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

第1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关键词: 《GPS原理与应用》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1.引言

近十几年来,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应用已涉及导航、定位、测绘及遥感等众多相关行业。在测绘领域中,各种等级控制网的建立、变形监测、工程放样、地形图测绘等越来越离不开GPS技术的应用,GPS技术为测绘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已经是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GPS原理与应用》这样一门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般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和企业有合作关系,并且提出多种合作模式。然而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这几年来,校企合作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水平并不高,高校和企业并未实现良好的对接,存在合作存在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邵阳学院与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实习基地这个平台,根据《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特点,从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思想

2.1科学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实验实习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时数安排,使实践性教学的布局与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科学、合理。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是完整意义上的测绘工程实际工作的模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表现进行客观考核[2]。

2.2先进性

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和环节要具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最新测绘技术的应用水平(如GPSRTK技术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实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实用性

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实用,不是纸上谈兵,且符合测绘专业教学和工程的实际。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清晰、明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2.4校企共赢

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未能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我国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3]。建立企业共荣利益机制,实现共赢。增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是增强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3.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3.1大纲修订

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测绘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对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加以调整,对于《GPS原理与应用》课程而言,在开设专业初编写的实践教学大纲已迫切需要修订。修订工作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完成,新的实践教学大纲以学生了解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GPS现代定位技术的观测技能及作业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以适应社会对GPS技术人才的需求。

3.2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

GPS课程基本概念多,理论性强,理论基础的夯实必须依托生产实践。抽象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增强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新实践教学大纲修订后,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和实习安排如下:

我系根据测绘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园及周边地区建立了测绘校园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由测绘专业教师主持,企业专业工程师参与指导,使其更贴近实际工程的应用。该实习基地完全依照国家测量规范要求建立,由D级GPS控制点4点,E级GPS控制点6点,四等水准测量120km,变形监测专用控制网基准点3点组成。通过实习使用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该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3.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组织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开展多样的、丰富的、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3.1制作实践教学指导视频教程

指导视频教程具有直观、易懂、富有趣味等优点。视频教程由学校和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应用过程中联合录制完成,更贴近实际,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传统以纸质形式的实践指导书,形式呆板、枯燥,大部分同学连阅读兴趣都没有,即使部分同学认真阅读,也很难真正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和操作。从教学使用效果看,指导视频教程大大提升学习兴趣,且对实验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大大缩短老师演示讲解实验过程的时间,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2互联网沟通交流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设校企合作交流网站,作为加深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该网上平台,便于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学生利用该平台对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可以进行留言,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给予解答和意见。同时,企业在开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有兴趣的师生接手这些具体的实践问题,利用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实践中的问题。这样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优势,使校企合作很好地融合,实现共赢。

3.3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测绘校园实习基地为基础,开展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建立竞赛活动,主要内容有测量的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编写,外业实施,基线解算和网平差,观测成果的质量检核及技术总结成果上交等,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的测绘规范执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结语

本文基于邵阳学院与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以培养高级应用型GPS技术人才为切入口,对构建测绘专业《GPS原理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新途径、新内容和新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入贯彻校企合作方针,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双忠.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方法的探讨[J].矿山测量,2012(6):56-58.

[2]黄声享,向东.GPS系列化教学实习的设计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4(10):64-66.

[3]王小波,曾明星.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6-150.

第2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本单元是继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其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四、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在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难点在于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着手从以下的几点出发:

1.引导学生弄清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制法、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四者的关系如在学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时就是从性质出发引出它们的制法和收集方法;性质与用途之间我们最先认识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可用氧气来帮助其他物质燃烧也知道物质生锈和腐烂都是氧气惹的祸等。学习第六单元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中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从气体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列表比较、分析二氧化碳和氧气、氢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使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决定制法。通过不同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与用途的讨论、归纳,使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2.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部分知识我组织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活动与探究。这种探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有所不同,是由实验室具体条件设备出发,围绕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这一主线来进行的探究,药品可增加Na2CO3和HCl,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出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因,同时为后面灭火机反应原理的学习埋下伏笔。探究学习中要坚持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的设计思路,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品质。

第3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一、明确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尊重知识、追求卓越的上进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可演示一些兴趣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兴趣实验一:魔棒点灯。

教师问:怎样能点燃蜡烛、酒精灯呢?

