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特色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

第1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最北端,距县城23公里,与交界,地处两市四县八镇交汇之地。全镇幅员面积81.8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5492户,总人口39317人,耕地面积39901亩,总蓄水量达3200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优质水稻、油菜,特色水产有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多经产业有青花椒、水蜜桃、蚕桑、杂柑等。

二、镇工作亮点

一是根据镇的产业分布特点及优势,将农业规划分为“一区、四地、多点”,建立镇领导联系园区、基地和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制度,促进产业快而稳发展;二是有力抓实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联合永太等乡镇已成功申报县级“鱼米之乡”;三是成功举办镇第三届青市桃花节,镇第三届龙虾美食活动等,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旅游发展,进一步推动我镇乡村振兴

三、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村社居民、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三是中绵路(段)路面损坏严重,扬尘过大,已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

第2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第3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加速交通运输体系

近年来潮阳区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方筹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入125亿元,这是该区有史以来交通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时期。

该区着力抓住厦深铁路和汕港、揭惠、潮惠3条高速公路经过本区的契机,做好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与高铁、港口、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等有效衔接,与粤东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的有序对接,融入汕头半小时经济圈的思路,着手构建安全、畅通、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节约集约发展

潮阳区集中精力建设好、经营好海门产业转移园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梅花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集聚作用和经济效益。2012年全区各工业园实现规模上工业产值约200亿元,占全区规模上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园区经济正逐步成为支撑潮阳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经多年发展,潮阳各类工业园区24个,面积近3万亩。各工业园区以综合型产业形态为主,主要集中了纺织、服装、音像、塑料、文教用品、废旧电子器拆解和回收利用等产业项目,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记者采访了地处潮普揭三市(区)交界的纯农经济的山区老区金灶镇,该镇总人口14万人,近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韵致清幽的老区。如今,这里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见证了一段激荡的岁月,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该镇打破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建立“一带二区”,3.81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带,0.94平方公里的东片工业园区和2.65平方公里的西片工业区,吸引资本、项目进入园中。

做大做强汕头次中心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4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一、乡村旅游现状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泰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长足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观光农业基地2万余亩、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点100余个、民宿300余家、农家餐馆150余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每年突破100万人次,占全县游客总量的30%以上,泰宁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梅口乡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探索实施了“三种模式”:

(一)乡村旅游模式。顺应全域化旅游发展新趋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自然环境美、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大的5个村,聘请专业团队科学规划,通过3年多的精心建设,初步培育形成了渔悦水际、耕读李家、水趣崇际、花样音山、鹭嬉南会“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的亮点典型。一是定位特色化。按照“一村一品”凸显特色,实现错位互补发展。比如:崇际村,发挥上清溪上游水环境优势,做足“水趣”文章,修建鹅卵石护岸、景观蓄水坝、亲水平台、沙雕和“鱼跃龙门”等石雕小品,着力建设泰宁的“白水洋”;音山村,围绕花样音山定位,种植向日葵、油菜花、荷花等百亩连片生态农业观光园,路边播散花籽,完善观赏栈道、景观公园、农家门楼等配套设施,营造四季花海的优美环境。二是风格本土化。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尽量保留乡村原生态和古建筑,体现浓烈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风民俗、浓厚的乡民感性。比如:耕读李家,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环境进行原生态保护;对大源古村落和“尚书故里”放坑村坚持修旧如旧;对江家坊古村落实行原样保护,拟引进有实力的客商进行整体开发。三是功能配套化。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和业态开发。比如:渔悦水际,组建了渔业、家庭旅馆、游船“三大协会”,开发推出钓鱼、赏鱼、美味鱼加工销售、有机鱼宴、水上木屋、水上高尔夫等业态;耕读李家,建设禅修中心、闽台美丽乡村文化交流中心、创客坊、李家菜地、猪栏餐厅民宿等项目,配套实施7公里长的环形自行车道,道路两旁花化彩化,让游客置身于丹霞田园山乡的自然美景中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二)特色农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个特色农庄。一是茶香金湖。依托和利用金湖湖畔的状元茗茶、境元茶庄、晟境茶园等茶叶基地,进一步增强休闲观光功能,实施茶园生态化改造,补植点缀樱花、桃花等观赏树种,建设景观步道、观景平台和休憩亭,迁建移入清代古建筑,建设茶文化主题民宿、茶叶品鉴厅和展示厅、茶叶制作观光等项目,增强茶文化元素,初步打造形成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景、茶艺、茶食、茶宿”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特色茶庄。二是金湖牧歌。也是我县“春风工程”村财增收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的项目,由“6个省选派村+1个项目村音山村”捆绑运作,一期已建设完成15亩的集现代农业种植、科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智能温控大棚,每年可为7个村增加村财收入各5万元以上;二期将规划建设生态餐厅、3D汽车影院停车场、牡丹园等项目,着力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综合体。三是瑶坪提子园。按照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要求,采用钢架大棚、营养滴灌、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开发形成以美国红提为主,日本葡萄、台湾油桃、樱桃、杨梅、桑椹等为辅的名优特水果采摘基地110余亩,并配套修建餐饮、休闲、垂钓小木屋等设施,努力打造集园艺观光、果蔬采摘、餐饮住宿和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农庄。此外,正在抓紧建设上清溪崖壁铁皮石斛观光园、梅口玫瑰谷等一批特色农庄。

