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

第1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加强;境外游;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77-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据国家旅游局消息称,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的843万人次,到2014年破亿,增长10.8倍。中国游客的强大消费力在给他国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与此产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相关安全及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名列前茅。

一、境外游不文明现象及其影响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出国游则代表了国家的“国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很多人慢慢淡忘了中国自古以来知礼、守礼、行礼的优良传统,不讲文明、不懂礼仪;举止轻率、满口粗言。有的人甚至把这一陋习带到国外,严重地影响到了国人的整体形象。部分中国游客所到之处,让当地民众对之望而生畏。

(一)公共场所缺乏礼仪与素质

丑态一:遇事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乏理性。法国的普罗旺斯,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观赏游玩。但是,有几个中国游客为了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拍照而在普罗旺斯上演了一副“全武行”。外国人表示不解:“置身那么美的地方,怎么还会有打架的念头?”熟不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现象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美好形象已经随着旁人的叹息埋葬在普罗旺斯的花田之下……丑态二:不注重个人形象,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不文明行为之一,在旅游景点、餐厅、商场,中国游客说话大声大气、猜拳拼酒、随意拍照、嬉笑怒骂,喝得烂醉如泥还丑态百出地又唱又跳的情况时常能看到。东西吃到哪里,垃圾就随便丢在哪里。不论场合、地点,随地吐痰、擤鼻涕、抽烟、打喷嚏不捂嘴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更有甚者,个别游客把喜欢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刻的坏毛病带出了国门,涂刻在城墙和树上的中文汉字成了嘲笑国人素质的最好印证。丑态三:喜欢贪小便宜某些中国游客喜欢占小便宜,如在自助餐厅偷偷打包带走食物、把酒店里面的非免费物品拿走,拿卫生间里的免费卫生纸、洗衣袋等,还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又比如:在欧洲上公共厕所需要投币厕所门才能自动打开。喜欢大把花钱购买奢侈品的中国游客不舍得花一点点小钱投币上厕所,在这里却贪上了小便宜。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中国游客投一次币后不锁门,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进去,对于自己耍小聪明而省下几元钱洋洋自得,却不知这种行为让不少外国人摇头。

(二)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某些中国游客在出境后完全忽视应有的礼仪和风俗,在泰国的寺庙、欧洲的大教堂,穿着毫不讲究,随意露肩、露膝盖等。很多中国游客以天气炎热为理由,到了寺庙、教堂仍然穿着短裤、拖鞋、背心,丝毫不尊重当地的风俗。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而当地人也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但不少中国游客却不能加以理解和尊重,只是凭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做事,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二、境外游文明礼仪缺失成因分析

(一)国人缺乏礼仪养成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礼仪之邦的礼仪正在逐步地流失。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礼仪风俗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流失,如今的中国人在社会中约束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越来越差,故而直接导致了文明礼仪素养的缺失。我国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当今国人礼仪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归纳下来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1.社会变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经历了价值观的解构和再构,价值观中的传统成分与现代成分不时产生冲突和纠结,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引导着国人不同价值观念的形成。部分国人在道德上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这些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的选择时缺乏科学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与个人本位主义,这也是诱发国人不良习气的根本原因。2.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礼仪教育过于理论、形式化。学校教育重点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忽略了实质的操作和训练。学生只“知”而不“行”,而知道的部分也没有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实际上,学校书本层面上的教育已经与学生的实际行为脱节了。3.家庭教育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重成绩轻德育。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而根本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冷漠的自私性格。他们不珍惜家人的劳动果实,不关心理解他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付出。

(二)我国旅游业管理欠缺规范

近些年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前景。但是,旅游行业管理仍然欠缺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协调与规范。部分游客在境外的表现实在让人唏嘘,但把原因完全归咎到游客头上是欠缺公允的。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旅游企业多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行业监管,如: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的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将导致游客道德礼仪的缺失。

(三)国人缺乏自律能力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它依靠的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不带有任何强制。因为不具备法律约束,使部分中国人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淡漠了道德礼仪观念,变得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缺乏严格自律的精神,从而导致了礼仪行为的缺失。

三、加强国人境外游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力度对游客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1.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爱国主义是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是个人所具备的公民道德之一。同志曾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想决定行动,有爱国之心才能报效祖国。反过来,行动也会指引思想,只有将爱国之心落实到平时的实际行动中,才能让国人爱国的种子生根发芽。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维护国家形象也同样是爱国。所以,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中,坚持渐进性,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养成“讲文明、懂礼仪、有道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表现形式;凸显实践性,要求文明礼仪要做到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国人自主实践、自觉参与,把礼仪知识、礼仪实践和礼仪规范统一起来,做到行知合一。努力把文明礼仪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注重整体性,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到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国人崇尚文明、崇德向善,以实际行动爱国、护国。2.加强游客遵循文明礼仪的主人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游客文明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整体上看来就显得参差不齐。游客的文明礼仪是一个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100个游客有99个游客的礼仪都到位了,其中有一个没做到位,那么,因为他的个别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体的素质和印象。所以,每一个人在接受礼仪教育时都要有这种整体意识。出到国外,每一个中国人就是一面旗帜。国人在境外旅游应该具备文明礼仪的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破坏华夏文明的消极因素。3.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把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国家形象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力度宣传文明旅游。各大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广泛普及礼仪、礼貌道德知识,大力营造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旅游培训方面可引导游客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形成文明出游宣传引导的浓厚氛围。

