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

第1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08-02

以往,传统文化传播依托传统媒体,随着媒介的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迅速转化。新旧媒体融合使传统文化扩大了传播效果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载体,以及新的途径和方式。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1]。利用媒介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传播内容融合和传播方式融合。

一、媒介融合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融合

传播内容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传播内容如报刊、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文字、图像、声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加以数字化整合,形成跨平台、跨媒体的使用和传播,利用数字化终端,生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对于将传统文化由传统媒体传播转向媒介融合并加以传播,同志曾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为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例如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融合与转化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在媒介融合中实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新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中必然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新的整合、选择、开发、规制,以便于符合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内容融合,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时如虎添翼,使得其在传播中更好地展现传统的民族性和原创性以及时代的延展性和创新性,也能够更好地在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融合

首先,内容融合的目的是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结合,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和网络可以以一种“多媒体编辑”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资源共享、传输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媒介融合的最大显性表现,将传统文化的资源应用在各种传播媒介,是其弘扬光大、传播传承的最新方式;其次,传播平台在一个大平台上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平台整合基础上最终以网络为主要平台以数字化大容量、高速度、高清晰、综合性、广受众的方式得以进行。指出:“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融合将会与时俱进,兼具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传播方式的优点,“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2],掌握媒介融合传播方式的新特点、新优势给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规制挑战

在我国媒介融合刚刚起步而又迅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对于融合中的各种媒介进行选择与使用,以达成传统文化内容的有序、规范、高效、深入传播。但是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多种媒介传播中,已经造成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现象与本质等对立的传统文化的分化边界被消除,“传媒所产生的拟像铺天盖地,形成一个比现实更现实的超现实独立领域”[3],这种超现实会给传播内容的受众教化功能的效果造成“双刃剑”的影响和后果。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核心内容,体现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实现其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效果评价与传播功能的最大、最佳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根”与“魂”,“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传播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决定于媒介融合的选择与控制,而选择与控制取决于传播的管控规制与发展规制,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规制给新旧媒体的选择与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实现“管控”规制与“发展”规制的融合与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技术挑战

数字化技术发展使得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媒介融合正是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拓展与模糊传播边界、细分和扩大受众。这种技术发展与挑战要求传播者具备高度的传媒素养;也要求受众在接受传统文化传播中需要不断随着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尤其是IT技术。随着“知沟”的扩大,不同受众的认知能力与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传播提出技术挑战;同时,媒介融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具有技术先导性,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极大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由于新旧媒体的各自特点与优势也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异化”的问题,造成人们对于媒介融合技术尤其是新媒体的过度依赖,所构成的“是一种‘真实’的虚拟空间”[4]。这种面对新技术的“主体性”缺失的“异化”会给传统文化的受众的辨别能力、接受能力和传播效果的广度与深度带来不利影响。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

(一)应对传播内容规制的挑战,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媒介融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传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融合中,最重要的是内容融合,传播内容的开发发掘作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与支柱,要求在媒介融合中遵循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为王”的管控规制原则与发展规制原则,这是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基石”,也是新媒体传播中的“铁律”。

首先,“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以往的媒介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创造转化”为新媒体文化,使传统文化内容具备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尤其是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优势,这就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并利用媒介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载体、内容转化,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管控”规制要求对于媒介融合做出政策调整,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来说就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传播中都使其不脱离民族属性和传承性,具备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因此,在管控规制原则中,要求我们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后,既要坚持传统文化内容转化的原创性,获取原始的第一手的文化资源,保持传统文化转化内容的独特性,转化为不同受众的独特个性化的文化资源;又要保证传统文化内容转化的实用性,体现转化内容的特色与深度;还要有的放矢,具备可信度,吸引受众,拓展转化内容广度。

其次,“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向着正面的因素即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正能量”的传播提供支持。“发展”规制要求既为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提供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又使其发展遵循新媒体内在的规律,最大程度地实现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有机融合、发掘开发与传承创新。因此,在发展规制原则中,要以传统媒体传播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核心价值与内容基体,又要以新媒体的创新创意为激活要素,推陈出新,增强感染力、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与存在形式;同时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平台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使传统文化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部分,顺应时展与创新的趋势。

在媒介融合中,通过管控规制和发展规制,传统文化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管控规制求得规范与有序,以发展规制求得繁荣与丰富,从而使得传播传统文化在与媒介融合的政策规制的调整创新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应对传播方式的技术挑战,推进“数字化改造”与“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是应对媒介融合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方向,数字技术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利器,也促成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模式。新媒体的大传输量、高速率、移动性的特点,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基于多种媒介整合的“立体式”、“集成式”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功能传播,例如实现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电子出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媒体的产生,形成卫星电视以及IPTV。数字化技术完全颠覆以往的单向性的传输技术,转而以融合的媒体实现自身的技术转型,走出技术困境,实现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的改造升级。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改造中,应针对不同传统文化资源及时进行多种融合媒介的抢救、发掘、保护、开发,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如拍照、录音、摄影、摄像、复制、记录,使得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不至于因为岁月流逝而消失;其次要通过数字化进行多媒介融合式的研究与传播,使得这些沉寂、静止、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新生,并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通过不同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发挥其作用;再次是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在媒介融合建设中实现全社会、全方位、全领域、全时段的传播,在传播效果“子弹论”逐渐式微的今天,传播学更强调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与满足”;数字技术能够较好地通过媒介融合使得受众“浸润”在数字化时空全覆盖、数字化传受互动、数字化自主选择的传统文化传播中,走出“异化”的困境,主动“使用”、“选择”、“接受”和“满足”,使得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第2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中国在拉美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拉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扩大。不过,中国要对拉美国家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还面临着以下四大挑战:

