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近年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反思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高职精品课程开拓创新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教育部在全国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主要参与对象是本科院校。直至2007年,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设立高职高专处作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主管机构。在政策和组织管理机构的推动下,其获得实质性发展。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类课程127门,高职高专类课程24门(占总数的15.9%)。“截止200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2467门,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14门”[1]。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新增200门,2010年又新增223门。可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呈现高速发展之后仍能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国家政策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性。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⑴出台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任务。早在2006年,深职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并明确了建设目标。⑵突出高职课程的特色。⑶加强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及课程主讲教师团队。⑷运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标杆。⑸初步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有学者设计出七个步骤[2]:⑴成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⑵制定课程建设目标。⑶师资队伍建设。⑷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⑸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建设。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注重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⑺网上资源的完善。
(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政策依赖性太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习惯让行政指令被动性地推动,自觉性不强,没有自觉性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⑵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质量、内容编排、内容丰富程度,授课方法满意度很低。学生希望课程资源能不断更新,拥有更多的音频、视频课件,运用BB或WIKI等社会性媒体软件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设能提升个人能力的精品课程。⑶精品课程设置不科学。“基本没有脱离普通工科和经管类专科的教育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工科和经管类专业院校的压缩或翻版”,“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3]。⑷精品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期间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不可能仅靠几个文件几个会议所能实现的。我们只有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反思,甚至批判怀疑的审视,才能把握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正确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调研,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对高职精品课程重点方面即:规划、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与实践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进行理性思考。
(一)弄清楚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是什么
如上述,以往的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指令进行推动的。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对高职精品课程这个概念还把握不准,笼统的认为就是所谓的“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并以此为准则来考核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条主义泛滥。如依照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下达工作任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变成了演戏,假造数据和编材料来迎合上级要求牟取通过率,高职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难以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 学生不喜欢,效果很差,浪费很多教育资源。“为满足教育服务的课程资源已经不是按自然状态,而是运用各种制度加以规范和运作,使它按照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流动。”[4]“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科研和资金投入”,“其目的是希望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得越多越好、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建设的水平越高越好、投入的师资力量越少越好。其结果实际上是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旨,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是一种为了政绩的趋利表现。”[5]开发高职精品课程,前期调研很重要。调研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的市场前景、学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情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团队积极性等。因为高职的实践基础比理论基础要重要,所以应当以调研结果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摈弃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也要求:“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6]“课程组教师多次到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以岭药业、石家庄炼油厂、神威药业等企业调研,确定有机化学在生产中应用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制定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培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7]
(二)高职精品课程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
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片面。有的说以“能力导向”,有的说以“就业导向”,后者占多数。其实,这些说法均过于片面,“能力导向”以至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忽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调节的学习目标。“就业导向”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忽视育人的根本目的。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特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既然高职教育是处于育人的阶段,就要遵循育人的规律。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高职精品课程唯有确立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有利于提升课程品质。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如笼统地强调培养某种能力,为某个行业提供合格人才等等。高职精品课程目标抽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正确把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认为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要具体,明确,具体到学习哪种行业哪种工艺或生产哪种产品。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实践证明,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直观事物或直接参与可以达成的教学模式很有效。
(三)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要统一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选择和内容排序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有代表性,要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一味寻求深度,以“够用”为度,定期更换或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验操作、实践实习内容要占课程内容50%以上的比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多在l:l,其中德国比重最高,为1:3[8]。内容排序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规律。课程内容编排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结构,而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9]。“知识结构”被认为是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其实形象和直观的事物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而且“工作结构”、“工作逻辑”具有职业性质,它们才是高职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用教学效果来测试,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学者在借鉴德国四步教学法和NIIT的MCLA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SDSPR教学法”,即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角色扮演法” 如项目组长、程序员和测试人员角色等。此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仿真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采取仿真法;还有工学交替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特色教学法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高职精品课程中。
