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第1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关健词:图画书 儿童本 儿童性

“发现儿童”可以说是在文学及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对儿童本体的关注,对其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的挖掘体现着新时代文学自觉的重大进步。儿童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关注视点脱离了“文学”与“非文学”的二元对立,而从“”与“儿童文学”的维度出发关注文学主体――人的存在特性。一般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发轫伴随着“儿童的发现,其核心内涵就是“不仅把儿童看做独立的个人,而且把儿童当做儿童”,①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及其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及就决定着儿童的文学接受从形式到内容都不能等同于,相对与的抽象性,儿童文学所要求的简单形象、具体浅近的直观性,图画书作为注重“儿童”的主体性的作品,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情感等层面出发凸显作为主体的儿童的天性与文学需求。

一.儿童本位的图画书

图画书作为牙牙学语的儿童们所接触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孩子初知世界的向导,图画书虽然只用一些简单的画面和简介的线条来呈现一个简单浅显的故事,但其对儿童的魔力是巨大的。

图画书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文学性的图画书的出现是以儿童的进一步认识和进一步发现为前提的,它重视的是对儿童所能理解的世界的描绘,用孩子的想法和心情去创作,为的是使孩主动接近和接受作家所创造的奇幻世界,松居直在《儿童本位的图画书》一章中提出:

我在考虑图画书时,首先重视的是那些能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绘画的图画书。换言之,图画书不是被动接受的书,它拥有着孩子们用“啊,我的世界”这种亲切感就能走进去的世界。②

松居直认为好的图画书一定是从儿童本体出发,关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审美需求,这种评判图画书好坏的标准是从儿童出发的,是对儿童审美标准的一种肯定与支持。作为“儿童读书的起点和入口”的图画书所承担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图画书的功能进行了论述③,他认为图画书首先所满足的是儿童(主要是幼儿)的阅读欣赏需求,是对儿童进行智力(主要是想象力)的启蒙;其次,作为图文所结合的整体,以直观性地画面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达到文字所无法表现的形象性、概念性的事物,对认知水平不高的儿童,视觉性的图画语言可以更好地诠释故事,使得儿童在故事的接受中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再次,作为沟通亲子双方的媒介,图画书能更好地实现“亲子共读”,在图画书的阅读过程中,父母的语言表述使得儿童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并且在阅读中建立的情亲连接会使得阅读更加愉快。

二.极大关注“儿童性”的幼儿图画书

图画书本来是给幼儿读的书,王华杰在《儿童文学论》一文中说:“儿童图画故事在儿童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幼儿文学中举足轻重,身份也极为特殊。”并且还提到:

“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到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图画书阅读主要对象是幼儿,作者认为图画书对幼儿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针对性也更大。他说“图画故事的接受对象多“低幼龄儿童”,关于幼儿的特性与图画书的阅读要求,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就有对其明确的要求:

幼儿读物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认识未知的客观事物,打开他们的眼界,其次是扩大他们的词汇,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操行……一般幼儿读物都一个具有以下特点:简单、明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多取童话、儿歌。④

基于对幼儿身心方面特征的认识,作者明确地指出图画书是最为适合幼儿阅读的。幼儿直观表象地认识世界和感知外物的特点明显带有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易受外物的影响而转移注意力的特点使得他们对易于感兴趣、形象强烈鲜明的事物才容易记住,因此色彩鲜艳、文字较少的图画书作为最直观地图像式的具体画面对幼儿是极具吸引力的。

三.《我的连衣裙》中的“儿童性”

《我的连衣裙》是西卷茅子的代表作,是我国作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翻译的。在译序中他说道:“这是一本真正画给幼儿们看的图画书.”这样一个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与角中理想的具有教化作用截然不同的图画书,它所关注的是儿童阅读的愉悦性及儿童想象力的开发,致力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这本绘本,或许有人会认为幼稚,不要说一个画家了,随便哪一个孩子都画得出来。不说别的,那只小兔子,圆脑袋,三角形的连衣裙,都是再简单不过的线条和形状了,画的颜色也是单色。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太像孩子们在纸上的信笔涂鸦,是的,这正是作者的追求。这才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他们会觉得熟悉和亲切。西卷茅子的创作,是从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审美及感知能力出发的,这本图画书是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接受特征的,陈世明在《图像时代的早期阅读》中对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方面对图画书的创作提出了一些要求:

在感受、体验、理解、想象图画中的艺术形式要素时表现在:能够感知图画的色彩情绪,比如红色、黄色表示兴奋、热烈,黑色表示害怕、恐惧,绿色、蓝色表示安静、舒服,灰色看起来不舒服等;能感受到画中单个物体重复排列所形成的节奏和变化的结构。

在感受、体验、识别形式美法则上表现为:能在成人的提示下感受图画中的拟人和夸张,其后会独立地关注之;能初步感受图画中比较单一工整的重复与变化的结构,初步感受画中有、无背景的区别。⑤

他要求图画书的创作于设计应该本着易于孩子欣赏、理解和接受,西卷茅子的《我的连衣裙》的画面所表现出的是,在单一的鲜艳的明朗色调的基础上的色彩的跃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更像是一个不断变幻图案的万花筒。一个个画面,就是一个个童话故事。通过小兔子的白色连衣裙的由白色变成花朵样、雨点样、草籽样、小鸟样、彩虹样、云朵样、星星样、通过表现连衣裙花色及样式的不断变化编制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孩子们在对色彩的感知及场景的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这样的背景变换适合幼儿的认知,而其所运用的色彩也大都是黄色、绿色、粉色、蓝色、红色等鲜亮的色彩,儿童易于发现其中的色彩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图画所讲述的故事。

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节奏适合儿童语言习得的方式,由于儿童掌握的词汇少,生活见识少,所以给他们阅读的作品语言必须简洁明了、易读、易记,而有韵律的诗性的语言更便于儿童的记忆与传诵,有节奏的语言用于儿童的听觉,模仿性的语言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概念之下的具体事物,而通俗性生活化的语言使得儿童的语言习得更加快速和有效,这种语言的节奏重复能够使得儿童更好的从听觉方面习得语言。《我的连衣裙》,除了体现在它对孩子熟悉和亲切的随意外,还表现在它的构成上的重复与节奏美。这是一本以三拍子节奏展开有一个不断重复的结构:画面“1、2、3”“1、2、3”地重复着,类似于音乐里的节拍。如果我们把小兔子穿上连衣裙这张画叫做1,走进花田这张叫做2,连衣裙变成了花朵花样这张叫做3,那么,后边就又“1、2、3”’“1、2、3”“1、2、3”地重复了三遍。我觉得这是一种连一个两三岁幼儿都能明白的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期盼这种重复。这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节拍,但伴随着翻页的动作,孩子们在心中能够感受得到这音乐般的旋律。在三拍子的“1”这个画面里,总是有对下一个画面、即“2”的暗示。当小兔子还没有走进花田里的时候,画面的右上角出现了一小片花田;当小兔子还没走进大雨里去的时候,画面右面一页的上面出现了几滴雨滴……眼尖的孩子是会发现的,这会让他们有一种意外的发现的惊喜:“看!小兔子要走进花田了!”“看!小兔子要走进雨里去了!”这样的故事画面设计会使得孩子更够更好地理解图画中所暗示的情节的连贯性,使得幼儿在其中锻炼了逻辑能力。