(二)通过学习培训帮助游客了解境外礼仪习俗、禁忌

由于各国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多国风俗与人情。本着“”的国际交往准则,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部分人的习惯和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格言都说明尊重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所以,完善旅游团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游手册和行前教育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导游领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导游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对游客产生现身影响。强化导游领队在出境旅游过程中对游客文明行为的提示和提醒责任,要求游客自觉遵守和配合旅游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三)制定行业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游客的行为

按照《旅游法》的规定,加强游客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明确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鼓励游客互相提醒,共同遵守文明出游公约,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规劝和制止。建立有效机制对做出不文明行为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曝光,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批评教育、警告、责令整改等相关的惩罚手段。另有,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与航空公司等,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建立游客文明礼仪诚信档案,进一步完善游客法律法规。

(四)游客文明礼仪教育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游客礼仪素质的提高既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也需要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作保证。中国一直注重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却没有完整及时地配套跟上。正是这样,才使得国民素质教育出现投入大、收效微的现象。只有把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同时作为“软”、“硬”两手抓,我国国民的整体礼仪文明素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如以交通规则和秩序为例,如果缺乏相应硬性规则管理,仅仅依靠市民自觉就能普遍遵守交通秩序显然是不成立的。结果证明,一般管理搞得好的城市,那里市民的礼仪水平普遍比较高,这已经成为一条潜在的规律。同样的,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或城市的社会文明秩序的成功管理经验都说明了,文明礼仪的产生,离开制度管理、文明秩序和文明民众是决不可形成的。

(五)游客将礼仪实践落到实处

要不断提高游客的礼仪修养就要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我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潜心学习礼仪、实践礼仪,把我们学习到的礼仪常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从个人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因为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性的,要想把这种理论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真正内涵,逐步融会贯通,然后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一句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加深礼仪规范的领悟和理解。

四、结语

境外游的每一位游客都代表着我国的形象,言行举止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国人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象征。提升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需要每个人积极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遵守各项文明道德法规。将讲文明、知礼节纳入到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自身做起,让文明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共同努力重塑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金丽娟.旅游礼仪[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

[2]舒伯阳,刘名俭.旅游实用礼貌礼仪[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第2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 礼仪 健身健美礼仪 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礼仪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健身健美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公关作用,假使在一些重要的健身健美活动中不在意自身的礼仪往往会陷入尴尬的氛围。于是,健身健美活动中礼仪日渐重要,如何知礼、用礼和守礼就成为健身健美专业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作为推动健身健美发展的后备力量,健身健美专业类大学生应当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和健身健美专业所蕴含的礼仪标准,以完善自身形象和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实现自我在健身健美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对于健身健美专业类大学生,开设现代礼仪学课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健身健美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进步及健身健美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健身健美以渗透到各个领域,超强的感染力和传播速度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一些重要的健身健美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代礼仪和健身健美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在当今这个健美健身全球化的波浪中,外交活动日益增多,作为未来世界的掌门人,健美健身专业类大学生应知晓最基本的礼仪文化,了解一些健身健美的礼仪规范和习俗和尊重国际风俗习惯和,以便更好的发展健美健身事业。

(二)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其要求培育的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包括礼仪常识和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是人生旅途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在完成学业,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外,还需要理性地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有助于健美健身专业大学生提高良好的综合素质

当今许多的有识之士抗议,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诚然,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是缺乏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而是出现精神上的断层。所谓提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广泛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细节决定一个人的教养,细节又体现素质,人们往往会把别人的言行举止和这个人的素质相联系。假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由驾驭礼仪规范,那么往往会获得积极的评价。虽然礼仪和金钱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礼仪的丢失却只剩下物质的皮囊,那将是全人类最悲哀的事了。因此,健身健美专业大学生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礼仪的学习,实实在在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社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名片。

三、构建健身健美院校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结合健身健美教学的课堂进行礼仪教育

教师的宗旨就是教书育人。礼仪教育需要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如课堂内外、考试和日常训练等。教师要努力把握好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潜移默化地礼仪教育,遵循健身健美教学的规章制度,建立课堂常规。这就意味着健身健美教学更够确保良好的比赛制度,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加强礼仪教育,营造校园良好的气氛

高等教育体现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修养和完善。组织一些多姿多彩的礼仪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礼仪学习的兴趣,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引进来,同时又展示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如廉洁文化宣传,组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弘扬礼仪文明之风,让礼仪规范洒满校园。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弘扬礼仪文明

礼仪教育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效应。网络信息因其传播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广泛,使得礼仪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礼仪规范与技巧,激发大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四)注重仪态教育

美育因素是健身健美教学的一个分支,而健身健美教学的基本责任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形体美。作为专业的健身健美教师,应当科学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强身健体,努力改善各部位的肌肉和组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的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姿态包括站、坐、行和走,严格要求学生站要挺直,坐要端正,行要轻盈,走要沉稳,尽可能展示出当代大学生的年轻姿态和风貌。

总而言之,礼仪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当代大学生应时刻要求自己知礼、懂礼和守礼,时刻提醒自己以高标准、高学识和规范的礼仪对待这个名族和社会。规范的礼仪不仅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内在魅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作为健身健美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构建礼仪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认真规范学习礼仪常识和习俗,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今后走出校园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展现出健身健美教学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峻峰.和谐视野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报.2010(08).