第一,中国与拉美有关国家如何妥善处理政治分歧,强化政治互信。中国同拉美虽然也有多个区域或次区域对话机制,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涵盖拉美所有国家的长效对话机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及重大关切的问题上要继续相互理解和支持,可考虑达成一揽子相互支持和谅解;双方还更应该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各领域合作,为双方不断扩大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中国与美国如何协调在拉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加深在拉美事务上的共识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不至于因为在拉美事务上的分歧而使两国关系出现恶化。中美双方在拉美地区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拉美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对于促进中国在拉美的政治目标、能源安全、经贸合作与市场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中国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来增强与拉美国家人民的感情纽带和认同感,促使中华思想和文化走向拉美舞台。欧美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已经几百年,从而建立起先入为主的优势;如何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推广出去,这是一个可能比经济竞争更为复杂的挑战。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宣扬中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向拉美国家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开始走向国外的中国企业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与企业迁移相伴随的、与拉美国家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

第四,中国如何建立巧妙得宜的对拉美的文化传播策略,以使中国文化在拉美国家的传播不仅仅依赖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就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两方面形成一批有理有据、情文并茂的精品力作,来促进拉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深层的了解,使中拉关系的发展具有更稳固的基础?中国必须整合国家所拥有的多项对拉美文化传播资源,以期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对拉美政策的互动中做到统一、协调和相互支撑。

加强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

对中国来说,在拉美的文化传播可以展现中国外交政策针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所做出的回应,突出中国外交的文化延续性。因此,关于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来深化中国与拉美的经济合作,进而提升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间政经以及安全相互依赖的不断深化,要进一步加强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尤其是与拉美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的交往。加强与拉美国家当地公民社会组织(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的合作,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和准确把握当地民众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反应,也有助于双方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政治或经济纷争。

第二,要进一步拓展与拉美国家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渠道。首先,要重视开展在民主和人权等政治文化领域的对话和协商,从而避免给双边整体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其次,扩大同拉美国家的媒体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要与双边关系的迅速发展相称,同时更要为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发挥持续的推动作用。再次,今后在多边合作机制中,要注重进一步开发性地营造和拓展中拉各国社会之间的知识空间。

第三,加大中国对拉美国家文化传播中的“和谐”含量,塑造中国“和谐文化”的国家形象。要通过具体、鲜活的实例使拉美国家人民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一种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深的博爱文化。这种宣示还应表现出中国文化力量和风范的特征,就是表现一个亚洲大国对拉美发展的关切和责任感,展示一个与外界和平相处、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大国形象。

第3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一、受众使用媒介的变化

1.受众使用媒介需求方面的变化

三网融合时代来临,现有的产业格局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媒介改革都要遵循媒介格局演变的规律,即首先应考虑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和媒介的互动关系,强调内容服务的公共属性和媒介终端的用户体验。

从“猎奇需求”转向“实用需求”。信息时代是一个以信息和速度制胜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消费者接触媒介已经从“猎奇需求”转向“实用需求”,单纯的“眼球经济”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开始向本质回归,信息开始成为受众选择媒介的最主要因素,受众的观点开始汇聚成为“主流”,精英群体权力话语体系开始消融。从媒介与受众关系的本质来看,受众接触媒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选择信息。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是第一位的,对于信息内容的组合性选择是第二位的,三网融合将彻底颠覆这个现状。在三网融合时代,受众将被赋予新的选择信息的权利,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上升到新的层次,单纯的“猎奇需求”已经不能概括受众选择信息的完全形态,“实用需求”将成为用户选择媒介信息的最大根据。

受众需求的“碎片化”趋势。“碎片化”的概念来源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文化碎片化”(Blip culture),指的是后工业社会文化逐渐分化、瞬息万变的特征。同样,受众的“碎片化”也是此意。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不同的态度观念群体的消费观不同,故而受众群体的需求层面也不断走向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需求会出现不断的分裂和聚合。无论是商业型还是政治属性的媒介,都要尊重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传播规律衍变的需求。

三网融合时代,受众的不同生活行为习惯将改变其对于媒体的评价,正如西方的经典受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所言,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是建立在媒介评价机制上的,即媒介所承载的信息给受众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选择,所以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在信息这个圆点上,使受众掌握自主选择组合信息的权利。

2.受众使用媒介效果的变化

全媒体环境改变受众触媒习惯。媒介的接触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的结构因素决定的。媒介结构即是指在某一地点和时间里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媒介渠道、选择空间和内容系列。在三网融合时代,受众面临的媒体环境将被彻底颠覆,媒介接触成为受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梦寐以求的传播理想得以实现,受众能够控制自己消费的媒体和内容,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双向沟通,获得想要的信息。全媒体环境的建立实际上是建立以受众为中心为原则的媒介环境,这样的变革势必改变受众的交往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1]

受众表达的话语空间增大。“话语权”概念来自福柯提出的话语(Discourse)和话语建构(Discourse Construction)概念。话语权首先是一种符号表达,其次才是一种权力体现,话语权作为公众行为自由的权限,并不是完全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渗透在公民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就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受众话语权的赋予象征着影响力和控制力,以及对于受众群体社会地位的肯定。故而话语权的平等分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媒介形态的进步。

在三网融合时代,话语权回归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符号互动基础的平等趋向和“自媒体”(wemedia)的出现,自媒体不是一种完整的媒体形态,而是代表了一种个性张扬的信息传播形式。三网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自我分化和转型升级,为传受互动提供了技术基础,也深化了话语权主导方式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的进步,正在慢慢颠覆我们传统的传播模式,文化精英主导的话语权系正在走向衰落,话语权将从“文化精英”主导回归到普通民众的手中。