生答: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工具。

此时教师用一根玻璃棒蘸点药品(白磷)后轻轻一碰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奇迹般地被点燃。

兴趣实验二:“清水”变“牛奶”。教师准备一小烧杯“清水”(澄清石灰水)和一根吸管让一学生往“清水”内吹气,过一会儿“清水”变为“牛奶”。通过兴趣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秘与好奇,从而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中激发出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愿望

三、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强化学生思维培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学习活动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化学入门的向导,学生以实验操作为基础,初步了解化学原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构建化学知识框架。

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为:①反应原理;②仪器组装;③实验操作过程。任课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三个关键步骤进行理解、探索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反应原理的思维培养。反应原理,是一个化学实验的理论原理,即用什么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得到所需要的物质。

其次是仪器组装的思维培养。“仪器组装”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实验,应选择什么设备、仪器,进行什么样的连接,达到反应的最佳效果。

最后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思维培养。“实验操作过程“是根据反应原理、仪器组装,由学生根据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过程。

运用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可以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本身就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只有动手做实验,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氢气的制取时,教师可提供稀硫酸,让学生自备药品铁钉、废干电池外壳,让学生做铁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和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的实验,观察对比实验现象,通过师生讨论,对比得到锌和硫酸反应的速度比铁和稀硫酸反应快,而且锌的价格比铁便宜。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和硫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实验时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记录并注意规范的实验操作、仪器组装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化学实验的探究,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

探究实验: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加求知欲。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其仪器和药品均可从生活中寻找,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例如蜡烛及其燃烧等。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精心设计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以“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探究实验,他认为鱼鳔内含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习题和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4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摘要】

目的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为探讨逍遥散的组方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悬尾实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及小鼠自主活动测定等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结果逍遥散、单味柴胡、当归+白芍药对以及逍遥散去归芍组均能明显缩短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并对小鼠自主活动无影响;逍遥散去柴胡组与白术+ 茯苓药对未表现出减少不动时间的作用。结论 逍遥散具有抗抑郁作用,其君药-柴胡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抑木扶土”可能为其组方原理之一。

【关键词】 逍遥散 抗抑郁 拆方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composition parts of prescription , so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Methods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locomotor activity test were adopted in mice, and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different composition parts were observed .ResultsXiaoyao San, single Chaihu, Danggui and Baishao compatibility,and Xiaoyao San without Danggui and Baishao significantly short ened the immobility time in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in 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in mice , while had no influence on locomotoractivity.Baizhu and Fuling compatibility,Xiaoyao San without Chaihu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mmobility time .ConclusionXiaoyao San has an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 in the despair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in mice .The principal drug Chai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anti-depression effect.“Inhibiting wood (liver) to support earth (spleen)” may be one of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

Key words:Xiaoyao san; Anti -depression; Regularity of recipe composition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之一,其相关病因病机的基础研究及药物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逍遥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该方在精神科疾患治疗中运用广泛,疗效较佳。近年来关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已有部分报道,但未见其拆方研究。本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性抑郁模型,初步观察了逍遥散与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以期为逍遥散的组方原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器材

1.1 药物及药液制备逍遥散组成按照《方剂学》[1] 所载:柴胡9g,当归9 g,白芍9 g,白术9 g,茯苓9 g,甘草4.5 g,薄荷少许,生姜1块。以上药材均购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中医门诊部,经本校中药标本中心卢先明教授鉴定,均属《中国药典》收载药材。受试药物水煎液(包括逍遥散、单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逍遥散去柴胡、逍遥散去归芍6 个组)制备方法为:取适量药材,8 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热煮沸,文火煎煮1 h,趁热滤过;再按同法煎煮40 min 及30 min;合并3 次滤液,文火浓缩至所需浓度,药液4℃冰箱保存备用。各组药物剂量均按上述所载成人一日用量25 倍进行计算。

1.2 动物ICR 雄性小鼠210 只,初始体重18 ~22 g,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合格证号:scxk(川)2004 -15。

1.3 仪器ZZ -6 小鼠自主活动测定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悬尾实验箱(40 cm ×30 cm ×40 cm,自制);强迫游泳实验玻璃杯(20 cm ×14 cm),电热恒温水温浴箱(上海医疗器械七厂)。

