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扶持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摊经济扶持政策

第1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项目;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52-02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自2012年加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遵循“兴趣驱动、鼓励创新、交叉联合、自主实践、注重过程”原则,完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机制,保障并规范计划项目执行。学校设立有专门的基金,资助额度也从每年20万增加到了60万。虽然学校项目的数量在增长,项目投资的金额在增多,但这看似喜人的成绩后却隐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质量,其中创业项目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创业队伍缺乏学科交叉和专业互融

当前全国呈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然而外部因素对创业成功并无太大影响,创业团队的学科专长才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是一项有相当数量学科交叉的活动,它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为一体,对拥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有一位掌握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拥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能从不同侧面研究问题的团队负责人固然重要,但成员间需要有不同的学科交叉,这样团队协作才能帮助创业项目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对学校现有36个各级创业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20项的团队成员狭隘地局限在同一个学科背景或者相近学科甚至是同一班级中,没有其他相关学科成员的配备。而这20项中有15项在结项时停滞在产品研发阶段,由创业项目退化为创新训练项目,甚至项目最终宣布失败。创业团队没有学科交叉,团队就没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团队创新潜能就无法激发。项目组成员往往不能跳出传统的模式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可见,突破单学科的团队结构、突破狭窄的专业认知范围的限制是创建优秀的创业团队必须攻克的壁垒。

二、团队指导缺乏力度,成员团队意识薄弱

在现今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有以个人形式创业模式获得成功的,也有以团队方式获得成功的。但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义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型创业项目,其不应拘泥于个人小成本逐步积累演化的创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组建一支拥有较强凝聚力、彼此信任的团队尤为重要,而且积淀深厚、经验丰富、博学广闻、负责任的指导顾问和教师也必不可少。大学生在多年应试教育中习惯我行我素,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也频频出现。有项目负责人反映,项目组其他成员在项目前期比较踊跃,后期由于学业、就业压力等最终放弃项目。从提交的过程记录册来看,项目组并无定期例会进行讨论和指导,沟通意识薄弱,项目组成员甚至不会主动联系指导教师,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沟通解决,全部交由项目负责人完成,造成项目出现烂尾的现象;甚至在不能完成时,由指导教师过度指导代替完成项目。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大学生团队在组建时未能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专长和个性;团队有分工但是合作少,项目成员不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无法融入项目;项目时间节点规划不明确,导致各自所承担的工作进展与整体计划衔接不当;在反馈时,多数人并不愿意听到关于自己缺点的反馈意见,遇到分歧不能及时化解。这些问题都反映了项目缺乏指导,团队协作不力严重掣肘创业进展。

三、政策理解不透彻,扶持政策利用率低

自实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来,政府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免各类费用、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提供免费创业孵化场所等。创业扶持政策降低了初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影响,降低了企业市场的开拓风险。然而学生创业项目均囿于传统作坊式创业,项目仅靠项目本身立项资金,财务报销手续繁杂,且尚不能充分利用。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小,从不关注各种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也不积极争取风险类投资基金,甚至连一个孵化场所都没有,站在创业圈子的进行创业。创业项目本身只是起点,只是众多创业元素中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开展创业活动才是正确的选择。不能充分利用政府帮扶政策,安于现状式的创业只能错失让企业腾飞的良机。

四、创业理念保守,没有市场概念

诚然,学生创业初期受到商业知识匮乏,创业经验、创业心理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加之机会少、资源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选择进入那些壁垒较低的行业。而且由于大学生创业基础薄弱,创业市场缘弱,缺乏市场把握能力,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低,导致出现走了味的创业:在路边上随意摆个摊,却美其名曰创业。学校不应支持追求简单商业利益的地摊式的做法,而是应该支持有头脑的、有远见的、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创业。退一步讲,即使不能选择科研成果的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创业道路,或者概念创新等高水平创业方向,也要在完成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原始积累后,转型升级接受严酷的市场考验和商业竞争的洗礼,不断开拓大学生创业的商业模式。