3.受众使用媒介形态变化

作为受众生活方式的“虚拟社区”的建立。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剂,而在三网融合时代,媒介已经成为受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户已经深深“卷入”媒介内容之中。在互动性媒介的“虚拟社区”中,出现了强调社会心理“共同体”状态的沉迷族,人们可以脱离现实世界在网络上建立起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存在于和日常物理空间不同的生活空间,社区的居民,我们称之为网民,他们根据共同的需要、兴趣进行交流,这样,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沉迷其中。

传受双方的深度互动。新型的媒介形态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沉浸体验”式的消费,这种消费能使接受者长时间地、完全地沉浸于媒介符号建构的符号环境之中。新媒介形态用海量的信息为网民提供“社群性体验”服务,给受众带来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的感受。

二、对新闻传播的启示

1.培育新闻专业主义

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传媒行业在长期积淀中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此理论强调传媒行业特有的价值追求和从业规范,新闻媒体是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社会公器。这种内在的动力和制约,对媒介所面临的多种外部性的社会力量,起着不可缺少的平衡和调节作用。在目前的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行业掌握有内容资源的优势,而建立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台网互动”是其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传媒变局的大环境中,传媒行业尤以广播电视业为主导,更应该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业价值观念,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三网融合的新闻业务角度来看,“融合新闻”是媒介变局下新闻信息表达新的践行形式,即融合多种媒介表达新闻。就整个媒介发展的历史而言,三网融合不过是整个媒介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同介质、不同属性的媒介打破固有的形态,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虽然新技术的运用会使受众更深刻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制作中,并且把关人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但是信息社会中专业的媒介信息者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新的历史阶段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也就得到了新的诠释。第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不仅要靠对内容的把关选择,还应该通过对信息的过滤、整合,凸显传播者的“引路”功能。第二,用户参与信息内容制作必然会存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散乱无章。媒介从业者应坚守职业规范和专业主义精神,客观、理性地筛选信息,并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聚合和平台。

总之,媒介技术是推动媒介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媒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遵循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三网融合条件下,广电等媒介产业的深刻介入将为受众提供一个更为个性化的信息交流和舆论表达平台,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合理化的成分也必将会在新的媒介发展阶段得到新的诠释,媒介将承担海量信息的集散、筛选和深加工的职责,对不同的信息载体加以对接合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三网融合的平台创新昭示着媒介生态环境的衍变,其中包括传播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各种传播力量之间相互影响和竞合。不管是外界力量抑或原生力量,都促使着传统新闻媒介的报道方式发生转变。

我国目前的新闻媒体在内容上出现很大程度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成熟的采编和运作机制。我们应根据本国的特点,结合我国当前的新闻体制、舆论环境等现实条件,探索媒介融合的新途径。

3.实现多元化发展

新闻传播可以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多种符号表达方式,并且,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新闻叙事也会有符合传播规律的独特个性。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新闻信息的传递由传统的以文字语言为主的架构,转向于建构多元素的视觉传达体系。

新兴媒介形态的出现,例如手机电视、IPTV和HDTV等信息载体属性迥异,信息传播者应该将媒介内容重新打包、重新定制,以适应不同媒介的属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产业价值,降低新闻的边界效应。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增多,传统媒介的数字化生存与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分享和参与将成为新闻传播的必然趋势。国外的手机电视终端出现后,相应出现了可供受众关于节目的评论和交流信息的应用,类似于微博、Twitter的社交信息平台和新闻节目打包出现,是传统新闻媒介自身角色转变的良方。因此,新闻传播实现多元化发展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来源: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文/余习惠 李云洁)

(余习惠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云洁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1级硕士生)

第4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孙弋和他的“爱书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以学生和农村、社区市场为主的“数字传媒”产业集团。爱书人打造的 “数字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数字文化传媒战略,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整体理念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型,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山东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迹介绍:

在中国,图书、音像业是精神上的富矿,却是典型的商业贫瘠之地,山东爱书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弋却在这个领域耕耘二十余年。伴随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爱书人逐渐由原来以营销为主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高科技创新型公司,并成为山东省文化领域强力品牌。如今,孙弋和他的爱书人已经发展成为“数字传媒”产业集团,旗下拥有山东爱书人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济南先智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教育技术装备有限公司、e农传媒以及音像图书公司。

随着近些年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化传媒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孙弋紧扣产业发展脉搏,通过深入战略调研,确定了“数字文化传媒”新战略,建立了“数字化内容+云平台+应用终端”的创新文化传媒模式,打造了智能化、个性化的网络文化生态。

为了将这一模式深入推广,孙弋选择了两块细分市场进行突破:面向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市场和面向成年学习者的农村、社区市场。

基于这一战略,孙弋针对基础教育市场构建了两大解决方案。一方面向区域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以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全面支持学校教学管理、教研备课、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面向学生个体的“云学习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为学生个体打造个性化、交互式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公司建立了四大服务体系,包括针对教育管理部门的“解决方案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应用服务体系”、“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和针对学生的“个人全景式云学习服务体系”。

而对于更为广阔的农村、社区市场,爱书人基于“数字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模式,开发了以“公共点子阅览室”为表现形式的数字资源推送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享有覆盖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生活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一千多个实用性数字资源。

在此基础上,爱书人开发了针对农村市场的e农移动影库,2011年,又成功开发了新一代数字媒体播放终端“e播宝”,可以连接互联网,通过电视机、投影仪或显示器收看高清视频节目,并同时实现一键上网。

