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开放课堂,与家长共同探讨适应性能力的训练方法
我们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听课,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掌握孩子学习的状况,和老师一起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
1. 立足课堂,探讨教法。每周我们都把教学内容、孩子的表现及教师对孩子近期的目标及要求传达给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定期开展课堂的展示,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进行基本技能教学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同时,家长也把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教师分享交流,一起提高孩子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放日《刷牙》教学活动中,我把学生和家长一起带到宿舍,按照各个步骤一一示范,向家长展示了教孩子刷牙的具体方法。让家长知道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牙膏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同时还要重视一些口语、交际语的训练。
2. 立足家庭,课后练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家校合作辅导孩子完成延伸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认知与实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智障儿童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上门传教,指导家长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和父母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有效渠道。因此,我们通过“送教上门”,主动向家长汇报教育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训练的方法,有力贯彻了“家校合作”的理念,进一步融洽了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1. 定期家访,释疑解惑。老师家访前,首先向家长预约,立足被访学生实际,对家访活动进行精心准备。家访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交流,向家长详细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积极了解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教育方向及努力目标。同时,还就家长们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家长纠正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的误区,指导家长正确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2. 送教上门,指导教法。大多数家长对智障孩子进步的期望值太高,却又往往教育不得法,令家长丧失了信心,也影响到孩子的训练效果,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如训练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穿鞋”,老师和家长一起带孩子去社区休闲区走石子路,进入休闲区,诱导学生把鞋子脱了,然后组织学生走石子路。学生走在硬硬的石子上如果表达“脚痛”,教师则对他们说“我穿了鞋,脚就不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知道鞋子的功能是用来保护脚的,因此,平常要穿鞋,还知道外出的时候,参加什么活动时要换适当的鞋。
三、回归社会,增强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孩子的教育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让孩子们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实践,不仅为他们今后回归主流社会积累了生活的经验,更让他们找回了共享社会幸福成果的自信。
1. 模拟家庭社区场所,让学生体验社区生活。我们通过学校现有的条件创设各种丰富的生活情景教室,如模拟超市、模拟医院、家政室、美发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在活动中操作、实验、总结,尽可能多的获得直接经验。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智力有问题的时候,都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放弃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其实,如果早期发现孩子智力上的缺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孩子长大后就可以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过上健康人的生活。
怎么知道孩子智力有问题
要开发和提高弱智儿童的智商,最关键的时间段是在2岁以前。因此,智障患儿的智力开发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早期发现。
要确定一个儿童是否存在智力的障碍,最好是到医院进行智力测验。一般来说,正常儿童的智商多在100左右,如果测验得分低于70,则可能存在智力障碍。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细节,来了解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如果有以下表现,家长就必须引起重视:1~2个月时双眼球活动不灵活,听力差;3个月时不会笑;4个月时双手不会握在一起;6个月时不会拿玩具;7个月不会坐;8个月见生人无反应;10个月不会扶物站立,不会发单音叫“爸”、“妈”;11个月不会挥手再见;1岁时不会扶物走路。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表现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如双眼凝视不能随物体转动、吞咽困难、特殊面容(先天愚型患者可出现方颅,眼裂小,双眼斜吊,鼻梁低平,吐舌,身体矮小,运动、语言发育迟缓等)、对外界变化没有反应、不知道回避危险、听力缺陷等情况。若有上述发现,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请医生根据病情提出早期干预措施。
行为训练
那么,对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首先要做的是行为训练,教会患儿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的本领,这既有利于智力开发,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有好处。
这类训练的基本内容是: 示范,教导、鼓励,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下面以刷牙和脱衣服为例,说明行为训练的主要方法:
