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经济政策解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政策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政策解读

第1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判断推理部分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一、定义判断

1.定义判断的题量有10道,且都属于单定义判断;

2.考察范围广泛,定义主要涉及经济学、哲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考生并不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只要紧扣题干即可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第69题禅意诗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准确的得到答案。

【例题】私家车:城市居民个人或家庭购买,主要用于日常出行代步的小轿车。

以下属于私家车的是()。

A.农民张勇最近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申请办理了营运证,在城里跑出租。

B.风铃双语幼儿园为扩大规模,又增加一部面包车接送孩子。

C.某民营企业优待人才,为副总和高工以上职级人员均配备了专车,供其自由使用。

D.某机关公车改革方案拟将现有公车折价处理给本单位职工。

【答案】D.

二、类比推理

1.类比推理题量为10道,都为三词型。

2.题干选词时代性强,重点考核各个词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题】编剧:导演:观众

A.参谋:将军:士兵

B.作曲:指挥:听众

C.校长:教师:学生

【答案】B。

三、图形推理

1.总题量为10道,全为古典型图形推理,总体难度中等。

2.对应试者的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的规律集中在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图形中的位置关系等

例:第64题

【答案】B。解析:第一组图都为直线,交点数目依次是1、2、3;第二组图都为曲线,交点数目依次是1、2、3。

例:第63题

【答案】B。解析:每组第一个图左右翻转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上下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

四、逻辑推理

1.题量大,总共15道题目,相对其他考试而言,占的比重大。

2.考核面广,考查知识点全面均衡,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分别占40%和60%。

【例题】据某市交警部门公布的数据,在该市全市上个月发生的1300多起汽车交通事故中,只有10%是因为司机酒后驾驶造成的。由此可见,酒后驾驶的危险性并不像某些宣传中所说的那么大。“酒后驾驶,等于送死”只是危言耸听的夸张宣传而已。

假定以上数据无误,那么以下哪项可以有力地驳斥上述推论?

A.只有10%的车主有酒后驾驶行为,而他们酒后驾车的时间只占开车总时数的2%

B.交警每天晚上都扣留若干酒后驾驶的车辆,否则造成的事故会更多。

C.酒后驾车多为私家小车,在大巴司机和卡车司机中,酒后驾车的现象极少发生。

第2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明确一条鲜明的主线――让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始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体现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解读和宣传时,应当联系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着重分析介绍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力宣扬一些地方、部门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做出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同时,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个别因循守旧、明显违背中央政策的地方和做法进行曝光,在社会上积极营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氛围。

明确一个基本取向――用积极稳健政策化解复杂局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结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解读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一定要做好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功课”,用系统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经济环境面临的复杂局面。媒体政策解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政策解读时不但要做到“人无我有”,更应在“人有我深”上下工夫,从新的角度去阐述,真正提高宣传质量。

明确一项紧迫任务――把稳定物价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上升,通胀压力较大。媒体在进行宣传解读时,应客观真实,担负主流媒体的责任,提供科学权威的声音。宣传中既要把中央的措施及时传递给广大公众,同时又要理性准确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切不可盲目炒作,误导公众,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为稳定平抑物价,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社会公众对政策解读的需求,使得解读政策成为媒体注意力的焦点。广播电视媒体在政策解读中不仅要宣示政策,更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劲的舆论引导能力,为政策落实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3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关键词】财政资金,企业会计处理

Abstract: Companies received government investment subsidy funds shall be credited to capital reserve funds of enterprises received financial investment subsidies or belong to a special form of subsid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funding documents to judge, government business loans for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discount is a government grant related to assets, "863" and "973" project funds form part of fixed assets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capital reserve.

Keywords: financial capital, corporate accounting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地方政府也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对收到的财政资金如何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值得探讨。

一、关于财政资金财务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二)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应用指南的规定

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相关问题探讨

(一)投资补助的会计处理

许多非国有企业企业在收到政府投资补助时,往往认为政府不是企业所有者,因此将其收到的政府补助作为收益处理。但是,按照上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投资补助应当计入企业资本公积。对此问题,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有如下说明:

“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因此,《通则》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如果国家拨款时,明确形成的资本由某个单位持有,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这一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政府不是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的资金也可能计入资本公积的原因。

(二)投资补助与专项经费补助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中,通常难以区分的主要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第2类投资补助和第3类中的专项经费补助。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对这两类资金区别有如说明:

