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煤炭企业;能源管理;新形势对策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传统的能源产业在生产方式方面存在着高耗能、低产值、高污染的弊端,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地位的上升,如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是能源企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广义的能源管理是指对能源生产以及消费过程的管理。狭义上的能源管理是指对能源消费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
煤炭工业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能源的主要提供者,研究煤炭行业如何实现高效的能源管理,不仅对能源行业的转型有着积极意义,也会惠及到整个工业生产的链条,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煤炭行业能源管理现状
1.跟不上市场形势,造成产能过剩
与煤炭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包括钢铁、建材等对电力或是热能需求较大的行业,这些行业发展的快慢、势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间段内利润的大小,所以煤炭行业在决定生产计划之前一定要做好调研,而当前煤炭市场的产能过剩,足以说明我国大部分的煤炭行业都没有认真仔细的分析市场的走势,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出口经济并不景气,没有以前的势头,所以很多外向型的企业都在缩减生产,使得用电量或是用热量都在逐步减少,这也导致对煤炭的需求远不如以前;加上节能降耗、环保生产的要求,许多企业开始使用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这也使得煤炭行业失去了部分市场。
2.生产管理粗放,增加生成成本
企业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竞争中的利润空间,低成本的企业无疑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拥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煤炭行业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都采用简单粗放的开采销售方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更是增加了基础环节的成本;人力资源配备使用不合理,职员的岗位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浪费了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过多的营运资金被长时间占据,耽误生产、影响资金的增值时间。
3.销售手段单一,市场空间狭小
能够生产出好产品就要有先进的销售手段与之相匹配,才能将产品化作企业的利润,实现生产的目的。目前看来,煤炭产业对营销的管理显然重视力度不够,导致市场空间狭小,主要依靠传统的客户种类来扩展市场,受制于人的状态明显,导致整体产能过剩;销售手段的落后也会带来产品积压过多,增加库存以及减少营运基金,影响企业继续生产的能力。
4.过分强调产量,产品质量不过关
市场的开拓或是效益的提高都不是单纯的提高产量便可以实现的,在今天的行业竞争当中,产品的质量以及相应的附加价值,才是吸引消费者、保持销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节能降耗的要求下,作为能源生产的主要行业,煤炭企业更应该向质量要效益,转变粗放生产销售的路子,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欠缺资源整合,缺少竞争优势
片面的进行煤炭生产,单一的销售原煤,容易陷入产品单一带来的市场单一现象,是企业陷入被动地位。而企业在对资源进行整合中不仅会对自己的资源总体状态有一个清晰详尽的了解,利于继续生产计划的制定,更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探索自己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的方法
节能降耗工作正处于大范围开展并且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节能工作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式来从工艺角度实现节能,通过优化企业耗能结构以及能源利用方式实现管理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依靠技术的革新以及对生产用电的调整来减少资源的消耗。
1.增强节能意识
研究表明,企业节能降耗落实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节能意识的高低,只有从管理者到生产工人都认识到节能降耗的重要性,企业的生产才能处处以环保标准来要求自己,从细节上来保证节能降耗的实现。
为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可以建立各种宣传平台,对员工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开展学习活动对员工进行节能生产方式的教育,提高员工节能生产意识。
2.建立管理网络
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念,需要外部制度的督促监管来保证其真正的落到实处。
企业可以建立以管理者为主导,包括矿井以及基层员工在内的多级多层的管理网络,使得每一层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监督负责人,保证监督工作的落实。
3.加强基础管理
能源产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关键在于节能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基础生产的节能效果,企业可以做到:
(1)健全节能规章。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性文件的基本精神以及行业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符合自身的生产规章,保证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兼顾,使得每个生产环节都有序进行,保证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效性。
(2)及时统计耗能。对企业的耗能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上报有利于企业根据耗能情况进行成本分析,以及安排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对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参考作用。
同时根据耗能情况也可以实现对基层单位的监督,根据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基层生产存在的不足,保证企业的耗能处于有效调节控制之下。
(3)严格指标管理。煤炭产业应该根据以前的生产耗能情况制定自己的耗能指标,通过严格指标管理来实现对耗能的量化考核,而指标的制定过程便是对耗能的科学性管理,从而实现了耗能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4)合理调整用电。由于企业用电有峰谷分时计价的制度,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用电调节制度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避开高峰期用电,移到用电低谷的时间段进行生产;对井下采区使用一条线供电的标准,并将井下采取的用电量纳入职工工资考核标准;调度室则负责对地面洗煤厂进行避峰调度,安排起避开用电高峰进行作业,地面的辅助生产点要在峰期停电,最大限度的减少峰期用电,错开用电高峰期;同时也要注重对转供电的管理与开发,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嘉庆对转供电的回收,并在高峰期时,对转供电进行调荷,限制用电量。
4.提高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煤矿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规划,优化采场设计布局,对生产运输进行规划,做好矿井通风以及排水改造,提高原煤产量,降低采煤电耗,同时做好对整个工业区的规划,使得包括员工宿舍区在内的整个厂区实现集中供暖,做到节能减排的要求;减少白炽灯的使用,改用节能灯或是放电灯,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材料替换,做到从小处、从根本上落实节能降耗;重视新技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的资金倾斜,淘汰高耗能设备,如惯用的高耗能汞灯;对控制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控制系统的功率,减少设备的闲置浪费;向单位产值要效益,改革采挖技术,提高单进水平,降低单位能耗。
三、结语
多年以来煤炭行业都在沿用着传统而粗放的开采生产方式,对真个行业进行节能降耗的改革也不是朝夕之间便可以看到成效的,但我们相信在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环保的双重压力下,煤炭企业一定会自发的进行能源管理,煤炭企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闫亚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中的技术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1.05
【关键词】大学生 课余时间 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
一、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含义
大学生课余时间指除去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上课、实验、实习等在内的课业时间和除开睡眠、饮食、重复生活等必须生理活动后所剩余的时间,主要包括完成作业、复习、自学和可以为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娱乐时间。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以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为目的,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的管理活动。独立学院因办学方式、招生范围等特殊因素,学生群体在学习氛围、心理素质、活动能力等方面自有其特点。结合本文研究的对象,可以把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定义为独立学院中的教育者通过管理、辅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指导,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课余时间的能力,做时间的主人。