西卷茅子的作品以儿童为出发点,关注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对幼儿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激活、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健全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能让幼儿通过阅读,不仅喜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并且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快乐。

注 释

①杜传坤:《论现代性视野中儿童本位的文学话语》,东岳论丛,2010年,第七期。

②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③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66页。

④儿童文学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第2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一、绘本阅读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意义

1.绘本阅读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主体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征。阅读绘本的过程正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特征。

小学低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一切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在与绘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中,除了被连续不断的图画吸引外,自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便是一个问题生成的过程。在指导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开展绘本阅读,但就绘本阅读本身来说,有学生自读、同伴阅读、小组阅读、师生共读等等。以绘本为依托的拓展延伸活动也多种多样,如复述故事、改编故事、续写故事、表演绘本剧等等。在这丰富多彩的绘本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元智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会培养起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会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2.绘本阅读对小学低段语文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特征把握不准确、操作困难等诸多原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否落到实处,乃至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而绘本阅读恰恰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绘本阅读可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将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有活力。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绘本就是一种通过图画与文字的相互配合来讲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听或读故事的过程中,由于有直观形象的图画的提示,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得更远飞得更高,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孩子们通过他们独特的观察方式,可以发现大人们发现不了的小细节,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听故事着了迷的时候,就会将自己当做绘本中的主人公,随着主人公的经历或喜或悲,有时候他们迫切地想要把这个角色表演出来以表示其深深认同感。读完故事以后,孩子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与人交流。

从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绘本阅读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观察与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表达交流的愿望是孩子们自动自发的。由此可见,绘本阅读将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有活力。

二、绘本阅读应用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创设情境演读绘本。情境表演历来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儿童绘本给孩子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边读边演,与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获得真切的阅读体验。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拓展延伸绘本阅读活动,在表演中加深对绘本的理解。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成立了 “毛毛虫”绘本剧团,排练了一个个经典绘本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促进了学生对绘本的二度理解和诠释。如老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与学生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老师扮演温柔慈爱的兔子妈妈,学生则扮演活拨可爱的小兔子,在演读对话中,孩子们自然地走进故事,感受到兔妈妈和小兔子之间温暖的爱意。又如在阅读《大灰狼娶新娘》时,老师用PPT出示坐轿子、系红纲、盖红头巾等结婚的画面,老师做大灰狼新郎,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新娘,老师帮新娘盖上红头巾后,就用故事里的语言说:“新娘新娘,请伸出你的手来给我看看”,“新娘”伸出脚,“新郎”说:“_,你的脚耻甲好尖呀!”接着“新郎”让“新娘”伸出尾巴、手臂、牙齿和头,最后发现“新娘”也是一只大灰狼时表演结束。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也使绘本故事立体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2.借助图画写绘故事。儿童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完美融合,文字和图画紧密配合共同呈现出精彩的故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却处于绘画语言的“黄金关键期”,可以让孩子模仿绘本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会写的字就用字写,不会写的字或难以表达意思的就用图画语言来表示。这样不仅为孩子们的写话练习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也降低了写话训练的难度。以绘画语言为梯,写绘结合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尽情抒发,有效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一个个优秀的写绘作品就诞生了。写绘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儿童心灵的窗户,让我们以儿童的绘画语言、文字语言为媒介窥见孩子的心理、情感,理解儿童的行为。

3.创设良好的绘本阅读环境。环境会对人的思想、行为不知不觉地产生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读书热情易激发但不稳定,为了让学生持久认真地阅读绘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可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下工夫,比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儿章绘本的宣传画以及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开辟一个安静的“绘本阅读角”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儿童绘本。另外还可以转换教学的地点(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使绘本教学的空间更广阔,如校园里的草地上、花坛边,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阅读。

第3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图画书;早期阅读;幼儿

一、图画书逐渐显示出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受到家长与社会的更多关注,如何在幼儿早期就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早期阅读能力,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重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早期阅读是其中之一,《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与书写兴趣,让幼儿喜欢阅读图书。

早期阅读一般是指0-6岁之间的幼儿,通过让其阅读有趣的图书,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一致,培养幼儿对书面知识的视觉感知与辨别能力,引导成其为流畅的阅读者。幼儿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幼儿无法独立阅读文字文本,而图画书阅读可以有效辅助幼儿适应早期阅读,成为早期阅读的重要阅读式样。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都可以证明: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幼儿体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理想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图书话阅读对幼儿教育具有不同凡响的教育价值。

我们以《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图书作品为例,作者首先用狼自述的口吻,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这只狼的无辜与可怜;而另一方面,作者用图书真实再现狼想吃掉小猪的凶恶的本质,表现这只狼的贪婪与虚伪。文字与图书的有机结合,让儿童了解到这只狼的两面性,最终得出自己的阅读结论。文字表述、图画表述、文字与图画的合奏表述,都表达了作品蕴含的意义,让作品的解读具有多种内涵。而作品中图文互补创生所表达的儿童性与儿童观互为一体,更适宜儿童早期阅读使用,且价值不菲。

特别是对于中班与大班的幼儿来说,由于还不具备足够的识字水平,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词汇的内涵,而图画书正好弥补这一个缺陷,图画书中的图画使其可以将内容连贯起来,幼儿可以根据图画进行想象与预测,从而得知想要的答案。通过观察图画与听读文字,尝试理解图画书表达的更为广阔的内容。

二、幼儿图画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图书画阅读是实现早期阅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推广。不过由于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学校教学条件、地方教育曾策、家长配合等多方面的问题,幼儿早期的图书画阅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幼儿教师文学素养普遍较低

幼儿教师作为图画书教学的实施者,他承担着传递、引导的责任。笔者对济南市几所幼儿园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幼儿教师在上学期间基本上都修过儿童文学课程,且修两学期的幼儿教师占到了三成,但现在每周的阅读时间多为0-2小时,阅读时间与阅读量明显不足。文学素养偏低影响了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的态度,认为与这与以后的幼儿教育无多大关系,从而影响了日后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同时文学素养偏低的教师,选择的图书与教学内容会缺乏应有的审美性与知识趣味性,影响图书画阅读教学。