2 方法

2.1 小鼠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取健康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 组:逍遥散组、单味柴胡组、当归+白芍组、白术+茯苓组、逍遥散去柴胡组、逍遥散去归芍组、蒸馏水组。每组动物10 只。各组动物每天灌胃给药或蒸馏水1 次,连续14 d。于实验第1 天,7 天和14 天给药1 h 后,将小鼠尾端(在距尾尖1.5 cm处)用胶布固定于水平横杆上,使其呈倒挂状态,观察6 min,记录后4 min 小鼠累计停止挣扎保持不动的时间。

2.2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参照Elzbieta[2] 等方法加以改进。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小鼠悬尾实验。各组动物均于给药前24 h 进行15 min 游泳训练。实验时将小鼠单个放入游泳玻璃杯中(水温23 ~25℃),观察6 min,记录后4 min内小鼠的累计不动时间(s)。小鼠停止挣扎或呈漂浮状态判定为不动。

2.3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小鼠悬尾实验。于实验第1,7 天和14 天给药1 h 后,将小鼠放入ZZ -6 小鼠自主活动测定仪中,适应2 min 后观察4 min 内的活动次数。。

以上实验均采用随机单盲法,在18:00 ~22:00 进行。

2.4 统计学方法处理各组数据以±s 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one -way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显著性水平α=0.05。

3 结果

3.1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见表1。与蒸馏水组比较,逍遥散组、单味柴胡组以及当归+白芍组ig 1 d,7 d均使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 <0.01),白术+茯苓组对不动时间无明显影响。逍遥散、单味柴胡ig 14 d 仍能不同程度减少小鼠不动时间(P <0.05 或P<0.01),而当归+白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全方去掉柴胡后ig 1 d,7 d,14 d 均未表现出缩短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全方去掉归芍后仍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后表现出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 或P<0.01)。

表1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略)

与蒸馏水组比较,*P

3.2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见表2。与蒸馏水组比较,逍遥散组及当归+白芍组单次给药后能明显减少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而白术+茯苓组及柴胡组未表现出缩短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连续给药7 d,14 d 后,逍遥散组、柴胡组、当归+白芍组均不同程度地缩短了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5或P<0.01)。全方去掉柴胡后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后均未表现出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去掉归芍后ig7d,14d 仍能缩短小鼠不动时间(P<0.05)。

表2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略)

与蒸馏水相比,*P

3.3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见表3。逍遥散及其拆方各组在给药1d,7d 及14d 后,小鼠的外观状况和行为没有明显异常,并且各组活动次数与蒸馏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略)

4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疏肝健脾是历代医家屡验不爽的治郁法则[3] 。逍遥散作为调和肝脾代表方剂,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炙甘草8 味药组成。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白芍共为臣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中且辛散达郁,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本研究采用经典抗抑郁药物筛选模型—行为绝望模型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结果显示:逍遥散能拮抗小鼠的绝望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这与吴丽丽等[4] 的研究相符。拆方研究发现单味柴胡、当归+白芍药对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但当全方去掉柴胡后其作用消失,去掉归芍后作用仍然保留,提示柴胡作为君药在方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柴胡在逍遥散中的君药地位,而当归、白芍共为臣药,辅佐柴胡疏肝。其次,实验发现逍遥散去归芍后仍表现出较好的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提示“抑木扶土”[5] 为逍遥散的组方原理之一。中医认为“郁证”病位在肝,肝为藏血之脏,喜条达司疏泄开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化源充足肝才有所藏,进而使肝气条达,当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则出现肝脾不和之证。逍遥散去掉当归与白芍后,依然保留了柴胡———疏肝使肝气得以条达,以及佐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二者配伍后共奏调和肝脾之效,表现出抗抑郁作用。实验结果不仅为其“抑木扶土”组方原理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而且进一步肯定了柴胡在方中的君药地位。此外,结果表明各实验药物组均不影响小鼠自主活动,提示药物在其有效剂量下对中枢神经活动无兴奋作用。

拆方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全方研究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是揭示方剂作用原理、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本实验验证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初步探讨了其组方原理,证实“抑木扶土”为其组方原理之一。然而逍遥散的组方原则还包括养血疏肝、抑金疏木等方面[5] ,因此要完善其配伍规律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段富津.方剂学, 第1 版[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9.