(二)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拥有多于别人的时间资源。如果一个人想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比别人更多更重要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大学四年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那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做到既能休息好娱乐好、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又能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获得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研究显示,当代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年的授课时间约为190天,闲暇时间约为170 天――闲暇时间几乎占到了全年天数的48%。大量的自由时间对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觉的安排时间合理、合适的学习生活;而另一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突然撤除可能不知如何自主安排时间、规划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不好的习惯。缺乏时间观念的学生相比起重视时间管理的学生,他的课余时间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逝,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会一点点减少。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在毕业后面对社会的挑选时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如何引导其正确管理课余时间,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践证明,时间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得到提高的。Weinstein等(1994)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开设了一套旨在帮助学生成功地驾驭时间的训练课程,时间管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进行讲授,主要内容是讲解与时间管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等,并且将时间管理与其他有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检验自己制定的时间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接受教师给予的反馈建议。另外,“团体辅导”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首先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小团体,在咨询老师的带领下,讨论各自在时间管理上的经验和体会。由于面对的问题具有相似性,讨论就有助于减轻团队成员独自面对问题时的孤独感,增强自信;此外,成员间的讨论互动有利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东方科技学院作为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院校”等称号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有在籍学生近万人,面向全国招生本科专业33个,涵盖了人文类、经管类、理工类和生科类学科,比较全面,发展均衡,能够基本代表独立学院学生状态。
本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现状,以及学院在课余时间管理方面所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由于大四学生忙于准备毕业,没有时间接受调查,所选取的对象主要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26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率为98.1%。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表1)。
同时,本研究还对部分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属性 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26 48.5
女 124 515
大一 86 33.1
年级 大二 90 34.6
大三 84 32.3
学科 文科 127 48.8
理科 133 51.2
家庭背景 城镇 140 53.8
农村 120 46.2
(一)课余时间占有和支配的总体情况
1. 课余时间占有现状
表2 课余时间占有状况分布
课余时间 周一至周五 周末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9小时以上 85 18.7 223 48.9
7-9小时 79 17.3 112 24.6
5-7小时 158 34.6 79 17.3
5小时以下 134 29.4 42 9.2
表2中可见,周一至周五,学生总体课余时间在5-7小时的占38.1%,7小时以上的占到了36%;而周末课余时间在9小时以上的占到了46.2%,7小时以上的占到了73.9%。总体来看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
2. 自评时间是否充足现状
调查中有27.7%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较多,有43.8%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适中,认为课余时间较少的学生有28.5%。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主观上也认识到了自己具有较充分可支配的课余时间。
表3 自评课余时间是否充足状况分布
时间充足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少 13 5
比较少 61 23.5
适中 114 43.8
比较多 60 23.1
非常多 12 4.6
3. 课余时间支配现状
由表4可知,独立学院学生对对课余时间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课余时间用于与学习有关的事务。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表4 课余时间支配状况分布(平均值)
内容 频次 内容 频次
专业学习(自习) 22 睡懒觉 9
课外阅读 10 谈恋爱 6
社团活动、学生工作 15 上网 13
社会工作实践(家教、勤工俭学等) 6 娱乐休闲及其他(逛街、打牌等) 9
体育锻炼 10
(二)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1. 时间管理意识
时间管理意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敏感性及其主动管理时间、安排课余生活的自觉性。共包括3个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表5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认为课余时间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82 31.5 135 52 39 15 4 1.6 260 100
利用好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有重要意义 126 48.4 99 38.1 35 13.5 0 0 260 100
我从没想过主动去安排我的课余生活 12 4.6 59 22.8 114 43.8 75 28.8 260 100
有83.5%的同学意识到课余时间的重要性;有86.5%的同学认为利用好课余时间对自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72.6%的同学想过主动去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自觉地认识到课余时间的重要性,对自身课余时间的管理安排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从主观方面看具有较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2. 时间管理规划维度
时间管理规划维度体现了时间管理能力的核心方面,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的策略及方法,主要内容有设置目标、计划-优先次序等。从独立学院学生目标设置的情况(表6)来看,有58.4%的同学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有38.4%的同学每天给自己的课余时间指定学习目标;而61.6%的同学不太为自己制定每天的学习目标,其中大一的学生占到了49%。
表6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总是有明确的目标 50 19.2 102 39.2 73 28.1 35 13.5 260 100
我每天都给自己的课余时间指定一个学习目标 14 5.3 86 33.1 132 50.8 28 10.8 260 100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表7)来看,有96.2%的同学懂得要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计划,但同时有34.7%的同学忙于做紧急的事情,使自己陷于被动状态。所以,当事务繁多的时候,55.8%的同学有一种不知如何入手的感觉。
表7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如果有几件事要同时做,我经常要衡量它们的重要性来安排时间 120 46.2 130 50 7 2.7 3 1.1 260 100
事情繁多时,我有一种不知如何入手的感觉 20 7.7 125 48.1 97 37.3 18 6.9 260 100
我只做最紧急的事情 23 8.9 67 25.8 140 53.8 30 11.5 260 100
3. 时间管理控制维度
时间管理控制维度指的是在时间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包括对习惯性拖延的控制,对坚持性的控制,对内外干扰的控制以及对条理性的控制。
表8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只要是目前不紧急的事情,我就习惯于把它先放在一边 35 13.4 136 52.3 74 28.5 15 5.8 260 100
即使未完成的事情让我产生压力感,我也不想立刻就做 15 5.8 91 35 110 42.3 44 16.9 260 100
我总是先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把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38 14.6 110 42.3 94 36.2 18 6.9 260 100
从对习惯性拖延的控制情况(表8)来看,有65.7%的同学习惯于把不紧急的事情放在一边;面对压力感,有40.8%的同学仍然选择拖延。有56.9%的同学凭喜好做事,不喜欢的事情容易拖延。
从对自身的控制情况(表9)来看,有59.6%的同学无法坚持执行制定的计划,有55%的同学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50.8%的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担心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两头不讨好。