第3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今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识,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今年5月,副总理在国务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常常遭到中外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共同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10月1日开始施行)对旅游者的文明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文明行为作出了禁止规定。我们应紧紧抓住《旅游法》施行的历史机遇,把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巨大的推动力,通过宣传教育、惩罚奖励等方式和途径,使我省公民在出境旅游文明素质方面有一个质的提高,并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部分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的

主要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最近笔者走访了省内有关旅行社,并结合媒体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部分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不拘小节,不注意公共卫生。有的中国游客在大庭广众前袒胸露背,衣冠不整,甚至脱鞋脱袜;有的对“禁止吸烟”的警示牌视而不见,在电梯、地铁等封闭场所随意抽烟;有的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所到之处一片狼籍。

不注重入乡随俗,不讲礼仪。有的游客在机场、车船、餐厅等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大声喧闹;有的在博物馆、影院等地旁若无人地大声接打手机;未经同意强行拉外国人合影拍照;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和居民风俗。

不守规则,不讲秩序。在国际航班上时常看到有的游客为争抢行李箱空位而堵塞通道;有的任意摆放行李,对空中小姐劝导充耳不闻,影响航行安全;在地铁、公交车站不排队侯车,车到了就一拥而上争抢座位,当地民众摇头叹息。

贪图小便宜,有损人格。有的中国旅客在外航飞机上,背着空乘人员,偷拿餐车上的红酒、饮料,有的在下飞机时顺手牵羊,偷偷拿走毛毯、耳机、不锈钢餐具等;有的中国游客为了享受国外酒店为新婚夫妇提供的免费“蜜月待遇”服务,就用假的结婚证明欺骗酒店,造成不良影响。

违反法规,害人害己。去年9月4日,仅仅因为座椅靠背的一点小事,两名中国游客在瑞士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大打出手,导致载有200余名中外乘客的飞机被迫返航,两人均被瑞士警方拘留并受到相应处罚;今年2月14日,荷兰航空KL898头等舱有6名中国乘客晚到,起飞前他们又坚持不系安全带,拒绝关闭手机,并与空乘人员激烈争吵,最后机长宣布拒绝起飞,直到机场警方把6人带下飞机,同机的中外乘客皆侧目而视。

上述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部分游客文明素质不高。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近30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特别在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教育上缺课太多。

中外文化习俗差异。有的游客不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和,不知道国外旅游景点的规定,在旅游中自我感觉良好,既不“入乡问俗”,更不“入乡随俗”,想当然地把个人的一些陋习带到国外去“展示”。

旅游团队的特殊性。旅游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群体,无论是领队与旅游者,还是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都具有临时相聚的特点。因此有的游客就认为,在旅游团中谁也管不了谁,可以无拘无束,很放松,行为举止缺乏应有的自我“克制”和“约束”。

领队或导游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服务不到位。有的领队或导游在旅游团启程时和游览中,不积极认真讲解旅游目的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应注意的文明礼仪,却热衷于介绍哪个商店的东西便宜等;有的领队或导游自身的行为举止也不高雅有仪,不能做到以身作则,无形中给团队游客带来了负面影响。

提升我省出境旅游

文明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部分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虽然是少数人所为,但它在客观上损害了我国在境外的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使参加境外旅游的游客能自觉地做一名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已成为我省实施《旅游法》,发展境外旅游面对的重要课题。

进一步提高出境旅游对塑造国家形象重要意义的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营造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而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的出境旅游业扮演的已不仅仅是单纯旅游业务的角色。由于出境旅游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属性,已经使其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著名诗人卞之琳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在特定环境中,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今天,中国出境旅游者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传播主体。与一般的个体行为不同,出境旅游者的行为是一种涉外的行为,更多地带有国家色彩。无论我们的出境旅游者来自哪座城市,只要走出国门,都是“中国人”;无论其出国旅游的目的有多么的“私人化”,但只要走出国门,他就是国家的形象使者。因此,出境旅游者文明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形象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法》第五条阐明:“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从这一精神出发,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外事、公安(出入境)等涉外部门,特别是从事境外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不能仅仅把出境旅游看成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更应从承担着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责任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定义发展境外旅游的重要意义。

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是我省开展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的题中之意。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美丽中国”的涵义非常深刻、非常丰富。“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生态之美、山水之美的建设,更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千千万万“美丽中国人”来展示和塑造。

美丽中国,浙江先行。去年年末,浙江省委在全省部署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夏宝龙书记多次指示:要充分发挥“最美现象”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最美浙江人”精神文化品牌。

“最美浙江人”是指模范践行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核心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人。《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由此可见,实施《旅游法》,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与我省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最美浙江人”也应该是内外皆修的楷模,这是争做“最美浙江人”活动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认真落实关于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重要指示精神和实施《旅游法》、与当地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几项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取得更大的成效。

加强行前引导教育,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当务之急。据了解,由于目前参加出境旅游人数众多,加上旅行社人手紧张等客观原因,不少旅行社都忽视了行前说明制度,大部分参加出境旅游的游客,都是提起箱子就跨出了国门。因此,出境旅游的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普遍缺乏,这是造成部份旅客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下列事项:……旅游者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对此,从事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要认真建立、健全行前说明制度,切实承担起引导、教育游客的职责。一是将《旅游法》的有关条文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规定,作为旅游合同附件,在签订旅游合同时着重向游客进行说明,用法律规定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提升游客的文明意识和守法意识。二是通过集体行前说明会等方式,宣讲出境旅游文明礼仪和安全常识;要注重介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社会治安等情况;还要强调如违反当地法规,可能受到的处罚等。引导参团游客,自觉遵守《旅游法》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规定。三是把旅游目的地的有关情况和《旅游法》、《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相关规定,摘编整合在发给游客的行程手册中,便于游客随时翻阅学习。