[2] Elzbieta Nowakowska, Krzystof Kus, Teresa Bobkiewicz, et al.Role of neuropeptides in antidepressant and memory improving effects of venlafaxine[J].Pol.J.Pharmacol.2002, 54:605.

[3] 畅洪升,王庆国,关 玲,等.中医药抗抑郁复方分析和证治规律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04, 12(2):60.

[4]  吴丽丽,徐志伟,严 灿.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3, 16(3):14.

第5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在我校进行到现在已经快一个年头了,其间学校组织过多次针对课改新理念的学习与讨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教育专家的讲座辅导,还有公开课和开放周,对大多数教师来讲,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经过近一年探索和尝试,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理解和经验。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这里我就以一节物理实验探究课《向心力的大小》为例讲解一下实验探究课如何来开展。实验探究主要分成几个步骤展开:

1 提出问题

1.1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1.2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明确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不仅使探究问题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也使别人对该问题的核心有一个初步、大致的了解。

通过已前讨论、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实验探究要求给学生提供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需要,给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拉着铁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圆周运动,体验向心力的存在,并通过动画模拟再现情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节实验探究课通过定性实验,让学生体验、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给每组学生提供用细绳联结的钢球、木球各一个.让学生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尽量保持匀速),体验手的拉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自行改变实验条件,多做几次,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2.1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2.2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预测猜想】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2.1 运动物体的形状

2.2.2 运动物体的质量

2.2.3 运动物体离圆心的距离

2.2.4 运动物体转动的快慢

2.2.5 运动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定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猜测出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m、ω、r等因素有关。

要发展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就要增强学生应用自己的原有认知来审视所面对的事实的意识,学会仔细观察、分析事实,并在其中寻找跟原有经验和知识中相似的特征,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它作出解释。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3.1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订实验方案

根据探究假设来确定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来思考实验的原理,按照实验的原理,来设计实验的程序和步骤,这是构思实验方案的基本线索。

3.2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3.3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原理】

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力叫向心力。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的平方、半径成正比,即F= mrω2 。

【实验器材】向心力演示仪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3.3.1 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做实验,使两球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ω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

3.3.2 换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做实验,保持它们运动的半径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与转动的快慢有关,角速度越大,所需向心力也越大。

3.3.3 仍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做实验,保持小球运动角速度相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小球运动的半径有关,运动半径越大,所需的向心力越大。

如果学校实验器材完善的话还可以通过定量实验,检验猜测的结论。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知道了向心力大小与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m、ω、r等因素有关,但它们间到底是什么数量关系,就必须进行定量的实验研究。可采用下列方案:(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在这节课我们只定性分析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思迈Prodigy Lab 数据采集器、光电门传感器、力传感器、计算机、向心力实验器、铁架台等。

4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观察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式,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实验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方式。

5 分析与论证

5.1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5.2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5.3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圆周半径r和角速度ω都有关系。 可以证明,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为

F=mω2 r = mv2/r

6 评估

6.1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论间的差异

6.2 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6.3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7 交流与合作

7.1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7.2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7.3 有合作精神

【课后思考】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这节课能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向心力的概念,并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向心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创设实际物理问题情景,为学生创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解决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观。做到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探究问题,进行交流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6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研究方法 概念框架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ple

ZHANG Shiq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ake the right research route and proper research means; follow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academic goal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ang Yin, 200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method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methods 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model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o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bine to demonstrate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pecific research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conceptual framework;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ntitative research

1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概述

当代认知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主义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及思维的隐喻性,认为语言的形成是思维体验客观世界的结果。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采取正确的研究路线和恰当的研究手段,遵循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目标(王寅,2004)。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区分为语言科学和认知科学两大研究取向,前者有更多的社会科学色彩,以基于语言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后者则以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见长,在研究中多采取定量方法(卢植,2003)。

徐盛桓(1992)指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讨论语言学研究方法。宏观的方法论为语言学研究设定指导原则和研究框架,微观的方法是宏观方法论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手段。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基本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卢植(2005)将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量方法又包括语言分析法、内省法、语言比较和对比法、调查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本文会在第3部分中回顾这些方法,并分析其在概念框架模式的创建和运用中的作用。