(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第一,领导者要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课程开发团队,更需要有效的管理。领导者是有效管理的核心,领导者的缺位、错位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影响重大。首先,领导者要有威望和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决心和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克服困难。一般来说,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担任比较合适。其次,领导者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领导者要熟悉精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工作情况以便能分配好工作任务。
第二,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工作,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师资队伍、人力资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倾斜、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2]给予支持,优化各方面的教学管理资源。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监控系统,在立项、建设、评审、推荐过程中建立时时监控的管理系统。
第三,培养“精品型教师”。以往我们比较注意团队的主体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包括他们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实际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原因是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也大。其实,“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能作为高职教师奋斗目标。一个普通人能力是有限的,懂技术未必懂教学,懂教学未必精通技术。因此双师型教师不应当成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阻力。这一点逐渐得到认同,近年来“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10]。很多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就可以完成,其实,细化一些工作任务有利于做到“精品”。没有“双师型教师”可以,但不能没有“精品型教师” 精品型教师即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游刃有余。采用“说课”的方式是培养“精品型教师”重要方法,因为“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肯定,必将对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1]。
(五)高职精品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重要参考依据,但其作为终结性评价标准并不适合评价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应有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12]“‘精品’地位,就必须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要加强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13]因此,发展性评价才是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所需。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就是要实行“评估一建设一再评估一完善”的多次循还。“将立顼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要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与管理水平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14]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可以借鉴淘宝网购的商品交易评价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作业布置,学习成绩,实习心得经验交流论坛等都应该在网上的公示,每一项内容都设计评价反馈专栏为师生提供评价空间。及时发现问题,广泛探讨,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不断完善高职精品课程质量。
总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现状出发,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把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前期调研结果作为开发起点,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统一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运用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将有利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何国清.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3]云连英,汪荣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芳.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考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6]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高职高专)[EB/OL].jpkcnet.corn/new/zhengcd 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lD=93,2007-04-28.
[7]王丽君,韩,尚平,崔海波.突出高职特色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课[J].职业时空,2008(8).
[8]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2007(1).
[10]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1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2]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
[13]虞璐.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升级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XIAO Andong[1], ZHENG Lu[2]
([1] Academic Depart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Ministry of Fina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quality course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o become a hot topic today.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connota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llowed by Wuh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its construction quality statu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results, and then in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ways and means of incentives and other aspects to make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s boutique courses;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来的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它更新和持续了原来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断完善了原精品课程的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革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建设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它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把原有的教师为主要对象扩宽到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同时还兼顾了社会学习者,它的课程资源更加适合于网络共享和公开的传播。
精品资源共享课衔接和继承了原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避免浪费了原有的资源,更加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成果;另外一方面,原有的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用率比较低、没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影响的程度不太高,实践作用不强、参与度比较低的种种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在原有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上,特别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和升级。有效转变了教学教育的观念,改革和创新了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涵,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的手段提高了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培养了服务学习性人才。
2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早在合校之初,武汉大学就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整合了办学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机构,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制定了《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标准,用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申报“国家基地名牌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和实施学校层面的“名牌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建设计划,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课程资源。 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武汉大学利用此契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神,使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持续化,制定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武大教字[2005]125号),从2005年起,学校就将各类课程(优质课程、名牌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统一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形成了稳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务部组织,院系老师的积极建设下,武汉大学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1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09门,218门(含品牌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累计达892.5万元。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共享,学校建立了“武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用于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集中存放与,网站维护工作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以最大程度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2012年,学校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专门购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器,更新了精品课程录像教室的录像设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育部公布的拟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名单中,武汉大学有22门课程在名单之内。