(三)农业节会模式。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比如:大金湖“渔人节”,打响金湖湾度假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际村省级水乡渔村等品牌,利用大金湖丰富的渔业资源,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大围网捕鱼、零距离戏鱼、多花样煮鱼、无限量吃鱼,深度感受泰宁“渔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2017年“中国静心·泰宁”垂钓大赛,吸引全国400多名垂钓高手参赛,泰宁大金湖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泰宁“淘气节”,依托一乡一品“豆香上青”项目建设形成的大豆种植、游浆豆腐加工展示、豆腐特色菜等一系列豆腐文化,发挥上青乡崇际村的水环境优势,在炎炎夏日推出“撒野趣味跑、五彩水球大战、千人豆腐宴、经典淘气游”四大主题活动,每年吸引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既能在这里沁凉消暑、肆意放松,又能深度品味独特的上青豆腐文化。新桥乡“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革命老区村岭下村的厚重历史和民俗特色,通过傩舞表演、传统祭祀、踩街祈福、游览古村落、农业采摘、稻田抓鱼、品尝地方特色小吃和稻田鱼宴等精彩节目,向游客展现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大田乡农民趣味运动会,设置有“农技比武”“抢收粮食”“水到渠成”“小鸭快跑”等多个极具本土特色的比赛项目,不仅增添了“趣”味,更展现了“农”味,让游客耳目一新。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都属于民间民营投入经营为主,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

(二)特色不明显。我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我县没有在这些大自然和先人的杰作上打特色招牌、做特色文章,主要局限在“山”“水”上做文章,产品相对单一、项目雷同、品位不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回头率。在经营模式上,品牌意识淡薄,经营内容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农家乐模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合理规划,科学打造。做好科学调研,重点对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或潜力的村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分期分批,科学打造。做好合理规划,主动到乡村旅游发展先进的地区交流学习,促进我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5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核心在实,关键靠干。下面小编整理了全镇重点项目观摩会讲话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对全镇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观摩拉练,这是我镇第一次组织这样的观摩活动,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我们没有走到,但是我觉得这次观摩拉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说是达到了感受新变化、交流新经验、谋求新发展的效果,起到了交流、借鉴和促进的作用。听取的各项目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我感觉各村在上半年的工作中都有特点、都有亮点、都有创新。

通过一上午的时间,我们观摩了X个重点项目,有扶贫项目、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户户通民生工程等,这些项目都有很好的代表性,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项目建设速度快。