2 概念框架模式及其方法论

概念语义系统是语符关系的概念内容部分,和作为语言表达的词汇语法构成体现关系。程琪龙(2006)构建了概念框架来表述小句的概念内容,即概念框架是小句概念内容的形式表征,其认知意义有二:一是它的语符关系,即它和语法结构间的体现关系;另一个是如此概念框架及其语法体现关系是可操作的,不悖于生理可行性。概念框架是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具有一定激活连通权值的局部性关系网络,一个小句可以激活若干个概念结构。小句激活的概念结构可以组成三个部分:概念过程、先设条件和推导结果,三部分是组合关系。

概念框架宏观的构建是一种理论驱动的研究,而通过语言现象对框架的细化和验证是一种语料驱动的研究,这是一种理论——语料双驱动的研究原则。(1)模拟实验法。程琪龙(2002)认为生理研究成果、社会文化行为和语言现象都不足以直接构拟一个语言系统,他的做法是构建一个模式来表述语言系统,并对其进行严密的验证,这就是模拟语言系统。(2)假设验证逼近法。对模式的整体构造做出假设,然后用已知事实和语言现象对假设进行验证和修正,逐步逼近真理。(3)分析、综合和验证。在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假设的是模式的宏观构造,而内部的具体连接关系需要在双驱动原则的指导下,从语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注重对线形结构的分解,最后将分解结果综合成整体系统。完整的构建步骤是:假设分析综合验证。(4)演绎推理。演绎是从普遍推导出特殊的推理过程。用演绎的方法在假设的理论模式中推导出了概念语义和语法表达两个不同子系统。

3 概念框架构建和应用中的研究方法

3.1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是对现象的特征做出一般的描写或说明。广义的定性研究指不包括定量手段的主观性理论探讨;狭义定性方法则主要指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深入地考察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资料,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常用的定性方法有解剖分解法、比较对照方法、因果关系方法等。其缺点是研究人员的主观介入程度较高,可重复性和概括性不强等。

在概念框架的构建过程中,运用了定性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特征,排除无关的因素,更好地揭示本质。比如,在致使概念结构的研究中,不同致使结果是通过比较而得的,而对不同致使结果的解释是因果关系的定性分析。

3.2 定量方法

3.2.1 语言分析法

任何语言学研究都必须从具体语言材料入手,语言分析法是语言学最经典的研究方法。

概念框架这一模拟语言系统的构建是以观察社会行为和语言现象为基础的;对模式整体构造的假设要用语言现象进行验证,模式内部的具体连接关系要从语料分析中获得信息。另外,应用概念框架模式对动词及其变式关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的。

3.2.2 内省法

内省法主要是凭借研究人员的语言直觉、学术经验和常识对某些言形式进行可资论证的分析和解释,参照既有的文献或语言资料,提出某个假设。就认知语言学而言,内省法有助于考察直接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但是,其缺点是主观性太强。

在语言学领域,Beth Levin, Goldberg, Jackendoff, Chomsky, Talmy等学者都对义形关系提出了重要理论。概念框架模式是创建者在掌握了语言和生理科学知识,并辩证地吸收了这些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构建的。例如,程琪龙曾经探讨过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的相互关系,关注概念语义的参与者和语义结构的谓元之间的异同。

3.2.3 语言比较和对比法

赵元任认为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的比较,是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认知型的语言比较和对比研究试图揭示不同语言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异同之处,其基本观点是语义依存于文化,语义为支配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原则提供理据,这一点不同于形式主义的语言观。语言比较和对比并不否认语言的共性,而是通过系统地穷尽语言的特异性,最终达到对语言共性的认识和理解。

英语、汉语和其它语言为概念框架的构建和验证提供了语料支持,相反概念框架模式也可应用于不同语言的比较。如:从“灯在书桌上”和“The Lamp was on the table”这样的例句中可以得出不同语言对于位置空间关系的语法体现不同。汉语的语法形式是“在……方位词”位于动词前;英语的语法形式是介词短语,语法位置则是句尾。虽然汉语的“在……方位词”结构也可以出现在句尾,但它表示终位,如:“老师站在台上”。

3.2.4 调查法

在对不同语言体系特征的描写以及同一语言区域中不同方言的研究中,调查法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的相互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普及使用为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新的语言学分支也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革命,而其实质性理念仍然是调查,具体方法则是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使用。