五、创业热情不高,且项目转化为实际创业率低

近啄昀慈国大学生创业项目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创业项目比例仍维持不变,甚至有下降趋势。可见,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激励政策,但始终没能涌现更多的创业者。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为实际创业率很低。创业项目追求产品制造的制作工艺,重视申请专利,但大学生创业中有的产品开发未成功就已流产;信息平台在项目结束后便停止运维;给出产品营销方案,但是却没有配备市场销售人员,徒有一纸空文;所有的思路和想法最后被封装进档案盒。项目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是头脑风暴和动手创作的机会,也带来了评选优秀的筹码,带来了优先入职的邀请函。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足够保证他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职位,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却从未出现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比率低,创业项目转换为实际创业实践的比率也低。创业要摆脱这种模拟沙盘式的尴尬局面,真正创造效益。创业者应该不断地突破自我,勇于探索实践才能促进创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展开。

总之,现在的创业项目是象牙塔式的创业,创业者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惧怕失败,不敢尝试,创业行为往往随着学生的毕业或者创业项目研究周期结束而终止,且创业模式落后,停留在最原始粗暴的业模式上。创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源于学生对创业理念认知不足、专业师资的匮乏、课程体系芜乱及创业氛围不浓等因素。

高校和学生需要共同学习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创业教育这一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学生要转变就业观点,强化对创业教育理论的认知,从思想上重视创业教育。二是凝聚专业的指导队伍,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校友平台等各方资源凝聚一批具有创业经验、企业经营经验的企业导师,充实“保守”的教授创业指导队伍。三是建设并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即能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锻炼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创业课程体系。四是营造浓郁的高校创业氛围,通过各类创业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创业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探索创业诉求,树立创业信心,挖掘创业潜能,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 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7):36-37.

[2] 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77.

[3] 朱伟峰.论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J].中国人才,2010(19):53-54.

[4] 林红,郑雄安.团队协作学习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49-50.

[5] 党蓁.政府扶持型创业体系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6] 马君,郭敏,张昊民. 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9-64.

第2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社区就业的特点

社区就业是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和市场开发岗位、安置就业的渠道。它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可以指发生在社区内的所有就业现象。但它又不仅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它还可以依托社区,向社区外延伸;它不限于社区服务业,还包括如家庭手工制造、社区内小型加工甚至养殖等第一产业。

社区就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面宽点多、职业种类杂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衣、食、住、行都在进步,居民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快捷、方便,这都将体现在社区服务和就业上。其本质上存在面宽、点多、职业种类杂的特点,大体包括家政服务、婴幼儿看护教育服务、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病人看护和幼童学生接送服务、搬家送餐服务、红白喜事服务、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美容美发服务、家庭小型电器维护修理服务、基本生活需求杂货购买服务、驻区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以及临时性突击用工服务等。这样的特点正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和组织起来共同经营。

2、区域性和非竞争(竞争小)的特点。因各地的居住群体、历史习俗、生活水平、消费需求、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区服务和就业岗位的开发渠道也是不同和变化的。社区服务业作为就业的主渠道具有区域之间非竞争的特征,社区服务的辐射范围是有限制的。因此,社区就业呈现区域性和非竞争(竞争小)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社区就业持久的发展潜力和广泛性,也决定了要因地制宜开发就业岗位。

3、灵活就业的特点。社区就业特别是家政服务业具有非固定的工作时间、非固定的工作场所和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它适合有灵活就业需求的特别是女性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领域。它既可以谋取一定的收入,也可以兼顾自己的家庭。

4、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社区就业虽然各网点相对用人少,但整体用人多,呈现用人密集的特点。在社区就业的部分项目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和少量资金投入就可起步,有的需要一定的场地,有的不需要任何设备和资金投入,但除了雇主本身外,都需要少量的用人。因此,它是下岗失业人员最容易进入的领域,是国家再就业扶持政策最容易体现成效的领域。问题是政府和社区如何去指导和扶持就业者,使他们保持平稳的收入。