提高领队和导游的职业操守,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关键。出境旅游团队尽管是一个临时的松散群体,但由于在境外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等原因,领队和导游自然就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因此,提高领队和导游的职业操守,发挥“核心人物”的良好示范作用,是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关键一环。《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的行为。”我省各相关旅行社应遵照《旅游法》,认真做好上岗的再培训工作。要求领队和导游在出境旅游全过程做好文明引导和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引导游客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国的法规及社会公德。在游览过程中,当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应及时委婉地对游客予以提醒、劝阻和警示,引导游客守秩序、护环境,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注意自身言行。同时,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相关旅行社,建立出境旅游文明引导责任制,对未能有效履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和导游,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整改。

第4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传统文化教育 内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63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育的水平在飞速发展,与国际接轨。但是,幼儿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地加快了“去本土化”的脚步。“去本土化”是指本国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和方法逐渐被现代的国外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所代替。许多孩子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传统礼仪更是不知所云。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幼儿教育是不利的。本文想谈一谈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内容,并且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

1 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1 传统文化主要以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展开

目前,幼儿教育以五大领域展开,从体、智、德、美等方面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而其中与中国传统内容相关的,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同时,幼儿教育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传统礼仪教育、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等在幼儿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更少了。

1.2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偏差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幼教工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对幼儿由文化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例如现在有些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们在“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们记住了内容,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吗?是不是也该深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呢?

(2)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绍等历史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总是以故事、图片、工具的形式来介绍,无法给幼儿以深刻的印象。

(3)注重继承,缺乏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缺乏深入的体会,以照搬为主,没有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加以变通;过于依赖教材,依照习惯,甚至模仿其他教师,其他幼儿园;二是让幼儿被动学习的较多, 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过于注重“原汁原味”,要求幼儿生搬硬套地,不加取舍地学习,无异于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为主:

2.1 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育

(1)注重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孝顺双亲的品德。古代教育注重“孝悌”的培养,作为传统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阶段,孝悌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内容。

(2)提倡节俭。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简朴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自尊心、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3)培养幼儿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品格。“诚信”是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十分注重的优良品德之一。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幼儿天性纯洁,认知有限,难辨是非,长辈应以良好的行为加以引导。《礼记・典礼上》中也说道:“幼子常视毋诳” 。

(4)提倡“为善”、宽容。《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里有“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2.2 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1)加强礼仪常规的训练。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首先要进行姿态训练。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其次是,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礼仪。如遇客人来访时,要礼貌大方,有礼相待;与人说话要谦和有礼,不能大叫大嚷等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古代幼儿家庭生活常规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幼儿每日鸡鸣起床后,应自己洗脸、漱口、梳头等事务,并且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除此之外,古代对幼儿饮食卫生也很讲究。同时,还要求幼儿对于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之事。这些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养成幼儿勤劳的习惯也是大有益处的。

2.3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1)重视传统节日等的庆祝活动。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这些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幼儿对于节日的了解,如节日起源、节日风俗、与节日相关的诗歌等,寓教于乐。

(2)加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 《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古代蒙学写字的代表作,其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而且蕴含这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可以从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以传统文化读本的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重视对幼儿的乡土文化教育。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有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流传至今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认识家乡或者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周边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3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室内墙饰、屋内装饰颜色、选材等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积极渗透给幼儿,为幼儿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教室墙面布置时,可以设计制作以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地方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

(2)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蕴含在一日生活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将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注重强调道德规范、礼仪、节日活动、经典朗诵、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教育,为幼儿创设各种直接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环境,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3)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资源进行教育,避免形式化、说教化。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幼儿园要有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开发地方课程、园本课程。因此幼儿园可依据本地本园特色编写园本教材,将传统文化以幼儿易接受的儿歌、游戏等形式编写成教材。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艺术欣赏、参观、交流、表演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4)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家庭与幼儿园教育配合,能使教育幼儿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达到一致,从而增强效果。因此,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通过幼儿园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以及亲子活动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5)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仔细地斟酌,从幼儿教育的需要和未来出发;需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衡量,对于实际教学情况,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芳.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上海托幼,2008.11.

[3] 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红云.幼儿园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不足与对策[J].教育・科研,2006.20.

第5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 文明礼仪 养成方法 学校 家庭

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儿童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优秀品德和良好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很多习惯都逐渐养成,礼仪习惯也一样,在这个时期形成。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运用教育时机进行礼仪教育,使孩子处事有准则,言行有遵循,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塑造健康人格,让孩子终身受益。我对此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二)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在家里,尊老爱幼,关心邻里。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种子。

(三)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大多数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还是知道的,整体较好,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训练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礼仪行为比高年级学生普遍要好。其次礼貌用语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学生对尊重和敬佩的人运用起来就比较情愿;对方回礼少也会减少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热情。同时,男同学相对女同学而言,礼仪行为又普遍不及。男同学一般比较顽皮好动,女同学比较文静,说明男同学的礼仪教育要难于女同学。所以应针对高低年级和男女同学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促进礼仪习惯的养成

(一)榜样激励

学校是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中心场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教师依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时刻渗透

文明礼仪教育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象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正是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反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三)活动体会