(二)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

教学理念是一个幼儿园对于教学的认识,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理念会贯穿其中。基于问卷法、访谈法调查到的关于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观念与基于观察法调查到的济南市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现状大相径庭。导致这种理念与行为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幼儿园对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培训不够全面;(2)幼儿园园长对图画书阅读教学的重视不够;(3)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幼儿园对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培训侧重方法和形式的培训而忽视阅读知识、水平以及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三)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家园合作观念淡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认为教师的责任是负责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家长则负责孩子在家的教育。但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幼儿教育不能被割裂开来看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这是图画书阅读教学家园合作的首要条件。幼儿家长自身的阅读水平影响了其参与图画书阅读教学家园合作的能力和积极性。由于自身阅读水平的有限以及指导幼儿阅读能力的欠缺,很多家长就选择不参与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画书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对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在图画书阅读教学教研、培训活动中应加强教师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培训,既要保证幼儿教师能够习得短时间内即能见效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技能、方法,又要注重在长期坚持下才能有效果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以及儿童文学知识学习的培训。在图画书阅读教学教研活动中要注重幼儿教师文学素养对图画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有针对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

(二)正确选择和使用图画书

图画书的选择和使用一门艺术,也是影响幼儿早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好的图书会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好的图书没有善加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学中要选择正确的幼儿图画书。选择应该遵循三要点:

1.有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有童趣的图画书,可以激发学生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产生兴趣,主动阅读。有童趣的图画书要有充满想象力与夸张的表现力画面,要能站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要契合儿童的心理,具有游戏性与趣味性。在选择时,可以多选择一些有创意与留白的图画书,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2.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图画书有不同的理解与需求,在选择时,必须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本年龄段的图画书进行教学。小班、中班、大班的身心特点又不一致,要按年龄合理选择。

3.合理利用

图书话的利用要有得当的方法,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只要利用方法得当,同样的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年龄段。教师在展示一本图画书时,可以先让幼儿看一下封面,猜测里面的故事;可以让让幼儿先自己阅读,再重构并讲述这个故事,再由教师进行讲读;可以在开始讲读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寻找问题的答案。一本书有不同的读法,利用方式也会不一样,利用价值就会更高。

(三)家长要与幼儿教师积极配合

阅读不是学习,不需要很严肃很正经地去做,绘本阅读只是阅读的一部分,零岁宝宝也可以阅读。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将图画书阅读作为自己的责任担负起来,为幼儿营造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图画书阅读环境。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配合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对孩子的图书画阅读指导,首先要选择合理的图书,其次要有恰当的操作方法:(1)阅读首先从耳朵开始。父母给孩子读书或讲故事,声音要非常清楚、大声;(2)家长给孩子读绘本或呈现汉字,心情一定要很愉悦;(3)家长准备一个本子,把孩子问你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在家园合作上,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关于图画书阅读的家园互动讲座,结合家长的不同需求,教师应将图画书阅读分成阅读策略、方法和阅读水平、指导阅读能力等几个版块进行系统讲授,幼儿家长之间也可相互交流经验。

[参考文献]

第4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笔者认为“文学终结”论有点言过其实。电子图像时代文学不会被图像所取代。这是因为文学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符号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场域。它体现在虽然文学与电影、电视剧都具有形象性,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有属于自己的“心象”,而不是直观的图像。从创作的角度言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是说文学创作的时候,作家想像和情感凌空翻飞,并且窥视着由想像和情感凝聚在自己心中的“意象”来动笔。这里的“意象”不是外在的直观的图像,是隐含了思想情感的内心的仿佛可以窥见的形象,是内视形象。“内视”形象是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说,作家创作出来的形象,在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都是内心视像,而不是如电影或电视剧创作那样开始于内视形象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外在的图像上。和电影或电视剧的图像相比,文学的内视形象想像自由,“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接受的角度言之,影视艺术图像生动、具体、直观。文学形象抽象而间接(相对影视艺术),它需要接受主体去联想完成。因此,影视艺术形象具有“他适应性”,而文学形象具有“自适性”。影视艺术形象是预先给定的,众多的接受主体只能接受编导给定的具体人物形象别无选择;文学艺术给定的人物形象由接受主体在头脑中自主完成,接受主体在头脑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永远是自足的,这就是“自适性”。结果是文学欣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影视艺术欣赏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文学不但有“意”的层面,而且还有“言”的层面,“言”的层面是文学存在的物质形式,文学的蕴涵也就是“意”的层面,是受“言”这一物质存在形式制约的。改变了文学“言”这一物质存在形式,文学的蕴涵必然有所改变,所以,文学作品改编成以画面语言为主的影视剧很难不失去它的原汁原味。从这一点上说,文学这一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符号形式是图像无法颠覆的。文学只能成为影视剧的依托,是影视剧的母体。影视剧是对文本文学的图像解读,二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影视剧的繁荣促进了文本文学的传播。《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及《家有九凤》播出后,许多人并不满足于此,还要读原著,所以不能因影视剧的繁荣推导出文学的“黄昏”或终结。

文学是语言艺术,电影电视剧也伴有语言现象。影视艺术又被称为“声画艺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除画面外,还有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又包括人声语言。影视剧中的人声语言在具体运用时,力求口语化、生活化、日常化,而文学语言比较含蓄。刘勰在《隐秀》篇说:“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隐”作为文学的体制,意义生于文字语言之外,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过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又好像爻卦的变化在互体里,珠玉埋藏在川流里,因此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极”。这里说的是读者阅读欣赏的时候,所领会到的不是文字内所表达的意义,而是文字之外所流露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意味。文学意味的丰富性和再生性是其他审美文化无法比拟和超越的。还有中国古人谈到文学的时候,总是强调“文约辞微”、“言近旨远”、“清空骚雅”、“虚实相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古代文论优长之一,就是把文学审美场域的独特性,说得比较细微和透彻。