5、依赖于诚信环境的特点。社区相对来说呈现用人者与从业者相互比较熟悉的环境,就业服务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首先是居民是否愿意你为他服务,如愿意买你的生活品,愿意到你处美容美发等,特别是家政服务,要进入家庭,从业者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某种意义上成为雇佣的基础条件。目前,信任环境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家庭不允许其他人插入的陈旧观念,家政服务与家庭生活空间十分接近等因素。因此,要促进社区就业和服务就要创造信任环境。

6、不完全适用市场就业机制的特点。社区不仅是群众自治性基层组织,而且政府又赋予了一定的行政职能,因此社区就业不完全适用市场就业机制。一是社区中有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非市场竞争性的福利性事业、公益性事业;二是社区的一些服务组织,既不是福利性组织,也不是企业,而是多方参与的自治性的非盈利组织实体。所以,社区就业的一部分岗位是安置性而不是市场竞争性的。随着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能给予政府可有效调控的就业市场的现实空间将越来越少。社区就业这种兼市场和非市场机制并存的特点,是政府促进就业,尤其是解决特困群体所需要的。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的特点表明,社区就业的优势一是职业类型众多、工种杂,虽网点用人数量较小,但整体用人多;二是居住区域较固定,方便就地就业;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熟悉社区居民情况,掌握困难群体的实际,便于宣传和组织,可以因人而异地安置就业;四是社区就业是直接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服务的,社区就业是比较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领域。关键是我们如何组织和服务指导,如何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和优势,如何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发展社区经济。

二、社区就业需要政府部门做的工作

(一)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

公益性岗位是指公益事业领域的就业岗位,其基本特征一是提供社会公众可以共同享受的公共服务,多数不收费,有的少量收费;二是多是劳动力市场收入较低的初级岗位;三是应该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投资,提供运行经费的为社区环境建设服务的。重点是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政府开发和初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安置性的岗位,也正好解决急迫需要就业的困难群体托底安置问题。

虽然公益性岗位增长有限,但公益性岗位是可以开发的,有些对社区有益的阶段性工作也可不受“公益性”范围所限去开发。关键看我们的着眼点是否是对社会有益,是否对公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如:尚义县开发的社区治安协理员,桥西区开发的低保协理员,都受到群众的好评。我们要从长远的社区发展趋向下大力去开发这些岗位,并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

(二)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社区就业的关键是就业岗位开发。需要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配合,多渠道开发。有四种基本的力量需要注重,一是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来源于政策、干预、服务三个方面;二是市场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来源于各类经济组织在竞争中不断拓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三是社会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来源于社区和各种社团组织等方面,他们都需要在社区体现各自的职能作用,都需要从社区起步;四是劳动者自身的力量,他们自主就业积极性和创业的激情需要全面的调动、激发、引导和规范,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此。在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上,全面的利用各种力量,既充分体现出国家“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社会帮助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的方针,又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如,我市的各级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发挥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搞劳务输出、搞技能培训、搞扶持创业、搞小额贷款扶持,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三)发挥社区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社区不单纯都是居民居住地,区域内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他们的生产,特别是生活离不开社区,他们的发展和生存都将给社区带来影响。社区要掌握驻区企业的情况,帮助和扶持驻区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企业的后勤服务,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达到能赢和拉动社区就业的目的。像我市桥东区各社区一样,和驻区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企业有什么需求社区及时了解,并能及时帮助解决,企业临时用人社区帮助选派,为下岗失业人员拉线搭桥,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在社区就业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做好社区就业和服务工作,确保社区的健康发展,需处理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社区就业岗位开发中,政府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需要非常紧密地结合。但体现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社区服务实体主要形式却是1、基本完全是政府的场地和资金;2、政府利用社区单位的场地进行经营;3、社会企业挂靠政府。在当前社区服务的发展缺乏信任(信用)环境的情况下,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直接经营社区服务业是有利于社区服务业发展是切合实际的。但从长远规范性要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应该界定清楚。因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的不同,模糊的关系,处理不好会最终损害政府:一是市场的风险,因关系模糊,往往政府要承担最后的责任;二是政府的投入和社会、企业的投入产权界定不清,今后会出现产权纠纷;三是政府的市场投入和非市场投入界定不清,政府投入福利、公益性事业是非市场的投入,有些进入非福利事业的市场投入,将影响政府投入的效果。归结起来是政府扶持的社区就业中应该明朗化,投入和效果统一化,要进行及时的干预、调控,并顺应市场规律。目前就是要通过政策导向或者说政府干预,把社区就业岗位留给下岗失业人员。

