑,便离科学本质更近了一步;多了一份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容易绽放。因此,质疑能力的牵引有助于学生从现象迈向科学本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持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有时不仅需要课内的实验教学,有时更多需要课外实验的辅助。缺少了课内实验教学,学生缺少了交流,较难理解把握科学实验的本质;同样,缺少了课外实验操作,部分实验教学很难完整体现科学实验的本质。可以说“第二课堂”的合理利用,使科学学习过程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课外实践和课内实验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全面更清晰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培养科学质疑能力,锻炼了科学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观察几种不知名的矿物》这一课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出示材料袋的岩石,学生小组进行观察。经过前面《岩石和矿物》的学习,学生对已有的岩石,已经基本熟悉。没有新的矿物料,学生失去兴趣,探究也就没有意义。在教学前,安排学生观察、采集身边的岩石和矿物,课前准备不知名的矿物。在课外的观察和采集中,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对所采集的岩石主动辨认和分类,选择自己辨认不清的岩石和矿物带到课堂上,对进一步探究有极大的兴趣。对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研究,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在课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进行观察和质疑。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也体会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观察体验,在课堂汇报、交流中,又会提出新的质疑。

第7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话故事;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很差,再加上小学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枯燥,题型也很单调,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演绎成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不但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一、用童话故事导入教学

小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教师采用形象多样、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加减混合”一课的导入,笔者编了这样一段《西游记》中的童话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孙悟空从山上摘了许多桃子,猪八戒一看有桃子吃,口水瞬时流了一地。孙悟空逗猪八戒说:“八戒,你看,我左手拿了4个青桃,右手拿了5个红桃,给师父吃了2个红桃,如果你能猜对我手上现在总共还有几个桃,我就给你吃。”然后请学生也帮猪八戒算算,孙悟空手里还剩下几个桃。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用数手指的方法,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摆小棍的方法,总之是用到了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孙悟空手里还有7个桃。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他们学会运用加减混合进行具体的计算,既方便又准确。

二、在童话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少童话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简单的修改,将数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进行学习。

例如: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应该都听说过。青蛙坐在井里,以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告诉它:“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青蛙不信,继续坐在井里。不久,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井里,青蛙过来和蜗牛打招呼,告诉它可以互相作伴。蜗牛告诉青蛙,井外的世界很大很美,井底又黑又冷,它一定要爬出去。青蛙半信半疑道:“这井有12米深,你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能爬上去吗?”蜗牛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终于爬了4米,它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后天傍晚就能爬上去了。”蜗牛太累了,便决定休息一会儿。但醒来后,蜗牛发现竟然从井壁上滑下了2米。无奈之下,蜗牛只好咬紧牙关又开始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又往上爬了4米,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又滑下了2米。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再爬上去……最后,坚持不懈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受蜗牛的影响,青蛙最后也跟着跳出了井底,看到了井外面的美丽世界。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特别兴奋和激动,笔者适时提问:“请同学们算算,蜗牛爬上井台总共用了几天时间?”学生都认真计算着蜗牛到底用了几天爬出井。

三、用童话故事化解教学重难点

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便于理解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的寓意,这样等故事讲完,教学的重难点也差不多已经被化解。

例如: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进行讲解:白雪公主有7个苹果,她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别平均分成了3份、6份和9份,让七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2份、4份、6份。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疑问:“白雪公主平时都是很公平公正的,这次怎么偏心了呢?”笔者积极引导:“请学生思考白雪公主的分配平均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始进行比较、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白雪公主还是正直和公正的,小矮人拿到的苹果是一样多的,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四、让学生自己演绎童话故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图片,这些图片不但包含了一定的数字信息,而且还包含一定的情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图片编成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到班上进行讲述。这样做的作用有五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图片中提供的数字信息,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在讲述或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等多处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用童话故事演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数学,领悟数学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创新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创新精神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在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而使氢的超电压减小,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OH)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致使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建议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论文范文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和创新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异常为创新,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例如演示Fe和水蒸气反应制H2实验,但是按高中化学教材图示和步骤操作实验几乎就不能成功,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模拟实验来代替,在课后评析中有了较大的争议。之后我再认真的进行反思总结,查阅资料,终于发现陆燕海:《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改进和铁粉选择》一文中采用石英两通管、用电热丝竖直加热方法,此装置不但克服了原方法的弊端,还具有升温时间短,出气速率快,课堂演示效果好等优点。

2.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3.利用异常现象,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

本学年我个人任教高一和高三,在指导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递变规律”,分别用镁条和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这一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等是矛盾的,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时我也困惑的逃避过去了,第二天在高三复习资料黄冈专刊专题六中的24题发现类似,引起了我强大的求知欲,原题大意是这样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将两块完全相同的铝片放入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中,发现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请设计实验分析原因。于是我鼓励高三学生去对此现象大胆猜想、探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和实验设计:

疑问: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反应的实质是单质铝与氢离子反应,那么为什么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的速率却比稀硫酸要快得多?

