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化城市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世博后”上海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
世博会中各个国家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完善城市管理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结合上海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借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笔者提出世博后上海完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城市管理价值目标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案例所表现的城市管理理念,都强调城市各项发展的立足点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只有满足人的需求的城市管理,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以往城市管理简单地追求城市设施完好与空间环境的有序, 而缺少对于生存、活动其间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根本立足点还是要改善民生,以从根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民生福利为目标。一是要将城市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在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包括为“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从根本上改善人所生存、活动的城市环境的整体秩序。二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应该切实保障和尊重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三是在城市管理中转变指导思想,更多地站在民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城市持法管理中,应按照刚性执法与合情、合理的柔性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和理念,寻求刚柔并济的平衡点。
(二)坚持“法治至上”,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
城市管理要取得长效化的运作效果,关键要确立“依法管理”、“法治至上”的理念,必须以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不仅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 也是克服城市管理执法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方法进步的标志。
上海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加快将世博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举措固定化、法制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强化严格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捍卫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三)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特大城市分级管理模式
世博会阶段,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的协作机制,是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安全的坚实保障。世博会结束后,面对城市管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吸取世博会期间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适应城市管理由资源投入为主向更多依靠机制创新转变的趋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管理的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路破解管理难题。
以完善特大型城市分级管理模式为目标,围绕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推动城市管理由短效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上海建立与“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奠定基础保障。
(四)注重信息科技支撑,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现代城市尤其是现代国际大都市中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手段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迎接城市发展动态化、复杂化的挑战,以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构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各国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上海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气象安全科技和应急防范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确保本次世博会正常高效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世博会上也展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城市建设、运营保障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科技对城市建设、交通组织、社区服务、安全保障等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创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开拓了城市管理的新视角。
在世博后的城市管理中,新一代信息科技是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应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加智慧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注重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公共治理转型
世博会阶段,上海在城市管理领域采取的重大管理创新,就是广泛地调动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通过志愿者机制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例如,在世博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下,通过组织招募各类社会志愿者的形式,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的交通文明、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监督执法等过去由政府部门单向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
社会大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排斥在外,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多元主体对城市协同管理的模式,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发展演变的方向,是国际社会积极倡导的公共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面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上海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基层组织及志愿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提高公共参与水平,更加注重采取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的方式来调整和调节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在新形势下努力构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的合作互动型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世博后,上海应重点围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市区联手部门联动体制、网格化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科学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以及强化全社会的参与等方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城市运行“整洁、有序、安全、高效”,力争世博后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体系建设
为推进以法治方式保障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加大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一方面,市人大采取了特别授权的方式,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创新。其次,市政府为世博会先后制定出台了28件通告,作为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有关部门适时、及时地应对筹办及举办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这些临时性措施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固化为地方性法规。
1、深入完善人大特别授权机制创新
上海市人大特别授权市政府制订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世博有序运营,是上海市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立法机关以重大事项决定方式对行政部门采取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授权,这一做法拓宽了大城市在大型国际性活动期间和特别紧急状况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路。研究将这一特别授权方式在今后城市其他重大活动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授权程序、适用范围、操作方式以及监督体制方面,进一步跟踪评估、细化完善,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社会矛盾凸现期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
2、推进世博临时性措施的立法进程
上海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的28项通告,分别涉及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广告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些为世博筹备和运行过程量身定制的临时性通告,其中时效最长的也只是截止到2010年底。在世博结束后,应推进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将其中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通过立法方式固定化,加快形成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3、加快相关行业服务标准的固化工作
此外,世博运行期间,很多行业制订了行业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也可以在完善的基础上固化为行业标准或规范。
(二)完善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
筹博办博期间,不论是600天整治办公室,还是市政市容环保组与交通协调保障组,由于把涉及城市管理的各区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组织到一个平台上,共同研究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世博会后,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1、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
世博会后,在市级层面,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从体制上保持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能性,重点完善如何将各个机构行使的综合协调职能归到一个部门,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总体协调、服务监督作用,定期召开会议,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及时汇总问题并交相关职能局或区(县)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各相关职能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相关考评,优化城市管理资源,进一步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
2、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
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责任划分方面,进一步优化事权分工。对整体性系统性强、网络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采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协调、区(县)配合的做法。例如,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对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掘路管理,通过建立市级管理机构,加强综合规划、计划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对区域性、单体性项目,如对建设工地的管理,尽可能下放区(县),强化区(县)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机制更好地落实。市级部门负责搞好政策和规划制订、指导协调服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三)深化城市网格化和属地化管理机制
