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

第1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第2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

第3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4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产泡沫;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01-05

一、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方法论问题

在方法论上,要真正认清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把证券市场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中加以讨论,在透彻分析目前为平衡我国经济所能采取的各种宏观政策可能性的基础上,再对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作一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市盈率等指标简单地讨论股指的高或低。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最为集中的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和市场泡沫问题。随着证券市场指数的不断攀高,不少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认为,至少是担心市场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较大的泡沫,并且认为这种市场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因此,市场对任何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宏观政策措施的变动都是异常的敏感,或如惊弓之鸟,或又有恃无恐,市场短期忽上忽下的波动和投资者多空两难的犹豫就是最好的明证。另外,关于市场泡沫的辩论双方也多是从静态市盈率的国际比较和动态市盈率的国内比较等指标来加以分析和讨论。这些关于证券市场的讨论在方法论上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和传统的,也许这些讨论及其结论在经济的局部范围内来看是正确的,但是从经济的总体范围内来考察,这些讨论及其方法论却是不明确的。要真正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方法论上,要真正认清我国证券市场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不能局限在市场本身来讨论市场,而是要从我国宏观经济的全局来看待和讨论问题。打个比方,我们站在地球表面上总是感到地球是平的,当我们从外空来观察整个地球时,它显然是圆的。因此,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放到宏观经济的全局来加以观察和思考,具体地讲,必须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中来加以讨论,更进一步讲,只有弄清楚了目前为平衡我国经济所能采取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可能性时,我们才能在其中作出合适的选择。

二、宏观调控目标的不一致性

一般而言,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4个: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国政府以上4个目标的调控方向并不总是能够保持一致的,具有不可兼得的性质。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多把经济增长率达到4%左右作为经济增长的理想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率要更高一些,例如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理想目标希望控制在10%以内,通货稳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又一个目标。通货稳定是指物价不出现连续和大幅度的上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控制在3%以下,即可视为物价稳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一指标可能会高一些,目前我国政府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作为今年全年的调控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存在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就业并非意味着失业率为零,西方各国一般将失业率的调控目标控制在4%以下。除了上述3方面为一国经济的对内平衡以外,国际收支平衡涉及的是一国经济的对外平衡。所谓国际收支,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的统计包括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其中,在经常项目项下包括贸易、服务和单方转移;在资本项目项下包括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其中也就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国内机构投资者(QDII);官方储备的主要内容往往就是外汇债权。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不发生大量而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稳定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一国政府以上4个目标的调控方向并不总是能够保持一致的。一般而言,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放慢或停滞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走低,但就业率水平则可能会下降。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曲线就是从理论上描述了这一两难选择。尽管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教授以其“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曲线”对菲利普曲线作了重要补充,但这仍然没有改变政府宏观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不可兼得的性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往往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同时兼顾其他。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包括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使这几项目标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三、宏观调控下的证券市场政策选择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在现阶段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了证券市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高企相比,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当然,这种最合适的选择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状态”,而是博弈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如果以政府总理任期来划分,我们清醒地记得,在总理任职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在朱铬基总理任职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平衡国际收支,并且同时关注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应该说,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和通货稳定的情况是比较良好的,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大量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大量的贸易顺差正成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和直接来源,也是推升股市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这种由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资金推动型股市高涨是包含着市场泡沫的,但是,我国能否完全避免市场泡沫、马上化解市场泡沫、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我们必须将这些问题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全局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如上所述,简略地讲,证券市场的泡沫是由资金推动引起的,资金是由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而流动性过剩又是由大量的贸易顺差造成的。那么,我国能否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大量贸易顺差的格局,我国的宏观政策选择又有哪些呢?这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

按照经典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国际收支账户的框架下,如果一国发生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调整的是官方储备,如果一国发生根本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调整的是本币汇率。在理论上,较早涉及此类问题的首先是二战后对固定汇率制提出异议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其认为固定汇率制会传递通货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只有实行浮动汇

