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化学专业在职博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专业在职博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专业在职博士

第1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一)全日制博士

1、初试

考试时间:2016年3月12-13日(具体时间安排见准考证)。

初试地点:广西医科大学。

考试科目:

(1)英语:参加“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 (分数线由学校自定)。

(2)专业基础课:由学校组织。

(3)专业课:由学校组织。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初试时加考《自然辩证法》。初试合格后于复试前加试两门硕士主干课程,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局部解剖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中选两门。

2、复试:

根据初试的成绩与考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审核相结合(科研素质和能力审核包括考生外语水平、论文、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及奖项、专利等项目),初试成绩与科研素质和能力审核得分总和作为考生复试成绩,按复试成绩分学科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

复试时间于初试后另行通知。复试时,考生须提交以下材料:①两封《专家推荐书》: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书。②政审表一份③体检表(区县级以上医院检查,需含血尿常规、肝功能全项及心肺功能,加盖体检专用章)

(二)在职博士

1、初试:

考试时间:2016年3月12日(具体时间安排见准考证)。

考试地点:广西医科大学。

考试科目:英语:参加“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 分数线由国家划定)。

2、复试:

第2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民办高校

0引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教师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类似于企业的运行机制,彼此之间有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惟一途径。为了进一步开发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潜能,高层决策者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人视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来取代资金和物质资源的投入。“以教师为本”的基本涵义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和目的,其基本要求就是把教师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积极态度和思路,“以教师为本”的主体包括高校及其管理者,但具体的实施主体则是高校及其管理者。由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和其他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坚持“以教师为本”是最重要的。在高校中“以教师为本”首先应当是以教师的能力为本,仅仅强调“以教师为本”是不够的,还应突出强调以教师的知识、智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管理优化对策。

1优化管理结构

我国民办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的比例过高。虽然总体上人数较多,但真正在教学岗位的人员相对少些,出现这种情况的民办高校应首先确定是管理人员过多还是教师人员过少。如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规模,则高层管理者应对行政、后勤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采用淘汰制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取舍。如果是教师资源不足,则应面向社会、面向公办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公开招聘,抓住就业难的时机,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民办高校教书,同时招聘应遵循公平、公正、因事择人的原则,而不能不惟专业只惟学历的错误态度。

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不仅与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表层结构有关,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队伍的知识、能力等深层结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教学课程体系向综合化发展己成为大的趋势。然而,现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存在着知识面窄、学派单一、知识老化现象。许多教师对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不感兴趣,文理科之间甚至相互排斥。一些新兴专业、边缘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有相当多的教师外语、计算机水平不高。教师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结构优化是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职业技术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双师型”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聘请行业中的技术能手担任。如果学校担心来自行业中的人没有教学经验,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培训他们。更多的民办高校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这时专业教师可能不胜任,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其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知识,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老教师的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参加培训等方式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既进行学历学习,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拓宽就业的渠道。

3优化教师年龄结构

高校的年龄结构应以中年教师为主,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老教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年轻教师可塑性强,是学校的未来,也不可缺少。而我国民办高校目前的情况是,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多,而中年教师严重缺乏,致使年龄结构十分不合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学、科研的活力,体现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般认为:教师的平均年龄以不超过40岁为宜,其中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就分别控制在50岁和40岁之间。

优化年龄结构的途径:①严格控制离退休教师的聘用。民办高校中公办高校的离退休老教师的比例较大,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不具有吸引优秀青年教师的条件,离退休教师的聘用成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这些人的年龄普遍偏高,导致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设定其再退休的年龄,如规定老师70岁一定得退休的年龄下限。②重点资助最佳年龄区。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最佳年龄区(一般在25一45岁之间)给予充分的支持,包括工作上、生活上,教学上和科研上,让其充分发挥其潜能。

