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第1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对分课堂;医用化学;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4]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10(18):223-224.

第2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第3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军校课堂教学组织行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44-01

为有效地提高军队院校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员在重视主教行为的同时,更应凭借助教行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课堂交流,使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主动者,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

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员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要求教员是学习的促进者――是站在学员旁边的指导者,为学员提供所学技能,以构建学员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灵活、生动。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员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军队院校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教学课堂,提倡学员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学习之中,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员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教员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积累,指出几个方向,动员学员分组去研究、去找结果,然后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展示给教员和其他学员。教员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以必要的指导,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给以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情况下,学员的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和做精神都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本身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最能激发学员的兴趣,这一点是我们教员深有体会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员本身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如此,即可良性循环了。这样就培养了学员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学习与开放环境,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员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员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员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员“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员应有的姿态。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学员在课堂中与教员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室类似一个活跃的工作场所,学员根据分工不同进行着不同活动,充满着学习的喧闹,这样看似一个教室的纪律不好,其实大家都在探讨问题,都在进行思辨;同时,学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而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显得十分安静,但学员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员没有自由的空间,学习劲头显然不高。

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员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员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员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从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估。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员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拓广;出现问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三、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倡导教员“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员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员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员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员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员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员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员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员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员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彻底领悟与创新,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员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其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参抄写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致使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甚至出现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不一致的情况。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课文语言的技巧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未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仅仅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怜悯之情,所以学生不能够完全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2)课堂缺少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灌输性地传播知识,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掌握。如教学《悯农》一诗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理解,以及理解写作的背景和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而没有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及,缺少一种情境展示的渲染。

(3)课堂的实践问题牵掣着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重视知识的培养、课程的安排、作业的布置和考试的加强,却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设计了教学的问题和答案,仅仅照本宣科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难以真正体会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设置清晰而集中的教学目标:(1)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研究教材的精髓内容,搞清楚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预先设置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具体化。(2)教学目标集中化。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体现出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既要囊括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也要体现语文教材的教育特色,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达到较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3)教学目标的体现环节是课堂。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发挥语言魅力和应用动作神态等,掌握课堂的焦点,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尤其是针对那些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教学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4)为了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要给每个学生布置好作业,提前做好课本预习,如生字的学习、课后题的思考、课文的朗诵等。

2.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

课堂互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当家作主”,从以往被动型的学习状态,蜕变成主动型的课堂主人翁。譬如,故事类型的课文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和提高理解能力的重点部分,因为此类课文内容生动,而且蕴含的信息量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模拟故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句。待课文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可播放课文对应的电视剧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等角色,模仿故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性格等,让学生的课文学习融入实践体会环节,提高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效率。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课堂实践的发挥

课堂的实践的发挥是让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增强。

其次,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提出质疑,以供师生共讨。一方面是通过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精神气;另一方面是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小练笔,并在练笔过程中熟悉字形和辨析字义,并主动找出课文中尚未理解透彻的地方,然后提出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解决。

第5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心理学中认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包括需求、兴趣、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外部则包括外界环境、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是四大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用,通过情境、协作、绘画等环境要素对语文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点,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猜测、合作讨论、摸索探究,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等。而语文课本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素材。还有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的教学工具。例如课文阅读分析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思考题目进行仔细阅读,教师随时在旁边做好指引工作,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认为教学应该是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更利于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枯燥的语文知识融入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开放、趣味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们展开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童年。学生们就纷纷展开了讨论,有的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有的分享童年事,有的讲述童年里的梦想……就这样,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们仿佛被带回了已经过去的童年往事中。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然后在阅读和分析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孩子的自然、童真、童趣及率真,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归自己的“童年往事”,对比小时候的自己与现在青春期的自己有何不同,心理、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学生们发现,童年的自己无忧无虑、开开心心,青春期的自己开始为学业烦恼、为感情烦恼、为生活琐事烦恼。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们开始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儿童是纯真的,但长大了就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的含义了。

2.3 注重课堂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构建,注重教学环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起团队学习群体,相互协作,一起沟通、讨论,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意义构建。合作与交流,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第6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军校课堂教学组织行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44-01

为有效地提高军队院校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员在重视主教行为的同时,更应凭借助教行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课堂交流,使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主动者,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

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员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要求教员是学习的促进者――是站在学员旁边的指导者,为学员提供所学技能,以构建学员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灵活、生动。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员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军队院校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教学课堂,提倡学员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学习之中,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员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教员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积累,指出几个方向,动员学员分组去研究、去找结果,然后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展示给教员和其他学员。教员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以必要的指导,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给以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情况下,学员的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和做精神都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本身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最能激发学员的兴趣,这一点是我们教员深有体会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员本身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如此,即可良性循环了。这样就培养了学员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学习与开放环境,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员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员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员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员“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员应有的姿态。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学员在课堂中与教员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室类似一个活跃的工作场所,学员根据分工不同进行着不同活动,充满着学习的喧闹,这样看似一个教室的纪律不好,其实大家都在探讨问题,都在进行思辨;同时,学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而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显得十分安静,但学员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员没有自由的空间,学习劲头显然不高。

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员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员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员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从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估。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员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拓广;出现问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三、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倡导教员“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员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员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员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员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员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员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员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员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员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彻底领悟与创新,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员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中职生;第二课堂教学;综合能力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检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毕业后能适应基层医学检验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1] ;培养的规格是以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能实训,融合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2]。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反应学校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标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将本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2015届3个检验班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个社团(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进行实验室开放;各种检验技能培训;参加全疆以及全国检验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1.2方法 对实施效果与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116名学生进行中职生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2 实施措施