率制才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接着,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也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并且认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该理论被称为米德“二元冲突”或“米德难题”。此理论的另一个研究路径是持相反看法。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3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由于这3个目标之间的不可兼得,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所以也称为“三元悖论”。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是不开放的。这一点也被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是中国在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作出选择,或者进行某种政策组合。从迹象来看,为缓解大量的贸易顺差,我国政府选择了让本币升值的做法,但又不能让本币升值过快,这是因为本币升值过快势必会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和劳动失业增加。在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目标始终高于政策,政策的选择必须服从于目标的实现。人民币过快升值的做法尽管可以较快地解决贸易顺差,但由于会危及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全局,因而是不可取的。那么,目前我们不采取让人民币充分升值的做法,就必然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巨大的压力。实际上,目前我国采取的人民币基本稳定下逐步升值的做法,由于贸易结汇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这正是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目前的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央行不断地采取数量型的货币工具,例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设法缓解矛盾,但是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局面在短期内是不会得到根本改变的,从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

实际上,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目前才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按照货币数量理论,流动性过剩只是一个相对过剩的概念,或是相对于社会总供给它会表现为通货膨胀,或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需求它会表现为投资过热,或是在房地产市场表现为房价猛涨,或是在证券市场表现为市场泡沫。其实,上述的种种情况我国都已经经历过,只不过这一次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了证券市场而已。很显然,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出口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作出选择,那就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房价高企和股市泡沫。由于国内的需求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用内需来化解流动性过剩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用扩大投资来化解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引起经济过热,所以也是不可取的;让过剩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而导致房价猛涨,那也已在政策上遭到了否定。另外,新近热议的包括QDII在内的我国对外投资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两利取其重”,而是“两害取其轻”。我们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宏观经济调控几大目标同时实现的理想状态,在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接受某种“瑕疵”。在目前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猛涨相比较,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当然,这种最合适的选择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状态”,而是博弈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四、流动性过剩与证券市场发展

我们可以容忍和接受当前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并不等于可以容忍这种市场泡沫的长期存在和无限膨胀,从长期来看,化解股市泡沫的根本途径不是打压股市,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股市泡沫的“软着落”。在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从银行居民存款流向证券市场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因势利导做两件事情,一是调整我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二是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产业调整与产业升级来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信贷是最早出现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使得银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坏账风险。证券市场的企业融资尽管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但是投资者仍然属于“消极投资”,“用脚投票”的风险损失还是不可避免,特别是个人散户投资者就更是如此。在股票市场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可以“用脚投票”,而且还可以“用手投票”,做一个“积极投资”。在证券市场上,很多人都把美国的沃伦,巴菲特视为“价值投资”的典范,但是,巴菲特股票投资的更为本质的特征是“积极投资”。巴菲特在“用脚投票”的同时,还通过“用手投票”去影响和改善企业的经营,这是他成功投资的真正奥秘所在,也是我国机构投资者应当努力借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从数量上限制公募基金的发行未必是件好事,实际上使大量的资金直接进入个人散户行列。

五、结 语

第5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1.1供给渠道

最初我们主要从石油进口角度把外因造成的进口原油价格上涨看作一种贸易条件冲击,通常这种贸易条件冲击会通过影响生产决策来影响石油进口国经济[1][2]。具体研究中往往把石油看作是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进行建模,实证研究中也通常把进口石油作为国内增值生产函数中的变量加以使用。但是在解释GDP下降时却存在一些问题。在标准假设中,进口石油被作为国内总产出生产函数中的变量但不是国内增值生产函数中的变量[3]。由于总产出可以分为增加值和进口能源,所持资本和固定劳动,石油价格冲击将不会影响增加值。因此,由此定义的油价冲击不能看成是影响GDP的生产率冲击[4]。鉴于此本文在后面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选择了工业生产总值作为总产出的替代变量。另外,如果石油价格影响国内产出,那么根据标准假设其影响将由于油价的上涨提高了生产成本而扩大,但目前看来,这种影响却很小。以美国为例,进口原油和国内自产原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5%之间浮动[5]。也就是说,将油价冲击看成是对石油进口经济的生产成本冲击,其影响对整个经济来说并不大。Backus和Crucin(i2000)就指出通过标准生产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来解释油价冲击对GDP造成的巨大影响并不可行[2]。上述研究结果让很多原本认为石油价格冲击是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的学者感到吃惊,也激发他们建立新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解释石油价格冲击对真实GDP的影响的兴趣。第一种由Rotemberg和Woodford提出(1996),这种模型认为油价可因时提高形成石油价格冲击从而影响GDP[3]。第二种是由Atkeson和Kehoe提出(1999)的油泥-陶土模型(putty-claymodel),这种模型认为在生产中资本和能源互为补充[6]。第三种模型是Finn(2000)提出的,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模型中,能源是获得服务流程的必不可少资本,油价冲击对GDP影响巨大[7]。在这三种模型中,石油价格冲击传播的供应渠道看起来十分重要,但尚无实证性支持。另外这些模型是否能够解释GDP中的周期性波动也值得商榷。最严重的是这三个模型都假设石油价格完全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而不受市场影响,这和石油市场的数据以及标准经济模型相悖。因此,由于这些模型受特定假设的限制,用这些模型来解释油价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也就显得不具说服力而无法被普遍认可。