这次观摩的项目有相当一部门项目是去年下半年或今年初开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项目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参观的堤根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在领头雁王青海同志的带领下,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X余亩,目前已成为全县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X村在全镇范围内第一个实施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创造了全县有名的“X速度”,同时新村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克服种种困难,有序复工复产,确保X月底交工,X月底群众入住。大营新村今年启动以来,经多方努力,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拆迁任务,新增土地指标X亩,目前正在进行复耕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X座楼房封顶,剩余X栋楼房整改紧张有序建设中,计划X年X月建成并交付使用。现代农业扶贫生态园区(春博园),目前已累计投入X多万元,建设了一带一路广场、草坪广场、儿童乐园、七彩花道、科普中心、室内外民俗馆、观光亭,百花园、树林醉春苑、温泉井等项目,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在高标准提升三春晖、四季春智能棚内部设施。即将建设拓展中心、康养基地、室内外婚纱摄影基地、智能棚温控设施等,高标准建设X平米的农产品加工、仓储综合楼,预计X月X日建成试营业。

二是项目发挥效益好。

在上届党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们继续做大做强,很多项目都发挥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参观的杨寨村、汤官营蔬菜大棚种植项目,里面的西瓜、哈密瓜、西红柿、茄子等,长势喜人,价格可观,特别是西红柿,每棚收益达到X-X万元。春博园草莓种植行情较好,去年X月,我们成功举办首届X镇草莓艺术节,共吸引周边县市游客X万人次,并相继在省市县电视台专题报道,成功打造了X镇草莓特色种植品牌。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每棚产量在X斤以上,并且草莓价格X元/斤,来园区采摘价格X元/斤,每棚年收益达到X万元以上。金银花种植基地前期盛花期,吸纳周边闲置劳动力X余人,每人每天人均增收X-X元。

三是项目投资规模大。

大项目、新项目建设是我镇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亮点。在楼张村即将建成投产的牧原十五厂,总投资X亿元,计划X月底全部完工;X镇扶贫工业园区占地X亩,明源建材、三春晖木业、沐鑫木业、斌博木业等X个项目已落户园区,另外面积达到X万平方的X个标准化工业厂房,其中X个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两个即将动工建设。园区所有项目入驻后,年可实现税收X万元,安置劳动力X余人,其中安置贫困户X余人,年产生扶贫效益资金X万元。青岛东青保温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X亿元的新型建材项目已建成投产;活性氧化铝小球再生利用项目正在办理环评手续;橡胶颗粒项目、阻燃剂生产项目、新希望年出栏X万头商品猪项目正式落户我镇;中国X强江西双胞胎集团投资X亿元的种猪繁育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等。

四是项目覆盖范围广。

X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个,其中产业项目X个,基础设施X个。累计产生效益分红X万元,为全镇X户贫困户每年带来人均X元的稳定收益,保障了脱贫成效。建成扶贫车间X处,吸引了服装加工、古筝制作、鞋面加工、吨包加工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入驻。同时发挥春博园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区域带动,全镇蔬菜、瓜果、草莓等特色种植面积达X万亩以上。此外,沿途我们也看到,各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场所建设、道路环线工程等工作都抓的非常好。同志们,成绩取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蕴含着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胆略和气魄,无不渗透着广大干部群众忘我奉献、艰苦奋斗的心血和汗水,无不凝聚着全镇X万X千人民创新实干、奋力拼搏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X镇党委政府向为三春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等一会,X镇长还要就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部署,下面,我就全镇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加速培育农业产业新动能。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南中北三大产业带。在镇南部强化园区建设为支撑,继续打造现代农业扶贫生态园区(春博园),结合三春草莓特色品牌,申请东明县草莓地理性商标注册,计划向东延伸旅游路,在旅游路两侧,辅以X等村,重点发展优质果蔬种植,以基地为依托,深挖黄河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进一步扩大以堤根金银花、麦冬种植为带动的中部中草药种植片区,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到X余亩,建成金银花深加工基地一处,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以堤根金银花种植为带动的中部中草药种植片区。同时进一步发展以拐王羊肚菌种植为引领的北部食用菌种植。经过近两年的种植经验,羊肚菌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斤新鲜的羊肚菌价格达到X多元,烘干后价格能够达到X-X元,平均一个棚收益X-X万元。下一步将打造千亩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各村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谋划各村产业发展的路子。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但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省委书记刘家义书记指出了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下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我们一定要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土地做文章,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镇已于修正药业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流转土地X余亩用于种植中草药铁皮石斛和芦荟,如果项目能在我镇落户,将对全镇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下步我们将持续跟进。

