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学生生命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生命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生命安全

第1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在武术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技术已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职院校武术教育体系急需改革。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武术教育应积极与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的思想,并尝试性提出改革方法与路径,以此抛砖引玉,引起高职武术教育中对生命安全内容的重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武术教育 生命安全 互融教学

武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全方位服务着高职学生的健康养生、伦理道德、防身自卫等价值目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武术教育在内容设置和教法方面过于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正如武术名家邱丕相先生所指:“我们的武术普修课内容设置上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需要改革[1]。”将武术教学与学生生命安全知识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根据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和特点提出来的新课题。

一、生命安全知识融入高职武术教学中的必然性

生命安全知识是每个人值得终身学习的内容,主要通过对危害自身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卫知识的学习,达到保护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武术教育的宗旨不仅强调健身养生,也同样重视防身自卫,这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高度统一,也为武术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互融性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行性,生命安全内容的融入将成为未来武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学生文化需求的必然性

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在其学生特点和需求方面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对所需知识的渴望度较低、行动力较差、心理承压能力和自我修养方面较弱、情绪自控和包容能力不足等,此种性格特点导致现代高职学生在安全意识、生命安全常识等方面知识匮乏,且在很多院校出现了学生猝死、学生自杀、学生受伤或棘手事件不能及时处置等。针对现代高职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将生命安全与中国武术教育相融合成为武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快乐家园,也是学生生命安全的港湾,校园安全离不开学生安全,要想达到校园的真正安全还需要从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上下功夫。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生命安全教育的辅助,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很少有单独教授生命安全知识的专门课程,因此生命安全知识的普及与传播零落在了相关科目之中,武术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在核心价值的体现上具有交集,成为校园安全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武术教育中融入生命安全知识对深化建设平安校园有着必然的意义。

(三)武术内涵体系改革的必然性

高职武术教育的核心除了健身养生价值外,还有防身防卫的功能,即通过合理的行为手段免受外界威胁伤害。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同学们对武术知识的渴望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健身养生和搏击价值观念已经远不能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更加注重实用价值,不仅能在武术学习中获取健身和搏击技法,而且渴望学习掌握更加实用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技术、偶遇歹徒摆脱、灾难逃险、止血包扎等等,针对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武术教学内容不能继续保持传统的针对基本功和武术技术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新改革,生命安全知识的融入无疑丰富了武术体系内容,也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血液,为打破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

二、高职武术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内容的选择性融合

俄罗斯的《生命安全基础》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2]。生命安全的内容涉及广泛,并非所有内容都完全纳入武术教育范畴,应进行重点选择性的与武术教育相融合。

(一)生命安全思维在武术教育中的可融入性

思维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认识,对人体行为有着支配作用。生命安全思维的核心无疑是将保护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的思想,这与通过武术教育达到防身防卫的目的性高度统一。高职学生未来大部分将成为社会基层的服务者,在社会生活中难免遇到威胁自身生命和财产的棘手事件,生命安全思维将成为化险为夷的首要保障。

(二)生命安全代表性技术在武术教育中的可融入性

自中国武术进入校园以来一直以强身健体和表演娱乐的传统价值为导向,而真正的实际社会应用价值却十分有限。高职校园武术教育不能固守传统,要积极根据同学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不断改革,针对武术教育实际融入相适应的生命安全技能,如外伤消肿、骨折固定、搬运、指压止血或包扎止血、掐按人中穴预防休克、心肺复苏防止假死亡等知识学习等,能有效的避免受伤部位的进一步发展或受伤人群的死亡,从而起到保护生命和恢复健康的作用。这一内涵改革将大大丰富武术教育内涵文化且强化武术教育的现代社会实践价值。

(三)心理健康安全在武术教育中的可融入性

心理健康安全是生命安全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主要有心理承压能力较弱、个人情绪不稳定、情感易抑郁、自私缺乏社会责任等特点,武术教育中针对特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内容的教学实践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武术教育在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面有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如武术竞赛的参与能大大增强学生心理承压能力;武术的内外兼修,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有效抑制不良情绪的发展;武术重视“未曾学艺,先学礼”的优良道德,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学生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的不良品质等。