2.1开展社团组织 针对2015届3个检验班学生开展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

2.2实施实验室开放 规定每周3、周4下午两节课后进行实验室开放,由班干部负责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2.3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开展各类竞赛,先是校内大赛、然后是全疆大赛,最后参加全国大赛。

2.4进行各课程的理论知识竞赛。

3 效果评价指标

3.1学生学习效果往年进行对比。

3.2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并与往年进行对比。

3.3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往年进行对比。

4 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编号,统一录入Excel表格,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非参数资料运用秩和检验处理,检验水准取a=0.05,以P

5 结果

2014届学生与2015届学生进行以下各方面比较。详见下表。

6 讨论

6.1第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明显促进作用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已经在医疗卫生行业领域中更加引人瞩目,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以医学检验工作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实施社团活动、技能培训、专业讲座等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6.2第二课堂教学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实验操作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其中临床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和免疫检验技能提升的比较明显。检验操作技能是评价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依据,也是临床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用型人才的体现。

6.3第二课堂教学在血液标本采集、涂片染色技术、药敏试验操作、检验仪器使用等的实践能力2015届学生明显强与2014届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按照临床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开展各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强化培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团队意识,而且较全面的掌握专业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达到专业的综合训练目的,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规范,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实践技能训练是检验专业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6.4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团结协作、岗位适应、服务态度和实习效果等自我评价满意度方面很高,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端正,对促进学生各方面的都促进作用,能积极对待和胜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工作,缩短课临床岗位的适应性。实习医院对学生的综合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建构主义

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挑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能力和意义构建的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对教学材料的搜集整理,学习假设的提出验证,还是学习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伙伴间的沟通探讨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加强个体对学习最终的意义的构建。(4)意义构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构建就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转贴于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知识能力的获得、意义的最终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面对口语课堂,期望经过几节课的锻炼就可以说出流利地道的口语。一旦遭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放弃了努力、失去了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学期初信心满满,学期中后期却垂头丧气的原因。口语能力的获得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外,更多的需要学生个人课下积极地实践,比如坚持背诵经典的文章,多观看一些英语原声节目和电影等等。任何学习都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及时排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各种英语口语方面成功者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9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 初中科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33-01

中国的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来组建互动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的基础是教师设计的导学案。

1 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是在新课标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其实就是老师为教学课堂制定的一份活动方案。这份活动方案中,主要包括课堂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步骤等等。

导学案设计的主体是老师,而执行和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一般要老师和学生通力合作,相互交流,在互动中完成。完善合理的导学案设计,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导读、导听、导做、导思”,同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一份真正完善的导学案设计一般要包含几个重要环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自学导航、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测评等等。

2 初中科学

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课程,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要求老师和同学对于某一实验、或者某一中现象进行观察、探索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初中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科学纳入初中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设置相应的考试制度。对于初中生来说,科学并不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他们从小学时就开始接触科学,这种情况很适合用学案导学的方式来授课。因为有一定的基础作为铺垫,所以只要老师们制定合理完善的导学案加以引导,就能够充分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开发创造力,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思维逻辑。

从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学案导学的教学中,预习导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们的引路者。

3 导学案的设计及其应用

3.1 导学案的设计

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背景、学习方法四个部分。这个部分一般由老师做出方案,学生自己独立实施完成。

(1)确定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教授科学课的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思维逻辑;二是科学课的难易程度、学科背景、学科性质;三是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是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学习心理各种各样,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老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刚开始,首先要降低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入门,并且不畏惧、不排斥这门课程。之后,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提高课程目标。同时要考虑全局,设计的教学目标尽量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的。

科学课本身的科学性、探究性,决定了这门课程与学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很难。特殊的学科性质和学科背景,是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老师作为一门导学案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关注自己的教学经验、科学素养,将这些融入到教学目标设置中去。

(2)确定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教材中教授的。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参考多种教材,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打乱教学编排。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依据的,故而老师要灵活运用,设置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这节课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①农民在选择种子时,都会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农民在收割稻谷时,遇到阴雨天气,未能及时将谷子晒干会出现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请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用这种生活中的例子,既能够拓展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立体思维,同时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介绍科学的学科背景。

很多老师不重视学科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认识不清。真正的学科背景介绍包括学科历史、学科体系的建立、学科的教学对象、学科的性质目标、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当然,这是学科背景的学术介绍流程,对知识水平尚粗浅的初中生来说,较为深奥。

然而,老师在设计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编写故事的方式,用有趣的方法向同学们介绍科学的历史,在介绍研究方法时,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小事例,比如牛顿与苹果、富兰克林与电等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研究它需要无数次的实验。

(4)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老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实验法、观察法等等。比如在学习地球仪和地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导学案的学习方法设计为实物观察法。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将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赤道等等分别介绍。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地球相关方面的知识。

3.2 导学案的实施和应用

导学案的实施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教学、课堂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反馈以及课后的反思。

在实施环节开始时,学生们基本上已经根据导学案的设计预习了课程,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着力要解决的就是难点。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答疑。这样的课堂学习使老师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因为亲身参与学习,所以学习效果更佳。

课堂教学之后,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的巩固练习,这个时候可以稍稍增加难度,或者转换题型、当然也可以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拓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科学课课后,老师要认真总结,主要是根据课堂的反馈,检查自己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合理,将需要改正的地方加以改正。在下一次的导学案设计中,要结合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更加合理全面可行的导学案。这样既能够帮助老师进步,也能够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师生课堂地位。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也为课堂增添活力,我希望着这种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勤富.从过程入手,育科学素养―― 谈初中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5):234-235.

[2] 尚文红.导学案设计例说[J].广西教育,201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