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互联网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经济学

第1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

一、经济学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一)互联网金融中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以及金融理财等,其分值均高于六分,主要体现出五大基础业务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存在的明显竞争优势。其中,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最早是电子商务工作的辅助,然而因为第三方支付具备资金沉淀与资金流的信息数据的相应分析与存储的功能,因此使其进一步的发展成了互联网金融中核心化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把金融服务进一步的下沉到了零散小账户当中,扩展到了低净值的账户当中,不仅能够提升盈利,还能够促进普惠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中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竞争力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尽管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长尾客户与小微企业等提供了突破融资难与融资贵的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其能够提供便捷且跨地域,甚至是转账成本较低的支付方式给众多的网民,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为了能够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展所淘汰,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行业发展战略与明确的企业产权结构,积极地引进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时刻保持战略技术的创新性,实时的分析以及掌握竞争者的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经济学视角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性的资源配置,智能化的配置借贷双方的实际需求传统的金融模式当中,因为借贷双方欠缺合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所以需要利用专门中介公司完成相应的操作。此外,因为借贷人进行信息审核以及审批等相关操作时均需要人工完成,所以办理的效率普遍较低,资源有效利用率同样非常低。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下,便能够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自定的完成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在进行贷款手续的办理过程中,仅需在线进行表格的填写,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答复,这样便大大的节约了排队等候所用的时间。

(二)产品形式的多元化互联网产业中提出的长尾理论主要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把大量闲散资金全部汇集到一起,统一的进行相应的理财以及投资。而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基金行业当中把细小的资金全部归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化的投资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平台。互联网金融需要充分地运用自身潜在的巨大客户资源优势,开发出各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满足于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而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扩展互联网金融的增量市场。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同时其拥有操作便利、低成本等优势,这便让碎片式的理财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便应当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三)加大大数据控制与管理的力度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使得大数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普及。目前,社会中的网上购物、网络贷款以及小额理财早已十分普及,互联网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数据能够利用用户数据库的沉淀,增强对于用户在投资理财中风险的有效评估力度;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同样是利用数据模型相关研究,进而选择恰当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经由大数据的强化管理,让信息变得更为透明且对称,进行大数据的有机整合以及有效的利用,使资源利用率能够最大化,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的发展。

第2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版权;经济学;外部效应;社会利益;私人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13-02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 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简单地说,著作权是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人而言的,而邻接权的概念,是针对表演或者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有关产业的参加者而言的。

一、互联网下版权制度困境

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传统的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成数字编码,依靠数字传输技术在互联网中进行传输,实现原有形式与数字形式的相互转换。人们便把这种以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不同各类作品称作数字作品。需要强调的是数字作品包括文字、美术、摄影、音响、动画、电影电视等传统作品的数字表达形式,也包括从其被创作之时就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作品等新型数字作品。

从本质上说,数字作品和传统作品所要表达的作者本人的思想、风格及受众对象使用后的价值效用差别不大,不同的是作品数字化后辅助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如传播、发行、客观表现形式等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使得现行版权制度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说,数字技术很容易使权利客体(亦即上文所说的受众对象)通过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同时使得以很小的成本完整复制版权作品成为可能,它威胁并削弱了现行作品发行制度的基础,增加了未经授权而使用版权作品的可能。又如,数字技术使得受众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同时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强,若无明确的用户权限限制,任何人均能随心所欲使用,导致侵权行为泛滥进而使诉讼成本大大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时代数字作品的出现向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了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版权制度应作何应对?版权制度如何在社会利益和版权人的私人利益寻找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网络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指的是 “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比如工厂污染造成损害,这是不付费的行为,而损害由其他人来负担,使其他人支出成本,这是外部负效果;如果你播放音乐,他人免费聆听,则对他人是外部正效果。实际上经济学所讲的外部经济效应主要指对于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所谓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或使用上不具有个人排他性的物品,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或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或技术属性意味着排他的费用是高昂的。基于此,人们认为对于公共物品应提供尽可能少的保护、或者甚至取消任何保护。这就是公共物品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反过来又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以版权为例。版权本质上属于知识资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因此,促进知识资产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重要部分。但同时,知识资产交易中的监督费用作为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将会很高,过多保护则会增加社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版权的理想产权形式是公有。但是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忽视了版权的外部效应――公有将导致作品供给的短缺,这是由对版权人私人利益的忽视从而使其创作积极性降低引起的。这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目标发生直接矛盾。所以,需要设置一些制度来矫正外部效应。曾有学者提出:“不论采取什么特殊办法,对付外部经济一般的方法是外部经济效应必须用某种办法使之内部化。”要内部化就是要让该物品的消费者支付成本。一般的办法是政府以法律制度的形式鼓励或制止外部经济效应。目前各国创设的版权制度就是上述方法的具体体现。