1、继续深化城市的网格化管理
上海以往的城市管理经验以及世博会期间的运作实践已经证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全面建成各区(县)网格化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快健全城市管理各专业网格化系统,实现专业的“条”与地区的“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格局。在这个基础上,试点推广上海静安区、闵行区等区在城市管理方面实行“大联动”的创新,推进系统内外不同部门联动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联动管理机制。在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街道的发现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及时处置作用。在郊区做实做强街镇的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基层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支撑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加强对区域结合部问题的处置,同时增强动态监管督办,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
2、强化城市管理的属地责任
属地化管理在城市管理机制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属地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真实的情况和需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也能够最真切地看到城市综合整治成果。在今后的城市长效管理中还应继续重视属地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属地化的优势,把城市管理的责任分解到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
3、优化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
国外先进城市的一条重要管理经验,就是注重精细考核。世博会期间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对强化相关部门职责、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要深入健全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动态、及时考核,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化测评机制,将城市管理的实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并进行科学数据测定。
(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世博会筹备及举办期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营,注重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世博期间城市公共服务的超常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世博会后,应坚持推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入推进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在设施维护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维护和管理,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城市运营管理企业,将原来由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的设施日常运行和养护作业的管理职能,通过招投标、谈判合同等方式聘用此类单位实施,参照专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具体养护作业由养护运行管理部门通过组织招标等选择养护作业单位实施,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强化规范、标准、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养护运行管理单位的监管和考核,加强对养护运行市场的监督和检查,不再从事具体的运行养护管理事务。
此外,应加快完善其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城市管理工作,例如上海静安区通过购买服务,让社会企业负责对乱设摊整治后的固守。加强对此类管理方式利弊的追踪分析和评估,力争做到城市管理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有效统一。
(五)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投资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资金保证并拓宽来源,必要的、科学的资金投入和城市管理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是保障城市管理有效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上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末端轻源头的同时, 在实践上要扭转以往城市管理资金投人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不相协调以及在突击整治上花大钱而在日常预防上花小钱的状况, 逐步提高政府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以及体制基础建设方面的投人。特别是要在强调管理责任下移的同时, 也要使相应的利益机制实行下移, 以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的实现。
1、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
城市的建设也必须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等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管理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
2、探索管理与建设资金投入相协调的机制
在原有城市维护投入的基础上,改革调整财政支出机制,按照重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的财政科目和城市维护资金安排,调整建设资金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单列并稳步提高城市维护费的比例;根据不同区(县)的情况,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区(县)加大城市管理维护投入。
3、制定科学的投入定额标准
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投入难以测度,导致资金和人力投入往往不适应实际需要。建议对资金和人力成本科学测算,及时完善和修订管理标准定额,确保合理的投入水平。比如,对城市道路、大型广场、绿化养护作业、城市景观维护等标准,要通过测算加以完善。
与此同时, 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包括接收社会捐助、企业捐助和市民捐助以及国外方面的资助。
(六)围绕信息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集成的城市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运用好信息技术, 对于城市管理实现从被动向主动、局部向整体、短效向长效、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博会举办期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博会结束后,建议以网格化管理、智能交通等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1、完善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在上海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很大成效。建议积极运用最新信息科技,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深化和拓展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时,以网格化为依托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2、积极发展智能交通
这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应用方向。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实际,建议今后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推进集数据处理、共享交换和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使城市交通体系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七)提高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城市管理应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在筹博办博过程中,以志愿者服务为核心,各部门、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最终保障了城市高效有序运行。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应进一步发挥市民及企事业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1、提高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世博后,应积极营造人人珍惜城市环境,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让全体市民更加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引导市民群众自觉从我做起,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减少不文明行为。
2、倡导社会各方协同管理
研究配套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落实市容环境的门责制等城市管理职能。
3、扩大市民群众参与度
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程工作,实现从发现问题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转变。例如,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市民建言献策;在关于建设工地是否可以夜间施工的问题上,试行向工地周边居民进行征询的办法;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邀请可能受到项目实施影响的居民参与评估等。
4、完善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面总结大型国际活动中对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管理经验,将成熟完善的城市志愿者机制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推广应用到全社会。
5、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媒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桥梁,媒体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及时报道,能够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世博后应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媒体从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客观地曝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有关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的跟踪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雄.从社会视角看上海当前的城市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
>> 未来的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的门槛 特大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优化 特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多元挑战与应对策略 建设重庆特大城市的几个重点 宝鸡建设特大城市的战略构想 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 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 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刍议 特大城市市容管理创新的系统理性与多元践行 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的赈灾成效与对策辨析 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举措 世界10大城市综合体 干旱区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特大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面向规划管理的特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内容初探 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研究 特大城市发展国际经验 怎么治理特大城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编.城乡规划――城市交通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人口[EB/OL].[2013-12-30].#popnarea
[10]百度百科.新加坡大众轨道交通[EB/OL].[2013-12-30].http:///view/3424571.htm
[11]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昆山市城市发展远景与策略[R].2011.
[12]莫欣德・辛格.新加坡陆路交通系统发展策略[J].城市交通,2009,7(6):40-43.
[13]李朝阳,张晓.“产城一体”视野下的多元交通困局破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2(5):23-28.