4优化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反映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他们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的可能性。根据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情况来看,学历结构可以遵循:需要有个别的专科生,以承担机房、实验室等的管理工作,主讲教师队伍应由部分本科生和大部分硕士学位研究生组成。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综合以上结构要求,民办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介于35%一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在15%一20%之间)。民办高校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近几年才有逐步上升的势头,但按照合理的学历结构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优化学历结构的途径:①注入新鲜血液:民办高校可通过从公办高校补充优秀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并尽可能地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以高薪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②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民办高校的在职教师中,尤其是工作较早些的青年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为这些教师提供在职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经费上有一定的支持。③提高高学历教师的待遇:外聘的优秀博士、硕士,或者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的优秀教师,在待遇上要有所倾斜。学校可考虑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5优化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具有的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组合。专业技术职称与组织的技术含量紧密相关。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型组织,教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应高于社会其他组织群体。民办高校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优化职称结构的途径:①确定合理的职称结构:要想优化职称结构,各民办高校应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职称结构标准,该标准应符合专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实现专业领域教师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②实行完全职称聘任制度:改变传统的职称聘任制度,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破格晋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其尽快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优化职称结构。

第3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21-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产一线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第二种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提出的双师素质的概念。其标准共有五条,即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专职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②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③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⑤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扩招以后,从专科层次通过合并、整合后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还相当紧缺:一方面大量引进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没有企业(行业)工作背景,另一方面有企业(行业)背景的高学历教师难求,从而导致真正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比例偏低,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实践关联度低,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不明显。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构。高校教师缺乏到行业企业挂职、实习机会;企业和生产单位向高校输送“双师”型人才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培养出了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却没能形成一个教师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联系的纽带及桥梁,使得学生未能真正受益于“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导致双师型教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不明显。

3.双师型教师认识不到位,培养引进机制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注重“校门对校门”方式引进和培养的理论人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存在轻视“技师”的偏见;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方面,误认为拥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结果导致教师向“双师型”培养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有效模式;学校缺少“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并不重视自己是不是“双师型”教师、或能否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

三、长沙学院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

1.理念与思路。长沙学院是2004年新升格的由长沙市和湖南省共管的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于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我们坚持与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方法。

(1)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有一批高学历年轻教师,我们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批遴选年轻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安排其深入实践教学一线,到企业现场学习,让其感知理论被实践验证的过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近3年对16名青年教师实施培养培训并获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针对本系部分具有企业和行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培养,以实现其理论水平的有效提升。近5年有5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同时选送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校企人员互聘,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我系从相关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3名,承担高年级专业课。他们丰富的企业生产与研发工作经验在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使学生深深感知学以致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选派青年教师去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长润发集团等企业进行“在职培养”,回来后承担了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第三,“聘请”相关企业如长润发涂料公司、湖南海利化工公司等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专题讲学、担任选修课教学和指导毕业生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5年,先后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96人次担任我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3.实施效果。

(1)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依托“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平台,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有双师型教师42名,占任课教师的70%,其中包括企业教师12名,21名双师型教师直接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工作。

(2)构建了2个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近年来,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构建了“高通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和“光催化工程技术”两个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成为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选题的主要来源。通过科研,教师将企业产品生产最新技术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的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的进步。

(3)提升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五年来,我系教师围绕长沙及湖南地方经济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为企业解决涂料涂装、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分析检测方面的技术难题10余项,实现了科研接地气和人才培养接地气的目标。

(4)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五年来,我系学生立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研究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在省大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连创佳绩,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强化“双师”意识,激活教师主体意识。教师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关系着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效果。学校必须明确“双师”内涵,强化“双师”意识,引导教师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主动开辟增强“双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努力让自己成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具备服务企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架建校企合作平台,练就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企业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训实践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架构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建立校方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工程师深入课堂的互动合作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学校和院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政策适当倾斜,激发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

4.建立考核标准,确保双师型教师名符其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考核,除关注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证书、培训学时、职业资格证、科研课题、等显性指标外,更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实践技能经验、职业能力等实质性指标。可建立一系列“专项实践项目”考核标准,用于评价教师的双师能力,确保双师型教师名符其实。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您平常用的保养品、药品可能开始不适合您,比如说,油性大的化妆品会堵塞毛囊;而某些防晒的护肤品,经过太阳照射之后,防晒霜的分子特别容易渗进皮肤,堵住毛孔,护肤不成反而给青春痘提供了机会。