由于版权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还不能将版权完全归入“公共物品”这一范围之内,仍要将其视为版权人的私人权利,并要设立版权制度对其加以保护,以激励版权人的创作热情,增加知识资产的供给。问题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通信手段相当发达的时代,为维护数字作品人的权利而不得不花费高额成本,这使得克服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变得很困难。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位对数字作品权利人的保护。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如何重新界定受众对于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美国的一位版权法学者说:合理使用这个概念的深层意思是经济竞争,也就是商业价值。

三、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如上文所述,数字作品是一种知识资产,理论上应将其视为公共物品,若私有化的话,会增加边际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作品通过国际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快捷方便地传播。而要对这种传播进行全面控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因为从理论上讲,这种控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使得数字作品受众对象多且不确定,因此而产生的侵权纠纷申的侵权行为人难以定位,这就无形之中增大了诉讼成本。传统版权法中的 “合理使用”这一调节“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平衡的天平在信息时代可能会倾向于“私人利益”。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重新调整“合理使用”这架天平,适当放宽对数字作品使用的限制。

1.作品的潜在市场扩大了。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某位作家创作了一部小说,并授权ICP将其在网上公开。并约定每位受众进入该网站阅读小说时,须缴进入费1元/次。现在我们假设某地区有人口100万,因为在阅读小说前要缴费,所以许多好奇心不强的人放弃了这一念头。假设有50万人愿意付费阅读小说,则作者获得的进入费为50万元,再假设该50万人中又有50%在看完小说后,购买了该小说,若每本售价20元,则作者获得了20×25=500万元的收入。至此,作者共获得500+50=550万收入。

假设现在小说可对每位受众完全公开,则100万人中可能有80万好奇心较强的人抱着看一看的念头进入了该网站浏览了小说。我们也假设50%的人(即 40万人)阅读后产生了购买的欲望,则作者的潜在收人将是20×40=800万元,远高于550万元。

通过上述两种情况对比分析不难得出,在免费的情况下,作者虽然失去了部分进入费(或称版税),但其潜在市场却扩大了。这体现了营销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要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你的产品。另外,受众的范围越大,则作者及其作品的知名度也就越高,这就使得作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另一角度讲,知名度或名誉就是经济利益;名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价值的,名誉一旦受损将会失去顾客。

2.作者拥有时间领先优势。时间领先是由法官布雷耶提出的重要观点。以前的标准理念认为,如果没有版权的保护,作品的生产数量将不足,比如图书盗版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不支付版税、编辑费以及可能的一些复加成本)与版权人竞争,往往版权人会失利。时间领先理论的观点则相反,布雷耶认为,原版先在盗版到达市场,而盗版者如果要削弱原版的时间优势就必须行动迅速,这会增加他们成本,因此盗版者不存在成本或价格优势,所以布雷耶法官的结论是由版权法授予的保护未必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有效和必要。能够证明布雷耶法官意见的例子是美国微软公司利用其发行网络和时间领先在10天内销售了上千万套Windowsg5,从而使净收人达到 1亿多美元,但该软件的生产成本只有几百万美元。

虽然布雷耶法官的论点尚未被学术界完全认可,但这丝毫不会降低该论点对研究互联网时代版权制度的借鉴意义,至少它会启发我们用另一种思维对数字作品著作权人的所得收益重新进行审视。

综上所述,因为互联网的特殊性,要保护版权人的利益,社会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成本,这种传统的版权制度对社会效益的提高是不利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制止按照现行版权法属于侵权行为的可能性。由于网络版权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不可克服性。数字作品在未来的趋势极有可能是向着公共物品的产权形式发展,绝对私有的版权将不再存在。事实上,已经产生了这种观点的载体,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组织即与商业软件联盟等相对应的“自由软件联盟”,他们号召数字作品利用的自由化,人人都应当有进入权。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发展出版社,1992.

[2]版权实用指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罗伯特・考伦,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Internet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pyright System

YANG Shuan-bao

(Shanxi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ollege,Xi’an 710068,China)

第3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比特币 博萨BOOSA 经济学 指数期权

一、引子

目前,比特币的日交易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3年日交易量将会达到8000亿---10000亿美元。由于比特币与黄金一样拥有“去中心化”的特|,并且拥有健全的货币安全体系,使得比特币这个价值体系没有走向崩溃,而逐渐成熟起来,造就了今天其价值200美元一比特币的局面。比特币正逐渐成为像黄金一样的“一般等价物”。

二、比特币概念

(一)比特币定义

比特币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计算产生的跨平台虚拟货币,最早产生于2008年,其主要依附于互联网传播,比特币由日本的Mt.gox公司发明。比特币可以说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虚拟货币。截止到2013年03月10日,已发行的比特币为10875775 BTC,根据2013年3月10日最新价格计算,总市值约为5亿美元。而最近,比特币市值一直呈飙升的态势,据称总市值已近高达10亿,开始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