[14]百度百科.光化学烟雾事件[EB/OL].[2013-12-30]. http:///view/107103.htm
[15]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第三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R].2005.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优化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小城市城乡规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只有解决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小城市城乡规模和发展现状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经济、社会福利、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现状与管理模式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现状
我国当前阶段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道路规划等市政建设和教育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环境建设等各项发展达不到预定的要求标准[1]。很多中小城市还没有建立单独的规划管理机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仍然依附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划措施,导致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中小城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二)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就是“市场”和“规划”,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就是指导城乡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利用方案和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2]。目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编制与项目审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城乡规划项目的编制由城市政府部门组织所在地乡镇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并对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颁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进行许可,整个规划建设过程当中由当地政府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法,是其他城乡规划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但是该项法律只是对城乡规划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对具体执行过程缺乏相应的规范指导[3]。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都编制了自身的城乡规划体系,但是仍然没有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实施办法,造成规划目标不明确,权责划分不严谨,城乡规划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而出现诸多问题。
(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起来,虽然政治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中小城市城乡规划却没有给予人民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公众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不高。许多公众参与环节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将其纳入到规划管理体系中,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使社会公众无法对城乡规划发表己见。
(三)决策执行与监督不到位
中小城市城乡规划属于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因此城乡规划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权利的绝对性就会使决策监督不到位,失去客观的监督评价标准,因此很难保证城乡规划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合法性。
三、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脱离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需要立法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现有《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有关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的法律制度,使其作为约束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为的唯一依据[4]。下级的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服从上级法规和行政条例的指导,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管理办法。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多方利益,有些利益还是对立的,因此需要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妥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利益摩擦,保障规划管理方案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西方城市规划实践表明,单个的市民并不会对城乡规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组织的公众参与也无法发挥团体的力量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因此,当地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相关的基层组织或赋予已有的城市市民自治组织以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通过立法确定公众参与的合法性,集中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公众参与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监督制约
中小城市城乡规划决策的制定和方案的执行往往都归于规划管理部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规划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规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专门的监督员,对下级的城乡规划全程实行有效的监督[5]。现有的监管机制存在许多漏洞,因此这种派驻监督员的方式可以弥补现有监管的漏洞,并作为一种应急处理机制,对可以预见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预防,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明确责任人的义务,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还要进一步追究上级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强监管制度的权威性。
(四)加大信息反馈力度
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因此从这一核心目的出发,就要通过设置信息反馈热线、部门邮箱等方式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各抒己见,提出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充分了解城市公民对规划建设的满意度,意识到现有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合理部署下一阶段的规划工作,使城乡规划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结语:
与大型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城乡规划管理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特点,因此,中小城市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中不能一味的照搬大型城市的管理经验,需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化管理方式,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小红. 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J]. 建筑知识,2012,02:135.
[2]官卫华. 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重构――南京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2012,03:85-95.
[3]陆华君.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 江苏城市规划,2011,07:21-23.
对江阴市园林工程实践工作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对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属于非常系统的行事手段,是一种能够全方位整合与配置资源,进而达到现代化园林绿化项目的一种管理办法。所以,在开展工程施工管理规范的阶段适用于每一个类型的项目。园林绿化属于工程项目的一个支流,相较于市场上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规模相对较小,工序也更为简易,但仍必须要充分运用项目管理所用到的一切优化思想、方法、技术进行施工。以江苏省江阴市园林工程项目常规的工程建设目标管理为背景,以针对性的施工管理技术为基石,并且最大程度上运用管理的逻辑思维展开辩证思考。按照施工管理的常规要求最大化地展开实际运用效率,最大化地协调每个项目管理环节所起到的管理功能。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的特点
1.1施工对象为生命体
施工管理实施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园林植物中的花、草、树、木等都是生命活体[1]。因此,在进行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在生命周期中,给予优质的环境养分,确保其可以得到良好的生长,充分发挥工程中的自然效果。项目的第一任务就是按照条件的情况择取最为恰当,并且容易成活的园林植物,让其旺盛生长。园林工程种植过程对可实际质量结果的标准非常苛刻,因此,一定要在掌握植物学理论的背景下,在完全契合生命体习性的基础上,掌握和知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下进行种植,全景式地落实植树种植操作。
1.2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施工关键在于以服务“人”的健康与生活的舒适当成最大的目标[2],对此,主要可利用对小气候与环境的创设,打造出自然怡人、舒适的空间感受,进而实现当代民众的主观与客观所需,实现当前非常流行的“回归绿色生态生活”的基本欲求。必须以打造环境宜人、自然、温馨的亲情环境陶冶情操,为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