表现文学的语言文字与表现电影、电视剧的电子图像都属于符号,但从符号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却居于不同的层面。人类最初广泛地采用标志符号,以相关实物来储存和交流信息。我国《周易》这样追溯:“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下传》)稍后,人类逐渐学会并习惯于用图像符号(图画)记事表意。《周易》指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诚然,古代的图像符号和现代的电子图像符号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电子图像符号伴有声、光、电,但电影、电视剧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仍属于图像符号。语言文字符号是象征符号。图像符号表达的事物是单义性的事物,它是具体的、个别的,而作为象征符号的语言文字具有多义性。所以,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属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的有“韵味”的传统艺术。本雅明所说的“韵味”,它的审美特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电影(电视)属于机械复制作品,它失去了韵味,只具有展示价值。从审美效果看,文学给人以审美愉悦,而影视艺术给人以“震惊”的心理效应。文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是历久弥新的,而影视艺术是文化快餐,“用过即扔”(托夫勒语)。因此,由于使用的符号不同,与影视艺术相比,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还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展现上。依照法国哲学家德波关于“景象社会”的分析,影视艺术是景象社会的必然产物。影视艺术在表现自然景观上追求的是视觉,而文学追求体悟其神韵。影视艺术实质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所以,在反映自然景观上,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区别可追溯到绘画与文学的区别。莱辛在《拉奥孔》中说:“绘画在它的摹仿中所用的媒介和符号确实是和诗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说,绘画用空间的形体和颜色,诗用在实践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疑地应该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相协调,因此在空间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在时间中持续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也是在时间持续的事物。”就是说绘画是空间艺术,诗或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与文学是有界限的,因此,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绘画和影视艺术在表现自然景观方面确实比文学逼真,但它们只是对自然的摹仿和拍摄,是趋于客观的东西。文学表现的自然,是心灵化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的东西。体现在中国古代自然诗化民族传统上就是自然意境化。它始于老子,老子笔下的“道”就是把自然意境化,是对自然深邃的体验和感悟。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众妙之门”。如果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宏大意境的话,还有微观意境。“空山新雨后”的“空”,“鸟鸣山更幽”的“幽”,“红杏出墙春意闹”的“闹”,这些自然的意境化都是影视艺术无法表现的。当然,有些描写自然的诗句可以还原为图画,也可以用影视艺术体现出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诗句中包涵的韵律是影视艺术无法体现出来的。

电子图像时代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还表现在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所谓知识分子间性,是指文学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交谈对话,精神汇通,心界融合。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学,并非不可、不该、不要向大众传播,而是说,精神文化首先是知识分子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文学若不丢失它的知识分子间性的特征,它就永无中心与边缘的问题。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当文学还处于口头阶段,处于神话、故事、民歌的口头流传时期,文学当然谈不上什么知识分子间性。那时的人类还谈不上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区别。当文字出现后,这世界分成识字与不识字的两类人,“士”出现了,文人出现了,知识分子出现了,书面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也就出现了。我国古代并没有与史学、哲学、宗教学等相对应的文学,文史哲宗根本是无分的。那时的文学是文章之学。诗是有的,但那不过是文的一种特例。文章就是以语言符号的特定形式传达文明与教化。所以,文明、文化、文人、文章,说的都是一回事。文人写文章,首先是为着文人间的对话交流,切磋思想体验,然后是为着教化人民,使其得文化,近文明。这样的“文”的根本特征,当然首先是知识分子间性。

小说的口头阶段,从讲故事到说书,的确具有更多的大众性。且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识字的普及,搬到纸上的白话说书,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通俗艺术形式,使以小说为代表的近世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成了大众性,似乎文学必然地就是大众的。可是,中国的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伟大小说时,小说作为知识分子间的事就显现出来了。首先,这些小说的经典性,就不是由于阅读者的数量,而是由知识分子的趣味和认识被确定下来的。

文学发展到今天,今天的读者,并不取决于今天以电子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性传媒有多么发达,会怎样地挤压文学,而取决于是否还存在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语言符号的产品的生产者(布迪厄语),也是语言符号产品的主要接受者。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体验、领会、思考与言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根本特征。只要有知识分子便会有文学的读者,文学就会是知识分子场域内的大事,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大事。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文学语言是含蓄的。文学的艺术符号不同于电子图像符号。在展示自然景观方面文学追求的是体悟大自然的神韵而不是视觉。文学的欣赏主体与影视艺术不同,文学具有知识分子间性。所以,文学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场域,它不会“黄昏”,也不会终结。

注释:

①②[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

③黄琳《影视艺术·理论·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④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⑤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⑥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第5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图画书;语言特点;教师指导方式;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20-04

“图画书是运用图像与文字来共同叙述故事的,是图文的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通过图像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图画书的语言对文本意义的表达、审美功能的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它依托“一连串图画和少量文字”进行叙事。图画书的文字与纯文本文学的文字自然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图画书语言的修辞美、认知性、节奏感以及情感表达具有自己重要的特征。教师可根据图画书语言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以帮助幼儿进行有效的图画书阅读。

一、图画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一)语言的修辞关:丰富文本的意象

修辞性语言具有唤起幼儿丰富意象的力量。图画书中的修辞语言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阅读者产生意境美。感性形象的语言符合幼儿的欣赏情趣,有助于幼儿的阅读。儿童文学创作应符合学前儿童的修辞风格和表达特点,从而建立作者与小读者之间最大可能的共同“语义场”。幼儿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过程实质就是经历一个分析、类比、推理、联想等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努力寻找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幼儿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系统之中,并丰富和改善原有认知结构。幼儿在学习比喻、夸张、通感、重复等修辞性语言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个维度进一步认识所描述的事物。

1 比喻与夸张

在图画书中,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幼儿产生美好的审美阅读情趣。通过比喻可以将故事的内容说得更具体生动,给幼儿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图画书《我爸爸》中对爸爸作了这样的描述:“我爸爸长得又高又大,看起来像栋大房子;有时他又很温柔,就像我的泰迪熊一样。”语言的夸张、幽默所创造出的诙谐效果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它还有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让幼儿产生联想等效果。例如,《我爸爸》中为了体现我的爸爸很酷,作者这样描写道:“我的爸爸,他一跳可以飞过月亮。”

2 通感与重复

所谓通感,是指诸种感觉互通的心理现象,是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通感令人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它通过由此及彼,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例如,图画书《你很快就会长高》中用语言描述了诸种感觉互通的意象:“脚踏车骑得很快,把声音都盖过了。”这种用声音来描写速度的通感方式给幼儿的图画书阅读带来了另一种审美情趣。对于幼儿而言,重复中又有所递进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较易掌握。例如,图画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同一个句子或者同一种语法结构的句子不断重复出现。这不仅给幼儿提供了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快把握故事大意,复述出故事内容,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的认知性: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以语言发展为前提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会对其思维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人类有三种基本类型的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幼儿的思维类型主要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较少。图画书中的很多语言都可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

在图画书语言的感知过程中,幼儿的经验或体验不断得到改变或加深,新的逻辑意义不断生成。图画书的语言可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对数学概念产生初步的认知。例如,小班幼儿在阅读图画书《第五个》时,可以通过了解玩具动物找医生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习得“一到五”这五个数字概念及其相应的减法运算。

只有幼儿熟悉的、能唤起幼儿相应表象经验的语言,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的语言知识具有直观性、非概念化等特点,语言知识往往与具体情景、形象相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例如,图画书《鲸鱼》中描绘了渔民轮流寻找鲸鱼的情景:“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早晨,一点儿也不放松。”这种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形象化语言,不仅有助于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逻辑性、灵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特征。图画书语言的陌生性特点会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探究心理,幼儿对图画书陌生语言的诠释,会有富含创造性的语义建构。幼儿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他们对不熟悉的词汇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如图画书《獾的礼物》中的“信赖”与“流逝”的意思。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会对这些词义作出创造性的解释。幼儿在猜测、想象的过程中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发展了语言和思维能力。