(二)比特币特征

1.虚拟性

比特币只存在于计算机的虚拟世界,其本质和其他所有由计算机计算产生的虚拟货币一样,都是由一堆代码组成,而为了安全性,比特币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货币的交易,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

2.去中心化

美联储可以随时印发上亿的美元冲击市场,而这样会直接造成市场货币的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有经济苦果都将由市场上所有货币持有者承担。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其没有一个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构,这样就去除了由单一货币发行中心任意发行货币,从而造成货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而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挖矿”的方式获得比特币。

3.去中心化的根基――挖矿

比特币之所以可以去中心化,是因为它的存在方式完全模仿现实世界中另一种高保值介质――黄金。黄金之所以能高保值,就是因为其不由任何一个机构或组织,想要获得就必须花费劳动去开采,而且全世界黄金的保有量基本是恒定的,越到后期总量越难增加。自2008年开始,指数期权已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特别是在北美、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异常火爆,深受当地投资者喜爱。

目前,指数期权的日交易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3年日交易量将会达到8000亿---10000亿美元。

全球范围来说,指数期权这个新兴的交易品种还处于开发、教育市场的阶段。中国市场刚刚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对指数期权充满兴趣,指数期权在中国一定会得到迅猛发展,参与指数期权投资的人也将会获得巨大收益!

随着现在比特币挖矿的流行和比特币数量的增加,挖矿获得比特币已经越来越难了,据说现在两年挖一矿而不得将会是普遍情况。比特币的整体设定,与其称其为“虚拟货币”,不如叫做“虚拟黄金”更加贴切。

三、比特币在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一)比特币可在线交易,方便快捷,门槛低、周期短、收益稳

这是一种迅速直接的交易方式,只需选择资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每笔期权交易的到期时间,都事先预定。如果期间资产价格将上涨,则点涨下买单。同理,如果价格将下跌,则点跌下买单。交易到期时,如果预测正确,即便价格只浮动0.01个点。获得高达80%的单笔收益。当市场走势与判断相左时,承受的风险有限,亏损不会超过该笔投资金额。

(二)比特币可做指数期权,结合数字货币优势

比特币采用二元期权的交易方法,会员可以自己使用融资融币自由交易,公司从中获取交易佣金。英国博萨投资集团将带领导比特币、二元期权进军亚洲市场,公司在已经开始全面运营亚洲市场,引进比特币交易以及二元期权交易的金融产品,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安全的理财商机。公司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亚洲成交自己的交易中心,为所有的投资提供全面的技术辅导及教育培训。

(三)比特币可采用互助平台资金安全的操作理念

所有的会员的资金都可以转换成为互助币,会员之间自由买卖。比特币最人性化的运作方案,投资者随时可以自己自由交易。比特币拥有庞大的比特币投资者会员数据作为数据交易支撑。比特币所有资金都是在会员手中自由交易。比特币最科学、最安全、最合理、最稳定的投资理财平台。

四、结论

B00SABIT定位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基于加密数字货币的金融衍生品产品和服务,同时团队成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互联网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运营经验,是专业的数字资产研发和运营团队。其实理解黄金就不难理解比特币,比特币只是抽象了黄金的特质,在虚拟世界的一种化身。

参考文献:

[1] 吴林秀. 比特币研究文献综述――基于货币本位理论视角[J].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7).

第4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外语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76-03

一、基于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Skinner运用操作强化原则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教学机器进行程序教学,为后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行为主义的模式是向学习者呈现一个小单元的信息作为刺激,学习者通过填空或回答问题的方式做出反应,然后由反馈系统做出评价,若反应正确,反应就得到强化,学习者就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程序教学的思想在个性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技术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语言学习中它只注重语言的细节和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真实的交际行为。

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因素,认为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图式,而认知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具有心理空间结构和联想能力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也有很大的启示。它告诫我们不仅要对所学内容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还必须研究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通过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心理学家Bardett于1932年提出了图式理论。Nunan(1993)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有关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论,表明听者或读者是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理解语篇的”,并指出:“图式理论说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被组成相互连接的模块,这些模块是依据我们以前的经验而构建起来的,并且可以使我们预测将来的经历。”Anderson(1988:197)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图式“其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的聚集。虽然我们可以在短期里记住一个独立的事实……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我们吸收信息;我们要把信息掰碎、消化,并将它储存在我们已有的特别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之中,建立新的连接,重新构建旧的连接”。图式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基础。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合作性学习有助于丰富学习者对于事物的理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探索的认知的工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积极愉快、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对学习者内在潜力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从而充分地显露自己的潜能。虽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其片面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而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但是,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为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观点和途径。

