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课程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方案制度要落 实
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度要先行。缺乏长远和总体规划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是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由此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致分工、明确职责。在国家课程方面,重点是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国家课程,特别是艺体、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正常、规范开设,确保实效和质量。地方课程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重点是做好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落实,以及地方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计划。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总体方案,提出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桓台县世纪中学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设值得借鉴,他们立足调研学校周边文化环境,将社会上的手艺人,比如京剧、航模等引入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现了很高效益。作为我们南冶中学来说,目前也已开发了莲花山、莱芜八景"、"社区服务"等校外课程资源,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今后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周边人文和自然资源,制订校外课程资师、开发规划和方案,为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创造条件。
二、人员要落实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行为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教师要变单一的学科专任教师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专多
能"型教师,即"教师要有开发第二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课程的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特色课程需要一些有专门特长的教师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培训或引进等方式增加必要的师资配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耍求,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使全校教师放下包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二是创造条件对教师
进行专业化培训,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艺体课程理念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置了各年级必修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得到强化等等。这些都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提出了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按课程要求配齐专任教师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内部控潜,即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专业化培训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尽量从教师优势和特点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三是引进外撮,有一些特殊课程的师资要求专业性很强,靠校内教师不能完成.比如戏曲、航模、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这就需要学校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广揽人才,将杜会上的一些专业人才吸引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稀有品投资 课程建设 高职
近年来,金银、珠宝、邮票、字画、钱币、古玩等稀有品以其独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新的投资平台和中介机构不断涌现,稀有品交易规模日益扩张,稀有品投资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理财领域。因此,加强《稀有品投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我校培养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目标
1.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要达到以下5个预期目标:(1)课程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2)课程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3)课程建设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服务;(4)课程建设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后续发展服务;(5)课程建设为我校打造浙江省投资理财特色专业服务。
2.课程建设的突破点。(1)根据工作任务调查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稀有品投资分析和投资服务岗位工作目标,以稀有品投资分析和投资服务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能力目标;(2)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稀有品投资分析和投资服务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职业标准确定课程标准;(3)以完成稀有品投资分析和投资服务的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课程考核方案。
3.课程特色。(1)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稀有品投资分析和投资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后续发展。(2)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填补本课程教材空白。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与本课程名称和内容相吻合的教材,专职教师将与业界行家共同编制并出版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特色教材。
二、现状及问题
据初步调查,国内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开设《稀有品投资》课程的尚不多。我校于2010年率先开设了该课程,选用主讲教师自编的《稀有品投资》讲义作为教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至今授课5轮,授课学生500人。但相比课程建设目标,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授课教师单一,缺乏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二是出版教材缺乏,市场上高职高专类《稀有品投资》教材难觅;三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尚未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做中学”的比重偏低;四是课程标准、习题、题库、案例、课外阅读资料等课程教学资源有待建设。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教学队伍建设。本课程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各1人,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3名兼职教师分别来自贵金属投资、邮币卡投资、字画古玩经营领域的行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主讲教师下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外出培训进修以及专兼职教师联合授课、座谈交流总结等形式逐步提高团队的项目导向教学能力。
2.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本课程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今后完成稀有品投资服务岗位和稀有品投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表1所示)。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网站、多媒体辅助为教学手段,采用讲授、演示、案例分析、辩论、现场参观、市场调研、汇报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设。构建学生、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三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专职教师评价与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实施“三结合”考核方案(表2所示)。
关键词:旅游专业;精品课程;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规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值得中等职业学校借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之一,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旅游类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以崇德为根本,以强技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决定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具有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精品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
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研发项目课例,形成项目课程。
2.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有鲜明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团体合作式、技能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资料库,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考试)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对课程负责人员从职称资质、教学能力、行业知名度,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拓宽外聘专家来校参与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渠道。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5.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
学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操作
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和研究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和反馈激励三个阶段。
1.整体规划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
在市场调研和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础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任教科目的实际,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项目。