三、高职武术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相互渗透的实施路径

(一)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武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教育的目标都是建立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在目标设计方面两者高度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将相应的生命安全知识恰当的融入武术教育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如:武术教学的每学期学时中可安排一定学时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术学习课,也可在武术课堂实践方面,通过防身防卫或生命安全案例导入生命安全的主线思维,在武术课堂技术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技术实践等,这不仅能打破武术教学的传统教学体系,而且能深化武术教学的实际意义。

(二)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武术第二、三课堂学习

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融入生命安全知识与技术虽在课程改革方面具有特色,但其效果的更大发挥离不开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和第三课堂实践。武术教育第二课堂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各类武术技术学习、竞赛等活动;第三课堂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校外交流实践和自主线上学习等。通过第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能更好的强化武术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技术,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实用技能,从而全面突出武术教育的实际价值。

四、结语

高职院校武术教育融入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高职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而且是增强高职学生生命安全的有效举措。武术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在“以人为本”健康、安全的目标上极度统一,也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虽然我国近些年已有很多生命安全方面的研究,但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方面实在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笔者期望通过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融合性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引起广大武术工作者对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从而丰富高职院校武术教育内涵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

[2] 唐宏贵.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4(11):69-71.

[3] 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3(10):15-20.

[4]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69-75.

第2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关键词】生命安全;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构建

1生命安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1.1生命安全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

体育的教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管是专门的体育课,还是在早晚训练,都是围绕着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展开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都非常弱,他们的身体防护力、韧性以及反应能力,都有待提升,也就增加了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学生最大的关注和关爱,也是让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最该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保证了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完成相应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

1.2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极端情况下应有的应变知识与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生命安全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文字,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在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事件没有发生时,人们是不会关注生命安全的问题,也不会有意地提高安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这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最先标准要求。如果生命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应该的关注,将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学校对于教师基本专业素质和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生方面,教师也应该时刻提醒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安全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要从实际中关注生命安全,并且时刻注意,时刻小心。

2.2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和意识体系,而且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需要高职院校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起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完成,逐渐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并且落实。通过长时间的关注让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们的潜意识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学生完成生命安全的教育,并且潜入他们的意识中,进行日常体育教学的彻底渗透,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尊重他人生命的意义。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体系,并且根据学生日常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来随机调整。

第3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目前,我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比较匮乏,要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这一途径实现。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可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体育课堂中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到应急避险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应变能力,懂得自救互救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乎人“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能够掌握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灾害面前保全生命。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实现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4%。

2.研究内容

(1)大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认为生命重要的占87.5%,比较重要的占12.5%。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有着正确的认知,能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2)大学生具备生存技能的情况。生存技能是大学生在危难时刻自救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生存技能非常具备的占30%,比较具备的占60%,不太具备的占5%,不具备的占5%。从调查结果看,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具备生存技能;但有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生存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这些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普及和教育。在对学生是否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常识的调查中,有25%的学生表示关注,55%的学生表示较为关注,20%的学生表示不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常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保护生命,脱离险情,自我救护的一种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是关乎学生性命的大事。从调查结果看,20%的学生对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表示并不关注,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大学生主要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大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调查中,通过电视网络来获取安全知识的占75%,报纸杂志占5%,学校相关课程占37.5%,家长讲述占37.5%,其他途径占5%。在对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讲座、观看教育录像和其他。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生命安全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一门课程,学生只是通过学校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对学生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5%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从数据上看,八成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学校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

(4)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排在前三位的首先是自然灾害方面的教育,其次是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最后是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1.本质上的联系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而体育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从而获得身体健康和生命尊严,在团结协作和不断拼搏中实现生命价值。

