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第1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释放生命;灵性飞扬;创造潜能

让语文走进生活的过程是一种释放生命,展现语文教学魅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活化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呢?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故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与时代同步。旧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哂纳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给沉闷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学生和教师的心坎。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语文教学要注重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活实际。

一、注意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因此,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些有趣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同的课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让语文真正的走进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句,章节直奔中心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法的多样化,学生就感到新鲜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要运用情感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进行愉快教学,推荐素质教育的长效,有序的开展。

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师埋头苦灌,学生被动地吸收,这种现象还经常存在。因此,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备课时,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以语文游艺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此外,由于单纯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仅使知识形象化,通俗易懂,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把教材知识游戏化,丰富教材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体验说话在课堂中的作用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

课堂是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的要素是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看学生,实现师生的零距离交流。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而产生压抑紧张的负面心理反映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进行及时真诚的调控。“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

三、强化感知,激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也就是说,学生对事物了解得越多,感知才越丰富,情感才会越深厚。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广闻博览,力争把全部的激情释放出来传递给学生。

第2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新课改”;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又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把母语教育—语文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寻找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小学语文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将这种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需要小学生去发现和探求语文的奥秘,有心理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基本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还需要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创造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某位语文老师很要好,那么对这位语文老师讲的课就会很感兴趣。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会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交流彼此的思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勇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氛围。比如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言语,比如“哪位同学最棒?”、“谁给出的答案最好?”、“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等等,这些激励性言语可以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和教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采取多样化手段突显学生个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读懂书本上的课文为目的,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达到教材“双基”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性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而弹性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多样化需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单靠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向实际生活走进,引导小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得多。比如在语文阅读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小学

生心里的创新意识。有时候这些意识是幼稚、错误的,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意识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以开阔他们的思维,增长见识。

二、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轻松抓住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胸有成竹的做出阅读理解习题答案;在小学生作文方面,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文采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其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信息,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意识使学生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做起任何事情都会觉得轻松愉快。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会在愉快的课堂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小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创新性教学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使学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当中,越学越爱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创新性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同时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自己成为新型小学语文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1(24).

[2]白彩英.建设学习型社会需重视小学生阅读工作[N].太原日报,2011.

第3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受普教的影响很大,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讲读课文时仍喜欢面面俱到,课内外知识深入拓展过多,教师讲、读课文仍然以参考书和考试的形式为基准。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适应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都是为了“教”而教,很少考虑语文课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中学的语文课教学中的职业特色不明显,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习惯是语文课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

教学习惯也称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符合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业务水平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同时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由于语文课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教师在对教材的反复使用过程找到了固有的教学规律,进行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只是为了适应考试要求。现在提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但由于教师受到教学习惯和程序化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语文课教学改革在起初稍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力度衰退,教学也就逐渐趋于固化。保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使得改革效果不明显,学生素质提高的不明显,远远低于岗位要求。

(二)教学方法固化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在提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方式,提倡采用导学的教学方式,编制导学案。在编制的语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内容大都是基础知识,缺少开放性的话题。导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仍脱离不了课本的束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过程,没有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学方法看,问答式的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问也局限于课本或参考书,学生的发言局限于标准答案,学生的讨论也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采用导学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但是其形式过于单一,导学案逐渐变得程序化,甚至成了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工具,过度提倡使用导学案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语文课堂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课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积累,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个性的形成。语文是其他学习的工具,教学过程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审视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要在形成初步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加以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专业在制定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按照专业特色进行科学设计,不要按照同一个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要体现出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

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是以课本为载体,但不一定要按照课本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允许教师适当的对课文进行改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课堂情景,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渲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没有应试压力,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的泛化,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表现欲,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不要试图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否定或者肯定,肯定学生之间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证。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看,知识的积累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要求,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才是教学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