第5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城市 文化软实力

城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人类的交易和聚集集中为城市,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在城市中被创造与创新。当今时代,城市的竞争力不再简单地用GDP、人均收入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市民素质、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等无形指标也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城市的软实力,其中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资源。

传媒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毫无疑问,文化的传承是经过媒介传播而实现的,如果失去传播的空间,它只能默默无声地消亡,带来群体的文化失忆症。对于城市而言,这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首先取决其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城市文化的构建和认知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那其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传媒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播能力正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必须的。城市文化能否通过传媒场域向外扩散,让人们从所听、所读、所看的内容中产生主观和公认的意义构想,掌握舆论话语权,形成文化的辐射力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对自身传媒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包括媒体的影响力、传媒内容的生产能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效益等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传播力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件中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框定,将文化产业与传媒产业进行交叉对比,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层面,传媒产业具备了文化产业的特征;从范围层面,文化产业的范围虽然宽泛,但主体行业门类是传媒产业,而传媒产业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随着结构升级和外延扩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越来越交融在一起;从产值构成层面,《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广播电视年度总收入破3000亿元(不含媒体制造业收入等),总计约占文化产业总产值的近1/2。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早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文化软实力核心资源。正如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知名的上星卫视,《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极具影响力的都市报,这些媒体不仅在本地受到了关注和喜爱,也对全国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媒介品牌,更成为城市对外形象树立的一张名片。

定位文化核心价值 打造文化品牌

城市形象的塑造早已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不仅包含了城市外在形象的构建,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在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发挖掘传统,也要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凝练,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力打造魅力城市形象。

一、影视作品的软传播。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社会逐渐进入“媒介引导型”的文化形态,在媒介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逐渐成为更直接与现实的认知方式。就像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晋商文化、《刘老根》中东北的乡土民风、《租个女友回家过年》中的龙门古镇,也如电影《鸡犬不宁》中的汴梁印象、《心花路放》中的大理风光、《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上海都市时尚,影视作品浓缩了城市的风景、方言、民俗、情感,以光影声色的城市意象让观众在获取记忆屏幕信息的同时,释放自我的想象力,理解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媒体报道形成“焦点”。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预测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①通过主流媒体对于文化事件的集中报道,将形成受众的持续关注,从而引发“焦点效应”。例如2014年10月,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古城开封拉开帷幕,引发了媒体的集中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主流门户网站,《香港商报》《大公报》《国际日报》等港澳台和海外媒体,《福建日报》、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等外省主流媒体,《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开封日报》等省内媒体及各地市媒体累计派出230余名新闻记者,全程报道世客会和文化节各项活动。可以看出,开封借助“世客会”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对“世客会”的报道又吸引了受众对开封的注意,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彰显了开封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利用媒介融合优势,开拓传播渠道。目前,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出版物发行、广电传输网络、电影院线和文艺演出院线。伴随着媒介融合、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新媒体技术不仅开发了文化资源的新形态,模糊了传统媒介样态的区隔,更拓展了传播空间,打通了传媒产品与发行渠道的限制,在不断整合和重建中实现文化产品传播与流通渠道的多元整合。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搜索优势促使庞大的网民群体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这一优势也为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产业的推进提供了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权威的门户网站萃取精品文化,以新闻报道、专题等形式打造文化品牌,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如城市著名景点的网络平台来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空间。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逐渐全面覆盖,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在持续增加。此外,基于移动网络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微传播成为传播主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渠道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传统媒体资讯的整合与再传播,从而改变了整个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众多传统媒体都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集中了新闻、文化娱乐资讯,以新的媒体舆论场实现了城市特色文化的大传播。

与此同时,手机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形式的开发创新。例如,中国邮政近几年先后发行的《唐诗三百首》《昆曲》《宋词》特种邮票彰显了先进的科技含量,用户可以通过专用的点读笔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014年“六一儿童节”发行的《动画―大闹天宫》特种邮票,更是非常前卫地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将虚拟与现实进行叠加。用户可以用手机等终端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扫描邮票即可观赏到动画片的片段,还可以开启软件中的互动游戏,和孙悟空拍照,装扮孙悟空。把动画片视频和三维模型动画嵌入邮票动画中,从而使手机应用程序与邮票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增强邮票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这一技术应用可以被借鉴在城市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上。

四、加快传媒产业发展,助推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与支柱的传媒产业,其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他门类的发展状况,也体现着当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传媒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传媒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孟建教授提出的“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②

尤其在新媒体的促进下,文化产业价值链不断完善,其中资本运营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兼并重组的政策导向推动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文化传媒板块已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累积资金近400亿元,影视娱乐板块资本整合案例高密度出现。③其中,大连万达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在美国娱乐业最大的一起并购案。华谊兄弟并购游戏公司广州银汉科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综合性传媒集团。而新闻出版业也呈现出内部整合以及外部跨媒体融合趋势,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成立了上海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内部及跨产业并购、整合是企业获得融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未来三到五年内文化产业的并购之路将进一步发展。

除传统融资方式之外,众筹模式也引起了关注,即利用互联网向公众展示创意,获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2013年,《快乐男声》主题电影20天内在众筹网上筹得501万元,创中国电影众筹融资金额纪录,并且此次众筹网与天娱传媒的跨行业合作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娱乐的一次成功联姻,也展示了文化产业多样化的融资模式。

正如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样,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实力彰显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同表现形式的媒介联盟正在形成。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文化的传播和资源配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众传媒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策略研究――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视角》(项目编号:2014-QN-46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侯翠贤:《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2)。