当您吃饭、睡觉不科学的时候,也会长痘痘。因为偏爱高糖饮料、油炸类、海鲜类的东西,或是没消化的食物积存在身体里,废物、毒素排泄不畅,脸上就会反映出来。而如果睡眠不足,新陈代谢就容易失调,皮肤也由健康的弱酸性变成了碱性,失去杀菌作用的皮肤当然会被痘痘“占领”了。

祛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引起痘痘的原因搭配不同的祛痘产品,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安全彻底。

九和堂葆美雅祛痘灵精华露,采用植物配方,不添加化学香精,无色素、无矿物油,低刺激,无依赖性,不添加苯甲酯类防腐剂,无抗生素成分。特含皮肤生长素Promine及多种抑油祛痘成分,针对痘痘成因每一个环节,采取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形成治疗和预防痘痘的全面绿色解决方案,经临床测试,此款产品具有安全、有效的显著特点,能起到祛除粉刺,平衡油脂,止痘抑痘,修复痘痕及受损肌肤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始创于1864年,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1999年荣获全国“百佳医院”荣誉称号,2001年荣获卫生部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自1987年起连续荣膺十一届“上海市文明单位”。医院由海宁路北部和松江南部组成,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点27个,硕士点45个,拥有博导35名,硕导79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优秀青年合作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培养计划。获国家级课题30项,市级课题66项,局级课题97项,获得市以上科技奖22项。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创建于1910年,199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400张,拥有硕士点、博士点30余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在职职工1800余人,其中教授和正、副主任医师200余名,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80余名。拥有包括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等各类人才多名。2009年获得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医学科技进步奖5项。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

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是专门从事老年疾病诊治的医疗特色专科,科室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医护队伍,科室开设老年神经科、老年心内科、老年内分泌科、老年呼吸科、老年骨质疏松科等特色专科门诊,为老年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

第5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一、学校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师范大学,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学校创办于1940年,现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化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9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85个本科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学校现有23个学院,其中音乐、美术、体育等特殊专业优势明显、成绩突出,水平居省内一流,达全国先进水平。

二、音乐学院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立于1947年,是全国高师同类院系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艺术师资和音乐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艺术教育研究的中心。音乐学院专业优势明显、成绩突出,水平居省内一流,达全国先进水平。现有教师11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0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2人。现有《文化艺术与传播》二级博士点;《音乐与舞蹈学》、《艺术硕士(MFA)》、《学科教学(音乐)》、《戏剧与影视学》四个一级硕士点;《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声乐、器乐、钢琴)、《舞蹈》、《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表演》等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音乐与舞蹈学》为江西省该学科的“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教学大楼、数百台钢琴、数码钢琴教室、MIDI音乐制作室和多个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演播厅。

拥有编制齐备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瓷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戏剧表演团、轻音乐团、键盘乐团。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该学院。

三、招生专业与计划

1、招生专业: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2、招生计划:2016年面向江西省招生计划共计130名(含提前批次音乐表演、舞蹈专业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如有变动,以江西省教育厅公布的计划为准。

四、提前批次招生专业及项目

提前批次招生专业及项目

音乐表演专业: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小号、长号、圆号、琵琶、二胡、笙、唢呐、声乐

舞 蹈 专 业:舞蹈学

注:提前批次小专业志愿填报与江西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时间相同

五、报考条件

(一)报考的考生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

(二)根据《江西省2016年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要求,具有所报考专业的业务基础,身体健康。

(三)身高要求:

报考提前批次小专业考生身高要求:

1、音乐表演(声乐)专业: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0米以上。

2、舞蹈学专业:男生身高在1.75米以上,女生身高在1.65米以上。

3、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无身高要求。

其他批次考生身高要求:舞蹈学专业要求男生身高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无身高要求。

六、考试报名

(一)本省专业报名按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要求办理,具体要求请登录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

(二)须再增报一个音乐类专业的考生,必须于2015年11月28日—11月29日到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新艺术楼——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类招生考试报名处,办理增报专业手续。