(三)语言的节奏感:图画书的叙事张力

图画书通常首先是被用来读或讲给孩子听的。由于幼儿识字不多,所以幼儿文学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亲切自然、娓娓动听。幼儿所掌握的语言很多都是浅表性、局部性的,他们往往要靠感觉和具体场景去感受故事的内容。因此,他们的审美经验往往是身体性的。幼儿用身体和世界建立联系,图画书语言的节奏感可赋予故事以动态的韵律美,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可通过语言的节奏感去感受故事的动感。幼儿天性好动,喜爱富含动感的语言,幼儿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这种用身体感知来参与图画书阅读的方式,既可陶冶幼儿的情操,又可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

图画书语言通常具有音乐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图画书语言丰富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上。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手势、身势的帮助。因此,幼儿习惯于在感性的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图画书阅读,他们对图画书中富含音韵美的语言较为敏感,“咔嚓咔嚓”“白天又黑夜,黑夜又白天”这些节奏明快的语言具有悦耳动听的乐感,符合幼儿偏爱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的年龄特点。选择富含节奏感、韵律和谐的语言给幼儿欣赏、吟诵,既有助于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又有助于对幼儿语言的熏陶。也便于幼儿的语言记忆。

二、对教师指导方式的建议

(一)培养幼儿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

1 为幼儿修辞性语言的发展提供模仿对象

幼儿欣赏修辞性语言文本,可感受到语言的

新奇、有趣,自然产生美感,并会在适宜的情境中加以模仿。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修辞性语言文本,激发其产生“羡美”“崇新”和“趋同”动机,促使其积极模仿修辞性的表达。例如,图画书《你很快就会长高》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语言:“用力地跳进游泳池里,水花都溅到天花板上。”“晚上,泡在有一百万个泡泡的澡盆里吃冰棒。”这些话语有利于抓住幼儿的阅读兴奋点。又如,图画书《风到哪里去了》有着这样的描写:“小男孩感到太阳覆盖在他们身上,就像一只瞌睡的猫趴在他们身上一样,那么温暖,那么柔软。”教师可鼓励幼儿模仿并努力说出更多类似的词句。比如,“我兴奋地骑着新买的小自行车,感觉车轮都快要转飞了。”“夜晚的月光像一床棉被,盖在我的身上,好柔软,好舒服。”

2 保持儿童语言的个性化与审美“择语”的统一

幼儿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性语言是扩展其语言经验的重要手段。修辞性语言能满足幼儿在交流时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的需要,使其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教师在引导幼儿积累修辞性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鼓励和肯定幼儿独特的语言表达,促使其保持自己的个性化与独创性;另一方面,可通过逐步要求幼儿养成从审美角度审视语言的习惯,让幼儿有意识地选择适宜的词汇与句式。例如,幼儿在表达自己很热的时候,通常会说:“我快热晕啦!”这类语句与“天气真热”的语句相比,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修辞性,此时教师可以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如追问幼儿:“《我爸爸》这本图画书描写爸爸长得又高又大时,说他看起来像栋大房子。那么你很热,究竟热到了什么程度?”幼儿可能会作出进一步的描述:“我身上的汗就像下雨一样。”“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蒸包子的蒸笼里一样。”幼儿养成了审美“择语”习惯以后,会对更多的词语、句型保持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拓展语言经验。

(二)剖析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图画书语言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1 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

幼儿是依据具体活动特征来认识时间的。因此,图画书经常会用幼儿最熟悉的“白天”和“夜晚”来表现时间的长短。例如,图画书《蝴蝶和大雁》中这样描写蝴蝶和大雁的相互等待:“天黑了,天又亮,可是蝴蝶飞飞丽娜没有下来。”“天黑了,天又亮,但是大雁马赛儿没来。”幼儿通过感受白天和黑夜的轮换,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到故事所要表达的主人公的期待心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如引导幼儿理解一天、一月、四季、一年的时间概念,并在对日常事物的描述中,鼓励幼儿逐步使用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以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

2 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

教师在组织早期阅读活动时,可选择种类丰富的图画书,以促进幼儿感知、想象、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深受幼儿喜爱的图画书,这本图画书的语言很有特点。“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很饿。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梨子,可是肚子还是很饿。星期三,它吃了三个李子;星期四,它吃了四个草莓;星期五,它吃了五个橘子。”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排比句式引导幼儿感受毛毛虫饥饿的不同程度,同时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3 引导幼儿大胆猜测陌生的词语

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扩大,幼儿求知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好奇、好问是幼儿求知欲强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图画书情节发展的脉络对陌生词语进行大胆猜测。例如,在阅读《三个强盗》这本图画书时,有的幼儿不明白“三个强盗出门都是躲躲闪闪的,他们去找倒霉的人”这句话中“躲躲闪闪”和“倒霉”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借此来激发幼儿猜测与探索的兴趣。在观察画面和推测其他辅助语言的意思后,幼儿会逐步明白这两个陌生词语的意思,同时获得成功探索语言意义的乐趣。

(三)以富含节奏感的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1 利用语言的音韵美促进幼儿的言语记忆

在一些高质量的图画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会格外讲求节奏感和音韵美,并结合考虑文字的修辞美,比如,以排比、递进连贯,或以重复、首尾衔接循环,让文字的音律在绵延、断续、起伏中逐步推向,再于戛然而止或余音袅袅中完美收关。例如,图画书《爱吃青菜的鳄鱼》描写了鳄鱼在吃萝卜时发出“喀滋!喀滋!喀滋”等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的声响,这类富含音韵美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因此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可引导幼儿在阅读、模仿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进而促进幼儿的言语记忆。

第6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绘本;幼儿发展

一、名词解释:“绘本”