从对内外干扰的控制情况(表10)来看,有53.9%的同学容易因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完成原定计划。有71.1%的同学执行计划的过程容易中断。40.8%的同学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从对条理性的控制情况(表11)来看,39.6%的同学宿舍大多数时候比较凌乱;56.1%的同学喜欢凭记忆力去做事情;45%的同学常常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出急需的东西。
表9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确定的需要在课余时间实现的目标通常都难以实现 30 11.5 113 43.5 102 39.2 15 5.8 260 100
一旦制定了计划,我能够坚持执行它 23 8.8 82 31.5 125 48.1 30 11.5 260 100
课余时间里我经常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担心没有完成学习任务 32 12.3 100 38.5 108 41.5 20 7.7 260 100
表10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很容易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使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始无终 20 7.7 120 46.2 102 39.2 18 6.9 260 100
即使别人的请求会打破我原来的计划,我也很难说出拒绝的话 38 14.6 147 56.5 69 26.5 6 2.3 260 100
一般来说,只要我静下心来做事,外界的噪音干扰不到我 35 13.4 119 45.8 100 38.5 6 2.3 260 100
表11
非常符合 比较符合 比较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汇总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我的私人空间(书桌、书架等)大多数时候比较凌乱 23 8.8 80 30.8 97 37.3 60 23.1 260 100
我经常会对将要做的事情做些必要的记录,而不是主要依靠记忆力 20 7.7 94 36.2 128 49.2 18 6.9 260 100
我常常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找出急需的东西 26 10 91 35 118 45.4 25 9.6 260 100
综合意识、规划和控制三个维度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意识维度的情况明显好于规划和控制维度,规划维度稍微好于控制维度。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对课余时间管理在主观上具有较好的意识,但在给自己设定具体目标、执行计划和监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大多数同学显得不太从容,无法顺利完成对课余时间的管理。
(三)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善于规划课余时间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往往对课余时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也就是在制定明确的目标上做得不够好。虽然超过五成的同学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较明确的目标,但绝大部分同学在制定目标时都游离于“较明确”与“较不明确”之间。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将会发生什么事是不可能预料的,因此没有制定计划的必要,只需做好每天的事即可;而另一部分学生尽管制定了目标,但由于忙碌等种种原因,既定目标往往无法达到。
由于缺乏清晰目标,后续的时间管理就会如同多米诺效应般出现问题。表7的数据显示,当事情繁多的时候,55.8%的同学不知该从哪下手。这种无法排好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正是由于目标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如果有突发的紧急状况挤占了原本安排好的重要事情的时间,后果就是“一天到晚都非常的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
尽管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善。有些人借助便签来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长远性和连贯性,只能处理一天或短期内的事物,但这些事物的处理能否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却很难说。所以采取这种办法的学生每天所做的仅仅是必要而非重要之事。由于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性,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觉到迷茫、不知所措就往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毕业面临工作之际,很多人会感到自己的大学四年一无所获。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设置人生目标或目标设置和最终的人生职业规划不一致而造成的。
2. 课余时间管理的控制力弱,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容易中断
由问卷和访谈得知,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中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或团体活动常常与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发生冲突,很多人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只能消极被动的应对,导致自己原本的计划中断。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问“到底该如何克制自己,抵制诱惑,使自己成为更好的时间管理者?”“本来已经计划早上要去图书馆学习,可总忍不住要跑去上网,结果事后自己又很后悔,该如何改掉这个坏毛病呢?”……这些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控力与对时间的控制力。尽管他们清楚地明白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缺陷,也经常为此而感到懊恼,却找不到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任其发展。控制力不足的原因正是在于他们对时间管理方法和策略的认识水平不高,尚未能够完全认清时间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总之,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个人事务过程中理应必备的。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独立学院学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来在时间管理能力上还存在大量提高的空间,这就对独立学院对此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要求,只有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才能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独立学院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将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对广东药学院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且从学校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个层面对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该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提高;对策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 “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以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下,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级培训大纲,我中心针对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开展了调查和分析。
一、对象和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7年5月,采取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达76.3%,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的教师占79%,男、女教师的比例约为2∶1,其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15%,参加工作在5年以下的占70%。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信息技术对教师备课、教学的作用,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需求等。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多媒体使用现状
教师授课时使用的媒体类型调查结果见图1。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以文本为最多,图片、视频、图形图像、动画、音频依次类推,其中A:文本,B:图片,C:图形图像,D:音频,E:视频,F:动画。
教师在教学或者工作中使用的信息技术调查结果见图2。依次分别为A:文字编辑软件(如WORD、WPS),B:演示文稿(PPT),C:音频、视频的下载、编辑与播放,D:教学系统(多媒体课室的使用等),E:工具软件(如下载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统计软件等),F:学科软件(如适合各个学科的专业工具软件等)。
2.教师的信息技术授课现状
教师的授课媒体调查结果见图3,其中以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情况很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老师们都在用信息技术授课,只使用板书授课的情况已经基本没有,因此,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A:不使用信息技术,直接板书,B: 多媒体课件(如PPT等),C: 专题学习网站,D: 网络课程,E: 网络课件。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应用现状
教师对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看法调查结果见图4,教师们普遍肯定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使知识的呈现与组织多样化。
其中A: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C:使知识的呈现与组织多样化,D: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没有什么没作用。