刷牙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家长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大人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得对,应该表扬他。
3.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开始时,大人握着他的手,帮他做一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再用话语指导他,然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脱衣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一边脱一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他们不仅智能上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而且还存在适应缺陷的问题,加上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迁就或弃之不管的现象,使得他们有性格孤僻固执、多动、恋父母、躺坐地板、话多的、攻击人等现象,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为此,对新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了我的头等大事,我就本期的班主任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关爱激励促成长
低年级培智班的学生一部分是来自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中度残障孩子,一部分是从未上过学的大龄重度残障孩子。从未上过学的重度孩子固然是不懂上课的规矩。而来自普通学校的孩子由于老师没有精力过问,因此他们的随意性也比较大,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自律能力比较差。久而久之在普小养成的自由散漫的习惯,给我们的教育管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作为一年级培智班的班主任,首先就必须积极营造充满温馨的管理氛围,必须充分肯定这些智障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因为你爱他们,所以你就愿意为他们付出。有人铅笔断了,你帮他削好了;有人上厕所没带纸,你帮他去送纸;有人裤带、鞋带不会系,你帮助他,教会他;有人生病了,你送他上医院当你试图以诚挚深厚的爱去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扉,抚平他们由于残障造成心灵创伤的时候,实际上这些孩子已经慢慢地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一种关心的目光,一次关爱的抚摸,都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其次,必须是发现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劣迹斑斑的差生,令人厌恶的孩子。但如果老师能善于发现、及时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能及时给予评价: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或者再加把油!并辅助采用智慧星等奖励办法,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他们自己喜欢的照片,或挂上他们的作业、作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就像温暖的家,老师们浓浓的关爱就像亲人在自己身边。这种充满温馨的氛围,一下子就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二、常规训练促养成
1、树立榜样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差,表象缺乏,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智障学生易模仿他人,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多给智障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多为他们提供行为示范,增加他们头脑中的表象,使他们有更多学习和模仿的情境。
智障学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榜样正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对他们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因此榜样对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特殊的作用。我在要求他们见到老师要问好时,先给他们直观形象的教育,领他们观看电视高年级学生的礼貌行为,这为他们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对这一要求有了感性的认识,随后再讲清要领,给予示范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姿势,这样天天练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见到老师问好的习惯。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身边的榜样更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智障学生从小得到家长的怜悯,使得他们比较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
他们带来了零食,总是一个人独享。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让一位学生带来饼干分给大家,并让每一个小朋友学说: 谢谢陈某同学!随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心中有大家,有吃的分给大家吃而不是一个人独享。这样学生形成了今天她(他)给我吃饼干,明天我也要带给他吃的想法,第二天,几个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分给大家吃,慢慢地,我又把它推广到其他活动中,使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知道什么叫心中有他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这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反复强化
从知到行的行为过程对智障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经过榜样示范或提示引导很难达到行为的自制能力。因此,对行为的强化训练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刚入学,他们的坐立姿势真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兴奋好动,上课随便走动,为了纠正这些毛病,开始我采用说服法,告诉他这样做不好,一发现就提醒他,但效果不大。于是我编了短小易记的儿歌,要求他们一要动口背儿歌,二要动脑想动作,三要作出相应动作,每次上课前让他们边读儿歌边作出正确动作,随时注意学生的行为,坐的好的同学给他饼干作为奖励,经过多次反复强化训练,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逐渐转化过来了。
3、奖励为主