(三)提前批次专业(具体专业及项目见上表)在本次全省音乐联考中不单独报名及组织考试,其成绩认定以每位考生在本次全省音乐类联考中专业专项考试成绩(不含乐理、视唱)为依据。

七、录取原则

(一)提前批次专业(具体专业及种类见上表)录取原则:在符合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政策和学校提前批次报考条件规定的考生中,文化成绩达到省教育考试院的要求,专业成绩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相应专业本科合格线,且专项【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声乐)、舞蹈学专业】考试成绩在140分以上(不包含乐理、视唱成绩),根据考生志愿和专项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二)其他批次录取原则:在符合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政策和学校报考条件规定的考生中,将根据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政策和考生志愿择优录取。

八、联系部门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电话:(0791)88507006、88120330

地址: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青山湖校区) 邮编:330027

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电话(传真):(0791)88120151、88120152

地址: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22

第6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09-02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岗位逐渐趋于饱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发展发展步伐的加快,规模以上化学化工企业数量逐年快速增加,地方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提升。因此,我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原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同时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人才”改为“主要培养从事与化学专业相关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我院在持续数年的招生规模扩张之后,学院办学面临着一个从数量累积阶段转入质量提升阶段,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学院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能够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为了提高化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题组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下,遵循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改革实践

(一)对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对四年制本科化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必修课总的学时数将原来的1352学时压缩到1131学时。压缩学时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引导思维,启发创新。增加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对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当今化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新思维的研讨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科学知识、方法和研究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补充更适宜的选修课程,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化学实验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最大程度地减少基本操作实验中简单重复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删除一些基本上不能反映出发展现状的实验,扩大综合能力训练及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把化学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几次师生座谈会,得知同学们有个共同愿望,即都很想了解化学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便拓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面对本科生,我院设置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选修课,同时把它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课,课学时数为24学时,由学院的10位教授或博士主讲,每人至少讲2学时。内容涉及到化学各二级学科前沿知识。化学前沿知识讲座尽量结合各学科热点问题,如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来源、作用、毒性及其防治;兴奋剂检测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蒙药现代化;宇宙化学的研究前沿等等。化学前沿问题、学科最新进展及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介绍,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

(二)顺利实现蒙语授课班学生由蒙语授课逐步转向汉语授课

我院蒙古族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牧区,汉语基础较差。直接用汉语授专业课时学生的困难较多。因此,开始教学化学专业的第一年尽量用蒙语授课,任课教师要满足蒙汉兼通的要求。学院组织编写了化学蒙语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准备过渡:不用蒙语教材学,而改用汉语教材。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化学专业术语蒙汉对照表。一年坚持下来,蒙语授课班学生基本能够用汉语授课,甚至能够用汉语写作业和回答问题。

(三)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它在化学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独特的功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实验成本低、污染少、安全性高,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实验的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被许多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部门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把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课题列入了高校化学教育的科研规划,但目前广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国内高等院校还为数不多。

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奠基石。为适应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创新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以来,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课的微型化实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己形成了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包括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等)相结合的新体系,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环节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目前,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已成为我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诸多能力因素。过去,化学专业学生尤其师范专业学生的上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毕业教育实习,但目前学生扩招之后仅仅靠毕业实习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必须把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对所有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知识结构、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从具体内涵建设上进一步强化,从教学管理规范上加以约束、从学生能力培养上加以提升,每门课程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指标,把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教师素质)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五)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我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通过在职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63.3%,教授12名,博士18名。由他们组建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立项课题的研究,每届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如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等已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目的。