4.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信息技术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大部分教师愿意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且愿意接受新兴的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
(2)我院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教师还处在利用PPT演示文稿的多媒体教学阶段,而且演示文稿以文字为主、图片为主,尚未体现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优势。
(3)根据教师的需求组织和设计信息技术培训
根据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师的需求,学校急需组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选择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安排合适的培训时间,和效果良好的培训方法和方式,而不要组织与教师的需求脱节、不适用、无效果的培训。
三、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高对策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其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培养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极为迫切[1]。在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过程中,学校、教研室、教师都要从自身做起,教师、教学团队、学校管理构成一个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高的金字塔,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层是其基础。
(一)学校管理层面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学校的相关管理机构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措施,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从组织制度方面保证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有效地进行。
1.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学校需要在工作量的认定、课时费、活动经费、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上给予这些信息技术应用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获得奖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政策倾斜,以起到典型的模范的带头作用。
2.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需要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并最好由一名校级领导负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要负责对全校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方面的培训。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要根据广大教师的需求和上级单位的培训大纲,组织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系统的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切实提高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校本”,其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我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就要立足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以解决我校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就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问题进行培训。
3.组织参加教育软件竞赛
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教育软件大赛,以竞赛提高教师的教育软件制作积极性,以竞赛提高教师制作教育软件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对教师的自我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我校在信息化教学实力,内涵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层面
教学团队是指以课程、课程群组的建设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研究与改革的教学业务组合。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如院、系、教研室),实行跨专业或跨院系组合。教学团队对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需求和教育软件的需求是非常清楚的,相比学校层面而言,可以采取直接的措施来满足教师的需求[2]。
1.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教师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除个人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缺乏适用的资源和环境。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可以有针对性的购买或者开发自己所需的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1+1>2的团队力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因此,组织一个教学团队内的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不仅可以做出优质的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竞争力。
3.互帮互助,互相促进
每位教师都各有所长,如果一个教学团队能够形成一个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的竞争氛围,不仅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层面
周济部长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没有教育的质量,就没有人才的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已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需要也有必要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顺利前进。因此,教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发展[3]。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树立现代教学观,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动的创新者。
2.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为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并进行熟练操作,利用网络搜索教学信息,利用软件对编辑制作多媒体资源,学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运用
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功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总 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化,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教育也要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也要实行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因此,学校、教学团队、教师都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彩霞.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案——以深圳市罗湖区为案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问题;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渠道分析
1、自有资金和用能单位提供的资金
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在进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时,自有资金并不充足。因为这些公司一般为资金基本自筹、独立运营的成立时间较短的新企业,主要依靠所有者权益资金谋求发展,技术条件上不够成熟。多数用能单位对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节能改造的节能效益持怀疑态度,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缺乏资金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就越难取得用能单位的资金支持。
2、专项支持资金
国际专项支持资金主要包括以下3种: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组织开发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国际金融公司为合作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融资贷款提供风险分担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法国开发署提供的低于市场利率的“绿色中间信贷”等。由于国际资金支持的项目对贷款企业的资信条件、财务条件、项目条件准入门槛较高,实际从这种渠道中获得融资的建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不多。国内专项支持资金是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规定。
3、项目融资租赁与股权融资