1.2需求渠道

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支持,我们还无法预料全球石油价格波动将对石油进口经济体产生的重大影响。面对这些挑战,另一部分人认为能源价格影响经济的重点在于它造成了消费者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下降,而非对石油进口国能源供给总量的冲击(或对国内生产成本的冲击)。能源价格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消费支出体现在以下互补的四个方面[8]。首先,能源价格上涨造成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者承担能源费用后,购买力下降。其次,能源价格的波动会使未来能源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推迟购买不可逆的耐用消费品[9~10]。第三,即使购买决策是可逆的,但因消费者增加预防性储蓄,消费量也可能会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冲击。第四,家庭延迟或放弃购买能源密集耐用消费品会直接造成与能源使用相关的耐用品的消费量的下降,影响最大的当属汽车制造业[11]。同时,石油价格波动对企业投资支出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石油价格冲击会通过三个渠道对企业非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边际生产成本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取决于石油占生产成本的份额;其次,为应付石油价格冲击,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必然减少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最后,石油价格未来走势的不确定会加大企业暂停不可逆投资的决定。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生产成本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减少会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增加。当石油价格下跌时,未来的不确定性又抵消了生产成本降低和消费需求增加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这些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认为突如其来的能源价格上涨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此外,也有可能间接影响到消费和投资支出模式的变化。受能源价格不确定性及使用成本的驱使,消费模式会发生转变,进而导致资金分配的变化,以致整个经济产业模式的随之发生改变[12]。在标准的新古典主义模式下,由相对价格变化驱动的重新分配会顺利及时进行。然而,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存在,将导致部门间和部门内资源重新分配过程中的失业问题,从而致使消费量进一步削减以及能源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因此,由于主要成品油价格上调,导致人力资源闲置,个人消费水平和税收收入大幅降低,随之产生的便是公众消费力的下降。这种间接影响可能比前面所列的直接影响更大,也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能源价格波动影响经济的主要渠道[13~14]。

1.3货币渠道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石油价格波动与一国货币政策的关联性问题。Hamilton(2003,2009)研究指出,纵观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生的历次经济衰退可以发现,每次危机到来以前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石油价格的急剧上升,2008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例外。而且每次经济衰退之前都伴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提高。因此,极有可能存在货币政策变动所导致的油价内生性变动[15~16]。按照Sega(l2007)的总结,石油价格波动通过货币渠道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总体物价水平上升,真实货币余额减少,致使真实利率提高,进而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第二,为了遏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又进一步放大了油价高企对宏观经济的冲击[17]。1.4小结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后可以发现,石油价格主要通过供给、需求以及货币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

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继续采用SVAR模型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传导途径进行相应探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是事关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监控目标,考察国际油价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冲击理应考虑对这些目标变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前文的文献回顾,国际石油价格往往通过供给渠道、需求渠道以及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选取工业生产总值、环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货币供应量M2来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可能影响。

3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和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代表经济增长水平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并没有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出现下滑,相反却有小幅的短暂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第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可能源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显然会从中受益,伴随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工业总产值也显著增加。第二,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虽然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但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可以抵消能源价格上升的影响,使得企业可以在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产品。第三,我国石油市场存在较强的垄断行为,从原油的勘探开采到成品油的供给等环节都被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家大型国企所垄断,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政府对石油的价格指导和对垄断企业的财政补贴更是阻断了石油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同时也阻碍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传导路径。

(2)石油价格波动会对总消费需求具有负向冲击效应。这可能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其一,石油价格水平上涨使得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直接导致购买力水平的下降。其二,石油价格水平上涨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从而遏制了消费者的需求能力。但是消费需求波动对工业总产值具有负向冲击作用,所以由于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并不能最后影响到工业总产值的增加。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的现状有关。

(3)石油价格短期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其小于需求拉动对物价产生的作用,随后会伴随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涨。物价水平上涨对工业总产值产生了短期的负面冲击。但是这种负面冲击并不是通过影响国内消费总需求进而传递到工业总产值来实现的,因为实证研究显示,消费需求的下降对工业总产值由正向冲击。其有可能是通过这样一条传递路径实现的,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短期上涨,国外需求下降使得国内出口订单下降,从而导致工业总产值的短暂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全球石油和初级产品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