导学法并不是现代教学形式的唯一选择,学生的讨论探究也不是现代课堂的唯一形式。在国外,孩子常常说“我认为”、“我的研究结果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等等,表现出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而教师也乐意这种现象发生,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者干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自由的课堂是国内大部分学校所不能接受的,却对国内许多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应该学习一下国外,给予自由、多元的教学空间,鼓励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塑造活跃的思维形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知识进行积累和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4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渗透;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3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35-01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1.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教师要深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都拥有丰富且独立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点。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上对回答问题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用 "Very good!", "Excellent!",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 "Well-done"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3.合自主学习进行英语教学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在教学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的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所以,只有创设另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氛围才能促进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步步高点读机的家长助手功能让我轻松了解涵涵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家长播放还能及时提醒我涵涵学习应该做哪些提高。步步高点读机让我们找到了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了对孩子肯定与鼓励的强大作用,我们必将在好的方法下突飞猛进。因为步步高点读机的来到,我不用有些知识要等到去涵涵学校问老师才能回答涵涵了,和涵涵一起点读学习,我也学会了。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我也可以提前点读学习一下,以备涵涵的突然问题袭击。步步高点读机帮我解决了如何能够让涵涵对单词拼写感兴趣的困惑:一直以来涵涵学英语或是说英语,都是在图片或是图画的层面,写单词只能照抄,脱离了图片涵涵就不认识那些字母组合在一起的单词是啥,第一反应对单词不认识。步步高点读机里的背单词功能,让涵涵觉得记单词的拼写很有趣,在下落的字母里快速找出组成单词的字母,收到喜羊羊鼓励,涵涵别提有多兴奋了,慢慢地涵涵开始能轻松记住3-4个字母组合的单词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交际教学法同样适用于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 。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要改知识传授型为能力训练型。教师要减少讲解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接近真实情景的交际。新教材的编者在对话课中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操练的情景、话题和交际用语,但是不少教师却把操练当作配对练习来做,只要求学生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和如何应答,完全将操练过程省去,使操练成了典型的走过场。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在许多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这些由编者精心设计的情景和关键语句正是课堂活动操练的很好模式。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交际法的价值,就一定能上活、上好"对话课"、"练习课"。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英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听说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作为教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切身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充实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12-0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淡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博览众长,有效整合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还要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用慧眼找到或进行适当的开发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媒体资源等等,而且要把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课文教学内容和歌曲、故事等资源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使得语文课堂趣味横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调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感受到小英雄面对敌人的沉着冷静和英勇精神。同时教师也不要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资源,如课文插图等,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教材中贴切的插图会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

三、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生,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例如在读文时,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都是有必要的。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匆匆》时,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要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四、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五、语文教学中注重素质的发展

第6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问题;教育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4、 教材有比较重的城市化倾向

我们现用的这套小学语文教材,对学习时间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讲,学习内容依然偏多。每册教材的课文都在30篇以上,还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词语盘点,加上必要的复习、检测,教学时间一般都很紧。一线教师普遍反映: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紧。对学前教育薄弱的农村儿童来讲,启蒙学习的门槛仍然过高,难度仍然偏大。

对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的农村小学生来说,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设计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不便操作,即使进行了训练,效果也不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落实的地方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任务。

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

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3、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第7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对策建议

一、全面培养学生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性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灌输的数学知识,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数学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甚至将小学数学的学习当成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来看待。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利用广大学生心理的特征、认知的水平,挖掘数学本身趣味方面因素,选择恰当教育教学方式,将学生演算、思索、逻辑、推理的整个过程都给予简化。要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的特点来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先生照自己意思教学生,拿学生凑教法、配教材,这样只能是教师教很多而学生学到的非常少。兴趣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一件事有兴趣时才会积极的进行思考和探究。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征,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利用新颖教学方法,唤起对新知识好奇、诱发求知欲、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在进程中,教师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习是有兴趣和重要性的。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思维活跃了起来,对学习内容就会产生兴趣。抓住学生好胜特点,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兴趣是自由自主获得的。教师善于将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好胜心把握和通过巧妙手段的运用上,学生在争强好胜情况里把需要知识掌握好。

二、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进一步改进教法使学生参与活动。教无定法,教学上要多动脑筋。不同时候,用不同教学手段,改变自己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里学习数学。教师利用书的内容进行数学活动,内容可以做成课件或动画,可以一起做游戏、表演等。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学生有兴趣的活动。利用生活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有很多的问题。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周围环境课程资源,增强适应性、发展性,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操作过程里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在学习过程里体验.是学生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重视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感悟和理解,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创建情境给学生不断创建学习情景,不断培养兴趣,教师大胆鼓励、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更多方法。加强情感的交流,情感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融通,驱动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辅导学生时,多亲近小学生,多满足个体精神和生活需求。回答错误,也让他们去发现和改正,多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学生中,倾听心声,尊重自主需求,允许有不同看法,鼓励发表见解。教学气氛的宽松,教学情景的适宜,小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可以无拘无束得到释放。兴趣给学生了求知热情,无形中变成学生认真学习的催化剂,可以产生激发学习的创造力、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出积极的体验,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并且喜欢学习,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使数学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从而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所以,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途径浇灌“兴趣之花”。

三、努力营造学生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的开放性

开放式的教学实施策略。开放教学方法和封闭教学是对立的,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化不断得到展现,开放教学实践课程成为改革教学的行动方法和策略。

一是,开放的教学目标。突破技能、知识、情感常规目标束缚,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发展,在合作的能力、设计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反思的能力都可作为教学的目标。目标全面,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学生有全面实现发展可能。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探索新颖创意的推导方法。不仅讨论和交流环节可以深化问题理解,在思考创新体验里还可以构建新知;二是,开放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在与新课程改革的同行中,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学生获取的渠道有好多,教材不是学习唯一材料。根据社会及人发展的需要调整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把教材生活化,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和生活;三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学是动态发展过程,是师生间互动发展的过程。教学开放实际是对学生和课堂表现、实际需要进行开放。教师创造条件,学生自己来动手,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研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里,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有自由的思考和分析空间时间,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能力提高有所帮助。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表现积极情感、态度,体验思考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和生活快乐,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幻想、有生命力的世界;四是开放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关注学生的技能理解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形成和成熟。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变化发展。把重点放在评价和学生的个体比较上,着重学生成绩、素质的提高,而不简单地是分等和排序。让学生这个过程学会表述自己观点、想法,学会倾听他人,学会接纳,与人合作互助,不断进行批评、反思。