1.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工程施工一定要遵循环植物生长的背景与成活规律,充分知晓其分布的相关动态信息。鉴于此,最大限度向人们展示出工程施工实际技术的科学性。毋庸置疑,涉及到绿化施工时,其生命体都有着极高的观赏属性,这就要求施工管理者一定要遵循形式美的重要原则,重视植物配置的一致性,强化均衡作为原则性的施工条件。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2.1人力资源管理
聘请人才是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中最日常基本的工作,然而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无论管理制度再完善、施工技术再先进,其实际执行者都是“人”。人才聘请原则一定要保证“最适性”,奉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在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更需要看中“量才使用”,管理人员不应压制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而更应当不断去激发、鼓励人的积极性。工作条件与环境的改善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施工人员工作条件的内涵,就是说其工作本身具备扩大化的极大丰富化。
2.2采购与合同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工程采购,主要是利用招标抑或是别的方式择取合适的承包商,统筹全部的工程施工、管理以及维护任务。工程采购的最终目的,可以理解成为最大限度通过工程职业化、专业化的力量,把资源高效、节约、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运用外部资源,包括降低资金投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采供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等。合同管理属于施工管理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合同内容与执行力,则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是否顺利,每一方的利益有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合同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控制、合同变更控制、纠纷处理等。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的优化
3.1工期优化
通过全面压缩重要路线的持续时间,降低总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就是工期优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利用专业的技术设备器材(物力)与人才(人力),最大化缩短施工重难点问题的施工周期。利用一些协调的对策,最大限度通过总时差,保证科学、合理以及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整合工程所覆盖的一切技术力量,通过严谨、缜密、规范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弱化一些重难点工作所耗损的施工周期。
3.2费用优化
所谓费用优化,本质上就是指在开展园林工程中,尽可能地将所用到的资金压缩成最低工期。费用与资料存在必然的联系,费用优化也可解释成资源优化,主要分成2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在特定工期内的最大优化,不断整合计划安排,从而实现资源上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是重新制定设计安排,在维持原有工期的基础上,让资源利用水平最大程度上平均化。可以看出,妥善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费用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就在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使其效能显现。具体来说,主要从3个层面平衡好两者关系:一是全面创设施工品质的氛围,重视质量管控,通过专业的工序施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与费用的平衡。二是落实权责明晰。将工程最初的预算和工程进行时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把工程质量的每项工作执行到每一个个体中,形成集体意识。三是明确合理的质量费用,也不可单方面的因为对质量需求过剩而全面地产生支出,同样,不可因为质量因素无谓地扩大工程施工的成本。
3.3设计优化
园林工程施工设计属于工程施工的根本,这也是一项工程的“大脑”,属于施工的“灵魂所在”。工程施工的整体效果,即建设完成后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和最初的工程设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工程设计管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优化工作在执行之前起到的作用,甚至是社会地位,也是直接左右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无论是实际施工的计划开展、物料的采购、施工标准规范、器材设备,甚至是对施工人员的择取,都与设计优化息息相关。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需要明确设计质量目标,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无论是承包商自身的设计,或是第三方要求的设计,都必须始终围绕客户的要求、实际工程功能的要求,以明确工程设计的质量目标,对设计的每一流程进行质量把关,保证完成工程设计的质量目标。确保设计文件、图纸符合项目现场和施工的实际条件,满足施工的招投标和施工要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生态优先的原则,强调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要尊重自然;重视植被的运用;重视绿化植物数量的多元化;重视创设一个稳定、优质的绿色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保证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园林工程的系列管理必须要科学规范地应用对应的施工理论与实践工艺,始终以项目为主脉搏,开展具体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最终形成良好的工程决策和工作氛围。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通过共同目标的实现达到多赢的效果,实现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结果。项目是一种合作,合作就是取长补短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流程的最优化、管理的高效化。
作者:应长林 单位:江阴市花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素分析及优化措施[J].低碳世界,2014(5)
一、实行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费用,推行“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是一条有效途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明确了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加快中方人员向国际型人才转变,提高中方人员综合素质;加大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突破以中方人员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建立同时适用于国际雇员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聘、考核、薪酬、升迁等制度,做到待遇奖惩、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属地化。通过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实现了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国际化和人才评价、人才政策法规国际化。
加快国际石油工程队伍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急需的关键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有效地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对一般操作岗位,根据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逐步加大用工当地化的力度,先后雇用当地员工1100余人,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密切了社区关系,克服了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有效地融洽了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的关系。国际人才培训走目标化、市场化道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实施双向培训政策,即送出去,在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现场培训人才;引进来,利用外部成熟型和高、精、尖人才,对内部员工进行传帮带。根据国际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需要,精心选拔培养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安排培训,提高了培训实效。对现有关键岗位人员,利用倒班休假时间安排培训,重点提高外语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有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经历并有培养潜力的一般操作人员,进行“以师带徒”的岗位培训,培养他们向高一级岗位发展。对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骨干,有计划地安排出国进行高层次培训。同时,在全油田范围内挑选一批外语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在国内集中培训以后,分期分批地送到海外项目进行岗位锻炼。对现有海外项目的员工,按照岗位标准进行系统达标培训,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海外人才梯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涉外队伍中大力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艰苦奋斗、敢战必胜的“铁血之旅”团队精神,不断增强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二、强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资金和装备管理
对于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严格评审、科学论证和慎重决策后,按照投入产出比,油田总部向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部提供财力支撑。一是允许专业化公司按本年度国外市场新签合同额的一定比例,从单位成本费用中提取“市场开发费用”,用于国际市场开发人员相关费用支出。二是加大对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对于专业化公司承揽境外石油工程承包项目中标前的项目前期费用,油田承担其中的50%。三是做好项目资金回收工作,实现自有资金的良性循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对外部市场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大财务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产成品库存;核定流动资金额度,加强外部市场前期投入费用的回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合理利用银行提供的授信额度、委托贷款、出口信贷等融资服务筹措资金。根据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的需要,油田集中有限的资金,依据国际市场规模、产值利润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因素确定设备的购置使用方式,采取融资租赁,购买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现有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合理调整设备的型号和系列,补充了电动钻机和车装快速搬迁钻机,对物探、固井、录井、运输等设备进行了更新,从而在装备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中标率。