项目融资租赁中最常用的是杠杆租赁融资方式。杠杆租赁充分利用了项目的税务优势作为股本参加者的投资收益,所以降低了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成本,同时用能单位的融资成本也随之减少,对用能单位有一定的吸引力。股权融资即以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的名义对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建筑节能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极大。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的优缺点,不断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即使在无法进行股权融资的阶段,也应随时做好吸引潜在“股东”的准备,待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上市之后就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二、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我国,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融资困难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不管是在工作层面或者是在学术研究层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为,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主要由由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节能服务公司自身的问题。目前,中国五批累计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达3210家。但由于初期备案的门槛相对偏低,因而已备案的公司一般以轻资产、可抵押资产少、缺乏良好的担保条件为特征,而且也存在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人才匮乏,以及金融素质偏低等问题。而EPC项目参与主体众多,面临着市场以及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节能技术专业评估能力,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属于高风险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的积极性,节能服务公司如何提高自己的信誉度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是国内EPC项目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是合同能源管项目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回笼慢。中国EPC项目的合同期一般为3到5年,甚至更长,这就造成无法快速回笼资金的后果,当节能服务公司同时开展多个EPC项目时就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同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投资收益可计量的回报时间较长,前期就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垫付大量的资金,这就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未来必然要向金融方向发展,银行、风险投资、保险机构的进入,是解决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出路,但这样又会造成节能服务公司和金融单位的竞争,降低金融单位为其提供贷款的主观意愿度。
三是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完美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试点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的节能量产值”做抵押来发放贷款,如:浦发银行推出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即是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面临的资金瓶颈而推出的专项产品。浦发银行以“未来实现的收益”作为质押,向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浦发银行按照节能项目未来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前将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一次或分次发放给企业。但是受风险估计与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规模的贷款发放对中国越发壮大的节能服务产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国内的整个EPC市场需要更大规模更规范化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
三、破解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困难的新思路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主要依靠赠款与国家财政资助的现状必须打破。依据中国目前的节能产业及金融市场现状,下文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将资产证券化(ABS)引入合同能源管理
把ABS项目融资方式引入合同能源管理,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来源。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委托受托机构发行的一种可交易的证券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模式只关注EPC项目未来现金流情况,且破产隔离可以实现EPC项目信用与节能服务公司信用相互分离,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规模、自身信用没有硬性要求。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银行可以将流动性差的专利质押贷款转移给有特殊目的的机构,以此来帮助拥有专利资产的ESCO获得融资。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节能项目的特点,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特点,设计出保理、信托、互助基金联保等多个金融品种,多渠道、多模式为ESCO节能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
2、绿色债成为债券市场的新宠,可以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开辟一条新道路
绿色债券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以债务债权关系为基础的金融工具,不过募集资金通常仅仅用于对环境友好的项目。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了全球首只绿色债券,随后绿色债券发行人类型不断增加、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其投资者中既有养老基金,也有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如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知名公司(如微软、福特汽车)和中央银行(如巴西和德国中央银行)。2014年6月17日,由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发行的3年期,票面收益率为2%的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在伦敦市场成功发行。绿色债券作为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以期能够获得收益的金融工具,可以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资金来源。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在中国,这是一个新兴市场。当然,对于这种新型债券,规模较大的企业发行成功的几率会比较高一些。针对中国目前节能服务行业中小型企业居多的现状来说,如果建立起金融机构、节能企业之间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交易平台,在中国这种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下,节能服务公司及节能企业能够以绿色债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那就为EPC项目融资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3、结余碳排放额交易应用于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新机制
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碳减排项目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碳排放权具有一定价值,因此可以利用碳减排项目预期节余排放配额为其融资。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深圳、重庆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已全部开始实际交易。配额企业所已经拥有的碳排放权就是企业的一种私有财产,它具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可交易性以及可分割性。而进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企业在节能项目完成后是有一部分的排放权剩余的,这就可以用来向排放权需求方进行出售,进而解决一部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问题了。交易可以在项目进行前,根据预期的节能量进行排放权部分出售,不过节能服务公司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旦项目失败,由此而带来的损失将会有节能服务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如果能在节能项目正常运行后,节能企业分期将已经完成并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与减排量相当的排放权卖出获得当期收益,所得收益按照合同约定分配。这种模式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对于缓解项目前期巨大的资金压力作用就小了一些。
结束语
国家在《“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并对合同能源管理“十二五”期间发展设定了目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年产值在10亿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单一、融资困难的现状尤为突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存在着如国家支持力度、投资回收期长造成的融资困难、金融市场体制缺乏完善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节能服务公司自身信誉等诸多问题,阻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卞昊.合同能源管理在N公司的应用及分析[D].宁夏大学,2014.