奖励是调动智障学生积极性、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尽管智障学生在认识上有缺陷,但他们同样具有荣誉感和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如果我们的评价从他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如亲历般地理解每一个,就会发现学生每天都在变。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如我开始教学生学写字时,有些学生不会写,更不敢放开胆子去写,每写一个字就往我身边跑,并问自己写的对不对,开始好多次我都不满意,我便让他们擦了重写,接着有的写了一个笔画又来找我了,有的干脆坐着不动,教室里乱哄哄的。于是我认真地从每个人写的字里找出了稍微像样一点的字,对此进行赞赏:这个写得不错。这时他内心得到了满足,可能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的,同时又为自己找到了评价的目标,他坐下来,一边写一边对照比较,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又增强他的自信心。
三、个别化教育促进步
个别化教育对培智班主任来说极为重要,不适宜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要从正面入手施以教育。班主任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的身上找到闪光点,扬长避短。学生谭某是班中纪律最差的,经常的损坏班级的物品、乱走和打人,难道他身上就没有闪光点吗?于是我有意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力图从细微处发现他的闪光点,后来我了解到他喜欢打扫卫生,他抢着要拖教室的地板。
在上课前我当众表扬了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受到老师表扬的在智障学校的班级中,可以说一个孩子一个样,他们不像普通学校的孩子那样存在很多普遍的共性。所以,只有做好智障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既肩负着教师工作,又肩负着学生的爹妈的工作,对每个学生都应关心、爱护。比如,对多动症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教室里乱跑打人,发出怪异的声音、做事执拗而刻板对于这些学生,我常采取强制命令与强化物相结合的方法来让他们控制自身行为和完成作业。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做到每天都有进步,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渐渐地,他自信心增强了,纪律也比以前好多了。
四、安全防范促保障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更应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责任心是否很强,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爱是否深入。
我们的学生由于智力低下、往往对外界的反应不灵敏。有的智障学生协调能力差,这样就导致他们在认识安全行为,具备遵守各项安全的能力和自护自救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培智学校切实履行安全教育的使命和保障学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1、做好日常教育工作。教师除了在每周班会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外,还应该在平时多对学生进行实时的安全教育。留心学生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找安全隐患。发现问题要对学生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改正不安全的行为。
2、保障教学无事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到无教学事故。提高课堂教学的的安全意识。上课前没有检查询问学生到校缺勤情况,对教学的教具、学具进行检查。对课堂上必须要使用的剪刀、小刀等物品要使用安全性能高的物品。课堂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时进行收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让全体学生参加火灾逃生演习。演习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肯定利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学生,指出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后果。
4、帮助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安全事故。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未成年,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文明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以此去占领学生课余时间和空间,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五、家校联合促沟通
学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特教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千方百计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班主任应当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以便共同寻求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
家访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切忌单纯的告状和流露出对孩子的厌恶和埋怨的情绪,否则也会使家长或多或少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共同教育学生。班级学生刘某常喜欢带钱来学校,第一天开学常听到别的学生反映他到处溜达玩儿并且出学校买东西。于是,我多次和他的家长沟通,不要给钱给他,孩子的坏习惯渐渐改掉了。事实证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六、生生管理促自主
一、让学生学会听
要想学会说话,必须学会听话,只有先听懂别人的话才能顺利地与人交流。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说话要慢,不断的观察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听没听,听没听懂,再依据学生的表现不断的反复的说,先说短句,再说长句,让智障学生学会听。要求学生先集中注意力,安静、耐心地听教师讲话,等老师说完后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所说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说什么了,老师可以直接问程度好的学生,让程度稍差的学生再复述一遍,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判断说的对不对,这样可以同时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接下来,老师或学生在讲话时,就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说一说他说的什么?你可以怎么回答?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学着先听后说了。