三、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是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油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经营成果,分别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考核:一是考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者,行使统一管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职能,根据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收入、成本、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以上各项指标均与经理层年薪及公司业绩工资挂钩。二是考核各专业化公司。各专业化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的实施者,行使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等职能,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市场收入增长情况和项目综合利润,对国际市场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单位,给予经理层和职工特别奖励,同时减免部分外部管理费用。
在管理层薪酬激励方面,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的经理实行年薪制,年薪制的标准按经营业绩实行差异化分配。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主要考核国际收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成本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年终经油田考核,完成经营业绩指标,兑现年薪,每有一项指标完不成,按未完成的一定比例扣减年薪;对分公司和项目部主要考核产值、工程利润、市场开发新签合同额、贸易额、贸易利润、费用、HSE等指标,对指标超欠情况制订了奖惩政策,严格兑现,加大各级经理人的责任,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目标的实现。年薪考核机制建立后,油田理顺了外部项目统分结合的管理关系,提高了外部项目的组织效率和运行质量,为外部项目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分别发挥了地区公司综合管理的优势和各专业工程公司现场管理的优势,促进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整体效益的提高。
在员工薪酬分配方面,油田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薪酬标准,对涉外各个岗位的人员薪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钻井、修井、物探等8种境外施工队伍65个岗位的岗位名称、资历要求、工作经历、须达到的技能、须取得的证书、须具备的能力等进行了规范,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贡献的大小,拉大分配差距,使国外工作人员的岗位薪酬标准与中等发展中国家同类岗位薪酬标准大体相当,体现与国际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原则,为涉外施工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利润额的5%计提奖励基金并实行统一管理,用于对市场开拓、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特殊贡献或生产经营管理中创造较好效益的项目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带资劳务、区块合作开发项目,视完成的市场开发工作量,按合同额的0.04‰提取奖金,用于奖励在境外机构和总公司有关业务部室以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四、确立高效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为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将项目决策管理和生产管理分离,地区公司机关为决策层,负责地区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市场开发、雇员培训、与甲方和政府的关系协调等;前线基地是项目的执行层,全面负责项目的生产指挥、协调指挥、安全管理、材料供应、成本控制、维修服务等;一线施工队伍为操作层。形成决策、执行、现场操作三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权责到位的三级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在项目投标阶段,对于每一个项目都组织市场、项目、财务、经营条法、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人员,对标书进行认真研究,按照业主要求,从装备配套、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缜密论证,与施工单位结合,提出投标方案,从源头上规避经营风险,为项目成功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了HSE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薪酬管理等一整套标准,使每一个项目从启动到完工,都能高起点、高标准运行。各境外项目组严格按照甲方指令,精心部署,强化组织。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督,监督方包括油田自身监督、甲方监督、第三方监督,油田自身监督包括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和油田领导层的监督,监督的方式除了现场监督外,积极发展钻井工程数字化技术,借助网络利用卫星定位、远程控制进行同步监督,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安全、优质、高效实施,施工速度、工程质量、项目效益、安全生产等方面创出多项新水平。
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管理、技术、安全、质量、效益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兑现。做到奖罚分明。通过项目后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这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机制,保证了项目的良性运行和良好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财务核算体系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管理上,油田建立了高度统一的财务核算归口管理制度,形成了“管理圈闭”。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首先,油田对境外总公司设立财务总监和计划财务部,统一归口涉外财务管理,并负责境外财务机构的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对境外财务机构的组织、管理、监督及工作指导。
――对招投标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审查,评价,分析财务可行性,力求规避财务风险。
――负责合理纳税、避税及外汇管理等工作。
二是分公司按所在国设置境外财务机构,其岗位一般主要由财务主管、会计(或出纳)两名或两名以上财会人员组成,实行内部分工,并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职责是:
――具体实施和落实总公司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对境外项目的财务经营情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按照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定各境外项目具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经计划财务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境外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项目核算体系,提供满足国内外需要的会计报表等各项财务资料。
――编制境外月、季、年度财务预算,及时结算工程收入,合理安排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是建立完善了内部财务稽核制度。设立专职或兼职稽核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实物进行稽核工作,总公司于每年第一季度派专门人员对境外财务机构上一年度的有关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优化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部分工程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和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违法转包和分包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不具备施工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存在野蛮施工,给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有的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度不高,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安全防护缺失,安全隐患得不到整改。
1.2合同管理方面的问题
合同管理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其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结束整个建设期过程;工程项目管理是在合同框架和指导下开展,但是部分企业对合同管理没有完整的制度建设,只限于投标、中标、签合同流程;合同只限于管理人员清楚具体的条款和内容,项目管理人员大多对不清楚合同的主要内容;合同存在主体不适应,条款不合理和不对等情况,更有甚者存在歧义和文字表述错误;缺乏合同管理流程和有效地管控,在履行合同过程缺乏对合同基本的履约精神。
1.3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成本控制意识缺乏,没有有效地成本控制计划和制度,成本控制方法原始和低效;没有成本控制的机制和专业人员,部分项目成本完全依靠经验和项目经理、财务等进行表单控制;成本控制具有滞后性,不能进行过程控制和有效地约束,一旦造成损失找不到责任人。
1.4进度控制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工程项目存在一个盲目赶工,没有合理的一个施工组织设计;进度编制依据不合理,进行控制目标不合理;进度计划和编制不周全,资源协调不到位,进度检查和纠偏措施不到位等。
1.5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
涉及质量问题因素众多,工程设计、工程材料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作业环境到不到条件,质量监督检查不到位,项目管理人员质量意识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因素;在工程施工过程领导不重视,出现问题领导不出面制止协调反而妥,为了抢进度丢失质量,最后反过来再维修;施工作业人员自觉性差、自身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缺乏,施工工艺落后,造成施工质量差;低价中标的工程也只能降低劳动强度和标准,节约成本也就牺牲了质量。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2.1安全管理方面的