2.教育目标上的联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和基本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危难面前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综合二者都是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终身的生活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及校园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为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目标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把关注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拓展,与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相结合,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应急避险、自救逃生的体能和技能,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更加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化。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在提高学生体能,磨炼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学生心理的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危险的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本领,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在体育实践课上,向学生普及游泳技能和游泳救护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危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另外,在体育理论课程上,除了向学生讲授健康常识、体育运动项目基础理论和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外,可以增加应急避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体育教学模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让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在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通过模拟“灾难现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应急处理的方法。如模拟火灾或地震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逃生的技能,并能够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迅速撤离灾害现场。

4.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使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实施,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开拓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有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

四、结论

目前,大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在体育教学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使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董华丽 杨金荣 张小东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1.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1.1.1家庭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在中国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因此,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于与他人沟通,一旦生活中出现挫折,往往不能客观对待,或用极端手段对待自己和他人。

1.1.2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些学生只重视学业,忽视其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高智商、低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处理问题时容易偏激,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安全教育仅仅当作一般的宣传教育,没有上升到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大学生意识、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心态上出现的躁动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功利化倾向认识不足。

1.2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形式极为少见

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熟练领会、掌握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以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形成较好的运动安全意识与遇险应急处理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拟开设的一门公共体育新课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课程形式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学生由于缺乏预防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基本技能而不能很好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致不能挽救生命。一份对全国普通高校600余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证明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需求的。结合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对于学生进行运动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3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轻视。一些大学生心理脆弱,无法正确的面对得失,一旦生活面临逆境,就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2013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令人震惊、惋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紧急避险能力、正当防卫的能力的普遍缺失。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电器致使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除此之外,校园内部及周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宿舍楼的灭火器超使用多年不更新,应急通道形同虚设等问题。这些频发的校园生命安全事件与安全隐患,提示对于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与运动防护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4增进大学生生存技能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1.5培养适应时展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石,而当今社会频发的自然灾害、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及在残酷职场竞争下扭曲的人性等隐患都给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挑战。而通过体育运动防护课程能有效传递健康、安全、尊重珍惜生命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切实提高安全防范灾害、自救互助的技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高素质、健康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2.1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以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唤醒学生安全与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坚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体质,掌握有效锻炼的方法和意外发生时的自救与救助技能,并能应付各种危机情况的发生。并使学生最终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危险时处乱不惊,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救与救助。二者都是以运动锻炼为主要手段,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从教学目的上看是统一的。因此,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化大学生的运动安全、乃至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2.2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体育课程将体育的内容和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各种伤害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练和强化意志。生命教育与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并且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对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在教学方法上也都是既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也可进行实践教学,还可利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加深理解认识,增加教学方式、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2.3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统一作用。通过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通过生命教育学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急救技能与灾害应急措施的学习、掌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2.4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课程实施离不开场馆和经费的依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设备及器材占全社会总量的67%,基本可以满足教学。我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就未来发展来看,体育场馆的投入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加大,能够保证运动防护课的实施。

2.5符合社会需求

中国目前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2014年初的云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大火,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从体育运动本身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闲暇时间增多,这一时期健身娱乐成为人们工作以外的主要休闲方式,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日趋蓬勃,而运动损伤、甚至运动性猝死等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在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同时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社会提出新需求。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着眼于生命安全大理念下,以运动安全为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的。

3将课程纳入高等教育常态化的对策

3.1专业的师资队伍

频发的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已经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其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现有师资有限的条件下,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同时应逐步培养医学与体育学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针对性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选拔培养,以充填到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的师资队伍中。

3.2完善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结语

第5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关键词 情境学习理论 生命安全 网络系统 系统开发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ife Safety Educatio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HAO Haitao, ZHANG Yingying, LI Guangcun

(Dept. of Sports Militar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as a guide,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based on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it w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survival attitud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curity risks , elusion and of escaping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living values.