绘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在中国又被称为图画书,在英语国家被叫做“picture Book”。在彭爵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①绘本与配有插图的书不同,前者更多的内容是图画、图片,辅助以少量文字,图画之间有故事性、连贯性,而后者则更偏重于文字的描述,图片作为诠释文字的作用而出现。换言之,“带插图的书”是给成年人看的,成人看过之后将书中信息转达给孩子。成年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进自己的阐释和演绎,“迫使”幼儿接受甚至学习这种固定的模式,正如欧宏在中国书业透视中指出:“不是把儿童当成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充分尊重他们的趣味、情感、需求从而满足他们,却总是如家长老师一般居高临下地指导。近几年这种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也不过是由成人站着说话变为蹲下身子说话,仍然多的是教师爷的面孔”②,这是“带插图的书”给幼儿带来的弊端之一。其二,面对不识字的幼儿,没有视觉的刺激,只通过言语的传达来接受讯息是具有局限性的。再来说说幼儿绘本,虽然幼儿绘本也是成人所作,但幼儿绘本是专门针对幼儿设计的“图画书”,其内容、形式、逻辑性等都是根据幼儿各方面生长发育特征来设定的,无论内容是想象还是写实,它都指向了幼儿的生活写照和情感特点,其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想象力丰富,它们画风简约却隐含着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认知,绘本从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铺设、结构的排列、构图的形式、版式及装帧设计,都无一不全面充分地考虑了儿童的阅读、欣赏趣味。各个国家的绘本作者不约而同的都从儿童的欣赏角度出发,以各种表现手法:拟人、夸张、对比、循环反复等为基本艺术元素,形成绘本图文的主体框架及表现模式。利用这样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幼儿的是各种不同的审美情感,并通过这样潜移默化孩子的幸福感和想象力。

二、幼儿思维阶段性发展与绘本阅读的关系

我们一直把幼儿作为无知群体看待,这是对幼儿发展的欠缺性认识。其实,幼儿从出生便有认知能力,只不过其表现出不稳定与随意性,与成年人的成熟思维逻辑顺序相悖,产生误解。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的5个阶段,这是结合我国儿童绘画实际能力来分配的,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意向表现期、视觉写实期和客观写实期。因为是按照儿童生理年龄来划分的,因此这五个部分依次递进、互相影响。另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便有分辨色彩的能力,3岁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红、黄、蓝三原色和绿色。1~3个月的婴儿就具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能根据自己的偏向对外界进行扫描;其注意明显地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轮廓密度大的图形。这证明了幼儿不论从生理、心理、绘画、审美诸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因此,绘本的阅读、教学是十分适合于幼儿时期发展的。

三、绘本应用于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绘本艺术”就已经从台湾地区悄然兴起,儿童绘本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是将绘本的阅读研究延伸到社会、艺术、健康、综合社科等多项领域。近几年,绘本艺术也被大陆的儿童文学创造者及教育实践者开始应用研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要寓教育于游戏和生活之中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利用图画书等方式引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提出要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因此,可以尝试通过绘本将语言与艺术整合起来。”这正是现代教育工作者正在潜心研究探索的“幼儿绘本”形式的教学手法,优美的图画是绘本教学用来表现内容的手段之一,这意味着不仅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严肃的书教学活动变得更有趣,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对生活的认知。教育学家徐素霞指出图画书中图像的表现重点有媒材、技法与形式表现、肢体动能与表情语言等十项,这恰恰与幼儿绘本的特性相符合。我们知道,幼儿的好奇心是最为强烈的,对于年幼的孩子,一旦面对一些神秘而矛盾的事情,便可以产生感官、动作、言语这三种形式的探索行为,正是通过这些探索,孩子们有选择性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绘本鲜明的色彩对比、夸张的动态、多样的题材、多变的视角最能满足帮助幼儿认识、感受世界与万物。

1.造型夸张、变形。造型是绘本的基础,造型的夸张变形使得绘本阅读有更高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作者根据需要将原造型更改,如[德]弗朗齐斯卡・比尔曼《吃书的狐狸》中的狐狸嘴巴部分被大比例拉长,以突出“吃”的动作。

2.造型的平面而非立体。幼儿绘本的平面性特征是因为幼儿年龄阶段对三维立体、透视空间概念缺乏认识,只能停留在二维平面的外轮廓的关注。如:[日]柳原良平所著《脸,脸,各种各样的脸》以及[美]凯文・汉克斯所著《小猫咪追月亮》,其中《小猫咪追月亮》是非常受幼儿欢迎的一部绘画作品,它利用图画的力量讲述了一只非常想喝牛奶的小猫咪历经千险追寻牛奶,到最后回到家等待它的正是一杯香甜牛奶的故事。不同的幼儿阅读再这个简单的故事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体会,有的幼儿会从历经千险梦想终会成真的角度;有的幼儿会从没有耐力一事无成的角度;有的幼儿会从凡事都要保持好奇心的角度等等。除去了成人的既定角度,幼儿们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3.造型拟人。正如[美]劳伦斯・大卫所著《卡夫卡变虫记》中的主人公变成虫子后也是憨态可掬,五官挤压在一起,嘴巴向下微撇,几个小爪子张开显得无助至极。这样的造型很容易与幼儿产生共鸣,引起幼儿的同情感和亲切感。

四、结语

在幼儿园的绘画课程中,幼儿们潜移默化的体会着形色的艺术形式,认识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绘本阅读给予儿童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寻找适宜的、灵活的指导策略,不仅让儿童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而且要注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绘本课程的开展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①彭爵.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

②欧宏.中国书业透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第7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一、手绘插画的发展历史

手绘插画的历史是随着科技人文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形式。早期的插画可以追溯到洞窟壁画,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壁画和版画的形式存在的。最早的插画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了宣传佛教教义而在经书中用于图解经文。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经》中的扉页画就是手绘插画。到了宋,金,元时期手绘插画就更多的运用到了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

现如今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手绘插画也被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中。随着艺术的日益商业化和新兴的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出现,手绘插画艺术进入了商业化的时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插画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某一风格,某一种材料的运用。使得插画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

二、手绘插画的独特价值

1、原创性

当代市场批量化生产的数字化设计是大工业化最明显的标志。在统一规范的操作下,所有的图案都以一种极其相似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眼前。还有数码绘画的出现使得仿造成为自学的常用手段。各种绘图软件的图层功能使得仿造优秀作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仿的泛滥让我们对数字化插画审美疲劳。

手绘插画具有原创性,因为它较少借助数码软件,仅凭借纸笔与其他平面媒介进行创作,这要求作者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在培养手绘的能力过程中,作者需要不断的进行观察和思考,收集各种信息与素材。在手绘的创作与过程中还存在了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颜料的饱和程度,浓淡,干湿,都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偶尔不小心滴落的水渍,笔触,等一些偶况都会使最终的效果产生偏差。这些偏差有好有坏,可能会毁了一幅画,也可能使一幅画变得更加自然美丽。

2、唯一性

手绘虽然没有电脑绘图精准,但是它可以直接的表达作者的理念,能及时的记录创作灵感,把作者脑中一些模糊的,偶然的,不确定的思维在纸上延伸,手绘可以把这些稍纵即逝的设计灵感立马表现出来,这是电脑绘图不能做到的。

作者因生活环境经历所形成的绘画风格也是不可替代的,手绘插画能够更好地将作者的思维与灵感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不同性质的手绘插画作品的表现技法与风格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创造和运用更多不同的材质和表现手法来表现作品。手绘插画是体现作者自己的创作,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思维作品。