程琪龙在应用概念框架对动词及其小句对应关系的研究中,对语料操作设置了严格的程序。(1)确定动词类。(2)查找变式例句:语料源包括母语者编制的语料库及其它母语网络资源、母语者编的原版词典和出版物。(3)穷尽列出变式。(4)补遗。有两种方法:编造例句然后再次进入语料库查询,或编造例句请母语者判断成句与否。其中的第(2)步是典型的应用现代互联网的调查法。而第(4)步涉及到问卷法。

3.2.5 问卷法

问卷法就是研究者根据测量学和统计学原理针对特定的语言现象设计具有一定结构特点的问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属于结构化观察,研究者事先有一个研究大纲,根据研究大纲所设定的思路来编制自己的问卷。

在运用概念框架进行动词及其变式研究的语料操作程序中,第(4)步补遗中编造例句请母语者判断成句与否运用的是问卷法。最终大部分母语者认为可接受的句子被归为有效,反之则无效。这种方法在穷尽语料,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6 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按照科学原理设计出实验程序,选取特定实验语料(刺激),通过实验仪器收集受试对于实验刺激的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所采取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案,在一定的框架内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讨论和解释。自然实验则先提出假设,然后根据研究原理设计出实验程序,以数理统计的取样规则选取特定的实验对象,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相关的理论或模式对经过分析的数据进行理性的讨论,以此验证假设。

4 结语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正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都对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到研究中去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无不贯穿于概念框架的构建和研究运用之中。科学的方法是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科学的研究也反过来支持、证实和发展了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Geeraerts,D.2006.Methodolog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G.Kristiansen et a1.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Mouton de Gruyter:21-49.

[2] 程琪龙.义词语符关系框架[J].福建外语,1999(1):31-34.

[3] 程琪龙.逼近语言系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第7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根据学科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的改进,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在课前布置预习本节课,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演示实验课题──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实施以下过程:

1.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十余种,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还简单易行,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这样表演性演示实验变为开放性研究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在完成设计后,有的同学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有的学生找老师帮忙安装实验装置,有的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器材,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性操作实验。

1.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经过交流,有一些同学的实验方案相近似,于是他们就自动组合,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二、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的安排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如:初三物理中《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和低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入实验表格,算出电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通过探究式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等,还能使学生懂得要变换角度、变换问题去认识同一件事,例如:在初三物理中《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2.1不限制实验原理。

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3V”或“2.5V”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P=I2R,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2不规定实验步骤。

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2.3不确定实验归纳。

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以测电功率;(2)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4)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灯不亮;(5)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不宜用P=I2R和P=U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加强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第8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一、考查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它要求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物理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与假设.通过猜想与假设,能达成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的目标.

例1 (2006福州) 如图所示,嘴巴对着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你猜想两张

纸会如何运动?请写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个根据图示展示的实验现象而提出的猜测,相信你在学习过程中已做过类似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张平行的纸在气流的吹动下不是分开而是靠拢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与压强有关.气流在两张纸之间流过,纸张之间的压强变小,在外面大气压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这是一个体现伯努利原理的实验.

答案:我的猜想:两张纸会贴到一起;依据是:吹气之后,两张纸之间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二、考查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开展实验的主要步骤,这方面要达成的目标是: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例2 (2006广州)浮力跟物体所浸的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小明总感到:浮力大小应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有关,并猜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他跟小红说出自己观点,小红却说“浮力与深度大小无关”,两人在已有器材中选择了完全相同的器材,分别做实验,都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已有器材:泡沫(密度小于水)、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天平、烧杯(足够大、没有刻度)各一,水(足量).

(1)他们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

(2)写出小明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3)写出小红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4)为什么他们的结论都是对的,写出原因.

分析:实验设计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好实验的步骤、操作过程等.小明、小红就是根据设计的原理分别对他们的猜测进行设计.

答案:(1)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2)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刚好浸没;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根据F浮= G - F拉,可知物体所受浮力逐渐增大,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有关.

(3)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浸没水中后,再不断加大石块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根据F浮= G - F拉,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无关.