结合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针对特殊的节日开展规律性的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我校与读书相结合,开展“读文明礼仪一本书、讲文明礼仪一个故事”和“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书活动举行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与艺术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声”文艺演出。与强化常规训练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每周评出“流动红旗”班,以次鼓励班级及学生参与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与建队日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规范中队检阅”等活动。这样使全体学生真正认识礼仪、了解礼仪、学会礼仪、实践礼仪,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四)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基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室、走廊、专用室分别挂上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广播、墙报、校刊宣传着好人好事。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持之以恒

小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礼仪知识的回生、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所以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三、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

在家庭中孩子学生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家庭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明天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他们在明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坚持养成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配合,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任丘一,新茝 《文明礼仪教育》河北出版社 2006.4

[2]握思品教学特点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安徽教育论坛》 2006.6

第6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 节日文化 承载 发扬 内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97

中国的传统节日休假目前已实现行政化,但节日的原始味道却不浓。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在我们年青人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网络、都被各种各样的洋节日信息充斥着。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笔者发现:目前幼儿园中大班课程设计,让孩子们庆祝圣诞节,让幼儿与制作感恩卡,新年树(圣诞树),准备母亲节礼物、包饺子、做月饼等学习内容比比皆是,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目标的维度看,可以利用这些节日背后承载的文化,让幼儿感受中西文明的不同风格,既长见识,又获得动手能力的机会。但让好多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些是西方节日。对好多孩子来说,哪些是传统节日、为什么要过节?却一无所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动手能力的操练,更需要精神与人格的塑立。利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这一资源,将使孩子们在幼儿教育这一阶段埋下树立民族的、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种子。为此笔者从自我的教育实践出发,谈谈传统节日在幼儿教育中的现状,思考,及所做所想过程中一些建议。

一、 “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课堂教育中开展的现状

例:中班第七周主题活动《爷爷奶奶你们好吗》中有节语言课《重阳节》。当老师问中班的孩子:“小朋友,你们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积极发言的孩子有好几个举起了小手。“请你说。”“九月九日是中秋节。”一个孩子回答着。“老师再请个小朋友来说回答。”“宝贝,请你说。”一个自信的孩子站来起来,大声说:“老师,九月九是儿童节.”老师用摇头的方式表示不对,坐着的孩子们就不敢再举手来回答了,安静一片。不光是几个孩子不知道九月九是重阳节,全班孩子没有一个能说上来的。下一个问题重阳节是谁的节日,孩子回答也是像猜谜语一样,答案五花八门。

幼儿教学教材中,虽然涉及到部分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主题活动,但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至少发现以下三大问题:

(一)传统节日时间与幼儿课堂教学内容不符

在教学“传统节日活动”这学习内容时,与国家法定的节日或迟或早不相遇。如2013年的中秋节是9月19日,放假是9月19日,9月20日,9月21日。而幼儿园中班的课程中《中秋月儿圆》安排是9月23日至9月27日,相差一周的时间。小朋友是先过中秋节,先有体验和感触,然后再进行这个节日活动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讲,是有利的,因为亲身体验,所以更加深刻有印象。但中秋节日的背景主题元素是团聚、圆满,对于孩子来说过中秋应有一种期待,原本该有的赏月、识月等活动都只是轻描淡写。

总之,许多节日的教学,时间颠簸跨度很大,使教学索然无味。

(二)节日时间相符时,幼儿园内无节日气氛

既为节日,就需要有节日的气氛,气氛是有环境的创设而产生的,不同的节日就应该有不同的气氛,幼儿园环境创设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传统节日来临时,农村幼儿园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节日到,创主题;节日过,一边放。”在一周主题前几天对主题墙进行装饰,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再是参与到各个课程中,如儿歌朗诵,故事,或是绘画来表现传统节日及风俗。但整个幼儿园基本上没有传统节日的氛围,大中小班中课程节日也不是统一安排,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三)除了吃穿、放假,无其他文化寻根气息

在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社会几个领域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与风俗,但事实上,孩子们只了解了节日我们吃了什么或是节日到了我们要放假几天等概念。而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每个节日不仅仅有着不同的表象作用,更有着深层的教育意义。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节日的表面,重在让孩子们“玩”来感知节日的文化,忽视了文化内涵和教育的功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几千年地沉浸在节日中,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生活也同样沉浸。所以笔者认为要重视每一个节日内在的文化,一方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另一方面要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精髓,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中华民族,继承我们中国优良的传统品质与文化。

二、传统节日对幼儿文化寻根教育的意义

(一)生活化常识的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传统节日内容丰富,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等,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幼儿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和活动,都蕴含是传统节日文化内容。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孩子们生活化常识有所提升,了解各个节日的名称和时间,如正月初一是春节。同时也了解各个节日中的习惯于风俗,如张灯结彩元宵节,吃汤圆。节日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存在着,让孩子们感受节日文化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幼儿园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食品,安排了不少动手实践的活动。如:中班主题《中秋月儿圆》中,我们邀请了糕点师傅,让孩子们参与了做月饼的过程。一个个圆圆的小月饼都是孩子们亲自参与制作的,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加深对“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

(三)乡土气息的感受和人文背景的了解

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特色,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既宽泛又抽象的概念,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一放面让孩子们感受了节日的乡土气息,如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春节,按照我国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过节是以“红色”为主,收红包、挂灯笼;孩子们放鞭炮、点烟花;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让孩子们心中留下一个红彤彤、甜滋滋的年,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了解了节日的人文背景,如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幼儿认真听革命英雄的故事,一起动手做花圈,鼓励幼儿在家长陪同下祭祀扫墓、踏青郊游等。