投资补助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

专项经费补助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

但上述说明比较抽象,专项经费补助资金往往是按照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目标安排的,同时,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补助也不一定就属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投资补助。如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但财企[2008]179号文“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六条就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规定为“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 。又如财文资[2012]4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其支持方向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的说明,这项资金既涉及对成本费用也涉及对落实宏观经济政策项目的补助。

因此,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对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究竟属于投资补助还是属于专项经费补助,必须结合政府拨款的相关文件才能准确判别。对于中央财政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都有财政部或财政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解读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完善现行的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即地方财政部门对拨付企业的财政资金也有相关的文件规定。

所以,在实务中应按如下原则处理:对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的财政资金项目,按通则规定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按财政拨款文件结合企业财务通则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判断处理。

(三)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

在一些地方财政拨款文件中,要求企业将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这一要求属于对企业财务通则中“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的不完整理解。因为企业财务通则中所指的收益包括当期收益和递延收益。企业财务通则解读的说明如下:

“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企业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也是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所以,对企业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既不符合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也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应当执行,应当将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的折旧年限内分摊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863”和“973”项目经费问题

“863”和“973”项目内容是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其财政资金不属于对投资项目的补助,而属于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按在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应当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但是,两个项目的文件均规定,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

第4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常规的思维定式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些学者眼中的就是这样的方法论极端,生产力是自变量,生产关系、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是后面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因变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这样的典型套路,经济利益驱使政治行为,从而决定最终的政策结果、然而,一旦要把逻辑顺序完全颠倒过来,那就是倒挂金钩――观念决定制度或行为,再由此决定相关的政策结果、这非常规的思路,力图用意识形态来解释政策变迁,解释逻辑自然有难度,需要研究者发挥里瓦尔多那样的想象力和爆发力。

意识形态是理念(idea)层面的变量,而理念只有通过人(actor)才能对政策发挥作用显然,理念影响政策最方便的作用途径便是影响作为政治决策层的政治家,在非民主体制的威权主义国家,这个解释途径最好不过了:如果社会遭到国家(state)的压制,缺乏表达意见的能力,那么政策的决定权更多地在国家这一方,那么,国家政治决策层的理念无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治家的理念就成为此类解释的关键所在。

倒挂金钩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在追求创新的学术界,这样想做里瓦尔多的人还的确不少。例如高柏所写《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一书,在解释变量上便想要用意识形态来解释政策变迁。

在理论上,高博士凭借的是经济社会学的制度主义学派,该学派强调制度、国家等变量,拒绝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论采用的理性人假设。然而,熟悉西方文献的高博士知道这种理论方法的优势、劣势,所以也并不企图在方法论上有大的创新,他也深知意识形态在界定上的难度,所以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界定日本从二战以来逐渐发展出的经济意识形态――发展主义。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思想与意识形态,发展主义强调“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而不是个体主义,具有强烈的生产导向,强调战略干预的经济观、防止过度竞争原则、反利润原则。

那么,思想观念如何通过政治力量对政策发挥影响呢?高博士把重点落在了关键经济学家与主要政治家的牢固联系之上,同时他也提及外部威胁感知之下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起到的辅助作用。

其中,以泽广巳、中山伊知郎、东精一为首的实践派经济学家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他们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范式,包括1930年代初期到1949年的管制经济、1950年底占统治地位的促进出口、以及1960年代的高增长与自由化政策,高书详细分析了日本的发展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在这些不同时期对其政策范式的具体影响。高书对于从理念到政策的因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细致地展现了日本这段时期政策演变中话语传播的详尽过程。有了针对话语传播的剖析,从经济学家的思想到政治家的理念、再到政策结果的逻辑才得以建立起来。

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倒挂金钩的难度仍然存在:尽管高书对意识形态的解读较为详细,但他却难以区分理念与制度孰先孰后的次序问题;一旦他要用意识形态去解释经济政策变化,就会跟政商关系等制度因素沾在一起,难以分离,加之又缺乏比较案例,高书只能停留在单方面把故事讲清楚的地步,却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比较论证。

其实,在比较政治经济学(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领域,有许多以理念为基础的成熟研究。与本文讨论密切相关的,可以参考彼得・霍尔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其系列研究强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经济政策改变的基础是从凯恩斯主义理念到货币主义理念的转变。与之前两位作者不同,霍尔明确地提出理念的影响力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在研究中也更多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隔离理念变量之于政策变迁的独立影响。