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促进有效学习

(一)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技术已经成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工具,推动了外语教学的革新,使我们真正树立起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广泛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机会探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主动学习者。此外,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信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必需。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引发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法阶段和整合性阶段。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即超媒体(hypermedia)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环境的个别化自主交互学习、基于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学习、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学等教学模式。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将逐步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过渡到以超文本思想为主导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整体性、全面性和大容量性,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从主讲者变成了导师和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目前,外语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探索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以网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策略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多样性、交互性等优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策略已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前景。

(三)有利于促进有效的外语学习

综合上述各种理论的观点,不难看出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有效学习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学习是建构的和累积性的;二是学习是自我调节的;三是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四是学习是情境性的;五是学习是合作性的。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可以将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归纳为有效的信息输入和有效的知识建构两个方面。教学中使用的各类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信息输入方面的学习条件,保证教学信息能够引起充分的注意,易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利于建构,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形成系统结构体系,从而便于建构和记忆,并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倾向。

网络硬件技术引发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管理形式,单向的传导模式变为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师生的角色也相应改变,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训导者和灌输者。这种具有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的模式对学习者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探索学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网络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立体的情意、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信息容量大及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便利的人机对话操作、非线性的学习方式以及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环境应包括四大要素,即“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网络构成的系统环境,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图文并茂,画面动感,易记难忘,不容易产生乏味感,真实的材料、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可以反复使用、资源共享等特点,保证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并且能突破时空界限,延伸感知,扩大主体活动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构成有效的外界刺激,促成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之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提高了学习质量。

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延伸课堂和课本内容,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指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合作协作。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在那里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他们自己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典型的学校课堂,可以实现自我调节。许多技术可以作为支架和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使用一个探索性的教学循环,强调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处于探索性循环的那个阶段。此外,他们还使用了被称为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反思他们自己的探索,并进行相互评价。一般而言,这种面向探索、基于模型的建构主义教授科学的方法似乎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们普遍对科学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科学。

三、构建全方位的外语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外语学习。那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真正达到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有效学习,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在此,笔者想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应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基础为指导,充分考虑环境建构的原则、遵循教育原则,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Beatty(2004:252)认为,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评估软件或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的适宜性;二是构建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三是监控学习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中的参与,鼓励自主学习;四是鼓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作为培养合作学习和学习者互动的开端起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有效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上述原则,积极营造自主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网络技术,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立体化的语言输入。通过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利用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输入,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外语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环境优势,探索多种课程、多种层次的环境应用方式。由于可以保证发音地道,可以紧密地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训练安排在同一时段进行,而且文字、声音、图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他们认知结构的积极反应。其结果是加快了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内化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学习过程中交互性强,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营造课外学习环境

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理念,也是网络技术的一个特点。我们探讨的资源共享,就是要合理布局,构建共享环境,积极开发多学科、多课程、课内课外、不同教育层次的共享方式,使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共享资源,也可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同一任务的学习,达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我们一方面利用校园网,连接其他英语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课外英语学习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和开发英语学习课件和软件,挂在校园网上,进行辅助学习。现在,网上挂有学生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的网络课件,还有《阶梯英语》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课下自主学习课本的条件。此外,我们还可开发研制网上题库,以便学生自行练习和自测水平。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课外语言学习氛围

除了积极地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了营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英语教学氛围,我们还要大力倡导第二课堂活动,使英语学习在课上课下、机上机下、校内校外浑然一体,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得以无限的延伸。

有教师参与组织的英语角活动,外教的课外讲座,英文电影赏识等活动,并鼓励和支持学生会、英语协会等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电影配音、诗歌和成语翻译、英语绕口令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外语学习,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网址,如BBC英语广播节目、英语电台、英语歌曲欣赏、诗朗诵、名著选读、名片精彩对话、文体娱乐等节目丰富多彩,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需要。

第5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优势;瓶颈;准备

在全民创新创业的“互联网+”行动中,先后诞生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热门词汇,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教育自然也不能缺席。有人甚至断言在这一轮互联网+的创业行动中,互联网教育即将成为收益最大的领域,A股市场上从10.95爆炒到250元的全通教育的火爆可见一斑。

一、新旧互联网之说

早在1999年就有人看到了互联网和教育潜在耦合的可能,并提出了轰动一时的远程教育试点,但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被人们淡忘。直到2012年MOOC的兴起,互联网教育携大数据概念再次重出江湖。为了区别饱受诟病的远程教育,学者们把2012年兴起的MOOC形式称为新互联网教育。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有:

首先、过程的不同。传统教育:一间教室、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位写的一手好字的老师;远程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万学生,名师名校任你挑,但本质而言,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仅仅是将授课的地点从一个狭小的空间转移到互联网,授课方式仍是填鸭式的,授课内容仍是陈旧的;新互联网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一个创新的思维、一个互动的课堂、一个由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共同组织的一个学习团队。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MOOC课堂,虽然由于条件限制,这还不能称得上一场真正的MOOC课堂,但课堂学习内容《老年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从公园广场舞老人被泼粪谈起》令笔者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学生通过QQ、微信找到资料在分享空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堂组织者已经由主导者变成了参与者及学习者之一,就连后期的学结也是由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翻看以往的学习记录,笔者被他们的学习课题深深吸引:试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误区――美味的红烧肉为什么不敌肯德基;二胎政策、营改增的影响等等。纵观这些课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课堂内容有两大特点,轻松活泼且具有时效性。