三、自我尝试的实践策略与思考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名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都隐含着不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孩子们喜爱、了解、感受传统节日,是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在幼儿园中,大家都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选择有效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感知、体验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让传统文化不断在孩子们心中不断发芽、生长,结果,激发孩子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内容建立成适合幼儿园特点的课程,传统文化是教育重要的材料。我们实践的“过端午“这一活动为例,谈谈传统节日的教育策略。

(一)事先挖掘传统节日中的积极元素,提炼出适合幼儿感受的人文印象

如端午节前人文背景的铺设,我们先带领孩子们跨越历史时代,聆听《屈原》的故事,观察屈原这个热爱国家的大诗人,被人怀疑和陷害的画面,感受屈原的痛苦,投江自尽,以及江上的渔夫和百姓知道后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拿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江中的鱼虾们吃饱后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画面。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通过故事让孩子们感知了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人民也热爱他,怀念他。所以把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每个节日都一定的背景,积极的,不积极的,但不是每一点都适合幼儿去体会。所以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挑选合适的感受途径和策略,即贴近孩子的思维和眼光,又新奇地吸引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正确人格品质。

(二)、设计易于准备和动手的实践体验活动,聚家园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邀请家长走近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合作“包粽子”的活动。家长们准备了包粽子的材料,已经泡好的糯米、煮软的棕叶、馅料、棉绳。孩子们在家长的知道帮助下有摸有样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粽子,粽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让孩子们一起看粽子,认识形状的同时,还让孩子介绍自己包粽子的过程以及用了哪些材料,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最后念着儿歌,品着粽子,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过端午的这个活动。这样的过程靠教师一人之力,完成起来必定有诸多不便。但发挥家长对教育的协助作用,意义和效果上会大大提升。

(三)活动意义的提炼与反思促使自我的成长

在这次半日活动中,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亲手尝试“包粽子”,了解粽子的制作材料和基本制作过程。一方面唤起了家长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认可,增强了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孩子、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另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分享粽子中还让孩子们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个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欲望,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小时侯就开始扎根。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需要关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缺失与不足,提炼节日文化活动中组织与引领的艺术,不仅需要前测前瞻活动开展的意义性,也要反思活动后留下的内化因素。

传统节日本身就带有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珍惜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乡土气息和人文背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主动地参与各个传统节日,从小就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们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峰峰,如何组织幼儿园的参观活动. [J]. 学前教育.2011.01

[2]马杰,借鉴活教育思想实施责任教育. [J]. 学前教育.2012.12

[3]刘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南中的幼儿科学探究-价值取向、目标与实施策略. [J]. 幼儿教育.2013.06

第7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 解决对策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这就影响着翻译效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者需注意中文化差异,并把握其主要表现,从而减少翻译错误。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在商务英语翻译者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差异。如英国是岛国,在其经济生活中,渔业与航海业有着重要地位,因而出现了不少与捕鱼、航海有关的英语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于陌生环境中不自在);而汉民族是陆地国家,农业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产生与之相关的习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同时,面对同一含义,因地理环境差异,其翻译不同。如英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中则是“挥金如土”。

第二,风俗习惯差异。文化具有独特性,这就产生了不同风俗习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如美国,认为蓝色象征忧郁,于是有“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此外,一些比利时与埃及人认为蓝色是倒霉之色。然而在翻译著名汽车商标“Blue Bird”—— “蓝鸟”,则不可理解成“伤心的鸟”。因为在西方文化中,blue bird有“幸福”之意。而乘坐这一品牌汽车的中国人,考虑的则是身份象征,并不会联想到“幸福”“倒霉”或“忧郁”。

第三,对事物认知差异。地域、国家不同,人们在事物认知上有所差别。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意一些敏感词汇。如中国生产的“白象”电池,其英语翻译成 “lion”,则深受外国人认可。而若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那么,西方消费者则认为其是普遍事物,则缺少品牌含义。此外,还有心理特点、习语谚语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商务翻译者需要注意的,要把握谚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把握不同地区的人们心理特征,切忌以汉语模式对英语谚语进行生搬硬套,否则会出现翻译偏差。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解决对策

由上述可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者不但需要关注语言字面意义,还需注意其深层含义,以避免出现理解偏差。这就需要商务英语翻译者具有一定文化常识与翻译技巧,以有效解决中文化差异问题,实现高效高质的翻译。

第一,积累丰富的目标语与本土语言文化常识。语言是文化载体,每种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个体特性,也体现了个人的社会属性。因此,由文化视角看,翻译者不可根据文本直接翻译,尤其是商务英语翻译,还需要根据一定的文化常识加以思考与翻译。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若想避免文化冲突,减少语用失误,翻译者则需不断积累本土语言与目标语的文化常识,如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习惯等,以减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错误。