猜想与假设:溶液中除氢离子外的其他离子(Cl-、SO2-4)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那么,是否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2-4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呢?。

探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用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硫酸分别与相同的铝片反应,验证了这个题目的正确性。两者再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检查Cl-和SO2-4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再进行对比实验:

1、若往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Cl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的加快。

2、若往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2SO4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的减慢。

通过以上等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鼓励学生不断想方设法地去创新,这正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

三、总结

第9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现状调研,认为学校艺术课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凡遇到重大活动或复习考试期间,总将挤占这类学科课时作为首选。二是课程保障措施不力。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艺术专职教师配备不齐,艺术活动课、艺术学科拓展课的开展受到限制。三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四是课程评价单一、低效。艺术教学成果的评价恪守传统,缺乏创新,更看中眼前的效果,而缺乏长远的考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学校艺术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儿童艺术学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我校提出“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走上以艺术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艺术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以及学校审美文化的整体构建。

二、改革的实施

我校“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2002年启动,于2013年7月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历时11年。经历了校级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研究”、区级规划课题“沙区儿童艺校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案研究”的发展变化,整个研究过程可概括为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阶段、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阶段以及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等三个阶段。

1.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

“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重视精品创作转向人人普及,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构建艺术课堂评价标准,以提高艺术学科课程的实施效能。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重新审视、认真反思学校的办学思路:沙区儿艺虽然以儿童艺术学校命名,但并非艺术专业学校,公办普通小学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精品节目虽然能给学校扬名,却没有能让每个孩子受益。按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积极继承、发展和创新,聚焦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具体工作有三个。一是做好战略分析与决策。组织行政人员进行儿童艺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将回收的问卷归纳、总结,以找准问题,从而弄清学校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明晰学校的发展机遇与办学面临的困境,最终坚定艺术特色发展道路。二是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从学习新课程标准做起,从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国家艺术课程的效能做起,既构建“真、活、美”的艺术课堂评价标准,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又开展一系列教学大赛等活动。三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夯实基础。学校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全市一流的美术、电子琴专业教室;提出儿艺教师素质结构表,并对艺术教师进行个别化、菜单式培训,旨在采用公招、选调和聘任等方式建设全市最强的艺术学校教师队伍,最终为艺术课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

“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学校艺术课程的整体重构,实现优势突破。据此,我们既采取以校为本、理念先行、课题引领、系统开发和表现性评价等策略,又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系,人系我恒。具体工作有三个。

(1)强化科研课题引领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校级课题到区级规划课题并上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年一以贯之,持续深化,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开发,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开发校本系列教材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实践创新和验证改进等理念,完成了40余门艺术拓展课程的开发,并编制15本艺术类校本教材。

(3)开展艺术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我校每学期有1~3个半天的全校艺术展演,并已坚持23年。对于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我们坚持“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以实现“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跳舞”的目标。

3.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

“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具体理念有三点。其一,我们采取文化引领的策略,并全方位进行艺术教育硬件和审美化校园环境的改造,旨在创建全市最好的小学艺术演出剧场、功能室和琴房等。其二,我们开设美育核心课程,并将艺术课程开发模式推衍至学校的其他课程,以带动非艺术课程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三,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开发美育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的审美文化。具体工作有四个。

(1)明确艺术课程开发原则

根据国家的新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艺术课程开发的“三注重”与“三统一”原则,即:注重三类艺术课程全面开发,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相统一。

(2)构建艺术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建设永远是学校的核心事件。我们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整合校内校外、区内区外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与可选择性,并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例如,结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3)指明艺术课程实施途径

国家艺术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特色在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具有特色。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站在艺术课程整体育人的高度,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并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以丰富艺术课程资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灵动的“真、活、美”的校本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校本艺术活动课程是国家艺术课程的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技能、体验以及综合创造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能力。基于此,我们采取整体设计的实施策略,既注重能力,又按班级、年级和校级分层构建与实施,以做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其中,班级活动强调普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年级和校级活动重在提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

(4)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

我校的艺术学科拓展课程类别丰富(达40余种),除了必修课,还有四大类选修课(声乐、舞蹈、器乐和美术),供学生自由组合课程,以使他们充分发展,最终落实艺术教学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4.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改革艺术课程评价,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其中,国家艺术课程评价注重普及,艺术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实践,艺术学科拓展课程评价着重提高。

三、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