2.重点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申报的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经过认真评选,重点确定了10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学校统一颁发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证书,重点给予这些项目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每个项目组根据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建设期内把立项精品课程真正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课程。
3.反馈激励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强调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示范性。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的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一、国贸的专业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贸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兼具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体现在“主动学”和“灵活用”上,这是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争创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这一技术手段的灵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立足医药行业,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定位,着眼于国际医药贸易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医药贸易、扩大医药对外交流输送专业化人才。这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学院整合利用深厚的医药背景,将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学生培养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示范,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这种教学创建活动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而且要结合该课程所在的专业特征,以及该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化的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于2010年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却一直未能在省级精品课程上实现突破。以校级精品课程医药国际贸易为例,在从校级向省级精品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关注医药产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全球医药市场,体现出医药行业特色;同时要强化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静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制订出符合培养目标兼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中将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申报书等内容放到网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将教学资源网络化,把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讲义、习题、授课视频等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当前发达的通讯技术和普及的网络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学生才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就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络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使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划时代的应用。
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不仅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课程所在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以国贸专业为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国贸专业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设某一门课程,应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名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将这些能力解析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关键内容集成到网络平台上,以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为基础,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设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平台的开发要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国贸专业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在国际贸易交易全程各个环节的实务模拟操作中,学生可以被分配为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身份,并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该角色的实务操作,和其他学生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互动。通过这种训练并对学生在各种角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幅度增强了学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选择相对优势课程以课程网站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从高到低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毕竟只有少数院校的极少数课程才能成功申报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我们可以从本专业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培育,在从低向高级别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申报工作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优势课程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先进性标准会随时间推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论是已经申报成功还是正在准备申报的课程,课程建设工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优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按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站建设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是国贸专业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课程之一,在从校级精品课程向省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在这一框架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建设先于申报既有利于建设又有利于申报。
2.建立以某精品课程为核心相互关联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该课程与所属的专业和学科割裂开来,应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精品课程先进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课程的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交叉,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共享,实现课程间的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从课程的学科相关性看,一个专业下的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结算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先修课程,而且在内容上包含后者,它们对学生国贸实务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满足这样条件的关联课程应该把其核心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有利于对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交互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给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扫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单向的,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师生互动,但这种一对多的互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动的数量和效果。因此,为强化精品课程的利用效果,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交互式设计上的应用。现实经济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互动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数量限制,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交互式设计在国贸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课程已经有了很多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这些教学软件装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后,只有在校内IP地址的终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软件的利用率。今后应将教学软件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学生分配账号并设置周期和权限,让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41-42.
[3]高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8(12):126-127.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示范中心;电工电子
一、引言
在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工电子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示范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为了强化电子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示范中心进行了电子类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加深相关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综合使用技能。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熟悉现代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通过系列课程设计,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工程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一名工程师还是一名研究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建设基础和建设理念