3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
(1)提高动员和宣传力度,提高相关课程团队教师的重视程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主体是一支十分优秀的建设团队,他们也将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核心,他们有着很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课程的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都非常繁重,如果不能引起课程团队教师对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足够重视,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对此情况,武汉大学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会上传达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布置课程全程录像工作,讲解建设的其他注意事项,让课程教师充分认识到升级转型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2)及时地反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能够包含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平衡现代和经典的关系。包括一些基础的方法技能,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比较简单的基本知识。就是要求其具有比较系统、科学基础的特性。每一门精品资源共享可都能切实反映这一科学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原精品课程中一个比较忽视了的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训练学习者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和其他的一些方面进行审核和把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反馈和进行修改,使其符合相关课程建设的要求。
(3)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有它的要求,对它的一些负责人的培训就显得很有作用。其中的一些基本的模块要做到结构化,包括课程基本概述、课程分成哪几个单元,课程资源和其中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来进行组织,其中对课程的录像、课程的案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课程的课件等等一些网络的媒体的要素材料的标准、格式、技术支持都有其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包括了必备的要求和可以参考的要求。对以上这些情况,武汉大学组织全校相关教师参加高教中心举办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训会议,使得教师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条件、背景意义有着更好的理解,知道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的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和其他老师交流,借鉴其他教师的升级建设计划和举措。
(4)做好统筹规划,为课程建设做出规划。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分批次进行课程的申报工作,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有秩序的进行。武汉大学已有7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对每门课程进行检查,把教学资源完整、有课程全程录像的课程挑选出来,优先建设。把教学资源较完整、有课程录像但不完全的挑选出来,及时和课程负责人沟通,优先安排课程录像,确保教学资源的完整。对于教学资源不太完整的课程,学校做出一年规划,和课程相关教师沟通,作为下批建设对象。
(5)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建设的积极性。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录像设置、制作、编辑等工作,学校安排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为课程教师服务,免费为教师录制、编辑教学录像。对于建设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学校给予经费配套,并在年终给予课程所在学院适当奖励。对课程团队的教师,学校在其申报教学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这些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得人心,大学的学习只是在人的一生中很小的一个学习的阶段,人们开始知道大学的学习不是人生学习旅途的终结,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工作中和社会的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建设好学习型的社区,这就对我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有着更加高的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要求,能够满足社会工作者和在校学生能有终身学习的条件,这是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应尽的义务。以网络为手段,以课程为载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度,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武器,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惠国惠民的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 黄荣怀.从国家精品课程看我国大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趋向[DB/OL].
[3] [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
[4]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5] 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14-16.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资源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共享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精品课程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上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认可与高度评价。但是,当前在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完善或解决。
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大,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
目前,学生获得精品课程资源主渠道是高校建立的精品课资源网站及国家精品课资源网站(),但是知晓率低。除了参评的教师熟悉精品课程网外,其他教师和学生很少知晓并关注这一网站。统计数据表明,对600多名本科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只有57.03%的大学生知晓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其他学生对于此项目处于完全不了解状态,更没有访问过精品课程资源网站;56.87%的学生访问频率每月低于1—3次,知晓精品课程渠道主要是通过老师或同学告知、学校网站链接以及搜索引擎。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的访问流量,根据其统计数据显示每天平均有12000名访问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仅要做好申报、评选,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上,扩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共享应用性差,降低了资源的可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现有精品课程非正常运行的数量较多,实际可用的网络资源有限,优秀资源难以共享。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很多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还会影响学习者对远程学习的态度。比如,大家都知道多媒体课件包含的信息多,数据量比较大,特别是一些视频内容,由于访问者的浏览器版本不同,网络带宽分布广泛,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数据处理,不提供适合不同带宽,不同浏览器的版本,将造成很大部分的访问者由于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等待时间过长,甚至部分内容根本无法浏览而放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网站的可用性,影响了资源的共享及可重用性,从而加大了课程网站推广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
(三)课程资源更新滞后
精品课程资源是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产生和使用的核心资源,并随着教学和科研不断更新,这样的资源才是真正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管理部门对精品课内容有定期更新的要求,例如,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我部将对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更新及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情况进行检查,未通过检查的课程所在高校将在下一年度限制申报”。但是具体的检查制度、实施方案还没有出台。由于缺少有效约束和考评机制,精品课负责人对课程后续的建设与内容更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新不及时,甚至也有为数不少的课程资源还是申报时的内容,都是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了课程建设的一个摆设,后续极少投入使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这不仅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其资源的优质性也大打折扣。
(四)精品课程资源应用缺乏互动交流,限制了资源的持续建设
统计数据表明,互动交流模块的重要性得到85.84%的被调查者认同,许多互动平台由于长期缺乏维护更新而无人间津,在一些课程的互动交流区页面总是“总0页第1页共0条发言”,有的只有几条提问,且都是“0”回复;缺少了交流与互动不仅造成课程教师无法了解使用者的情况、意见等反馈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及时有效地交流,阻碍了知识的传播过程,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加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推广,建立资源利用的互动支持系统,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1)向各高校有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告和通知,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宣传;
(2)为精品课程建设举办研讨会、培训班,促使一些人去学习和使用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并为各类人员(包括教育行政人员、精品课程负责人、一般学科教师等)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3)学校网站定时精品课程的最新动态,教师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资源。
(二)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内容呈现及结构的基本标准,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可用性