第5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反垄断法 产业政策

十八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提出了“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在他看来,通常是病态的一些症状未必是病态的标志,而一些正常的感受却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前者如饥饿、疲劳、分娩的疼痛等完全是正常的生活现象,后者如一个精神病人的快乐表现却是病态的表现。而且E•迪尔凯姆还特别强调,有些所谓的疾病最后反而有益于健康,如“我们通过疫苗接种的天花,就是我们情愿感染上的真正的病,但它增加我们的生存机会。”

E•迪尔凯姆区分常态与病态的准则为我们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通常认为,经济的有序平稳运行,没有大起大落,便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处于一种绝对平稳的状态,如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状态,但那却未必不是一种病态;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由竞争的存在,某些企业因经不起市场的筛选而最终倒闭、破产,被迫退出市场,但这却是市场竞争的常态。不得不强调的是,尽管自由竞争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但是某些限制竞争的行为,如国家在特定时期为扶持某些特定产业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则有可能导致市场现存结构改变,从而形成限制竞争的因素,但从国民经济的长远来看,这种限制竞争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却是为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因此产业政策的制定并非市场经济的病态,而是保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常态。

以上关于病态与常态的辨析,便于我们以一种更为平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切行为,特别是对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理解。我国《反垄断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该条明确了竞争作为市场调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发挥着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国家就应当通过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这些竞争规则与微观经济活动竞争过程中的制度框架、行为规范共同构成了一国的竞争政策,其目标就是保护和促进竞争,使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从而维持市场经济的常态。总结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各国在实现竞争政策的目标方面主要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市场经济毫无疑问是法治经济,制定和完善有关市场竞争的各种法律法规,保护和促进竞争,以法律手段作为实现竞争政策的基础手段才是常态。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宪法”或基本法,在法治国家推行竞争政策的过程必将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常态 。反之,抛弃了反垄断法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地位,一国的竞争政策将有可能脱离法治轨道,演变为一种病态。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要实现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宏观调控的目标,单凭竞争政策,或者竞争法(主要是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不够的,因此我国《反垄断法》第四条所述“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际上是从终极目标上为国家推行其他经济政策预留了空间。“所谓经济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目标而制定的具有刺激或约束各经济行为主体经济活动、协调各经济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些经济政策包含竞争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等在内,尤其是产业政策因其倾向于对某些特定产业的倾向性保护,往往会背离市场机制本身所形成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法所追求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相冲突。但产业政策同样是国家为实现经济振兴、结构调整以及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市场缺陷所造成的调节不能而带来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因此,产业政策就如同国家主动接种的疫苗,虽然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却避免了激化更大的市场矛盾,从宏观上掌控了经济运行的正确方向。所以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样也是常态。

但问题是,如果说刺激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反垄断法是常态,而具有抑制竞争因素的产业政策也是常态,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可能存在两类相互冲突的常态呢?然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狭义的竞争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干预市场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武器,这即是说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的冲突之存在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绝对刺激竞争的竞争政策与绝对抑制竞争的产业政策都是不健康的病态。因此,对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的研究,决不是非此即彼的探讨,而是应当探究如何正确协调此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1

[2]关于产业政策的功能与价值将在下文“产业政策的概念”中详述

[3]吴振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3

[4]漆多俊: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5]吴振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11

第6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引言

产业革命之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好的经济政策成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区域经济研究这一领域,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下面文章将从五个层面阐述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一、包括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从区域经济政策的共性与个性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一)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为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正对自己国家区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学界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几个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进行研究。刘建芳(2002)分析了二战后美国为缩小区域差距而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李亚琴(2011)分析了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衣保中、任莉(2003)阐述了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笨、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1]李晓辉(2013)分析了统一后的德国为减小东德和西德之间的经济差距所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而我国更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平等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政策,众多的学者从各方面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二)微观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对各国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之外,还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区域经济政策的微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各种区域经济政策发挥的具体作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取得的成绩等;二、研究区域经济政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区域经济政策与金融业、环境、民生以及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例如区域经济政策法研究(绍跃,2008),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研究(楼海鹏,2007),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王文慧,2014)等。

二、系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

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论文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系统的阐述区域经济政策产生和合理存在的基础理论与运用具体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博弈论上。

(一)系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对现存的各种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还对区域经济政策这一事物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支持,挖掘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周毅(2003)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一文中阐述了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孔舒、李伟红(2007)从区域经济政策在区域经济中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中的作用出发,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存在的必然性。[2]金铸(2013)阐述了区域经济演化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