二、让学生学会说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说不成句子的很多,就无从谈起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一步一步的教他们怎么说,即先教一些固定的常用的句子模式。比如我在教学中就经常这样教:看苹果的图片,问:什么?要求生回答:苹果;再问:这是什么?要求学生回答:这是苹果。程度好一些学生可以再进一步问:这是什么颜色的苹果?要求学生回答:这是红颜色的苹果。再如,把“我是通榆县培智学校初级二班的学生”这样的长句分成几个层次来教,程度好的要求他完整的说出来,程度差的要求说出“我是培智学校的学生”或“我是学生”,但事先都要做到老师把这些句子呈现给学生,一遍一遍的教,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努力的照着老师的样子说。以此类推,把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句式先说给学生听,一遍一遍的听,再反复的问,让他们学会回答。
三、让学生学会练
发展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必要前提是智障学生能正确的发音,吐字较清楚,掌握常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采用的策略是让学生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学生提供多练的机会,平时,经常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多练习。例如:在吃中饭时,不是急着让学生快点吃饭,而是在吃饭之前,让他们说一说:今天吃什么菜(荤菜和蔬菜)喝什么汤?吃饭时要注意什么?眼睛看哪儿,嘴巴能不能说话?吃好饭后碗筷要放到哪里?见缝插针式的练习不仅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用餐的好习惯。有时,特意安排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到教导处取一盒粉笔,或上总务处拿钥匙,事先可以在班级练习怎么说?班级同学也可以参与,也可以设计成一些情境表演,让他们学会既把事情说清楚,而且要有礼貌。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要穿插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有意识的纠正学生的发音,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说的话的意思,每当出现新的词汇一定要用他已理解的词语反复解释,并频繁出现,加深印象,直到能理解运用为止,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问题等。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不管是在走廊还是在校园里自由活动的时候,甚至于陪寝的时间,只要与学生交流都会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训练不露痕迹,也易被学生接受,效果也是很好的。
四、让学生家长配合
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特殊学校,1985年起向全区招收第一个特教班,1990年正式挂牌为九年一贯制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学校教育对象是经过医院或智力检测中心诊断为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少年儿童。现在,该校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学校、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之一。广州市儿童智力检测中心也设在该校。作为广州市开办最早的公立智力障碍学校,启智学校的学生曾在不同的领域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获得相应的奖励。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残疾孩子回归正常社会。启智学校的学生也逐步回归到普通的中小学,接受普通的义务教育。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对摸查到的适龄残疾儿童实行零拒绝,全部接收入学,并根据残障情况安排合适的教育形式。越秀区启智学校与清水濠小学探索实施共融计划。共融计划中的学生在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效果良好、形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生活与学习技能后,再进入普通小学,跟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接轨,逐步回归日常生活。第一年,清水濠小学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11名孩子的共融学习。水荫路小学、永曜北小学也在越秀区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先后接收安排了启智学校送出的多位学生。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从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及早发现智障儿童,及早介入训练,效果最明显。因此,越秀区为全部3岁至6岁本区户籍学前残疾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启智学校开办普特融合的学前训练班,既能提高普通孩子的道德修养,又使残疾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也学会自立、自信,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志愿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为孩子搭建了通往正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广州启智服务总队“星梦情真”分队的志愿者每周到启智学校服务,是开展兴趣班的主力军。队长黄静介绍说:“我们有一个原则,孩子们能做到的就尽量鼓励他自己做,不能做的才帮忙。”
黄静刚来服务的时候,对着一个自闭症孩子滔滔不绝、自言自语两个月,而对方没有回应。黄静说:“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坐在墙角撕报纸,我就也坐在墙角撕报纸,让他觉得我跟他是一样的。”最终她得到了孩子的喜爱。
黄静还记得有一年自己过生日,有个孩子送了她一张自己做的卡片,简单的一句“姐姐,我很喜欢你”,让她感动不已――这些特殊的孩子能记住别人的生日,简直是奇迹。
公益创投与政府采购相结合
2016年12月5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它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帮助这些疾儿童提供了公益平台。这一举措也是包河区实施“公益创投”的一次成功探索。角色互换,体验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教室内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十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轮番给孩子们上课。