社区就业虽然规模小,组织形态不完善,但它总是和经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了市场化企业的特征,政府在参与其中时,还是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手段,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投在明处,取在明处,权责写在明处,以做到虽扶持,但不参与管理,只具监督之责,不包办代替。

二是处理好社区就业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社区就业从业者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一是签订劳动合同关系问题。根据调查,目前,社区受雇的从业者多数不签劳动合同,不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标准等,对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要求认知度偏低,许多业主认为没有必要,但大多数从业者认为有必要,有部分人遇到麻烦才觉得应该签订。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强求一律签订劳动合同还有些不现实。因为有些社区服务组织是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组成,签订劳动合同不现实;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就要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多数的社区服务组织不胜负担。因此,对于社区就业从业者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以宣传和提倡为主,暂不强求,分情况推行,对于成规模、正规化、经济收入可观的社区服务实体,就要要求他们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监察对这类经济组织的监察要加强,多做宣传和提倡,多讲法律法规规定和双方权益受损的案例,以保障雇主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可寻求灵活的劳动合同签订方式,制定适合社区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的简化协议文本,允许简化的书面协议存在。二是家政服务等类型的特殊劳动关系问题。国家已允许灵活性就业人员按小时工签订多份劳动合同,但目前少有签订者。反映出来的问题既有从业者的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包括受到语言攻击甚至打骂等存在;也有家政服务中出现的事故、财物损失发生纠纷无法处理的问题;还有介绍服务的组织推脱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等等。这里关键是规范化发展问题,它不仅需要高度依赖于信任环境,也需要政府完善法规,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推动。一是政府和群团组织举办和参与家政服务组织,从技能培训入手,从科学管理入手,树立标准典型,推动服务水平的提高,在营造信誉上起示范作用,形成效应环境;二是通过举办和参与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家政服务类型就业的法规制度,建立必要的劳动服务标准,从而规范从业者、服务对象、组织者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后达到以法律固化环境;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力度。在目前劳动保障监察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可以从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中选拔一些人员进行培训,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监察职能,辅助社区处理和调解相关的权益纠纷,化解矛盾于基层;四是大力推动社区建立家政服务协会和从业者工会,为业主、从业者反映和解决问题提供渠道,逐步达到依法经营、依法雇工、依法自我管理,自律各自行为,规范运行。

三是处理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

社会保险是解决人们老年后后顾之忧的主要渠道。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是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再就业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社区从业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寻求缴费途径,明确缴费雇主和从业者各自负担的标准,解决补缴标准和办法,最终达到自觉缴费,合法收取。需要注意的一是部分社区企业成规模有能力缴费,但为了各自的最大利益,有意的逃避责任。这些就需要依法强制执行,关键是要有个合理的标准;二是部分小规模、微利的社区企业,只能维持基本运行和职工生活保障,无力缴费。应该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中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既能确保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能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能促使企业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三是部分自谋职业的从业者个人收入低,只能维持家庭的生计,无力缴费,或者部分自谋职业的从业者收入忽高忽低,造成时缴时断问题。这些需要我们按困难群体进行划定,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如“4050”人员、享受低保人员、单亲职工、双下岗失业人员、30年以上工作年限等。同时要建立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的一些具体的法规规定和程序,还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较低的缴费标准,确保国家搞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政策的落实。

四是处理好灵活性就业的统计问题

社区就业中灵活性就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季节性用工、临时性用工、摆地摊、家庭承揽手工加工等是属于不充分就业的主要部分,都需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掌握和统计。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必须做到跟踪到人,才能掌握和统计好。关键的问题是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算就业,一是标准,目前应该参照省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二是如何测算他们的月收入是个难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不仅掌握他们的基本收入情况,而且需要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各种经营类型的收入行情,还要能够根据行情进行仔细的测算和评估,才能确定是否算就业。这项工作是社区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才能为社区就业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