2.1.1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公司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起决定性作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公司需要建立以公司法人或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安全组织机构,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的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所有人员都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全员安全管理模式,形成施工全过程安全管控,以达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防止踢皮球和推卸责任现象,并根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考核和处罚,以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2.1.2配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起到关键性作用,对工程项目安全管控有重要的意义。施工过程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和动态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和不安全状态,制止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按规定标准做好安全投入,安全设施在施工过程中是消除现场安全隐患的有效方式方法,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保障;如果没有安全防护设施,现场隐患得不到控制,发生事故会造成经济损失。
2.1.3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在进行项目工程施工前,需对全员进行三级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生产动态检查,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制止和教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事故。
2.1.4施工安排合理化具备相应的资质是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先决条件,具备相关资格或考核合格是人员进行作业的前提,因此,工程项目应禁止无资质的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禁止“三无”人员进入项目作业;工程项目应根据作业条件和环境、流程等进行合理化施工安排,应在施工作业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盲目施工;在作业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对于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应做好专项方案专家评审并做好交底,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现场安全问题。
2.2合同管理方面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合同而开展;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整个过程系统性和动态管理,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注重履约全过程的管理;掌握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变化,及时根据合同进行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有效合同管理管理可以更准确和便利的传达信息和获取信息,指导项目管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系统作为工具进行合同管理。(1)公司层面应设置合同管理部门和人员,专门负责所有工程合同的总体的管理工作;项目部应成立合同管理小组,专门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和处理问题。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的实施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合同管理人员做好各种合同资料和相关的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等建档工作,以便追踪查询。建立文件来往收发制度,项目部和业主、分包商等各方之间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任何协商、会议、请示、指示都应该以书面形式进行,使工程管理活动有依有据。(2)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公司合同管理人员向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交底合同背景、合同范围、合同重要条款及特殊情况处理。项目负责人应向项目部管理人员和分包单位进行合同交底,形成书面记录。相关负责人向其所属人员进行合同交底,交底合同基本情况、合同责任及执行要点、合同风险防范措施等,并解答所属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将交底情况反馈给项目部合同管理人员,形成合同管理文件下发各执行人员指导项目管理工作。(3)加强合同变更管理,因目前的工程项目,还达不到全部都在合同条款和清单中写明,在工程施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合同变更中量最大和频繁的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变更;合同变更应在工程实施中过程经过文件和音像资料体现出来,对工程变更的责任分析是确定索赔与反索赔的重要的直接的依据,因此对合同变更的处理要迅速、全面。
2.3成本控制方面
(1)建立材料管控制度和流程,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费用,做到账目清晰和责任人明确,对于施工现场消耗较大的辅助材料则实行和定量和包干制度,减少材料损耗。(2)控制施工人员的费用支出,按照工程量的大小和技术标准、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标准做法,计算出施工人员的总数制订出劳动定额。通过对施工人员数量的控制,达到控制人工费用的目的。根据项目工作条件和工艺程序,安排流水施工,减少人员窝工和降低用工消耗。(3)做好施工过程控制,项目管理人员应严守质量关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方协调;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要求施工、按规范标准施工,达到质量合格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2.4进度控制方面
(1)建立合理的项目管理机构。应根据项目参建方、项目特点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建立一个全过程的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各方协调和工作安排,信息互通和共享,减少因组织部协调和信息不通顺导致的施工进度影响,并根据施工情况进行进度纠偏和调整;(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建筑工程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所以,施工前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其管理意识;人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项目管理团队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落实效果;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做好人才引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管理者的薪酬待遇,以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升人才团队建设水平。(3)施工组织设计和规划。工程项目存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多样性、工期紧、涉及参建方多等现象,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和特点,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明确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顺序、组织措施、施工进度及资源需用量与供应计划,明确临时设施、材料和机具的具置,有效地使用施工场地,提高经济效益。以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对工程在人力和物力、时间和空间、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统筹安排,以保证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
2.5质量控制方面
(1)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设置质量监管部门配置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配备先进的仪器,以提高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监督,如果发现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2)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其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繁多,只有对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深化选型、控制、验收,才能提高施工的质量,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考虑先进性、施工因素;选择正规厂家生产且拥有合格证的材料,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只有验收合格的材料才能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以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要求符合相关规定标准。(3)人的素质。建筑工程领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良好的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与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存在直接联系,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施工技术能力,才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对于项目管理者而言,其自身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技能,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水平。(4)机械设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的效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设备也能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便利的同时还能完成一些人工无法完成的施工工序,不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还能节约人员成本。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要性;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7902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工作,对城市绿化有重要作用,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也较高。因此,园林建设并非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重点,建设后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科学养护城市园林,才能体现园林绿化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也是园林方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承载城市重要的景观、服务与生态等功能。运行城市离不开基础设施,但使用各项基础设施都会面临消耗、破坏等问题,需要坚持保养、维护、更新。特别是有生命的园林绿化设施相当脆弱,对于植物生长来说,城市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园林绿化植物需在城市环境中经受特殊考验,包括大气污染、土壤瘠薄、热岛效应等,且各种人工环境使有生命的园林绿化物质难以实现自然生长,因此需要按照具体的生长状况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持续变化的,需要养护管理。随着有植物的不断生长,园林绿化景观不断变化,各类绿化植物发挥着不同的景^作用,需要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景观的组合优化养护管理,促使城市园林绿化保持景观效果,改善城市景观综合效果。