其次,形式上的不同,远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精品课程、课件共享、名师课堂。新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微课、翻转课堂、MOOC。两者在学习者数量、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便捷性,免费开放性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区分两者的不同。但MOOC为代表的新互联网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具体形式上与远程教育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为了提高MOOC学习效率及退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MOOC课程的授课时长一般为十分钟,甚至更少,围绕一个知识点通过独立单元展开,并在课程中穿插一些小问题,只有答对问题才能继续听课,修完课程后,会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甚至可以获得该课程开课学校授予的学历证书。

最后、新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概念。大数据之所以被称为大,不是指数据多,如果数据多即为大数据,那么图书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最多,还用做大数据吗?大数据强调的更多的是即时在线,何为即时在线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某必胜客店的电话铃响了,客服人员拿起电话。客服:必胜客。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海鲜比萨套餐。陈先生,海鲜比萨不适合您。顾客:为什么?客服:根据您的医疗记录,你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顾客:那你们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客服:您可以试试我们的低脂健康比萨。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吃这种的?客服:您上星期一在国家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具体到教育大数据,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大量数据被网络教学系统记录下来,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我们可以假象,有一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测试自己职业倾向,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社会热点选择专业,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选择应掌握的就业技能,从而迅速实现知识的更新以及跨领域知识融合。

二、应用型大学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如果说在升学压力巨大的初高中全面推广互联网教育还为之尚早,但在大学,尤其是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推广互联网教育具有天然的可能性。所谓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应用型大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教育中的理论研究、远离社会的专业设置、好高骛远的教育诉求、淘汰率极高的“精英人才”已经饱受诟病。应用型大学强调的特点之一时效性及与社会实践需要的高度契合性与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精神如出一辙。

三、互联网+教育未来需要突破的四大瓶颈

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决定教学质量的是教师的水平,教师的水有多深,学生的碗有多大、但互联网强调的是互动学习,学习的知识甚至是没有形成定论的最前沿的热点问题,比如前文提到的一带一路、二胎政策等等。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原来的万能钥匙变成了引领者甚至是学习者本人。

其次、互联网教育的先天不足。互联网教育必然需要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支撑,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室限制,要求随时随地均可以学习,但我国现在的网络覆盖还远远低于应有水平。同时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组织者的教师对视频制作软件,文献搜索能力、有效利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存在困难。

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互联网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但也有人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不能自拔。加上互联网教育强调突破传统的权威式的课堂及课堂管理,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这样加强学生时间管理意识,培养抗干扰的自我有效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习惯是互联网教育的首要任务。

最后,打通与传统教育的衔接,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评价标准虽然残酷,但却公平公正且量化易行。互联网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不能立竿见影,授课也没有固定而可以持续的形式,如何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又能适合新形式下的教育评价模式,如何打通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衔接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四、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

首先、自觉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一个传授者变成引导者。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贵在积累,知识的更新换代慢,因此传统的教育一线教师只要从教三年就能够应对各种疑难杂症,借助一本老掉牙的书就可以养家糊口。但互联网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量大、热点多、知识的更新换代快。因此教师已经从传统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甚至是学习者本人。

其次、互联网教育不能成为教师偷懒的借口。一线教师对对互联网教育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有人摩拳擦掌,有人疑虑重重。的确,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的任务似乎轻松不少,有些老师甚至借互联网创新之名来忽悠学生。但互谅网教育替代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热点的搜寻、社会实践的契合、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控,这些对应用型大学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重新回炉再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互联网技能。技术的更新换代快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面对互联网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提出的挑战外,互联网技术的挑战也是严峻而迫切的。有些一线教师至今连流行于年轻人的微博、微信、淘宝、支付宝甚至是智能手机都不能熟练运用,更不用说视频录制技术、互联通信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的互联网教育,一线教师应该重新回炉再造,学习互联网技能,为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继丽 . 互联网 + ”引领教育改革新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

第6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4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有限,所以教师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不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感触如下:

一、合理介入网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能够把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枯燥的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展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领进一个生动又活泼的教学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的重点就是多媒体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多媒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知识,查找重点和难点,将这些教学设计在课件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扩展语文课堂的丰富程度。如在教学《雨点》时,教室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很多下雨之前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这些片段的时候对下雨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下雨之前的沉闷场景,以及下雨过程中的电闪雷鸣,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简明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幻灯片中一目了然、切入主题。多媒体毕竟是教学课堂的工具,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投入教学环境中。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的本意,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青蛙在井底仰望天空的素笔画,让学生对这则图片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够直接深入主题,了解到这则寓言的真实目的。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提高:“若是青蛙跳出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设立题材链: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把教材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对教材课文的背景、作者介绍等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或者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关于“母亲”题材的文章,例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母亲》,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会思考“这首歌和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就会知道课文中讲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是祖国母亲。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老先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掌握作者写作的情感。再让学生阅读找到的相关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母亲那伟大的爱。并且以后在写作中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运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网络等技术来对材料进行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真正的教育。

三、利用网络技术:安排合作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倡导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网络技术把人与知识的距离缩短了无数倍,让人们可以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丰富的知识信息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高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中都会有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配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个诗词专题网页,分为“诗词知识”、“我来写写”“漫步古诗苑”等,并且可以设计一个BBS论坛,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如“《天净沙・秋》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咏柳》的比喻手法是怎样运用的”等等,让学生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能够达到看、听、查、议、写、评、改等过程同时进行,而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讲评、修改以及定稿,增加作文训练的密度,帮助学生突破作文这一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比如可以采取猜谜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或者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利用电脑显示出来,让小朋友去猜,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笔字)等。以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网络教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辅助教学地位,在使用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要把网络当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网络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摒弃,而是一种创新,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探索符合语文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第7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课外阅读;培养

在大力建设“书香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积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语文教师应巧用互联网海量的阅读资源,以“互联网+阅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巧用音像,激发阅读欲望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音像阅读” 已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的习惯。信息时代下的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把丰富多彩的音像资源与阅读相结合,利用直观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1.欣赏影视,诱发阅读兴趣

互联网上,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资源丰足。学生大多对影视作品充满兴趣,课堂上可截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诱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1)看人物,感受个性。文学作品中大多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对书中人物的喜爱程度会让学生爱上阅读。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幽默诙谐,可上网截取电影开始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深地被演员夸张而丰富的表情和语言所吸引,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势利和圆滑。看完之后告诉学生这段电影截取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然后出示和电影片段中相对应的文学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对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充满了阅读的欲望。

(2)看情节,引人入胜。情节是决定学生是否喜欢阅读一本书的关键因素,精彩的情节会让学生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化身为书中的人物去经历,去感受。如,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历险类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可借助六年级教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利用网络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一个历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情节的险象环生,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心也跟着人物去历险。这样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生阅读历险作品的欲望就呼之欲出。

2.静听阅读,飞扬阅读思绪

科学证明,用耳朵听的学习效果比用眼睛看的学习效果要快。信息技术下,各种阅读软件开辟了新的阅读渠道,各种有声书应运而生。运用有声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时,学生可以边听边学,无形中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还可以学到更丰富文法和词汇,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阅读软件,激发学生静听阅读的兴趣。

(1)巧设悬念,推荐读物。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课堂上只要有故事听,必定会聚精会神,兴趣盎然。教师可结合教材,适机利用阅读软件,播放声情并茂的故事,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师就嘎然收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软件和读物,学生课后必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着一听为快、一睹为快。

(2)巧用时机,爱上静听。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阅读软件播放文学作品就和播放音乐一样轻而易举。教师每个月可下载一本经典作品开展班级每个月“师生共听一本书”的活动。可利用课间十分钟、课前三分钟等闲暇课余时间、零碎时间对文学作品进行连播,营造静听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静听阅读,养成了随时随处阅读的好习惯。

二、巧用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网络空间储存着海量的阅读资源,信息技术让这些阅读资源“手到擒来”。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适时进行链接,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延伸相关资料,引发阅读乐趣

互联网的运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局限,教师可巧妙结合教材的特点找到延伸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强大作用,从而产生阅读乐趣。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之后,链接其他人类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发明创造的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喜欢上相关的科普读物。

2.欣赏精美文章,点燃阅读热情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精美的文学作品,精妙的文字,传神的刻画让读者如痴如醉。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呈现更多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强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对阅读产生热情。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学可链接阅读相关的山水的读作品,学生在享受作品巧妙的结构,细腻的文笔以及如歌如画的美景之后,一定会喜欢徜徉在此类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中。

3.推荐系列作品,提升阅读激情

目前,各种系列文学作品琳琅满目,教师可借助教材特点,利用强大的网络链接展示具有丰满的人物性格、叙事多样、富有正能量的系列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清单,来唤醒学生的阅读味蕾,引导学生学会接纳更丰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素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作家沈石溪笔下的作品。学习此文,学生无不为作家笔下动物的灵性和它们与人一样细腻的情感而动容,此时教师可利用网络,链接沈石溪的相关动物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沈石溪动物文学的精彩与魅力,然后再链接出示这一系列作品的书名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坚持利用互联网,“见缝插针”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并形成一种终生的阅读习惯。