第3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从完善体制机制织牢民生保障网到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人快速增长,从大力实施各项教育惠民工程到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云南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让云岭4700万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府助我圆了创业梦

“大学期间我做过微商,摆过地摊,卖过拖鞋,许多能力范围内可尝试的我都去做过,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毕业创业者陈自立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他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决定创业成就一番事业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两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政府给予的创业政策十分优越。”陈自立去年毕业后在昆明市官南大道附近开了一家名叫“火掌柜”的小吃店,由于缺乏经验等诸多因素,经营3个月便难以支撑。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陈自立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官渡区教育局的批准。陈自立感慨,这笔贷款如同一只强壮有力的臂膀,把他从泥沼中拉了出来。今年,陈自立在创业指导老师和银行经理的建议帮助下调整经营方法,“火掌柜”几个月下来开始慢慢盈利,他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云南邦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杨的创业之路十分特别。在昆明理工大学上学期间,他每年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2014年6月,周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西山区就业局的帮助下进入西山区创业园。“在创业园,我们获得了创业资讯、技能辅导等诸多帮助。”周杨说,目前,其公司主营项目已经与省内多家5A、4A级景区及多个旅游城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公司业绩也从最初的年营业额几十万到今年的近千万元。周杨感言:“一路走来,感谢国家好的创业政策,各级政府非常有效的创业指导!”

陈自立、周杨的创业经历,是云南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扶持政策落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双创”列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创业园区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云南省就业局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今,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计扶持21万余人成功创业,发放创业贷款180亿元,实现带动就业51万多人,带动了全省就业人数总量的增长。

近5年来,云南省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以上。今年以来,云南省从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奖励机制等10个方面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云南省已提前完成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的目标。

医疗保险助群众就医“减负”

“如果没有大病保险兜底,如果不是赶上好政策,突遇如此大病,整个家是怎么也凑不齐26万的。”从大理州宾川县到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病的肖先生出院后感慨地说。

按照过去的医疗保险报销办法,他需要全额垫付医疗费用26.67余万元,出院后再带着住院病历、发票、费用明细清单回到宾川县医保经办机构报销,报销流程手续烦琐、等待周期长。而现在,通过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即时结算,肖先生此次住院仅支付了现金5.4万元,其余由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了5.5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支付了15.57万元。

“去昆明看病,想不到还能享受新农合保报销。”同样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医保中心柜台前,红河州弥勒县弥阳镇菜花村的赵文德正在一张结算清单上签下名字。56岁的赵文德患有骨髓性脊椎病,来到昆明这家医院的老年骨科病区治疗。赵文德介绍,他住院11天,医疗费花了74430.19元,新农合为其报销了36038.4元,实际上他只支付了38391.79元。

云南省医疗保险异地费用结算中心主任王艳霞说,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现了制度和人群的全覆盖,构建了“基本医疗”加“大病保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截至今年9月,全省全年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保参达1148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3.0%、72.0%以上,报销比例稳中有升。同时,云南省2009年启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2011年实现了全省职工医保联网即时结算,2012年结算范围从职工扩大到居民。自2013年启动跨省即时结算试点以来,至今年9月,已分别与上海、广州、贵州、四川、广西、海南、吉林、新疆、新疆兵团、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签订合作协议或实现互联互通。截至今年9月,异地就医结算量达到1206万人次,费用结算累计79亿元,有效化解了省内参保人异地就医垫付报销难、执行政策难问题。

同样,随着新农合这一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近年来云南省参合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2015年,全省参合人数达3284万人,参合率98.51%;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了470元,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全省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到22种,尿毒症和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报销比例提高到90%,“光明工程”参合白内障患者手术费用以及农村孕产妇县乡两级住院分娩费用基本全部由新农合承担,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省参合农民;全省全面推进以门诊总额预付和住院床日付费为主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了医疗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基层卫生所大“变身”

一大早,怀孕5个多月的昆明安宁市八街村民李艳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八街卫生院做B超检查,B超室前这时已有三四个人在等候。李艳说,以前村卫生院没有B超室,做B超检查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市里,现在设备齐全了,就不用再折腾了。