为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示范中心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DSP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四门课程设计均单独授课、单独考核。2001年“电子电路实验系列课程改革”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示范中心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为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已经被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在课程设计的建设过程中,示范中心一贯强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个优先、两个结合、三种意识”的教学思想。即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优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兼备、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先进、年龄结构合理的从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强调课程建设和当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建设和科研相结合;强调领先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按照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来建设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的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等内容形成立体化规模,适应时展需求。
三、课程建设与实践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和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中,示范中心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的挖掘。
考虑到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学生兴趣的迥异,目前每门课程设计均提供多个设计性题目。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设计题目。题目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差别,每个题目均有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基本功能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设计工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扩展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属于选做的设计工作,这部分设计工作给优秀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课程设计中的设计题目是在充分考虑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不同专业的特点,考虑了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设计题目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进行设计选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设计讲义中提供的设计题目,还可以选择讲义以外自拟的设计题目,但是需要指导教师的审核,以确定学生自拟的题目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好教学质量关。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同题目的设计工作同时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扩展了视野。
2.实验室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为了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课程设计基本是集中在小学期进行。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安排学习、设计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自主选择设计题目、优化设计方案,示范中心在开放实验室的前提下,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安排设计工作,明确设计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不同题目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调试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方案论证,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自主性学习尊重了人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客观需求,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多、方案多,在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每位指导教师仅针对一两个设计题目精心准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介绍。同时授课电子教案在示范中心的网站,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4.重视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式教学,将传统的在实验室手把手的指导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引导。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中注重总体方案设计思想的介绍、设计步骤的讲解,注重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错误典型案例的介绍,以及减少设计错误的措施、调试方法和一些经验。理论教学仅介绍部分设计方案中核心芯片的功能,不提倡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设计电路,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针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重视实践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示范中心希望通过四门独立设课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工艺素质、市场素质、团队精神以
及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
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设计完成一个功能系统的物理实现,因此购买材料、器件成为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自己到电子市场购买元器件。这样做锻炼了学生查阅芯片资料、确定参数、寻求各器件替代品、灵活修改电路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成本意识,而且让学生熟悉了市场。
由于设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因此课程设计要求以3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出组长,组长根据小组选择的题目进行分工。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设计方案论证、资料检索、器件购买、问题分析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包括三个方面: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和答辩结果。设计报告有初期的总体方案设计报告和最终的设计报告。考核过程中不仅注重设计结果,更加重视设计过程,重视学生设计报告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重视学生答辩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创新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比较
近几年示范中心尝试了三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一是全部工作由实验室教师完成,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设计题目。二是由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承担设计指导工作,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题目。三是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指导,实验室开放,任选题目,但教师的安排不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设计题目为单位,每位老师仅负责一到两个设计题目。
实验教学结果说明第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好,不仅指导教师人员充足,而且便于工作细化,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每个教师仅指导一至两个题目,不再是十几个题目、近百种设计方案,这样教师有更充沛的精力研究分析设计题目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案,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想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课程设计的最佳教学时间应该是学生完成相关技术理论课程之后。目前由于学分制、选课制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课程设计进行时,部分学生尚未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题目的选择范围。
关键词:课程建设 电工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4-01
1 课程定位要准确
每门课程不再是孤立的,都是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彼此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明确所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作用以及前后续课程的关系。我校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如图1,2所示。
可见,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这样就得到了该课程的准确定位:一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电类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电工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教学内容选取要适用
教学内容选取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例如《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结合电工考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选取的,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工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基本电路的能力,为电工考级和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注意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的结合、学习与就业的结合、教学情境与岗位的结合。在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双线并重,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手段要适宜
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条件来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形成学中做、做中学,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4 教学评价要客观