第6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德国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孙绍瑞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他大一开始创业,大二注册成立公司,大三买断上海22所本科院校所有餐厅广告位的经营权,大四一毕业他已经成为上海滩广告传媒界名副其实的“孙总”。不知道孙绍瑞的创业梦埋藏在心底有多久,他坦言:“上海,一个无数次出现在我梦里的城市,一个被我认为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机会宝地,我对这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所以从高中开始,我就决心考到上海,成就自己的梦想。” 2003年夏天,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华东理工大学,来到了生机盎然的上海,这也是他第一次独自飞翔的开始。

大一创业为今后奠定基础

虽然从小就有一个创业梦,但是孙绍瑞的创业机遇来得却很偶然,一次,同在一个学院的几名学长找到了他,希望一起合作开办一家公司。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孙绍瑞一直认为商业最能发挥人的潜能。和家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第一时间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拿着5万元入股资金,2004年初,孙绍瑞作为上海永磐贸易有限公司年龄最小的股东,真真正正地步入了创业殿堂。当时他们经营的是学生消费打折卡――“君惠卡”项目,它是一张可以在上海10所重本高校周边或内部600多家店铺使用的通用打折卡。在当时,综合打折消费卡的概念还很少,说服企业门店加盟君惠卡联盟非常困难。孙绍瑞的团队顶着烈日,穿着西服,一家一家的跑,清晨一早出去,晚上很晚回来,店铺今天不行,明天再去,明天不行后天还要去。记得当时孙绍瑞在第四次回访一家川菜馆时,被心烦的老板娘和暴躁的厨师共同架了出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最后自信大胆的第五次拜访终于感动了老板,合同书最后签订了。

正是团队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一群人才会在3个月内辗转了大半个上海,住过了10个学校的寝室阳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绍瑞认为,项目的好坏只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小环节,团队的凝聚力和精神才是使企业渡过难关的重中之重,2004年9月,公司其他股东成员大四即将毕业,他们在“创业当小老板”和“到大企业做白领”中徘徊,公司氛围每况愈下,公司面临管理不到位、专业度不高、客服压力大、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后来他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时描述:“苦恼和无助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田,我无力地挥舞,拼命地奔跑挽救,一次又一次肩扛易拉宝和宣传单与学生们一起在学校里面做推广。遭遇过保安的追赶,遭遇过行政部门的查处,遭遇过许多冷嘲热讽,但每一次努力,我相信都会对未来的成功,做了应有的准备。”

创办公司情定高校传媒

机会给予那些等待他的人,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著名的服饰公司给孙绍瑞打电话,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在上海举办服装设计大赛,目标地点是上海14所大学。电话挂断,他心里蓄积已久的压抑情绪爆发了,决定接下这个项目。随后,经过短暂的交流,他拉上了同寝室的好友,组成了项目小组,从策划书的撰写竞标到学校的迈进合作再到现场的执行征稿以及最后的评委邀请、总结等环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到了客户满意度100%的圆满结果。

在这次活动中,他也终于体验到了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以及两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深深意识到了社会和高校对专业高校传媒公司的需求。经过仔细耐心的思考,他决定成立一家专业的高校传媒公司。立足高校精英部落,搭建大学与社会的桥梁,传播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精髓,做一个具有“高雅气质的策划者和文化传播者”,2005年8月,“梵谋”文化传媒正式注册成立了。在周庄,他请书法家提了四个字“天道酬勤”,落款是“梵谋共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孙绍瑞最早提出了高校传媒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大学校园还是相对封闭的,学校里面的商业元素还比较少,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商业对接也不是很多,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消费群体,这个市场肯定要开发。但是未来的高校市场开发肯定是要走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校之上,以内容为核心,推行整合营销。“梵谋”的出现,就是为了迎合这个趋势。

大手笔成就大事业

如果你问孙绍瑞的创业之路哪一天最有纪念意义,那一天肯定是2006年8月6日。酷热的上海让他热血沸腾,就在那一天,他成功买断了上海22所本科院校近百家高校食堂内部餐厅墙面广告位。还记得签约的那一刻,有关方面负责人笑着和他说:“小孙,这份协议签下去,你就不是小孙了,你就是孙总了!”再后来他又斥资用新型材料将空旷的餐厅墙面和立柱整改一新,做上了大幅的“中国志”等原创公益广告。孙绍瑞向我们回忆说:“记得那天当工程队的包工头电话我说华东理工大学的食堂餐厅已经安装完毕时,我兴奋地从公司跑到了学校餐厅,由于去的时候天色已晚,餐厅已经关门了,我透过玻璃窗,看着醒目明亮的广告位静静地安放在墙面上,突然回想起以前做活动贴海报被保安追逐的场景,自己傻笑起来。”

第7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引言

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特定文化符号的装置,它还应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现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准确把握文化与功能,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设计理念与包装符号等因素在设计创作中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包装外在界面以直接的、艺术化的形象诉诸于人们视觉,从而在商品营销活动中,引导人们的消费选择,提高时尚消费品味。

包装视觉设计借助图形或背景指示、暗示商品产地,直观地展示商品用途,是表征产品定位的重要手段。它能使消费者迅速地识别该类型商品产地、特点和挡次,满足喜好区域性消费的心理需求,为区域性消费者创造出独特的销售理由。同时,彰显地域民族风情、弘扬区域文化,构筑环境友好的社会文化,也是提升区域品牌的有效途径。海南独特地域位置、炎热的气候、多民族的特点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区域文化内涵。