(六)共建院企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化工企业教育资源

落户在通辽市的各类化工企业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可利用的极好的教育资源。为了搭建“学校-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我们与在通辽市的高新化学化工技术技术企业(如霍煤集团碳素有限公司、联亿羊业公司、昶辉生物有限公司、蒙牛乳业有限公司、通辽金美化工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平台顶岗实习,真正参与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避免了常规参观或者观摩实习中常见的走马观花的弊端。学生通过化工企业的专业实训,完成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学习实践。学院经常请化工企业董事长、技术顾问给学生进行讲座,介绍化工企业所需要化学的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教学质量工程提供保障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院认真抓好化学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做出了努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着力提高我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全面开展“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并发挥了中心的教学示范与辐射作用。我院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八)实行教考分离,带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考分离”既督促教师重视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从1996年开始,我院化学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先后采用全国或华北、东北区统考试题,实行了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抽题,实行集中统一评卷。很好地“屏蔽”了各种不良因素对考试的干扰,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加强了“三风”建设,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和以考促改的目的。“教考分离”形式上是教学与考试分离,实质是学校教育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控制的一种保障措施。实践证明,“教考分离”制度不仅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也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化学化工学院毕业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成效

本课题构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成效显著。

1.“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突出。我院化学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创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2010年“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及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5年学院“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与推广”课题成果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我院“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2.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几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和SCI源期刊上发表。近五年来,我院本科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达到了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近五年,学院476名毕业生分别考上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考上211工程大学或985大学的比例达到60%。平均考研升学率达到38%。

3.教师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4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158篇,其中SCI收录40篇,编写专著和教材15部。获得各类教学奖项19项。一名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一名教师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奖,一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科技优秀青年骨干。

我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扩宽了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渠道,研究成果对区内外兄弟院校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快速成长。我院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将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深入。

第7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遭遇了种种尴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学不能用”,对职场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较少。实际上,这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型师资队伍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少教师是“没有游过泳的游泳教练”,面对工商管理这门具有实战性的专业,难以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基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鉴于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将培养面向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1]。当然,这就需要既有深刻专业知识背景,又熟知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管理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配比,推动形成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本结构,显著增加师资内涵。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扭转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知”轻“能”的倾向,突破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学生依靠高质量师资,学会如何从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个方面分向构筑管理技能体系,努力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地方性高校要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步行动。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来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难以跟上高质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收费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相当,所需固定投入相对较少,培养的边际成本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人为“创造条件”报批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应增加师资招聘力度,导致师资数量出现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视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依据现有师资条件而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课程无从开设;第二,专业教学采用合班制,严重限制了小组讨论、课堂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学手段的使用;第三,一个教师同时身兼数门课程,就连单纯地知识传授都难按质完成,更谈何去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转化。总之,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管理技能导向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数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选聘忽视管理实践背景现实表明,由于某些机制障碍,选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选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选聘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往往是刚走出学校又立即进入学校。他们虽然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2]。他们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培养”到“培养”的简单角色转换,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不仅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选聘过程也较简单,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毕业学校、科研成果以及试讲表现,等等,而在管理实践背景上把关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实际管理情境的权变性,就难以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的内省化,获取未来职业生涯高度依赖的管理技能。

(三)对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的激励与支持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给予的激励与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职称评审制度中,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样的可视性与量化性而难以进入评价标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是报课题、发论文、评奖项,而在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以获取管理经验技能上动力普遍不足。其二,尽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经在推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上做出尝试,但是整体上激励力度不大,覆盖面也不宽,尤其是在目标企业搜寻、牵线搭桥、交流协商、合同签订以及后续保障等方面给予的实质性支持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仍然以参加学术讲座与会议为主,给教师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创造的机会还不多。总而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即使有心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如果得不到学校在信息、资金、制度、资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励与后台支持,这种个人意愿基本上难以实现。

三、地方高校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机制[3],以此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构建管理技能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不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师资总是办学中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生源也开始吃紧,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也到了“强身健体”的关键时候。地方性高校应该树立长远目光,打破“教师编制”的传统禁限,基于学生诉求和市场需要,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要改变以往从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的单一模式,纠正“唯学历”“唯学术”的人才选聘偏向、放宽视野,到企事业单位寻找有转行意愿的“知识+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机构聘请那些大量接触和参与实践性课题的人员,或者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招聘有实训经验的培训师,加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