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4个维度出发,统一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和信息的技术标,使课程结构模块化,界面设计简洁、明了,便于使用者浏览和操作。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不同类型浏览器、相同浏览器不同版本能够兼容。在内容建设上使用通用的网络语言,杜绝过多地依赖插件,对于占用带宽较大的课程内容,比如视频、音频资源,应提供常见的适合不同带宽的版本,便于不同访问条件的访问者对资源的成功获取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可用性。
(三)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监测机制,完善后期管理,保证共享资源的优质性
完善的共享资源后期管理是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其包括网站连通性和资源更新两大内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对网站连通性检查,因技术因素所占比重较高,实现起来相对简单,可继续采用现有的不定期检查形式。但是,对于资源更新率的检查,由于涉及具体的内容与细节,并且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所以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为此,可以考虑采用课程组自评和专家组抽评相结合的定期检查形式,周期为半年或一年。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允许退、替换、鼓励更新,可以考虑规定一个评选周期,重新评估,评估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因素,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四、结束语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已形成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为社会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以及初步的教学效益,接下来就是要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探索良好的共享应用机制,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合字2012第438号)。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学改革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教学发展方向,其更是推动教育部门质量教育的重要动力,精品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更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掌握着一流的教学手段,教学课程都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帮助教育人员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学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强大教师团队,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等。以《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出发点,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一、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高等教育为社会直接提供高质量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以及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教学课程以及内容等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组成教育的重要因素,怎样去更科学的衡量高等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需要从学科学术以及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等方面入手,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逐渐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衡量因素。所谓精品课程主要是具有一定示范性、具有鲜明教育特色以及超高教学水平的课程。从教育角度来讲,精品课程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展示,其在教育发展上符合当前高等教学的要求,集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于一体,不管是在教学技术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对其他课程更是具有辐射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属于龙头地位,很好的帮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怎样提升教学质量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焦点。
二、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
在教育中,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非常重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以及探索,近些年我国教育团队的教育实力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外科学教育学科,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专业,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手段都得到很大的完善,这些都要归功于教育团队教育实力的增强。外科学任教结合教师资历以及专业进行划分,其中分为临床实习、理论授课以及小讲课等,重视严抓备课过程,及时在授课之前进行试讲等,在长时间发展以及研究下,已经形成了专业知识过硬,教育理论应用熟练等层次性、多样性的教师团队。
三、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
精品课程建设教育中,非常重视示范作用的利用,主讲教师对其建设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需要由建设项目负责人为代表,积极策划主讲课程,各学科讲师需要结合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研究为基础,积极进行讲授。主讲教师属于外科学教育的主要动力,其教育具有很好理想的带头作用,加上以上这些主讲教师自身都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本身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楷模作用。在具体教学期间,基本都是利用四种教学方式,首先是利用公开课形式进行讲座,主讲教授及时在公开课上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科学示范,其他教师作为听众及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之间相互沟通,进行经验性的总结以及交流,这样就能够达到相互促进与提升的目的;其次是定期召开学术性研究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彼此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不解之处,再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讨论,这样就能够保证问题解决的目的性、针对性;再者是利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主讲教授教育,当然现在针对一对一形式得到很大的革新,将其转换为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以有经验的或者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为主导,及时帮助一些年轻教师更好的面对教育,在不断教育以及指导下,提升年轻教师在课堂教育上的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是多多组织学术探讨研究活动,不断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且由主讲教授带领下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活动,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拓展教育眼界,获得更多与教育相关的知识。上述四种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主讲教师中心带动作用激发出来,富有经验的主讲教授(教师)积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心得传递给其他教师,不断得到扩散传播,产生溢出效益,从而达到提升外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
年轻教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主讲教授等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针对外科学教育来讲,对于教师的经验性以及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年轻教师教育的培养重视。年轻教师在我国外科学教育中属于一种新生性力量,也是学术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术性教育还需要年轻教师进行传承,因此年轻教师任重道远。正因为年轻教师的压力较大,所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年轻教师学术性的修养。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不够丰富,但是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只要加大培养力度,就能很好的激发出其隐藏的能力,当前具体培养方式如下:重视自主性培养与外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增加对于年轻教师培养资金方面的支持,多多建立专项资金形式,提高对教学改革宣传方面的力度,鼓励教师多多接触相关改革内容,积极深入到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挑选一些中青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提供出国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深入进修,聘请相关专家以及外籍专家进行教育等。结合以上建议,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
精品课程教育对于外科学来讲至关重要,当然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参与以及培养来讲,需要不断创新观念,鼓励教师们参与到其中,不断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精品课程教学对于外学科教育就有非常明显的辐射性作用,利用这种辐射性效果积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既能够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性的提升又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式,实现最终教育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突破的过程,其具有系统性特点,所以积极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出更显著的教育成果。
六、结语
总之,《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以上讲述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从中探索适合我国《外科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的角度优化改革措施,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提高对年轻教师的重视、重视教育团队综合实力的增强、主讲教师核心作用的充分利用等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贡献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
作者:余莉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然.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4,(11):249.[2017-09-15].