体现海南区域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

海南四周环海,地域位置独特,长久的历史发展在海岛环境中孕育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风格。其岛屿文化即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我国台湾,根本原因在于几千年来她上连中原,下通南洋,并有自身的地域环境特色,在商贸渔港和文化教育上,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琼剧、山歌、各民族文化艺术、黎、苗族民俗三月三节庆等非物质文化极大丰富了海南文化的内涵。海南文化的审美表现形式,因地域独特性所释放的心理感悟,显示出其独立价值。海南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很多,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市场,怎样体现海南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要通过包装视觉传达提炼的的本质样式,艺术性、形象性反映出的文化意义样式,能准确的描述、识别、传播其地域文化。

1.突出海文化的包装设计

椰风海韵、细沙清水、辽阔的海疆、风光旖妮的海湾,构筑成自然绚丽的海岸文化是海南地域最显著的标识。海南自古以来是一个以移民人口为主的岛屿,中原文化与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这里融汇,形成了海南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图1所示,采用多图形组合、传递出海文化的诸多内容。以海文化为背景暗示出商品的地域,蓝色基调象征浪漫和梦幻,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设计表现了美好生活和青春活力。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工作压力和城市喧闹的噪音,呼吸自由而纯静的空气,拥抱宁静而美丽的大海。

2.突出自然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即生态旅游渐被更多游客所喜欢,就地取材的包装设计似乎更受游客的青睐,利用当地特色材料进行创作,材料效果加强了形式效果,给予旅游商品的美以某种强烈性和彻底性。游客购买海南特色商品是在有着亲近自然环境氛围中的行为,对商品包装设计的选择必然受这一天然环境氛围的影响,着重于材质鲜明、自然一体的包装设计。海南拥有海、椰树、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在包装设计中能感受到难以忘怀的情感意味,也是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形式欣赏与体验。

体现海南旅游文化信息的视觉传达设计

海南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日照充裕,热带植背繁盛,形成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其迷人而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而原始的生态环境,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声誉。旅游是非常物质化的实体,但必须赋予文化这个灵魂,人们需要有文化的旅游,海南的非物质文化恰好充填了该项内容。包装自身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人们利用这一成果,又可创造出新的思维模式。包装视觉设计作为文化传媒,通过影像承载文化精神,传达信息,促进良好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

海南称为椰岛,因椰树为其最常见植物而得名。图2中,用椰树及其果实为主题,奇妙构出椰岛图案。随风摇拽的椰林,尽显椰岛风情。阳光、海水、休闲椅,表现出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对比强烈的椰壳表面,肌理粗犷,即表现出古朴、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质朴、敦厚的岛居各族人民,也传递出海岛椰雕艺术的味道。天蓝、水清、果实甜美在图中极力渲染,艺术性、形象性的传达出旅游地点、旅游模式及旅游环境等诸多信息。

凝聚海南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表征

传统文化通常指的是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仍在起作用的文化要素。海南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化,源远流长,其经历了"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海南文化"的演化过程,在黎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在海岛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中形成。

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在岛上繁衍生息,在海南文化发展的坐标上,黎族文化代表海南文化最古老、悠久和独特的部分。随后迁居的苗、回、汉等各民族也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族裔文化,她们丰富了海南传统文化。长久以来,各族人民渔猎耕种,和睦相处,凝聚形成丰富的海南特色地方文化。质朴、敦厚、h异的民族风情,具有浓厚非汉文化特质的黎锦、龙被、筒裙、织锦、蜡染、剪纸、银饰等民间工艺品。其自然的、原始的、民族的特色文化,充满着奇特和神秘,亦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亮点。

文化借助载体而孕育、弘扬。载体对文化的承载、彰显和延续至关重要,包装和包装视觉传达功能就是有效的文化传播载体。图3所示人物图案,佩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以歌舞形态、热情欢乐的表情,表征出黎民族的质朴、敦厚、热情好客。图4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表征自然、原始、神奇的民俗风情,图中对服饰、生物和植物的强调,暗喻出民族工艺品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特质。

视觉传达并非只能从单一角度表现,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形态。按照包装设计的特点,不断为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面貌,以追求效益、功能,美观为目标。

结论

第8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基础:追求创新理念,夯实运营平台

理念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石,平台建设是资本运营的开端。深圳广电集团资本运营战略的实施得益于“百亿集团”目标的提出和资本运营观念的确立,以及对资本运营平台的建设与夯实。

一、“百亿集团”目标的提出及资本运营观念的确立。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经过持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要将集团建设成为与深圳实力地位相适应、跻身全国广电第一方阵、总资产超百亿的大型现代文化传媒集团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广电集团提出全面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多媒体传播平台,以“新闻立台”为抓手,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导权,引领主流价值观,全面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发挥“辅政亲民”作用;二是实施卫视跨越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深圳卫视旗舰品牌,使深圳卫视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并依托深圳卫视国际频道,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实施内容精品打造工程,着力打造更多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有文化引导力的文化精品,全方位体现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深圳表达;四是实施媒体跨界融合工程,着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三网融合”、互联网等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构建跨媒、跨界、跨地的传媒产业链;五是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着力打造主业突出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打造资产超百亿元的大型现代文化传媒集团;六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着力打造符合市场规律、高效协调运转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营制度,加强领军人才与团队引进力度,积极构筑人才高地。