(二)优化选聘标准工商管理师资队伍的扩充都要通过向社会招募新教师来实现。当然,为了避免增量性师资再现原有师资队伍的缺陷,应当注重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论文与管理技能之间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有些所谓的“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数学模型,这些都与学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远。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变传统的选聘标准,从“学术能力”和“管理技能”两方面同时进行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盯住前者。当然,要在学历、学位、试讲等基本条件合格的前提下,重点考察是否受过正规的管理技能训练,是否从事过组织管理实践,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管理技能,而且擅长表述和培训的教师。

第8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09年国家从应届本科毕业中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将逐年提高。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求培养单位重新定位不同类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转型和战略调整。[1]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2004年开始,目前已经走过了8年的实践历程,生源类型也从最初的仅有在职人员调整为目前的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人员两类。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进行阶段性总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与设想,以便为我国、特别是河南省生物技术相关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培养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级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2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2.1 获得工程硕士专业授权点时间及招生情况。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03]52号文件,经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批准,郑州大学2003年成为全国24所生物工程硕士招生单位之一,2004年开始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生物工程硕士学位,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生物工程硕士,至今已招生物工。

2.2 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根据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特点和企事业单位对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旨在培养一批在生物工程领域(涵盖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工程管理人才。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包括: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烟草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农业生物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

2.3 培养体系构成。

2.3.1 导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两手抓的方针指导下,经过8年努力,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年青化、高学历、结构合理的校内导师队伍和基地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点拥有校内导师3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90%;有过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导师占51%,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导师占93%。基地导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40%,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93%。

2.3.2 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学科已有的研究条件和教学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目前可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验场地近3000 m2,包括12个专业实验室,具有完备的实验仪器及设施,如发酵设备、高效液相层析系统、超滤系统、冷冻干燥机、凝胶成相系统、自动酶标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微量移液器、PCR扩增仪、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控温气浴振荡器、超声细胞破碎仪、纯水系统、多用电泳仪、液相色谱分析仪、蛋白纯化系统、蛋白质双相电泳系统等,保证了生物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顺利开展。

2.3.3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支撑。通过高校与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快高校自我建设,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系通过导师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基础,企业自愿申报,经学校审核与筛选,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申报单位分批申报,目前已获得郑州大学正式批准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0个,还有一大批条件较好的候选单位正在建设中。

2.3.4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要求分别制定了在职和全日制生物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开设了固定的学术前沿讲座。80%以上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践,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实行学校和基地双导师培养模式,校内和基地有合作基础,导师有充足研究经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程序规范,答辩小组有基地导师参加。

3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历史短,从招生、培养到授予学位等环节都还缺乏成熟经验,许多导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区分科学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要求,有些导师甚至简单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传统的科学学位研究生来培养,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2年,培养时间短,部分考生对培养模式和要求缺乏了解,导致目前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短缺。

4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综合改革思路:

4.1 课程的设置: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注意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领域。在《基因工程》和《高等生物化学》两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将《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反应工程与反应器》两门课程作为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新增核心课程。

4.2 研究课题确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入学第一年在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思路与技能培训,主要由校内导师辅导;第二年到基地完成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主要由基地导师辅导。毕业设计选题要以解决企事业单位遇到的生产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为立项依据。

4.3 专业模块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2年,培养时间短,为保证培养质量,针对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的需要,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专业模块,每个模块具有对应的专业培养计划,使学生可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兴趣选择适合的专业模块,达到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用对口。设置的专业模块有生物技术制药、烟草工程、食品检测技术、医药检验技术、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不同的模块具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4.4 考核方式调整:考核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要求达到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要求,实践部分选题强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或实习基地独立完成,基地导师负责日常指导工作。在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应到学校接受学校导师必要的指导工作。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完成工程任务和论文工作的实际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

5 结语

生物工程是生物学和工程学交叉的新兴领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培养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既是研究生教育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生培养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解决生产工艺、产品开发、销售环节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不仅对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3]通过与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还将推动高校开展横向应用性课题的联合研究,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国庆,张明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29(6):30-35