[2].江苏理工学院心理学学科介绍[J].教育研究,2015,36(09):161.[2017-09-15].
(一)企业调研确定课程结构通过到企业调研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打破旧的学科体系,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体现企业职业标准,反映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规范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二)选择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要求以及重、难点问题,以企业岗位要求对应教学模块,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选择试点班级,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学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经济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的目的,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收集过程性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项目模块化教案、练习题、案例、实训指导书、试题、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完善教学资源库库,丰富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共享。重视教材建设、以公开出版的教材做为参考,开发校本教材,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五)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安排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使会计教学组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课程开发、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进行教科研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年龄梯队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二、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一)促进专业的发展。骨干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应从骨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入手,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结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策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精品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结构的模块性,建立体现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吸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技师共建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而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技能过硬的“双师型”精品课程师资团队。
(四)推进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开展项目实训是职业学校提高学生动手能的途径,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优化实训室内外部环境、编制实训指导书、开展模块化实训项目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精品视频课程;视频录制;铺面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38-03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其中,把精品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上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为精品课程视频录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1]。为此,开发集教学性、科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十分重要,而对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显得迫切且紧要。
二、《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的意义
《铺面工程》是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同济大学长期以来处于优势地位。姚祖康教授等为该课程奠定了优秀的教学体系,它包括车辆荷载作用分析、铺面的环境影响、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能、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及使用性能、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施工、养护和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道面的铺面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对施工工艺、养护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道路工程领域工作,也能参加机场设计工作;既能搞建设,也能做管理。同济大学先后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多项铺面工程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路面设计规范的编制,在铺面工程领域具有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国内道路届享有很高声誉。很多相关科研成果都及时地编入了本科教材中。目前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孙立军教授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上海市第三届教学名师,其讲授的铺面工程课很受学生欢迎。根据同学们的反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特点1――活:以具体的工程实践、生动的教学语言将深奥的专业理论阐述得简单明白,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特点2――新:能广泛地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扩展了同学的知识面,也使大家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点3――科学精神:孙老师注重培养大家的科学精神,鼓励大家在学习中要批判地接受,对待工作严谨求实,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为更好展现教学名师的教学风范和特色,尽量诠释《铺面工程》课堂教学的精华,本单位特邀请专业视频教学录制单位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进行课程视频录制,为将来冲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奠定基础。
三、目前精品视频课程录像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进行《铺面工程》精品课程视频的录制工作,对近年来国内高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期准备不足。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求视频录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突出录制视频课程的关键要点。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录制者拍摄前对教师授课特点不了解,对教学设计的流程不清楚,与主讲教师的交流不够。这些前期准备不足的弊端就会显示在录制视频的一些细节方面:一方面是视频的衔接性不够,总是会出现视频的前后内容相关性不佳,显得突兀;另一方面,因为视频摄制者不了解主讲教师的讲课特点,视频中会抓不住教师的授课精华,相反,更大可能会将主讲教师一些多余的动作、手势放大化。