与B超室同一楼的放射科内,一名医生正在为患者拍胸片,几分钟后,X光片图就通过远程平台传输给云南昆钢医院。15分钟不到,医院那边的专家就回传过来一份诊断意见或建议,“现在,我们不用折腾,就能找大医院的名医专家看病了!”拿到专家诊断书的患者李明高兴地说。

就医环境的改善,源于基层卫生所的“变身”。“卫生所的改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该卫生院院长云彪说,卫生院距昆明安宁市区38公里,目前开设病床48张,24小时应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预防保健科、口腔科等科室。近年来,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大大提高,除了B超室还添置更新了先进麻醉设备,生化检查机,可以开展开腹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各类腹部疝手术,部各类普外科手术等。

八街卫生院只云南省乡镇卫生院中的一所。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强化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针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投入少和医疗设备紧缺等状况,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分批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同时,还更新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让改扩建的卫生院首先在硬件上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使群众就医的质量、水平、环境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

走进位于昆明市嵩明职教园区的云南工商学院,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楼等建筑群气势恢弘,校园环境优美……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学校就实现了从一个培训中心到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及云南省第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跨越,形成占地千亩、在校学生近2万人的规模,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7%以上。学院董事长李孝轩介绍,为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精神好、职业态度好、职业能力好、职业素养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斥资2亿元,建成了拥有100余间设施一流、与市场接轨的实训楼,通过在实训室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承接合作企业的项目做到内容任务化,让学生实现“上学即上班”。

云南工商学院的发展变化,是“十二五”期g云南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代表,一大批省内职业院校快速崛起,开创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云南省通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省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达59.79万人(含技工学校11.37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22.86万人。规划建设的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182.66亿元,有8个职教园区投入使用,入驻中高职学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

以就业为导向,云南省畅通渠道,努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实行中职“注册入学”和“考试入学”并举的录取方式,开展五年一贯制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分段培养。优化结构,建立专业动态管理与评估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各职业院校通过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深度定岗实习等模式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搭建了有效的“校企直通车”。

骨干引领,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2010―2014年,全省共有28所中职学校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学校,累计共重点建设了51个专业、26个特色项目,建设资金达到6.13亿元。

棚改改出新朝气

暖暖的阳光打破了云南省昭通市深秋的寒意,在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昭阳区太平24号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上,一排排18层的大楼拔地而起,临街商铺初具雏形,社区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滇东北城市群的中心,昭通市昭阳区人口密集,城中村房屋数量多,情况复杂,是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之一。为做好棚改工作,昭阳区紧扣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明确了以棚改促安置,以安置促拆迁,以拆迁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的方向,坚持分类处理标本兼治,重点突破公平公正,干部带头为原则,拉开了整治违法建筑的序幕。同时,与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2013年一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开发协议,项目总投资达151.95亿元,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3万户,改造总面积8180.74平方米。目前,太平24号、龙泉巩固、凤凰双院子、凤凰南温泉等9个安置点已全面启动建设。今年,昭阳区城市棚户区改造下达指标为7000户,8月底已全部新开工。

第4篇:地摊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责任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十小”整规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县委“三三战略”总战略为指针,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扶优与治劣相结合,以块为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快推进执法监管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责任。

1、各乡(镇)政府要将“十小”整规工作列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围绕“全面铺开、有序推进、基本完成”的要求,把握好“食”为先、“安”为重、“规”为主、“扶”为上,以及“促”为本的工作原则,以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市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抓手,逐步建立和完善“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按照“市县统筹协调,乡镇为主负责,部门牵头指导,村居属地管理,业主责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确保到年底全县各乡(镇)基本完成“十小”整治和规范任务。

3、理顺“十小”行业质量安全监管权责关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4、充分发挥示范镇(屏都镇)的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十小”行业按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即扶植引导基础条件较好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上规模、上水平;改造提升基础条件较差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范要求。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促进“十小”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保障“十小”整规工作经费落实。

6、进一步加强“十小”行业质量安全社会监督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对农村协管员、监督员培训,发挥其协管、监督作用。