3 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路径
3.1 加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宣传力度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并非只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城市居民的参与。所以为更好地优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务必要协调城市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为全民共同进行养护管理提供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率能得到提高,还能显著增强民众的团结意识与责任心,增强市民护绿意识,通过宣传激发其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动性,吸引更多人护绿,从而整体提升养护管理工作水平,为建设城市贡献力量。
3.2 细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内容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一项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劳动,而是一门科学,是城市园林建设再生产工艺[1]。即按照园林绿化设计意图,严格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通过实施移植、修剪、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给予城市园林绿化良性人工干预,使不同植物保持相应生态位置,达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目的,最终形成层次分明、色彩调和的园林绿化景观外貌,形成合理、稳定的复杂养护管理过程。按照月份不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工作内容也存在差异,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月:土壤封冻、天气寒冷,露天树木正在休眠,此时是最佳的绿化树木虫害消灭时机,可刮除枝干虫包,挖掉虫蛹,剪除虫害过多的枝杈,并将其焚毁。全面实施树木整形修剪作业。
二月:气温比一月有些许上升,但树木仍然处于休眠状态,除虫措施和一月相同。继续修剪栽种的苗木,保证在月底之前完成树木修剪工作,做好春季补种准备,特别是已经死亡的树木。
三月:气温不断上升,绿化树木慢慢开始萌芽,此时待土壤解冻后就对树木施用基肥,同时注意浇水。春季是最佳的植树季节,在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把握大好时机,快速消除死亡苗木,同时补栽。做到随运输、随掘苗以及随浇灌、随栽种,提高树木成活率。继续使用挖虫蛹的方法治理病虫害,夯实全年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基于冬季的整形修剪,复剪处理抗寒能力弱的树木。
四月:气温升高,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已经萌芽、开花、展叶,慢慢步入旺盛的生长期,此时需继续施用基肥。继续补苗,务必争取在树木萌芽之前完成所有补苗工作。细致观察苗木情况,在幼虫期将虫害消灭掉,将冬季、春季形成的干枯枝条剪除。
五月:树木的长势在夏季越来越旺盛,应继续追肥,即结合浇水施用速效氮肥,或依据要求实施叶面喷施,而在根外施肥时要先开展小型试验,之后再大面积喷施。喷施时间应控制在下午4时之前或上午10时之前,预防对园林绿化树木造成药害。树木处于展叶与抽枝的盛期,有较大的水分需求量,必须及时浇水,剪除树木残枝,并于中旬之后进行第一次抹芽,争取在迎来雨季之前保证全部拔除杂草。
六月:日照长、气温高,要第一时间将杂草清除干净,预防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出现草荒问题。在下旬之前完成抹芽作业,尤其要重视防治叶面虫害。鉴于城市环境以及卫生等问题,可选择施用复合化肥、菌肥,如果不得不施用粪肥,则要在夜间开沟进行施肥,同时第一时间掩土。
在七月至十二月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迎来植物的生长期,可适当放缓养护管理进程,工作内容集中体现为除草、防治病虫害、防酷暑、防寒、排涝以及做支撑等。
3.3 加强园林绿化树木虫害综合防治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综合防治虫害是长期的技术性工作,一般选择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2]。其中,化学防治方法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等优势,只是大多用于虫害防治的农药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园林生态平衡被破坏。而生物防治是理想的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只是目前的技术还有待完善,难以在实践中普及。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虫害防治中则要努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构建完善的虫害综合防治系统。具体防治手段包括:一是喷粉防治,即利用喷粉器械在园林绿化植物或病虫害表面喷洒粉状毒剂,使害虫死亡,该手段不需用水,效率高,植物遭受的药害也较小,只是毒剂对于植物体的杀虫效果缺乏持久性,且用量大,成本较高。二是熏蒸防治,即由害虫通过呼吸器官呼吸有毒的蒸汽或气体,使其进入害虫体内而将其杀死。三是喷雾防治,即通过喷雾器械在植物或害虫上喷射溶液、悬浮液或乳剂状态的毒剂。四是毒饵防治,通过混合粉状、溶液状的毒剂和饵料,制作有毒混合物,并将其撒在发生虫害或害虫栖居地,杀死害虫。五是毒环防治,利用宽度为2~8 cm的专用粘虫胶带,将其缠绕在树干下部,并直接在树皮或缠绕的胶环上涂抹毒剂,毒杀或阻止食叶昆虫为害树木。
3.4 全面落实养护管理监督责任制度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需要多个部门、众多人员一起完成,所以为充分落实并优化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完善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养护管理职责范围,保证有效开展养护管理工作。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专门组织监督队伍,不定时检查、巡逻,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3]。监督人员要详细记录城市园林绿化的树木、道路、基础设施等的实际情况,发现损坏须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人蓄意毁坏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则要严格依据相关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另外,监督人员还要联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鼓励群众参与养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同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4 结语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园林绿化是重要标志,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途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的核心工作,在实践中务必要探索更多路径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邢 凯.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94.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项目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市政工程建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市政工程建设的程序复杂、配套项目繁多,施工难度较大,尤其一些项目因为施工单位较多,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一、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
(一)市政工程项目大多准备期间较短,工程开工建设较急
对于我国而言,绝大部分的市政工程项目都是经由政府部门出资建设形成的。这种出资模式下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需要最大限度的控制工程建设相对于周边大众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严格确保实际的施工进度满足施工周期方面的要求。换言之,工程建设必须开工提前,不得出现无故退后的问题。因此,施工方往往会根据工期的计划与要求,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倒置安排,最终会致使整个项目建设的周密性较差。
(二)、市政工程项目所处施工环境相对比较狭窄
市政工程项目往往是为了满足区域通出行的要求,因此可能在城市内的大街小巷内施工,周边扰动因素较大。施工现场会涉及到旧房动迁的问题,造成拆迁量过大,场地过于狭窄,并最终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与交通条件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项目建设期间的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三)、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区域内地下管线复杂
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区域内的部分供热给水管线、煤气管线、乃至电力通信管线位置往往不够明确。若项目施工前期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则很有可能在现场施工中造成地下管线被挖断,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社会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除此以外,整个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甚至将盲目增加工程预算以外的投资费用。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意识问题