Key words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life safety; network system; system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0 前言

社会发展不断向教育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为此,国家建议开展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并要求学校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进行技能训练,才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恐慌,正确地应对险情,避免生命安全受到伤害。综观目前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一方面是生命安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一些学校尝试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资源来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但从目前所开发的教育资源来看,系统功能较少,且主要适用于小学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同类项目开发较少。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兴起,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质量和成效成为制约现代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网络学习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情境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顺应了网络学习的要求,展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有效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广大教师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1 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1 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1)知识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2)学习观。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和接受,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由于情境问题的复杂性,情境学习理论倡导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强调成员主动参与,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互,达成认知成长、意义协商、身份建构的学习目标。(3)教师观。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习伙伴,必要时甚至要向学生学习。(4)评价观。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脱离真实情境,强调最终学习结果,而忽略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而情境学习理论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评价。

1.2 情境学习理论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启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情境;(2)转变教师角色,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3)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4)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多元评价方法,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情境理论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

2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建设

2.1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资源是生命安全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充,针对性的学习情境,是为了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系统的情境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2)真实性、互动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真实体验、实践及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互动的过程。因此,创设互动性强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活动,将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3)活动性原则。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系统上面来,而是应该将问题置于整体的、具体的环境中,让学习者经过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4)问题性原则。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让学习者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要围绕问题情境的创设。

2.2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结构

依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确定生命安全教育网络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来实现,第一层是客户端,第二层是web服务器。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2.3 生命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常识、紧急避险、灾难逃生、紧急救护、逃生素质训练等基本内容。围绕这些教学内容,搜集整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资料,对安全常识、紧急避险、危机评估、应急处置、灾难逃生、应急预案、紧急救护等基础资料及图片、视频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生命安全与危机、灾害应急基础研究资料库。

结合生命安全和生存教育的实践,构建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运用ASP和Virtools等技术,编写脚本,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已开发完成的网络系统主要由管理模块、学习模块、教师模块和交流模块组成,如下所示:

管理模块主要具有用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

学习模块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紧急避险、灾难逃生、意外事故、疾病防范、紧急救护技能、生存素质与技能训练等。

教师模块主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功能。

交流模块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具有师生在线交流和学生之间在线交流功能。

3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确定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指导理论

为了适应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培养的教育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选择情境学习理论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指导理论,并依据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3.2 构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操作模式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利用自救互救模拟实验室、模拟逃生训练场地以及网络系统等教学资源,创设实际相符或相近的情境,开展生命安全教学。(2)导入问题、自主探究。在每一学习环节的导入阶段,教师引入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3)建立实践共同体,实现竞争情境下的合作学习。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具有聚合性、协商性、竞争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共同体内部的合作学习和共同体间的竞争学习形式,创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好学习情境。(4)评价反思,迁移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基于真实的活动和任务的情境性,为了科学准确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将评价始终贯穿于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主要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方法、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学习者反思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增强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迁移提高之目的。

4 小结

情境学习理论构建了全新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本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总结生命安全网络教学系统设计原则,开发了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一个通用型学习、体验和模拟训练平台,拓展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空间。

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教学指导理念,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学的开展形式、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构建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情境学习理论在生命安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ZH032);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编号:126220633);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编号:zgt201313)

参考文献

[1] 杨焓.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2] 王欧.情境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3] 邬智,胡冰玉,李秋奇.基于情境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 2010(8):72-74.

[4] 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第6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健康课 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

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

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

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

(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

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

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7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同学们,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安全。童年中什么最重要?安全。对,只有保证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一切才有意义。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注意安全,经常提向我们要按时回家,要遵守交通安全,课间不要追逐打闹,要学会保护自己等等,因为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伤害我们青少年的第一“杀手”因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导致伤害事件增多。因此,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危险行为和伤害已成为新世纪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下面请听一则案例:

王某和陆某是某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一天是数学课,老师要同学们订正作业,这时数学老师要王某到讲台拿作业本。王某就从自己的座位上走上讲台,在经过坐在前排的陆某身边时,陆某这时正好伸了个懒腰,手中的铅笔尖正巧戳进了王某的左眼。后来马上送医院,医院鉴定王某的左眼视力为0.06,右眼视力0.2,且不能矫正,左眼角膜裂伤,外伤性白内障,双眼交感性眼炎,已达六级伤残。

所以说,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当我们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降落到人间,这就标志着又给人时间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又多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头脑,绷紧安全之弦。事事处处想到“安全”二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利益吗?“安全”内容很多,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电用气安全、防火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交友安全等教育。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避免自己被伤害的一些方法。

1.注意校园安全。校园内不追逐打闹。楼道及教室不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上下楼梯要轻声靠右行,走出教室时不要拥挤,上下楼时不跑、不推、不逗、不闹、不拥挤,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课间不进行有危险的活动,体育课,大扫除集体活动等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体育课听从老师管理,如果身体不适合体育活动,要和老师说,保证身体安全。放学要按时回家,不在路上逗留,没有大人接送的最好和同学结伴一起回家。要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事冷静,多做自我批评,学会与人沟通与理解,要有一个宽容的心。

2.注意交通安全。上下学时学校门口人多车多,过马路时要特别小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还要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交通安全,不要用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搭两三个孩子。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抓紧扶手、车停稳后再下车。

第8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学;建构

一、学校安全问题的内容和范畴

安全问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问题。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隐患,楼梯间过于拥挤,缺乏照明设施,上下课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第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食堂餐厅实行外包制,学校对餐厅缺乏安全监督,校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第三,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伤害已经是世界范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第四,校园伤害问题。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同学心理不平衡,采取报复同学或老师的行为,社会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大,法律意识和道德感薄弱,甚至做出危害同学生命安全的事情,暴露出了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意识淡薄,学校缺乏必要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灾害发生时,学生根本无法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导致损失惨重。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局限于生活安全常识的普及以及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定,形式化严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和形式化,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学生进行相对危险的活动,只是单纯地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对于安全教育应该设置应急预案,平时在课程中添置应急演练的环节,对学生教授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的讲解,没有把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对安全教育缺乏更深入的思考。2.生命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安全观,过分注重所谓的成功,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文化课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忘记了生命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的作用,忽视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的教育。等到事故真的发生以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从根本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缺乏健康科学的生命安全观。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基本的原则,使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因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注重体育教学中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而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应急救险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存环境的预判能力,达到对生命安全的保护。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创新精神得不到发展,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整个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原则

1.教学目标生命安全化原则。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应该使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更加系统化,更加明确。只有设置了清晰的目标,才会为生命安全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2.教学评价多元化原则。注重对教学评价的研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权威的评价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使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进行结合,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挑战其心理极限,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发展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

1.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生理解剖的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生理反应,通过讲解经典的案例将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包括发生灾害后如何逃生自救。2.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将各种武术的攻防组合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面临危险时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定期举办生命安全运动会。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定时定期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运动会,将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运动会进行结合,例如:将障碍跑和救助伤员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竞赛状态下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4.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学校、家长、社会有共同构建生命安全观的责任,地震、公安、交通、消防部门要积极配合,请有经验的人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六、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保障

1.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制度中。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载体,将运动技术的培养内容和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有意识地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制度化。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还要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应急避险的能力,挖掘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3.师资保障。(1)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爱来教学,要从内心开始认识并尊重生命,要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的生命安全观,让教师明白课堂是自己诠释生命价值最好的舞台,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2)体育教师知识技能体系的完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理论;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三是体育专业知识;另外,体育教师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品德、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教育。(3)体育教师的培训。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足够广,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体育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4.全方位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做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根据自身地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域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命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生活安全知识,二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价。

七、结论

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具体的实施没有很好的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更具实践性,中学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的升华。采用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体育教学课程更加具有实践性,使体育教学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加规范,评价机制更加健全,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土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3-44.

第9篇:学生生命安全范文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4.4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