3、手绘插画的独特表现手法

手绘插画技法除了基本材料的表现技法外,还包括特殊材料的表现技法。比如说:褶皱法,刮擦法,油水分离法,拼贴法,肌理法,撒盐法,留白法。褶皱法是把材料揉皱,使其有一种天然的纹路。拼贴法是把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剪纸拼贴的方式表现出来。撒盐法是在水彩颜料或国画颜料在半干的情况下,把盐洒在颜色上面,盐和水的融合会出现很多像雪花冰晶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法可以用来绘制大面积的插画背景。留白法,就是把画面中需要留白表现的细节涂胶,等大面积色彩上完以后,去除白胶,露出白色的纸张,再在留白的地方进行精细的绘制,多用于绘制水滴,露珠等。不同的绘画材料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灵活的运用各种材料可以赋予手绘插画不同的生命力。

三、手绘插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1、手绘插画在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手绘插画拥有电脑插画所不能媲美的灵气,现代商业插画发展迅猛,手绘插画可以更好地体现“人”与商品的互动,制作一整套的商业推广以及延伸产品。

现在的许多品牌设计都与手绘插画相结合,因为手绘插画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情感,已经成为许多平面设计中的常用的设计技巧与手段。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欣赏画,更能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融入生活。

2、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想要在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它必须给消费者一个独特的印象。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了很好的亲和力的作用,手绘插画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的情感,它不同于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它区别于电子绘图软件的插画,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具有浓烈的人文艺术气息。市场上的手绘插画包装设计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样式独特精美,运用了更多的装饰手法,能够更好地烘托出商品的特点,在促进市场消费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手绘插画在服装上的运用

手绘插画本就是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服装装饰工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手绘丝绸衣物,其精美成度完美的让我们看到了清代手绘工艺的辉煌。在织物上绘制的图画,是作者用独特的表现形式说出了它对生活中的自然美的感受与追求。

服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具有功能美,它还具有装饰美,能直接的影响人们的视觉美感,思想,情绪,精神面貌。具有手绘插画装饰的服装,是把艺术穿在了身上。手绘服饰所表现出的技艺之美、象征之美、装饰之美,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4、手绘插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手绘插画是加插在读物文字中的用于图解文字内容,增加读物趣味性的方式。它不但能突出读物的主题内容,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手绘插画广泛的在小说封面、杂志、报纸、儿童图画书等地方使用。它可以使读者的心与文学作品一起跌宕起伏,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活动,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小结: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感的,情感无处不在,它是一切创作的来源,世界上有许多的艺术作品,它们能够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情感的艺术作品,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在某酒店的外墙上,设计师把一些手绘插画家的作品,置于墙壁上作为装饰,传统的手绘插画就以更富感染力的情感,使人文更好的融入到空间中。有些手绘插画还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历史回忆,也许它们放在现代来说并不那么具有时尚的现代感,但依然受大众喜爱。这就是手绘插画具有广泛运用空间的独特情感体现。

第8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教育部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由上述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化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常用和必要手段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使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彻底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1 运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单靠教师口头语言表述,有时很难彰显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将优美的语句、经典的短语、名言警句等以幻灯片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就有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从古语常说的“琴棋书画”中可见,“琴”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不难看出,古人十分看重和赞赏一个人的音乐才能。而音乐和文学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因素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因子。文学中所体现的意境,有时单凭语言文字本身是无法描述得淋漓尽致的,这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就无法充分展现文学本身蕴藏的价值,也会使学生不能完全领会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和作品内在的精神实质。此时,如果抓住有利时机,适当选取和利用音乐手段辅助教学,就既能更好地展现文学的意境,又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顺利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例如,学习《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古琴曲《乌夜啼》穿插作为背景音乐,在独富悲凉哀婉的古琴声中,加上教师语言的点拨和描述,学生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凄凉景象:孤单落魄的词人黯然神伤地独自登上西楼,抬头仰望夜空中那漠视人间冷暖的如钩残月,低头俯视庭院里那不停地瑟缩颤动的早已被无情的秋风掠夺近空了叶子的光秃秃的梧桐树干和几片摇曳着的残叶……这样一来,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词人在亲身经历了末代帝王的荣华富贵和囚徒的身陷囹圄的痛苦折磨两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后所凝聚在心头的悲哀、无奈、愁苦、孤独、伤痛和悔恨等错综复杂的感受。同时,就能够更容易、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词中所描述的被高墙深院“锁”住的不仅仅是“凄惨秋色”,还有一个满怀孤寂、落魄、哀伤和悔恨的“词人”。

又如,在学习名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可以选放歌曲《父亲》,学生在感彩浓郁的歌词里和艺术感染力极强的曲调声中,就会深受感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十分自然地走进课文,顺利地完成教材蕴含的德育目标。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教学情境,利用图画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强烈的视觉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结合图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发言、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创作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图画创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含的意境。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断的文明传承中,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和图画分不开的,都可以用一幅美丽的画卷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很难准确理解作者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本意,更无法真正体会和领悟作品中隐含的诗情画意,无法想象出作品中描绘的美妙意境,同时,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本身应有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出爬雪山时艰难地翻山越岭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朗诵,这样就为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诗词创作背景和意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视频教学情境

很多文学作品都人们描述了具体的艺术情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让学生品读的方法,就会使文学作品教学变得目的性不强、计划性不全,甚至使学生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创设音视频情境,适时播放,组织学生观看,就很容易再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情境,同时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容易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奢华的帝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以及故国不堪回首和沦落为阶下囚的深深痛苦。教师在讲授这篇诗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分别创设帝王与阶下囚两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片段,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段,展现出金碧辉煌的皇家殿宇楼阁,身着华丽美服的帝王时而高居宝座,发号施令;时而百官侍宴,金杯玉盏;时而妃嫔相伴,畅游宫中;时而皇子嬉戏,乐享天伦;时而浅吟低唱,吟诗作画……再配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欢快的背景音乐,充分展现出诗人李煜曾经拥有的幸福、快乐、安逸生活景象,让学生彻底理解了诗人所留恋的故国生活。

第二段,展现出低矮破旧的牢房,身着狱服的一代帝王身陷囹圄,不时遭到狱卒的苛责、打骂,食不裹腹的牢狱生活景象,再配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伤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孤独、寂寞、凄苦的心情,体会到那种国破家亡的凄凉意境。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会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感受到诗人凝聚心头无法化解的哀愁,体会到诗人在词作中抒发的极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又如,在学习安徒生的名作《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创设音视频教学片断,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特征。同时,也能更好地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使语文教学从注重知识点到关注人文情怀,从注重分析阅读到阅读体验,体现人文化教学。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把多媒体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运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初中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规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第9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绘本;孩子;年龄特点;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81-02