[2]刘朝红.中国大唐集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关键词】化企业;基础能源管理;业务流程;作用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和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石油石化行业,其能源需求量随生产规模的扩大日益增加,能源成本在企业操作成本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降低企业能耗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面对当前形势,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集中体现了我国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重要举措。针对石化行业,逐步实现能源信息化管理,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管理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及用能特点分析
炼化企业对能源的依赖度很高,其生产过程中对燃料、电力、蒸汽和水等能源介质的需求很大,而每种能源介质的平衡变化均将影响甚至制约其他能源介质的生产与使用[1]。节能降耗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依靠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外,向能源管理要效益同样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石化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持续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但由于装置结构、技术水平,尤其在当前企业管理模式下,能源计划、能源调度等采取多头分散管控的方式,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不能有效结合。相比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国内石化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
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特点,生产连续性强、工序关联性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石化企业用能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3]的特点:
(1)生产能耗较高,占加工成本比例大
石化企业作为能量密集型高耗能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占我国工业总能耗的一半以上。以炼油过程为例,综合能源消耗量占原油加工量的8%~10%,折合炼油综合能耗约65千克标油/吨。
(2)生产换热过程多,能量系统复杂
炼油化工能量系统是炼化生产过程中与能量的转换、利用、回收等环节有关的设备所组成的系统,包括热回收换热网络子系统及蒸汽、动力、冷却、冷冻等公用工程子系统。石化工业加工过程中,冷、热物流(过程物流、公用工程物流等)之间的换热过程经常发生。如炼油过程主要是通过物理的办法,按照各油品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完成加工过程。物料之间换热频繁,相互之间构成了庞大的换热网络。
(3)能源管理涉及部门多,业务流程繁杂
从能源的进厂、分配、消耗到能源的计量、监控、考核,能源管理涉及到的企业部门众多,管理业务流程复杂,大量的能源数据需要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传输,数据分散程度大,集中化管理存在较多困难。
3.基础能源管理系统方案架构设计
3.1 业务流程梳理
针对石化企业能源数据量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企业先进能源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对能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石化企业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应该实现从计划、调度、操作运行到统计、考核整个业务流的全方位闭环管理,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4]如下图所示:能源计划岗发起能源预测需求,通过对企业已发生的能源产耗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条件,对能源生产和消耗情况进行预测。能源计划人员根据能源预测结果和其他信息制定能源供需计划。能源调度岗对能源供需计划进行执行,形成能源调度计划数据。数据通过审核后由能源统计岗接收,进行数据的加工分析,形成能源结算、供需、平衡、成本消耗等各种能源报表。能源考核岗对通过审批的能源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收集,计算各种KPI考核指标分数,对已发生的用能行为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能源计划岗,为能源预测和能源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图1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图2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下属各主要业务流程介绍如表1所示。
3.2 系统方案架构
结合石化企业生产耗能特点,从满足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一下几个功能模块:能源预测、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调度管理、用能过程监视、能源实绩管理、能源设备管理、能源统计分析、质量环保管理、能源考核管理等,以满足企业对能源的系统管理与充分利用。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基础能源管理各子模块基本功能包括:
(1)能源预测(在线预测决策、能耗预测分析、用能负荷预测等);
(2)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计划编制、跟踪等);
(3)能源调度管理(能源计划调度、实时调度、调度报表管理等);
(4)用能过程监视(能源数据监视、异常数据报警等);
(5)能源实绩管理(实绩分析、归档、查询、对标分析等);
(6)能源设备管理(能源设备监视、管理等);
(7)能源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管理、统计分析等);
(8)质量环保管理(质量监测计划制定、质量数据管理、污染物排放监测等);
(9)能源考核管理(KPI考核、信息)。
以上各功能模块共同组成了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现代炼化企业通过对MES系统、ERP系统、PC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其中,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与能源优化等其他子系统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了能源管理中心,成为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3.3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作用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用能设备实现在线集中监控,在实时能源信息的基础上,做到对能源的科学管理与调配,合理使用企业能源。在全厂能源介质平衡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进而优化企业的能源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石化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能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出了较为有效的尝试。例如,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进行了企业能源平衡与优化调度系统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对主要能源介质的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能源管控水平,实现了企业的系统性节能。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能源设施和能源系统实行集中化管理,为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了显著作用[5-6]。
(1)减少能源系统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对能源系统管理模式的完善将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目标之一是可以实现简化能源运行管理,减少日常管理的人力投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快系统的故障处理,保障企业安全用能
能源管理系统能迅速从全局的角度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故障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系统的措施,限制故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并有效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中能源调度、用能过程监控等系统功能保证了企业生产用能更安全、更可靠和更经济。
(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能耗需求的科学预测和能源计划的合理制定,为企业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保障,实现炼厂对各种能源介质的充分利用,减少能源的不合理散放,提高企业用能水平。同时,能源管理系统能对企业“三废”的产生和排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严格管理,为生产节能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4.结束语
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构建能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正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者的重视。而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得力工具,对企业能源管理发挥着巨大作用。相信通过对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的综合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两化”融合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占强,张浩.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6):61-62.
[2]刘占强,张浩.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6):61-62.
[3]郭文豪.石化工业用能特点及石化节能新技术[J].通用机械,2004(9):8-10.
[4]丁毅,陈光,等.钢铁企业能源流管理模型与系统架构探讨[J].钢铁,2012,47(10):87-91.