三、巧用平台,丰富阅读体验

互联网催生了IM、博客、SNS和门户等多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这些载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巧妙利用这些新兴的阅读门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博客空间,分享阅读快乐

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影响力巨大,而课内阅读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l挥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影响力呢?教师可成立班级博客平台,或者成立小组的博客空间,作为师生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学生看到了好的文学作品,在空间里进行推荐,还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空间里进行分享,也能将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在空间里和同伴交流。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即使平常不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爱上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博客访问量进行评比,这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量会大量提升,在空间里发表阅读体验也更加丰富,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同时通过博客平台,学生收藏各种的课外阅读资料,丰富了自己的阅读量,也记录了自己的阅读历程,逐渐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网上共读”,畅玩阅读游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也诞生了另类的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可利用这种风潮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玩中阅读。由于“网上阅读”每周都有硬性的读书任务,每天都有具体的读书章节,还需要游戏者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游戏者还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数目比赛阅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不断增多。

总之,“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的渠道和模式越来越多元,教师应巧妙利用网络信息,不断创新阅读渠道,让阅读和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课内和课外的大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书香少年”。

参考文献:

[1] 杨陶玉.手机阅读内容盈利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12).

[2] 袁菊华.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0).

第8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享受着第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信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由于科技进步、医学科学领域中新技术、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之信息传播手段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诠释进一步深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发生改变,推进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改革,继续医学教育的内涵更加广泛。但是,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宗旨和目的。继续医学教育应该遵循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创新?对此,我们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

1"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从单纯的技术目标转向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全面发展目标。医学教育的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终身的。每个个体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后将进入住院医师培训或者研究生教育再进入继续医学教育直至整个职业生涯,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个卫生技术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继续医学教育的目标具体体现在:①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注重自身的发展,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②在本专业领域内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逐步增强指导他人学习和工作的能力;③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的为病患服务[1]。随着我国卫生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使我们除了要求医务人员要提高技术能力以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日益进步、病种的不断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逐步转变、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和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2]。

2"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重,重点推广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项目。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讲求实效以及按需施教的原则,根据学习的对象、条件以及内容等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专题调研和考察、案例分析讨论、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查房、技术操作示教、短期培训或长期培训以及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资源及内容主要是依靠纸张的印刷来进行传播和交流。由于这种传播媒介的单一和落后,致使只有少部分人员能够占有、利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当今学习型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工作者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及生活需要,终身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使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通过建立现代通信平台和完善的运行机制能够支持和促进知识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公开和共享[3]。

3"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主题的永恒性

法律教育与医德培养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长久以来,医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以及个人职业道德修养。道德观念的进步会促使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的权威又保障了道德的完善[4]。医疗法律的学习,能够提高和促进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基本条件,其外部形象、职业态度、业务能力正是医德内涵的体现。同时,医务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医学伦理道德的学习,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问题。作为医务人员,就要不断加强学习,能够平衡现代技术和伦理原则的碰撞和冲突,使现代技术能够造福人类,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4"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考核的持续性

"互联网+"背景下,持续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完成情况作为卫技人员年度考核是否达标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聘任、技术职务晋升以及执业医师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5]。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早已成为优化继续教育结构、提高在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活跃医院学术氛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只有加强考核和管理,才能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稳定发展。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宏观调控尚需健全,我们对此要加以重视和加大调控力度,建立合理、科学、实用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多样,尤其是远程医学教育以其教育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得到满足,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可以自由地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时段)、学习方式和内容进行选择,"按需学习"的需求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能够得以实现和满足,但其收效和质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督。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强化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考核的加强,切实全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6,7]。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统一的、终身的学习过程,作为医务人员要认清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加强自身道德和职业修养,更好的为病患、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冼利青,吴少林,莫益勇,苏慧萍,陈德.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1):23-25.

[2] 方华,宋咏堂. 从医学目的转变看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20):3192-3193.

[3] 薛海东.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79-81.

[4] 许世琴.浅谈新形势下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70-471.

戈.医学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3):123-124.

[5] 王琳. 继续医学教育及系列相关政策介绍[J]. 继续医学教育, 2005, 19(10):1-3.