第二,把握文化背景差异。因为民族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礼仪方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因此,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翻译者,则需花费一定精力与时间,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语言含义,从而找出目标语与本土文化差异的翻译结合点,减低翻译错误。如词汇含义:“龙马精神”中的龙,英语词汇是“dragon”。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龙属于凶恶怪物,象征凶残。因此对一些汉语中的龙,在英语中并未被直接翻译成“dragon”。譬如“亚洲四小龙”,英语翻译成“the Four Asian Tigers”。如隐私意识:西方注重个体主义,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对于婚姻状况、年龄、财产状况、等话题,在交际场合是需回避的。而中国崇尚集体主义,因而乐于谈及自己及其家庭情况,为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关系,也往往问及上述问题,有时对西方人也是如此,但这易于激起西方人的反感。又如礼节方面,中国人较为委婉。如在中国,若有客人来访,主人会热情张罗,会对客人说道:“招呼不周,未准备什么饭菜。”若客人是外国人,他们则难以理解,桌上明明有许多好菜,为何却说没有准备什么饭菜。若遇到这一情况,商务英语翻译者则需适时调整翻译原则而灵活翻译。如“Hope you like it. Please help yourselves”。

第三,掌握翻译的技巧。在信息传播中,翻译也是一种有效形式,并表现了翻译者、被传播者与传播渠道的互动关系。相较于普通传播相比,翻译者在传播信息中会中需要文化转化码,从而保证不同语言在表达含义上的一致性,这就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如面对特有词汇,翻译者可适当地展开释义性翻译。譬如机构、职务名称,可适当说明其业务范围或职务等,以帮助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陌生词汇。其次,在商务英语中,其句子结构一般比较复杂,文体十分正式,而句式也十分规范,特别是合同、招标文件、报刊文章等。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保证用词的规范性与正式性。另外,在保证译文与原文语义对等,符合表达习惯与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翻译者可适当地增添或者增减词量,以使译文更流畅。

总之,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若想提高翻译质量,做到“信、达、雅”,翻译者则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而后在此基础上,既要把握翻译理论知识,也需不断积累中西方语言文化常识,并强化翻译实践,探索出翻译技巧,从而准确而地道地进行英语翻译,减少翻译失误。

【参考文献】

第8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三、公共礼仪

(一)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1)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2)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

(3)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二)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三)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都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四、学校礼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二)教师礼仪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4)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3)分清场合,入情入理。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五、公务礼仪

(一)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二)电话接待礼仪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三)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四)乘车行路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注意:

(1)让领导和客人先上,自己后上。

(2)要主动打开车门,并以手示意,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关门,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

(3)在乘车的座位上很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

(五)递物与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举止。

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因此,递物时须用双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递交名片:双方经介绍相识后,常要互相交换名片。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敬地递上,且名片的正面应对着对方。在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恭敬地用双手捧接。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或有意识地读一下名片的内容,不可接过名片后看都不看就塞入口袋,或到处乱扔。

(六)会议礼仪会议的通用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目的。

(2)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通知,以便使参加者有所准备。

(3)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如果会场不易寻找,应在会场附近安设路标以作指点。

(4)开会的时间宜紧凑。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往往上面在作长篇报告,下面却在交头接耳呵欠不断。所以,"短小精悍",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

(5)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一般应在会前组成一个会务组,专门处理有关问题。

六、日常交际礼仪

(一)宴请礼仪

宴请是公关交往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宴请,会为双方的友谊增添许多色彩。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二)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

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三)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礼仪: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1)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

(2)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

(3)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

(4)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1)要守时守约。

(2)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3)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

(4)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5)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说:"请留步"。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再见"。

七、涉外礼仪

在国际交际中,礼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许多外事活动,往往是通过各种交际礼宾活动进行的。一般来说,各种交际活动,国际上都有一定惯例,但各国往往又根据本国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它们不同的礼节、礼貌的作法,从而使得我们在对外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第9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商务礼仪, 企业成长, 意义, 原则

一、商务礼仪沿革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极为重视礼仪,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过“为国以礼”,可见古人把礼仪看得多么重要。

而发展到现代,礼仪成为礼节和仪式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的“剂”,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等。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实现社会稳定、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礼仪用到商业中,就是商务礼仪了。商务礼仪作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企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把商业竞争看成是无硝烟的战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加青睐文明经商。商务礼仪作为商务活动中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商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二、商务礼仪对企业成长的意义

1.人性化管理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使本企业能稳健的发展,进行很多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但一个观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不管什么时代企业都需要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包含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从礼仪和人性化管理的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礼仪渗透在人性化管理中,如果没有礼仪,就根本谈不上人性化的管理。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凝聚力。在工作中想做到让别人认可首先需要学会的便是礼节,需要发自内心的去尊重他人,这样才使得工作更容易开展。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们更轻松愉快地交往。所以说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进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2)增强员工幸福感。人性化管理以尊重员工为基础,采取“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等方法,能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增强归属感,避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必要的问题。梅奥的霍桑试验告诉我们,人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拿感、归属感和相互尊重等心理欲攀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也告诉我们,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陆,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会促进企业创新,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至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它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处于不败竞争地位。创新需要激励,但对于创新型人才,仅依靠物质手段是不够的,如果仅把他们当作企业的“高级打工仔”,尽管薪酬不低,但也很难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企业要着眼于满足他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不是物质激励能够满足的。

2.树立企业形象

礼仪手段的恰当运用,是企业形象的反映之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除建立产品信誉,运用象征性标记外,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装束仪表,都是组织形象的一部分。

(1)塑造员工形象。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修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待人接物时应尽量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在工作场合中应依据地点、身份的需要,讲合适的话、作合适的举止;有良好素养的员工在商务交往中着装是大方得体的。