(4)石块在浸没液体之前,石块排开水的体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石块在浸没液体之后,石块深度增加,但排开水体积不变,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三、考查实验分析能力

收集到了相关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作为这类题的考察重点,经常在中考题中出现.需要达成的目标为: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例3 (2006山东)光明中学八年二班的同学,利用同一实验装置完成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进行了小组交流,下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

请你对表中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1、2两个小组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人交流,然后共同评估,是科学探究步骤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本题就是对各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中考题.这是一道研究实际生活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问题.我们知道,机械效率与有用功、额外功有关,影响额外功的因素有很多,滑轮的重力、接触面的摩擦、以及操作的规范性等等都是造成额外功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1)提起的物体的重和滑轮组的重.

(2)滑轮的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造成测量的力不准确.

(3)选用较轻的动滑轮来组装滑轮组;对于给定的滑轮组,通过增大提起的物重来提高效率;保持良好的,减小轮与轴间的摩擦.

四、考查得出结论的能力

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这方面可以考查的目标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例4 (2006福州)小强要参加校运会的铅球比赛,怎样才能把铅球推得远呢?他猜想:铅球落地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速度大小有关,还可能跟速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于是小强和小明一起进行如下探究:他们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实验,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让喷水嘴的位置不变,但可以调节喷水枪的倾角,并可通过开关来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1)如图1所示,首先让喷水嘴的方向不变(即抛射角不变),做了3次实验:第一次让水的喷出速度较小,这时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A点;第二次,让水的喷出速度稍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B点;第三次,让水的喷出速度最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C点.他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__________一定时,物体抛出的越大,抛出的距离就越远.

( 2 )控制开关,让水喷出的速度不变,让水沿不同方向喷出,又做了几次实验,如图2所示.他们将记录的数据画在坐标轴上,得到一条水的水平射程s与抛射角θ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当铅球抛出的速度一定时,抛射角为时,抛射的距离最大.从曲线中,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 3 )我们还有哪些体育运动可以应用到上述结论的例子,请你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

第9篇: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

1,本课题的教学背景

(1)本节教材在本节和本章中及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本课题内容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本课题内容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盐类水解及其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学习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本课题在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盐类水解及其分类,盐类水解的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双水解,及其盐类水解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3)本课题教材内容的能力点,利用平衡理论的知识解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利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本课题教材内容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4)在教学大纲中,本节教材是C类要求。

学好本节教材,不但加深巩固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论也可利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通过条件改变,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解决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二,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盐类水解,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强弱电解质,强酸,弱酸,强碱(此知识已经在第一节中电离平衡已有所了解)盐类水解部分是在上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含有弱离子的盐类能水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水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利用,因此在教材中通过复习提问,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在盐类水解知识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识断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提炼出对盐类水解有用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尽快掌握盐类水解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实验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知识原理,解决盐类水解的利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从原理到理论的知识,而且思维活跃,通过掌握平衡,电离及其PH计算的知识,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式引出正题

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导入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H+]和[OH—]的关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温故知新,从熟悉的溶液的酸碱性是由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引起进而提出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和[OH-]相对大小决定,酸溶液中存在的平衡:

强酸:

弱酸:

因为酸电离出的H+增大溶液中的[H+]根据平衡移动理论,H2O=H++OH-朝左移动,[OH-]的减小,而温度不变,因此KW不变。KW=[H+]。[OH-],所以[H+]增大,即[H+]>[OH-]溶液显酸性。同理,碱性溶液中显碱性。结论:加入的物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H+]不等于[OH-],即溶液呈现一定的酸碱性。

提问:盐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2,实验探索(学生动手)实验用品:AL2(SO4)3KNO3Na2CO3蒸馏水酚酞石蕊PH试纸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学生提出将三种盐分别配成溶液并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得出结论,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这样处理实验,启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对比实验:

(1):干燥的盐的酸碱性

(2):水的PH值测定

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分析实验,深化知识。

提问: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教师可提示:H2O=H++OH-电离平衡因外加的酸,碱而引起[H+]不等于[OH-]的思考

(学生会朝着盐类放入水中,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引起[H+]不等于[OH-]分别从Na2CO3,AL2(SO4)3溶液着手引导学生分析弱酸电离,弱碱电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盐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减少水电离的生成物:[H+]或[OH-]。进一步分析能与水电离的H+或OH-反应的是弱酸电离的阴离子或弱碱电离出的阳离子)。进一步推导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盐类水解。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规律

从Na2CO3AL2(SO4)3水解实例指导学生分析得出: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的盐类水解的规律。

5,通过复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强调盐类水解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完成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6、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7,课后作业

五:说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