第9篇:化学专业在职博士范文

笔者所在学院又同本部学校处于同一校区,很多课程采用了和本部同步教学,部分同学甚至会由于对学习的自卑而产生厌学和对老师教学的抵触情绪[4-6]。独立学院专业选择自由度较高,部分学生因此对厌学有了借口:现在高校采用了自由度较高的专业学习,学生经过基础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申请调节自己所学专业。独立学院文科类专业较多,部分理工科专业由于基础设施及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而且课程多为逻辑性及抽象性的原因,同学生依赖性和背诵性学习产生了冲突。很多学生借不感兴趣为由,刻意的抵触所学课程,笔者所在学院本部为农业类院校,而独立学院学生多为城镇类学生,对于学院所设置的农科类专业抵触和厌学情绪尤为突出。甚至于没能顺利转专业的学生更产生了自卑和无归属感,对学习的热情更低[2][5][6]。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均有待提高:独立学院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教师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硕士或博士,科研和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教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学进来自己掌握很容易,但说出去让别人掌握在方法和经验上需要更多的学习,而且学院对于教学设施及教学经验基础也处于积累阶段,这就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管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目标管理方面经验和制度建设较为薄弱[3][9]。笔者作为独立学院《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及学生的理解,针对独立学院自身及学生特点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及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有机化学》作为理工专业主要的基础课,也可以同其他基础课一起结合到新生教育中去,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贴合性以及对以后专业基础及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不仅仅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接触到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从生活点滴上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懂得大学课程不仅仅是为分数或专业而学习,让学生知道不只是上课,在生活、各类活动中均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对农学或者理工科厌学,刚入校就渴望转文科的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尤为重要,要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基础课的重要性。比如基础课成绩也会纳入转专业的考核标准里,对于将来工作或者职业规划文理知识都是需要融汇的而不是单单一方面的知识有用,更多的知识储备只会让自己以后的选择更多样化,让自己在职场以及工作规划中具有差异化的竞争能力。针对高中家长式教育和管理的特点,新生教育要着重对学生独立性、自律性和依赖性等习惯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引导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自觉遵守集体生活及大学的各项制度,从道德教育上让学生理解认真学习,自觉上课不仅仅是对自己责任心的培养,也是对老师、父母及自己最起码的尊重。加强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高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式的教育和管理,而大学的教学自由度非常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辅导员,很多教学教师也只能在上课的时候看到。《有机化学》作为大一开设的基础课,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都可能让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产生压力和恐惧感。所以,作为教学老师一定要主动的去和学生沟通,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及真正想学到的知识,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在大纲要求范围内对教学内容、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习真正的成为教学-学习,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上课陈述下课走人的模式化教学[9]。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比较性激励,加强学生的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有机化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逻辑上和抽象性上均比较突出,独立学院学生高中学习基础较差,并且高中和大学文理跨科的比较多。针对基础较差和文理有跨度的学生要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在以后逐渐建议学院针对学生高中所学可以进行分班教学,针对不同的基础采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8]。针对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及独立学院和本部之间,可以采用比较性激励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不是自己不聪明,只是高考没发挥好,只要努力学习都会变好。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虽然自己学院建院不久,但是可以和本部享受同等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赶超本部相关专业学生,打消学生学习的自卑情绪。在不同教学班之间也可以进行比较和激励,利用学生的自尊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笔者所教学的班级而言,笔者主要的教学专业为园艺和化工专业,由于园艺高中文科生比较多,《有机化学》学习基础较差。在期中测试成绩上和化工专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针对成绩在后半期的教学中笔者对园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可以的比较和激励,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上课纪律和课后答疑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期末考试及格率及总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及格率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加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进修,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像笔者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独立学院占到了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经验和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上有较大的欠缺,但是青年教师有更多精力和激情去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在不断的要求学生要怎么样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加快青年教师从学生向老师的转变速度,通过集体教育及老教师座谈教育等方式减少青年教师的适应期。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学院科研基础也较为薄弱。要对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加强同本部相关学科的联系,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和本部能享受同等的晋升和学习条件。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部教学机器在运转[3][9]。笔者作为在独立学院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在教学经验上还相当的薄弱,自身作为教师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就自己工作以来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和探讨,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中对于学院自身、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并且三者要保持同步性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院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和发展目标。

作者:梁倩 王玉林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