《电工基础》课程中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客观地评定。具体如下:(1)实验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和问答的两种方式进行,其内容为电工基础课的基本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占总成绩的30%;(2)基础理论知识占50%。内容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等。(3)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练习等占20%。(4)创新试验和设计实验内容自定或由教师给定,为鼓励分,成绩比例含在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中。
5 教学资源要充足
《电工基础》课程根据适用专业不同选用先进、适用、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规划教材,同时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共建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还配备了网上学习资源,为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资源。
6 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双师”素质
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并专兼结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电工基础》课程采用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形成优势互补。
7 课程建设中的体会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对《电工基础》实施课程建设时,在原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设备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通过课程建设,使教师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到了新颖的授课技巧和独特的课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当前阶段,我国一部分拥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普通高中院校的校长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明确了自身定义的课程教育形式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通过自觉地回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分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对自己生源状况的把握和师资水平的诊断等,来廓清自己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即课程目标的制订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追求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情感审美道德生活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特色
可以说,普通高中通过建构自己的课程,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是创办适合学生的未来教育模式是必然选择,但拥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定义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服务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定位。从实际操作上看,建构自己的课程,能够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拥有特色则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并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制订规范的课程建设规则就某门具体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的学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即申报课程一制订课程纲要设计课程研发方案实施课程反思与改进课程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创新
一般来说,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因此,课程创设人员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了解,创设出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
倘若教学不能随课程改革而改革的话,那么再好的课程设置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从现实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有课程建设的羁绊,而且有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态固化的障碍而这种固化的教学形态则会让任何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止步不前。可以说,学校只有创新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幸运的是,许多学校在建构自己课程的同时,已加强了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苏州市第十中学在建构自己的诗性课程时,就创建了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这种审美课堂遵循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上课,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
四、完善普通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人作为一种求价的存在,做事常常要问此事是否值得。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面对课程传射阶段时的思维较为狭隘,认为只要国家高考的形式不进行改善,则自己创设普通高中课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评价等都是理论的空谈,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其教育教学行为就是高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么教,让学生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实事求是地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现实的教育考量也无可厚非。确切地说,让学生考上大学并没有错,其错就在于将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高考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恰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高考。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优化自己的评价,让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高考升学率,正所谓不为高考,但赢得高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 舞蹈剧目 课程建设 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珊丹(1969- )女,内蒙古通辽人,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二级演员,研究方向为民族舞蹈表演。(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44-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等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共识并初见成效。专业建设工作中的课程建设问题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时效性,以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舞蹈剧目”课程是高职舞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和舞蹈编导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地区优秀民族舞蹈作品和中外经典舞蹈作品,着力培养舞蹈表演意识、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等舞蹈综合能力的重点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点,有针对性地制订能力发展计划和专业知识学习方案,以提高课程时效性。
一、课程建设前期调研及分析
1.本课程对专业建设的作用。高职舞蹈专业是面向艺术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以及基层文化馆站、社会文化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培养从事舞蹈表演、舞蹈教学、文化创意与策划、演出经济、社会培训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舞蹈剧目”课程是舞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重视舞蹈表演知识的传授,根据本地区舞蹈艺术的传承和艺术市场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如蒙古舞中的安代舞、筷子舞、顶碗舞等,都是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专门设置的,对专业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职“舞蹈剧目”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习者不仅能做出规范的舞蹈动作,还要具有舞蹈教学和创编舞的基本能力和艺术素养。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这一情况不仅表现在文化知识方面,也表现在专业能力方面。虽然入学前,学生都参加过舞蹈相关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在艺术加试中,高职学生的分数较低,整体排名比较靠后,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专业动作掌握不扎实。这些给教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正常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知识传授拖后、教学目标实现比较困难。
3.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和具体情况,在“舞蹈剧目”课程建设的调研阶段,确定课程的建设思路: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根据艺术市场及行业标准对毕业生的需求,分析整理舞台演出人员、创编人员、舞蹈教学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需具备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基本功训练项目、综合剧目演练项目、创编项目等实训内容,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舞台搬上讲台,利用仿真的职业场景进行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紧密结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进行全程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建设创新实践