(4)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物价的即期上涨进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的短期下降,并对工业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很可能是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工业成本上升所导致。由于货币政策通常具有较强的外部时滞性,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更长期才会对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第6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国内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沿袭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范式到假设、数学模型都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针对他们所遇到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建立和起来的,已经相当成熟,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强调实证研究;对比起来,学者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更倾向于引出政策性对策,更重视规范性研究。而且,因为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的很多假设与中国现实不相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区别地将这类研究结论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力度低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不仅是混乱而更可能是对经济的严重扭曲,这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对于中国经济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资拉动的“热”的趋势,就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作为一剂猛药,立即导致贷款额下降,而实际上,很多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如果仔细去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结论似乎有简单化之嫌。要么言之凿凿地认为已经过热或有过热的明显趋势,要么铁板钉钉地咬定不过热。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是很难一以概之地以是否过热来做结论的。而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似乎也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的途径。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来指导中国经济管理的实践就失于简单了。

国内理论界曾经讨论过中观经济学,如何界定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本文不打算探讨的问题。然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过于宏观,对于中观问题的研究不够,可能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学论解决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我们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在中国的形成和传导机制,而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具和帮助。

如果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就很难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构架过程中去。其实,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是在某种经济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也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假设都源于此。而中国的情况却很不同,忽略这样的本质区别,不讲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条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结论,是无益于事的。尽管关于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还有很多争议,无庸讳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时,不可不顾其是建立在与中国目前不尽相同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这样一个前提。至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与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法论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赖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统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发点。

但是有些专家还是通过数据和直觉预感到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去年部分行业表现出投资过快,价格上涨幅度和速度较高,汽车,钢铁,建材,房地产,原油,粮棉等都很热,甚至出现了水和电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总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标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升,引起学者担心消费价格指数会在一段时间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货膨胀。这些看法都来自现有宏观学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信奉者认为现在的特征数据已足够,用现有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必将到来,只是有滞后性,所以不会马上显现,但要防微杜渐。反对者也使用同样的分析工具,但要乐观很多。正是由于他们观点虽然不同,但却大同小异,因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成为了数字的估计,不同处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不同。这样很容易使宏观经济研究变成数字游戏,结果只能是看谁估计的更接近实际数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预测家为此大跌眼镜。

第7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 天津 3002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体系对于经济体的影响日益凸显。然而金融系统内部存在着导致不稳定现象出现的因素,这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即对于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就我国的金融不稳定性及对其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关键词 ]金融不稳定性;宏观经济;非对称性影响

可以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是现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局部的经济动乱都是从金融界开始的,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系统的发展完善,可以说目前金融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的主角。但这也使得宏观经济受金融不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加深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一、金融不稳定性概述

1.1金融不稳定性原因

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许多,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点:

(1)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市场作为作为经济市场的分支也具有市场的普遍特性。受到供求关系等的影响股票市值以及利率等都处在一个波动的状态,这种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金融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2)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我国金融业是近些年才开始逐步发展因而对于风险的预测、防范以及应对能力都是比较差的,一旦发生金融动荡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也使得金融系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时降低各大商行的利率就会促进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在进行资金回收时也会比较容易,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利率提高,减少货币流通量时,也会对证券市场、银行等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反向作用。

1.2我国金融不稳定性的表现

金融不稳定性的表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金融不稳定性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导火索,因而潜在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金融不稳定性的直接表现。

(1)我国目前货币危机发生的几率较低。我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使得我国的抵抗国际性的金融风暴的能力要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人民币的升值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也减少了一些外币的投资投机行为,同时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及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也降低了我国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我国目前不会爆发债务危机。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较国际水平来说还是比较良好,负债率包括还款率等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短期内爆发债务危机的几率较低;