“百亿集团”目标的确立和“六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该集团在新闻宣传、内容生产、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更促进了该集团在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精神状态等方面的重大革新。面对国内同行在资本运营领域的长袖善舞,深圳广电集团较早认识到了靠传统的“滚雪球”方式发展已经远远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同行发展的步伐,只有在传统发展方式之外开辟另一路径,确立以资本运营推动集团事业产业发展的理念,并将其作为集团长期发展的重要策略,才能获得集团的另一片发展天地。深圳广电清楚地知道,包括传媒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用资本说话”时代,通过资本的力量,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迅速、直接地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快速做大做强。尽管现行政策对广电资本运营存在着诸多限制,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发挥资本运营的作用,则是当前传媒争取最大可能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二、建设运营平台,完善辅助支撑。建设资本运营平台,完善辅助支撑是深圳广电集团资本运营的开端。深圳广电集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本运营平台建设:一是在组织架构建设方面,该集团在成立之初就采取了扁平化管理的组织架构,通过设置经营管理中心及下设投资发展部,统一调配集团各种资源,具体负责集团的投融资事宜,真正建立起了由集团统一领导、直接指挥、便捷灵活的资本运营组织架构和机制。二是着力于建设影视剧、新媒体、有线电视网络三大投融资平台。近年来,该集团先后投拍几十部影视剧,在取得不错收视效果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通过联合全国媒体成立华夏城视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等,该集团形成了新媒体投融资平台。于2008年上市的深圳市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视讯”)已经成为了该集团有线电视网络投融资的重要运营平台。三是完善投融资的辅助支撑建设,严格按照主管部门制定的针对市属国有文化集团的涵盖资产管理、负责人考核、薪酬管理、投资管理、产权变动管理、资产评估管理、贷款担保管理、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的“1+7”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了集团投融资的基本流程、议事规则、审批权限、监控监管、责任追究等重要事项,严格按照审慎性原则,确保集团投融资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

此外,人力机制改革、制播分离机制改革、公司化改革也在推动该集团资本运营开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结构

一、以保持广告产业稳步增长为目的的资本运营。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广告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平稳快速发展和集团广告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缘于集团以资本运营促进广告产业发展的各种努力。为了规范运营管理,激发创新活力,集团先后成立多家独立公司化运营的广告经营公司,助推广告产业做大做强。2007年6月,集团联合旗下深圳市深视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深圳市广电生活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深圳电台生活广播的广告业务及节目制作。2008年1月,集团独资成立深圳市深视体育健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营广告业务及节目制作。2008年10月,集团联合凤凰卫视所属深圳市梧桐山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市合众传媒有限公司,并实现控股,开展以广告业务为主的广电媒体跨地区合作。2009年10月,集团独资成立深圳市环球财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营广告业务与财经频道节目制作。2010年8月,集团独资成立深圳龙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营广告业务与娱乐节目制作等。2011年4月,集团独资成立深圳花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少儿频道广告业务、节目制作及衍生产品开发等。通过上述努力,深圳广电集团建立起了以集团本部广告经营为主体,以各独资或合资运营公司为支撑的广告产业运营新体系,有效推动着广告收入的快速平稳增长。

二、以提升网络产业运营水平为目的的资本运营。为了促进深圳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的早日实现,推动深圳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水平的快速提升,深圳广电集团近年来创造性地通过“网台入股模式”实现了对深圳全市四个“网络运营商”――天威视讯、深圳天明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天宝广播电视网络股份公司和深圳天隆广播电视网络股份公司的全资拥有或控股。在“网台入股模式”下,深圳各区产权所属单位(含区、街道办)以原台、网资产出资,该集团以现金、实物等资产出资,共同组建由该集团控股的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网台入股模式”打破了深圳有线电视整合工作长达8年的“行政划拨”模式“僵局”,基本实现了深圳“全市一张网”的广电网络新格局,使得该集团的网络资产规模比过去扩大了2倍,为做大做强事业和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对深圳有线电视网络的成功整合也成为深圳广电集团资本运营的亮丽一笔。

作为资本运营的又一力作,深圳广电集团成功运作天威视讯实现上市,对推动深圳有线电视网络成为全国最好的有线电视网络起到了关键作用。1995年1月,天威视讯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建设经营有线电视网络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成立后,天威视讯正式成为其控股子公司。2008年5月,在集团的成功运作下,天威视讯实现上市。截至目前,集团占有该公司61.省略)”正式启动运营,并独资成立深圳时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开启新媒体发展大门。2011年,深圳广电集团联合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等19家国内知名媒体共同出资设立华夏城视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深圳广电集团为第一大股东,开创了中国城市媒体合力发展新媒体的新模式。目前,该公司合作运营形势较好,新申请加入股东持续增多,公司正积极增资扩股,力争尽快实现盈利并上市。2011年初,集团在完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基础上正式独资成立深圳广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布局三网融合新业务。

在新业务开发方面,2004年11月,由深圳市电视台和天威视讯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移动视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移动视讯”)。深圳广电集团成立之后,深圳电视台持有的移动视讯股权转归集团。目前移动视讯已经形成涵盖深圳市内公交、地铁、户外等多种移动媒体,经营影视节目播出服务、广告资讯服务、户外大屏幕广告播出服务等业务,经济效益显著的成熟新型业务公司。2008年3月,集团在保证对广电产业控制的基本前提下,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与中国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宜和购物公司,主营零售业务。2008年8月,集团联合下属移动视讯、天隆公司合资成立深圳市天和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整合集团客户资源,开拓集团客户价值,提升集团整体创收能力。2010年6月,集团与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市电视台共同出资组建广东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并具体负责广东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具体运营,进军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业务。

四、以壮大内容及其他产业实力为目的的资本运营。近年来,在制播分离体制的有力推动下,深圳广电集团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体育健康公司、环球财经公司、生活传媒公司、花朵传媒公司、龙媒影视公司等公司的成立,既为广告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又为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催生了系列优秀栏目。集团近年来还先后投入上亿元投拍几十部影视剧目,在打造了包括《命运》《马文的战争》《亲兄热弟》《少林寺之僧兵传奇》《女人花》《家有爹娘》《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一批影视精品的同时,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投资回报。集团还在原深圳电影厂基础上于2006年4月成立深广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影视剧生产工作,成为其发展内容产业的重要平台。