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除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和演变外,一些学者还用个别理论深入的阐述区域经济政策。罗辰宇(2012)运用增长及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马丽、庞效民(2001)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3]葛新蓉(2009)运用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倒U模型分析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三、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从区域的大小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国际合作组织,现在世界上最成熟的国际合作组织是欧盟;第三、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当前的研究集中在省一级。

(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加强了彼此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现今世界,成立了多个跨国经济组织。规模最大、发展成熟的是欧盟(EU)、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TTA),其中欧盟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跨国经济合作组织,学术界关于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例如现行制度框架中欧盟基金的分配机制问题(RiccardoCrescenzi,2009;Sascha0.Becker,2012);欧盟多层系统内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财政负担问题(Arthur Benz,2011);欧盟经济结构调整中结构政策和结构基金的设计与完善问题(周淑景,2002;马颖,2000);欧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问题(刘慧,2008)。[4]

(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关于国家层面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家层面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例如,关于中央政府在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Delphine Anicien,2005);区域就业保障政策的效应评估(BarryMoore,1973);国家区域政策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沈建法,1996);国家区域政策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魏后凯,2010;汤学兵等,2013);国家区域社会经济政策绩效的评价(淦未宇等,201l;贾彦利,2006);国家区域政策对生产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刘可文等,2012);国家区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原因等(杨爱平,2007)。[4]

(三)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比于学界对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对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存相对不足。但是随着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论文成果。促进京西南区域发展的地方性区域经济政策趋向研究(梁延杰,2008);地方区域经湫的存在雠与形成原因――来自苏北的经验证据(徐龙字、黎欢,2013);湖南省粮食主产县的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研究(江红梅,2009);试论东南亚因素与中国发展战略作用下广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1950――2006)(吴永威,2008)。

四、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层面看,当前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个案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一)个案研究

就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而言,学者的研究更偏向于具体个案的实证分析。大量的论文都是阐述各国家、各地区的某个或某些区域经济政策。例如,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王怀新,2006);南太平洋区域经济政策、体制和渔业开发(李令华,2003);战后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分析(张洁中,2013);试论治理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经济政策(孟元新,2007);论区域经济政策中的政府干预―― 以江苏省苏北区域为案例(魏晓锋,2005)等等。

(二)比较研究

相比个案研究,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集中在国外与国内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上。例如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颉雅君,龚勤林,2002);中外区域经济对比(吕允英、刘慧,2006)从欧债危机救助机制看中欧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异(时雨田,2011)。

五、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和针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的目的层面来看,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研究成功区域经济政策案例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给予借鉴的启示研究和深入研究国内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发现其功能和不足的反思研究。

(一)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凡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区域问题,如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所产生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竞争过度、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等制定了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界很多学者也致力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成功范例的研究,为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给予启示。例如,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李福柱、丁四保,2005);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学习与借鉴(张志强,2005);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秉福,2006);美、日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陈涛,2008);美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机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力、夏露林,2010)等。

(二)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

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是为我国制定更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给予借鉴,而学界对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例如,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机制(沈培科,2008);我国区域 经济政 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李光德,2009);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解读(戴绍波,2010);中国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姚敏,2011);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与展望(刘名远,2014)。

结语

研究有关区域经济政策的文献,梳理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的内容、方向和方法,能够清楚看到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深刻认识到好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使之后的研究者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区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衣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 (5):18.

[2] 孔舒、李伟红.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J].现代商业2007(23):144.

[3]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J].地理研究2001(4):1.

第7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双边经济对话了。中方要求美国政府保证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弦外之音是支持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因为,美元资产的安全首先是美元价值的稳定,而美元稳定的基础是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削减国债、美国债权人的支持。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在前两条在短期难以实现之时,保证美元资产安全的事儿就成了中国自己的责任。美国人当然知道中方这个要求的背后是对强势美元政策的善意承诺,也就不再对人民币施压,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各得其所。

美国经济已经企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总消费在2007年3月的水平上止跌了。也就是说,一场危机让美国经济倒退了近两年半。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上升了,因为中国经济是在减速,不是倒退;中国财富赔得少,美国赔得多。相比之下,一国在前进,一国在倒退,一国大赔,一国小赔,中美对话至少在态度上平等了,所以两国的经济对话能够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一场金融海啸突如其来,又呼啸而去,原因究竟是什么?真正原因是两大失衡:虚实失衡和中美失衡。所以,过度膨胀的虚拟财富要“蒸发”,中美失衡的经济结构要调整。那么,中美失衡与金融海啸有什么关系呢?