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是最为关键的方面,在市政建设过程中,态度就是意识,包括多方面的意识:施工单位质量意识、监理单位质量意识和建设单位质量意识。当前的问题就是相关人员缺乏以上三个方面的质量意识,而且质量控制程序部完善。第一,市政工程的承包商缺乏质量意识,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短期利益,不看项目的质量问题,不能使业主满意;第二,施工方的投入不合理,没有按照施工规范的需要来投入,而且,借用资质、出借资质、违法转包分包等违法情况还普遍存在,对专业分包队的管理还有待提高,甚至联合起来做一些违法行为;第三,大多施工单位缺乏有经验、有质量意识的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不能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控制和把握作用,导致施工现场缺乏质量控制。
(二)、施工现场的问题
近些年来,在施工现场中,经常会从发生施工事故,究其原因,就是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规范的施工操作,经常发生工伤事故;后勤的管理不合格;严重缺乏用电方面的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用电的指导不到位,工地经常派没有专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电力方面的工作,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由于人员不到位的原因而导致施工混乱,项目的负责人对于工程的了解及管理程度不够,施工人员不能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施工,以及质检、安全方面的参与人员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并且管理人员缺乏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经验,而导致施工工序混乱,而引起工期延误,甚至发生质量事故等情况,会出现材料采购的混乱,材料保管混乱,现场使用混乱等情况。
(三)、监理监管的问题
监管单位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起着和重要的作用,监理单位的监管措施到位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目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监理单位的监管问题。监理单位的工作就是监督好施工单位,协调好施工现场。但是当前市政工程监理机构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有些城市中的监理机构,人才方面严重不足;并且存在有监理单位与施工企业联合起来欺瞒建设单位的现象。
三、市政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需要重视对试验区段的管理控制工作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达到理想状态,其中的一大关键问题就在于按照已确定的施工方法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工作。在此期间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需要作为项目正式施工开展时的信息依据。换句话来说,需要在试验段内严格安排专业工作人员对施工路段所对应的水文条件、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系统考察,在对地质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项目施工技术方案以及设备,制定可靠的施工组织方案,并配合完成对施工组织的设计工作。在实际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立即进行详细记录,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整合与优化。项目建设期间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已经确定的数据,对初步设计的施工工艺、技术参数、设备组合方案、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最终使项目建设期间的质量管理更加的可靠与有效。
(二)、明确目标并细化,加强基本工序的质量管理
施工环节应有规划,把工程总质量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划分成若干工序,把每道工序看成是实现项目质量控制总目标的一个具体步骤。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施工过程中项目质量受影响的因素最多,因此,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做到每道具体工序的质量控制到位。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技术标准实施。管理的实质是对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与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标准之间两相对照,对比之下是否存有偏差,分析影响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偏差处在允许的范围之外,就必须采取整改措施。另外市政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交叉施工的情况非常多,要控制好工程质量,就要求监理人员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执行检查制度,使每一道工序都在合理的控制之下进行。
(三)、需要重视项目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的开展期间,工程的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施工方需要全面提高安全施工的工作意识,对现场施工中与施工安全相关的问题提高重视度。为了能够达到强化安全施工管理的目的,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现场施工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部位,需要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施工期间的安全防护工作;(2)需要结合项目建设的具体特点与情况,设置专门的安全施工管理工作部门;(3)需要做好日常性的施工检查工作,以确保能够对各种突发性的安全事故进行处理;(4)需要做好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四)、实施项目过程管理,推行目标管理
项目质量主要形成于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根本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项目质量保证;二是建立一个科学管理系统,稳定地生产合格的、优质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抓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工作,严格监督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除了施工过程,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点使用过程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延续,使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交付前和交付后的服务,促使施工单位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施工方法,确保工程质量,保证竣工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
(五)、实行严格的监理旁站制度
控制好市政工程中道桥的质量,不能仅看外观,更要保证质量。为了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进监理制度,监理在现场中服务于业主并单独成为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责任主体,要保证道桥施工的质量,监理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各级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市政工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任务既繁又杂,应当牢牢抓住市政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待、谨慎分析、小心控制、严格把关,以保证市政工程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现在历史该怎么教,才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提高学生的成绩。本人认为,要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判断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依据,而教学准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支点。
首先,确立目标原则
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遵循“过程与方法”为载体,“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归宿的基本原则。
其次,优化教材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把教材看作一个“剧本”,真正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努力做到“入乎其内”,提炼出简练、高效的知识主线;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案例”,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进行优化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和教材,分析哪一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第三,注重分析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往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于每一堂课的积累。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但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太陌生,太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转贴于
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其次,转变方式,知能并举,实现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教学,如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学案导学教学法等,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优化气氛,民主平等,实现教学交往的高效性。
心理学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气氛涉及到许多因素,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互动,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第四,优化教学形式,现代与传统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历史课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优势,因为历史讲述的是事过境迁的事,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光靠黑板、粉笔等无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历史课堂,在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历史课堂因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的印象可能会更加深刻。可见,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