认知卡片上的内容、简单的桌面手工训练、跟着欢快的音乐律动……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这些平常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他们每完成一步,都非常不易。不过,这十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同样兴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尝试着辅助孩子们训练情绪行为调整,上集体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处理一些常见的突发状况。体验基地的教学主要包括:一对一训练、一对一感统课、集体课三种教育体验课,旨在对残疾儿童的互动社交、协调运动、感觉统合、生活自理等多项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
“跟‘星星的孩子’相处,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黄冬云非常满意。今后,体验基地还将向公众开放,倡导社会机构、各界人士支持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参与到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条件的公益活动中来。
黄冬云是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办者。她的孩子小的时候,感觉统合运动能力差,她想找一个专业机构帮助他训练,但是跑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寻觅很久之后,黄冬云寻访到一位知名的专业特教老师,于是萌生了与她一起创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共同筹备,“天情”康复中心应运而生。
“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费上,以及他们言语上的肯定,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让黄冬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复中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前来报名。“孩子当时只有5岁,后来在我们的机构训练了四五年,效果非常好。”不过,也正是第一个孩子身上有目共睹的变化,让黄冬云坚定了办好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信心。
黄冬云说:“我们中心接纳的学生,除了‘星星的孩子’,还有部分残疾、智障、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在14周岁以下,10周岁左右的居多。”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天情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矫正,开展个性发展训练和心理咨询,争取让孩子们尽早康复,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让黄冬云感到欣慰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政府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
据了解,从2009年起,作为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安徽省开始实施0至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目前补助范围已扩大到0至10周岁。为进一步扩大项目惠及范围,2012年起,包河区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实施区增民生工程,自投费用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全区范围内18周岁以下在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全部纳入区级补助范围,补助新增残疾儿童105人。
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天情”这样的民办机构,也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仍需特殊帮助
2014年起,北京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发起“当一天小志愿者”活动,每星期再次招募15名爱心小志愿者和聋哑儿童一起玩耍。活动过程中,小志愿者们前往海淀区天云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心(原北京市海淀区聋儿康复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互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在2014年7月,新京报和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如新童行创微笑――当一天小志愿者”公益活樱首站到达通州区宏远启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得到小志愿者们的热烈响应。在第二站的天云康复训练中心,共有76名孩子,他们都有听力障碍,有的孩子还患有自闭症,或唐氏综合征。但这挡不住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倾听,对说话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有的孩子如今已能完整背诵《弟子规》;有的孩子能随着音乐跳起动感的街舞,并走上过“中国梦想秀”的舞台;有的孩子则痴迷画画,用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美好。
自那之后,由志愿者夏中桂负责每周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每周招募来的小志愿者:有的是小画家;有的是陶泥达人;有的是舞林高手;也有的是小乐师,在乐器方面有所擅长;还有小主持人登场,带领大家做游戏。
2017年2月21日举办的活动中,来自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宋嘉奥小朋友,教会了现场的5名聋哑儿童玩魔方。在随后的活动中,小志愿者与听障儿童“一对一”结成对子,共同完成作品,共同表演才艺。
夏中桂介绍说:活动强调互动,强调一起玩耍。天云康复训练中心的孩子和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同台献艺,奉献一场袖珍版的“梦想秀”。中午,小志愿者们将会在康复训练中心与听障儿童们一同用餐,深入交流。同时,小志愿者们还会有机会学一些简单的手语。
2015年六一儿童节,北京市海淀区天云听力言语康复训练中心的院内举办了“欢乐童年,放飞梦想”庆六一联欢会,北京市政协委员、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海淀区聋协主席智春丽女士,武警文工团与武警军乐团的军中姐妹花张涛、张妍等嘉宾,一起和听力障碍儿童欢度六一。当天共收到慈善捐款12万元,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书画艺术藏网、天坛飞星艺术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同时在活动当天还有志愿者团队进行义务服务,300多名社会各界的朋友参加了这次联欢会,在活动中孩子和嘉宾都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在联欢会现场,北大附中的学生将自己的手工制品现场义卖,不少家长排着队购买其中的辣椒酱,“这些辣椒酱是我们课余时间自己做的,全都是新鲜的辣椒,希望能用义卖的钱来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们康复。”北大附中的学生杨杰说。