过去2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成为世界消费中心。中国的高储蓄和美国的高负债互为条件,使中国的高生产和高出口获得了美国高消费的支持。这个大宏观的经济平衡在“次级债危机”爆发后被打破,美国的高消费突然消失,中国的高出口因此受阻,中美之间原来的平衡转为失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但中美经济的失衡却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就使中美的战略和经济对话具有危机公关的含义。

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化解之前,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高度依赖政府的流动性注入,也就是政府的举债投资或超额发行货币。中国超额发行货币是为了驱动投资性增长,填补出口负增长的缺口。美国超额发行货币是为了填充金融“黑洞”,恢复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时美元的稳定就成为美国经济恢复的关键,而美元的稳定依赖中国的承诺。通俗地说,美元像一根绳子,几十个国家悬在上面,美国经济在危机中倒退,美元这根绳子开始抖动。中国已增持到8000多亿美元的美元国债,就好比用另一根绳子拴在美国人的腰上并说:顶住!可想而知,中国政府是在保证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

第8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以组织宣传为先,营造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今年6月2日,区工商联召开了以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区委统战部主要领导出席,就深入开展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在街镇商会层面,各街镇商会作为守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细化各自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商会在行业和会员自律中的积极作用,组织会员进行学习培训和座谈讨论,引导会员企业自觉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依法维权。

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带头下基层调研,摸底调查。通过深入基层、商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调研,了解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守法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现实诉求以及对守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脉搏,积极回应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谋划和开展活动。同时,总结前几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经验与做法,边总结边推进,进一步优化对非公企业的正面引导、政企沟通、培训互动、帮扶服务、解决困难、协调配合等机制,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宣传内容上,区工商联广泛宣传开展守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非公有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促进他们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遵守法律,重信守诺,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宣传方式上,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通过会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加强对守法诚信教育活动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此外,区工商联还注重先进典型的正面引领作用,继续推广区工商联编写的《长宁非公经济风采》一书,向社会各界集中宣传区内守法诚信的非公经济人士和非公企业典型。同时,通过每月走访一定数量的企业家,在《长宁时报》长宁区非公有制经济专栏上和会讯《长宁工商联》上组织典型宣传,总结和发扬区优秀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艰苦创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展现业绩和风采,宣传优秀品质和创业历程。

以学法守法为要,牢固树立非公经济人士守法诚信意识

为进一步加强广大非公人士对政策的及时有效解读,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区工商联集中力量对中央、上海市和长宁区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将27项政策汇编成册,完成《2013―2014非公经济政策汇编》,发放至街镇商会和非公企业家手中,受到普遍欢迎。同时,组织非公企业参加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政策解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解读、中小企业开拓资金专题等政策解读会,与区商务委、人社局等部门分别举办劳动用工政策解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讲座等,帮助非公企业理解政策、用好政策。

活动开展至今,区工商联始终聚焦守法诚信的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前非公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求,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宣传弘扬改革创新、艰苦奋斗、诚信守法、担当奉献的精神相结合,与参与谋划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战场相结合,与承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长宁区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研究完善促进非公企业守法诚信工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十三五规划、落实市委“1+6”文件、加强公共安全等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及时收集整理“关于人防技防结合维护公共安全的建议”、“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杜绝踩踏事故发生的建议”、“关于由基层商会组织承接街镇对社区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建议”、“关于信用查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于企业法定代表人代持股份的问题和建议”,积极向相关党委和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区工商联不忘时刻引导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的热情,激发社会正能量。积极开展“百企助百老”慰问走访活动,慰问“三老”人员近百人。还先后开展送知识、送法律、送科技、送岗位进军营、“军营一日行”等活动,强化非公企业家与部队的紧密联系。

以法律服务为实,切实提升非公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一直以来,区工商联都将“用好重要平台”作为服务工作中的一项准则。活动开展以来,区工商联突出抓好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与区司法局的沟通合作,积极整合行政和司法资源,及时研究解决非公企业涉法问题,畅通非公经济人士诉求反映渠道。注重加强与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合作,依托法律专家资源,从区和街镇商会两个层面,深入推进区工商联专家律师团、街(镇)商会法律顾问工作,组团或对口为非公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开展法律培训、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和规范管理,提升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今年,区工商联特别邀请著名法律专家、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正东为会员企业作法律服务专题辅导报告,通过以案释法,解剖鲜活案例,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充分认识守法是对企业最有效的保护。街镇商会也通过互动,为非公企业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