第二,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X国道拓宽工程。借助X国道拓宽,在老大队部以东,堤根路以南,新大队部东边路以西,信达超市以北规划建设安置区。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的发展思路,计划利用X-X的时间,建成容纳X-X万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型小城镇的“两新”融合发展试点乡镇。二是稳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今年X月份,国务院副总理总理在调研X市时指出,要将X打造成为全国新型社区建设示范市,市委书记X书记在全国“两会”时,建议支持X市创建乡村振兴X样板国家综合试验区。按照统一规划,全市要利用X年时间,也就是到X年,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前段时间,我们聘请了设计院,已对全镇所有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各村新型社区建设时间任务,请各村提前着手,按照规划稳步实施。

第三,加快扶贫产业项目实施。

X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个,其中产业项目X个,X年,我镇争取第一批扶贫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扶贫工业园区厂房建设及核桃园、朱洼、马桥、孔寨等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发展,目前正在进行招标;我镇又积极争取到全县第二批扶贫专项资金X万元,计划全部用于春博园基础设施建设、X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及金银花种植基地,目前正在编制方案。

第四,扎实推进民生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涉农项目建设,“千亿斤粮食”二期项目,总投资X万元,涉及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亩耕地,目前已完工,通过疏通沟渠、路面硬化、机井改造等,打造东明县粮食生产核心区。涉及X个行政村的土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规模X亩,投资X万元,预计新增耕地入库指标X余亩,按照县政府奖补政策,每亩X万元,共奖补资金X亿元,能有效缓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验收工作。同时申请的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争取今年开工实施。同时要坚持做好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各村要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操办红白事做到事前申报、严格标准、狠刹铺张浪费攀比之风。

第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第6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文旅融合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邵瑞:《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13期

第7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一、固本培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

对于毗邻的欠发展地区,农村经济不够活跃,主要的难题仍是积累不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个人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固本培源,发展好本地的产业、富裕本地的群众、培养本地的领军人才,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具体到,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示范带动,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目前,的烟叶在全县是“龙头”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种地位仍不稳固。一是本地烟叶大户仍然不足,专业户更是不多;二是产业经营模式依然是传统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产出,依然是靠天吃饭。据于此,我们一直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带动。通过镇村干部、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种植烟叶,一方面培养本地的种烟能手,另一方面宣传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本地有知识、有经济基础的能人转向烟叶种植。同时,通过扶持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种植大户等方式,着力将种植大户培养成烟叶种植专业户,成为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得升经营层次的中坚力量。二是引导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土地的流转模式,劳力的组织方式,还是烟田的管理方式,都还是处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模式,只是简单面积的累加,而没有现代的经营。我们着力尝试通过组建烟叶协会,逐步引导烟农加强合作,采取一些现代经营的手段,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2、向山上要效益,积极发展林果业。虽不是山区乡镇,但也有山林面积14.7万亩,为耕地面积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的管理,加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监督好各种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低缓林地,引种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油茶、黄栀子等经济林木、中药材,以及近年风行的花梨木等名贵树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3、打造新亮点,孕育乡村旅游经济。有诸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如到县城10分钟路程,有仙济岩、白马寨等风景区,有赣南赣南畲民的发祥地—球狮等等。但乡村旅游经济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们将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抓好规划,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这一无烟黄金产业迈进。一是抓好乡村规划。重点对仙济岩、、球狮进行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像大竹坑一样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整治点。特别是要对球狮村进行重新规划,按畲乡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逐步对进入相关景区及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对相关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建造和修缮。