在做好内容产业的同时,集团还积极通过资本运营拓展会展业务、地产开发、餐饮物业、国际业务、报纸等其他各种产业类型。2002年10月,集团整合深圳电视报与深圳市深视传媒有限公司资源,成立深圳市深视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报纸出版、发行和广告等业务。2003年3月,集团成立深圳市文化产业(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主营承办、合作举办国内外文化产业会议和展览活动,提供文化产业咨询、中介和文化产品的版权、产权、技术转让交易等服务。2005年,集团整合所有物业、后勤资源,成立深圳市广视后勤管理有限公司,主营餐饮及物业管理等。2008年1月,集团独资成立深圳广播电影电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此外,集团还成立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国际公司(SZMGI),积极进军香港市场,提升其在香港的国际影响力,公司主要进行国际频道营运、内容制作、节目交易、艺员经纪等。

思考:把握政策导向,强化风险意识

深圳广电集团的资本运营,一直以来严格遵循投融资的谨慎性原则,做到融资周密考虑成本,投资严格控制风险,实现了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单一变多样、部分业务由培育变成熟,有效推动了“百亿集团”目标的实施和集团的做大做强。其经验主要如下:

一、服从政策是前提,会用、善用政策是关键。目前,我国传媒业施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体制,属于特殊的事业单位。媒体在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必须服从政策的规定。媒体必须准确理解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按规则行事,做到“会用”政策;媒体还必须在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能够做哪些方面的资本运营工作,做到“善用”政策;媒体还必须保持探索的热情,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新的资本运营方式的尝试,创造条件建立资本运营的“缓冲区”,实现突破。深圳广电集团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正是坚持了服从政策,会用、善用政策,才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了资本运营的功能,抓住了发展机会,为集团做大做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9篇: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03-02

当今世界科技信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日益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交流、学习等方式,这也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好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对于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力量

1.充分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基层群众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文化利民工程,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既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2.深刻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历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自觉响应时代和人民召唤,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热情,通过不同形式,广泛深入歌颂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了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基层群众文化创作更加积极,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更加意气风发,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3.清醒把握基层群众文化面临的新形势。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广大群众迫切希望业余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生活环境更加洁净,人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不再是在麻将桌上消磨时光,不再是在社区里“扯闲话”,而是在社区综合文化站里读书、上网,或者是早晚在广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然而,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真正让公共文化生活“活”起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成为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应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由“有什么送什么”向群众“要什么送什么”转变,真正将文化惠民这件好事办实办好,做出实效。

二、新媒体对基层群众文化带来的新机遇

当今社会,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日益深入社会各领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阵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部署要求,这也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应科学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对于提升基层群众文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现状。所谓基层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多媒体、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传送、传播,实现基层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整体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国家推出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该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能够及时、准确地让基层文化信息传播到每个角落,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上新的发展台阶。2002年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以来,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影剧院等大批文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初显成效,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2.新媒体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呈现出新特点。当前,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并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相对于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传统传媒,新媒体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更具针对性。新媒体文化传播时间更长,更新速度快,载体更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二是文化信息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播主要为文字、图片等方式,新媒体更多体现出有声有色等新形式。三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互动共享。新媒体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双向互动、相互交流。四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新媒体信息渠道更加广泛的同时,还体现出了较高程度的开放共享、人人参与的特点。

3.新媒体对基层群众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随着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全新物质支持。电子邮箱、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网上银行、网络社区交友,博客论坛,手机飞信、彩信,手机上网等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多元化新媒体手段对信息的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得以更加广泛的普及,已经深深改变了人们接受群众文化的形势。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服务,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广泛的文化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加快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三、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路经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应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热点,尤其是新媒体已经日益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交流分享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实,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探索和总结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方法经验,全力支持文化部门积极做好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尤其是文化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媒体下的基层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广泛教育引导,让其能够对网络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较好掌握,并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新媒体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艺创意加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使之成为扩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2.加大基础保障,完善机制,健全体制。多年来,尽管国家先后推出了“全国文化信息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工作存在基础薄弱、覆盖面较窄、技术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及不足。扎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动,也需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密切合作,更需要调动各部门、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还需要网络技术等部门的有力支撑,为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基础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出台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建立符合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要求、符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实际、符合网络信息建设和传播规律的有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推进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运用网络新技术,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展网络信息化服务新领域,不断扩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形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网络信息化水平,谋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发展。第三,系统推进基层群众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构建通畅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信息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大规模采集、整理、存储和再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强大的数据转换与储存能力、极强系统整合功能的文化资源信息数据中心。

3.积极探索研究,丰富形式,增强实效。尽管多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层面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基地得以建立,很多文化产品得以推广和传播,然而很多文化项目却始终未能更有效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认可,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一块短板。新环境下,一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没能更好地与新媒体进行结合,致使新媒体的优势发挥不好,进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和推广力度不够。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结合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基层群众文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同时,应加快研究开放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等新媒体的优势和平台,实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交流、交融和信息共享机制。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新媒体下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做到规范与繁荣发展并举,切实在建设、管理、研究和利用方面下功夫,使之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英,薛枝梅,武世海.新媒体视角下秦皇岛旅游文化网络传播平台的研究[J].网络・安全,2013(4).

[2]刘多昂.我国新媒体信息发展路径分析―网络、电视、手机三位一体[J].艺术研究,2014(1)

[3]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