7、全面开展对“十小”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业主培训,广泛开展对群众“十小”行业质量安全宣传引导,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8、及时上报“十小”整规工作进展情况、信息、统计数据等。

9、按时完成县“十小”整规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整治重点和实施步骤

(一)整治重点

重点对象:生产经营食品、药品、农资、液化气、音像制品、美容美发、农村客运等涉及群众身心健康安全的产品或服务的站、点、店、户。

重点区域: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和“十小”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以及无证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

重点问题:生产经营中“脏、乱、差”和“无、散、低”等问题,具体包括:无证照或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为;生产经营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产品的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违反相关管理规定从事音像制品、客运经营的行为等。

(二)实施步骤

整规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4月)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机构,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于4月27日前上报县“十小”办。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本辖区本部门2009年度全面推进整规工作年度计划、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并将具体工作方案及计划于4月27日前上报县“十小”办。

3、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各乡(镇)政府要对本实施方案、目标责任进行再细化、再量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并落实工作制度、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采取分片分批分期的方式,按照“先难后易、先近后远、先强后弱”的要求梯度推进整规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09年11月)

2009年5-6月:

1、调查摸底,梳理分类。各乡(镇)政府要在去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本地“十小”生产经营单位的动态变化情况,完善监管档案。对摸底情况进行梳理分类,制定相应整规措施。

2、完善标准规范,抓好宣贯培训。各乡(镇)政府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标准规范。县“十小”办将组织开展对乡镇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宣贯培训。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制定计划,组织开展对业主的标准规范宣贯培训工作。

3、适时召开现场会或推进会。通过现场会或推进会等形式,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整规工作开展。

4、加强督查跟踪。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加强工作督查指导。县政府将组织开展季度督查。

5、制订出台扶持政策。各乡(镇)政府要结合实际,研究本地相关行业发展的难点、瓶颈,会同有关部门从行业政策、市场准入及技术、资金、项目、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促进“十小”行业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

6、加强宣传信息工作。各乡(镇)政府要注重加强整规宣传信息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按照县“十小”办的宣传工作考核方案,加强信息收集、整理、报送工作。把加强宣传信息工作,贯穿“十小”整规工作的全过程。

2009年7-8月:

7、全面铺开整规工作。各乡(镇)政府要在全面开展整规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克服困难,确保本辖区整规工作全面有序铺开。

8、加强工作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十小“整规工作的检查指导,对整规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009年9-11月

9、制定评价标准。各行业整规牵头部门负责制定2009年整规工作各行业评价标准,县“十小”办负责制定综合工作参考评价标准。

10、探索推广长效监管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十小”行业的长效监管机制。总结整规工作中取得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和规范化文件,并在本地本行业进行推广。

11、查漏补缺,攻艰克难。各乡(镇)各部门要对本地本行业的整规工作进行查漏补缺,解决整规工作中遗留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2009年12月)