(3)我国目前资本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很小。我国政府一直采取鼓励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并且近些年来也不在不断进行资本市场的规范,投资者的信心日益提升,证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4)我国面临潜在的银行危机。这是目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最大因素,因而需要把其作为关注和防范的重点。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的银行盈利水平以及资本不足都是造成银行业发展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且我国政府解决危机的水平较低,对国家财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近些年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二、金融不稳定性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2.1金融不稳定性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例证明,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系统都处于一个极端不稳定的状态。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金融系统一直处于波动的不稳定状态。而金融机构在过分追求利益时会忽视对风险的防范,而这种对风险因子的忽视会使得金融稳定性增加,一旦达到系统的临界点时,系统无法再承受这些不稳定因子的存在,金融危机也随之爆发。而且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大型经济体的危机往往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银行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包括对外债务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短期内不会爆发危机。但我国目前银行业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首先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贷款率增高,贷款率的攀升也使得不良贷款的数额日益增大,这也会使得本就紧张的银行资本更加缺乏。除此之外我国的大部分银行都处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状态,资本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资本长期亏缺势必会影响银行的发展。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之前一直受政府的限制较多,因而盈利水平,虽然目前不断深化银行的改革升级,但是其盈利水平还是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再加之目前政府对银行危机调控的措施就是财政拨款,这样使得危机解决成本极高,一旦国家财政无法负担这笔巨大的资金,而银行的不稳定性又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我国就易爆发金融危机。

2.2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所谓的不对称影响简单来说金融不稳定性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两区特征,而在这两区中金融不稳定性发挥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而且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发现,金融稳定性具有周期性变化,当2008年次贷危机出现时,我国的金融不稳定性也升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不断回落,现在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此外我国经济并不是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而是具有高速增长和适速增长的两种表现,而金融不稳定性在这两种状态下的影响作用也并不相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性对经济的作用要更加明显。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发现当经济高速增长,经济体发展态势良好时,金融不稳定性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正相关,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不稳定性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平缓,经济社会比较萧条时金融不稳定性并不会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起到反向作用,因此说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具有非对称影响。

三、应对金融不稳定性的对策

3.1降低通货膨胀率

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对于保持金融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这一目的,适当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也进一步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此同时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还处于升值的状态,而长期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需要稳定人民币兑外币的汇率。另外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国家需要稳定物价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并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来达到这一目标。

3.2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是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和有效监管也能达到控制金融稳定性的目的。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无论是金融结构还是金融监管方式都比较落后,因此我国需要对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需要改变以往的分业监管模式,采取混业监管的方式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我们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监管经验来完善我国的监管方式,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特定的机构进行金融监管,这也非常不利于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因此我国在设置监管机构的同时还要保证监管人员的纯洁性。

3.3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对金融市场的完善也是维持金融不稳定性的重要举措。首先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危害影响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严惩。另外还要注重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的建立,这样方便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度的考查,该举措也有利于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提高银行的经营水平,也有利于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化,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一旦发生金融动乱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降低经济损失。还要注重调整金融结构,注重地域以及城乡金融平衡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的,适当的不稳定因子的存在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不稳定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会诱发金融风险,因而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行政政策的制定不断对金融系统进行调整以达到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文敏.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金融不稳定因素与特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6)

[2]王妍.我国金融稳定性分析与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13(6)

第8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视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转变,属于新兴经济发展视角之一。循环经济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可持续发展,所以可以将绿色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程度作为基本指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思考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入手,让经济发展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环保观念相互结合,保证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化,所以循环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以及“资源化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工作人员必须在生产的源头上考虑如何节省资源,提升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可以通过改造生产技术、实施生产清洁的方式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控制性原则,理念是让生产工作者可以多次使用相同物品,或者让同一物品在多种环境下使用。也可以将再利用原则视为延长产品寿命的一种原则,通过这一模式来减少资源整体使用量以及废弃物品的排放数量。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原则,让废弃物变废为宝,转换为可以二次生产的原材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产出新的产品,将新产品再次投入到生产或者是市场中,通过资源二次利用的方式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1]。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

从循环经济视角的角度入手思考宏观政策可以起到的作用。循环经济模式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中的基础性思考模式与追求模式,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对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进行调整与掌控,将二者相互结合,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制定宏观发展的经济政策,让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

2.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思考宏观经济的作用。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一要求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同时也符合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相互协调,提升宏观经济政策所需的可持续性,保证社会发展质量[3]。

3.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循环经济可以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很少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相关从业人员更多的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经济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减少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4.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式

宏观经济政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指标不会偏离国际整体发展趋势。让循环经济与环保发展理念相互融合,从二者的交集中寻找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方向,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速度[4]。在 2010 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如表 1 所示。

三、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入手进行分析可发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比较片面,不能对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宏观经济虽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循环经济的整体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采用的政策与手段也与循环经济的基本需求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循环经济这一辅质的政策不能完全融入到宏观经济政策中。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可以推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目标,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可以将激励政策与惩罚政策相互协调。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以纵向的拓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将其调整为市场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来说,需要转变我国政策偏移力度,多关注环境与资源,形成长久的发展机制。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境及资源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政策清单。采取多方相互协调的模式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纯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16.