(2)员工素质代表企业形象。在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不但代表自己,还代表着为之工作的企业。在商务场合中,商务人员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行举止都很重要。每个员工的良好形象,在商务交流对象眼里都是企业的良好形象,而任何一个员工的不良形象,都会破坏整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使企业的竞争处于不利之地。在商务活动中,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掌握优势乃成功之道,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商机蓬勃,位处中国的商务人员若能掌握国际商务礼仪之知识,对企业形象也是一个很好的昭示与提升,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力。

3.商务合作与企业发展

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说“礼是尊重别人,仪是尊重的形式。”为了更好的进行现代商务来往,必须重视商务礼仪培训与教育,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1)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还能最终达到展示企业文明程度、道德水准,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的目的。“言必信,行必果”,是对企业诚信经营的要求。“水满则溢,月圆则亏”,则要求企业在合作之间相互尊重,以礼待人,不能傲视对方,否则会伤害对方,导致合作的破裂。商务礼仪是企业在平等互利、公平公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愉快合作的有力保证。良好的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流气氛,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2)促进商务谈判和合作。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人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得体的礼遇,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企业产生好感,减少谈判阻力,推动交易成功。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因商务活动而产生的冲突,不是对抗,更不可把交易中的矛盾变为对某个企业或个人的攻击,而要把人和事区分开来。在商务谈判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也要注意礼仪规范,通过理解和勾通,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通过交易,双方建立友谊,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即使交易不成,由于待人真诚,礼仪有加,双方也会沟通感情,建立友谊,日后会寻找其他的合作途径。

4.企业国际化经营

在商务活动中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本企业形象,让本企业的品牌立于不败之地,是全体企业界与商家的愿望。而要同世界打交道,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1)应对跨文化冲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也就意味着从一种文化的经营跨越到另一种文化的经营。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一个国家中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塑造着本国人民的态度和行为,构成了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对此,跨国公司就必须加以考虑,特别是在生产经营、商贸活动当中要入境随俗,尽量避免冲突,维护好与合作国的关系。在国际交往中,既要礼貌地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俗,又要熟知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礼俗,保持不卑不亢的交往形象,如此才能在交往过程中相互欣赏、相互了解、相互认可,达到交往的目标。

(2)顺利开展跨国商务活动。入世以来,国内企业界与商家面临着大量涌入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企业家和商家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都要求在商务交际中注意差异。成功的交际不仅包括语言方面,而且也包括非语言方面。为了获得有效交际,企业界与商界老总或经理应该具备一些交际礼仪常识。特别是在商务谈判中,选择正确的交际尺度,可以使我们赢得谈判主动。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无论到那一个国家,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交际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层面的礼仪原则

1.3A原则

商务礼仪的3A原则是商务礼仪的立足资本,是由美国学者布吉尼教授提出来的。3A原则实际上是强调在商务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不能只见到物而忘掉人。3A原则讲的是对交往对象尊重的三大途径:第一是接受对方,宽以待人,不要难为对方,让对方难看,客人永远是对的。比如在交谈时有"三不准:

(1)不要打断别人;

(2)不要轻易的补充对方;

(3)不要随意更正对方;第二要重视对方,欣赏对方。

重视对方的技巧:

(1)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使用尊称;

(2)记住对方;

(3)赞美对方。

对交往对象应该给予的一种赞美和肯定,赞美对方也有技巧:

(1)实事求是,不能太夸张;

(2)适应对方,要夸到点子上。

2.白金法则

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则的精髓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在现今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大家的喜好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千变万化,所以当我们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若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别人”时,往往只能达到“自已”猜测对方满意,而未必是“对方”真正满意。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客为尊”、“顾客满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欲,才施于人”,这是人际经营的白金定律。白金法则指导你根据他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行动,使事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3.细节突破原则

良好的修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决定命运。关注细节,完美细节,留下良好印象,事半功倍。心理学家指出,我们于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一般在十五秒内形成。如果你平时多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友善的举动,一副真诚的态度,处处都能以礼待人,那么就会使我们显得很有修养。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唐纳・希尔顿就是一个“做于细”的高手,每到一家希尔顿饭店,他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良好的礼仪使希尔顿饭店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并带来了巨额丰厚利润。

4.实践强化原则

根据专家研究,要使一个行为变成习惯,就必须把这种行为强化17遍。因而,企业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企业所需的商务礼仪知识,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去,内化为行为,潜移默化地运用。在企业生活中,IBM制订了一系列工作礼节,例如要求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都要相互行礼,并说声“早”或“好”;要求员工上下电梯时,要请客人先行并对先乘的客人微笑示意,以展示企业文明形象...为使这些工作礼节得到落实,IBM专门制订了工作礼节的自我检查手册,人手一册,随时对照检查。同时,为检查员工是否遵守必要的礼节,托马斯・沃森在各个基层中,任命1~2名“礼节委员”来监督礼节的推行,从而在公司内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结语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学习商务礼仪、普及商务礼仪,已成了企业塑造组织文化、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商务礼仪作为沟通的艺术,是时代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商务活动越来越全球化,商务礼仪更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商务礼仪培训作为员工的基础培训内容。商务礼仪为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保驾护航,为企业的提升和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李嘉珊.国际商务礼仪.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3]邓小琼.商务礼仪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商业,2009(23)

[4]郭华.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文化教育,2009年

[5]袁晓华.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行为.苏盐科技,2002(1)

[6]张文.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F270

[7]张友恒,丁靖坤,冯梅.漫谈企业礼仪文化.新财经(理论版),2010(6)

[8]陈知然.创新性企业的管理提升--论实施人性管理的必要性.改革与战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