二、民需导向: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农村的欠发展,使得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也显得民生工程的紧迫性。但农村资源条件不足,特别是乡镇资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上这项目还是上那个项目,有时很难抉择。个人的体会,民生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哪个问题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个问题是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就优先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进社区化建设,解决“住”的问题。解决“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住新房”,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依然没有发展。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化建设,顺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来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中心社区抓好规划布点。中心社区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为此选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楼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众相对集中、基础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落来建设中心社区,有的点连续几年打造,吸引周边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区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没有品位、没有灵魂。近年来我们开始反省,并在建设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12年开始在仙济岩村大竹坑建设点上,就强调要融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组织理事会成员外出参观,并统一建筑立面,外观上传承赣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今后我镇各中心社区建设也将延续这一理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学治水,解决安全用水问题。素有“枯燋”之名,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到干旱少雨季节,部分群众连饮用水都保证不了。水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努力在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量”的问题。我们对全镇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如何解决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远景规划。近期就是开发离圩镇约5公里的油坑的水资源,并与现在的自来水厂并网,解决圩镇及周边几个村没有自来水的问题。远景就是开发离圩镇约30公里的中坝的水资源,彻底解决群众没水用的问题。二是解决“质”的问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源地坚决实行禁养政策,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的违规养殖户。同时坚决督促各山塘水库的退包退养。

以上是个人目前对发展的体会和感悟,近十年的乡镇主官经历,本人感觉到乡镇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对县级部门如何支持乡镇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第8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引导医务人员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密切医患关系,优化就医环境,根据全市卫生健康总体工作部署以及市活动方案,我院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召开启动会,组织培训会。根据市卫健委下发的市级单位团队组建名额分配表,结合我院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全院17个团队85名医疗卫生人员参加下基层活动;活动服务覆盖17个结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5个村卫生室(服务站)。

各团队严格要把握活动节奏,严格活动标准,时间服从质量,注重活动实效。各医生团队要严格要求,制定团队管理制度,团队服务开展情况同医院绩效考评、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相挂钩。每个团队下基层回来都要上交次报表,并由医务科专人负责统计,进行活动考评,对活动中组织不力、弄虚作假、搞形式、走过场的将进行院内通报和问责。

目前“万名医生下基层”活动正在稳步有序的推进中,截止6月25,我院17个团队基本完成两轮的下基层活动,累计服务天数29天,累计坐诊500余人次,累计义诊约1200人次,累计覆盖50余村卫生室,巡诊访视130余户患者家庭,开展培训活动11期,培训人次211人。活动期间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负责、积极作为,为基层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动了当地基层医院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切实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得到当地卫生院和百姓的一致好评。活动期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或报道五六次,树立了我院医务人员作风优良、诊疗技术高超、服务评价满意的形象,从而进一步扩大我院在全市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推进“万名医生下基层”活动,做出医院特色、亮点,6月25日,我院召开“万名医生下基层”活动经验总结及推进会。会上各团队队长积极发言,针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目前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乡镇卫生院活动内容不清楚、意义不明确,团队医生反映结对卫生院配合不默契、活动不积极,感觉像是在一厢情愿的下基层工作,造成活动开展不顺畅。针对这一情况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例如:1.提出“组与组联合义诊”很有创意,团队协作,扬长避短;2.送医、送药,要根据病种需求,做好计划,给患者讲清楚药物剂量、用法、副作用等;3.给每个团队印制联系名片,让基层患者随时随地能联系到我们的医生;4.将下基层服务活动与党建和志愿者活动联系到一起,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到更大的实惠。

第9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