[2]赵君.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公司环境责任的法制化[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7.

第9篇: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范文

投资跳水短期内加息已无可能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但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过快的现象,包括各种经济手段乃至土地政策、行政处罚等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纷纷出台,力图使经济尽快降温。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控”是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主旋律”。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控措施已经收到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了14.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2.7%,较年初几个月的增幅已是大幅下降。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建材等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更是大幅跳水。

据悉,钢铁和水泥的投资上半年分别增长了54.7%和56.5%,已经远远低于去年全年的96.2%和1.3倍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一季度增长一倍左右的水平。

金融机构信贷增幅指标也表明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已初见成效。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6.2%,增幅比上月回落1.3和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1和4.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均处于央行年初制定的增长17%的调控目标内。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少增3501亿元,其中6月份少增2396亿元。

据分析,以上几个方面是中央用于观察宏观调控成效的指标。从目前数据看,投资增速慢下来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也收缩了。紧缩银根的目的已基本上达到,其降速甚至还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已没有紧迫性。其实,早在6月初很多媒体断言加息已成定局的时候,本报《经济周刊》就发表文章认为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减小。即使美联储在7月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的46年低点调高了0.25个百分点,中美之间的利率差仍然很大,可以认为,短期内央行加息已无可能。

既然不加息,电力建设的资金成本便不会上涨,这个持续困扰着电力行业神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金紧缺已经在某些地方出现,虽然利率没变化,电力企业融资的难度却是大增。

电力紧缺缓解煤电油运成关键

据悉,在本轮调控中作为风向标的最终还是上游产品价格,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指标。认定本轮调控是不是取得了最终成效,调控的目标是不是达到了,最终要看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是否得到好转。

今年上半年,能源供应量强劲增长,全国原煤产量、发电量、原油进口量、铁路煤炭运量均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资源“瓶颈”约束仍很突出,能源、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形势依然紧张,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上半年,电力供需缺口继续扩大,电力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拉闸限电的范围由去年同期16个省份增加到24个,三季度电力缺口预计可能超过3000万千瓦。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主要还是目前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虽然,高耗能行业用电增幅已经回落,但今年上半年重化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上涨。来自中电联信息统计部的数据表明,上半年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4.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用电量分别增长了31%、26%、19.8%,远远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

要使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得到好转,固然要努力增加供给,让煤电油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高负荷运转。但是,不少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扬汤止沸,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缺电,还得釜底抽薪,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增值、资源高效利用、低能耗、区域合理布局的新型产业结构。

据预测,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放在优化结构、加快体制改革和转变增长方式上。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对电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日益显现。粗放的用电负荷结构得到改变,高耗能工业拉动的电力消费高速增长将不复存在。

其实,此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根本着眼点,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根据上半年的指标分析,国家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近期内出台新的力度更大的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煤电油紧张状况将缓解,经济增速也会略微下降,但仍处于一个上升周期内。

世异时移电力发展要“换档减速”

电力工业的独立性不如汽车、家电这样的工业部门,电力的发展需要其他经济部门的拉动,因此,电力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也比其他产业要强得多。面对中央调控下的宏观经济发展新趋势,电力发展也要作相应调整。

首先,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是必然趋势,今年的用电需求增速也将是前高后低。但电力装机的增长却是与之相反的前低后高。今年1至6月份已投产装机容量1639万千瓦,下半年按计划还将投产2000多万千瓦。更远地看,目前全口径在建规模为1.3亿千瓦。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将有利于保证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备用容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为正在试运行中的区域电力市场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但新华社的文章也指出:国家经济将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电力市场增长的势头必然放慢,需求增长回落与火电项目集中投产同步发生,投资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电力的需求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工业用电仍然占总用电量的大头,重工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还将增加,重工业用电量的比例还会上升。然而,随着宏观调控的继续,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将越来越享有竞争优势,小型的重工业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这是非常值得电力企业思考的趋势,因为大型重工业企业的自备电厂率远远大于小型的重工业企业。例如,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自备电厂就有一百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几乎不需要公用电网的电。这样,用电量也许是在大量增加,但电力企业售出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