一、影响发展的因素
影响特教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班主任的工作艰巨繁琐,晨会、周会、两操、两活动跟班,紧张疲惫。工作出力不讨好,干得多错的多,这让许多教师提起班主任就摇头,无奈、牢骚满腹,学校安排,没有选择。也会因抽不出身,失去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年终评优评先上,再无政策倾斜,班主任自然无人愿意做。因此,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要想让班主任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学校必须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转化外界因素,调动主观能动性,选择有效策略促进特教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二、有效的发展策略
1、专业引领。
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是以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殊教育者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特教学校的班主任只有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向专业化发展。如听障孩子的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则要求具备较强的手语交际能力,能和学生准确地用手语“说话”;把握听障孩子的心理特征,专业地处理班级事务。
在专业能力上,主要有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与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班级管理的研究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的班主任只有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使自己从经验型的班主任向智慧型的班主任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而完成特教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2、典型带动。
(1)爱心、耐心。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残障孩子,是更需要得到爱的弱势群体。特教学校的优秀班主任首先要有宽广的爱心和永不言弃的耐心。我校一位年轻的县“十佳班主任”姜老师,数十年默默奉献在培智教育的岗位上,把自己的爱心、耐心全部奉献给了班级的十六位智障孩子。班里一个有心脏病的脑瘫患儿,经过两年的艰苦康复训练,才学会独立上下楼梯;一个有多动症的智障孩子,数次趁老师转身板书的瞬间,溜出课堂脱掉衣服和鞋子,连同书包一起放在水龙头下洗……试想,要管理好这样的班级,没有爱心、耐心,怎么才能做到优秀?去年,在学校工作需要的情况下,调整他做一年级培智班的班主任,原班级的一学生家长到校长处申请要求孩子继续跟姜老师;一位学生的家长在办公室说:“如果我找到教育局,我就和局长说,这些孩子都要送给姜老师教才放心”……姜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是否优秀,学生家长的心声是最好的答案。他的爱心、耐心使“教和育”味道更浓更香更久远。
(2)有真情。笔者认为,有真情体现为,对学生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班主任对学生要富有感情,要真爱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苏霍姆林斯基曾用10年的时间将一个小偷变成为后来的农庄主席,使小偷转变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挚爱,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爱,感动了学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把心献给了孩子。”对工作有热情就是能全身心地投人工作,表现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对特教学校的班主任而言,对工作的热情非常重要,因为残障孩子也能从班主任对工作的投人中感受到,班主任是否是除自己父母之外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
(3)有心智。心智的成熟是班主任智慧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不要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在现实中,许多不成功的班主任常常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有心智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无论是对学生精神引领,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都应是胜学生一筹的,或者说是能让学生从中受益的。训斥、谩骂甚至体罚都反映了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匾乏和教育能力的低下。面对姜老师班里的那个多动症的智障生,逃课、脱衣服挨冻,多数老师又心疼又气愤,加以训斥,而姜老师发现训斥、谩骂不起作用,那个孩子从小就因此在家长的暴力下长大,对指责、训斥习以为常。后来,姜老师大胆创新,把这个学生的衣服倒过来穿,纽扣在背后。这个办法果然灵验。
3、实践提升。
教育教学活动是班主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是增长班主任才干的广阔舞台,可以培养班主任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校要注重把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放在班集体建设中体现,在活动中展示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成效。为此可在班主任中开展系列评比活动:教室布置评比、班队会评比、板报评比、队角评比、班主任日志评比、我的教育故事演讲评比等等。通过系列的竞赛活动,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不仅得到锻炼和提高,更使班主任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建设好班集体光靠浅显的班级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不行的,需要班主任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科学的管理班集体方法,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使班主任在各种竞赛长得以发挥,班级管理能力得以提高使班主任教师逐渐走上专业化的成长道路。
“四心”的源起