2.艺术效果不够。(1)画面单一、乏味[3]。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一般以讲授型为主,教学视频基本上是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录制方式很容易出现主讲教师成了“节目中的唯一情景人物”的现象,从而缺少视点、景别的变化,画面内容比较单调、呆板。(2)声光效果较差。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在声音方面,鉴于视频课程录制中声音主要指向主讲教师,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效果不好,结果导致视频连贯性不够;在画面构图方面,画面语言欠丰富;在布光方面:因为目前教师授课都会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而幻灯片的亮度与自然光差别较大,会使得录制视频中教师与幻灯片的背景对比太过明显,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3.有效性差。有效性差是指课程录制的视频的传播性不够,利用性太低。一方面,进行视频录制的工作人员对于所录制的课程缺乏一定的认知,不能够完全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无法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与精华,这样就不能准确知道课堂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真正应该突出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是其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不够[3]:很多摄像人员仅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调度场景,教师和学生忘掉了各自的身份完全以演员的角色在进行授课和听课表演,导致现场的授课氛围不浓,拍摄出来的课程缺乏教学性。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次《铺面工程》精品视频录制过程中与录制人员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并经常跟踪录制效果,对存在的不足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铺面工程》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实践
1.场地选择和布置。为了营造教学氛围,精品课程的摄制一般在中小型多媒体教室,重点考虑光线噪音等因素,同时需要考虑讲台位置、有无阳光照射以及室内照明情况[4]。本次视频录制地点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用视频教室;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特别是当幻灯片与主讲教师的光度对比明显,以及主讲教师的上下半身的光度明显区别时,需要在有效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光,使得整个录制视频显得真实、客观;最后,本次录制视频时根据教室课桌座椅的布置情况,以及拍摄需要确定摄像机位置。
2.拍摄对象的准备。一部好的精品课程录像应该是摄制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视频录制不仅需要录制人员专业、熟练的技术水平,同时,与师生的密切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4]。为此,视频录制前,摄制人员首先与主讲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主讲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在细节上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建议与指导,如授课教师授课过程中应面向学生、避免快速走动、身体尽量避免进入投影光线区域,以免造成图像不稳定或摄出的人像成黑像等,教师提问时学生也要积极响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等。
3.拍摄器材的准备。为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在摄影前应充分做好所用设备和器材的检查及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源的准备,电量饱和的电池多准备几块;第二,摄像机的准备,摄像前应根据拍摄现场的空间布局及光线情况将摄像机的画面调整到位,并检查三脚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第三,准备好无线话筒,录音前调试无线话筒监听声音是否达到良好效果,以免录制的视频中声音较小。
4.视频录制。在以上准备工作充分的情况下,即可于上课期间对上课过程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中以授课教师以及课程PPT放映为核心,充分考虑到课堂讨论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场景拍摄,尽量展示真实的课堂授课效果,每一次拍摄后对拍摄视频效果进行鉴定改进,试验不同方式的拍摄角度以及拍摄方式,力求使得整个拍摄视频效果在满足预期效果的同时客观反映课堂的真实效果,以展示本课程的核心与精华。起初,《铺面工程》的课程视频曾应用教室的自动录像设备进行录制,该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省去每次课程录制时视频录制设备的往返携带,极大地减少了录制过程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录制过程中不需要录制人员在机器设备旁看守,成本较低。然而,此种录制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缺点:教室的自动录制设备因为其自身的固定性使得录制的角度单一,导致录制的画面单一,所以录制的视频过于乏味;而且,其录制的清晰度欠佳,极大影响了视频的观赏效果。图4.1为教室自动录制设备录制的画面。
鉴于教室自动录像设备的上述诸多缺点,本次视频录制邀请了专业的录制团队对课程进行人工录制。根据教室的空间布局以及光线特点,确定了设备位置。但初次录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如图4.2所示。其主要问题在于:课程幻灯片的亮度相对于主讲教师而言过高,尤其幻灯片背景为浅色时,幻灯片和教师不能兼顾,使得课程视频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我们尝试采用双机联拍和后期人工添加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改善,但这些方式的缺点是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课堂教学情境,幻灯片和人物不能两全,最后还是通过后期制作,调节人物亮度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见图4.3所示。
5.后期艺术处理。鉴于一般摄像人员均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做到保持画面的艺术性又兼顾到教学性,有必要对课程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以及艺术效果的添加[5]。后期剪辑一般由教师和摄制人员共同完成,主讲教师重点对录像内容和画面进行把控,对人物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时机进行约束,摄制人员则重点进行艺术包装和效果增强处理,这样既能保证视频课程的教学性、可视性又能保证艺术性。终上所述,目前精品视频录制在录制环境、拍摄器材方面已经不存在任何任何问题,完全能够满足录制的需求。而如何将课堂的真实教学氛围客观体现在视频中,将课堂情境衔接连贯,最大限度地提取、突出课程精华是视频录制的难点,这些不仅需要摄制人员的耐力、细心和技术,还需要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是需要教师及录制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和良好合作的工作。通过此次《铺面工程》精品课程的录制实践,包括前期的准备、录制现场的调整、录制后期的艺术处理,总结发现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过程的一些问题与漏洞,为今后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越琳,马静.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J].科教导刊,2012,(36):26,50.