第9篇: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学生;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5-02 收稿日期:2016-09-29

作者简介:王贺成(1979―),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互联网环境成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应该说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千姿百态,这势必增加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但是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凭借的手段也越来越广泛,依靠的路径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合理地对挑战与优势进行合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研究尚有空间。

一、思政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的总体概括

情理互动一般被看作一种互动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广泛存在于角色互动、层次互动、处境互动之中。在思政教育中往往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最终使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态度发生转变。其实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了双方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信仰、独立的价值观,并且情理互动的过程、模式以及结构非常的重要。另外从互动的过程来看,情理互动机制恰恰是一个不同信息在传播、接受并引起情感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寻找到有效坚实的信息载体。

真正的教育往往从内心发出,唯有真正心理上的互动交流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这一经典的理论出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之口。其实有效的思政教育往往表现为在内心感悟的交流与表达中投入真实的情感,并且能够在问题的思考中秉持冷静理智的态度,这样的工作模式恰恰是由情理互动机制来完成的。我们应该知道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往往是情理互动机制开展的着力点,也是情理互动机制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

二、互联网对情理互动机制的影响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首先波及的是思政教育的受教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我们在前文说到,互联网带来了复杂丰富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正常,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打开窗子,飞进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空气,还有让人恶心的苍蝇。”[1]互联网带来信息的多样化这一现实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绝对的过滤,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受到的不良影响,更加发挥正面影响的作用。

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主客体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调节,更多还是表现为在综合的影响之下建立有效的情理互动机制,这一做法可能是所有相关理论研究者都关注的方向。建立有效的情理互动机制的前提工作是围绕着互联网对情理互动机制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1)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运行所依据的平台。与传统的课堂平台相比,互联网这一平台打破了原来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情理互动机制的开展相当迅速便捷,能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其实互联网这一平台最大的功效在于扭转了传统情理互动机制的模式,改变了原来单调的面对面的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说出以前不好意思说的心里话,这样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彻底。

(2)互联网丰富了思政教育中教育者的工作形式,活跃了教育者的思维。从很多关于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来看,大多研究者反映教育者的工作形式单一、思维落后[2]。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传统的课堂说教即便是更新形式与思维,始终还是离不开课堂说教这一根本现实,但是互联网恰恰能够从根本上带动教育者工作形式的创新和思维的活跃。因为互联网给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相当容易获取。有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才能够进行形式的创新与丰富,而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恰恰能够激发教育者的思维,由此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更是一个动的效应。另外教育者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经验的分享与学习,使自身获得能力的提升。

(3)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实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产生厌烦是必然的,因为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我们知道情理互动机制早已产生,但是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由于教育者自身把握能力的不足和学生内心的抵触,这一机制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往往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所谓情理互动机制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多还是呈现长辈训导晚辈式的说教状态,教育者依旧呈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厌烦心理,没有兴趣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互联网下的情理互动机制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并且相互独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互联网自身独特的吸引力,学生自然会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3]。互联网环境下的情理互动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案例展示,教育者根据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能够在互联网中搜集到许多类似的案例,这样就向学生展示问题的普遍性,打消了他们恐惧的心理,让他们放下了心理负担。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机制有效建立的探讨

互联网给情理互动机制带来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积极的方面,为了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我们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新的情理互动机制。总体来说,展开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为了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笔者逐条展开分析。

(1)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机制。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单位拥有了完备的互联网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是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在当今并不明确。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地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制。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每个学校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例如学校的百度贴吧、论坛、QQ群、微信群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被看作有效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来积极地推行情理互动机制。以百度贴吧为例,教育者可以在贴吧中开设学生思想问题专贴,并进行置顶,让学生可以通过发帖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思想问题,这样一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就会变成一个群体。论坛的应用方法和百度贴吧相似,QQ群和微信群的应用方式相似,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想问题交流群,让学生在群里诉说自己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线的教育者就能及时地进行解决。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的思想教育知识讲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一些正能量的熏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自然就有效地预防了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问题。

完善的思政教育体制是情理互动机制有效开展的制度支撑,只有打造了完善的思政教育体制,才能保证情理互动机制长久地运行。

(2)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情理互动的深度。我们已经在思政教育机制建立的探讨中涉及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的方法,但是那些只是一些通性的概括,没有一定的深度。笔者认为依靠互联网平台来增加情理互动的深度才是一项核心工作。传统的情理互动之所以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因为教育者没能充分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没有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上述存在的问题一一克服,从而使情理互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具体的工作开展表现为利用互联网平台彻底地将情理互动的民主性和相互独立性表现出来,因为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们平时与朋友聊天没什么两样,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呈现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压力,这样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自然就会到达一定的深度。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理解“聊天式”互动的功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要急于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多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问题解决完成以后,教育者应该继续和学生保持朋友关系,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彻底的追踪,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

(3)积极利用互联网,增加学生进行情理互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在于学生的价值观和内心的想法能够输出,并且其中合理的部分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传统互动机制在这一方面缺失的原因在于在情理互动中学生不具备理论上的优势,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还没有表达出来,就已经被教育者带入了他们的思维理念中。很多学生在情理互动结束后有太多的不甘与愤恨,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降低。

四、结语

情理互动机制是学生思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热荩这一机制能够保证交流中双方的平等性以及各自价值观的独立性。这一机制的有效发挥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下,情理互动机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为情理互动的平台被拓宽,教育者的工作形式变得丰富以及其思维能够有效地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地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新的情理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徐 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