第9篇:经济政策解读范文

根据国家审计署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未来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将进入偿债高峰。权威人士预计,2011年和2012年两年债务到期将占总债务规模的43%左右,预计达4.6万亿元。截至目前,部分到期平台贷款出现违约迹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平台贷款“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势头。国务院已经明确,对于本息偿还困难的平台,地方政府将是化解风险的首要责任人。财政部也提出了部分省(市)试点发债的初步方案,这为做好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

数字解读:分析人士表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一直被认为是银行未来最大的风险隐患。银监会此前对商业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了多轮清查,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状况远好于预期。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有问题贷款2.23万笔,共计2.21万亿元。通过一年多的清查整改,全国平台贷款基本上得到分类处置,通过增加抵质押、注入资产等方式落实了一些风险缓释措施。

14%与5%

根据铁道部部署,从8月28日开始,我国高铁第二阶段降速运行图开始执行。本次调图的主要特点是降速和降价,上海至杭州、武汉、宁波、温州、福州等地高铁、动车速度将下降,时速350公里调整至300公里,时速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客货混跑的既有线动车组列车时速由200公里调整到160公里,降速幅度达到14%、20%。票价也将下浮5%左右。

数字解读:高铁降速14%,但票价仅降5%,高铁降速降价不对等引发民众质疑。业内专家回应,高铁的运营速度和运营成本不呈线形比例,不能按照同样的比例调整。假设专家所言属实,铁道部应当向社会公布其运营成本和收入以及高铁运营速度与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图,放下高高在上的“衙门”姿态,以“服务”的形象重新出发。

近半

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业绩报告显示,12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备受社会关注和质疑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更是普遍增幅在40%以上,高达2057.43亿元,几乎占据了银行利润的半壁江山。从已披露半年报的12家银行看,除中国银行只有23.56%的增幅外,其余11家银行增长都超过40%,其中华夏银行高达90.40%,为12家银行之首,浦发、民生、兴业也都超过了70%的增幅。目前面向客户的银行服务已从几年前的300多种发展到数千种,且收费项目及标准不断增加提高。

数字解读:依靠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成为中国最赚钱行业之一,只能表明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值得怀疑。世界著名银行无一依靠年费和手续费保持盈利,经纪、投资、资产管理、自营交易等才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保持业务收入多元化的同时,各家银行都在突出各自的业务优势和竞争力。中国银行或许可以不考虑用户和舆论对“高收费”的质疑,但如何健康全面发展自身,绝不应该在数钱之后被忘记。

万亿巨债

在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已披露年报的98家上市房企债务总额达1.01万亿元,多数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同时,业绩增长明显下滑,“万保招金”四大龙头企业今年中报净利润平均增幅不到15%。资金紧张、业绩下滑,但房企坚持死扛着不降价。来自易居中国的分析显示,与2010年全年相比,7月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房价均上涨4%以上。

数字解读: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一旦降价会引起退房和利润下降及贷款机构的注意,而借钱可以最快速度提高资金周转率,况且销售款被政府监督,很难在短时间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开发商就算“没饭吃也不会降价”。万不得已,就是到了贷款贷不到和销售连续半年大幅下降,资本金从现在的20%上调至35%,或者是爆发金融风暴的时候。

门槛:50.60亿元

中国全国工商联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入围门槛首次突破50亿元人民币,达到50.60亿元,较上一年提高了14亿元。从行业分布看,500强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入围企业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线缆制造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综合类。

数字解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法宝。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入围企业所在的行业格局发生变化,有向重型化发展的趋势,而房地产业、建筑业、纺织业等入围企业减少。这说明大型民营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根据经济政策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的速度也比较快。

86.6%

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介绍,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3月~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月~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和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量增加。3月~5月,政府接收的捐赠总额约为70亿元,点对点直接捐赠给个人,不通过公益组织的捐赠数额仅为3887万元,但6月~8月政府接收的捐赠总额上升到90亿元,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

数字解读: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点对点个人捐赠的大幅上升说明,“郭美美事件”降低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却并未降低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热忱。“郭美美事件”是一个契机,慈善组织是加强监管和透明度,还是就此沉沦关门,在此必须作出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慈善事业需要感谢郭美美,痛感的存在揭示了病源所在,而手术的阵痛好过无痛昏迷直至死亡。

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