关键词:化工企业 系统节能 能源管理中心 节能优化
1、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背景
能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供需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工业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这种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能源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化工工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费大户,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费量大、污染产生多的行业,其能源消费量在3亿吨标煤以上,约占工业消费总消费量的25%;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6%和5%,位居第1、第4和第5位,因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
能源管理中心是一项融和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能源科学管理、合理调配、高效转化和利用,实现系统节能的有效方式,能够推动企业从原有的事后统计、分析、查找原因的能源管理模式,向以生产流程和生产计划为中心进行预案设置、过程跟踪、实时统计、动态分析的能源管理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目前,随着能源管理中心在钢铁行业的成功实施,在化工行业以及其他高能耗行业也逐步受到重视,在化工行业的节能降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及作用
2.1 能源管理中心架构
化工企业的能源管理中心作为能源管理和优化的一体化系统,由硬件、软件和系统节能优化服务组成,覆盖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各种能源介质的计量、控制与管理。能源管理系统(EMS)按电力、动力(煤、蒸汽、压缩空气、冷风)、水、环保四个系统采集的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基本处理和存储,再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操作员站等,进行能源介质系统运行趋势及主要能源设备运行状态的显示、报警、归档和其他处理,并通过系统对主要设备进行运行参数设定、远程操作和实时调整。同时与其他信息系统(MES、ERP等)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系统完成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能耗预测、优化调度、循环经济管理等管理功能。
2.2 建设内容
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对用能设备实现在线集中监控, 在实时能源信息的基础上,做到能源科学管理与调配,充分回收利用二次能源,针对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强的特点,在全厂能源介质平衡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进而优化企业的能源结构,其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能源管理中心场地建设
建设场地包括能源中心调度大厅、配电室、机房、巡检办公室、现场设备间等场地建设。
(2)能源中心能源管理系统EMS
能源管理系统EMS是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核心。基于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和现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之处,利用采集的各种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信息化目标。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
(3)基础自动化建设
由于该企业的原有的能源系统部分计量设施和自动化设施未达到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基础自动化建设改造需要改造的能源系统有电力系统、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主体区现场能源采集站、计量仪表、环境检测仪表完善、视频监控系统、通讯系统和电子巡检及门禁系统。
(4)与企业现有系统数据关联
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与企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管理系统)和DCS/PLC等系统存在数据关联。EMS能从ERP、MES和DCS/PLC等系统读取企业能耗等基础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后为企业提供能耗分析的图表和数据信息。EMS与企业现有的系统数据关联如图2所示:
图 2 EMS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关联图
2.3 能源管理中心的目标和功能
能源管理中心的应用功能从应用层次上分为3大应用中心,即能源监控与调度、能源信息管理和能源优化与决策支持。
(1)能源监控与调度:主要完成能源数据实时采集、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与调整操作、能源平衡,支持调度人员完成日常调度、点巡检工作。
(2)能源信息管理:主要完成能源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支持管理人员实现能源计划编制、平衡管理、能源运行、经济分析等管理业务。
(3)能源优化与决策支持:包括能源预测、优化调度、能耗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功能,为调度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调度和管理决策支持,同时支持能源业务处理的办公自动化。
3 基于能源管理中心的节能优化
能源管理中心建成后,该企业技术人员利用能源管理系统运行的数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找出系统之间和生产单元之间在能源流向方面的关系;对企业能源的采购、储藏、加工转换、分配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浪费及耗能高的环节,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了能源管理和计量的精细化、信息化,把所有生产报表实现自动化分析和处理,减少人工管理和劳动强度,提高能耗分析的准确性。通过能源管理系统,企业在节能优化方面获得明显效益,其中电力损耗从3.58%降至2.8%,减少损失0.78%;蒸汽线损从8%降至5%,减少损失3%;水的利用率提高5%,实现节能8171吨标准煤(当量值),企业取得节能效益如表1所示:
表 1 能源管理系统节能优化效果
4、结语
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特点,通过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时提供在线能源系统平衡信息和调整决策方案,确保能源系统平衡调整的科学性、及时性、合理性,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并取得明显效益。
参考文献:
[1]陆钟武,蔡九菊.系统节能基础[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2]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设施方案[EB/OL].,2011-10-26
[3]邵玉良,邵冰.能源中心的发展和应用[C].中国金属学会能源与热工2000学术年会,2000
关键词:企业;能源统计;能源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71-0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企业的高度关注,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能源消费的状况,而且又是企业提高能源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能源统计目的是节能,在监测水电汽能耗的同时还应注重能源设施改进。笔者从事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多年,发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笔者根据自身在能源统计工作中积累的节能降耗的经验,对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尤其是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为业界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能源成本高的现状、促使经济转向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当前中国能源工作的重点。能源统计工作在适应现行经济发展方面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业时代”已经结束,但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范围内的节能减排环保行动在不断的开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我国也出台了节能减排环保相关的法律与工作方案,能源统计工作也正逐步受到各公司、单位的重视。但还是存在很多企业对于能源节约“意识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仅仅只是注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却对企业能源的节约“视而不见”,企业领导在对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节能降耗的认识上还不够重视,不能够体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节约”的意义。
2、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有一定的认识,但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统计指标体系也不够健全,统计数据缺乏可靠性。现行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涉及综合能源的能耗,而对产品的单耗情况和能源的利用情况缺乏具体的指标,单位GDP综合能耗也无法较准确地计算。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种类和范围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及规定,导致能源统计制度的操作性较差。这就导致企业对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与需求缺乏预测,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在制定企业能源的发展规划目标时缺乏科学的依据。
3、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企业能源统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能源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统计知识,还应该熟悉设备耗能环节及企业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工艺配方等,对能源器具配置情况也应该准确掌握。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影响对能源统计岗位人员的素质也就不太重视,现今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岗位兼职较多,专职比较少,而且岗位变动也比较频繁,没有专业的能源统计团队,统计方法也是比较对传统的方法,不适应时展的需求。还有甚者,认为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填几张能源报表而已,统计工作趋于形式化,限制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开展。
4、能源统计服务职能未得到体现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相继设定了能源统计部门,但仅仅是反映能源的综合平衡,并不具备反映能源利用效益的功能。多数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只是针对企业生产消耗的能源进行统计,而企业能源统计的数据资料并没有反馈给生产部门及管理部门进行企业生产的指导与决策。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并未体现其指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作用。企业也缺乏全面、准确、系统的统计数据,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能源统计资料,难以为指导企业生产工作及企业能源供给提供科学的依据,不能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提升企业能源统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目前,针对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