主要工作内容:各乡(镇)政府对辖区内“十小”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上报书面总结材料;逐级验收,由各牵头单位对各乡(镇)“十小”行业进行指导检查,再由县领导小组对各乡(镇)“十小”行业整治进行检查验收。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部门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督促纳入监管的小作坊业主履行质量安全承诺,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组织生产;以桶装饮用水、“两豆”(豆制品及豆芽)、茶叶、米面制品等四类食品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达不到取证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取缔力度;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有毒有害物质、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鼓励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龙头带动、区域集中等“五种模式”整合提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通过整治,促使食品加工小作坊做到:证照齐全;生产场所符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三框一盒”齐备,并执行相关规定;食品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均持有健康证等。此项任务由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指导,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建设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二)小食杂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食品进货台账制度,积极鼓励小食杂店改造提升为放心示范商店,逐步引导纳入经营食品统一配送体系。通过整治,促使小食杂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店面整洁卫生;严格实行台账登记制度;严禁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此项任务由工商局牵头指导,经贸、粮食、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建设、供销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三)小餐饮店质量安全整治。逐步推广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餐饮原料进货登记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促使小餐饮店、小农家乐、小食堂做到:证照齐全(需证照的)并上墙;环境整洁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明示并有效执行;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原料进货台账并实行进货验收;有专用的垃圾桶;餐饮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并穿戴整洁。此项任务由卫生局牵头指导,经贸、粮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建设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四)小药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制度,禁止超范围经营。促使小药店、小诊所药品、药品专柜(零售点)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场所整洁卫生;严格执行药品购进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完善药品储存条件,做好库存药品养护;按规定销售和使用药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严禁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药品;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严禁违法虚假药品广告。此项任务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指导,卫生、工商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五)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推进农资店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杜绝禁用农药的销售,严厉打击销售劣质农资坑农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使小农资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相符;建立化肥、农药、兽药、种子、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资的进货索证和销售台账制度;执业人员具备农资销售相关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农资使用指导能力。此项任务由农业局牵头指导,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供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六)小菜场整治。延伸农贸市场监管触角,加强对农村小菜场整治力度。促使小菜场做到:建立商品准入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固定和临时小菜场,确属群众生活需要并已纳入乡(镇)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不符合基本条件和严重违法经营的,依法取缔。此项任务由工商局牵头指导,农业、经贸、粮食、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七)小美容美发店整治。督促业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程,加大对消毒杀菌设施投入,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严厉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使小美容美发店,包括足浴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具备必须的消毒杀菌设备和工作间,经营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毛巾等用品定期消毒;查验化妆品、消毒用品等质量,建立并实施索证索票制度。此项任务由经贸局牵头指导,公安、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保、建设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八)小音像店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严禁租售盗版音像制品;保护未成人身心健康,严厉打击销售、暴力、迷信等违法音像制品;加大对音像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促使小音像店,包括网吧做到: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取得行业经营许可;音像店经营的音像制品有合法进货凭证,正版率达到90%以上;“黑网吧”得到有效遏制;有良好的经营秩序。此项任务由文广新局牵头指导,工商、公安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九)农村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和无证营运等违法违章行为,严禁使用货运车辆、两轮摩托车、拖拉机或悬挂拖拉机号牌的车辆、报废车或以报废车零件拼装的车辆从事客运。整治农村客运经营秩序,严格执行客运营运许可、客运车辆定期检测、司乘人员资质审查、客运安全管理等制度。促使农村小客运业主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规定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乘运人责任险,遵章守法,不发生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确保行车安全。此项任务由公安局牵头指导,交通、工商、安监、农业(农机)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十)小液化气供应点质量安全整治。严格执行液化气经营的布点审批规定,加强液化气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明码标价。促使小液化气供应点做到:证照齐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经营场所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液化气使用钢瓶100%经过检验合格并在规划范围内签订气源供应合同,不短斤缺两;从业人员熟悉业务知识并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建立进货登记台账并索取相关证明和检验报告。此项任务由建设局牵头指导,工商、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物价、安监等部门配合各乡(镇)工作。

四、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政府要成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本乡(镇)“十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应有专人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各乡(镇)“十小”整规工作要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乡(镇)都要明确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十小”整治实施方案,将具体整治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整治与规范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县政府、各乡(镇)要为“十小”整治提供必要的经费、装备等保障,推动整治与规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档案,底数清楚。各乡(镇)政府要全面组织力量,排查摸清“十小”行业底数,建立“十小”行业档案,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打扶结合、疏堵并举,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和帮助“十小”单位通过连锁配送、合作经营、区域集中、联合加工等多种方式联小做大、规范发展。

(三)及时培训,提升能力。各牵头单位要积极配合各乡(镇)开展“十小”行业整规培训和指导“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培训人员包括乡(镇)相关人员及其辖区内“十小”行业业主。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十小”整规内容、台帐整治和内部管理等工作。通过培训,切实提升乡(镇)工作人员能力和“十小”业主自我管理能力。

(四)强化宣传,正确引导。各乡(镇)政府要采取宣传车入村、印刷标语、灯箱、固定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十小”行业整治的要求、目的和意义,提高公众消费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及时“十小”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先进经验,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要对公民的监督权实施有效保护,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方便群众举报,兑现举报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消费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