[2]杨好利,任高举.高校精品课程录制方法探析――以平顶山学院录制精品课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86-87.
[3]张伟,丁彦,李忠,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2010,(02):153-157.
[4]续志学,张鹏.精品课的录制方法与步骤[J].才智,2011,(14):171.
[5]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2):94-96.
[6]梁永.任课教师深入参与精品课程录像制作初探――以广外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语音》为例[J].科技信息,2010,(36):506-508.
[7]李海彬.浅析高校精品课程录制的发展[J].新校园(中旬刊),2013,(6):8,9.
[关键词]任职教育 课程 打造
课程是院校培养人才的规划和“蓝图”,是沟通宏观培养目标和微观教学活动的桥梁与中介,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精品课程是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对院校的长远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主要体现在“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贵在“精”,需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团队,长时间精雕细刻、精心制作。全面打造精品课程,应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长远规划,构建稳定体系
课程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及复杂性,注定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体系的初步建立、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到日臻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反复积淀、提炼、总结、修正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纵观历届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结果不难看出,在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入选数量上,老牌院校比新院校强,学历教育院校比任职教育院校强,长期积淀的老课程比新开课程强。因此,时间是精品的刻刀,时间锤炼是打造精品的必备要素。应该充分认清课程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忽视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而拔苗助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围绕一个稳定的任务,着眼一个恒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建设下去;切忌在课程建设上发生方向问题,导致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经常改、经常换的问题,不利于课程的长期、稳定建设与发展。
二、依托学科,打牢发展根基
学科建设是院校教育的龙头,也是课程建设的支柱。任职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对学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是任职教育的基础,没有学科理论支撑,任职教育就只能在技术训练的低层次徘徊;同时,任职教育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从学历教育单一注重学术性研究、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向同时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侧重培养应用性人才转变。任职教育课程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将学科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理论应用等问题研究,融学科理论知识和理论应用知识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科与课程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一是以学科为依托打造学科基本课程,有利于汇聚学科领域的雄厚师资力量,形成优势、形成拳头,打造精品;二是通过课程建设的引导,系统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引领教员全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保持学科优势。
三、教研一体,优化教学内容
一流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另外,从课程形态划分看,任职教育课程属于问题中心课程,采用提出问题与展示解决问题多种方案的方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重重大现实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着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因此,问题中心课程的开发源于对问题的研究,注重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据此,任职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结构,切实建立教研一体的教学科研互动运行机制,即以教学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主线,设置科研项目,以科研创新为动力,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真正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起,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发展道路。同理,任职教育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按照“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专题研究讲义”的思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领域辅导教材”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用于“专题研究讲义”等动态性、研究性教材的建设,促进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新。
四、选建兼顾,打造一流团队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课程团队,就不可能打造一门真正的精品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筹建一支业务精湛、梯次合理、发展后劲足的一流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和建设成员,对此,建设重点各有差异。一是对于课程负责人重在“挑选”。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其作用举足轻重。精品课程实现“名师立课”,要求课程负责人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直接影响着团队的精神风貌。二是课程组成员重在“培养”。要着眼梯队建设,通过调整、充实、培养、提高等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要积极适应任职教育教学需求,通过调研、代职等方式,改善教员的知识阅历结构,要针对教学岗位实际需要,通过专题培训、以老带新等途径,强化教员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技能。
五、完善机制,强化建设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投入精力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这对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美国兰姆博特等著名课程专家提出了“课程领导”的思想,即课程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化管理,还是一种文化管理、情感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一是要建立项目管理模式,即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二是要建立“循环验收”的长期管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复查验收,促进其不断改进完善。三是要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四是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于泽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课程改革的辩与立》.查有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刘育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