1.梳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规格方面来讲,重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舞蹈剧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表演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技能,有较强的舞蹈表演能力和一定的舞蹈教学能力,能完成舞蹈表演、教学、创意、策划等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具备各项舞蹈基本技能,包括蒙古舞技法、韵律的表现能力、中国舞表演技能、运用肢体语言呈现艺术作品的表演能力;此外还应具备适应市场的能力、跟上文化发展主旋律的能力、职业迁移和岗位提升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素质。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实现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舞蹈剧目”课程的内容整合上,本着“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专业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减少与专业技能培养联系不密切,理论性过强的教学内容,增加在舞台表演中常用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训练内容,增加情景剧目、生活剧目等教学和排演,精选思想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中外经典作品,增加民族地区舞蹈剧目的内容。另外,还要增加欣赏课的内容,通过欣赏课的教学,达到美育教育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蒙古舞是本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剧目表演也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蒙古舞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有安代舞、筷子舞、顶碗舞等,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是非常好的舞台剧目、课堂教学内容。在剧目选编时,针对学生个体的艺术表现能力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表演意识、表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重训练、重创新,让学生在实训中体会蒙古舞的意境,从而提升专业素质和文艺素养。舞蹈表演十分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完成一个个实践项目,让学生领会作品的意境,消化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基本功学习,提高舞蹈综合能力。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学时。可以采取“见习+实习”穿行的模式,根据理论学时的具体情况,一些小剧目安排见习,一些大的综合性剧目安排整块时间到大型演出团体实习。其次,在实践内容方面,要选择一些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剧目作为重点实践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消化知识,提高艺术表演能力。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派专业好的教师指导实践学习,在专业上加以指导,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制度,从时间、质量、实习态度及生活、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3.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适宜“舞蹈剧目”课程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就要从基础的课堂教学做起,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课堂上如何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舞蹈剧目”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在本门课程建设中要致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解知识,做出专业示范,然后让学生照着做就可以。这种教学方法在基本功教学环节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应用到具体剧目排演、综合节目排演、创编剧等内容教学就不太合适了。这些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部分,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适宜时机。可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剧情自由讨论,创编动作、编制方案,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同时要在课堂上设置预演环节,学生根据第一步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预演,如果不理想,随时加以改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成长进步很快。这样,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教师带领加强基础,学生自主改变创新,教师、学生共同改进作品的基本教学模式,突出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改革评价体系,构建职业化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构建职业化的评价标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工作岗位标准统一,职业特色鲜明,为了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在课程考核中,将行业标准、职业要求以及岗位要求引入考核内容中,提高考核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舞蹈专业的学生“跳得好就算是成绩好”的传统标准太单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水平和继续上升的高度。要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平时在讨论小组中的表现等内容引入考核,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生对自我成长的约束性,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结论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同时这项工作与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舞蹈剧目”课程的建设,是舞蹈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建设中,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特色,关注职业需求,探索出适合“舞蹈剧目”课程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将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国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一、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策略
学校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生参与态度、与他人合作、积极研究、成果积累、创新求异等诸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平时评价与学期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对学生学业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是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中,侧重于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而对一些记忆性的认知内容只做少量的评价。例如,在学习《学生生活自理技能训练》中的《炒菜》一节内容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择菜、洗菜、切菜、炒菜、装盘,对学生的制作流程和菜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又如在学习《高台,美丽的家乡》中的《丰富的物产》一节内容后,让学生进行调查资料的展示,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传统体育游戏》中拔河等竞技性学校课程的考核,我们则采用了对抗式的比赛形式,使学生在紧张的对抗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是注重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对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参与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如在学生《生活自理技能及劳动技能训练》选修课的评价上,我们下发家长反馈表,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的练习情况等。然后,教师综合各方面的评价结果,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确定等级,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三是注重学生评价的动态管理。加强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的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每位学生毕业时所学的学校课程最低学分,分必选课得分和选修课得分。并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学生在学校课程方面取得的成绩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教师实施工作的评价策略
教师实施工作的评价,既要做好对前期课程开发教师的评价,又要做好对后期课程实施教师的评价,评价要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为辅,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对教师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前期课程开发教师的评价。要求通过对教师编写的课程开发申报表、开发方案、课程实施纲要、校本教材等几个方面对前期课程开发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紧扣课程开发意义、目标确立、课程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开发教师,督促教师不断完善学校课程。
二是对后期课程实施教师的评价。学校规定每门课程要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教学反思、有考评方案、有考勤记录、有作业成果,并且授课教师能按照学校整体实施方案达到规定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明显。通过学校教务处日常的工作检查,期中、期末对学生的座谈、调查,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教师在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资料,对教师进行评价。
学校课程开发阶段对开发教师进行1-2次评价,每学期对课程实施教师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每学年综合两学期的实施教师评价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记录,评选出优秀学校课程教师,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岗位目标考核之中,并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
三、学校课程实践的评价策略
学校课程实践的评价主要是从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看开发的学校课程是否符合本校教育理念和合作教育精神、课程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是否组织思路清晰、课程实施是否具备必要的资源、课程实施是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等多个方面,通过课程评价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
一是科学制定评价量表。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评价小组,由邀请的专家、学校领导、开发教师共同组成,并指定一名项目组成员主持评价活动的组织工作。然后评价小组根据确定的评价的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评价量表,有计划地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
二是多方位全面进行课程评价。评价小组通过采用调查、座谈等评价方法收集评价小组成员、教师、家长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用数理统计和描述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