1、提高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世界各国都在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绿色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能源统计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制定生产计划,通过节能减排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了贡献。因此,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不断提高对能源统计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能源统计部门,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应另造良好的能源统计工作的环境,提高企业所有人员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能源统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的责任心,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2、构建与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传统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种类、范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导致能源统计制度的操作性较差。统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企业进行能源管理的需要,完善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能源统计指标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现状以及发展需求来制定,并且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内部能源消耗的水平和趋势,为企业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提供科学的数据。
3、加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
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计量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日趋广泛,完善计量管理企业就必须扩展能源计量范围、细化企业计量器具配备原则、改进企业能源统计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能源统计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第二、加大企业能源统计监督力度。应针对能源统计人员在报表填写准确性、报表的时效性、统计方法的正确性等方面开展监督,避免能源统计数据与实际偏离,影响能源统计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统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统计工作也更加便捷。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可以减少能源统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统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及时高效的管理统计工作。
4、提升能源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进行能源统计工作时,统计人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统计工作,加强能源统计力度,就必须注重统计人员的配备,提升企业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确保能源统计队伍的稳定。一方面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不仅熟悉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熟知能源管理知识及生产工艺流程。另一方面,提升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责任心,明确能源统计人员的管理职责。另外,统计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一定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判断能力及利用现代先进统计技术对相关部门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计算机网络处理的能力。从而提升能源统计的质量,使其高效的指导企业生产,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三、结束语
当前,节能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但目前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企业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的素质较低、能源统计服务职能未得到体现等问题,制约企业健康发展。为改善企业能源统计现状笔者根据多年能源管理经验对以上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为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做些许贡献,
实现企业能源的高效使用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在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运用能源统计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晓霞.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与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8(2):36-38.
[2]倪红伟.企业能源统计的现状分析研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4):73
[3]李志学赵丛黄锋.我国能源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完善途径[J].中国能源,2010(09)
[4]单雪莉.如何做好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J]管理观察,2010(22).
[5]蓝孝卿.如何做好能源统计之我见[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一、历史发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各单位为降低能耗实现既定的节能目标,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提供从设计规划、到实施节能的一整套服务,从项目实施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中回收投资和取得利润,与客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实现双嬴。
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和应用尚处于“幼年期”。1962年,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局负责人邀请工程师Gondy Taylor对弗吉尼亚州四所学校能源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看能否有降低能源费用的可能,这个是有记录的最早能源诊断。但因当时能源价格低,这一超前实验没有得到共鸣。但从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关闭供油阀门,使世人第一次感受到能源危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开展节能工作。1996年是个关键节点,这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了大型节能合作项目,正式将“合同能源管理”引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能覆盖的行业很广泛,用能行业都和它相关。高等学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既是人口的高密集区,更是能源消耗大户。根据统计,2011年占到全国总能耗的9.6%。党的“十”第八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责无旁贷。所以,在高校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能源管理方法研究和探索,是当前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有力措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常见风险。相比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机制,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起步较晚,还面临众多障碍。如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节能人才,能源价格市场化没有建立等,这就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实践运行中遇见很多困难和风险。通过对已有的各高校节能项目申报材料分析发现,在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过程中,各高校对如何选择节能项目和项目运作模式没有清晰的思路,对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节能效益的分配也没有明确,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风险和管理控制也没有注意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推广和节能工作的开展。下面就高校在引入合同能源管理中遇见的风险进行归纳。
1、合同风险。合同文本签订不规范,没有对技术、数量和金额等等进行明确;对合同履行过程时间节点没有规定;文本缺少附件(附件一般都包含对正文关键条款的解释和延伸);不重视服务,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集设备、服务、工程于一体的。
2、技术性风险。产品技术成熟度,节能实现程度是否能达到预期期望。设备性能可留有扩展空间和新设备对接接口。
3、人的风险。主要有项目双方沟通协调问题;客户管理层重视程度;服务操作维护工作人员的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使用者对节能的认识。
4、意外风险。影响合同能源项目顺利实施的意外因素主要有政策变化、能源价格、成本变化、自然灾害、技术升级等不可抗力因素。
三、防范对策。各高等院校在进行节能改造时,积极引入合同能源方式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需要能对合同管理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效率,提高办学效益。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1、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实施前的风险分析。用能状况诊断是项目开展的基础,可为确定能耗基准、节能措施和节能目标提供支持。高校应在了解和掌握用能状况的基础上确定适用具体项目的节能措施,是更换设备,还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是优化用能环节,还是改善用能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方案,通过本研究使得高校对要实施的项目应有充分认识。
2、对项目实施进行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合同能源管理风险识别是要从错综复杂环境中找出合同能源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按照效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立了基于风险系数的效益分享额和分享期限。为高校提供识别风险,提高收益,提出一种定量分析风险和效益的评价方法。
3、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测量和验证进行确定。在项目方案确定的情况下,量化节能目标,双方确定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实际的节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测量和验证来进行确认。
4、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绩效评价。设立绩效评价指标--结果指标与行为指标,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实施绩效评价--绩效衡量、差异分析、差异调整。避免缺乏可操作的业务流程,防止盲目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风险进行预警提示,提供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