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生动、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阅读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融入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过程。而“绘本阅读”正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逐渐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绘本中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引领孩子们飞翔在这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文化带来的不同以往的快乐。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那究竟什么是“绘本”?“绘本”与我们平时的图书又有什么区别呢?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呢?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次孩子的绘本阅读,以下就针对开展的绘本阅读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绘本”

图画书英文为illustrated books,在日本叫做“绘本”[1]。绘本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讲的“小人书”、卡通图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低幼读物,它对语言、图画及其两者的构成形式有着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日本儿童文学出版专家松居直作了非常形象的注解:‘文字+图画=带插图的书,文字×图画=图画书’。”顾名思义,“绘本”是一种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也就是说“绘本”就是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唤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绘本里,以国外的经典绘本为主,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绘本题材相当丰富,有关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如《噼里啪啦》系列、《小熊宝宝》绘本系列;有关于人格与情绪,如:《我的感觉》系列;有关于友情的、亲情的,如:《因为我爱你》、《猜猜我有多爱你》;也有关于勇敢精神的,如《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等等。几乎涵盖了孩子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2]。

二、“绘本”的独特之处

绘本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书,它有独到的特色:首先,绘本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它们相互衬托,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其次,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绘本是一本美轮美奂的作品,“绘本”中的图画多数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非常精美,形式多样,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剪贴,营造故事情节,给了孩子在视觉上的冲击,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受美学。再次,绘本善于利用一些浅显的故事来阐述一些深邃的道理。绘本中的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可以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使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移情现象,产生情感共鸣[3,4]。

三、“绘本”的选择

由于绘本的独特性以及它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肯定,于是我们就开始选择不同的绘本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但绘本内容多种多样,来源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在这众多的绘本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怎样的绘本才适合我们的孩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发展和心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阅读读物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像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自我意识、独立个性、自信心等重要非智力心理素质以及记忆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情节较简单、形象鲜明的绘本。如:《好饿的小蛇》,它的画面既简单,又生动形象,每个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都会在肚子里显示出形状。并且,它的语言也让孩子非常容易进行模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孩子们语言能力快速发展,词汇丰富,在心理上也更加独立,这时候一些富有想象、创造力以及幻想性及具有因果性的绘本更适合他们。像《包姆和凯罗》系列,它就充满了想象,如:南瓜火山的爆发、苹果山的山洞,这给孩子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并且它们一次一次地遇到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时也使孩子们产生了无限的勇气。

2.关注孩子的兴趣。我们常常听到周围的父母们在一起交流:你的孩子最近在看什么绘本?有没有好的绘本推荐呀?在讨论后,大家就开始为自己的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绘本读物。平行的交流与讨论是可取的,但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性别的差异,个性的差异,兴趣的差异,等等。因此,每个家长在选择绘本时更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孩子开始阅读、爱上阅读的基础。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从中获得单纯的快乐,体味到幸福,并促使其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习惯。国内外的阅读推广专家们都认为,一个从小就喜欢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也会保持这一生活习惯,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像很多的小男孩都特别喜欢汽车,这类孩子的家长就可以以“车”入手,为他们选择有关“车”的绘本,或者是绘本的插图里常有车的画面出现,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且,慢慢地可以扩展为各种其他的交通工具的绘本,如:飞机、船等。如:蒲公英图画书系列中的《小拖船和垃圾车》,日本伊东宽的《鲁拉鲁先生的自行车》,甚至还可以延伸到松居直和长新太的《红绿灯眨眼睛》等。从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入手,从孩子的爱好出发,向孩子提供优秀的绘本读物,给孩子一个亲近阅读、爱上阅读的机会和平台。

3.内容选择贴近生活。故事的取材要贴进孩子的生活,最好是孩子熟悉的事情,情节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独特的心理状况、思维方法和语言特色。但要有一些异于常态、常理、常情的变化,使孩子感到熟悉而奇特,新颖而有趣。如:《噼里啪啦》绘本系列,它通过《我要拉巴巴》、《我去刷牙》、《我要洗澡》等7个故事,分别描绘孩子在刷牙、洗澡、游玩、吃点心等各种时候所碰到的问题,以风趣的方式教会他们人生的最初的知识。书中的图形不仅夸张诱人,而且采用了一些局部折叠的方式,在书页中可以不时翻开一些折叠面,让人看到图画内部的东西,这是很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的。

4.好玩、有趣的主题。“有趣”和“好玩”是很多孩子喜欢绘本的原因。“看图画书就像用放大镜来看日常的东西一般,能带给孩子新鲜而惊奇的感受。”松居直一直是“快乐纯粹地阅读”的倡导者,他认为“好的图画书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孩子喜欢的事物,让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并且深深地被感动。如果孩子看到一本内容精彩,而且描绘了他们想看、想听、想体验的事物的图画书,一定会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制作图画书的人、买图画书的人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人,如果确实体认到这一点,就能与孩子心灵相通,获得孩子的信赖并拥有与孩子在情感上的共鸣。”

5.内涵与美结合的插图。绘本是图文结合紧密,以图画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的,而好的插画家,好的绘本,都会在图中隐含许多讯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导孩子产生更多的好奇。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单调的图画留不住记忆。对于一些无字书来说,图画就是绘本的全部,所有的信息都包含在一幅幅图画之中。对图画质量和创作者的水平要求更高。例如:佩特・哈群斯的《母鸡罗丝去散步》,作者将母鸡罗丝所走过的地方,以及狐狸跟在后面的下场都清楚地描绘出来,使得孩子们只需要通过欣赏、阅读一幅一幅的画面,就能清楚地了解它所表达的有趣、生动的意思,继而发出哈哈的笑声,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同时,作者把罗丝的头、翅膀及尾巴上画上了羽毛状的花纹,在身体上画上了点点。

总之,绘本就是一粒幸福的种子,滋润着孩子的生活。绘本还是一颗反复咀嚼的橄榄,让我们体会其深厚的含义,回味着幸福的余味。绘本就是语言涌出来的世界。绘本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快乐,给予生存的力量,同时还让大人重新获得语言的源泉。“谁给了你语言?”我这么提问,几乎所有的人一时都回答不出来。不是上学后才学会的,孩子期,不,婴儿期已经获得了类似语言的声音。哑哑学语也在母子之间能够进行情感交流,那么它的确也是语言。语言应该是由母亲或代替母亲的人给了你的。她不是教你的,而是反复说话给你听,自然而然口传给你的。与其说学会,不如说像吃奶一样,吞下用耳朵听到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而绘本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赋予了孩子丰富的语言,带给了孩子视觉的享受,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正确认识绘本,学会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让他们能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为孩子们打开阅读的大门,让每个孩子在下一次能更主动地进入阅读,使之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谭宁宁.绘本的多元价值――浅谈绘本中的图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03).

[2]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