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10年,是大邑唯一一所为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学生提供基础教育和康复教育的全日制综合型寄宿学校,同时也是全免式(免除学费和生活费)住读学校。现有学生118名,主要为脑瘫、智障、听障及自闭症孩子。学校占地5333平方米,校舍面积3639平方米,教职工30余人。学校秉着“有爱无碍,阳光校园”的办学思想,让特殊孩子们能学会生活、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目标,而学校的每一位老师为了这一目标倾注了更多的“爱心、耐心、用心、信心”,“四心”教育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学校的教育灵魂。
专业团队育人无悔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良性发展的保障,学校现有专业教师20名,均毕业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每年接受多次省市级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强化校本教研、培训,教育理念和专业化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能为特殊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
生活教育特色课堂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实施“生活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育环境,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教会他们实用技能,充实生活经验;同时,学校还注重对残障孩子的心灵引导,发展健全人格,让孩子阳光、自信、快乐成长。
搭建平台开发潜能
在补偿其缺陷的同时,学校注重对孩子潜能的开发,搭建平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学校除了开设日常的基本课程外,每周还分类进行挖掘孩子潜能的各种活动,绘画、手工、唱游、律动、生活适应、社会实践。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每学期都带孩子们外出春游、亲子游园活动,让学生的文艺汇演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高校,开展残疾儿童书画展、残疾人运动会、励志演讲等活动。
教康结合点燃希望
教学与康复相结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大邑特教学校的一大亮点。在学校自身开设康复课基础上,学校在县人民医院建立“康复基地”,每周三免费将孩子们接到康复中心,由专业医师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科学康复训练,家长们也全程参与,观摩学习。
专业引领普特融合
学校作为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为全县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教育咨询与服务,帮助其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干预训练的方法等。同时,学校还指定专人定期走访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进行巡回指导,协助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开展案例研究、筛查评估等工作,以及协助普通学校及时处理各种融合问题。
一、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更要敬业爱岗
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品德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育力量之所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奥秘在于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特教老师更需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更需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师风。作为一名特校老师,摆在我们面前的担子更重。我们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已发现对弱智孩子的教育是不易的,特殊教育总的来说就是“难”。比如,教“1+1=2”,普通学生教上一两遍就可以了,而弱智儿童要教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还要用具体实物配合教学,贯彻直观性、原则性和具体性。我们要用心地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细心地捕捉孩子眼中闪过的灵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当我们的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我们一定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方法一种接一种地尝试,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为了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智障儿童的学习潜能,我们一定细致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二、 家长祈盼,社会责任,要更加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具体表现,党和人民把对下一代的教育托付给教师,就是把祖国的希望托付给我们。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热爱学生,把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中去。对于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我认为热爱学生就更加重要。
1、要精心培养孩子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特殊教育上,对智力障碍儿童应开展生活化教育,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基点,意义彰显深远。特殊儿童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生活。他们将来要融入社会,与社会其它成员交往、共处。在我们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训练的,都是有潜力的,都应得到关怀、爱护、培养。虽然我们不能奢望我们的学生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或掌握多么高超的本领,但是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 对我们学生而言,学会花钱,用钱购卖商品、学会向人问路、乘车、使用公共设施等,要比学会会背多少古诗、会写多少汉字,会算多少数学题有用的多。换句话说,特殊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学会生存技能,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将会比学习纯文化知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更实在的用处。