四、大幅提升学生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的研究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数学仅仅是灌输式教学,不需要研究性因素。这种观点在实践教学当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研究性是数学教育各个阶段和环节都需要的重要因素。尽管每个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但是比较集中的关注重点就是,要科学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评价的主要标准和项目,更加注重小学数学过程研究目标,兼顾小学数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高度,更加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确保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有所收获。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和研究,关注小学数学研究的思维深度,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建构好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和创新标准的同时,注意搞好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学生参与、目标落实、数学思考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连铁院.小学数学兴趣教学之我见[N].平顶山日报.2011-00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

[3]高莺.创设情境激励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7-9 .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70.

[5]方志康.在活动中求创新[J].中小学数学,2000(3)44-46.

[6]张奠宙,赵小平.中国数学教育需要科学地总结[J].数学教学,2004(8).

[7]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

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

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W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第9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范文

(一)微课的由来

微课的由来是从2006年美国的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KhanAcademy)开始的,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其主旨就是利用简短的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其课程包括数字、历史、金融、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内容,其授课视频的长度一般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并且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到了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DavidPenrose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被引入中国后的一种本土称谓。最初,是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在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此后,微课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发展起来了。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依托移动互联网“教育通”云平台,主办了“全国首届微课大赛”。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2013年5月至7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联合主办了“2013全国微课大赛”等。各种微课的制作、培训、比赛促进了我国微课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一直在发展和改进的,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普遍认同的微课概念是“: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三)微课的特征

通过对微课各种文献资料的研究及微课制作等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此,把微课的特征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在线的教学视频为中心,不管微课的概念,形式有多少种,其永远离不开在线的教学视频,微课的最终呈现形式就是在线的教学视频。“四个基本点”归纳起来就是短、小、精、悍。“短”表现在微课的时间上比普通课程要短,一般一个基本教学课时是45分钟,而微课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超过十分钟;“小”体现在教学容量上,只针对某一个小知识点,如45分钟课时里的一个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精”表现为课程教学设计独特,讲授精彩。“悍“表现为教学效果好,教学应用广泛。

二、微课与高校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微课在我国中小学里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比较广泛,相对于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微课学习的热情,高校微课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模仿,探索的阶段。

(一)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区别

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中小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首先,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繁多,围绕某个专业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也是比较多的,有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等,并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围绕专业特性是存在许多内在联系的;而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课程相对单一、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就是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所需学习的课程门数不多,并且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是独立的,关联不大。其次,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专业教学的方法、手段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因“专”施教;而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最后,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应试,提高升学率。

(二)微课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微课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比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优势。首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优势。高校的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更强些,自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强些,并且大学的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教育更加灵活,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并且由于微课都是在线学习,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机会比中小学生多很多。其次,教学实施者———教师的优势。高校教师其信息化技术水平和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更强些,在微课制作技术的研究,微课呈现形式的研究方面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微课与高校教学改革的结合

微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动力,注入了新活力。在利用微课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高等院校来说,应该支持和鼓励微课的发展,并对微课的制作技术提供培训和指导,同时还应该为微课作品提供相应的校内在线平台网站,为微课的发展提供支撑平台。第二:对院系来说,应以专业为主题,分析专业自身特色,以专业团队的形式共同讨论分析某专业相关的系列微课的主题,就像某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一样,制定某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指导方案和微课专业目标。第三:对某门课程来说,需要集合某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共同讨论关于特定课程的微课设置,就像课程的教学大纲一样,制定该课程微课微观上详细的指导书。在这个指导书中,关键是需要梳理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把一些重点,难点罗列出来制作成微课。第四:对微课制作来说,需要选取合适的形式制作微课。目前微课的制作方式方式五花八门,制作的形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微课的制作上,教师需要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及知识点自身的特色,选取适合的微课形式。第五:对高校教师来说,需要高校教师站在课程教学改革这个高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来制作适合课程教学需求的微课,要让微课与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让微课与学生的业余学习相结合。比如:如把某重点知识制作微课后,在上课前就让学生学习微课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个重点教师就不用详细的讲解了,而是把课堂教学时间放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如果还有没有理解的同学就可以让他课后再去观看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牢固掌握,同时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六:对高校学生来说,微课的出现可以丰富大家的业余学习生活,让大学生能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用微课挤走火爆的网络游戏,挤走无聊的网聊等。总之,要让微课融于高校教学改革中来,需要从上之下,从宏观到微观,从教师到学生都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才能让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