2、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爱心是一种情操,耐心是一种质量。特殊教育就更需要爱心与耐心。我们与孩子们一同学习,一起进步。爱心和耐心还体现在能做过细的工作方面。在我校一楼的走廊上,能看到一块醒目的专栏,上面写着每个同学的生日和张贴着一幅幅学生的生日照,每个同学过生日时,都会得到一份礼物――生日蛋糕。过生日的学生激动不已,其它同学也感到非常的快乐,有利的激发了孩子们争取进步的热情。
3、了解每位学生特点,做好培育工作。教师要把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要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艰苦细致地教育培养工作。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我们可以在与学生家长、生活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中观察他们的举止言行,也可以有目的地询问学生一些问题,这样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东西,更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些事,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时了解。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行为能力,准确地找出学生中可发展能力项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彤彤同学乐感比较强,听到音乐就嫩按节奏跳起舞来,并且舞姿非常优美协调,我校针对这个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她的特长,现在进步非常大。
今年42岁的西琼尼玛是7个孩子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地震中他的右脚骨折严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只能卧床。他的妻子身体状况也很糟糕,每天都需要药物维持。家里的重担落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在生活举步维艰的时候,国际助残康复员来到了西琼尼玛身边。那时,西琼尼玛卧床已两个月之久,膝关节和踝关节已经开始僵硬。国际助残的康复员为西琼尼玛制定了康复计划,经过20多次的康复训练,他现在已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了。
西琼尼玛说,如果没有国际助残,他可能永远也站立不起来了,现在他有信心重新挑起家庭的重担。
康复援助在玉树结善果
2010年4月14日,中国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震后,国际助残采取紧急行动,参与到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一辆运送包括拐杖、石膏绷带、敷布、颈托等紧急救援物资的车辆和3名国际助残工作者从成都赶往灾区。
抵达玉树灾区的国际助残工作者包括两名经验丰富的物理治疗康复专家、1名后勤协调人员。救援人员发回的灾情评估信息,为国际助残制定灾后紧急救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玉树地震中的伤员绝大部分是脊髓损伤伤员以及多重骨折伤员,除了转移至成都、西安的伤员,大部分伤员在西宁的两所主要医院――青海省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救治。
国际助残与这两所医院开展了合作,共同救治地震伤员。经过专家评估,确定在当前,地震伤员的主要需求是在医院为他们进行早期康复。因为通过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介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员的并发症和降低永久性残障的可能。
经过诊断,估计将有1000多名伤员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国际助残的康复专家们经反复讨论制定了震后援助计划。第一阶段是为西宁的两所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为期两个月的康复培训,同时对地震伤员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第二阶段是在伤员们治疗结束离开西宁返回玉树后,转赴玉树为脊髓损伤、头部受伤以及其他类型的地震伤员提供为期1年的长期康复服务,确保他们能得到高质量的、持续的康复服务。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国际助残为医院的100多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康复方面的培训,并直接为158名伤员提供了多达1000次的直接康复服务。
6月,地震伤员们在西安、成都、西宁等地结束治疗后,返回原居住地玉树。按照前期制定的工作计划,国际助残在6月中旬将康复援助项目移至地震中心玉树结古镇,与玉树藏族自治州医院以及玉树残联合作开展康复援助工作。
至此,国际助残成为玉树唯一一家从事助残工作的国际NGO。玉树项目由6名常驻工作人员负责,他们将在玉树的重建中继续发挥作用。
国际助残救援队员们爱无国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青海玉树相关机构的高度认可。
国际助残的中国西部善举
国际助残于1982年在法国里昂成立,是一家从事残疾人事业,独立的非政府、非宗教、非营利的国际组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公众与个人的捐助。为表彰国际助残在残疾人事业上作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授予其“南森奖”,1997年国际助残作为“国际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运动”创建成员之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8年国际助残来到中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了第一个项目――致力于帮助因洪水受灾的麻风病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国际助残又陆续在自治区以及四川省与当地的残联合作共同开展助残事业。
2000年,国际助残在开展社区康复项目,致力于帮助当地机构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网络。次年,他们在建立了假肢矫形车间,该车间是自治区内唯一的一个提供假肢矫形服务的机构。此外,国际助残还协助聋哑人协会开发了一套藏语手语词典,并开展手语培洲等。该项目启动至今,国际助残已成为当地最大的NGO之一。
2005年,国际助残在四川省越西县与越西县政府、越西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综合项目,项目涉及残疾预防、残疾康复以及社会融合等方面。2006年,国际助残协助广西残联在马山、扶绥两县为14岁以下的脑瘫及智障残疾儿童建立了一个基于社区的康复体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国际助残对灾难迅速做出反应,制定应急方案,派出专业人员奔赴灾区,在成都两家大型综合医院为灾区伤员提供紧急康复器材、医务人员培训以及直接参与复杂截肢、脊髓损伤和复杂骨折伤员救助治疗等紧急援助。
此后,随着伤员返回原居住地,国际助残将项目点迁至离伤员更近的绵竹市,并迅速与绵竹市人民医院、遵道镇卫生院、汉旺镇中心卫生院合作,向其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000名伤员接受了近两年的康复跟踪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